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9700000002

第2章 读书阅万象

当梦想照进现实

——读陈鲁豫作品《心相约》

余秋雨老师这样写陈鲁豫:“勇敢激愤地与伊拉克海关吵架,眼泪汪汪地拥抱在战火中毁家的妇女,企图花钱靠近萨达姆……她这些言行,都是个人即兴,绝无事先准备的可能,却总是响亮强烈,如迅雷疾风让全球华语观众精神一振。”这也是许多观众对鲁豫的印象——机智、理性、冰雪聪明,而又感性、生动、迷人,甚至不乏浓烈的情感迸发。

正是因为对鲁豫本人的景仰和好奇,我被她的这本新版《心相约》撩拨起浓厚的阅读兴趣。

在这部书里,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以及鲁豫式的敏锐与幽默,风趣而生动地记述了自己生命历程中难忘的事件和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瞬间。十多年的职场经历,让鲁豫在事业上经历了一个成长、成熟和爆发的过程。从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到凤凰卫视的“音乐无限”再到“凤凰早班车”,直播香港、澳门回归和戴安娜王妃的葬礼,每一步都是她对自己的一个崭新突破。她逐渐成为主持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她让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做起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也正是这个节目,让她成为“奥普拉”一样著名的主持人。如今,在中国甚至东南亚,鲁豫成了很多人心中的明星。时间带走了她的青涩、稚嫩,留下的却是成熟、精干,以及一份属于成熟女子的迷人风韵。“生活中,我是一个容易着急的人,可唯独对于工作,我相信水到渠成。”对事业的这份执著,也许正是鲁豫在现代职业女性中拥有如此多拥趸的重要原因之一。

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鲁豫的心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是开始梦想时的张望和彷徨,还是收获梦想时的甜蜜与欢愉?所有的感觉都浸润在鲁豫细密铺排的文字中,那里传达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梦想以及梦想照进现实之前与之后的所有艰辛与欢乐。

与此同时,鲁豫还用自己率性的文字,一一展现了凤凰卫视多位同人的风采。执著坚韧的闾丘露薇、幽默无羁的窦文涛,以及美丽聪慧的许戈辉都在她的笔下呈现出鲜活的面孔。

当然,除了工作,新版《心相约》里的文字还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陈鲁豫。与很多女性一样,鲁豫对于服装和仪态极为讲究,也是一个地道的“购物狂”。此时的鲁豫,仿佛褪去了凤凰卫视“当家花旦”的光环,成了和你我一起逛街的“闺中姐妹”。这蹦来跳去的任性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小女孩的真实生活,也让节目中鲁豫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起来。

与旧版的《心相约》相比,这个新版本有一半文字都是鲁豫新写的,因此内容更加充实,封面的装帧也精致、美丽了许多。

鲁豫的成功,已经被大多数人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她有理由得到更多的关注与祝愿。喜欢她的人,就去读她的书吧!因为,书里的那个女孩不仅聪明可爱,而且执著、努力。

玫瑰的坦白与直率

——读闾丘露薇作品《行走中的玫瑰》

第一次在凤凰卫视的转播中看到闾丘露薇,是她正在做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脸上挂着憨憨的略带中性气质的微笑,眉眼间有种铿锵玫瑰的英气,我觉得这个女孩子不漂亮,但是真的挺吸引人。后来才听朋友说,这就是“战地玫瑰”闾丘露薇。于是,便产生了了解闾丘露薇的想法,而《行走中的玫瑰》是她的第三本书,带有一些“思想和行为自传”的趣味,是欲要了解闾丘露薇的好材料。

想象中的闾丘露薇,该是一帆风顺的境遇。中学时代是重点中学里的优秀生,大学读的是复旦名校,硕士念的是香港浸会大学,花落凤凰,做战地女记者,访国际政要,甚是风光。但是,随着她的述说,我的想象被打破复又被整合起来。原来,这朵“战地玫瑰”生长在寻常人家,在深圳曾有过从商受挫的经历,也曾属意过审计的行业,做过电视台的翻译,千折百回,最终找到自己喜爱的行业。

在《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压力》、《关于生存》诸章节里,闾丘露薇用疏朗的文字一一述来,化繁为简,充满了辩证的思致,平实,富有智慧却也超脱,所有的述说从没离开过脚下生存的现实。在《关于年轻》的章节中,作者这样写道:“不同的时代,创造不同的环境和机会,但是每一代人所面对的压力,走过的心路历程却没有太大不同。”在美丽又充满智慧的复旦校园,闾丘露薇主修的是哲学课。而她的理想主义在于她一直如此深切地相信爱情并执著地寻找一个非常平等的爱人。她的生活、工作和选择也因而简单、归一,因而执著、洒脱。在《关于女人》、《关于品位》中,作者的女性触觉是敏锐、细腻而又自信的。她敏锐、细腻地体味到了女性美的不同范式,自信地认定自己独特的美——在道德和个性中塑造出的独特的自己。她还自信于不断前行中的自我蜕变:“最近看到很多四十出头的杰出女性,仍然能够表现出迷人的风采,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希望了。”

而在《关于公平》、《关于彷徨》的章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20世纪70年代青春的彷徨、寻找和对自我的突破。任何一个年代的青春其实都是差不多的,生于70年代的闾丘露薇和生于80年代、被称为“80后”的我们经历了同样程序、一种路途的“反抗”:在对约定俗成的反叛中寻找着个体和自我的特性,逐渐形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道德和价值的判断。然后,一扭身走进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在生活中的位置,并接受来自生活的挑战和内心的冲突。只是,与很多人不同的是,面对这一切,闾丘露薇没有退却。在《关于公平》中,她写:“我不相信这个世界最终会人人平等,但是我相信,这个世界可以公平。而公平两个字的话,那就不要去抱怨,因为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近来,名人出的书太多了,“名书”似乎成了名人们的霓衣云裳,一本“名书”就像一段辉煌的现代史,似乎就可以揭示出一个成功的人生范式。而对读者而言,读书的目的无非是想透过页面走进作者的心灵,汲取生命的精华。名书惯常的包装艺术在大多数读者看来,华而不实。闾丘露薇的经历和性情让她避过了这样流行的“尴尬”,她用坦白和率真驾驭着的文字,似一颗润心丸,稳稳地进入读者的心间。

女性为何无穷动?

——读洪晃等人作品《女人无穷动》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距离现代文明最近的似乎总是女性。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一些独立、有着现代思想的女性,最先从女性的从属角色和地位中解脱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了许多优秀而又独立、敬业的新女性,本书的作者刘索拉、宁瀛、洪晃等人,都是这样的新女性。

女性从具有从属意义的静止位置到动态状态的变化,显示出女性新的价值判断。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隐蔽了身为女性内心不安的心理?或者焦灼,或者迷茫,或者在寻觅的过程中,因为脱离了某种轨道而生出的不安?这些似乎都被一种女性强势给掩盖过去了。于是,那些在时代的浪尖上滚动着的某些女性,注定了内心的寂寞。我们不得不说:“很遗憾,这个年代,对女性价值的判定,还远不及女性自身的解放速度。”

女性,正是在这样无数次的“离析”中将自己解放了出来。什么是女性?女性究竟该是什么样子?从别人的眼睛到自我的心灵,从自我的心灵再到这个广袤的世界,相信无数位女性都经历过这样的思考。这部书的几位女性作者,都曾经过这样的思想洗礼,一部看似内容琐碎的书,实质上是反映出时代背景下一些女性的寂寞落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重新定位着纯粹的女性个体意义和社会责任。

70年代的朋克文化,80年代的性解放,90年代个体意义的重新来潮,在每个时代中,我们总能看到女性俏皮晃动着的影子。自我和家庭的圈子,向来圈不住某些女性的热力。蓬勃着的文化与思潮,如果没有她们弄潮的身影,在文明和解放的路上,世界将会是多么黯淡!绕了大半个圈子说到这里,是因为我看到了一本好看的书《女人无穷动》。

本书的作者宁瀛、刘索拉、洪晃都是这样的热力女性。她们都是在各自领域有着不凡成绩的女性。宁瀛是卓越的女导演,刘索拉是70年代就备受关注的现代派作家,洪晃是著名的媒体出版人,她们都有着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东西方的文化牵引让她们的视野足够宽广,思维和行为更加现代。现在,她们忽然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来演了这样一场“女性闹剧”——《女人无穷动》,电影在戛纳上映的同时,这本书也出版了。

从某种角度,这本书可以看成一本拍摄影片的花絮辑录或者演员们的摄后回忆。有趣之处在于,它所辑录的那些妙趣横生的片段,让人们再次看到了成功女性的某个真实的瞬间。比如,刘索拉和平燕妮的“矛盾”;洪晃和宁瀛联合行骗,欺骗章妈妈的“麻雀事件”。而另一妙处就是,在这本书平凡琐碎的内容背后,对本真和自由的回归。随着对这本书阅读的加深,你会发现:这些生于60年代精明强干的女人,似乎对“搅动”这个世界,失去了最初的兴趣。她们将自己的目光更多地折射进内里。更年期,婚外恋,对一个真实、幸福的女性而言,这些似乎都是生活中的“琐碎”,可也都是些避不开的话题。在这本书中,你看到了“她们”的疯狂与放肆,看到了“她们”的尖锐与多疑。但是,你不能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作者(索拉、洪晃等)本人。其实,这只是向读者展示成功女性背后的情感欲望与生活琐碎。与往常的电影和书中所表达的东方女性神秘、美好的主题不同,作者和导演一起突破了女性形态表现的反复,真实地揭示出了“成功女性生活中的情感欲望与神经质”。

书中的文字,以一种低调的嘶哑弥散开来。扉页上赫然是洪晃惊人的台词:“我有过无数个男人,可从未有好的性关系,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你说你这把钥匙开我这把锁,可我看到你只有一个感觉——松软。”这样的语言以洪晃的语气说出,从她这样顽童式的语气里说出,让读者觉得悠然自得,平添了几分好玩的味道。而刘索拉与宁瀛则有着几分较真的劲头。

总之,这本书是很有意思的,给我们讲述了生活背后的生活。身为现代女性,她们觉醒了,“嘀咕”着要“动一动”。其实,这何尝不是所有女同胞的想法呢?

你活着必须要有同类

——读刘索拉散文随笔《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

“活着”,真是个消极的词语,剥离了任何精彩的瞬间和萌动的过程,将生活的意义简单地解析为“生存”,原本有滋有味的人生被挤压得如此干燥而缺少水分。然而,刘索拉的“活着”就颠覆了“活着”最传统、最本真的意义,在延续生命的时间隧道里,她显然比我们都高明了许多——她着意于延续生命的激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在这个“亚主流”之下的暗道里,活着也能有可观的丰富与多元。

一只五棱的水晶,内里一定是单一的,但在阳光下也能折射出别样的美丽。然而,生活却总是太过具体和琐碎,我们比夏威夷海岸以及很多国家的人们更需要足够的激情来润湿我们的生命。不然,我们会像鱼儿一样焦渴而死。一条鱼在海里“盲游”,它看不见别的鱼的影子,不知道它能如何惬意地摆动?总有一天,它会懈怠的,会丧失游动的激情。鱼是需要同类的,人类也是需要同类的。很多人渴望遨游世界的生活;很多人渴望像吉卜赛人一样四处流浪;在忙碌的工作之余,渴望与密友大摆龙门阵,这其实都是我们寻觅同类的方法。我们在寻觅,刘索拉也在寻觅。

从出生地到北京,从曼哈顿到柏林,刘索拉恣意的笔触牵动着我的视线,游走了大半个地球的现代群落。这里有许多大城市,居住或隐居着不少艺术家、音乐家或作家,他们在这里完成着很重要的作品。或许是有过游走的灵魂,或许是有过在文学和音乐里涤荡的身心,城市与城市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的文化差异自然地在她心中流淌,在她的笔下也总能轻松而随意地呈现。给自己一个疯狂的夜晚,从爵士舞跳到迪斯科,浮华都市背后的纵情狂欢,是富余体力和精力的宣泄,是“支流亚文化”——在主流文化价值里的知识分子难免会好奇地发问:这些还没熟透的“青柿子”是怎样把整个都市的夜晚搞得如此蠢蠢欲动,松动得如一块沙糕?刘索拉在文中还选配了几幅照片,在人头攒动的广场上,一位舞者定格在镁光灯下。作者是敏锐的,带着尖锐的个性,触摸着自己和同类。

通常是个性成就思考,妥协远离了激昂,生活永远向着大而统的方向靠拢。今天,我们都还年轻,也许在某天的不经意间,我们会变成散发着蔫气的“熟柿子”,带着一脸尘世的沧桑,却看不见来的方向和去的方向。年轻需要有一路同行的伙伴。很多人都在探索,刘索拉也在寻觅。阅读下去,不久我就明白,在这样的“支流亚文化”群落里,刘索拉最容易找到她的同类和年轻的影子,年轻意味着创造和走自己的路,在渴望和狂热中,心不易冷却。因此,在作者的感受里,我们知道了,曼哈顿、柏林、北京是适于她找到自己同类的城市,让一个“熟柿子”重新变回“青柿子”,这不是每个城市都能给予的。“丫挺的,你还年轻。”我们要有同类,要有地域。

由寻找同类,来到同类聚集的城市,刘索拉是在寻找生活或生命中的激情。

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你活着必须要有活着的激情。

蜜糖果的滋味

——读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

有两个好朋友反复向我推荐《芒果街上的小屋》。我到书店买来看,发现还真是一本精致的小书,芒果颜色的封面,白色插图的小人儿,能让人闻到那种芒果的清香。

书上的插图里,奔跑雀跃的小人儿穿着及膝的裙子,久久地伫立在芒果街昏黄的路灯下,向我敞开着她们活泼、多趣的心灵。我朝着她们的心灵凝望,看到一双眨巴着的大眼睛,隐藏着洞察生活的智慧和灵气。这眼睛是埃斯佩朗莎的,这样敏感多思的女孩子是不属于芒果街的,需要更高级、更精致的文明来哺育她的心灵。埃斯佩朗莎常常渴盼出走,走到一个宽敞的房子里去,那房子是不属于任何男人的,也不是父母的,而是她自己的。女孩儿梦一般的期待里,充满了甜蜜。这些在作者的笔下犹如温和灵秀的小溪,汩汩流出。

读这本小书的时候,我感触最多的不是埃斯佩朗莎对美的感知力和她的天然哲思,而是她那清新、淡定的情怀,那是一种对梦想的期待和对梦想的默默努力。这种情怀使她在贫瘠的少女时代拥有了特有的幸福。写作使她拥有了走出芒果街的能力,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她的心灵也变得更加饱满。要知道,这样的温和与淡定,并不是属于生长在芒果街上的其他女孩子的。

作者饱满而忧伤的心灵,像丰满多汁的桃子,任何轻微的碰触,都会留下甜蜜的印痕。于是,她把自己温柔的爱意,投射到小动物身上(如贪吃而多嘴的凯狄)。当然,作者的笔下也能捕捉到爱情的存在,这爱情掩埋在作者稚气的眼神里。

独具文化魅力的黑人居住区“芒果街”,是故事展开的大背景,它渐行渐远并最终消失。在充斥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美国主流社会中,这里残存着仅有的淳朴和温和的原始气息,与其他社区比起来,芒果街自然有它的妙处。这也许是作者对此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吧。可那芒果街的落后与闭塞,又让每一个居住其间的女孩子,都怀揣一个逃离的梦想,这真是多么矛盾!

作者展示出的正是一个女孩行进在这矛盾之中,桑德拉说:“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回来,为那些不容易出去的人。”由此,我明白:这本小书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畅销,就是因为作品传达出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对理想和希望的追逐、等待,以及对弱者的悲悯情怀。

后来,桑德拉终于走出了她的“芒果街”,成了著名女作家,那时候她也已经34岁了。如果她少女时代的梦想丢失了,如果她忘怀了贫穷和混乱的“芒果街”,这本充满爱和期待的小书《芒果街上的小屋》也就不会出现在我们视野里了。

人,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就像大地出产的番薯和荞麦一样。“你该知道从哪里来,到哪儿去,我的孩子。”那老妇人这样对桑德拉说。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来自何方,又将去向何处,那也是一种特有的幸福。

美丽女人的可歌人生

——读章含之作品《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女作家的美丽有很多种,如:清淡孤傲的张爱玲,清秀婉约的李清照,敏锐俏丽的萧红,豪放旷达的丁玲,细腻温婉的冰心。第一次看到章含之的照片,我还是被她的美丽深深地震撼。我所欣赏的是她骨子里的精气神儿和卓异的个性。

章含之在共和国的特殊时期担负过独特使命,主体的精神载负了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她的生命历程是优雅高贵与虚空悲情、自由洒脱与束缚枷锁相交织混杂的过程。少女时期的章含之呈现出质朴的清纯,在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舞台上她呈现出高贵干练的别样风采,晚年赋闲的章含之集文苑世家的雍容气度、简洁明朗与历尽人世沧桑的睿智于一身,自是最具风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共和国积极与西方建交的时期,风华正茂的章含之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高才生,能说能写,秉承了其父章士钊心系国政的价值趋向,又颇具胆量,正是祖国需要的外交人选。她由一个渴望温暖小家庭的大学老师,踏上了外交的红地毯,并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

正是在外交生涯中,她结识了极富诗人气质的外交才俊乔冠华,并谱奏了一曲爱情的高歌。德国杜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出身的乔冠华,是六七十年代叱咤国际舞台的外交家和卓越的军事评论家,也是典型的富有个性的知识分子,自然也成为“文革”中最受冲击的政府人员之一。然而,他生命中最动人的爱情却在这疾风暴雨的当口摇曳而至……“那场冷酷无情的斗争告一段落时,我和冠华十分盼望早日成个家……我们只觉得筋疲力尽,只盼望有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可以歇息片刻。”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正如章含之所说,“我在幸福之时却全然没有想到复杂的政治因素会渗透到我生活的每个细胞”,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被现实击得粉碎。从心有灵犀的相见相惜,到天上人间的生死别离,十年风雨十年情,章含之和乔冠华的爱情被蒙上了一层褐灰的雾气。

随着对书的阅读,我逐渐发现这位70年代的杰出外交官同样也是一个天真、率直的女人,在讲求严谨通达的政治生涯中,她秉持着“人生是有情人生”的信念,无所讳忌地洋溢着她充沛的情感,并幸运地遇到了相知相爱的“乔老爷”。这一绺情感的馨香,算得上人生的一种别致吧。

那段爱情已经成为美丽的经典,那段历史已经成为尘封的记忆,在章含之美丽雍容的气度背后,我恍然领悟:这人生,到了最后也只能是一种曾经的经历和逝去的回忆。当那一页成为历史,覆盖了创伤了的或得意过的心灵,真正可贵的是所经历过的那一段可歌可泣的人生。

一曲虎妈战歌

——读蔡美儿作品《虎妈战歌》

以前,只是在报纸上看到“虎妻”的报道,没想到“虎妈”也横空出世了!

“虎妈”不仅仅是对母亲们在“实力”上强悍的一种肯定,更为重要的是,我认为“虎妈”要有独立的人格、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一颗爱子胜己的心。“虎妈”的思想和意识必须是超前的,是符合现代社会规则的。

本书的作者蔡美儿就是一位典型的“虎妈”。作为华裔移民的第二代,她一直深信这个“富不过三代”的古老的中国俗语。为了使女儿们继承家庭的优良“传统”(蔡美儿及其父亲都拥有哈佛及多个大学的博士学位,是典型的美国现代社会精英),蔡美儿结合孩子们的兴趣,为她们选择了古典音乐。后来,两个女儿的音乐之路都走得非常顺畅,都在各自的音乐领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我想,这是一个典型的中西方结合式教育的成功案例。它最大的成功在于,蔡美儿对女儿的教育采取了中西结合式。按照中国儒家的理想,塑造为主流社会所接纳、认可的孩子,让孩子们拥有追求成功的人生理想,这是中式的;同时,又注重孩子们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她们在生活、成长道路上的性格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典型的西式教育。这些经验,无疑对我们培养孩子有很重要的意义。

悠久的记忆与怀念

——读杨志军小说《藏獒》

畅销书作家杨志军又出书了,写的是藏族人家里养的臧獒的故事。藏獒是大草原的忠贞卫士。在作者的笔下,藏獒是民族图腾的象征,似乎与淳朴的藏族人民之间有一种神奇的联系。作者赞美藏獒的品性:这些藏獒,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主人,即使那些只在它很小的时候喂养过他的主人。

藏獒是由1000多万年前的喜马拉雅巨型古犬演变而来的高原犬种,是犬类世界唯一没有被时间和环境所改变的古老的活化石。它曾是青藏高原横行四方的野兽,直到6000多年前才被驯化,开始了与人类和平共处的生活。

藏獒的品性是在独特的环境中产生的。那里是朴实的藏族人民辛勤生活着的大草原,那里有着洁白的哈达,而草原上的部落争夺却是一场场拼死也要战斗到底的残酷争斗。这些作为草原家庭和草原部落忠实卫士的藏獒们,自然成为主要战斗力。你会在书里看到白狮子班尼的雄壮豪放,藏獒之王虎头雪獒的王者风范,它们的形体非常雄壮,像一头头壮实的公牛,傲慢睥睨间像巡逻的王。

点点滴滴,作者的笔下写出了藏獒的风貌与藏族草原的风情。我读到的是一个藏族人对草原的深厚的缅怀之情,这些你完全可以在作者流畅的笔端找到痕迹。比如说,杨志军笔下的父亲,笔下的刀疤,他们有着许多不为他人理解的行为。但是,你却能在他们的身上找“藏獒精神”。

作者在赞美藏獒品性和精神的同时,也剖析着当下人们某些精神的缺失。书中有些人与这样的藏獒相比,在很多地方竟比出“不及”来。于是,作者还在书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命题,说出了对当前“狼性文化”的不解:“犬性”和“狼性”,究竟谁是这个时代民族精神再现的文化图腾?

的确,书中的这些勇猛、自在的生命会让现实社会中的“目的主义者”和“狭隘主义者”面色绯红,让一些阅读者也惊出一身冷汗来。于是,就应了作者在书中所说的“这狗有时候比人高贵多了”这句话。只有完美和神圣的东西,才可以被称为图腾。又或许,只有牺牲自己、保护别人的品质,才可以永远被人怀念。

藏獒在杨志军的笔下,一只只生龙活虎,是藏族人魂灵的象征,父亲、刀疤这些人,无不与藏獒有着共通的性灵。或许,有了他们对藏獒这样的爱,才会有藏獒对他们的忠贞。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就是——藏族人的孩子刀疤把一粒从未吃过、自己称为“天果”的花生米,喂在了藏獒的口里。这个小小的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藏族人与藏獒这样和谐,是藏族人在喂育中影响了藏獒,还是藏獒在守护中影响了藏族人?这真的很难说清楚。

当你浮躁的时候,就去读一读《藏獒》这样的书吧。让我们喧嚣的心灵再一次感受到草原的绿意。那褐色泥土掩盖的坚实,那奔腾激跃中流泻出的生命激情,不能不让我反思自我的生命状态。曾经虚空的生命也在阅读的瞬间感到无比充盈:忠贞、坚守、忍耐同时爆发。《藏獒》其实是杨志军向我们提供的一个可资借鉴的完美的“人生状态”:勇猛、自在,因品性的完美而显得厚重。

吕布的生命色彩

——读《三国演义》前十九回

我在少年时,读《三国演义》,往往只读到前十九回。十九回以后,吕布就“英年早逝”,生命虽然短暂,却极富色彩。

我读前十九回,为的就是欣赏吕布的生命色彩。

欣赏吕布,因为他勇猛无敌、一身是胆。吕布手中有方天画戟,锋利无比,胯下赤兔良驹,日行千里,驰骋沙场。先是吕布大战刘关张三英,且战且走,且走且战,“十七路人马,都看呆了”;后来濮阳破孟德,那一番追杀,惊心动魄,只差半拍曹操便人头落地。

欣赏吕布,因为他率真自然、顿号用情至专。吕布与貂蝉初次见面,便“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所谓一见钟情,正道出了少年吕布率真的天性。钟情就是钟情,而且钟情得彻底,后来吕布“怒杀董卓”、“孤身救美”,哪件不是为了貂蝉?何况勇士佳人,本该有着黛玉宝玉的浪漫传奇抑或山伯英台的凄美传说,结果错生于战乱纷呈的三国,吕布对貂蝉的珍重情爱成了善用阴谋者的杀人工具,吕布的用情至专更是成了他背负千古骂名的源头。

欣赏吕布,因为他勇而有谋、机智灵活。吕布神勇无比,堪称天下第一勇士,然而决非“有勇无谋,匹夫之辈”,“辕门射戟”便是最好的明证。当袁术联络吕布要除掉刘备,大将纪灵已杀到门前,玄德只好修书求吕布。吕布笑曰:“吾有一计,使袁、刘两家都不怨我。”他令部下将画戟拖到辕门外固定,乃回顾纪灵、玄德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技,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一场残酷的战争,被吕布巧妙地平息,这种本领,舍吕布者其谁?

欣赏吕布,因为他精于着装、风度翩翩。“布身长八尺,威风凛凛,气宇轩昂”,如果只有好身板,不懂着装之道,是产生不了风度翩翩的效果的。吕布却是深谙着装之道的:“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丝蛮宝带。”这身打扮,即使皮尔·卡丹见了,也会拍手称赞。好身板、会穿衣,所以吕布才是“翩翩少年郎”。

勇猛、真实、自然、纯粹,这就是吕布。欣赏吕布,好像是在欣赏一座裸露着的、属于大自然的玉山。

一闪而过的红狐

——读虹影小说《女子有行》等

说起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的当代女作家,自然少不了虹影的存在。虹影在国内是非主流的边缘作家,而且一直被奉为女权主义的代表。有很多次,我在朋友那里看到了虹影的书和她风情的大头照,以为这又是时髦滥情的美女作家。如果不是今天的翻阅,我对她的误解也许还会存在下去。

虹影的叙述文字,是坚韧而富有想象力的,其幻异功能,尤使人着迷,美丽浓郁得犹如罂粟。无论是内容的离奇张扬,还是文字的迷离摇曳,读来都觉有一种劲利的韧性和思想的冲击。在这一点上,虹影似乎远远胜过许多女作家,可以说,她的写作所涉及的范围、所达到的境界和写作风格的丰富多变,是很多人难以匹敌的。以往的经历使她有着强烈的艺术感受力,并拥有一颗在历史深处沉沦、升腾、迷离的心,遥远的生活现实似乎从来没被如此强烈地展现过。隐隐地,似乎可以嗅到杜格拉斯《情人》和萧红《生死场》的气息。

在虹影的作品《女子有行》、《饥饿的女儿》、《K》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直行走着的人——行进在自己作品里,也行进在自己的生命里。古老的传说和宿命论似乎都是她曾经在血泪中要摆脱的源头,“……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她绝非一个幸运的作家。上帝不会给人选择生身父母的机会,而虹影也就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世和未来面临的境遇。她前十年创作的源头似乎总是来自于自己私生女的身世。“我是私生女,不知道自己是姓张姓李还是姓孙。”好多次,她都这样撕裂着自己心口的伤痛……而情欲,又是她后十年透视世界的另一面镜子,少了些前者的苦楚,却更多了些痛楚!情欲和性欲成了她撬开现实困境的杠杆。杠杆下的“康乃馨俱乐部”里,一个个气焰嚣张、生命强悍的女人其实只是在感情里受苦的群体。由此,我想到一直被国内媒体追封为极端女权主义者的虹影,张扬女性暴力和非常态女性形态只不过是因为她更在意这一性别的存在,唯有反抗方可唤起注意。由此看来,虹影绝非极端女权主义者。

对虹影的作品,我其实很难做到真正理性意义上的解读,不知不觉间,就会被她带入了那个感染性和情感化都极强的叙事深渊,感觉像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艰难的人生。合上书本,接下来思考现世的存在,我只觉余悸犹在,在心底默默念想:不论以何种方式来度过这真实的人生,书里的事不要发生啊……的确,乱伦、畸恋、极端女性的非常态暴力,想象中发生的一切,倘要印证在这现实上,恐怕是几世造下的冤孽,那么虹影呢?似乎一切的事情在她的身上都能找到影子。虹影自己设计修剪左右不齐的离奇发型,从年轻时便一直身着低胸装,她拖着蒲包式的行囊满世界游荡,迷离而突兀的眼睛里闪烁着魔幻的影子,见证着夜风里、码头上、吧廊里许多分分合合、情欲交织的故事,再用自己独特的姿态,掘开一个个迷宫,然后带我们进去。很多人听过了,看过了,然后又走了,继续着一个又一个精彩或平庸的存在。只是,偶尔会想起这一个又一个美丽到歇斯底里的故事,想起世界上还有这么奇特的女人,她像一只红狐,带着魅惑的气息,纵身越过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仿佛是降落在自家书房的窗口一样灵巧,默无声息,眨眼间,又消失在幕间的野地里,待我们想要寻觅,她却早没了踪迹……

说到最后,才是她的作品,若是没有虹影的存在,她一切的作品均是雾中尘埃。要说十几部的作品中哪个最好看,我要说的是:《女子有行》、《饥饿的女儿》、《阿难》都是一等的精彩绝伦。

扶桑式的东方“圣女”

——读严歌苓小说《扶桑》

半夜时分,我辗转难眠,起床阅读严歌苓的小说《扶桑》。在阅读的间歇,心里觉得特别沉重。当生活的苦难使我痛苦时,我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扶桑的形象。

这是一个近似于“女巫”的形象。扶桑对于苦难的感知是“麻木”而“迟钝”的——也许,在她的那个自我里,根本没有痛苦这样的字眼,她对世事的变迁,也因了生存的需要,选择了无原则的妥协、顺从和接受。扶桑这一形象无疑是一个放大了的东方文化典型,带着点儿蒙昧的“女奴”性。让人在哀其“麻木”的同时,又不禁为她的女性个体的遭遇感到心痛。

扶桑属于过去的一个时代,她身上带着旧时代的文化特征,糅合着封建的奴性文化。此文化对女性的迫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种奴役。然而,扶桑又是独特的,在异样糟粕的生存环境下,她依然保持着善良、纯真和那没有原则、没有缘由的快乐和真诚。也因为这些,扶桑的身上有了一种“东方圣女式”的美感。

我想,严歌苓在创造“扶桑”这一人物形象时,一定经历过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对东方糟粕文化的批判。然而,扶桑的生存,在苦难中的生存,却原来也是自由的。面对一些苦难对生命机体和精神的侵害,她完全没有了痛感。这是一种灵魂的麻木,还是东方文化的神秘滋养?扶桑的形象,是东方文化在西方存在中的一个具象,她如此深刻地展示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神秘力量。当然,这其中也有批判,也有警醒、自省,更有深深的自豪。

青春的末路

——读张悦然小说《樱桃之远》

2006年6月21日,我在家里看张悦然2005年出版的小说《樱桃之远》,心里泛起一波一波的感动,为寻觅,为坚守,为那黑暗中的青春突破口,当然,还有同龄人中,作者那并不多见的才情。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条长长的挂满珍珠、彩片的链子。链子的里面还有一个长长的芯子。对于这个芯子,悲观的人说:“它是永远不变的生、老、病、死。”理智者说:“它是一段长长的经历罢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

可我想的是,这些都不要说。我是要看看那少年触礁时的心绪,那少在的沉默中悄然生长的爱情和友谊。一代一代,这样走过,困境成就了我们斑驳陆离的青春。这一切在杜宛宛、段小沐的青春和爱里,在错综盘结的人生中变轻。爱的末路,少年的友谊,一样托不起一个人生的变故和劫难。

只有在这个时候,由少年向着青年转变的途中,才有这样复杂的心绪:难言的恨、无际的爱以及一次次的误会,和那错综复杂的重逢。少年心绪,最是复杂的心绪。

这本书的插图,真是不错。杜宛宛和段小沐两姐妹,被描绘成黑黑白白的两个小人儿,所不同的是,她们的头发一个更青春些,另一个更保守些。不知为什么,段小沐总让我心绪难平,内心对她充满爱怜、心痛。她们两个人是“连体”的小姐妹,却都一样经历了爱情的煎熬。在这个年纪,这样的爱,很难用“所爱非人”或“人世多艰”来形容。只能说,这错根盘结的人生,只不过是一场生命的采风。这两场爱情、两段小小的情爱,几经磨难的三段友情,最无辜的善良和最尖利的恶,却能把每一个读者都弄哭……

都说少年心绪,心胸纯净。那么,该怎么理解小杰子的恶呢?作者把握了少年心理的斑驳与复杂,让读者体味到最纯净善良的是孩子,在复杂情感中最“残忍”的也是孩子。少年浮动的欲望里,生长出了多少人性的罪恶……脑海里浮现出小杰子的一张庸钝的脸,我想到了待在少管所中的少年犯。

杜宛宛自以为段小沐夺走了爸爸对自己的爱,她将那秋千架高高抛起,可怜孱弱而惊悸的段小沐在空中划出了一个弧线,就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从此,她成了拄着双拐的“大头针”。

而20年后的相逢,这又意味着什么?人生有一个悲剧作为谢幕吗?生命对于段小沐,显然已经承受得太多。所以,作者只能让她带着那片遥远的樱桃林,魂归天国。

让少年来承受悲剧性的结果,显然过于沉重。然而我们并不介意。这是青春的一个末路,也许是另一段生命历程的一个出口。当看得见的袅袅炊烟和薄薄轻雾一起升起,少年讨一口人间的冷暖残羹,然后,继续赶路……

伟大而寂寞的诗人海子

——读海子的诗集《海子的诗》

海子一直是一位寂寞的诗人,他这样彻底而急切的离世方式只能是属于诗人的。我是非常喜欢海子的,为他那份永“不可救药”的理想主义情怀。然而,我却又一直阻止自己去读海子的诗。他的那份不可及的理想主义,常常把读者的情绪带到绝望的深渊。

只有那首《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在理想主义的纯净中,透射着现实人生的温暖与憧憬,让我在一遍一遍的浅唱低吟中沉醉。

北大时期的海子,在年轻的岁月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他深刻理解着很多人挣扎了一生也只为了简单生存的现实,海子的苛求正在于他想要的是一个生存的意义,这便涉及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真正生活”的意义问题。于是,简单而粗劣的“无意义”生存,在他那里成了一种苦难,为了“意义的追寻”,海子选择了流浪,这也成就了他的诗歌。

海子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都在一直接受着最传统意义的教育。小到成家立业,大到齐家治国,即使是放在现代思想体系里,也是一个不俗的思想格调。然而,海子内心的焦渴和冲突却是不属于任何一个平面的,他的灵魂是如此立体和多元,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入潜得很深。他的视野在东北的故乡游走,诗句的字里行间也流露着黑土地的粗犷气息和心灵狂躁不安的跳动,那份艺术的张狂也随之显露。这是个“头戴金冠的国王”,他的根在家乡,在草根里,在金黄色的或银褐色的泥土里。在这个的世界里,他是敏于感受、尊重感受的国王。

海子的很多诗句都有刀劈斧砍的痕迹,那是诗人艺术的自信与疯狂。“阿尔的太阳/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得旋转……向日葵/邀请一切火中取栗的人……画强暴的一团火/代替天上的老爷子……”意象在诗行中也充满突兀的倏忽和奇妙。“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家乡的风/家乡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双肩”“恋爱,印满了红铜兵器的神秘山谷”……如此多的句子,引诱着我的思考,我不断地在想:海子有着怎样的爱情和生活?

诗人和艺术家常常具有大爱和狂喜、狂悲的情绪,那些永远对人、对事带着无限的爱心和沉甸甸责任的人,他们用爱和热情鼓动自己的脚步,不为俗世所拘。世界在他们眼中永远无边无际,充满了未知的诱惑与新奇。海子有最狂妄的激情与最坚定的彻悟,他流浪脚步丈量的世界无限广阔却又空荡荡的,他是这个诗歌世界里孤独而忧郁的王子。

海子从苦难和流浪里走来,诗歌、流浪和磨难让他对生活和艺术有着迥于常人的彻悟。那些永远在激情与灵魂的激荡中颤抖的人啊,当生命的悲伤和忧愁浓缩成一杯红红的葡萄酒,年轻的诗人给时代唱出了一支属于自己的歌。它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都面临的问题和思考。在这样的诗歌欢唱中,诗人吟唱了家乡,思索了爱情,期盼了未来,想念了乡亲和兄弟,眼神炽热、清亮而天真。苦难的泪水也迷离了诗人的视线和心灵。

海子说得真好,苦难有三种:生存、诗歌和流浪。而他,则经受了全部。

思想的火炬

——读高尔泰随笔集《寻找家园》

今天,读到了一本好书,它的作者就是著名学者高尔泰。我用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读完了大概近20万字的这部作品《寻找家园》。我一边感慨作者所经历的世事沧桑,一边佩服他对学术的坚持。高尔泰在书中的一段话令我心生同念,颇有“知音”之感。高尔泰在遇见第一任妻子的时候,正是妻子的苦闷时期,高尔泰对她说:别指望依靠外界的同情,也别指望外界的同情,唯一的出路,是自己站住脚。经历一下没有经历过的事,可以丰富人生经验,增强生存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使思想更深刻敏锐些。不要被困难打倒,这就等于把外在的苦难,转化成了内在的精神财富,坏事变成了好事。我感到,这句话就好像对我们这些“80后”说的。虽然,我们与作者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青春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路边的风景而已。我们这些“80后”,从小经历着物质的极大丰富,直到大学毕业,才发现自己在这个富裕时代中,原来只是个一无所有的赤贫者。于是,我们渴望知识来改变命运,来赢得自己在这个社会中的立足之地。可知识呢?我们所接触的很多知识都是与现实脱节的,不能成为我们安身立命的一个有效资本。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80后”中的许多人,与高尔泰先生有着对社会同样的感觉和体会。

然而,愚钝如我者,却一直认为,对于这样的学者,我一直是佩服有余而赞叹不足。作者对理想的坚守固然让人心生敬佩,但是,为了理想的坚持而“忽略”亲人的做法,让刚刚做了母亲的我,委实感到有些低落。作者的女儿高林,如果不是作者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学术事业,将其放置在国内亲戚家,又怎能小小年纪便逝去?当然,这更是时代造成的悲剧,是当时那个独特的时代,使美学思想超前的高尔泰先生,在国内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甚至受到严重的迫害。至于其女儿的悲剧,作者没有先知之能,又焉能知晓?

这部思想随笔共分为三个时段,回顾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堪称一代学人的心灵史与苦难史。高尔泰先生的笔触清新隽永而富有诗意,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丰富的古典文学素养。作者不只是在美学批评和美术画技方面有独到和超越之处,在文学修养上,也是可以自成一家。这本书可以为热爱写作及有志于“成功”的年轻人燃烧起一把思想的火炬,引领出一条学术精进的道路。

悸动的心灵

——读王小波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

读完这本书,我对朋友说,这真是一本悸动人心的好书。朋友则说,这本书思想性不强,文字也算不上优美精良。的确,比起学者巨著型的学术梳理,它显得平凡单薄了许多。然而,正是由于两颗在精神世界里探索的心,共鸣在平民式的美好生活里,作出了如此赤诚的表白,才有这样悸动人心的力量。

当梦想在现实中渐渐走近,再读王小波,好像又回到了身心分离的时代。他那反叛的青春,精神的痛楚,带有闭合倾向的对生活的探索,在信仰匮乏的年代里,寻求着一个永恒的支点,真正地追索着生命意义。王小波在书中说到:“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自由思想者,佩服他入木三分的剖析与敢言的勇气。

王小波是典型的逆向思维者,人类世界的戒条和美德,他都要放在自己的天平上称一称。在大多数人信仰“人人为大家”的年代,他发出“自己在哪里”这样“大逆不道”的追问。这与他自幼生长在思想相对自由,思维活跃的大学校园有关,与他与生俱来的忧郁的个性有关,更与上山下乡的经历有关。

社会性与个体人性之间的矛盾从来都是争论不休的话题。王小波英美骑士般的思想漫游在上山下乡的年代,与青春的反叛一起到来,以个体思考来检索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一直是他创造作品和生活的基点及动力所在。这样的思想和际遇成就了王小波行文所特有的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散漫的“痞气”……而他古灵精怪的才气却让自己在心灵的敏感区冲撞不已。倾注于个体人性的王小波同样认可社会共性,推崇崇高精神的价值,他从思维角度和知识结构方面吸纳融合社会学观点并最终受益匪浅。

书中还收录了王小波的早期作品《绿毛水怪》,作者精怪的才气,天马行空般自由新奇的思想,对生活、对美好的永不停歇的发掘在小说中得到了最好的呈现。涩橄榄味的情感暗线里潜伏着王小波惯有的忧郁,一切仿佛欲言又止,“我”、“妖妖”、“老陈”在角色的转换中显得光怪陆离……李银河说,“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她是懂王小波的,这三个称谓道出了王小波的魅力所在。在篇篇深情款款的倾诉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一切美好的由衷向往,“自由”、“新奇”、“爱”、“给予”、“奉献”、“探索”、“尊重”和“选择”这是书中常常提到的字眼儿,一切创造皆因美好。“我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自己要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生活,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意义。”王小波这样说道。

读到这里,心灵一阵悸动,在探索和感动中游走,我仿佛看到一个黑黑瘦瘦的少年,沿着五线谱的琴弦,驶过青春的驿站,走过巅峰的中年,定格在我们的视线,永远也难以忘怀的视线。

上海花 恶之花

——读虹影小说《上海王》

虹影的文字尖利,有一种钻透人心的力量,我是深深体味到的。读她的小说《上海王》,仅仅从小说的题目本身,我就感到一种情绪制动的力量。读者在她作品里感受到了绝望。

虹影的小说一向都很精彩,却常常因为叙事太过幻化,构思上浓重的想象色彩,使作品偏离了逻辑的顺畅和艺术上的圆满。而她在2003年11月出版的《上海王》却是个例外。

在毫无逻辑的事件发展中,潜伏着故事发展的主线,在人物、事件跌宕起伏、起起升升里,小说终获圆满。文中的“筱月桂”代表着女性的“非常力”,作者在她身上打上了“女性的强悍意识”。小说伊始,筱月桂只是一个来自上海乡下的“粗坯丫头”,一双大脚连幺二、堂姐(妓女中最末等的角色)都做不得,后来出落成上海“一枝花”,创立了申曲班并成为申曲之王。由小月桂到筱月桂,16岁到66岁,女性个体生命经历了生涩、绽放、盛开的过程。筱月桂使整个上海滩为之沉迷,只是在过于摇曳的狐惑声中,是否还能听到其他的声音?柔弱的叹息是否属于这些气焰嚣张的女人?

作家笔下的女性常常被打上强力的影子,不经意间张扬了女性的欲望,无论是最私密的性的欲望还是其他的女权主义的“控制”欲望。上海滩本是男人的天下,男人征服了天下,女人再去征服男人,这本是个俗套的主题,而作者于笔锋一转间,又见刀光剑影:常力雄死了——缘于这个丫头的一眨眼;黄佩玉死了——缘于这个女人报仇时的一颗炸弹。依靠了男性也毁灭了男性,爱恨之间,依据的是筱月桂手中的一把爱恨情仇的尺子。

在小说《上海王》里,虹影所体现出的显著的女性思维、女性视觉与独特的女性爱的范式,引起我不断的思考。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种爱、这种思维会如此强大,在到足够摧毁恶的力量,可以保护到自己的女儿?她与新黛玉之间的情怨交织,为什么到了最后却能够互相体谅、互相扶助?甚至,新黛玉还替筱月桂抚养了女儿。这的确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和一种母性的思维。且看她与新黛玉、女儿常荔荔之间的爱,女性的丰富、多元跃然纸上,在这里我不妨从故事的背后提炼出小说后半部的梗概:

新黛玉:把常力雄让给小月桂;被砸了一品楼;小月桂搞申曲能搞出啥名堂;年龄已老知女人;帮筱月桂、常力雄养女儿;劝月桂不要不服老;诉说自己姆妈心态;只想照应常荔荔。

筱月桂:16岁的倔强大脚;幺二不成;成了常力雄的女人;丧夫产女;姆妈且看我如何折腾申曲;兴盛申曲、如意班;折腾上海滩成为上海王。

常荔荔:我的妈妈在哪里;美国留学归来;爱上了电影和妈妈的男人;霸王强索爱;妈妈我错了。

筱月桂:丢个女儿挂心;好生盼望娇女有个好前途;莫做戏子女儿;给女儿留个面子;做母亲的人当往后退。

上海王,恶之花。你有没有看到,无论多么强悍美丽的女人,她都有母性的“软肋”。

灰色的阳光在弥散

——读玛格丽特·杜拉斯随笔集《外面的世界》

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这样的体会:为了生活的安全,我们迫不得以把理想放置在第二位,并且为生活设置了一层加一层的保护膜。但是,这些以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思维来看,简直就是荒谬至极。既然自我世界的残缺一直都在,何必又在防护中让生命失去从容?这便造就了杜拉斯式的绝望与镇定。

如此说来,她是一个遵从于自己的内心,想做什么便自主地张扬着去做的女人,那样的坦率,果敢得有些像男人的性情。我的好奇在于:一位内心世界如此复杂的女作家,她会面临怎样的外部世界?

事实上,我并不是十分喜欢杜拉斯,她喋喋不休的潮水般涌来的叙事文字,远离了儒家的“温和中庸”;另一方面,也不喜欢她在文章中展现出的那个残缺而混沌的世界,这些都与正常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我却是十分喜欢与迷恋她的文字的韵味,那样的透彻,饱蘸着情感的张力,再加上叙述事件本身又透射出的绝望情绪,好像是大片大片的灰色阳光在弥散……灰色的光影将人的情感和情绪一起吞没,杜拉斯将读者带进并“埋藏”在灰黑色的情感地带里。

“绝望得如此从容。”当杜拉斯运用文字去描摹这一切的时候,笔调展现得那样透彻和自然。这大概正是杜拉斯的作品能够打动许多读者,并使小资们深深迷醉的原因之一吧——和缓的文字建构了松弛有度的阅读节奏,随着作者情绪的从容释放,话语形成了性感而微妙的情感张力,于是文章便显出一种特有的小资格调来。

如前所述,杜拉斯是个复杂的人物,她的丰富阅历,未必是我们所能真切体会到的。然而,杜拉斯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杜拉斯,与她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悲悯情怀,以及富有人道主义的激情有莫大的关系。

作为常常写作的人,我对杜拉斯的好奇还在于:她是靠什么使自己保持了对生存如此真切的碰触,她又是靠什么保持和滋养着自我心灵的果敢?杜拉斯的心灵,也会时常焦渴吗?杜拉斯在《外面的世界》里这样写道:“时不时地,每当外面的世界将我吞没,每当发生一些让我疯狂、让我必须蹿出去、走到大街上去的事儿,我就会为外面的世界写作。”这几句话给了我们答案——对现实的热烈关注。心灵世界的守护者,自由的斗士,现实世界里特立独行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统一了起来。然而,哪一个更接近于真实的杜拉斯呢?

世界总是很丰富,也很多彩。老年的杜拉斯将更多的时间转向了外面的世界。她几乎什么都做,写小说,拍电影,直到70多岁,这位皮肤老得像枯树皮一样的老人写出了《情人》一书。然而,这在当时并没有让她成名,直到她把它变成了电影。在她死后,这才为杜拉斯赢得了不朽的名声。她成了世界级的作家。生前寂寞,身后荣耀。

然而,这样评价杜拉斯也并不贴切。她生前的故事,远比小说更加精彩。所以,《外面的世界》是世界在格拉斯眼中的样子。不仅如此,你还能在掩映着的文字森林里窥视到作家的内心深处:黑暗又明亮,茂盛而又荒芜……

春风化雨入论来

——读王秀华杂文集《我在故我思》

这次从青州采访归来,我的心里还带着一点儿的雀跃和欣喜——这次对地市级中心医院交流年会的采访,无论对我,还是对我的同事,都是一次不小的鼓励。在这个高朋满座的场合,我结识了许多医学界的管理者和媒体前辈,成功地让我们的杂志和医学界人士有了次“亲密接触”。

我欣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见到了温厚儒雅的王秀华先生,他是我们杂志的好朋友,他的书和他的人一样,让我们感到朋友般的温暖和一份长者的督促。在会议上,我接受了他的赠书。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带着些许的诚惶诚恐,我还是决定把这本杂文集推介出来。

这是一本杂文集,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到天下大事,王先生有着事事入论的本事,但每一次的论述,也都是由真实的事件,或新闻由头出发,做出立足于生活和道义的取舍和判断来。

比如,在“9·11事件”后,当看到布什承受巨大灾难的美国民众,进行诚挚的慰问时,作者说自己仿佛看到了布什温情男人的一面;而与此同时,面对美国的威胁,作者在文中又显示出凛凛然硬骨头的气概。

俗语道:“为人为文,此道同一。”从作者的立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和观点看法里,我们大致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根基。倘若非要用一个思想的根基来展绘一下作者的形象,我认为作者是一位充满着人性智慧的仁者形象——也正如这本书给读者的感受:让愚钝者倍觉当头棒击,让怀着仁爱之心的智者会心微笑,频频颔首。作者只是在进行含笑的劝谏,他不会用语言伤害任何人,但敌人和诂恶者除外。

对于杂文的文风,很多人认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如刀枪匕首,每一刀都刺入敌人的心脏;另一种是和风细雨,其实也是在深入浅出、细语轻声地讲明道理,让阅读者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漏洞,或是思想上的麻痹。比如,对于教师和明星谁可犯错误的问题的立论,作者说:“犯不犯错误,该不该批评,还得看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明星与教师在这个意义和价值标杆之上,都不是特异的群体。教师——即使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犯了错误,也应当得到社会的中肯批评。由此,我想到一句话“错误面前人人平等”。本书的作者,所持的观点也是平等的、人性的。再如,作者对于安乐死是否应当被执行的认知,虽然并没有给出更为深入的阐述,但作者从人性化的角度,对法律和司法机关的执法行为,做出了知性的思考和分析。

这些思考和立论,显示出一个作家对生和死的终极关怀,也显示了医界人士站在职业的角度,对社会现象的再思考和独立的价值判断。

时至今日,在一个和平和发展的年代里,我们的思维更多地被大而空洞的问题所充斥,又有多少人会带着平静的微笑,没有牢骚、没有敷衍,用一份平常的心态,去剖析社会发展中人们的心态?拨正被经济浪潮冲撞和重新界定的新思维?而本书的作者王秀华先生,在这些问题上,显然有着更多的关注。

在一个经济发展占主导的现代社会,处处“以和为贵”,讲究文明礼貌的现代社会,如果要指斥时蔽,那怀有一颗寻常心,从寻常角度入手,无疑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一种文风也更容易得到读者的心理认同。而读者认同了,相信杂文的意义也就能得以实现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义,不正在于此吗?

同类推荐
  • 罗阳

    罗阳

    本书以报告文学的方式,用真实感人的细节,艺术地再现了罗阳成长为中国航空事业英雄一生:品学兼优,与人为善的大学;勤奋好学、严谨细致的技术员;稳重踏实,作风正派的组织部长;恪尽职守,做好配合的党委书记。担任沈飞集团公司总经理后,站在全球的战略高度,带领团队,克坚攻难,使之成为一流的企业。同时副线描写和罗阳一样默默坚守在一线的、只干不说的航空人,和罗阳成为英雄的土壤。其中许许多多让人流泪的故事,都能给人实实在在的感动和教育。
  • 开到荼蘼花事了:陆小曼作品精选集

    开到荼蘼花事了:陆小曼作品精选集

    陆小曼跨越时代性的超脱、纯粹与执着,第一次向世人袒露。更多维度、更全面地展现陆小曼,内容上不仅囊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还精选她的画作。除此之外,也会收录她的日记稿本
  • 萧红小说集

    萧红小说集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本书精选了萧红的小说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小城三月》等。萧红的作品以抒情笔调抒写着自我主观感受;散文化的小说结构;重文化风俗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浪费笔墨;故事情节断断续续,然而意味深长;童年趣事,妙趣横生。正如茅盾先生给出的评价:“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大家小书:苏辛词说

    本书针对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进行了见解独到的解说,具有浓厚的独创特色与重要的代表意义。本书的文章篇篇珠玉,精义名言,络绎奔会,能给读者带来极大的启迪与享受。阅读大家经典、感受大家风范、欣赏古典诗歌、探寻诗意生活。
热门推荐
  • 最强武林盟主

    最强武林盟主

    江湖是什么?江湖不仅仅是人情世故,江湖更是恩怨情仇,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自然就避免不了恩怨情仇。且看一个少年为了报仇而踏上修炼之路,一步一步走向江湖人士向往的武林盟主宝座之位,成就千百年来最强的武林盟主。书友QQ群:336507773(PS:不太会起书名,更不太会写简介,感兴趣的可以试着看看,如果您稍微入眼,还请您不要吝啬收藏一下,把您手中的免费推荐票投给最强武林盟主,宇寒不胜感激,在此谢过了,其他的不敢过多奢求,您看着给……)
  • 繁华岸

    繁华岸

    你与我说,你累了,想要歇一歇了。于是你抛弃了我,抛弃了他,抛弃了世间的一切。所有已然逝去的在你那里,留给我的那些悲欢故事、爱恨情绪,静静落在枝叶上,似乎是清醒的旅人。可我们都忘了,那隐藏在身后的岛屿,在森林草间隐没,在日出海上漂浮,生长出记忆与爱。陋寺像远离红尘的老者,安于此处。他站在屋檐下,望着周遭一切,心中的痛楚却无人能懂。你曾送我的点点滴滴,被你毁于你选择的昨天。我又怎能想到,你此后的一生,是风、是云,泱泱地来,又匆匆地走。而我对于你,是永远的朝露,是无言,是怀念,亦是再也无法收拢的白。心之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 医疗损害赔偿

    医疗损害赔偿

    近年来,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纠纷不断增多,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日渐成为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如何正确地处理各类医疗纠纷,维护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侵权责任法》的颁布实施,改变了施行已久的医疗侵权纠纷二元化处理模式,医疗侵权责任不再按照是否构成医疗事故进行区分,而被《侵权责任法》统称为医疗损害责任。
  • 情商与影响力

    情商与影响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情商与影响力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书从培养习惯、缔造个人魅力入手,通过精辟入理的分析、具体典型的实例,为读者打造个人影响力提供了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帮助读者在模拟的情境中走出对幸福、成功的迷思,获得完美人生。作者在第3版中,对情商的构成因素以实际案例为背景,面向应用进行了解释,提出以下概念:情绪弹簧、情绪单级化、情绪免疫力,等等。还增加了职场成功与不太成功的案例,帮助读者创造和谐的职场氛围与个人生活。
  • 山花与夏

    山花与夏

    山花盛开和响起阵阵蝉鸣的夏,于大自然间悠然起舞的女孩,身旁的男孩眼中浮现的惊艳,是那个夏天所特有的回忆。孩子们分别前许下的约定,也许是残酷命运之下仅剩的美丽之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影后和先生的诡异爱

    重生之影后和先生的诡异爱

    娱乐圈炙手可热女星李红红遭遇意外离世,犯罪嫌疑人是她所在娱乐公司老板兼男友上官志轩。李红红重生回到6年前,面对6年前的上官志轩,李红红一度逃避。6年前的上官志轩在紧追不舍下,知道李红红和自己的结局,决定改变这一结局,并说服李红红重新接受自己。6年后的上官志轩为李红红殉情而亡,灵魂穿越到6年前的轩辕杰身上,他找到李红红,对她解释了他们之间的误会,并希望两人能重新来过。一个是6年前的上官志轩,一个是6年后的上官志轩,让李红红不知该如何抉择?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莎士比亚作品鉴赏辞典

    莎士比亚作品鉴赏辞典

    本书为外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丛书之一,精选莎士比亚戏剧、诗歌的代表作,采用朱生豪、梁宗岱等名家的权威译本。另请研究专家学者为每篇作品撰写鉴赏文章,对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进行赏析,有助于作者更好地领会莎士比亚的独特魅力。
  • 超级妖孽小神农

    超级妖孽小神农

    李子文,偏远山村的小农民,然而这个小山村还是一个闻名的寡妇村,他深山坠崖,偶得奇遇后华丽转身,吃灵瓜,喝灵酒,种灵菜,养灵物。从山村到城市,任我逍遥快活,从城市到异界专治各种不服…… 新书(超级极品空间)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