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0200000014

第14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迹 诗作及交游考(1)

李白从诞生至“仗剑去国”,在蜀中生活了二十五年,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刻苦攻读,吟诗作赋,留下了三十多篇诗作;他行侠仗义,广交朋友,好游名山,足迹遍布川西北。历代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在他所到之处修建了纪念性建筑,现将他在蜀中的事迹、遗迹游踪、诗作、交游等作一考察。

$第一节 李白在巴蜀的遗迹、游踪

李白诞生地江油青莲镇,北离江油城区15公里,南距绵阳城区30公里,坐落在一片肥美的平坝上,“涪江中泻而左旋,盘江迂回而右抱”,东邻天宝山,北依太华山,西北和西南可遥望云雾漫漫的戴天山、紫云山。在唐代这里称清廉乡,因盘江古名廉水,盘江上游有一段河名清溪,清廉乡就因这清、廉二水而得名。(一说廉水清澈见底,有“濂水清清”之诗意,故名清廉)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廉泉让水之名。据《太平寰宇记》卷八三载:“彰明乡。廉泉让水:伯年梓潼人,宋明帝因问曰:‘卿乡有贪泉否?’对曰:‘臣居梁益之地,有廉泉让水,不闻有贪泉。’帝嘉之,即拜蜀郡太守。”在青莲镇的文丰村(原名廉泉村)至今尚可寻找到廉泉井、廉泉寺的遗址。让水之名至今还在用。清廉曾是彰明县的治所,《太平寰宇记》卷八三:“彰明县,本汉涪城地,西魏昌隆县地。初在清廉乡,大同四年移于让水,魏移孟津里。唐先天元年避庙讳改为昌明县。天宝中江水圯,建中元年移于旧县,即今里也。今改为彰明。”至1958年彰明县并入江油县。

李白诞生的具体地点在今青莲镇天宝山上的陇西院。据杨遂撰写“旧宅碑”云:“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屠者居之。”稍后,杨天惠在《彰明逸事》中记载:“闻唐李白本邑人……清廉乡故居遗地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北宋杜田《杜诗补遗》也有类似记载,三则宋代史料都证实陇西院是李白故居。因李白是绝嗣之家,其故居无后代居住,成为僧人所住的地方,但为了纪念李白祖籍是陇西,又自称“陇西布衣”,故名陇西院。虽多次遭战火毁坏,但历代都在重建,现存的陇西院大门还是清乾隆时期建的,门口有一副对联是:“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光绪年间增修仓吉殿、蓥华殿、地母殿、太白殿,塑有李白像,后大部分被拆毁,仅存仓吉殿、太白殿,196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川总志》载:“蛮婆渡,在江油青莲坝,相传李白母浣纱于此,有鱼跃入篮内,烹食之,觉有孕,是生白。”这则民间传说由来已久,李母为少数民族,俗称蛮婆,常在渡口浣纱,而称蛮婆渡,是纪念李白母亲的意思,后觉不雅而称漫波渡,成为青莲乡的代称。青莲乡在唐代为清廉乡,李白自称“青莲居士”,其中也含与家乡谐音的意思。到宋代,家乡人为纪念李白就把清廉乡改为青莲乡,在北宋杨遂的《旧宅碑》和赵汴的《成都古今记》中皆名“青莲乡”。

李白故里人民为纪念李白,而建太白祠,位于陇西院南一公里处。据当地世代传说,李白供奉翰林时,家乡人就给他在盘江边,李白母亲常浣纱的青莲渡口附近建修了翰林府,但李白一直未回来住。到宋代就在翰林府附近修建太白祠。据《彰明县志》记载:“邑之青莲乡有李太白先生祠宇,历宋迄明,废于兵燹,其址仅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7)彰明县令廖方臬集资重建,保留至今。1961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扩建,新修白玉堂、思贤亭。太白祠是李白故里最早的李白纪念馆,迄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李白故里纪念李白的建筑还有名贤祠、太白楼、衣冠墓等。名贤祠建于清代同治年间,以崇祀李白为主,辅以唐代以来造福地方的贤者、清官,如杨遂、杨天惠等。名贤祠位于青莲镇街上,一年一度,祭祀先贤,成为风习,名贤祠后来改做小学校。名贤祠旁的李白衣冠墓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彰明县志》载:“太白固有墓,墓不在蜀,而彰明人曰:此固桑梓地也……于是相议为衣冠墓,具服章如唐制,敛以诗集,筑于仙人旧馆之右,环植花木。碑题‘唐翰林学士李太白之墓’。”原碑已毁,1963年重兴立碑,题为“李白衣冠墓”。太白楼建于清代中叶,耸立于青莲镇中街,高十多米,楼分三层,第一层供有李白塑像。此外在陇西院前面的月圆村建有文风阁,楼分三层,一楼正殿供奉太白像,每年庙会,香火特盛,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可惜太白楼与文风阁都已拆毁。现在天宝山顶重建了太白楼。

李白祖籍陇西,其先辈谪居西域,其父为避祸逃到彰明清廉乡隐居,而后生下李白及胞妹李月圆。李白在清廉的家并非大家族,而是小家庭。他在诗歌中称兄道弟,他本人排行十二,人称“李十二”,是按当时习俗认的家门,并非是一个家庭的人。在李白故里,李白亲属的遗迹只有粉竹楼、月圆墓。《彰明逸事》云,李白“有妹月圆,前嫁邑子,留不去,以故葬邑下。墓今在陇西院旁百步外。或传院乃其所舍云”。可见北宋就已有月圆墓。从唐到清,月圆墓一直受到保护,几经累土立碑,至今犹存于陇西院。现在的“唐李月圆之墓”碑是1964年重新勒石。在青莲场北,太华山麓有李月圆居住的粉竹楼。据《彰明县志》载:“粉竹楼,县西南十五里,青莲场侧,李白为妹月圆造,遗址尚存,土人增葺,中奉太白、月圆木主。”传说李月圆常将脂粉水泼在楼下竹丛,年深日久,翠竹为白粉所饰,故称“粉竹楼”。粉竹楼屡经兴废,现存山门是道光十七年(1837)兴建,山门前尚存“重修粉竹楼记”碑,碑文云:“粉竹楼者,李青莲先生为其妹月圆所筑也。自唐迄明,崇祀不绝,迨兵燹后,庙宇倾圮,基址犹存。”清代重建的粉竹楼是四合院式庙堂,进门为戏台,两旁为厢房,正殿供李月圆像,后庙堂拆毁,仅存大门,1961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将彰明镇的古太白楼的材料拆迁至此,重修粉竹楼,楼前院中塑李月圆像,坐在粉竹丛中。粉竹楼后约五百米,有洗墨池,直径约一米,水呈墨绿色,传说是李白及其妹洗涮笔砚处。1963年在池旁立石栏,并刻有“李白洗墨池”。李白的父母无遗迹留下,王琦说:“太白诗中绝无思亲之句,疑其迁化久矣。”这种怀疑与当地民间传说符合,李白的父母在李白出名之前去世,当时李父既不富也不贵,不是当地门阀世族,默默去世,草草埋葬,墓地难于找寻。李白之父母去世后仅有李月圆在家乡,李白及其子孙又一直来归蜀,故其妹将故居陇西院捐出来做僧房。李月圆去世时,李白已天下出名,爱兄及妹,故李月圆故居粉竹楼和墓能保留至今。

李白从五岁开始发蒙读书,在李白故里一直流传着“铁杵磨针”的故事。李白自恃聪明,学习不刻苦,贪玩好耍,有一天在家门前看到一位老婆婆在溪边磨铁杵,李白问:“磨它做什么?”老婆婆回答:“磨针。”李白问:“这么粗的铁杵怎么能磨成针?”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大受启发,从此刻苦攻读,陇西院前的小溪也称作磨针溪。20世纪80年代,全国青少年捐零花钱在磨针溪边建了磨针亭。据《方舆览胜》载:“磨针溪在眉山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自感其意,还卒业。”故事相同,而地点不同。“铁杵磨针”的确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很富哲理的传说故事,用不着考证是否确有其事,不过发生的地点在李白故居前比较符合情理。少年李白不会跑到几百里外的象耳山中去逃学。“天才出于勤奋”,李白才华横溢正是由于他从小刻苦学习。他自叙:“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常横经借书,制作不倦。”(《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他有一位文学修养很高的父亲指导他学习,他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李白的少年是在刻苦学习中度过的。

李白从小到老,一生都爱皎洁的明月,他的胞妹叫李月圆,给儿子取名明月奴。他的少作也描写明月,他十岁时写的《萤火虫》就有“若飞天上去,定作月边星”。在五首五律中就有两首是描写明月。在李白家乡的民间传说中就有李白爱月的故事,还有几处遗迹,如月爱寺,《彰明县志》载:“月爱寺在县西十五里,《通志》载有七星井,唐时凿,覆以七孔石,月光下照,如众星抱月,世传李白游此赏月故名。”月爱寺距青莲场约七公里,在今河西乡月爱村,相传在村口大路边有大黄连树两根,树下有古井一口,人们常在此歇脚乘凉,取水解渴,晚上赏月。李白也常来此赏月,后人为怀念李白的才华和人品,就在此处修寺庙,取名“月爱寺”,是“李白爱月,月爱李白”的意思。据《龙安府志》载:“月爱寺建自唐代,寺前有老荫堂,七星井一口。”清乾隆年间迁修于原寺之西,占地十余亩,其中有大佛殿、孔子殿、太白殿,殿中的李白像神采奕奕,殿后有月池,形如半月,以纪念李白赏月。道光三年(1823)还重建过,后被破坏。现在月爱寺已经重建,寺内供有李白、李月圆像,七星古井依然存在。指月庵也是纪念李白的寺庙,据《江油县志》(光绪版)载:“指月庵在县南三十五里,康熙间建,李太白读书台在此。左有太白井,右有饮马池。”指月庵也是传说李白赏月读书之处,距李白故居不远。

李白十五岁时,离开青莲乡去彰明县做小吏,最早的记载是北宋熙宁戊申年(1068)立在江油匡山上的《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以下简称“住持碑”):“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止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30年后,杨天惠在《彰明逸事》中,对做小吏的事较详记载:“元符二年(1099)春正月,天惠补令于此,从学士大夫求闻逸事。闻白本邑人,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太白亟以诗谢云: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必问牵牛?’令惊异不问。稍亲,招引侍砚席,令一日赋山火诗云:‘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思轧不属,太白从旁缀其下句云‘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令惭止。顷之,从令观涨,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复苦吟云: ‘二八谁家女?飘来依岸芦,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太白辄应声继之云:‘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因何逢伍相,应是想秋胡。’令滋不悦。太白恐,弃去,隐居戴天大匡山。”北宋宣和五年(1123)彰明县令在大匡山立的《谪仙祠堂记》碑(简称“祠堂碑”)记载:李白曾“为邑小吏”。明代学者曹学佺《万县西太白祠堂记》碑云:“太白先生,金行之精,产于昌明,起家小吏,不习逢迎。”杨天惠的记载和三通碑刻都说李白少年时曾做过小吏。

根据“住持碑”和《彰明逸事》记载:李白是少年时做小吏,后来上大匡山隐居读书约十年,李白25岁时出蜀,他做小吏应当是15岁。做的时候不久,从春天烧山火播种季节,到夏秋涨大水,李白续诗得罪县令,离开了昌明县衙。

李白在昌明县因做过小吏,又是昌明县的人,因而在昌明(五代后改名彰明)有不少的纪念性建筑和遗迹。在彰明县城附近的涪江渡口叫谪仙渡,因李白从青莲乡到县城常从此处渡江而得名,今尚存清同治四年(1865)立的谪仙渡石碑,上刻“谪仙义渡,雇工撑船,一切往来,不取船钱”十六个大字。谪仙渡再往上游约五公里,又有白至渡,相传是李白渡河处。彰明人民为怀念李白,在彰明县城及附近建有太白祠、青莲书院、儒林寺、长庚寺等。据《彰明县志》(1937年草稿本)载:“道光二十七年(1837)知县牛树海改立南坛,迁神主于青莲书院楼上,名曰太白楼,则旧祠已废。民国改青莲书院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又购民宅于南市,迁神主祀之,虽名曰祠,而祭田无有,实等于废。”《龙安府志》(道光版)载:“太白祠,一在城内青莲书院,一在漫波渡。”清同治年间编的《彰明县志》附《邑侯胡整新建青莲书院记》云:“癸酉(1753)冬,余莅兹土,考古稽令,如李太白先生与杜工部,诗名同冠盛唐。青莲渡是其故里,天宝山诸名胜是其曾游息之地,南郊乃建祠之所。无论故居离黍祀祭缺,然即屹屹残碑亦没荒草。抑且庠序未兴,有志帖括者,每若无肆业之所,予甚悯焉!岁丙子(1756)详请设立祠学……择地于学宫西,建青莲祠三间……建书院正房三间,东西廊六间。”文中说“南郊乃建祠之所……屹屹残碑亦没荒草”,说明最早的彰明太白祠建在彰明城南,“残碑”指北宋杨遂立的“旧宅碑”,一直到李白纪念馆建馆后才搬到馆内珍藏,说明彰明的太白祠在北宋初就已经有了。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彰明县令胡整,鉴于城南太白祠荒芜,在城内南街建立了青莲祠及书院。道光二十七年(1837)县令牛树海把原太白祠改立为南坛,将祠中的太白像迁在青莲书院楼上,此楼名为太白楼,太白祠与青莲书院也就完全合而为一。民国年间青莲书院已改为学校,而其中的太白祠、太白楼尚存。据《彰明县志》记载:每年十一月十五日,李白诞生之日,要“遵颁发祀典致祭”,“岁以仲冬望日致祭,主祭官公服诣祠,祭品帛一、羊一、豕一、笾四、豆四、尊各一、爵三,行二跪六扣礼,祝文曰‘先生瑞毓长庚,幕天席地,仙骨性成,相士风尘,再造唐京,宫门骂贼,忠胆如生,放言天末,志洁以清,文光万丈,协被星精,鬼神其泣,风雨攸惊,兹当诞日,式荐粢盛,山高水长,先生之风’”。一年一度的祭典表达了故乡人民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彰明县的文人学士还组织过青莲学会,举行吟唱会,纪念李白。

1949年后,青莲书院院址演变为江油二中,又名治城中学,太白楼犹存。至1985年,太白楼迁建于青莲镇粉竹楼内,原青莲书院及太白祠已无痕迹可辨!最早的太白祠,曾一度改为南坛,后又改建为长庚寺,也是为了纪念李白,寺名取李白出世传说,“长庚入梦”太白金星下凡的意思,后长庚寺废,现在由当地村民集资重建长庚寺,供奉“太白李长庚神位”。儒林寺在彰明县城东关外半里许,原为古庙,明末毁于兵火,在道光十九年(1839)、同治七年(1868)、光绪二十三年(1897)曾三次重建和扩建,以祀本邑儒林,每年李太白生日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后破败不堪,至1960年,农民在寺地开荒种地,现在由民间集资重建了儒林寺。

李白在彰明做小吏,也可算是他的第一次出仕,却并不如意,其顶头上司又是那么一个俗不可耐之人。李白胸怀大志,当然不甘心屈居于昏庸的县令之下,在他因续诗而得罪了县令之后,只好退隐匡山,但这次退隐,并不是像他父亲那样“高卧云林,不求禄仕”,而是以退为进,通过不平凡的道路去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李白第一次隐居的时间正值开元初年,那时李隆基刚刚当上皇帝,尚能励精图治,选贤举能,广开才路,颁发了《搜扬怀才隐逸敕》、《求访武士敕》,这些做法使少年李白受到极大鼓舞。

第一次出仕使他看见了县令之类的小官昏庸无能,不屑与之为伍,看不起小官,不想一步步往上爬,而是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平步青云,直接得到皇帝的赏识。为此他需要排除尘世的干扰,选择清幽的环境,刻苦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为积极入世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简介:世界遗产包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它们或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或是人类自身的杰出创造。了解这些世界遗产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社会历史、建筑艺术、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具有窥斑知豹的作用。
  • 黄帝内经选讲

    黄帝内经选讲

    本书是作者钟永圣根据自己多年来学习《黄帝内经》的切身体会撰写而成。认为《黄帝内经》中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财富的精髓,值得炎黄子孙终身探究体悟,阐述了知阴阳,懂五行的古人,生活习惯与天地四时运转规律相合而健康长寿。提倡现代人应按照天地四时运转规律安排作息时间,尤其针对《黄帝内经》里的如“天之在我者,德也”等相关内容,强调人要心存善念,要真诚、谦让、柔和待人,人生命运一定会有改变。本书作者运用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让读者轻松学到和领悟一些《黄帝内经》自知、自保的智慧和真谛。本书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无敏感问题,不需报备,可以出版,请复审、终审审定。
  • 诗意的村庄

    诗意的村庄

    这是我国第一部写屈原诞生地乐平里的著作,写的是乐平里的骚坛诗人和奇妙故事,之所以说奇妙,是因为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这一群写诗的人,却一点都不诗意,他们是一群被岁月揉搓过的农民。他们的贫困和窘迫,与他们的笔呼墨号搭不上界,生活对于他们所呈现的寒意与他们对现实歌颂的温暖也不成比例。他们生活在自己用热忱与虔敬堆砌的幻觉里,并将其化为诗意。作者文笔优美,结构谨严,所写之人,特点鲜明,形象丰满生动。文章可圈可点,读后印象深刻。乐平里——它的庙宇,它的橘与兰草,它的稻谷,它的秋天,它的丰收后的山野,它的包谷和野猪,还有包谷酿的屈原酒及农家饭庄等等。
  • 教育随笔

    教育随笔

    我初识李天柱先生,是在1993年春天宁夏政协全委会的分组会上。他是组长。在主持会议时,他正襟危坐,其言温和,其色蔼如,堂堂正正地维护着每个人的畅所欲言。我作了一次关于如何识别人才的发言,有“坚持包子馅第一,包子皮第二”的怪论,他把我记住了。我会后打听,才知他是宁夏名校名师、名校长,大名鼎鼎的李天柱先生。而今李先生年近八十,有文集《教育随笔》准备出版,嘱我作序,我恭谨从命。
  • 金秋果香

    金秋果香

    该书主要内容是以“金秋果香——全国名博齐鲁行”采风活动中的新闻报道为主体,详细记录了此次由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山东省网络文化办公室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18名中国知名博主、6家重点新闻网站以及各专家参与的采风活动。图书内容主要有新闻篇、博文集锦、微博集锦、评论篇等部分构成。文字通俗易懂,文图并茂,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展示了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山东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新做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热门推荐
  • 修行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乔冬冬奇趣幻想系列:电脑骑士战记

    乔冬冬奇趣幻想系列:电脑骑士战记

    乔冬冬是个五年级的男生,他调皮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幻想,乐于助人,总是希望遭遇新奇有趣的事情,于是在他的生活中,便有了很多好玩刺激的故事,以及好多稀奇古怪又真诚善良的朋友,正是这些事情和朋友,帮助了他的成长。本系列丛书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城市中的普通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奇幻故事,第一季出版4本,分别是《电脑骑士战记》、《变形校车魔法师》、《72变小女生》、《拯救狼族特别行动》。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大漠“猎狐”阿拉曼战役(下)

    本书讲述非洲二战转折史。前期,由隆美尔所带领的非洲纳粹军团,一路获胜,进逼开罗,危难时刻,英国蒙哥马利将军走马上任,他通过一系列措施迅速扭转时局,并在阿拉曼战役中重创隆美尔军团,从而彻底改变非洲战争局面,导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垮台,间接加速了二战的结束进程。
  • 童年逸事

    童年逸事

    本书是作者童年时代一段真实生活经历。重点介绍了全年四大节:(春节、夏节、中秋节、冬至),八小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腊八节、祭灶节),二十四个毛毛节的民俗活动及这些民俗活动的来由和民间传说,有一定常识性可读性。一个人的一生,从怀孕、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很多人生礼仪和生活禁忌,本书对这些礼仪和禁忌做了通俗的介绍。
  • 武侠世界从天下第一开始

    武侠世界从天下第一开始

    项凡尘:大爷,这是哪?大爷:天牢九层!项凡尘:哪?卧槽!你干啥?大爷:小子,来了还想跑,接我功力!一次Cosplay,项凡尘来到了天下第一……
  • 海龟妞妞奇遇记

    海龟妞妞奇遇记

    海龟妞妞和哥哥姐姐们刚一出生,就遭到天上飞的海鸟、地上跑的鬼蟹和蜥蜴的追捕,距离大海十几米的路程,却是那么遥远。眼看着哥哥姐姐们被坏蛋吃掉,妞妞顽强地忍耐着,执着地爬向大海,历尽无数危险磨难,终于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可是,妞妞的磨难远没结束,在茫茫大海中,凶恶的海巫婆大章鱼、横行霸道的饭桶大王虎鲨正在等着她。好在,妞妞有了很多给力的好伙伴儿,比如枪虾做萝卜,海底鸳鸯夫妻鲎曼曼和蓝蓝,他们齐心合力,能打败巨大的虎鲨饭桶大王,回到温暖家园吗?我不知道哦!他俩无论个头,还是力量,都相差太悬殊了,让我们一起为妞妞和她的伙伴儿们祈祷吧!
  • HI设计师

    HI设计师

    大学刚毕业的涂安,无意中得到一次去设计大公司SWAN的应聘机会。面试时,却发现SWAN的首席执行官竟是自己等了多年的儿时玩伴,然而,过往的记忆早已在他脑海中丢失,早没了彼此相识过的痕迹。如今坐在首席面试席上透着上流社会风雅之气的他,与一身寒酸,卑微的涂安,明明他们之间隔得很近,却像是横亘着天差地别的距离,遥不可及……
  • 重生天才女邪尊

    重生天才女邪尊

    一朝生死,她魂归地府!风萤萤,活着的时候胆小怯弱、温柔娴静;没想到死后,不光性情大变,甚至还成为酆都城赫赫有名的战斗厉鬼。身着红衣,披散红发,妖孽般俏丽绝世的容颜,手持铁链追魂棒,带领十万牛头马面;放眼整个幽都,谁敢在她面前放肆,揍!全部揍!妖王犬神的儿子?她轻笑凝目:“不就是一只狮子狗吗?!”第五殿王爷阎罗王?她轻抬下巴,傲慢无双:“哦~就是那个练习仙法走火入魔,最后返老还童的小屁孩呀!”统摄十殿阎罗、五方鬼帝的幽都第一美人王爷?她双眼冒星,迷恋痴情:“啊哈!如此美人,抢回来当老公吧!”一日鬼门,阴阳两隔,不死不灭,且看她如何步步强大,谱写盛世尊贵!【嚣张自狂版】:回魂街上“把前面那个走路叉开腿的吊死鬼抓过来揍一顿!”牛头:“大人,那只鬼没偷摸拐骗过!”马面:“大人,这样随便打人,上面知道会怪罪的!”风萤萤不高兴了:“做鬼也要有个鬼样,他这样走路叉着腿有失风化;没事,尽管下手,揍的他两条腿能并着走路再放了!”听见这话,众鬼无语!大人啊,你可知那鬼生前是青瓷馆的兔爷儿,在床上被人亵玩致死,是不可能并着腿走路的哇!于是,罗刹鬼大人不喜叉着腿走路的风声在幽都一经传开,吓得青楼鬼妓再也不敢风骚卖情、妖媚勾人;一时间,一股正义之风,吹遍整个酆都城。【温柔多情版】:夜阑鬼静,阴风仄仄清隽邪魅的大夫君抱着被子出现在门口:“萤萤,今晚我陪你睡吧!”风萤萤举起昨夜才包扎好的胳膊:“犬犬,你一兴奋就喜欢乱咬,我都快被你咬残了;拜托,让我养养伤,行吗?”大夫君黯然,转身离去!冷酷秀美的二夫君抱着枕头出现在门口:“萤儿,我刚才做噩梦了,要跟你睡!”风萤萤无精打采的顶着黑眼圈:“白浅,你饶了我吧,跟你睡我做噩梦!瞧瞧我的眼袋,都快变成俩酒囊了!”精心打扮过后,风萤萤穿着半透明的丝质中衣,风情羞涩的出现在三夫君门口:“子文,为妻今晚来陪你!”风华绝代的三夫君手执笔毫,从桌案上抬起头:“可是夫人,今晚我有一推折子要看。”“没关系,为妻等你!”说完,她就勾住心爱之人的脖颈,送上热情的香吻。在移动手机阅读平台上使用的名称为《天才鬼妃魅天下》
  • 单孔衍射

    单孔衍射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就像没有绝对纯净的单晶硅一样。古河再次从痛苦中领悟到这个道理。看起来一切都很美好:公开的招聘、笔试和面试,所有评阅的试卷和成绩都可以联网查询,还有层层的监督机构、投诉举报制度,烦琐得甚至让人觉得有些过分。但是自己又一次落选了。从公布的信息来看,获聘的是一个三流大学的本科生。当然,并不能以学历来判断能力的高低,可是他那局长侄子的身份却又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有人举报过,可是那人的笔试和面试分数都很漂亮,漂亮得让人找不出任何瑕疵。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只会让人更加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