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62800000007

第7章 糊涂求职篇

第一节 难得糊涂厚黑谋职

中国人可以吃暗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以你的“厚”,掩盖上司的“薄”,以你的“厚脸皮”维护上司的“薄脸皮”,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

一、善意的欺骗

善意的欺骗有时是必要的

唐朝有位江湖术士吕用之,此人凭他的骗术,竟一跃而成为手握重兵的将军。

唐朝大将高骈本是一介武夫,此人最信邪门歪道,尤信神仙。吕用之则是个地地道道的江湖骗子,他抓住高骈好神仙的心理去拜谒他。二人一见如故,高骈立即给他一个军职。吕用之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张守一,一个叫诸葛殷,都是通过吕用之推荐给高骈民的。三人同心协力,用所谓的神仙道术欺骗这位大将军。

高骈与一位武将郑畋有仇。郑畋已经当上了朝中宰相,这些情况吕用之当然是清楚的。一天午后,吕用之来找高骈,神秘而又有些紧张地说:“据我求仙掐算,朝中宰相郑畋已经派出一个武林高手为刺客前来刺杀明公,今天晚上就要到了,请明公早自为计,免遭毒手?”高骈大惊失色,吓得鼻尖上立即出现了一层水蒸气,忙请吕用之想办法救他性命。吕用之说:“此事并不太难,我的好友张守一精通剑术,可以抵挡刺客。”高骈忙派人请来张守一,并以大礼迎进。张守一装腔作势地唬了一阵,最后答应为他抵挡并擒获刺客。但要求高骈要远远躲避,因为今天夜间将要出现的是两名武林高手的一场恶斗,免得刀光剑影伤着他。高骈自然惟命是听。

当天夜里,高骈穿了一身女人的衣服躲藏在邻近院落的一间小屋里,张守一穿着高骈的服装躺在高骈的床上。此日正是月末,又值阴天,夜色漆黑伸手不见五指,这样的夜晚当然也是吕用之精心选择的。高骈也不敢睡觉,伸长耳朵细听自己居室方向的动静。

夜静得可怕,万籁俱寂,一片落叶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听到。将近午夜时分,忽听庭院中“吮唧”一声,紧接着传出一阵铁器撞击声和二人格斗的声音,“丁丁当当”的兵器声、你来我往的脚步声夹杂在一起。大约过了两刻钟,声音渐渐消失了,夜又恢复了可怕的寂静。高骈不知结局如何,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提心吊胆不敢睡觉,生怕刺客得胜过墙来杀他,一夜也没合眼。

天刚蒙蒙亮,他立刻带着侍卫向自己居室走来,只见庭院和台阶上有几处血污,有的是点点滴滴,有的是成片成滩,好不怕人。只见张守一提着宝剑笑吟吟地站在门口,有些自矜地说:“来人果然是一名高手,我如不格外小心险遭毒手。经过一番恶斗,虽然没有擒获他,但他已负重伤,他的武功已被我彻底废掉,从今往后明公就可高枕无忧了。”高骈见状,万分感激,眼里噙着泪花,紧紧握住张守一的手说:“先生对我有救命之恩,再生之德,我一定厚报。”说罢,赠重金,并委以重要军职。吕用之也因举荐之功破格升为参将。

其实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张守一根本不通剑术,刺客之事更是子虚乌有。吕用之事先准备了一些铜铁之器,又用厚囊盛了一些猪血。当天夜里,先行潜入其中,等到深更半夜之时,把铜器扔在台阶上铿然有声,接着二人用两根铁棒互相敲击,并不停地转换位置就像格斗一般,胡乱折腾一阵,再把猪血沥沥拉拉地洒在庭院里和台阶上。二人偷着默笑几声后,吕用之就带着全部道具从后门溜了出去。一场戏演完,把个高骈唬得晕头转向,认为真有神仙在帮助自己。两个江湖骗子靠这一套欺诈手段终于蒙住了上司,给自己谋取了高位。

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近代,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高官显位者更是不乏其人,而且骗术也较以往更为高明。清末民初著名政客江朝宗的升迁之道就颇有代表性。

江朝宗原名江四,此人是袁世凯时赫赫有名的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府院之争时还当过几天国务总理并以民国历史上任期最短的短命总理而载入史册。江朝宗早年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粗通文墨,后来落难来到天津,经人介绍给直隶某绿营参将高孝承当文书。这位高参将乃行伍出身,不通文墨,因而对江四格外重用,倚为心腹。

高参将早年丧妻,膝下无子,只有一个女儿,视若珍宝,迟迟未曾许配人家,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所以女儿的婚事就成了高参将的心病。可是有财有势的门户谁愿意来娶这位芳龄已过的老处女呢?但一般小户人家,高参将又不甘心降格以求。日复一日,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地把姑娘的婚事给耽搁了,越发地难以出阁。自从江朝宗进了参将署,做小伏低,十分殷勤,上下都欢迎,参将也常夸奖他。久而久之,遂有欲将女儿许配给他的心愿。未料一打听,江朝宗已有妻室,便不再提及此事了。不久,高参将的一位幕僚与江朝宗闲聊时述及此中秘事,江朝宗听后内心十分懊丧,但又不可挽回,只有自怨自艾。

江朝宗是个工于心计的人,为自己一时失言而未能成为参将的女婿,终日心猿意马,不得安宁,思想着一条补救的办法。也是江朝宗求利心切,终于想出了一条迷人眼目的招数,只待高参将自己找上门来。

有一天,江朝宗备置了一桌酒菜,请那位幕僚和几名同事共饮。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都已有了几分醉意之时,蓦然间,江朝宗举杯嚎啕大哭起来。旁人一怔,不知所以,都说:“四先生醉了!”江朝宗从怀中掏出一封“家信”,捧至脸前,涕泪俱下。那位幕僚先生拿过书信拆开一看,“哎呀”一声,说:“原来是嫂夫人病故了!”江朝宗哭得更厉害了。

过了几天,那位参将的幕僚笑嘻嘻地登门见江朝宗,一见面就说道:“四先生,贺喜贺喜!”江朝宗心想:果然计谋应验了,但却佯装不解地问道,“我有何喜?”幕僚先生随即把受参将之托,欲把他的爱女许配与他的话说了一遍。江朝宗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当即站起来向这位幕僚先生深深地三作揖。第二天,江朝宗梳洗整冠去参将府邸,叩见高孝承,拜谢知遇之恩,口口声声恭称岳父大人,喜得高参将眉开眼笑。事不宜迟,高参将立刻请人选择吉日,为他们二人办了婚事。江朝宗遂了心愿,入赘参将府,从此青云直上。后来,高参将病故,所遗大宗财产,尽数为江朝宗继承。江朝宗利用这笔家产,上下打点,终于攀上了北洋显贵袁世凯,成为民国初年投机政客中红极一时的人物。

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中,不少人的高官显位并非来自真才实学,欺上瞒下是他们升官的终南捷径。做官当如此,做大官更须如此!没有极“厚”的脸皮,没有极“厚”的骗术,是不可能在官场中一帆风顺的。由此看来,撒谎者之所以能大售其奸,主要还是由于当权者怕听真话,爱听假话。俗话说,忠言逆耳,听到真话,了解到那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心里自然就烦躁无比;一听到假话,别提心里有多舒服了。这也是许多部下在上司面前报喜不报忧的根本原因。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许多帝王也特别爱服“厚黑”这副药,大昏君杨广就是这样一个爱听谎话的人。

有一天,杨广的侍卫高德儒看见大堂外面飞过两只孔雀。他想如果说天上飞过凤凰,汤帝一定会高兴,于是便和身边的人嘀咕了一下,装作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杨广那里说:“万岁,刚才有两只凤凰从这儿飞过去了。”杨广听了,果然欣喜万分,他马上跟着高德儒跑到殿外向空中望,只见空荡荡的,别说是凤凰,就是麻雀也没有。这时候,几个侍卫纷纷前来作证说凤凰就是从这儿向西飞过去的。杨广信以为真。在早朝时,他郑重其事地向大臣们宣布:有两只凤凰刚从这儿飞过去了。

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鸟,尽管谁都没见过,众大臣一听到这个意外的消息,纷纷跪在地上向杨广贺喜,说这是象征着皇上有天神保佑,将大吉大利,万事如意。杨广听了心里很高兴,马上发下一道诏书说:“高德儒忠贞不二地侍卫皇上,始终如一地恭敬神灵,所以才看见凤凰,为奖励他这种精神,我将提升其为朝散大夫,并赐予绸缎布匹;其他侍卫也忠心可见,同时给予封赏。”这样一来,就连几个撒谎的人也惊呆了,没想到一个谎言竟能得到这么多的好处。

说谎做假,容易使人受骗上当,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人性中不诚实的恶劣品格,但我们不妨从积极的一方面去理解和运用。比如,你的上司喝醉了酒,在不清醒的情况下签发了一件不当签发的文件,并且要你马上去执行,身为下属的你在左右犯难时,不妨来一招“欺骗”术,“这就去执行”,事实上你把这件刚签发的文件压下不发,等其酒醒后再当别论,这样的做官术又另当别论了。

二、保全上属面子

保全上属面子方能把职位提升

就中国人而言,面子问题是个最大的问题。俗话说:打人莫打脸,揭人莫揭短。在中国,“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为了“面子”,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中国人可以吃暗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以你的“厚”,掩盖上司的“薄”,以你的“厚脸皮”维护上司的“薄脸皮”,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如果你不顾别人的面子,总有一天会吃苦头,因此,老于世故的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别人尤其是上司的坏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地给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这种情形在官场尤为常见。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低微,做了皇帝后自然少不了有昔日的穷哥儿们到京城找他。这些人满以为朱元璋会念在老朋友的情分上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谁知朱元璋最忌讳别人揭他的老底,以为那样会有损自己的威信,因此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有位朱元璋儿时的好友,千里迢迢从老家凤阳赶到南京,几经周折才算进了皇宫。一见面,这位老兄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儿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让我替你挨打。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背着大人用破瓦罐煮。豆还没煮熟你就先抢起来,结果把瓦罐打烂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又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你忘了吗?”

这位老兄还在喋喋不休地唠叨个没完,朱元璋却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处,让我这个当皇帝的脸往哪儿搁。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这个穷哥儿们杀了。

“为尊者讳”,这是官场的一条规矩。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多么低贱,做过多少见不得人的事,一旦当上了大官,爬上了高位,他身上便罩上了“灵光”,变得“神圣”起来。往昔那见不得人的一切,要么一笔勾销,永不许再提;要么重新改造,重新解释,赋予新的含义。这位穷哥儿们哪懂得这一点,自以为与朱元璋有旧交,居然当众揭了皇帝的老底,岂不是自找倒霉吗?

朱元璋原本是泥腿子出身,早年当过和尚,后来又参加过推翻元朝统治的红巾军起义。这些经历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卑微的。朱元璋因当过和尚,对“光”、“秃”一类的字眼十分忌讳;因红巾军被统治者说成是“贼”、“寇”之类的组织,朱元障便对这些字眼也极为反感。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杭州徐一在《贺表》里写了“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几个字,朱元璋读了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削发,说我是秃子。则者近贼,骂我做过贼。”于是,立即下令把徐一处死。洪武年间,大兴文字狱,惟一幸免的文人是翰林院编修张某。他在作贺表文里有“天下有道”、“万寿无疆”两句话,朱元璋看了发怒说:“这老儿竟骂我是强盗呢!”差人逮来当面审讯。张某说:“天下有道是孔子说的,万寿无疆出自诗经,说臣诽谤不过如此。”朱元璋被噎顶住了,无话可说,想了半天才说:“这老儿还这般嘴硬,放掉罢。”左右侍臣私下议论:“几年来才见饶了这一个人。”

除了个人隐私外,上司一些特殊的忌讳也要探听明白。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样一句话,意义却完全相反,所以在与你的上司打交道时切记要“入乡随俗”,不要因语言上的误会造成不快。比如你称呼人家的小男孩儿,叫他小弟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太仓人听来,认为你是骂他;比如你对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总不算错吧?但是在江苏嘉定人听来,当你是侮辱他。各地风俗不同,说话上忌讳各异,必须时时留心。

如果上司另有个人特殊的忌讳,你也要探听明白。比如对方的母亲,原是妓院出身,你如果不知底细,任意闲谈,说张三、道李四,虽然并不是有意说对方,而在对方听来,却认为你是故意指桑骂槐,揭他的隐私,当时虽不便立刻发作,而心里难受,一言难尽,对你的忿恨,可想而知。一旦遇到机会便难免给你小鞋穿。再比如上司以前是个贩卖私货、囤积居奇的奸商,现在虽已洗手,心中还是惴惴不安,你不曾探明底细,当着他的面大骂奸商,在你是快人快语,而上司呢?定然是局促不安,把你恨得牙痒痒。

因此,要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就得学会为上司保守秘密,同时还要留心上司的忌讳;否则你不但不能当好一个部门的领导,还会像朱元璋的那个穷哥儿们那样赔上卿卿性命。

三、为下属遮风蔽雨

用你的“厚脸”为下属遮风蔽雨

作为一个领导,不能不顾及面子,但也不能太顾面子。脸皮薄的人从某种角度来说不适合做领导,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只有用你的“厚脸皮”把错误承担下来,才能够使部属为你努力地工作。因此,当部属犯了错误后,你不能只想到去追究他的责任,这当中,也不乏你的责任,是因为你管理统帅不严,才致使他犯下错误。遇到这种情况时,你首先就要做自我检讨,并且承担起主要责任。下面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哈普·艾诺德五星上将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陆军航空队司令,他在自己《陆军飞行者》这本书中描述到这一点。有一位新上任的中队长接到大队长的通知:“昨晚你在军官俱乐部喝酒喝得太多了,下次不可如此。”问题是那天晚上,这位年轻军官根本就未去过军官俱乐部。这位中队长耸了耸肩,决定不理这件事。

几天以后,他又接到另一份通知:“你喝得太多了,这是最后一次警告。”

现在这位中队长真是被弄糊涂了,因为这天晚上他也没有去俱乐部。这次他打了电话给副大队长谈这件事。

这位副大队长倒完全明白事情的经过,他回答说:“少校,你不只负责你自己一个人,在你中队里的人所做的一切,你都得负起责任来。你个人没有在俱乐部里酗酒,但你中队里有一个人如此做了,你应该负责!”

你也许会说这样做太过分了点儿,你怎能为属下所做的每件事负责任,这不是张三喝酒李四醉吗?在军中,你就得负起责任来,因为军职是种一天24小时的工作,你对你的属下有着全天候的管辖权。

问题是很多非军事团体的领导者,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愿为属下的错误负责。他们随时可以找到各种托词。但这会产生两种不良后果。

第一,你的属下不再愿意跟随你——换了是你,你会不会如此呢?总之一句话,换取当领导者的合约就是负责。你不肯为团体或属下负责,你就违反了这项合约。

第二,你的上级不会再信任你。假若你不肯负责,那又该由谁来负责?上级又该将责任交给谁?

你无法将责任要别人代负,所以千万别试着这样做。

四、为公利必须厚脸

做领导的本意就是为大众谋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们的私利与公利是相互对立的。这就要求做官者有时为了大众的利益必须厚着脸皮去拒绝私利,甚至牺牲私人感情。在我们心目中,都认为“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是千古真理。然而,为官却并非如此。下面是一个相关的历史故事,看后你就会懂得做官者有恩未必都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刘邦和项羽中原逐鹿的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时代里,丁公和季布是两个最富有悲喜剧传奇色彩的人物。

季布是楚国人,他和舅父丁公都曾在项羽帐下效力,一个是斩将夺旗的大将,一个是运筹帷幄的谋士。在刘邦被困荥阳期间,季布曾数次把刘邦整得狼狈不堪,险些要了他的命。刘邦一登上皇位,首先悬千金重赏通缉的就是季布,并布告天下,有胆敢窝藏季布的,罪诛三族。逼得季布像丧家犬一般东躲西藏。

丁公曾在彭城为霸王追击刘邦,两人短兵相接,刘邦走投无路,对丁公说:“咱俩都是好人,何必相逼太甚呢!”丁公于是引兵而去,放了刘邦。等到项羽败灭,丁公心想曾饶过刘邦一命,就去求见。没想到刘邦说:“丁公作为项羽的部下,为人不忠。使项羽失去天下的,正是此人。”于是杀了他,并对左右大臣说:“这样做是为使后世的人都不要学丁公。”

季布是个硬骨头,年轻时就有“大侠”的美名,他没有像舅父那样去求刘邦宽恕,也没有像当时许多通缉犯那样去自杀。他剃光了头,毁了容,藏在一个朋友家里,后又给装在棺材里送到当时有名的游侠朱家那里。朱家让季布和奴隶们一起到田里干活儿,但告诉儿子,田里的活这个人说了算,要和主人吃同样的饭。然后朱家通过汝阴侯滕公给汉高祖捎话说:“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挞平王之尸也。”

汉高祖听朱家说得有道理,果然赦免了季布,还任他为郎中。当时朝中大臣都赞扬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也因此闻名于世。

季布后来在朝中以忠诚耿直而很受人尊敬。孝惠帝时,升为中郎将。单于曾写信辱骂吕后,吕后大怒,召集诸将商量对策。上将军樊哙当即表示:“愿率领十万兵马横扫匈奴。”其他将官都拍吕后的马屁,一致随声附和。惟独季布说:“樊哙该杀头了。当年高祖领兵四十余万都被困在平城,现在樊哙带十万人怎么能横行于匈奴腹地呢?可见是当面吹牛!况且当年秦朝因和匈奴连年交战,所以才引发了陈胜起义。如今四海创伤未平,樊哙又开始当着大家的面谄媚邀宠,这不是想动摇天下吗!”当时殿上文武百官都吓坏了,为他捏了一把汗。罢朝后,吕后再没提征讨匈奴的事。

事实就是如此。如果当初丁公忠于他的上司,在刘邦走投无路时,不放他一马,那天下便是项羽的;正因为他对待敌人心慈手软,才使刘邦有东山再起,夺取天下的机会。如果刘邦重用了丁公,丁公今后也可能放过新的敌人,那刘氏天下又当易主。所以,一个对敌人心慈手软的下属是不可重用的。

第二节 难得糊涂厚黑为官

一、不要打“痞子腔”

厚黑做官的前提是,不可违背做人和做官的基本道德。因此,在此要奉劝那些从政做官的朋友,“厚脸”并不是通俗意义上的厚脸皮或“痞子腔”。在我们处世和做官的过程中,不管是朋友之间,还是同事之间,都要推崇坦诚相见的交友法则,以心换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曾国藩在处世上最讲“诚”字。

曾国藩最得力的门生李鸿章,曾经回忆他老师“待洋人以诚相见之事”时说,曾国藩曾经谆谆教导他,在与洋人打交道时要讲究一个“诚”字。

李鸿章在谈到其先生曾国藩时说:“别人都晓得我前半生的功名事业是我的老师曾国藩提携起来的,但是讲到洋务方面的事,似乎老师还不如我内行。然而,要知道我办一辈子外交,没有闹出乱子,都是我的老师一句话指示的力量。”

“从前把我老师曾国藩从北洋调到南洋,我未接替北洋,当然要先去拜谒请教他老人家的。老师见到我的面之后,不等我开口,就先向我问道:‘少荃,你现在到了这个地方,是对外交涉第一重要的关键。现在国势消弱,外国人才联合起来算计我们,有一点儿小小的错误,就会遗留祸害,影响大局。你与洋人交涉,打算作什么样的主意呢?’”

“我回答说:‘学生正是为了这个问题,特地来向您求教的。’老师对我说:‘你既然来到这里,必定有自己的主见,不妨先说给我听一听。’”

“我说:‘学生也没有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是同他打痞子腔,即用油腔滑调来对付他们。’”

“老师于是五个手指捋着胡须,很长时间不说话,后来慢慢开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得如何打法,你试着打给我听听看好吗?’”

“我想不对,这话老师一定不以为然,急忙改口说:‘学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他又顺抹着胡须不放松,很久之后才看着我说:‘依我看来,还是用一个诚字为好,诚能感动一切人和事,我想洋人也同样具有这种人情。圣人说忠诚和信守可以实行于少数民族那样不开化的人们,这绝对不会有错的。我们中国现在既然没有实在力量去与洋人相抗衡,无论你如何虚强造作,洋人是看得明明白白的,都不会产生什么实际效果的。不如老老实实,坦诚相见,与洋人平情说理,这样做虽然不能占到洋人的便宜,但是或许也不至于吃亏。无论如何,我们的信用身份,总是站得住脚的,脚踏实地,失误也不至于太远,想来比痞子腔,总靠得住一点儿。’”

曾国藩强调,不仅与洋人打交道要讲诚,而且与他人打交道都要讲究“诚信”二字。诚信是人格的根本,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所以,无信则失去自己,也失去他人,终于无法立于社会。孔子还曾说:“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因此,曾国藩将是否诚信与生死并提,强调的是人活一世,信誉第一。曾国藩多次指出,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最重要的是公正。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公正,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君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来侵犯君主呢?

在今天看来,“诚”字确实是打动人心的有效办法,曾国藩的那番话实在有道理,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与人相处还是要坚守“以诚待人”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做领导的“厚”与“黑”

领导,顾名思义就是带领和引导的意思。作为领导者,你的职责就是要带领和引导下属根据既定的目标去开展工作。所以,领导者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领导艺术。通俗地说,就是对民众要“厚”,对贪官要“黑”。为此,我们总结了古今中外领导者的有关经验,得出如下做领导的五大谋略,希望能对你有所裨益。

(一)宽政可得民心

历代兵制中自己亲自去当兵,这是定例。而汉代刘濞却决定可以自己出钱让别人代自己去当兵,这就是宽政。自己出钱让别人代自己去当兵的人既已是宽政,而亲自去当兵的人国家又给予他一定佣金,这是富者出钱而自己不当兵,贫穷的人虽然自己当兵却能得到佣金,这是吴王刘濞为取得民心而采取的措施。这种宽政之法考虑到了不同人的情况,而使人们都能满足。

(二)忠爱为正当心术

做官应该学习刘向的品德。刘向以学问而取胜,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刘向的爱国热忱,更令人钦佩。例如刘向见识精辟而不炫耀,气势很盛而不骄矜,预料到王氏必然篡汉自代,想到应当早点儿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又没有诛灭王氏的意思。他用心平实,指事确凿,以“忠爱”二字为本。做官者应当首先学习他的心术,只有根本坚固,心术端正,正如根基深厚的大树才能枝叶繁茂。

(三)除恶要务尽

做官之人要充满正气,不可徇私枉法,在执法时要除恶务尽,例如,张敞就是这样一个正义之官。据《张敞传》记载,张敞在决定处死絮舜时,派主簿持教告诉絮舜说:“我这五天就要卸任的京兆尹难道不能把你处死吗?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要到来,这能延长你的性命吗?”所以除恶务尽,是为官者的职责。

(四)君子只做重大事情

做官者应放眼未来,为国家以及社会的长远利益着想,不可拘于小事,而应该作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历代庸官之所以碌碌无为是由于他们只注意了无意义的小事,而忽略了远大的任务。英·甘地夫人曾经说,她就是为重要的事去奋斗的。“我这个人眼高手低。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不管这事多小也得斗争。可我生就一个懒人,所以我就把事情分为三类:最重要、重要、不很重要。我只是为头一类事奋斗;如果我身体好,有潜力,也去张罗第二类事。”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英·甘地夫人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性格特点,这也是许多有所作为的政治家的态度。

(五)法随令而行

国家要靠法令来统治。商鞅变法就是要保证重大法律的施行。改革要靠法令来推行,所以推行法令是改革的关键。删节法令的要被处死,拖延法令的要被处罚,不服从法令的要被处死。

职场上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在你的背后,要是有个显赫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这就要求做领导的要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

三、大树底下好乘凉

职场上有一句话,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确,在你的背后,要是有个显赫的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这就要求做领导的要有一双洞察世事的眼睛。

清朝康熙帝在位时,当时最大的奸臣是明珠。明珠幼年在宫中当过侍卫,与康熙的关系比较接近。正由于这层关系,明珠仕途一帆风顺,鼎盛期官至兵部尚书。

吴三桂自请“撤藩”,朝中大臣多有慰留之意。明珠附和康熙的意见,主张下旨“撤藩”,看看吴三桂敢不敢反。从此以后,康熙更是对明珠欢喜不已。

明珠得势以后,与其最亲密的走狗余国柱开始大肆卖官,中饱私囊。

凡是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等重要位置一有空缺,他们便向有意者大肆索贿,直到满足他们的欲望为止。日子久了,明珠的财富也就堆积如山了。

而且,明珠还进一步控制那些检察官员,进而以箝制百官。他将所有新上任的检察官员找来,令他们订下密约,答应所有向皇帝上的奏章,事先一定拿来给自己过目。

这样,明珠不仅得宠于皇上,控制百官,还控制着整个检察机构。国家机构对他已是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一时权倾朝野。

宠臣太过,就必然会为患于朝廷。大智如康熙者,不曾明眼辨奸,实为憾事。

等到明珠最终一日被人告发,康熙也仅仅是免了他的大学士之职,并且,还是很不忍心的。过了不久,康熙又把他招来身边,充任“内大臣”!

明珠是个可憎可恶之人,我们可以从他成功的背后去寻找答案。他要不是有康熙这棵大树为他挡住烈日、挡住狂风、挡住暴雨,他早已是满朝文武的众矢之的,身首异处了。

明珠的官道畅通之法,不可为我们所效仿。但是,我们也可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如果在你的工作中,遇到那些十恶不赦之人,而他们又羽翼丰满、势力强大,要铲除他们,你也只有背靠大树才能达到目的了。

四、拉大旗做虎皮

在政界和商界交往中,把极有号召力的旗号拉扯过来,当成虎皮,用来骗人和吓人。这是一种官场上的“厚黑”恶习,其根本目的是借局布势。特别是当某些人的力量很弱小、无力形成强大的声势时,常可以借助别人的旗号,布置成有利于自己的阵势。例如,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梁接受谋士范增的建议,找来已落魄成牧羊童的楚王之孙,尊为楚怀王。楚怀王的出现,激起老百姓对秦朝统治者的反抗情绪,起义军人数倍增,形成了埋葬秦朝的强大声势。这种做法就是典型的拉大旗做虎皮。在日常生活中,拉大旗做虎皮何止在政治领域中经常运用,就是在今天的商界也司空见惯。

有一个美国出版商,在总统身上大做文章,不仅推销掉积压的图书,而且还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次,该出版商为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图书卖不出去而发愁,忽然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过了几天,他通过朋友送给美国总统一本样书。后来,总统看到了这本书,只浏览了几页,便漫不经心地说:“这本书不错。”出版商闻讯,利用总统这句话大做广告,一个月内把积压图书全部卖光。

其后,又有一批图书积压,该出版商因尝到了甜头,给总统又寄了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不给面子,评论说:“这本书糟透了!”于是,该出版商在广告中大肆宣传:“本公司有一本总统认为很糟糕的书出售!”不久,该书销售一空。

几个月后,该出版商又遇到了图书积压的难题,他像以前一样如法炮制,寄给总统一本样书。这一回,总统学聪明了,干脆对他的书一言不发。于是,该出版商在广告中写道:“这里有一本总统难以评价的书出售!”结果,所剩图书轰然销尽。

五、厚待贤良才能成功

作为有一番事业心的从政官员,必须具有厚德待人的品德。这就意味着,你凡事都不可过于苛刻,一旦苛刻,别人在你眼里就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样他怎能为你效力,惟你所用呢?所以只有宽厚待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你周围的人才能为你效力,你的事业才能成功。

三国时的吴国孙权势力覆盖江东。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是吴国的英雄人杰,可称之为国家的栋梁,对吴国的成败存亡起了很大的作用。

自古以来,很多文臣武将都自以为贤能超人,而且嫉妒比自己强的人,而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就可以使这样的人自惭形秽。

孙权刚即位时,鲁肃要离开江东,周瑜劝他留下,并举荐给孙权,推崇鲁肃能够辅佐帝王事业。后来,周瑜在死前还上书孙权,说:“鲁肃忠贞坚烈,遇事认真,如果以后能代替我,我就是死了也放心了。”周瑜死后,鲁肃就代替他执掌了吴国的兵权。

吕蒙原来学识浅薄,名声不佳,后来听了孙权的劝告,学识有了很大的长进。鲁肃代周瑜做了兵马大都督,常到吕蒙那里计议大事,很赏识吕蒙的才华,而吕蒙却很自卑。鲁肃看他这样,便宽慰夸奖他:“我原认为老弟你只有武略,今天看来你学识渊博,不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了。”鲁肃与吕蒙结为金兰之交,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务。后来,吕蒙因病告退,推荐陆逊,说他深谋远虑,足可担当重任。陆逊因此代替了吕蒙。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个人相继镇守吴国边境几十年,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威振一时的名将,曹操、刘备、关羽都曾经败在他们的手下。吴国之所以能成为三足之一,确实与孙权任用了贤能的良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三节 难得糊涂厚黑待人

一、做领导必须厚颜远亲

老百姓对于做官有一句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但对于职业官吏来说,这种观点万万要不得。因为,做官本是为公之事,过于看重私利必然会招致祸害。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存在着权力的争夺,在争夺权力中,最高统治者都会面临如何平衡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的权力问题。一般说来,厚颜远亲是统治者基本政治素质的要求。谁要是能把这种平衡术运用自如,谁就能稳居高位,相安无事;相反,则可能因派系之间的斗争而使内部矛盾尖锐化,从而危及统治者的安危。

西汉初期,刘邦打败楚霸王项羽之后,建立了刘氏的统治地位。但按照历朝历代论功行赏、割地封侯的原则,那些曾为建立汉朝江山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们都将得到应有的赏赐,但刘邦初为人君,尚未深谙统治之术,因此,在封赏之时,多照顾那些平时跟自己关系好和有亲属关系的人,诸如张良、萧何及吕后家族中的人。这一来,那些虽也曾立下大功,但跟刘邦关系一般甚至素有隔阂的人便被冷落一旁。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猜忌四起。

一天,刘邦在朝审理完朝事,退朝之后,他看见朝臣们三五一堆,交头接耳,似有什么事情在传递,他敏锐地感觉到有什么事情瞒着他。

于是,他找到谋臣张良,问朝臣们所议何事。张良随口答道:“他们议论准备谋反。”

刘邦闻言大惊,皇朝刚立,竟然有人谋反,他忙问到底出了什么事。

张良掰着指头说道:“其一,陛下得天下靠的是这些人的鞍前马后的辛苦,他们为刘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先封的大臣却没有他们的份,因此他们怕论功行赏之时陛下会忘了他们;其二,陛下得天下之后,芟除的都是平时跟陛下有仇怨之人。人孰无过,现在没受封的那些人平时哪个没一点儿闪失,他们害怕陛下找岔处罚、报复他们。”

最后,刘邦依照张良的建议把雍齿这样与自己有怨之人封为侯,其他众臣见状,心中便自然平静下来,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风波即告平息。

任何历史都会重演过去的一幕。晚清时期,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内部也是派系重生,其中仅江西驻守的就有江忠源、曾国荃、李文度、刘腾鹤部,另外,李鸿章、左宗棠等部虽名义上属曾国藩领导,也已分庭抗礼,面对种种派系力量的斗争,曾国藩通过学习历史上刘邦的厚颜远亲的派系平衡之术才使得湘军能够联合抗敌,成为清王朝的王朝之军。

二、铁面无私自成其私

作为领导者维护私利和以权谋私是最招人痛恨的行为。与之相反,领导者的公心就更容易得到信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是在朝为官,古代的秦桧因为卖国求荣而遗臭万年,岳飞却因为保家卫国而受到人们的祭拜。

当初宋太祖在周世宗手下做殿前都检点,驻扎在澶州。菖彬是周世宗的亲信,专门掌管宫中的茶和酒。太祖曾经向他要点酒喝。菖彬说:“这是公家的酒,我不能随便给你。你自己去买酒喝吧。”等到太祖当了皇帝,他对群臣说:“周世宗手下的官吏中,没有欺骗他们主子的,只有菖彬一个人。”于是太祖将菖彬他视为心腹,委以重任。因此,不假公济私的人,是容易得到信任。

对于封建帝王来说,虽然天下是自己的,却要把自己标榜成天下人的救世主,因为他们懂得出于公心更容易得到支持的道理。

李世民在打天下时功勋卓著,治天下时取得了“贞观之治”,原因是他始终将用人“至公”当作自己管理天下的第一原则,这表现在他选拔人才不以新旧划线,而是“惟有才德是任”。如李世民手下的战将中有来自敌营的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屈突通等骁将,正是由于这些良将的拼死相助,他才能横行天下,战胜群雄。

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不断的重用原东宫谋臣魏征,采纳其诤谏,对“贞观之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归降的文臣武将竭智尽力相助,以至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股肱之臣就是因为李世民能以“至公”用人之故。

在人的一生中,个人的情感失落和事业的失败都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而在此时如果能够以一种“公心”来对待,那么自己那种渺小的不快情感就会融化在为大众创造快乐的幸福之中。

在形形色色的圈子里,怎样才能明辨是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里不妨教你一招糊涂大法。即宁可装着糊涂不行动,而不可装聪明轻举妄动。的确,无论做领导、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有时候装疯卖傻、以癫惑人倒能办成大事。有时候,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三、不妨来一招“糊涂”法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形形色色的圈子里,怎样才能明辨是非,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这里不妨教你一招糊涂大法,即宁可装糊涂不行动,而不可装聪明轻举妄动。的确,无论做领导、经商,还是为人处世,有时候装疯卖傻、以癫惑人倒能办成大事。

据清朝,魏息圆的《不用刑审书》记载,广东省有个绰号叫做“颠梅”的知县,判案经常独出心裁,打破常规,出奇制胜。下面是他以癫惑人的手法,判明一件冤案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平民从海外回来,带了许多银子,天黑赶路怕碰上强盗打劫,便把银子全部埋在距本村十里坡的大榕树下,趁着月色赶回家中。叫门多时,妻子才出来开门迎进。招呼睡下后,妻子问道:“夫君奔波海外多年,得了多少银子”?丈夫答道:“这回出门数年,赚得纹银五百多两,黑夜途中恐遭劫,只好埋在十里坡的大榕树脚下,明日白天便可取回来。”次日早起,丈夫赶去起银,开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以为是自己昨晚忘记插门,便没有多疑,径直去大榕树下取银子。可是到了榕树下一看,埋银子的地方已扒开一个坑,银子早不翼而飞了。他瘫软在树下痛哭一场,本想回家告诉妻子丢了银子,又怕妻子说自己昨晚吹牛,尽撒谎骗人,于是跑到县城报案。

听完这个埋银丢银的经过后,“颠梅”知县问道:“你外出多少年?”答道:“出门四年。”知县又问:“家中有些什么人?”答道:“只有妻儿二人,儿子今年四岁多,是我出门前生下的。”又问:“家中有奴仆吗?”答道:“没有,一切家务由妻子操持。”又问:“昨晚回家碰见了谁,说起银子的事吗?”答道:“没有,我半夜回家,孩子已经睡着,只是对妻子说过把银子埋在十里坡大榕树脚下,可我去起银子时,妻子尚未起床,孩子也在睡懒觉。”又问道:“你回家时,妻子高兴吗?”答道:“态度倒也平常。”知县又问到:“你仔细想想,家中有什么异常现象没有?”答道:“没有。”知县最后说道:“果真如此,你的案子我也难以搞清楚了。”那个丢银人沉思了一阵,说道:“今早我出院门时,院门却是虚掩着,我记得昨晚好像插上的,这是否算是异常情况?”知县听其一说,佯怒拍案大喊:“千怪万怪,都怪那棵树!你把银子寄放在那里,它却没有替你保管好,而被人偷了去!此树罪该万死。”于是命令衙役前去拔掉那棵树,并且嘱咐,拔不动就用大锯去锯,锯倒运回来,我要亲自审问那棵树!回过头来又问丢银人:“你来告状,你的妻子知道吗?”答道:“不知道。”知县告诉他:“你回家不要告诉她,否则我要罚你!明天早上你带孩子准时来县衙。”丢银人回到家,说起丢银子的事,妻子骂他骗人,他也由她骂罢了。

衙役们好容易把树砍倒,蚂蚁啃骨头似地往县衙大院搬运,途中路人见到官差累得满身大汗,都问运树干什么?衙役们埋怨道:“颠梅知县要开堂审树。”这话传出,如同特号新闻,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老小皆知,都哈哈大笑,均说颠梅知县又犯“颠病”了,知县审树,真是盘古开天地,古今奇闻怪事,大家都好奇起来,争先恐后从四面八方赶到县衙大院看热闹。

知县审树开始了,只见大树倒放在院子中间,众人挤了满院。知县早把丢银人安排在审台跟前,抱着孩子佯作站着看热闹。然后命令众人,一个跟一个地从审台前经过,人们莫名其妙,只好乖乖地像向遗体告别一样慢慢走过。突然丢银人的孩子向迎面走来的一个男人喊道:“叔叔抱我,叔叔抱我!”那男人装聋作哑便想溜过。知县叫住那个想溜的男人,问道:“你认识这小孩儿吗?”那男人摇头说:“不认识。”知县命令那男人去抱那孩子,孩子却欢喜地伸手求抱,状甚亲密。知县让丢银人问其孩子:“这个叔叔你在哪里见过?”小孩儿答道:“这是我家叔叔。”又问:“叔叔喜欢你吗?”答道:“喜欢!”又问:“叔叔喜欢妈妈吗?”答道:“喜欢!”知县听完孩子的答话,指着那男人喝道:“就是你,盗窃了大树脚下的银子,赶快从实招来。”那男人矢口抵赖。知县训斥道:“你放聪明点儿!前天晚上你在丢银子人家偷听到他们夫妇说话后开门出院,便去大树底下取走了银子,赶快从实招来;否则两罪并罚,严惩不贷。”那男人见事已败露,又怕激怒知县,追究奸情就更麻烦了,只好老老实实招供并如数交出全部银子。知县为了照顾丢银人夫妻关系就没有再过问奸情之事。

结案之后,众人有些不解。知县说,我从丢银人讲述的经过中,觉察到有人偷听到他们夫妻的谈话,从丢银人说早上出去时门是虚掩着的,判断此家半夜有人出门,而这个人又是丢银人回家之前就呆在院子里的,大有奸夫之赚,究竟是谁,只有叫小孩儿来认。撒谎审树,不过是以癫惑人。为了制造一种奇闻。因为越是奇闻就会招来好奇的人前来看热闹,犯了法的人更关心审案的事,必然要来看个究竟,这就给小孩儿提供认其母“相好之人”的场合和对象。一席话说得大家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古代司法中判官用癫惑人的方法判案的故事,看起来和做官没多大关联,其实,为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在历代帝王将相中,好多人不就是用它把江山坐稳坐大的吗?

四、难得糊涂与糊涂难得

所谓糊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看不明白弄不清楚,因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种则是看得明白弄得清楚,但却不便于直截了当,这种情况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涂战术。确实,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含糊糊一点儿效果反而更好。

清朝的嘉庆皇帝,登位后对前代留下的一些遗留问题进行清理,还准备破格提拔几位曾为父王作过贡献却被奸臣排挤、打击的官员。但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历代尚无先例,群臣反应不一。嘉庆拿不定主意,便问老臣纪昀。纪昀沉吟良久,说:“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数十年了。从政,从未有人敢以重金贿赂我;为了撰文著述,也不收厚礼,什么原因呢?这只是因为我不谋私、不贪财。但是有一样例外,若是亲友有丧,要求老臣为之点主或作墓志铭,他们所馈赠的礼金,不论多少厚薄,老臣是从不拒绝的。”

嘉庆听完纪昀一席话感到莫名其妙,进而想一想,才点头称许,于是定下破格提拔这批官员的决心。

其中是何原因,原来纪昀用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赞成皇上应该放下包袱,大胆去做的建议。纪昀的这番话听起来言不及义,但细究起来里面大有文章。既然为官清廉,何以对亲友之丧事点主、作铭所得概不拒绝呢?为祖宗推恩无所顾忌之故也。您嘉庆皇帝破格提拔曾为先帝作过突出贡献的官员,本来也是为祖宗推恩,弘扬先帝的德化,还有什么顾忌的呢?这不正和我纪昀为别人点主、作铭不推却馈赠,好让死者的后人为死者尽孝的道理一样吗?嘉庆皇帝聪慧,哪能悟不出纪昀的话中话呢?

纪昀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出于两种考虑:其一,虽然建议破格提拔这些官员,但没明说,此意见倘若被采纳,是成是败,名义上自己都没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着把柄;其二,嘉庆皇帝秉性聪明,而且有好自作主张的特性。不说吧,自己的意见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会不高兴。倘若说白了,恐有教导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讳,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让皇帝自己“悟”出道理来,既说出了自己的意见,又迎合了皇帝好自作主张的秉性。纪昀此举,真是一次一举两得的糊涂。

在科学研究中,“模糊”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思维,它的基础是模糊数学。凡反映事物属性的概念的外延不清晰,事物之间关系不明朗,难以用传统的数学方法来量化考察,即是“模糊”。模糊思维的特征就是承认思维的模糊性,它遵循“亦此亦彼”的模糊逻辑,突破传统逻辑“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的界限,为人们解决模糊事物中间的问题开拓了广阔天地。

纪昀这条建议的提出,考虑了太多的把不准的复杂因素,于是他宁愿答非所问地模糊它一下,收到了“非模糊”参谋不会有的好效果。

当然,模糊之法不可滥用。严格地说,模糊参谋法乃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如果不需要模糊的时候也来模糊它一下,就会弄巧成拙,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模糊参谋不等同于模棱两可。参谋的看法、见解都应该包含在模糊语言之中,并且有可能被对方正确理解,不至于产生歧义。纪昀的一番话貌似文不对题,含含糊糊,其实他真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是很清楚的,纪昀早已算定他的参谋对象能悟出来。

五、要学会激流勇退

都说职场如战场,不错,职场就是战场,身在职场中,就应该遵循一些做领导的“规则”:居安思危、激流勇退……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

越王灭吴以后,越王勾践循吴王夫差故辙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一时号称霸主。勾践的霸业,与范蠡、文种的忠心效劳、协力深谋是分不开的。徐州会盟后,范蠡便担任了上将军这个最高军事指挥职务。范蠡觉得自己的地位太高了,大名之下,不宜久留,于是班师回国后,向勾践写了一封辞职书说:“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主公在会稽受辱,我没有殉国,是为了灭吴报仇,今既已雪耻,我请求接受在会稽时应得的惩罚。”勾践看了范蠡的辞职书,先安慰他说:“回去后,我把越国分给你一半。”接着又威胁范蠡说:“如果不听我的话,就杀掉你。”范蠡心里想:“你按你的权力行事,我按我的意愿行事。”晚上,范蠡收拾了细软珠玉,带着家眷和随从人员,不辞而别,乘船飘海而走,再也没回来。

范蠡乘船经五湖(今太湖)入海,到达齐国后,立即派人给在越国担任相国的文种送去一封信。范蠡和文种都是楚国人,年轻时就是好友,后来两人都到了越国,在勾践手下共事几十年,互相支持帮助,感情更加深厚。范蠡在信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可以共同患难,不能共同安乐,你为什么还不离开呢?”文种看了信以后,内心很矛盾,他舍不得相国这个高官厚禄,认为勾践对他这样功高望重的老臣不会有什么猜忌;同时又觉得范蠡的警告也不是没有道理。这时有人在勾践面前进谗言,诬告文种要作乱。原来,勾践在报了会稽之仇,并完成霸业之后,就开始妒忌和畏惧文种的才能,他听到谗言后,认为正好有理可诛,便随函赐给文种一把利剑。文种接过剑,只见勾践信中写道:“你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只用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还有四种你掌握着,请你用那四种到地下去为我先王效劳吧!”文种长叹一声说:“真后悔没听范蠡的话。”于是引剑自杀。

范蠡到齐国定居后,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开荒种地。全家勤劳耕作,齐心经营自家产业,没有几年,他家财聚积几十万,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齐国国君听说他很有才能,就任命他为相。范蠡感慨地说:“我在家从事生产能够积攒千金,做官能够做到上卿相这样的高位,本来是平民百姓的我,算是达到顶点了。久受尊名,这对自己并没有好处。”于是他把相印交给齐君,又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分给好友和乡里人,只带着少量贵重珍宝,和家里人默默地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走向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范蠡带着全家到了陶(今山东定陶北),他认为这里交通方便,位置适中,便于客商云集,可以谋生致富,于是又更名换姓,自称陶朱公,在这里定居下来。范蠡父子辛勤耕种田地,饲养牲畜,从事商业活动,生意兴隆。几年之间,又积累了百万家财,成为天下巨富。

范蠡三迁,每次都有荣名,而他成名于天下,正是他居安思危,激流勇退,善于把握时机,勤苦自励,创造条件,不贪图功名利禄的结果。

第四节 难得糊涂厚黑办事

一、当差时必须厚脸办事

在我们的生活中,历来只有“事不过三”之说,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官场偏无“事不过三”之说,这就是厚脸当差,厚脸办事。只有如此,你才能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下面的一个历史故事,看后你定会获益匪浅。

“安史之乱”时,安定唐朝江山的功臣中,郭子仪当居第一。由于他功劳太大,唐玄宗身后的几任皇帝把他罢免了又起用,事成后又罢免。举凡一生,四落四起,可郭子仪从来没有怨言。朝廷需要时,一接到命令,他不顾一切,马上出发;叛乱平定后,皇上疑忌罢免他,他也无怨无悔,马上回家。真正做到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郭子仪一生所提拔的部下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官至将相。八子七婿皆显贵于当代。史书对郭子仪的评价是:“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我国历代的功臣,能做到这三点的,试问还有几人?

郭子仪是凭什么修来这样大的福报——富贵寿考集于一身,功名利禄一人占尽,而没有像历史上常见的功高震主的大将那样,横遭不测呢?

看看郭子仪为人处事的几桩事迹,便可窥见一斑。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阳(今北京西南)节度使安禄山造反,率兵一路攻向长安。唐明皇仓猝入蜀,皇太子李亨在灵武(今青铜峡县东北)即位,召集各路军队抗敌,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领全国各大军镇。郭子仪与另一平叛大将李光弼原先同为朔方节度使手下的牙将时,两人脾性不合,平时互相不过话,有时实在避不开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也要怒目相视,势同仇敌。等到郭子仪官拜大将军后,李光弼心想:郭一定不会放过他。于是他求见郭子仪说:“我死固然无所谓,但求你高抬贵手,饶了我的妻室儿女。”

郭子仪听他如此说,赶忙离座下堂,扶起李光弼,搂着他的肩膀,热泪盈眶地说:“如今国家遭此大难,皇上避乱在外。只有你才能担当起匡扶国家的重任,怎么能对从前的那些个人恩怨耿耿于怀呢!”

李光弼见郭子仪如此坦诚大度,非常感动。不久,两人同时受命东征,同心合力打败了史思明。

中原转战两年后,郭子仪历尽千辛万苦,总算收复了京城长安。肃宗李亨亲自劳军灞上,感激地对他说:“国家再造,全靠爱卿之力啊!”然而他话虽这样说,尽管当时战乱还未平定,但郭、李功劳太大,难以驾驭,采取不立元帅的办法,而是派出太监鱼朝恩任监军,名之曰“观军容宣慰使”。

一个不男不女的阉宦能懂什么行军打仗之事,但他却是代表朝廷和皇帝的,结果几次战斗下来,连连败退,不得已,只好任命郭子仪为诸道行营元帅。为此,鱼朝恩忌恨不已,一有机会就在李亨面前谗害郭子仪,终于又夺了郭子仪的军权,召还京师。郭子仪接到圣旨,不顾将士们的反对,瞒着部下,单骑回京闲居家中,一点儿怨尤的意思都没有。

第二年,安禄山死,史思明再度攻占河洛一带,吐蕃也逼近长安,朝中群臣计议,一致认为郭子仪有功于国,现在天下未平,不该让他在家赋闲。肃宗只好再次召回他,官拜诸道兵马都统,进封汾阳王。这时肃宗已命在旦夕,在病榻上对郭子仪说:“河东的事就全委托你了!”

肃宗死后,当时和郭子仪并肩作战收复两京的广平王李豫继位,是为代宗。奸臣程元振不停地向李豫说郭子仪的坏话,代宗也怕元勋宿将功高难制,于是罢免了郭子仪的全部兵权,不让他带兵打仗,却叫他去当修建肃宗皇陵的监工。郭子仪觉得来意不善,一面尽力做好皇陵建筑一事,一面把肃宗当时给他的诏书敕命千余篇(其中大多是军事绝密文件)统统交了上去。代宗这才明白了自己对郭子仪的误会,且心生惭愧,于是第三次起用了他。

当时,叛将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进犯河西,代宗也学他祖父唐明皇,避难到陕州。郭子仪临危受命,事起仓猝,从前的部属都已离散,身边只有数十骑。他一接到诏命,只好临时凑合部分队伍,一边南下,一边收集散兵游勇。后来碰到旧部张知节,才得以在洛南扩兵增员,逐渐军威大振,再次收复两京,迎接代宗回到长安。代宗见到郭子仪后,惭愧地说:“只因没有及时重用爱卿,才到了这步田地。我这个皇帝也当得未免太可怜了,让有贤德的人看不起。”为表彰郭子仪的盖世功勋,诏令把他的画像供在凌烟阁。这在当时,是谁都不敢奢望的最高荣誉。

所以,对人生旅途上的坎坷,要有正确认识——受一点儿委曲,受一点儿苦难又何妨,我们要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进而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

二、该糊涂时就糊涂

糊涂和聪明是相对而言的。俗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人若精明,确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过精明,别人也必定会因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这一点。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两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过三次的;因为一次精明是启发,二次精明是教训,三次精明就是警惕啊!

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喜欢与单纯的人交往。与单纯的人交往使之放松、自然,不用费尽心机、提高警惕。这倒不是说单纯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随意欺骗与作弄的,而是说他心地纯净、平和、淡泊。这样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就是荀子所说的那种人:温和如玉,完美纯正。

然而,与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时时小心、处处提防,稍有不慎就会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处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骗、被愚弄,当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没有办法还得与他交往,那么就会以精明手腕去对付他。这正应了郑板桥的一句话:“试看世间会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别人一点儿,真是算尽自家耳!”

曾国藩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国荃也是一个精明的人,他们就因为精明吃过不少亏。

对于读书人,曾国藩还能以诚相待,他说:“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但是对于官场的交接,他们兄弟俩却不堪应付。他们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软,所以到处碰壁。这是很自然的,你对人诚恳,人也对你诚恳;你对人诡秘,人也对你诡秘;你对人一肚子不合时宜,人也会对你一肚子不合时宜。

而曾国藩的朋友迪安有一个优点,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虽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的话,但他却一味浑含,永不显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无恙。而曾国藩兄弟却时时显露,总喜欢议论和表现,处处显露精明,其实就是处处不精明。曾国藩提醒曾国荃说:“这终究不是载福之道,很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灾难。”

到了后来,曾国藩似乎有所领悟,他在给湖北巡抚胡林翼的信中写道:“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但很遗憾,他未能身体力行。

所以,为学不可不精,为人不可太精,还是糊涂一点儿的好。

然而让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经历了很多人和事,受过很多的挫折和磨难,否则他是不会糊涂的。郑板桥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返糊涂更难。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在位高权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难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怎样才能平安无事地在他身边做事呢?你要知道,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大度的胸襟,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

三、要善于保护自己

在位高权重的上司跟前做事,肯定是非常难的。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你的上司是位高权重的领导者,你怎样才能平安无事地在他身边做事呢?这就有必要探讨封建社会那些处世圆滑、左右逢源,尤其善于拍上司的马屁的官僚。他们想的并不是如何办好公事,而是怎样讨好上司,保住自己的官职俸禄、荣华富贵。这些人没有什么建树,在保官保禄方面却有一套阿谀奉承、明哲保身的办法。清代道光朝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曹振镛就是这类官僚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曹振镛在乾隆朝中进士,点翰林,官至侍读学士,至嘉庆朝便飞黄腾达,升为尚书、大学士。道光皇帝继位后,他更是红得发紫,晋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图形紫光阁。当他以81岁高龄去世后,又得到“文正”的谥号。这是清朝对故世大臣最高的评价,在清代享受这种殊荣的只有七八个人。曹振镛作为一位汉族官僚,既没有显赫的武功,又没有出众的文采,在重满轻汉的清朝时代,能够在充满凶险和倾轧的仕途上一帆风顺,自然有他的“诀窍”。有一次,他的门生向他讨教,问他成为三朝元老,深受皇帝宠信靠的是什么。他回答六个字:“多磕头,少说话。”意思是对皇帝、对上司,只需要表示顺从,不用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是圆滑到了极点。“少说话”不等于不说话,而是把话说到关键的时候,说到点子上,对此,曹振镛是深有研究的。

清朝进入道光时期就已经暴露出许多衰败的迹象,积重难返,地方官员纷纷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等待皇帝拿主意。每天堆在皇帝面前等待批阅的文件就有好几大撂,道光帝看得头昏脑胀,为此,他感到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看吧,实在不愿整天泡在文件堆里,不看吧,又怕留下荒废政务的坏名声。曹振镛敏锐地察觉出道光帝的这种心思。他讨好皇帝说:“今天国家在陛下的英明治理下,太平无事。可是一些大臣偏偏好无事生非,在奏章中讲一些危言耸听的事情,无非是为了博取敢于直言的虚名,对于他们又不能降旨怪罪,这样会使陛下蒙受拒谏的名声。依臣之见,陛下今后只要在批阅奏章时,选择其中的细枝末节上的错误,降旨严厉斥责,臣下就会慑于您的天威圣明,知道陛下对天下事早已明察秋毫,一定不敢再呈上那些搬弄是非的奏章。”曹振镛的一席话,正中道光帝的下怀,果然照他的办法做了。不少人因此丢了官职,文武百官谨小慎微,尽量不向朝廷报告或少报告,甚至出了大事也隐匿不报,即使报告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事情的真相。于是,官场上形成互相欺瞒,报喜不报忧的恶劣作风。国家的许多弊政得不到及时解决,最后形成了全国性的内乱。然而,道光帝却少看了许多奏章,免去了大量的伏案之劳。

曹振镛这么一“说”,实际上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地位,成功地施展了逢迎上司的小手腕,这种人只能给自己带来某些私利,对国家来说,却是埋下了可怕的隐患。这种人整天想着自己的名誉如何,根本不考虑国家的安危。更可怜的是道光皇帝没有看透这一点,反而把曹振镛当成言听计从的股肱之臣。曹振镛的举止无疑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能以曹振镛为楷模,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认识像曹振镛这样一些舍公为私的、祸国殃民的小人的本领,防备受其谎言所惑,误了勤政为民之大计。

四、位高权重退避三舍

自古以来,领导最忌讳的就是握有实权的下属,惟恐下属会借手握兵权之际突然发难,将领导架空或者赶下台去。对于这样心有疑虑的领导,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的理解,交出实权来换取太平日子,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宋太祖夺了天下不久,他问赵普:“自唐末以来的几十年间,换了十几个皇帝,征战不息,其原因何在?”赵普回答:“因藩镇的势力太强大了。皇帝势弱而臣子势强,自然无法控制局面。今天只有稍微削减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编他们的精兵,天下才能安定。”

话未说完,太祖就说:“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知道。”过了不久,太祖和老友故将石守信等饮酒,酒酣耳热之时,命令左右侍候的人退下,对他们说:“我如不依靠你们的力量,不可能有今天,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恩德,每时每刻都不忘怀,然而作天子也十分困难,简直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我现在整夜睡不安枕啊。”

石守信等人问:“为什么呢?”太祖说:“这不难知道,身居这个位置的人,谁不想将他干掉。”石守信等人都惶恐万分,向太祖叩头说:“陛下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太祖说:“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你们虽然没有这个野心,但你们手下的人想富贵啊!一旦他们将黄袍给你穿上,就是想不做皇帝,也不可能啊。”石守信等人都叩头哭泣道:“我们虽然愚蠢之至,还未到这种地步,只求陛下怜悯我们,给我们指一条可求生之路。”

太祖说:“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想求富贵的人,不过多得些金钱,使自己优裕享乐,使子孙不受贫乏之苦。你们何不放弃兵权,选择些好田宅买下来,为子孙创立永久的产业。多多购置一些歌儿舞女,成天饮酒作乐,以终其天年。如果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也就可免却互相猜测怀疑不也很好吗?”石守信等人再次拜谢太祖,说:“陛下替臣等想到这种地步,真所谓同生死的亲骨肉啊!”第二天,他们几个人都说自己有病,不能继续任职,请求太祖解除了他们的兵权。

不难想像,如果石守信等自恃位尊功高,不采取退让措施,他们的结局自然可以预料。

当然,在今天这样一个民主与法制都比较健全的社会里,自然不可能出现故事中的这种情况。可是,要想在政界叱咤风云,也不得不引此为戒。

好管闲事受人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不外是由职权或地位而来。不论你是出于公心还是另有想法,只要是你的所言所行超出了自己的权限,必然要带来别人的猜忌。因此即便是出于好意也要谨慎从事。

唐朝的王叔文经常陪太子下棋。有一次下棋时,太子和人议论政事,谈到了宫市的弊端。所谓宫市就是宦官在民间以低价强行购物。太子说:“我正打算向圣上反映此事。”在场的人都称赞太子贤明,只有王叔文没有说话。众人走后,太子留下王叔文,问他为什么不说话。王叔文说:“太子的职责就是侍奉皇上的饮食起居,早晚问安,不宜议论宫外的事。皇上在位久了,如果疑心太子是在收买人心,如何辩解呢?”太子听了这话后大吃一惊,说:“不是先生指点,我哪能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古代人们在凶险的官场中用以自保的韬略。虽然消极的成分有不少,但也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处高位的人往往喜欢参与,显示自己的权威、才能、存在,似乎自己无所不能。他不知道自己做多,他人就做得少了;自己的才能太显露了,他人的才能就发挥得少了。做领导的不是要和他人比试才能,而是要让他人发挥才能。所以《尚书》说,对司法方面的事,不要越俎代庖,要让有关的官员去治理。太子与皇上本为父子,王叔文还非常郑重地提醒太子要避嫌,更何况其他的人了。这一招不谋其政术高就高在尊人之位,尊人之言,既留有余地,又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好管闲事受人磨”,是的,不该你去管的事你偏要去操心,这不是没事找事做,自讨苦吃吗?如果我们本职工作尚未做好,就去做一些与自己职务不相干的事,这就是越俎代庖,这就是多此一举。这样做,你不但当得不到众人的承认,而且还影响他人工作的正常开展。所以,不在其位就当不谋其政。

五、光芒不要太耀眼

当领导的,没有哪个人不想美名远扬的,殊不知这里面都潜伏着无数的危机。因此,古代大臣中的一些智者,总注意把握住一个分寸,不要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得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拙、黯然失色;要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甚至故意干出几件不大得人心的事,自毁名声,以使君上得到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而释疑化妒,以求得自身的安全,这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理。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后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作他的警卫。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叫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致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回使臣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在京师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作的那样。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足下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从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儿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吧!”

萧何是刘邦的贫贱之交,刘邦亲口将他封为第一功臣,为什么刘邦对他还相信不过呢?这是因为,政治斗争是一个不断地一分为二的裂变过程。当年项羽、刘邦共同对付秦朝,秦朝灭亡了,项羽、刘邦这一对盟友翻了脸,打了起来;项羽被消灭了,刘邦集团内部又发生了裂变,中途入伙的韩信、英布又被刘邦视为异己的力量;韩信、英布垮台了,刘邦的核心集团又该找出新的打击对象了。萧何树大招风,自然首当其冲。萧何虽然不断地自毁名声,却并未能消除刘邦的猜疑,就在刘邦将状纸交给萧何的同时,因萧何顺便请求将皇家花园中的荒废土地拨出一些交给百姓耕种,刘邦立刻变了一副面孔,说萧何故意讨好百姓,将他收进监狱。刘邦之类最高掌权者的逻辑是这样的:你盘剥百姓,结怨于民,那是不足挂齿的小事一段,他不仅不会管,还会加以纵容;你要真正想替百姓办一两件好事,说一两句公道话,而影响了他的权威、名声,他便非要整治你不可。

所以,干些蠢事、坏事,有意识地掩饰一下自己的美德卓行,也不失一种保全自己的策略。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兄弟们十分刻薄,防范也十分严密,虽然这些兄弟们都被封为“王”,却都是徒有其名。他们全都被打发到远离首都的封地,不许随便回到首都来;每个人手下只有百十名老兵作为守卫,使他们无法凭借武力作乱;还派了官员来监督他们,有点儿小错就被上报朝廷,遭到谴责。这些兄弟虽然贵为天潢贵胄,实际上连个平民百姓也不如。

只有北海王曹表,为人谨慎,勤奋好学,没有任何过错。那些监督他的官员说:“我们奉皇帝的命令来监督大王的行动,有过错就应当举奏,有善行也应该据实报告。”于是联名写了份报告,称赞曹表的美好品德。

曹表一听到这个消息,吓得大惊失色,指责官员们说:“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任何人都应该如此的,而你们却报告了朝廷,这岂不是给我增加麻烦吗?如果我真的有什么好品德,朝廷自然会知道,你们这样联名上书,只怕要适得其反了!”

曹表曾对儿子说:“与其因受到宠爱而遭受灾祸,不如贫贱而无灾无难。”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并让妃妾们亲自动手纺线织布,如同平民之家一样,因此他得以保全性命。

佯装迟钝给人安心之感

迟钝也是吸引人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使是反应相当敏锐的人,最好也不要完全显露于外,而要佯装迟钝一些。

头脑太聪明、个性太精明的人,通常都很难应付。由于脑子整天转个不停,不论什么事情都会事先预测好,让人有松懈不得的感觉。同时,一发现别人的缺点,便会立即指出来,即使没有当场表明,也会让对方觉得:“这个人不知道有什么企图!”警戒之心油然而生。这种让人随时心生警戒的人,怎么还有魅力可言呢?所以,如果让这种类型的人物登上领导者的宝座,部下们恐怕再没有好日子可过了。

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即是让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领导者必须从部下身上得到以自己的立场无法思及的想法,同时也要让部下在自己无法照顾到的方面充分活动才行。

如果领导者的作风太过敏锐、精明,与之接触的人都会受其指责,如此一来,部下当然不会轻易将自己的真正想法告诉领导者,并将自发性的活动压抑下来。如果领导者虽没有实际采取指责部下缺点的行动,但平常所表现的行为过于敏锐,部下也会自然畏缩,因为他们的内心会认为:“我何必自找麻烦,以致被上司挑毛病。”

由此可知,领导者的表现如果过于敏锐,便成为使部下充分发挥所能的障碍。如果领导者能稍微掩饰自己的锋芒,使部下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才是一位魅力十足的成功领导者。例如,被称为“装有电脑的推土机”的田中角荣,即属于这类型的人物。由于他兼备极其精密的计划能力,以及超群绝伦的实行力,所以才得此称号。

不过,何以田中角荣只被称为“电脑推土机”,而没有被称为“电脑刮胡刀”呢?因为推土机的马力虽然很大,但却不很敏锐,而田中的表现也略微迟钝,正好和推土机的性质相同。田中角荣就任总理大臣之后,倡导“日本列岛改造论”,并加以实行。观其实践方式,便使人产生一种其并不是依赖敏锐头脑,而是依靠踏实的作为进而成功的感觉。

但后来的田中角荣,不再坚持过去那种单纯和有些迟钝的形象,而将内面的敏锐确实显露于外。据专家研究,田中角荣现在所表现的敏锐作风,多半是由于他依靠财富力量所获得的强大权力引起的。其实,田中角荣本身至今仍保有相当浓厚的迟钝性格色彩。从他牵强地使用强力压迫有关单位改变洛克西德事件对他的不利裁判,结果反使自己不得不下台的情形,即可充分证实这一点。

大平正芳也是位因未将内心的敏锐显露于外而获得成功的人物。其实,他是个相当聪明,且反应灵活的人。由于生性酷爱读书,当他就任池田首相的秘书官时,不论多么忙碌,都会抽空逛逛位于神田的书店街,并买几本中意的书回家品味。大平正芳一向以说话速度慢条斯理而闻言,其实这可能是他故意隐藏敏锐的真面目,佯装成反应迟钝,而予人安心之感,此乃避免受人攻击的巧妙方法。

如此看来,迟钝不光可以成为点燃下属智慧的火花,而且还可以隐藏锋芒,使自己逃脱众矢,从而成功地保全自己,保全自己先保全实力。

无论是体育竞技场上,还是在军事战争中,实力总是决定一个人地位的重要因素。所以,许多人始终将保持自己的军事实力作为用兵第一大法。

在战场中,如何做到保我军于万全呢?有人通过长期思考,总结出如下几条:其一是不强交战。意思是说,在与敌军交战时,如果没有取胜把握,不要强行交战以减弱我军实力;其二是该退则退。其实,用兵的方法,是以保全自己的军队为上策,其次是保守自己的城池。在战斗中,将领要静静地考虑一下,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部队。如果不退兵才能保全部队,那么就不退兵。如果必须撤退才能保全部队,那么就坚决撤退;其三是要将我军置于战斗的有利位置中。在战斗中,如果有招降的军队,应将降军放在攻打敌军的最前线,一则能够有利于监督降军,二则有利于保全我军实力,减少伤亡。

在有多种力量参加战斗的复杂形势上,清代名将曾国藩更提出了富有创见的主兵客兵制度。他指出,在主客兵相对时,为保全我军实力,一定要主兵强于客兵,例如他在给九弟的信中写到:

“只要李少荃另调所谓的常胜军前来助阵,这绝不是我的本意。常胜军以前是华尔统率的,我已经不愿意与他合作共事。现在华尔已死,白齐文接替他统率常胜军,能战不能战不得而知,但是他们的军风完全不同,难以与你部合处,这是显而易见的。这支军队既然已向这边开来了,现在我们再去拦阻也来不及了,只好听任他们自己开来。但是,绝不能让他们进入你部的长濠之内,只能令他们先去攻打九江伏州、下关等处的敌人营垒,希望能够以此稍稍牵制一下敌人的力量。如果下游不能取胜,就令白齐文等由金柱关、采石上游夹击而下,虽然未必能够收到大的成效,但也不会给你那里造成损失,或许这倒是双方善处的一个方法。白齐文的部下,名义上是洋兵,实际上都是广东、宁波的人,骄奢成性,饷银也极贵,你的部队绝不能与他们相处。无论什么时候,在长濠之内,总是要保证主兵强于客兵,一切都要由你作主,号令统一,然后才不至于坏了大事。你千万要记住,务必要记住。”

曾国藩对于主客兵的思考是有其军事眼光的,也确实是经验之谈。在其后几十年中,北洋军阀孙传芳正是玩弄了一套“主兵客兵术”,采用主兵强于客兵的方法,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军事要地——福建。

1922年秋,曹琨命令孙传芳带兵去抢福建这块地盘。曹琨是直系军阀,而当时福建的军政大权却在非直系的王永泉手里。孙传芳屯兵在福建省的边界上,只带了少数随从进入福建,编造一大堆谎言诉说吴佩孚如何排挤他,说得声泪俱下。他向王永泉表示,只要两人同心合力,一定能在福建保境安民。他的甜言蜜语使王永泉渐渐相信了他。他还与王永泉结拜为异性兄弟,指天发誓,这样,孙传芳就把这两个旅的重兵开进了福建,王永泉不但不疑,还以为壮大了力量。

1923年3月,曹琨正式委任了孙传芳为福建的军务督理,孙传芳一面仍和王永泉周旋,一面暗中调兵遣将,在一个夜间突然将自己的军队开进了省城。此时,城中孙传芳的兵力已经大于王永泉的兵力,王永泉这才知道上当,但为时已晚,只得声明下野,逃到上海。为此,人们都称孙传芳是笑面虎。曾国藩关于主兵客兵制的理论得到了成功的证实。

所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要有效地保全自己就要首先学会保全实力。实力没有了,你就难以得到保全了。

六、身处逆境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读来让人觉得它有些古而庸的味儿,在古代史籍中,常看到“称病不朝”、“称疾不起”、“愿乞骸骨”之类的字眼,其实,这些“疾”、“病”之类,都是假的,用一句现代俗话说,是“泡病号”,是政治病。

“称病”动机和目的都是十分复杂的,有的是鉴于朝政黑暗,称病以求自安;有的是鉴于对手太强,称病以避锋芒;有的是由于目的未能达到,称病以向朝廷示威;有的是时机尚未成熟,称病以掩饰其野心……总之,称病是作为“韬晦”的一种主要表现方式而被时常应用着。

殷纣王的昏暴,千古以来,人所共知。他这个人不痴不呆,而且天资敏捷,才力过人,敢于徒手同猛兽搏斗。可惜他的才智勇力都没用在正当地方,他沉溺女色,宠爱妲己,作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作长夜之饮。而且他为人极其残忍,对敢于对他表示不满的人,他施以重刑,其中炮烙之刑,即令犯人赤足行走在炙烤得火热的铜柱上,尤为残酷。

这样残酷的统治,终于导致了天怒人怨,众叛亲离。对于大臣们的进谏,他一概不听,大臣们多弃国而逃。他的叔父比干叹道:“主上有过错不去进谏,这是不忠;害怕处死有话不说,这不算勇敢;敢进谏,不怕死,这是最为忠诚的行为。”他于是去向纣王进谏,纣王不听,他一连三天都不离开。纣王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叔父算得上是圣人了,我看看你的心倒有几个窍!”竟将比干剖心而死。

箕子也是纣王的叔父,担任大师之职,他看到纣王昏暴如此,国事已不可为,便假装疯狂,去给人家作奴隶,就这样也没逃脱纣王的魔掌,还是被囚禁起来,直到武王伐纣以后才被释放。

这是历史记载上第一个装病以避祸的事例。在一个病态的、疯狂的社会,正直的人既无力救助,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以此来避祸远害,洁身自好,虽不免显得消极,但总比贪恋禄位,与世浮沉要好。

朱棣则以装疯作傻的方式骗过了朝廷的使臣,最后发动军事政变,夺取了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将帝位传给了孙子朱允文,这个二十一岁的年轻皇帝接到手的,是一根利刺攒集的权杖,这些利刺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二十几个辈尊位高的皇叔,他们一个个都被封为藩王,割地而据,坐拥强权,要想保住自己的帝位,必须削夺这些藩王。别的藩王倒还不太难办,最使朱允文感到棘手的是燕王朱棣。

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生性坚毅沉稳,机智多谋,既英勇善虞,又能以诚待人,在创建大明王朝的斗争中屡立战功,颇为朝野所推重,连朱元璋也对他另眼看待。由于前面的三位兄长俱已死去,如今诸王之中以他为长,若能先将这根利刺削掉,其他诸王自然会乖乖地听命。于是,一道削藩的诏书下到北平。

朱棣接到诏书后轻蔑地一笑,他十一岁被封为燕王,二十一岁就镇藩北平,至今已近二十年。北平是元朝的故都,朱元璋建国之后,把国都定在长江之南的南京,这里便成了偏远的边陲,被驱赶的元蒙残部还不断地前来袭扰,朱元璋将他封到这里,是将保土安民的重任交给了他。他果然不负所望,不但击退了元蒙的侵犯,还多次率部出征,深入沙漠腹地,将蒙古人赶到大漠之北,他的实力也因此而大大地扩张。

他满以为朱元璋会将帝位传给他的,当年朱元璋也曾这么表示过,没想到最后交给了朱允文,他不得不对这个侄子称臣,对此他耿耿于怀。他一点儿也看不上这个嘴上没毛的年纪皇帝,生于深宫之中,长于文人之手,拉不得弓,驰不得马,不识稻粱菽麦,不辨善恶贤愚,满脑子装的都是一些什么子曰诗云,仁呀爱的迂谈腐论,哪里有一点儿帝王的气魄和治国的才气!他正等着朱允文摆拨不开的时候来收拾残局的,没想到这小子一出手就这么老辣。

但朱棣明白,他现在还不能公开同朱允文抗衡,便借口有病不出,留在王府内,秘密训练士卒。不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来使臣查问。使臣们来到北平,却发现北平街头有一疯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大街闹市之上,边走边狂呼乱叫;走到酒楼饭铺门前,便闯了进去,夺了酒肉饭食就吃,同时还颠三倒四地胡说八道;吃饱了,喝足了,便倒在街头之上呼呼大睡,有时从早睡到晚也不醒来。这个疯汉,便是燕王朱棣。使臣命人将他护送回到王府,并亲自前去探视。那时已是六月盛夏,天气极为炎热,人们赤膊摇扇,还是挥汗如雨,他却围炉而坐,一边烤着火,一边还嚷着叫道:“太冷了,太冷了!”

朱棣就这样装疯作傻,骗过了朝廷的使臣,于公元1399年7月7日,突然发动军事政变,逮捕了朝廷的使臣,此时,他的病态病容一扫而光,对众人宣布道:“我哪里有病,迫于奸臣陷害,不得不如此。”接着兴兵南下,经过三年内战,推翻了朱允文,朱棣称帝登基,便是大名鼎鼎的明成祖了。

现在看来,韬光养晦也不是古人“政治病”发作时的专利。在工作中,如果你发现你的上司是个无恶不作之人,而你又一时无法抓住其把柄,你也不妨来一场病——韬光养晦,待条件成熟后揭穿这种上司的老底,还社会以清白,隐忍不争也堪称大丈夫。

有关“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站着生,不可跪着死”之类的关于受辱之言词可真不少。是的,人应该活得有志气,活着就不该受人侮辱。但是,如果你身上担负着重任时,对辱就不可大义凛然了。你应该以大任为重。这一点,汉高祖刘邦做得非常不错。

刘邦一生最危险的时候,恐怕就是在鸿门宴上。

以后,当他在彭城被楚军狂追猛撵的时候,虽多次因情况紧急将一对儿女推下车,但楚军到底离他有些距离而未能追赶上他;当他被楚军包围在荥阳城中猛攻劲击的时候,虽形势危机万分,但毕竟他还是在汉军阵营之中;当他在平城被匈奴人包围七天七夜的时候,虽险些饿死,但毕竟身边有十几万大军保卫着他。

但是,在鸿门宴上,他身边仅有张良一个人,加上后来闯入大帐为他叫冤的樊哙,也不过两个人而已,外面虽还有百余骑,但项羽却有四十万大军,而且对方已经心怀杀害之意。此时,他的小命完全掌握在项羽手上。杀掉刘邦,如果项羽愿意的话,他自己就能对付刘邦这几个人,而无需任何人帮助。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只有卑躬屈膝,隐忍不争,并充分利用对方的矛盾,来解救自己了,稍有不慎,后果显而易见。此时,任何大丈夫的豪言壮语、英雄举止都无疑会给他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鸿门宴是刘邦经历的最为危险的事情。后世也没有几个人能经历过这个场面。从这个角度上是说,刘邦还应该很自豪呢!

鸿门宴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没有必要再啰嗦一番,关键是看刘邦都干了些什么,如何避免灾难的发生?

在此事的前前后后,刘邦都做了哪些“大丈夫能伸能屈”的事情呢?

首先,在赴宴的前一天晚上,他死气白赖地拉着项羽的叔父项伯认作儿女亲家,并求他在项羽面前替自己美言美言。结果还是不错的。项伯回去后先把项羽的工作做通了,项羽答应第二天刘邦来时会善待他。如果没有这道“工序”,刘邦第二天肯定凶多吉少。

其次,第二天见面后,赶紧先说好听的。刘邦一见到项羽就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于河北,我战于河南。但我没想到能先入关中,并与将军在这里见面。请将军不要听小人的中伤与挑拨。”这段话里没有一句是真的。

当初,刘邦从今江苏向西进发,直奔今天的陕西,沿途虽遇到一些麻烦,但不过是秦军的地方部队和少量的精锐。而项羽先往北走,去今河北救赵国,又在那里与秦军二十万精锐纠缠日久,经过多次大战,最后将秦军全部歼灭后,兜了一个大圈子,才进入关中。仅从路程上说,项羽也不会比刘邦早进关中,刘邦竟说自己没有想到。

刘邦说小人挑拨他与项羽的关系,但事实是有人给刘邦出主意,让他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关,在关中称王,他听信了。结果,不仅函谷关被项羽一仗就攻破了,而且还将项羽惹得大怒,这才使他陷于鸿门宴的险境之中。

不过,刘邦这几句话虽然不实,但是“卑躬”味儿十足,让项羽听了十分舒服。而且,此时刘邦已经五十岁上下了,项羽才二十六岁,能当刘邦的儿子。刘邦如此卑躬屈膝,怎能不让项羽动心?

古人尚且如此,我们更应该以他们为楷模。如果你是领导者,在工作时遭到侮辱,就应当以工作为重;受辱便进行打击报复,那不是大丈夫所为。须知,隐忍不争也是大丈夫之举。

同类推荐
  • 畅行天下的女人口才书

    畅行天下的女人口才书

    作为女人,如果你没有骄人的外貌,也不要为此耿耿于怀,你完全可以通过不断修炼、完善自己的口才,来为你的美丽加分,为你的魅力加分!《畅行天下的女人口才书》,就结合女性的心理特点、性格等不同方面来为女性诠释不同的说话技巧。本书告诉你如何掌握必备的说话技巧,告诉你怎样做一个优雅、美丽、自如的幸福女人。
  • 心静的力量

    心静的力量

    卡耐基先生结合自己数十年的成人教育训练经验,探究了人内心浮躁、忧虑的原因,总结出了消除忧虑,让人心静的具体方案,指导人们如何打造平和且强大的内心,如何与人良好的相处,获得快乐美好的人生。《心静的力量》是一本汇聚了卡耐基毕生思想精华,极具心灵激励和实用指导价值的永不过时的心理自助宝典。
  • 智慧选择改变人生

    智慧选择改变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连串的选择。不管你的选择是什么,都不要只求目的,不择手段。得到满意的结果固然重要。享受过程也是一种快乐。做智慧的选择,过无悔的人生。学会选择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只有量力而行的睿智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快乐人生,智慧选择:在安定中选择改变;在逆境中选择突破;在争议中选择面对;在批评中选择幽默;在打击中选择宽容;在沟通中选择灵活;在自信中选择智慧;在得失中选择释怀。本书就是通过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说明人生在各个不同阶段必须面对不同选择,追求成功过程中理应面对的种种挑战,以及生存交往中应该掌握的一些处世技巧。
  • 说好难说的话,做好难做的事

    说好难说的话,做好难做的事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这句俗话似乎告诉我们多说多错。但约会的时候我们要说,甜言蜜语才能抱得美人归;上班的时候我们要说,能说会道才能升职加薪;劝导别人的时候我们要说,口若悬河才能让双方平息干戈;同客户交流的时候我们要说,头头是道才能让客户对我们认可……既如此,我们究竟该如何把握说话做事的度呢?
  • 信念:相信是万能的开始

    信念:相信是万能的开始

    美国十大励志好书畅销榜第一名。很多时候,奇迹不会在你身上发生,仅仅是因为你不相信它会到来。请保持相信15秒,信念便会和愿望产生共振;保持相信一分钟,信念会开启内心能量的大门,幸福和成功便款步而来。信念一旦确立以后,就会给主体的心理活动以深远的影响,它决定着一个人的行动和原则性、坚韧性。因此,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能够为捍卫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事业,不惜牺牲一切。并且能激发出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最顶级的超级潜能开发书,激发正能量的秘密。
热门推荐
  • 一代丑妃

    一代丑妃

    他是当今东秦国最阴佞的王爷,他拥有至高无尚的权位,却不能自主自己的婚姻。是他的妃,在他眼里,她却是一个连奴隶都不如的“贱人”为了她,他不能给予自己最心爱的女人名份,却因她,差点失去他最爱的女人。她该死,她一直都该死。可是当他真正可以下手了结她时,望着那双含泪却露着讽刺与畅然的美目时,为何他竟有刹那的迟疑与颤抖?是,他没杀她,却毁了她。他害她成了世上最丑陋的女人,却练就了她一颗无比坚韧的心!她,一代丑妃,受人唾弃鄙夷,唯有那个至高无尚的天子理解她。从此,她与他,惺惺相惜,哪怕差错十年的代沟。当一切成空,她成为实归名至的弃妇后,她笑着落崖.多谢一直支持淫淫的亲们,在你们的支持下,淫淫不负使命将老书完结,此次要告诉亲们,淫儿开了新书,书名《残王弃妃》《夫君为年度贺岁轻喜剧小说》¥¥¥¥¥¥¥¥收藏···票票……全部打劫!有时间,亲们还可以留言支持!!!其实,我并不傻,拿现代的话来说,我只是大智若愚罢了。因为我的个性平和,不喜争斗,所以总是以退为进,以和为贵。而你,堂堂东昭国的丞相之子却以为我傻得掉渣,而且极度认为娶我为妻就如娶了一个笑话。其实你错了,你错得离谱。以一个有着现代思想的我,又岂会真是一个傻子?只是很多时候,我不想强迫你罢了,事事由着你的后果,竟然换来的是助纣为虐。好吧,你来得猖獗,好我也“傻”得坚决。正文段落*1;新婚半月,我独守空房,你怕遭人耻笑,放下屋中娇娘不管,而倚在风尘女子的怀中畅饮独醉。我得知,只是笑,并不责怪,因为我能理解一个娶了自己不爱之人的心。2;初次见你,你竟带着一位美得挪不开眼的女人在房中大演春宫,我诧异的同时,只能故做平静的说;你继续。其实我虾米也没看到”然后上前取了一块薄弱不堪的丝绸垫子自觉去书房入睡。而你,却认为我是一个彻底的傻子,看见自己的夫君与别的女人相好,却无动于衷,也只有傻女人才会如此。3;回家数日,你一声不吭,你又领着那美绝人寰的女子离家三月,再次回来,你们不干正事,又躲在屋里娇喘连连。我真的真的并非有意推门,我只是单纯的以为有人被绑架了,因为我清楚的听见一名女子在屋内痛苦的娇喊;“爷,你别…别,奴家快不行了,快…放开…”后来,映如眼帘的是不堪回首的一幕,我没说什么,而你却因此事说我意图偷窥你们。唉,我只能仰面长叹,好人难当啊!
  • 逸少蚀骨宠:甜妻,请入怀

    逸少蚀骨宠:甜妻,请入怀

    哼唧!她回到A市,却看他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到底是花花公子,从来只是那些女人凑上来,他玩玩就腻了,可这次,他认真了,“韩初晴,你不是想当本少的女人吗?我给你机会”“得了吧你!我才不会和小时候一样呢!谁想当你女人?我才不会成为你的人!”“好,这是你说的!”他的手臂搂过她的腰肢,薄唇覆上她的樱唇。几年后,一个缩小版小奶包子出现在两人面前“儿子,你想要一个妹妹吗?”“想”“那今晚你和爷爷奶奶睡,爸爸和妈妈就给你造妹妹好不好?”“好!”某女心中的怒火是‘蹭蹭’地往上涨“冷逸辰,你看你,儿子都被你迷惑了!”“老婆,儿子都同意了,你不会想让他失望吧?”“哼!”她傲娇地撇过头,殊不知身后的他,嘴角挂着一抹坏笑
  • 童女谣

    童女谣

    她,一个没落的秀才之女,大宅里毫不起眼的丫头,却有着最为明亮的眼睛。他,一个被拐卖的天骄少爷,大宅里最闪耀的风景,但他的眼睛却从未停在任何事物上过。他,一个最为年轻英俊的少帅,出身高贵给了他一颗高贵的心,他一手缔造了一个重生的她。她,重生归来,成为都统府高贵漂亮的小姐,前世今生双眼都不自觉的被面如冠玉的他所吸引。他,重回望族,成为城内最炽手可热的最佳郎婿,却内心冷漠无比,却被所有未婚女子又爱又恨着。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都统,高贵的灵魂让他做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首府风度翩翩的大少爷,似乎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却爱上了青梅竹马的她,是真命,还是孽缘。他,城内城府最深的黑白大少,难道同样爱上了大家都心仪的女子?一纸缔约,终究如何落下?
  • 唯魔独尊

    唯魔独尊

    她,经过两次的穿越,经历了常人所不曾经历的事情。第一世的她,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意外中丧生,却魂穿到了雷欧大陆,一个魔法国度。第二世的她,拥有了对她而言弥足珍贵的亲情,接触到了她最爱的魔法,她成了雷欧大陆的天才。当她来到了斗气大陆,一个充斥着斗气,却没有魔法的世界,她会给这世界带来怎样的震撼?在异世,偶然得到了神器七彩玲珑镯,遇到了来自雷欧大陆的强者冰老,在冰老的教导下,女主的努力下,走向了强者巅峰之路。唯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唯有自己实力强大,才不会有人敢对自己不敬。她,虽然不会炼制斗气大陆的丹药,但是她会制作魔法药剂。她的魔法药剂,在拍卖会上卖出天价,无数的世家,强者想要与她拉近关系。她,修习了冰老千年来研究出来的功法,成为了全才,斗气魔法双修,魔法属性由水冰双系转变为了全系……让我们看看,女主是怎样一步步的走上巅峰之路。--------------------------------------------------------------------------------------------推荐某珞的新文《极品天骄》本文女主暴强!领养区:女主【水攸涵】由【冰灵沫沫】领养温文尔雅的【尹青冉】由【猫儿玲珑】领养邪魅妖孽的【南宫肆】由【安静守护你】领养潇洒俊逸的【南宫逸】由【菁熙梓ciyi】领养潇洒狠绝的【蓝泽明】由【新愛阑】领养冷酷霸气的【夜啸天】由【囧囧冷子】领养可爱强悍的【小宝】由【奻雪】领养◆◆◆◆推荐《幻城联盟》玄幻好文◆◆◆◆【仙傲】妖孽柒柒【兽仙】颜小票【傲世天狂】墨堇琳【狂血狼颜】曲殇【莲开九霄】剑泣血【唯魔独尊】慕璎珞【邪冰傲天】墨邪尘【妖娆女巫】紫箫泠君【异世女血皇】漫殇【魂战九霄】君别离推荐好友的文怜小瑜的《无敌大小姐》君无凡的《穿越之朕是女人》茗天猫的《瞳变》木慕可乔的《修神天下》刑冷墨的《异火焚天》漫漫的《蜜爱傻妃》
  • 泗水慕楠

    泗水慕楠

    想要再来一次青春!想再来一次年少轻狂!想要再来一次奋不顾身!青春回不去,只能留在记忆里,剩余的唯一便是回忆青春……
  • 豪门第一盛宠:娇妻求撩

    豪门第一盛宠:娇妻求撩

    御白,帝都第一帝少,出身高贵。顾时笙,帝都超人气漫画家“占卜者”,书香门第。永远不可能相互纠缠的人居然睡在一起了,顾时笙表示“我有未婚夫了。”御白,“什么时候结婚?”顾时笙,“下个月五号,你要做什么!”“老子我抢亲。”顾时笙表示她是不是遇到了神经病?
  •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Dancing Mania

    The Black Death and The Dancing Mani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蝼蚁憾天

    蝼蚁憾天

    这是一部玄幻类的长篇小说,由七卷构成,分别是乱世争霸,皇朝纷争,宗门风云,热血江湖,战城,纵横天下,武之尽头七个部分。每一卷,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一本书,就是一段人生的历程。
  • 台湾郑氏纪事

    台湾郑氏纪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配良缘之陌香

    天配良缘之陌香

    她是恬静文雅的金融学硕士——白依凡,因一枚奇异的手镯,穿越异世,成为东隅富商之女慕容舒清。刁蛮任性消失,散溢的是清新淡雅、从容淡定的气质,如出水芙蓉,如日月光华。他是手握重兵、威震东隅的镇国大将军——轩辕逸,一身的桀骜霸气,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公主痴慕无限。与慕容舒清指腹为婚的他,口口声声要来退婚,却被她浑身的气质风华摄住心魂。祈莲节上,他摘得象征天赐良缘的青莲,誓要娶她为妻。他是残冷漠然的杀手——莫残,在逃生路上,他剑劫舒清,却被舒清相助。两枚玉玲珑,昭示着他不凡的身世。坠崖时刻,他用生命呵护着那抹清丽的身影。他是威严尊贵的一国之君——玄天成,微服私访下,他对慕容舒清一见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