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981500000001

第1章

来源:《大家》2015年第03期

栏目:纪事

我可以清楚记得三岁以后的许多事情。有人夸我记性好,此话倒也不假,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从小集邮,后来的工作性质又养成了我建立档案的习惯,写文章时,有记事本、底片、节目单、剪报可查。

我出生在海滨城市烟台,当时这座位于胶东的小城市幽美、朴素,不似现在,变得毫无特色。记忆里第一次进的剧场,是在张裕公司往西的一条小街上,叫市府街,现在已经成了宽阔的马路。看的不是话剧,是一些革命色彩很强的舞蹈、活报剧、诗朗诵等。我因为觉得没意思,在座位上折腾,被大人训斥。在那个剧场看的电影比较多,那时正片之前都要加映新闻简报,我一看到毛主席接见非洲朋友,就吓得钻到姥姥怀里,长大后姥姥总拿这事儿开我玩笑。

1976年,因为唐山大地震的缘故,我又回烟台生活了半年,经常观看少年宫的演出。舅舅是那里的舞蹈老师,我便有机会溜到后台和侧幕,从那时起,舞台对我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1971年随父母来到北京定居,当时住的建委大院里有一座礼堂,是我最爱呆的地方,尽管总是那么几部电影来回放,还是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记忆。我平生第一次登台表演,就是在建委礼堂。

平生看的第一部话剧是《枫树湾》,讲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湘东农民运动的故事。地点记不清了,好像是在三里河某部委礼堂,印象最深的是舞台上那棵巨大老枫树,看戏时总走神,想那么大的树是如何栽到台上的。演出结束,我蹭上台细瞧,才知道原来是挂在一面大网上的假树,舞美术语叫“软景”,可在台下看跟真的一样,尤其是打上灯光。

第二部是在首都剧场看的,一部《救救她》,一部《王昭君》,都是1979年演出的,但记不清哪部在先。《救救她》的女主角是徐松子,后来考上中戏导演系,毕业后曾演过电影《芙蓉镇》《老店》等。1980年北京人艺也排演过此戏,导演是蓝天野,我看的不是这一版。《王昭君》是父亲领我去看的,这部戏的节目单是我的第一件收藏品,至今已三十余年,仍光鲜如初。

当时电台、电视台经常转播话剧实况。通过电视,我还看过《丹心谱》《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等。有一次学校组织观摩,在建研院食堂二楼,我第一次近距离观看真人表演,印象最深的是王景愚老师的小品《吃鸡》,他的无实物表演逗得我们一群小孩儿哈哈大笑。这算我的第一次“小剧场”观剧体验吧。

工作后有戏必看,虽然收入不高,可那时票价也低,开始考戏剧学院后看得就更勤了。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剧目这么多,往往一部戏演很长时间,也看得过来。

不知道北京到底有多少剧场,一篇文章说有上百个,我深表怀疑,可能它把许多内部礼堂,甚至已经废弃的都算在其中了。当时还没有9剧场、海淀、东图、东方先锋、蜂巢、蓬蒿、繁星戏剧村等,也没有天桥剧场(新)、保利剧院、长安大戏院(新)、世纪剧院、国家大剧院这些现代化大剧场,但演出场所似乎并不比现在少,除首都剧场、中国儿艺剧场和中戏实验剧场外,王府井的青艺剧场、复外大街的二七剧场、虎坊桥的工人俱乐部、护国寺街的人民剧场、西单的西单剧场和民族宫剧场等,也经常演话剧。这些剧场都在市中心,骑着自行车就去了。

1988年,我还在首都体育馆看过沈阳话剧团的音乐话剧《酒干倘卖无》,那场面一点不输现在的歌星演唱会。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话剧总体不景气的情况下,该剧创下了在全国十八个省八十五座城市巡演一千四百六十场的奇迹,观众超过百万,恐怕到现在也没有一部剧能破这个纪录。导演王延松当时很年轻,是一位比较低调的导演,一直踏踏实实做戏,他后来的作品《无常·女吊》《押解》《白门柳》《原野》等我都看过,风格各异。

1988年6月,在民族宫剧场看过一场意大利阿塔合作剧团的《一主二仆》,这是我第一次看外国剧团的演出。记得这个剧团好像是家族式的,所有演职人员都是亲戚。这部哥尔多尼的著名喜剧,我看过多个不同版本。最棒的当属曾三次访华演出的米兰小剧院那版,我看过两遍。七十多岁高龄的假面喜剧大师费鲁巧·索莱利,精湛的演技令观众大饱眼福,当他谢幕摘掉假面具时,露出一头银发,所有观众为他长时间鼓掌。

经过十年文化禁锢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戏剧创作高峰之后,全国话剧界出现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创作者开始借鉴国外戏剧的经验,认真思考舞台呈现的新形式,涌现出《挂在墙上的老B》《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魔方》《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WM》等许多探讨人性、形式新颖的剧目;还有一部《双人浪漫曲》,题材轻松浪漫,非常受年轻观众的喜爱,导演是初出茅庐的娄乃鸣。我看了第一遍后不过瘾,又追到工人俱乐部看二遍,并买票请朋友冯滨同看。这部戏的票价一定会让现在的观众跌破眼镜,才一元钱。

《灵与肉》《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的编剧刘树纲老师,是当时比较活跃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剧作家,《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曾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后两部戏,我都是在民族宫剧场看的,当时还不怎么懂戏剧艺术,纯属看热闹,只是觉得这些剧与北京人艺的不太一样。若干年后认识了刘老师的儿子、毕业于中戏文学系的刘深,子承父业也是编剧,代表作有《我爱抬杠》《血色玄黄》《红岩》等。

《WM》也是在民族宫剧场看的,记得我看完第二天,这部戏就被禁演了。当时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是庆幸自己早行动了一天。

还有一件事,曾被朋友张钊写进过他的书里。那是1985年四五月份中国第一届布莱希特讨论期间,青艺在民族宫剧场演出《高加索灰阑记》,导演陈颙,参加演出的丁嘉丽、姜文、丛珊刚从中戏毕业进入青艺。当时没有网络售票,买票要到剧场的售票处,常看戏的我也学油了,不再提前专门跑一趟去买票,想看的时候就去剧场门口等退票,偶尔还会等到赠票。那天我在剧场门口,遇到了一位也在等票的大姐,和她聊起来。她是东郊国棉某厂的挡车工,老三届,插队前是学校话剧队的。返城后虽然工作、家务繁忙,但还保留着看话剧的嗜好。为了看一场话剧,她往往要和同事调班,回家给婆婆、丈夫、孩子做好饭,才放心地挤公交车到剧场。这次到了剧场才知道是内部演出,不售票,所幸我俩都没白等。

与蒋樾重逢后,他也讲过拍一名纺织女工纪录片的经历。纺织工是三班倒,那位女工即使在最幸福的正常班日子里,也要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饭,然后从鼓楼换几趟车到东郊的工厂。当时是冬季,蒋樾抗着笨重的贝塔摄像机,和穿得鼓鼓囊囊的女工一起挤公交车,跟了整整一个月,真正尝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艰辛滋味。

两位纺织女工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一再举那位大姐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话剧不是没有人看,普通百姓也有看戏的需求,也有艺术鉴赏力。作为艺术工作者,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甭打着艺术的旗号拿垃圾糊弄人家。如果做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不仅对不起观众——你的衣食父母,也对不起你自己的良心吧?

演戏离不开剧场,我们就来说说剧场,说说剧场里的人、发生的事儿。

同类推荐
  • 爱情学徒

    爱情学徒

    爱情是很重要的一课,尤其是对女人,可以让你学到很多东西。以我之见,男人可供女人爱的,无非有三样——身体、思想和财富。身体无论多么可爱,只能即时享受,不能带走。能够带走的惟有思想和财富。两样都有固然好,如果不能兼得,一般女人会取硬件。但我不会。不是我多么高尚,而是人性复杂。这个世界上除了王子和哲学家,很少有人对失去的财富不耿耿于怀的。就算当时心甘,日后也难保无悔无怨,不说上几句闲话甚至坏话。就算能保持沉默,也会在心理上保持一种曾有施于你的永久优势。
  •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

    《诗境浅说》是朴学泰斗俞樾之孙、红学大师俞平伯之父、光绪朝探花俞陛云为家中孙儿女“欲学为诗”特意编选的,专论唐人五七言律绝,侧重于分析每首诗、每副名联的“声调、格律、意义及句法、字法”以及“诗境之妙”,观点独特,品评精到。全书一展诗之境阔,不仅可以作为学诗的法门,同时还是一部欣赏诗境之美的读本。
  • 郁达夫诗词

    郁达夫诗词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见闻札记

    见闻札记

    华盛顿·欧文(1783—1859)一生曾三度赴欧,在英、法、德、西等国度过17年。在这期间,他访问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收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从1819年起,他陆续发表了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1820年汇集成《见闻札记》在英国出版,引起轰动,流传甚广,使他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美国作家。欧文《见闻札记》的艺术水平,超过了他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它以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浪漫主义奇想与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写、幽默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这是一本故事和散文集,其中的《作者自述》、《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名篇。
热门推荐
  • 马闲闲的仗剑天涯记

    马闲闲的仗剑天涯记

    一个混迹于两道,如风一样的女子,12岁学泰拳,19岁打遍泰国,20岁缅甸开酒吧,22岁莫名成了老大的女人!窝在柬埔寨开服装店!但!怎么困的住我马闲闲,踩着高跟鞋摇着香槟酒,小姐与菠萝……
  • 顾名思义:偏偏是你

    顾名思义:偏偏是你

    “你曾经有过一个孩子,可惜,没有缘分。”沐子汐听了,笑出了声。“怎么可能?你是不是被狗仔给买通了?在这瞎编?”身为当红一线女明星,听惯了各种不实的传言,她不信。“你看——”沐子汐看着医院电脑上的病例记录,不停地摇着头。“不可能,不可能,这一定是个误会。”她怎么没有一点印象?如果是真的,那孩子的父亲是谁?……
  • 都市神秘红包群

    都市神秘红包群

    都市人董勇莫名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红包群,开挂人生正式启动……这是啥,媚眼如丝体验券?不是吧!我拒绝!还是赚大钱娶美女更适合我一点,顺便打打怪升升级,踩一踩富二代,hiahiahia,人生最快活的事情莫过于此……
  • 九星诛开

    九星诛开

    盘古开天劈地后四圣兽降临一少年的崛起之路开始了
  • 离婚前夫别理我

    离婚前夫别理我

    新婚当天,他和别的女人躺在了她的新床上。明知道他不爱,却还是义无反顾的走进了婚姻的囚笼。他苏家的大公子,残忍自私,霸道腹黑,唯一不能掌控的便是自己的婚姻。她陆家的继承人,陆氏神话的缔造者,商场的鬼才却偏偏在爱情上看不到出路。为了自己爱的女人他残忍的把她扔到手术台,不论生死……从手术室出来,她九死一生得到的只是一张单薄的离婚协议。她放下一切远走他国,六年后浴血归来,身边已经有了别人的陪伴。“陆冰凌,你竟敢红杏出墙!”他将她困在怀中。她娇笑着抚上他的脸“苏少,你忘记了,我们已经离婚了……”原本只想要回属于她的一切,原本以为早已忘却。他却穷追不舍,是心,是情,是缘,是孽……
  • 快穿之救救可怜的娃

    快穿之救救可怜的娃

    在人民生活逐渐好,家家户户奔小康的如今,姚宛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独自溜达不甚触碰到电线被电死,开启了她传……的一生“小姑凉~想不想重生”“不想”“……”“想不想拯救世界和平”“……不”“你同意就好,走,我们去拯救世界”“……”←_←本书无cp,不喜勿喷,谢谢
  • 宠溺神秘娇妻

    宠溺神秘娇妻

    他是军区呼风唤雨陆家大少—陆文远,陆家的唯一继承人,是部队最年轻的神秘少将,她是军区神秘人物顾家大小姐—顾惜,举世无双,肤白貌美,不受继母待见,还好有一个疼爱她的爸爸。因为陆家与顾家的渊源,她以光速嫁入陆家,以为是两不相干,结果是宠溺到爆。
  • 师傅在上

    师傅在上

    叶姑娘的追夫之路,永远不要和师徒开玩笑,他们只会让你们永远笑不出来。无虐,宠文
  • 男人三十不能穷

    男人三十不能穷

    三十而立;然而这是个分水岭的年龄,在这个年龄阶段,是男人最好的奋斗时间,但也是最难熬的时间,毕竟到了这个时间段,和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以及同学之间的差距就出来了,而且一般到了这个年龄,一般都成家了,有了小孩还有逐渐年迈的父母,还有待成长起来的弟弟或者妹妹……“何鑫源,男人三十不能穷!”
  •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

    《哲学问题》为英国哲学家罗素的著作,本书较全面地阐述了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论点,是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概括性的总结。本书是几代哲学学生的必读之物,影响了几代学者,也是想在哲学上有造诣的学生的入门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