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77900000003

第3章 湘军众生相

“专业鉴人师”陈士杰

有网友曾发微博云桂阳县陈士杰故宅亟待保护。陈宅已于数年前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模不小,建筑精美,但是,从微博照片来看,败瓦颓垣,荆棘遍地,有关部门似未尽保护之责。

陈士杰(1824—1893),湖南桂阳直隶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选充拔贡,赴京参加朝考,得一等第一名,被用为七品小京官,分发户部,历仕至巡抚。朝考时,曾国藩为读卷大臣,士杰缘此为曾门弟子,后来参与组建湘军,文能草檄,武能杀敌,是湘军集团的重要人物。

士杰一生“以鉴别自许,然未尝言人之短”,常谓:“人各有能,吾但取其长。”曾任两江总督的鹿传霖,请士杰指出自己的缺点,士杰说你有“自视过高”的毛病,传霖表示服气,可还是沾沾自喜地说:“诚未见胜吾者。”士杰复曰:“一言之善,一技之长,即吾师也。”

初入曾国藩幕府,恰逢鲍超因“诬告营官”论斩。超后来是湘军第一名将,此时不过是一个小队长,然而英气绝人,已经掩盖不住,“缚帐前,颜色不挠”。士杰见之大异,尽管事不关己,也主动找了曾大帅,请饶他不死。国藩从之。有趣的是,超被释,出遇左宗棠,宗棠对他说:“今天我救了你,他日知报否”?左竟然冒领了士杰的功劳。超大感激,“仰天自誓”,谓将来一定报恩云云。而士杰跟在后面,听了二人对话,立即躲去一旁,生怕让宗棠难堪。“其不市德自表曝,大要类此。”

咸丰三年(1853年),国藩率湘军援湖北。先是,湖南巡抚已派兵攻岳州,统领为王錱。錱与国藩早已闹翻,相视如陌路。至此,国藩与錱合军,与太平军战,不利,国藩命退守,而錱“耻与俱退”“独入空城死守”。国藩大怒,准备撒手不管王錱的死活。士杰进言,说岳州薪米俱绝,无以为守,必须派兵救援。国藩生闷气,不答一字。士杰也生气,殆以“建议为公”,不该因此受上官的脸色,遂“退卧”。不过,躺床上想了一会儿,士杰认为,“为千人请命”,事体重大,何必在乎这些小礼数。遂又进言。国藩毕竟不是一味使气的人,熟虑之,还是士杰说得对,乃下令进援,救出王錱全军九百余人。

若无士杰,今人或不知王鲍之名,这是他对湘军最重要的贡献。只是,鲍对士杰的救命之恩懵然不知,王“后为名将,号无敌”“有自功之色”,虽与士杰并肩作战过数次,却从不言岳州之事。幸有王闿运为士杰撰行状,我们才知道低调的士杰竟有如许的识鉴与功劳。

重情重义大师兄

曾国藩幕府最有才的四位青年都姓李。李鸿章(1823—1901)名满天下,不必介绍。李元度(1821—1887)与曾国藩恩怨最深,李鸿裔(1831—1885)少年高才,激流早退。唯李榕曾共患难,对师门最有感情,而时乖命蹇,抱屈终生。

李榕(1819—1889),号申夫,四川剑州人,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九年(1859年),经曾国藩奏调至湘军,先入营务处,后独领一军,转战皖南北,积功仕至湖南布政使。李榕撰《曾文正公家书序》,记述先师遗泽,说国藩“谓榕容貌襟韵,常若俯视群碎,迈往不屑,为榜书‘温恭朝夕’四言以相勖勉”。

国藩谢世,李榕挽联云:

极赞亦何辞,文为正学,武告成功,百世旗常,更无史笔纷纭日;

茹悲还自慰,前佐东征,后随北伐,八年戎幕,犹及师门患难时。

要理解这副挽联,尤其是下联,得先看李鸿章的挽联,他说:“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俨然以班长自居。只是论资格李鸿章或长于李榕,但是师门危难之际,大师兄你又去哪儿了呢?

李榕联中“东征”,谓太平天囯;“北伐”,谓捻军;“师门患难时”,则谓咸丰十年(1860年)末,曾国藩驻军祁门,差点儿被太平军围歼的故事。若仅望文生义,此联不过李榕表彰自己的忠诚劳苦,可往深里琢磨,则言外之意,有人一逢“师门患难”,则已不“及”矣。那一年,差不多正在“患难”前夕,李鸿章借故——如何处置败军偾事的李元度——与曾国藩大吵一架,不辞而别。曾国藩为此致憾,与人谈及鸿章,便尝说:“此君难与共患难耳。”当然,仅仅吹求文字,不免捕风捉影挑拨离间之讥。幸有李榕自述,可为佐证。

同治八年(1869年),李榕在湖南布政使任上,被御史参奏,因此罢职。事后来看,奏劾的主要原因是他得罪了湘中的“巨室”。其时湖南须负担援黔军费,而正常财政收入无法负担这笔费用,于是,只好用募捐的办法解决。然而,不论贫富,只数人头,人人有份,都要掏钱;还是减轻百姓负担,只向富商与世家开刀?其间大有分别。

曾国藩一语点出其中的关键:“办捐而必曰著重上户,使大绅巨室与中人小家平等捐输,此其势固有所不能。巨室之不可得罪也久矣”(同治八年七月初二日致李鸿裔)。得罪小民,小民能奈汝何,难道造反不成?得罪巨室,则有代言人闻风而起,风闻言事,“淋漓尽致,亦殊可怪,不去官不止也”(李鸿章复郭嵩焘,八年二月二十日)。

张沄,长沙人,时任御史,便狠参了李榕一折,从公到私,从里至外,列出多款罪状。而事后调查,莫非子虚乌有,甚而有人身攻击的嫌疑,如谓李榕明媒正娶的续弦夫人为“买良为贱”。郭嵩焘问明参款,不禁慨叹:“闻此摺又出于张竹汀(沄字),竹汀愚人也,乐为人所指嗾,抑亦国家之不幸也”(八年正月十三日记)。

不过,有一条确有其事,即任用退休演员翠喜做家丁。清制,“奴仆及倡优隶卒”俱属“贱民”,禁与良民为伍,翠喜既属乐籍,则没有资格去李大人家听差。李榕对此事辩称,翠喜十六岁曾入乐部,后来“辗转服役官场”,至入李家,已是二十八岁,年近中年,早捐贱业,似不再有参款所谓“挟优”的嫌疑。虽然,翠喜不再唱戏,但仍然属于乐籍,李榕要么违制,要么失察,终究是犯了错误。

既然参奏大员,朝廷须派钦差复查。恭王与西太后心思细密,办事周到,派了众所周知与李榕有旧的李鸿章,同时警告他“确切查明,据实复奏,毋得化大为小,稍涉徇隐”(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寄谕)。显然,不管调查结果如何,李榕的官位肯定保不住了。因为,朝廷故意派鸿章这样从情理来说本应回避的人去办案,看似宣示了朝廷对湘淮军功集团的信任,实则截住了湘淮诸大佬曲线捞人的路径。鸿章受命后,致书曾国藩,云,“(二李)同为欧、苏(按,此处代指曾国藩)门人,先后同被荐举,本应为亲者讳”,可是,“其理与势又不可以曲讳”“伏祈鉴谅”。

李榕以此革职,愤愤不平,时隔多年,还责怪“当时主事者不肯实力洗刷”(谓翠喜入李宅做家丁已届中年),“恐重逢言者之怒”(复乔树枬,光绪六年四月),却浑未体谅李鸿章当时两面不是人的难处。

坊间流传曾国藩有一句名言:打落牙齿和血吞。其实,这话是李榕用以形容曾国藩的转帖,并非国藩原创首发。见国藩家书,谓:“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不料被申夫看破”(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有趣的是,李榕能精准总结师傅的本事,却不能学以致用,终于辜负了师门“克己而天下归,言善而千里应”的期许。

桃花晚景李士棻

晚清著名幕府,幕客多是功名之士,唯在曾国藩与张之洞的幕府,常能见到学者与诗人。原因很简单,较诸胡林翼、李鸿章与袁世凯,曾、张二人对学术与文学更有兴趣。虽然,幕主对仅有文学之长而乏济事之才的幕客,格于形势,无法提携,只能让他们自生自灭。而学者因为更具条理,更能自律,倘若得到一官半职,在任表现往往胜于诗人,则出幕之后,晚景不会像诗人那么凄凉。

曾幕中最凄凉的要数李士棻(1821—1885)。他是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人,字芋仙,十三岁学诗,斐然可观,及长,与中江李鸿裔、剑州李榕齐名,时称“四川三李”(黎庶昌《李芋仙墓志铭》,文中叙及李氏履历,未出注者皆引此文)。后来,三李皆入曾幕,榕官最尊,鸿裔学问最大,而士棻诗名最盛。

士棻与国藩有师生之谊。(按,清代举人,至京参加会试、复试与殿试,三考过关,才能获得进士的出身。)道光三十年(1850年),国藩充会试复试阅卷大臣,士棻则以会试第一名参加复试,不幸复试不能入等,未能考中进士。因此,国藩慨叹身为考官,遇到“时吟大句动乾坤”的士棻,结果却是“吹嘘曾未出风尘”,只能安慰他“细思科第定何物”(曾国藩《酬李芋仙二首》)。

除了言语慰藉,国藩还掏钱资助士棻在北京游学,“名公卿交相延誉,才名日隆隆起”。其后,四川老乡去北京会试,多须拜访士棻,所见各省举子莫不对他“推襟送抱”,邀他吃饭喝酒,“旬至再三”,而士棻的“清词丽句”,则常为这些年轻人“举似而口诵之”,甚至朝鲜贡使来到京师,也要登门问起居,“必乞其词翰以去”。海内海外,皆知天朝有个李大诗人也(王再咸《天瘦阁诗半序》)。

借着诗名,士棻游历各地,皆受优遇,地方官绅都给大红包。只是,才思太敏捷,也会损害经济效益。到河南祥符,周翼庭招待他,席间兴起,他大谈在都时如何集句撰嵌名联,翼庭凑兴,说,“吾号殊不易对”。士棻说不难,开口即吟“在天愿作比翼鸟”,翼字便有了下落。只是迟迟不说下句,座客再三催促,他才拍着屁股说:“隔江犹唱后庭花。”对得十分工整,一座大笑,只有主人笑不出来。临别,翼庭给包了个最低标准的红包,士棻故曰:“一联巧对,换我三百金也。(易宗夔《新世说·排调》)”

士棻逢酒必喝,逢喝必醉,逢醉必哭,让诗坛酒友受不了,遂给他私封了“文哀”的谥号。士棻不以为怪,说:“婴儿笑语无常,酒人堕车往往不死者,其天全也,公等以此生谥吾,殊当吾意,吾将与阮籍刘伶为徒矣。”欣然受之,与人谈话,偶亦自称“文哀公”。不过,国藩对他这么玩儿很有意见,尝特地警告他:“不可开口叹贫叹卑,不可开口能诗能文。(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记)”

名士风流自赏,文人习气难除,士棻并不将老师的话放在心头。咸丰末年,他出任江西彭泽县令,到官日,携一张琴、万卷书、两具棺材,为两个儿子改了表字,云松存、菊存,殆用陶渊明《归去来辞》“松菊候门”之典。排场如此,固谓风雅,只是当时南京未复,太平军在江西并未绝踪,身为地方令长,须襄办军务,抚卫民众,怎能这么清闲,“烽火达于邻疆,方据案吟哦不觉”呢?抑或自觉不妥,数日后,他越级禀告两江总督,畅论戎机,无奈“论高而阔”,总督曾国藩“笑置之”,并又警告他,以后切莫再谈这些自己都不懂的事情。

至于两具棺材,若以士棻所赋的诗句做判断,则毫无用处。他说,“古来贤达甘无用,醉便高歌死便埋”(《旅述》);又说,“万事向衰无药起,一身放倒听花埋”(卧游)。显然,无论醉仆街头,还是葬身花海,皆无所用其棺。

在彭泽任职的时间不长,很快国藩就召他回安庆大营,此后,又随国藩去了南京。然而,虽在幕府,国藩对他却不如以前那么亲切了,甚至“戒门者勿通”,见一面也难。士棻惶恐,写了一组诗,为自己“使酒嫚言”而道歉,希望老师再给一次机会。诗中有“怜才始信得公难”之句,国藩读到,转觉不忍,乃吩咐江宁布政使,谓:“李芋仙终是才人,务为之地,勿使失所。”于是,士棻“得以温饱数年”(李详《药裹慵言》)。及至同治末年,他再次出幕,任江西南丰县令。谁知没多久又因地方财政问题,与江西巡抚刘秉璋当面争执,“语侵辱之”,被秉璋参了一折,以此免职。

其时士棻五十七岁,无房产,无存款,而老师曾国藩已逝世,再无大力护持的人,晚景极不乐观矣。如刻诗稿,需二百两银子,他向两位“同年同门之厚于赀显于仕者”告贷,竟然一文钱都没借到(《题新印诗卷序》)。日常生活也难以为继,居然绝境。谁料天不绝人,在北京时相好的一位名角儿恰在此时到上海发展事业,与他鸳梦重圆,解决了生计问题。

杜蝶云(1847—1899),苏州人,是同光间戏曲界的传奇人物,生、旦、净、末,皆所擅长,因在北京演戏得罪权贵,被迫南归,遂于上海创立新班。二人在北京初见时,蝶云只有十三岁,而今再见,虽然“一般憔悴两瓢零”,重拾古欢,竟有“老矣更期勤会面”“三十余年梦未醒”的观感(《除夕留杜芳洲旅窗说梦》),确实出人意料。而更令士棻感愧的则是旧情人不仅珍惜旧缘,甚而让他住到自己家里,提供一口养老软饭。于是,为士棻铭墓的黎庶昌大发感慨,至谓“斯足以愧天下士”也。

彭玉麟的婚外恋

彭玉麟是个梅痴。一生画梅无数,写咏梅诗无数,还干脆取了个表号,叫“梅花外子”(“外子”即如今的老公)。既然玩得这么野,就怪不得后人要给他传一段野史。

1935年,李宗邺出版《彭玉麟梅花文学之研究》,打着文学研究的幌子,挖玉麟的故事。他以彭诗有“修得梅仙嫁作妻”之句,一口咬定,玉麟婚外恋人的名字就叫“梅仙”,并说玉麟曾建“吟香馆”,金屋藏娇。梅仙亡后,玉麟遂以画梅寄托相思,所谓“一腔心事托梅花”。近代史名家罗尔纲在1937年读到这本书,不以为然,不是说他不信玉麟曾有一段艳史,而是不赞成李宗邺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假如彭玉麟对他的恋史还留有可供我们稽考的地方的话,可能在他那些感怀的诗中会留有一些”。也就是说,他认为李宗邺“以诗证史”,战略对头,但战术错了。

于是,1946年,罗尔纲写成《彭玉麟画梅本事考》,试图揭晓玉麟的神秘爱人究竟是谁。他用的材料,一是玉麟的诗集,一是王闿运为彭氏作的行状。行状有一句话:“邹夫人(玉麟妻)以朴拙失姑爱,终身无房室之欢。自太夫人(玉麟之母)卒后,遂不相面。”这是说玉麟的夫妻生活很不愉快,也可理解为玉麟婚外恋的诱因,罗尔纲也正在这个“历史背景”下考证玉麟的“恋史”。他强调,玉麟《感怀》诗第二首前四句很重要,诗云:“皖水分襟十二年,潇湘重聚晚春天,徒留四载刀环约,未遂三生镜匣缘。”四句诗其实是一篇叙事短文,盖谓,玉麟与某人在安徽分手,十二年后在湖南重见,相聚四年,再次分手——接下来一句是“惜别惺惺情缱绻”,既云“别”,则生离死别都是分手。而罗尔纲径断为“玉麟的爱人死去了”,不免武断。但他之所以如此武断,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要将诗中“十二年”与“四载”的时限,与另外一首诗《梦亡友情话甚洽口占志感》(作于1884年)的“已杳音容卅七年”联系起来。

我们知道,1884-37=1847,而1847-4=1843,而1843-12=1831。那么,若能证明玉麟在1831年与某女在安徽分手,1843年某女来湘,1847年某女死,则“恋史”考证可算成功了一半。上天不负有心人,玉麟还真在1831年与一位韶龄女子道了别后珍重,只是,女子的身份不太合适,她是玉麟的姨妈。当然,不能是亲姨妈。据罗尔纲考证,这位女子名竹宾,是玉麟外婆的养女,曾带着小玉麟四处“嬉戏”;1831年,两人分别;1843年,竹宾随养母来衡阳,姨侄再见,不久,竹宾嫁人;1847年,竹宾难产死。若是时间、人物、事件就这么对上了,再加上玉麟写过的暧昧诗句,庶几可说,梅痴爱“熟女”的野史堪足升级为玉麟的婚外情信史。

可惜,罗尔纲错了。据玉麟撰其母《行状》,竹姨来湘,在1845年,而直到1852年其母逝世,竹姨仍在人世。可知,只有1831年两人分手是事实,其他两个年份都错了。然而,错不要紧,重要的是找出错的原因。若从罗尔纲提示的逻辑来说,玉麟的《行状》与诗作互有矛盾,人的记性不会随时可靠,则孰对孰错,犹有可辩。只是,他的逻辑大有问题,与玉麟的记性无关。因为,罗尔纲的逻辑建立在两组诗所怀念的是同一个人的基础上,若不能确证是同一个人(更不要说确证都是怀念竹姨),则上揭1884-37-4-12=1831的等式无法成立。然而,罗文没有一句话论证二诗所怀是同一人。不是他疏忽,而是,他没有证据。但是,没有证据,制造证据也要上,于是,他才造出一段毫不可信的野史。

至于究竟梅痴有没有婚外恋,爱不爱熟女,这依然是个不解之谜。尽管李、罗的考证都不合格,鄙见仍以为有,唯所用证据与前贤殊异。来日方长,容俟后叙。

胡林翼的“办公室政治”

湖广总督官文与湖北巡抚胡林翼,俱是清廷战胜太平天国的功臣。当时,他们的官署皆在武昌。总督号称管辖湖北、湖南二省,实则管不到湖南;巡抚虽是一省之长,可总督免不了要对湖北的用人行政指手画脚。两人关系若处得不好,就会出现所谓“督抚同城之弊”,轻则相见时皮笑肉不笑,重则斗他个你死我活。不过官、胡共事数年,不仅相安无事,更能同舟共济,破了清代官场的魔咒,堪称佳话。

普遍流传的说法,谓胡林翼走如夫人路线,请老母收官文之妾为干女儿,借机与官文结拜,为强强联合打下稳固的基础。曾任湖北布政使的庄受祺,熟悉这位如夫人的来历,说她出身“四川灶婢”“历尽磨折”,辗转来楚,不知怎么就成了官文的小老婆。庄氏于此不愿明言,让我猜的话,极有可能是误入风尘,撞见总督大人微服私访,才订下终身。“不数年”,官妻逝世,此妾竟“立为嫡室”“饮食起居拟于公侯,且有过之”,而且,官文对她还“甚畏之”。或亦因此,近人笔记才会说,此妾调停官、胡之争,对她老公说了一句:你懂得什么,听我胡大哥的就好了啦。

只是,还有一种说法。胡林翼出身官二代,早年在北京认了文庆做大哥,且曾共历患难,在江南科场案中为大哥顶包,受罚不轻,及至出任巡抚,文庆已是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兼又时丁战乱,林翼则是当时湘军的领袖,动关大局。他怕不怕官文,要不要倾心结纳官文,还真不好说。

以此,在湖北官场军界深度混过的李云麟在光绪年间辟谣,说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官文“百无一长”,甚至说什么他能封伯爵,也全靠曾国藩让功。官文最大的优点,不在于“雄长三军”,而在于“牢笼百态”。当然,给他搞出很多状态的就是胡林翼了。

据李氏之言,林翼就任,根本瞧不起官文,“事多不商酌而径行”,而对以前官文任用的干部,不仅不让升迁,甚而降级开除。督署中人“皆为不平”,请总督也参劾几个巡抚任用的干部,以为报复。官文冷静,“力持不可”。一日,巡抚令人持令箭至督署请饷,声言拿不到钱就不走。幕客大怒,对官文说,巡抚对总督如此无礼,您还能忍的话,我们以后可再没脸在这地儿待下去了。于是,大家坚请总督奏劾巡抚,草稿都打好了。

不得已,官文开导他们,问,你们谁能“提一军而御寇”“如胡某乎”?皆曰“亦似不能”;再问,“即我出而剿寇,能如胡某乎”?又曰不能。官文说,这不就对了吗,“我无彼不能御敌,彼无我不能筹饷”,胡大人“独任其劳”,咱们“安享其逸”,还要怎样?别闹,都散了吧。

据说胡林翼听到了这段对话,“深悔所为”,亲向官文道歉,官文则“与之约为兄弟”“从此楚军不可动矣”。

大丈夫能哭能升

许振袆,字仙屏,江西奉新人,同治二年(1863年)进士,仕至广东巡抚。咸丰三年(1853年),入曾国藩幕,主要工作是帮忙写信,“常一夕治官书八十通”,而在咸丰八、九年间,曾幕书启几乎全由振袆包办,可见他的勤奋与聪明。李鸿章尝以《将进酒》体,赋诗称颂曾幕人才之盛,云:“诗家许浑殊翩翩,苦吟欲度饭颗前。”这一句说的就是振袆。

咸丰九年(1859年)许振袆中举,出幕,次年会试不中;其时国藩东山再起,书启方面的得力助手只有李鸿章一人,亟须帮手,于是写信给振袆,请来安徽帮忙,同时又托鸿章之兄瀚章,嘱其催促振袆就道。然而振袆因家事不能远离,令国藩感叹“仙屏不来,书启竟无佳手,殊为焦心”。

振袆与国藩,除了办公极有默契,私人关系也很密切。曾家的藏书,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振袆替他采购的。晚年到广东任巡抚,他还常向属吏宣讲老领导的轶事,其中有一句,是国藩对书法的意见,知者或鲜,值得一记。他说,“曾文正尝言,作书要似少妇谋杀亲夫”,这话什么意思呢?国藩的解释是:“既美且狠。”

既与国藩有师弟之谊,论辈分,他得称年纪差不多的曾国荃为世叔。光绪十二年(1886年)六月,振袆从河南按察使升任江宁布政使,顶头上司两江总督,便是这位世叔。他不但对秘书工作认真负责,而且在走上领导岗位后,也是特别勤劳廉洁,官声极好。只是,他的主观能动性或许太强了点儿,“委任处分,先行后咨”,渐有包揽把持之势,作为他的上级,国荃不过“垂拱仰成”而已。

国荃其实不是很在乎这些,且还乐得清闲。但是,自认被布政使侵夺了权力的官员,则不能甘心,于是,“谗人交构其间,猜嫌日生”。振袆一则忙于工作,无暇公关,二则仗着与曾家深厚的交情,不屑公关。而国荃耳根软,成日听各官讲振袆的闲话,众怨沸腾,不免想要缓和矛盾,保持南京官场的稳定,拟于年终总结的时候,对振袆“少示贬抑”,向朝廷暗示他不宜在地方任职,最好调去中央工作。

官场自有人传达这些风言风语,振袆闻之,不免“彷徨无计”。六合知县姚德钧是他的心腹智囊,献了一计,说,借纪念曾国藩的由头,在南京新建文正书院,可以解厄。振袆别无办法,只好依计行事。而事出仓促,并无专项经费,募捐缓不济急,自费则素有廉名,掏不出钱。他仍请德钧想办法,最终,挪用耕牛补贴,才能兴工。

书院落成之日,举办追思仪式,振袆请国荃主祭,自己陪祭。礼成,振袆伏地不起,恸哭好不胜情。国荃被他哭得心动,不由想起这么多年来曾、许的交谊,旋即自责,怎能这样对待重感情的朋友。

年终考语,国荃“捐除前事”,在密折里对振袆大大表扬了一番。光绪十六年(1890年)二月,振袆擢河东河道总督。

主角与配角

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初一,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率四万人,湘军鲍超率四千人,在湖北黄梅县意生寺大战一场。此战胜负,关系重大。太平军胜,则湘军不能继续围攻九江,武昌亦岌岌可危,而克复南京的远景将渺不可见。

太平军筑起数座高垒以困霆营,最巨者五。鲍超将全军分作五队,自领一队,先请其他四位队长“各自指攻一垒”,己则“指当中一最大坚垒”,开始冲锋。所谓“垒”,就是碉堡,中容数十至数百人不等,或二层或三层,高自二丈至四丈不等,垒壁开设枪洞炮穴,墙头则向外抛掷火包、灰罐、石块、喷筒等物。战斗打响后,其他四队“十荡十决,骤不得手”,而“伤亡渐众,几不能支”。攻垒至于“几不能支”是个什么景况?即谓黄继光不出,则将全军尽墨也。霆军无黄继光,唯有一余大胜,自请“由贼墙炮穴梯肩而入”。要完成这套战术动作,十分艰难。大胜须闪躲炮火,扒近垒壁,然后踩着战友肩膀攀援至炮眼附近,迅捷钻滚扑入,起身即与敌兵展开肉搏,忙中偷闲,还得向外扔出绳索,供战友攀援。大胜不愧为大胜,“鼓勇先登”,一击得手。鲍超当即“率十余壮士继之”,攻入垒内,斩敌数十名。许是这些人如天兵天将一般的气势震慑了守军,“余贼不敢格斗,悉奔聚垒心,拥护贼酋”。登垒人员越来越多,鲍超却让他们不着急围攻垒心,而将数十杆军旗——霆军旗帜无字,上面只绣三个黑圆,太平军称为“鲍膏旗”(赵增禹《书鲍忠壮公轶事》)——沿着垒边“环而树之”。其时,“垒心贼尚数百人,皆瞠视不敢也”。树旗毕,霆军这才掉转头来逼近垒心,守军魂飞丧胆,始四散而逃。其他四队苦战欲竭之际,陡然望见大垒之上黑旗飘动,便知主将业已克敌,“一时愧愤所激”,信心大增,“各殊死战”,亦将各队负责之垒先后攻破。五座大垒被破,太平军防线大乱,于是,小奔引发大奔,一溃激成全溃。玉成在黄腊山上指挥所里,亲见四万围军被不足四千之敌军冲溃,不禁黯然神伤,“只身逃去”。

仗打完了,留下一件公案。因为当日与霆营同驻一处的多隆阿,亦为名将,何以在这场大战中不见踪影?

上述战况,取材于陈昌《霆军纪略》。此书纪事止于光绪七年(1881年),刊于光绪八年(1882年),时鲍超犹健在。书中记事,系陈昌在夔州鲍府当面采访得来。其书谓战前多隆阿怯于敌势,不拟强攻,鲍超则自愿留守作战,并请多隆阿率马队围观,多隆阿闻言“壮之,因从其计”。若然,多隆阿的表现,确属不堪。

如有可能,应该听听多隆阿自己的意见,他的部下雷正绾,编有《多忠勇公勤劳录》[光绪元年(1875年)],雷氏且曾参与此役。孰料展卷大惊:意生寺之战发生在七月一日,而雷书记日竟无“七月初一日”字样。只说:“将军(都兴阿)恐,下令欲退军。乃乞援于围攻九江之湘军及长江水师,一战歼焉,所有战垒百余座悉数削平,仍将黄梅克复,楚省二次肃清。”此谓全军龟守待援,解围之功全归于九江围师,竟无一字提到意生寺之战。

胡林翼是多、鲍二人的领导,看看他的报告:

“都兴阿于七月初一日四更,派翼长多隆阿督马队、副将鲍超率步队,分五路进攻黄腊山等处贼巢。贼见我军遽至,亦分股漫山遍野齐出抗拒,鏖战数时之久。多隆阿侦知贼以怯懦老幼之贼守垒,而伏捍贼于村落以截我军,遂商令鲍超分兵绕攻贼垒之后,多隆阿派马队直冲村落。伏贼尽起,势甚凶悍,兵勇正在血战,经多隆阿跃马舞刀,挥队继进,兵勇枪箭齐施,殪其悍贼数十名,贼始败窜。维时鲍超即率勇追杀,分攻贼垒,施放喷筒、火箭延烧贼营,四面火起,群贼狂奔。我军会合痛剿,贼尸遍野。”

首先,他不似雷正绾,对此次大战视若无睹,而是说七月初一这天,“鏖战数时之久”。其次,他不似陈昌,说多隆阿袖手旁观,而是说多隆阿“跃马舞刀”参加了战斗。再次,“分攻贼垒”之责由霆军担任,多隆阿无与焉;此则与陈昌所述相同,唯无鲍超对多隆阿说“前敌交锋事,公可不问也”的嘱咐,而加上了多隆阿“侦知”敌情后“商令”鲍超攻垒的情节。

若不读陈、雷二书,但泛览此折,读者很难找出可疑之处。除非,留意到折末这段“春秋笔法”:“查黄梅马、步各军,大获全胜,前后斩馘以万计,为楚军罕见之奇捷,虽系都兴阿、李续宾调度得宜,亦由该将领奋勇图功。据都兴阿查明谋勇兼全、首先登垒、战功懋著各员弁,声请随折先行保奖前来:其鲍超一员,连日血战,率同亲兵累尸登垒,身腿受伤仍不少却,尤为忠勇罕匹。”(胡林翼《黄梅马步各军会剿黄腊山等处并黄州移营剿贼大获胜仗疏》,咸丰七年七月十八日)

这一段是报捷奏疏中例应具备、用作结尾的“保奖”名单。都兴阿虽曾下令撤退,但他仍是意生寺之战名义上的指挥者;而李续宾自南岸渡江来援,有堵截追剿之功。都、李分任两军统帅,故以二人“调度得宜”作为“仰恳天恩优加奖励”的发语词,此系旧时奏折的套话,与今日“在某某同志领导下如何如何”的滥调,同一机杼;不赘。着重要看的是“保奖”名单中的排名情况。显然,在这场“罕见之奇捷”中,鲍超以“忠勇罕匹”,荣膺功首。而且,其他参战有功人员,不论生死,都只以“附片”申请奖励,并没享受到鲍超这种随“专折”加以表扬的待遇。附片保奖五人,其中,密雅明阿是都兴阿亲兵营营官,何有贵、易容贵、陶忠泰、陈德懋都是霆营军官。由此可知,不但鲍超荣膺最佳个人称号,霆营也获得了最佳集体奖。然则多隆阿在此役表现实属平庸,概可想见矣。是故,谓林翼此折,不动声色,而暗寓褒贬。

两年后,曾国藩追忆此战,云“意生寺之役,则马队并未在场”(曾国藩《复胡林翼》,咸丰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申刻);有此一语,事实昭然,益知林翼作奏不动声色而暗寓褒贬,其为春秋笔法无疑义也。

至此,公案了结:多隆阿未参与意生寺之战,此战纯是鲍超力挽狂澜的个人表演。

再说几句闲话。罗尔纲《太平天囯史》卷五十六《传》第十五《陈玉成刘昌林》,于此役无一字提及。同书卷二《纪年》亦不言此役。此战,清军以少胜多,不致因大举回援而撤九江之围,并因湖北防守成功而挺进安徽,实在不容阙书。当时记此役者,如汪士铎、雷正绾、陈昌、梅英杰诸书,俱标玉成之名,罗先生固知有此一战,不应从阙。罗先生笺证李秀成供词,屡屡指责清方记载讳败夸胜,称为“秽史”;而对英王的败仗,则也采取为贤者讳的“春秋笔法”,略而不提,是以“秽史”之笔自污也。

毕竟战功谁第一

湘军攻南京,入城首功为邵阳李臣典,载诸当时诏奏,似无疑义。然而,朱洪章才是第一位冲入南京的将领,这种说法也很有说服力。

洪章(1832—1893),字焕文,贵州锦屏人,苗族,官至总兵,谥武慎。二十岁,洪章加入时任镇远知府胡林翼的勇队,其后,再改隶塔齐布麾下,后入曾国荃之军,参与攻打南京。他在地域主义严重的湘军,“以黔军特立”,不得不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血汗。他指挥工兵开挖地道,“垂成而陷”,四百人无一生还,他也差点儿牺牲,擦干泪,继续挖,终得成功。克城前夕,国荃召集诸将,问谁打前锋,竟然无人应声。洪章愤而出队,受了令箭,遂于地道爆发之后,“从火焰中跃冲缺口上”,以长矛牵引部下,“肉薄蚁附而登”。等他的敢死队进了城,才有“诸将从之”。

这段记载见于他的自传。曾国荃为他自传作序,也是一篇证词,谓“甲子金陵之役,(洪章)于枪炮丛中抢挖地道,誓死灭贼,从城缺首先冲入,因而削平大难”。然而,作序时已是光绪十六年(1890年),洪章两年后便过世。作为前敌统帅,国荃为什么不在二十年前如实报告,让功臣享受实至名归的待遇?

一般解释是,当日跟随洪章入城的“诸将”之一李臣典,克城半个月后病逝,曾国藩“深为可悯”,遂授意幕府调整功臣次序,将臣典换为第一。细节则见于沈瑜庆(贵州巡抚,“中兴名臣”沈葆桢子)特为洪章鸣冤的诗序,略谓,洪章知道自己被黑,愤愤不平,找国荃要个说法,国荃能说什么呢?乃“以靴刀授之”,说,次序调动,这事由我哥做主,我不知情,但我知道实际操作的人,是幕客李鸿裔。你去手刃了他,解解气,如何?洪章“笑而罢”。张之洞据此,还专门奏请为洪章落实政策,恢复名誉。

李家不高兴了。臣典之孙世由,虽好佛学,对此却不能忘情。他说,爷爷辈的老帅、老将军走得差不多了,剩下一个朱洪章,偏还“黄金满籝”,于是到处找人写翻案文章,“汲汲于身后之名”。而拿钱胡写的人真不少,积非成是,以致“听者不察”,谬种流传,“甚矣笔载之不可不慎也”。于是,他也搜集了一些官司记载,为先祖正名。

掌故爱好者黄浚却不爱听这话,他说,到底谁第一个冲入南京,还真有疑义。第一,“国人例归功死者”,臣典破城不久即死,大家徇乎人情,归功于他,可以理解。第二,洪章不是湖南人,在军中或受排挤,以至湘人攘其功,也能理解。第三,找到曾国荃原奏,写得很清楚,登城九将,不仅洪章排名第一,甚至臣典犹未列名。第四,曾国荃之序,沈瑜庆之诗,张之洞之奏,这岂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因此,他敢说“朱洪章首功,当时必有极普遍之传说,殆可信也”。

同类推荐
  • 重塑原始时代

    重塑原始时代

    意外穿越的陈栋竟然到了远古时代,这里的人们仍旧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连自然行成的火源都还没出现。陈栋的到来带着这里的人快速的走向文明,不仅让周边的小部落归附,更是让海外的人类臣服。陈栋哑然就成了地球村的村长。
  • 热血边军一小兵

    热血边军一小兵

    卫国战争箭魂再现,少年握劍美人相伴,馬革裹尸沙场征战,惩奸除恶力挽狂澜。 (祈福健康一切顺利,坚强武汉加油中国)
  • HolyKnight圣骑士

    HolyKnight圣骑士

    艾丽斯?弗莱尔和罗莎贝尔?罗戈萨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朋友。然而,随着时代的风云变化,国家的纷争不得不导致两人分开,最终兵戎相见。究竟是为什么呢?
  •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

    一入候门深似海,宫廷是一个既让人感到神秘,又令人不禁神往的地方。本书简述外戚与宦官、皇后与嫔妃、嫡子与庶子等各种势力之间残酷斗争的描述,把宫廷中的残忍、血腥,皇帝的风光、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 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历史的格调与声音

    如果历史是一出波澜壮阔的音乐剧,历史的格调就是某个时代留下来的回响和印记。动人的篇章、优美的旋律、悠远的意境、高雅的品位、处处在人的耳边回响,仿佛是历史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历史虽然已经逝去,但余波未了,仍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历史的格调是什么?它是丰富的,我们依然离不开对它的体味;它是现在的,我们时刻都能记忆起它的形式。历史的声音又是什么?只有认真聆听来自历史深处的声音,才会明白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热门推荐
  •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习惯是生活的基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为:好习惯才健康,摆正习惯与健康的关系,别让习惯“漏”掉健康。
  • 南翁梦录

    南翁梦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侠不曾亡

    侠不曾亡

    这是一部传统武侠作品。不玄幻,不穿越。我不期待靠它赚钱。只是写给怀念纯粹武侠的某个你以及我自己。作为一个八零后,永远忘不了那些抱着武侠小说夜读的日子。向那些曾经的武侠巨匠致敬。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手握生死簿

    手握生死簿

    穿梭阴阳界,补全生死薄。抓鬼五十九,才可变活人。“闹鬼的北斗大厦”“荒废已久的民国时期医院”“突然踏入的平行世界”“扑不灭的鬼火”补全生死薄的期间的种种迷团和冒险都在等着她。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死亡名单

    死亡名单

    一九八八年六月十日上午十时。英国。从南约克郡奥格里夫到首都伦敦的所有公路布满警察,国家三号高速公路大干线两侧警戒森严,设置临时路障,检查过往车辆,车辆只好等候或绕行。片刻,一列豪华车队飞驰而来。一小时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苏格兰场(伦敦警察局别称)警察总监哈旺将军陪同下抵达奥格里夫炼焦厂。
  • 重生霸道俏总裁

    重生霸道俏总裁

    一日重生,三男追捧,求支招儿,肿么破?前世,她被闺蜜迷惑十年,闺蜜企图神不知鬼置她于死地,睡她的老公,坑她的娃。然……她意外早产后重生,重返十八岁。重生之日,就是她任性之时,意外获得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巨款,空降到某教育集团当总裁,只挂职,不做事,年薪千万外加公司股票分红,她一夜之间变得衣食无忧,令百万人敬仰。在伪闺蜜面前,她见招拆招,以牙还牙,上演闺蜜出糗,撕逼大战。重生之前,她说下辈子我还嫁给你。重生之后,遇见初恋的他,她义无反顾地扑了上去。
  • 末世猫行

    末世猫行

    21世纪长大的乔米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却意外死亡,因为害怕投胎,和垂怜孟婆美色,赖在孟婆那里,被恶鬼拖入随时都有魂飞魄散危险的超凡界,成了一只刚出生小猫。这个世界和乔米前世的世界有些相似,发展也很相近,只是这里之所以是超凡界是因为末世到来。大半人感染病毒,变成丧尸。动物变异,植物也不负从前的安静,祥和。这里的丧尸和小说中类似,被抓咬都会感染病毒,后来经过专家研究,丧尸将身体原来的主人囚禁在晶核中。经过核实准确性后,将这个消息公布了出来。各国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全球哗然!长达十几年的人类与丧尸的战争正是开启这也让人类的发展从佣兵制度,到军队,从散沙到凝聚。让人类在这场进化中没有沦落到底层。
  • 小时代琉光时代

    小时代琉光时代

    那场大火,剥夺了她一切;多年后的聚会,似乎回到了原点......林萧你还是原来的那个你么?他们都回来了,却不再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