登陆注册
10019500000002

第2章 两千年来知识分子的楷模

——孔子和他的《论语》

孔子其人其书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后因避乱迁居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自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而立之年开始授徒讲学,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不为景公所用,不久即归。晋定公时期,曾为司寇。后去鲁,周游卫、陈、宋、蔡、楚等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终不见用。晚年归鲁,从事著述和讲学,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并根据鲁史删修《春秋》。相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著名的有70余人。

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可谓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有关。他品格中的优点,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分子。

1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近十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未就此灰心丧气,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 安贫乐道,视富贵如浮云

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冲突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当然,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孔子的安贫乐道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义,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孔子也曾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谦虚好学闻名,对于各种知识都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却不这样看,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率性而为,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30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5 与人为善,以仁待人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的思想主要汇集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根据孔子的言行记录整理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关于此书最初的编者,学术界向来有争议,难以定论,但基本集中在冉雍、卜商、言偃、曾参等数人之内。作为儒家思想的脉源,作为两千年来士人必读的文化典籍和初学教育的启蒙读物,《论语》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乃至域外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中的“仁”和“礼”

《论语》一书以语录体写成,文字简约,内容广泛,蕴含了孔子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仁”和“礼”两个方面。

1 仁

“仁”是中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论语》中的“仁”字,因立论角度而各有不同,其内涵也颇为丰富。关于“仁”的基本含义和具体内容,孔子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了多个层面的阐述,择其要者如下:

其一,他在答复颜渊问仁时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认为约束自身,使自己符合礼的原则,就是仁。颜渊问克己复礼的内容,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认为要达到仁的境界,就要在视、听、言、动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

其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提出“仁者爱人”的基本精神,认为“仁者莫大于爱人”。

其三,孔子对子贡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指出仁者的标准和行仁的方法。所以他的学生曾子概括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其四,“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和做人的根本。

其五,孔子把“仁”视为人生价值中的最高原则,把求“仁”看作是一个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问题,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认为求仁不在外求,全靠个人自觉,只要净化我心,循礼而行,就可崇德、修慝、辨惑,达于仁的境界。

孔子根据“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学说。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指出以教化和道德感化来治国的重要性。又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形象地说明了民众对仁政的迫切需要。孔子主张实行惠民政策,“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为政者要重视的是“民、食、丧、祭”(《论语·尧曰》);同时还要宽刑罚而重教化,对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认为任用贤能才能得民心。而为政者则要首先端正自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2 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范畴。“礼”原为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内容涉及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等。孔子认为周礼因革于夏商,最为完备,是古代礼的最完美阶段。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并赞叹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

孔子于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中,把文明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伦理道德的规范理想寄寓“礼”中,因此他所提出的“礼”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以此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他认为国家必须施行礼治,社会和个体都必须以礼为纲常,强调“立于礼”(《论语·泰伯》)、“礼以行之”(《论语·卫灵公》)、“约之以礼”(《论语·雍也》)、“齐之以礼”(《论语·为政》)、“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主张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社会伦理秩序,推崇“圣人”“仁人”的理想人格,认为要在社会制度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礼”的规范。在“礼”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上,孔子主张宁从质不从文,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八佾》),并对子夏“礼后乎”(《论语·八佾》)的理解予以赞赏,认为礼的仁义之质在先,其内涵比表象更重要。孔子在“礼”的变革上认为要坚持原则和大节,对有违原则的诸般行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极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同时又认为在无关宏旨的小事上可以顺时从俗,所以他说:“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论语·子罕》)程颐对此解释说:“君子处世,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针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名分混乱的社会现实,孔子又提出了“正名”的治乱原则,认为“名失则愆”(《左传·哀公十六年》),社会的混乱因于名实之乱,要用周礼之“名”来纠正混乱之“实”。因此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并在齐景公问政时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原则,主张名实相符,循名责实。从逻辑思想的角度来看,孔子对名言关系和名实关系的认识,可以视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启蒙。

在仁与礼的关系上,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认为返于礼中便是仁,仁又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精神具体化和外在化,是贯彻仁的具体措施和目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生中花费大半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事业。他最早设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收弟子三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他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言称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的。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认为如果不能好学深思,仁、智、信、直、勇、刚等品质就会流于“六蔽”,告诫子路学习的重要性。孔子一生更是好学不倦,自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孔子强调“多闻、多见”,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多学而知,还要注意思考,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孔子强调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主张行事不凭主观臆测,不墨守成规,不片面武断,不自以为是。这些道德修养的方法也包含了认识论的意义。

孔子在教育上坚持“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他兴办私学,使得教育的范围突破了“学在官府”的限制。

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方面,“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品质教育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治学要首先立人,所以他要求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并教导学生修业进德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孔子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教导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并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的精神,指出学习的规律,重视温习的作用,主张“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在教育中注重启发的作用,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因材施教,并在“学”和“思”的关系上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对只思不学和学而不思。这些思想即使现在看来,仍有着非凡的教育意义。

孔子与世界同在

孔子的学说很早就传入了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并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如今,在韩国,对孔子的热衷甚至已超过了中国本土。

根据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的记载,儒家思想在公元2世纪即已传到欧洲。虽然欧洲人当时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儒家著述,但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永不放弃、效忠国家的精神,令欧洲人震撼和敬佩,他们从张骞身上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教化力和穿透力。后来,欧洲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他被眼前富庶文明的国度深深吸引,开始在中国一边经商,一边游历名山大川,并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介绍这个被孔子思想浸润的富裕国家,让整个欧洲为之疯狂。

孔子思想对18、19世纪的法国影响尤为巨大。法国哲学家从孔子思想中悟到:征服者可以毁坏有形的物质,但毁坏不了无形的道德。法国作家伏尔泰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在读了《赵氏孤儿》后,将它改为“五幕孔子伦理观”,并说,假如世人都能像孔子那样仁义,就不会发生战争了。他还把孔子的塑像放在自己的书房里,朝夕膜拜。同样,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就曾写道:“自由是属于所有人的,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天,旅居法国的华侨华人依然遵循着祖宗的教诲,在待人处世中恪守这一规则。

在近代史上,山东一度是德国的殖民地,德国人卫礼贤跟随军队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学成回国后,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在教授学生时,他的这样一句名言传遍了整个德国:“所谓经济学说、社会学说,皆不如孔教。西国只知爱国,国之下缺家,国之上缺天下,非孔教无以弥补之。西国一哲学家兴,即推倒前之学说而代之,中国则以孔教通贯数千年。”在他看来,孔子思想比西方哲学思想好很多,所以能统治中国几千年。

1772年,英国出版了世界历史名人录,孔子列榜首。从此,英国人在各地建起了许多孔子研究机构,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英国传教士庄士敦还做起了清朝皇帝的洋文“太傅”,他在教授末代皇帝溥仪时悟出了儒家思想的价值。他说:“四书五经之于中国,犹如希腊拉丁文之于英国的教育,须臾不可离。”后来,在《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有关“孔子”的词条多达400余则。

美国人对儒家学说的认识比欧洲各国要晚一些,大约是从19世纪开始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后,先读儒学著述,后办教会学校。在两种思想结合过程中,儒家思想不胫而走,传到了美国。1844年,美国学者爱默生说:“孔子是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哲学上的华盛顿。”这句话点燃了美国人对孔子的热望,从此,美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形式的研究机构,开始致力于孔子思想与东方哲学的挖掘。1974年,美国成立孔子文教基金会,其成员皆为各国政要,开始推动世界尊孔运动。后来,他们还在各国成立孔子学院、孔子博物馆等,对孔子思想进行世界范围的“布道”。在美国的华人、华侨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吃苦耐劳、聪明能干、勇于创造,科技人才辈出,出现了许多名人巨匠。华人、华侨的卓越表现,又反过来印证了孔子儒家思想的教育价值,使孔子思想愈发魅力四射,大放异彩。

今天,在美国旧金山公园里人流最多的地方,伫立着一尊孔子雕像,他面容和善,智慧满腹,备受尊崇。如今,西方物质文明日益发达,人们遇到了许多解不开的现代难题,大家期盼着从这位和善的老者思想中找到答案。当代新儒学代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对西方文明提出的诸多课题,孔子思想是应该有回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已经不仅是中国的了,他是世界的。”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大约在战国初期完成,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论语》也随之被称为传,宋朝后更是被列为读书人必读的经。在儒家学说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之后,《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首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中,规定八股文的题目都要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求考生必须“代圣人立言”。因此,当时的读书人都把《论语》奉为“圣典”,恨不能倒背如流。

《论语》自问世以来的两千多年间,一方面备受推崇,一方面又屡遭非议。这与它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但这些并未影响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思想上的价值,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两千多年来流传下来,影响深远。

关于《论语》,还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宋太祖赵匡胤没做皇帝的时候,担任后周的殿前都点检,也就是禁军的统帅。他的手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幕僚,名叫赵普。而这位赵普就是辅佐赵匡胤日后登上皇位的关键人物。在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的过程中,赵普参与策划了公元960年的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并协助其建立了北宋王朝。此后北宋的统一战争、“削藩”以及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事件中,都显示了赵普卓越的才干。

北宋的统治稳定以后,国家面临着如何建设和治理的问题,虽然赵匡胤仍然对赵普很器重,但却也不放心让一个读书太少的人担任丞相的要职,所以常常劝告赵普,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唆地叫作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赵普听了皇帝的严厉批评,心中自然忐忑不安,惶恐至极,每天下朝之后就闭门读书,特别是对于《论语》,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做人是一门大学问,现在社会上教人做人的书籍有很多,然而,真正的做人之道,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被孔老夫子总结得差不多了。

孔子被称为圣人,在后世几乎是受每个人尊敬和爱戴的,而这无疑也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孔子的做人绝学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内智外愚。

同类推荐
  • 世界如此危机

    世界如此危机

    德国为何国富民强?北欧为什么幸福合谐,美国是如何建成“伟大社会”的,世界为何又陷入长期性危机?中国应对的方法在哪里?大危机就需要大变革。只有放弃旧思维,才能找到新出路!澄清谎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对经济危机种种错误陈旧、似是而非、利近害远的归因,总结了与福利有关的七大谎言。分析时局:分析了德国“社会国”模式、北欧“合作主义”模式、美国“伟大社会”模式、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等之优劣利弊。内容翔实,理论扎实。指出道路:中国的未来在于“新福利社会”,是继自由主义和福利主义之后的第三种模式,高连奎将之称为世界模式3.0,是一种市场化的福利社会。
  • 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这是一本讲述技术革新的书籍。那么,一名经济史学家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呢?技术是关于如何获得对人有用、令人愉悦的物品和服务,即,它是关于生产制造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分野,并非像海明威所说的那样在于“富国比穷国的钱更多”,而在于富国生产了更多的物品和服务。
  • 汇率战争

    汇率战争

    中美两国之间的汇率之战,暂时歇火。然而谁都知道,一贯以全球霸主自居的美国绝不会就此放手,美国继续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以汇率压制别国以干涉别国经济乃至政治的手段将进一步加强。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应该动用一切力量,保持汇率稳定,随时做好反击美国施压的准备。在当今世界经济和政治局势尚不明朗的情形下,各方的博弈将导致全球汇率市场继续着一场不知结果、难料胜负的持久之战。德国经济部长布鲁德雷为此就曾发出这样的警告:汇率争端在未来极有可能招致经济大国的报复性措施,这最终可能导致全球爆发贸易大战,而这种情况是中美两国乃至世界各国都不希望发生的结果。
  •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十二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率下行,中国是否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判断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关键词。深度解读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让读者对中国了解更为清晰,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 品商人

    品商人

    品读商人,也就是研究有钱人。研究他们为什么能赚钱,为什么会经商,会做生意;研究他们这种智商、能力是天生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是靠自我奋斗、挑战创新取得的,还是靠上天给予的。不同省份、不同国家的商人性格大不一样,他们经商、做生意也各有门道。掌握了各类商人的特点就可以有的放矢,顺势而为,把买卖做成、做好、做大。如果不了解对方,就很难交上朋友,更谈不上合作,即使谈成的生意也可能做不好。品商人,悟商道,这是经商的第一步。
热门推荐
  • 美女总裁老婆

    美女总裁老婆

    失恋还有这等好处?因为穷被甩了,高飞伤心欲绝差点崩溃,却意外得到了魔神传承。从此大手一挥,金钱、美女、权力通通收入囊中。什么?现在前女友跪下想求他回来,不好意思,您配吗?
  • 春色晚

    春色晚

    前世,她自以为幸福无忧,却所托非人,不得善终;睁开眼,相同的命运再度袭来,谢晚桃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只不过是圈套中的一颗棋。既然老天爷给了她重来一次的机会,那就绝对不能再重蹈覆辙!谢家四丫头能犯二,会卖萌,斗得过小白花,打得过大豺狼,应该被踩在脚下的,就决不能让他们再爬起来,而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她会一个一个,加倍讨回来!这辈子,她只想牵着那个人的手,一世安稳自在。
  • 冷情谋爱:替罪娇妻宠上瘾

    冷情谋爱:替罪娇妻宠上瘾

    孩子病危,她在雨夜中跪求孩子的生父,但却等来锥心的羞辱!苏然想,如果不是因为孩子,她绝对不会再见冷骁一眼!他是恶魔一样的男人,接近她,只为借着她的身份害得她家破人亡。五年后,两人因为孩子重聚,那毁天灭地的仇恨,也让两人再次交织在一起。孩子是维系两人关系,唯一的纽带!当真相一层一层的揭开,苏然最后的一丝防线也彻底被攻破,背后的秘密鲜血淋淋。恶魔的禁锢,最为可怕:“曾经我以为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却原来没有想到我竟是最可怜的那个人。”他笑得邪肆:“辛苦的是我,你哪里可怜?”不管有多爱,不管有多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超维进化之主

    超维进化之主

    第六维度秩序守卫陆铭峰肩负重任来到地球寻找解决高维度危机的办法,无意中遇到第三维度陈浪。当两个维度的生命体碰撞,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梦魇逃脱计划

    梦魇逃脱计划

    何毕陷入了一场真实的噩梦。他的生命忽然进入倒计时,只有通关逃生游戏,才能获得时间奖励,继续活下去。游戏过程很惊悚,规则很坑爹,队友可能不是人,奖励又寒酸,玩不好就死。渐渐地,何毕发现,这场生死游戏,比他想象得要复杂许多……(惊悚解谜向,凭脑子通关。)
  • 您的萌宠娇妻已上线

    您的萌宠娇妻已上线

    坠海撞到一个美型果男,七忙八慌之下还抱住了他……是什么体验?——
  • 述庵秘录

    述庵秘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justin你与秋天同在

    justin你与秋天同在

    [Justina]和你在一起的目的很简单生个孩子看你小时候的样子
  • 我真不想出名啊

    我真不想出名啊

    只想做条咸鱼的刑云,随手拍了个短片,没想到竟然火了!胡乱拍了部电影,竟然票房爆炸,而且口碑票房双丰收!就连在网上自己黑自己,都能收获无数脑残粉!最佳导演,满级导演,导演之王等各种名号纷至沓来。啊啊啊,这个世界太疯狂啦!刑云彻底崩溃,我真不想出名啊!观众:……【娱乐、文娱类,专门写拍电影的导演文。】QQ群号:1039786792,已满1039786792,已满好吧,上面那两个群已满都是骗人的想进群的直接加1039786792ps:不要打我……爱看美漫、火影、海贼王的作者菌手动狗头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