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07100000001

第1章

来源:《粤海风》2006年第05期

栏目:人生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与王元化先生有一段不平凡的交往经历,也没有想到他在我的学术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他让我第一次深刻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从他那里获得了做人、做学问的力量与信心。

我的《审美中介论》一书,于1986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列入第一辑“文艺探索书系”出版,出书之后,责任编辑高国平先生特别嘱咐:凡书中所涉及到的当代名家学者,都应由作者签上名赠送一本。我遵嘱,也送给了王元化先生一本。先生收到后,赶在当年汉学家会议(上海金山)之前夕读完。从复信中知悉,他是几乎通宵不眠读完此书的,先生压抑不住内心的波涛翻滚,奋笔疾书,长长写了三页多复信。收到此函,我人生第一次为学术而激动、而热泪盈眶。我那时,不但是一个无名小卒,而且1957年的历史时代,给我开了一场玩笑,使我来到了苦难人生的最边缘与最底层。而那时的王元化先生,才刚刚“急流勇退”,卸下了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重任,又悠悠然回到他的学术研究中了。

1987年秋天,《审美中介论》已出版一年多了。(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拙作连印三次,达十余万册之多。看来,产生了一定的学术效应)此书是由复旦大学蒋孔阳先生作序的。(序言底子是我提升副教授时的学术鉴定)。我与蒋先生也从未交往过。那时复旦办了个高校教师美学讲习班,蒋先生希望我能来上海见见面,同时也给讲习班的学员们讲讲我的“新观点”(那时的“讲学”是一股风)。此外,责任编辑高国平先生也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他也希望我能来出版社见见面。于是,我人生第一次从广东动身来这洋人留恋难舍的上海。元化先生从高国平那里得知我要动身来上海,便叮嘱高国平通知我:务必赶在国庆节之前到上海,因为节后先生即将率领代表团到欧洲访问。我终于如期赶到上海,先生在他的寓所(吴兴路大楼)中接见了我,陪我去的是高国平先生。整个下午时间,在主客闲谈中一晃便过去了。先生的接待是很平凡的,但他心中的那盘“火”,让我炽烈地感觉到。他问及我的一切,我则坦诚地回答。在他面前,我犹如一个从农村来的小学生。闲谈中,不知怎的,忽然谈到我的康德哲学的启蒙老师韦卓民先生[1](似是元化先生问及我的康德学问是从哪里的),他竟然眼睛一亮,似乎发现了什么“新大陆”似的,由此而打开了我们之间思想交流的大通道。他说,韦先生是他的父执辈,当年逃难到武汉时,韦先生把两家孩子(即韦家与王家。韦是华中大学校长,王元化之父王芳荃是清华大学教授。两家友谊非常深厚)集中在一起,教他们四书五经,规范地灌输中国文化的大智慧。由此,元化先生又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们遭厄运之后(韦先生1957年也被打成老右),如何专心于学术。60年代初,他们之间每周一封学术通讯。韦先生每封信都长达好几页,甚至十多页,密密麻麻,但清晰美观一气写来,言意未尽,又旁加插语(足见其用心矣),内容多是黑格尔哲学,偶亦涉及康德哲学。元化先生说,他所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精髓,便是韦先生的开导和启示(元化先生写了几十万字的黑格尔哲学笔记,后来也终于出版了,也送给了我)。先生说,非常可惜的是,这些珍贵的历史通讯,有些已丢失了。[2]当先生激动地言说过之后,便平静地委托我,由于他们之间多年不通音讯了,不知韦先生一家现况怎样?论著下落如何?嘱我下次来沪时(或在书信中)务必讲讲,以释思挂多年的怀念(详见下文)。谈话兴趣正浓,先生家里的保姆说,晚餐弄好了。晚餐中只有四人:先生及夫人张可,我和高国平。先生称呼我是很亲切的:“承万,我没有请客上馆子的习惯,在外面请客我很不喜欢,在家里多好!”大约这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浓烈的亲情(一种血缘泛化习惯)使然。正说着,张可老师(我称她为老师,因为她在上海戏剧学院当过老师),便频频给我挟菜,非常和蔼可亲,一个异常慈祥的母性。元化先生则风趣地说,还是自己动手好,丰衣足食嘛……

大约过了半个多月,元化先生出访归来,在京遇见王瑶先生,他们亦是好友,同为当年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员。王瑶先生拟定编辑一部中国百年学术史(以人带史),后来出版时定题为《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选定的人物,上起王国维,下至钱钟书、王元化。编者特别强调不是写一般的人物评传,而且通过一串人物,见出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新生机、新动向。无疑地,王瑶先生选中王元化,那是很有慧眼的。元化先生一回到上海,就给我来信,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说:“请你承担此项撰写任务,一年完成。先生的信任与重托使我又一次感到“我的存在”,“我真的是学苑中的求道者么”……我处于麻乱的振奋中。然而,我又得暗暗地清点盘算一下我的“知识库存”,掂量此项任务,我能承担得了么。我很矛盾:如果我推辞了,那实在有失先生的期望与厚爱;承担吧,又怕写不好,有损先生的光辉。我只好在复信中坦诚直陈。我说,先生的知识结构是三重奏。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功底,二是19世界俄罗斯文化的卓越见识,三是西方哲学,尤其黑格尔哲学超水平线的独到研究。这种“A调”(高音调)的三维知识结构,在现当代的中国学人中,不愧是“绝学”。就我本人来说,硬着头皮,也只能说二三两项能稍稍挨边,至于第一项(中国古代文化修养方面),则非常浅陋(看着先生发表在《文汇报》上占着一大版篇幅的“物”字考,真使我咋舌。我要进入这个神秘世界,与先生对话评论,岂不是上天么!)如果我要真正补课,起码也得三五年。于是我建议他,暂不由我撰写,另请一特长中国古代文化专家先写,万一后两项有所不足,我则尽可能凑合。于是他找到了山东大学牟世金先生(牟是陆侃如先生的高足,对文心雕龙很有研究)。牟先生担负此任务已一年多了,但只字未成,加之身患绝症,不久即人亡文绝。此时,元化先生似是忧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大约是1990年初,先生在香港越冬过节后,应邀到汕头大学参加校庆,偶尔谈及以上情况,会中该校一教授应允撰写任务(此教授后来还给我来过“很荣幸”的信)。大约过了半年多,撰写任务即告完成,洋洋几万言,先生过目后,深感不安。一方面文稿中吹捧辞语太多,也不甚着边际,先生说:“把我拔得过高过大。”另一方面,“有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未写到”。“一句话,我王元化到底是个什么人,文稿反映不出来。”先生着重指出:该文稿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尽管作者的用心是良好的。先生打退堂鼓了,他告诉北大的陈平原先生(王瑶先生已逝世,此项编辑任务落在弟子身上),“算了吧,我的就不写了”,但陈平原则很严肃地说,先生(王瑶)的遗托,我只能完成,不能改变。此情此景,真可谓进退两难。元化先生终于还是再次向我开口:务必完成此项撰写任务,不要推辞。我答允之后,他反复重申:要实事求是,不增不减,我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要为贤者忌。不久,他便把有关的各种资料(论著、笔记、图片等等,其中还有出版成书的小说集呢),那重量,使我突然深深感到:虽具七尺之躯,但有“人瘦肩狭”的苦痛。好在那时我尚未担任学校里任何行政职务,一身轻,允许我全力以赴。大约三个多月的时间,约四五万字的初稿便出来了。当时,为什么写得这么顺利、这么快呢?原因有二。一是我长期把先生的论著,作为学术进取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磨炼自己,从枕案到心灵中,都有鲜明的轨迹。因此,不管是先生论著的整体范围,还是先生学术体系的核心,我都较为熟习,且对其伸展的秩序,也较为明晰;二是利用将近两年的时间,急起直追,补上了必要的课,目标尽量向先生的“三重奏”靠拢(那时,我觉得走学术路子,不择师,赶时髦,乱看、乱写,是当代学人的一大通病)。当初稿进入边抄边改阶段时,正好遇上元化先生夫妇住院体检,他们隔绝了一切外来的干扰,心绪平静,精力集中。于是,我便抄好一部分就寄出一部分,让先生过目。一周一次。先生也就随时随地用铅笔,作种种符号,阅后即退回给我,同时还附上一页信(每周一信,有好几封,极有学术价值,但在几次的搬家中失落了)。论文抄写完时,先生夫妇住院体检也出院了。但全文到底如何,尚须细细推敲。那句“实事求是”的话,语重千钧,那压在心灵上的重量,我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感受过。全文写完,不但不是松口气,反是诚惶诚恐,更加忐忑不安——不知符合先生的“实际”否?

元化先生体检出院后,即与我商量:是否可以带稿子来上海一趟,商议文稿的最后审定,尽可能达到“实事求是”(先生从不怕无端的中伤,而最忌无端的吹捧)。这正中下怀,而且我还可以直接受教于先生,机会难得呵。元化先生说,如果出差费用不能报销,就吃住在他家里。后来,和高国平先生商量,反复考虑的结果,还是住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创作室为当。一是免得过分打扰先生,二是距离近,只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先生家里。修改稿子的时间前前后后大约一周多。这一周是我人生学术历程中,最充实、最难忘的一周。每天上午八点带着轮转中的新稿子到先生家,面对面地斟酌、推敲,画上记号,在他那儿吃过中饭或晚饭后返回创作室,然后再在先生意见的基础上“润笔”。在拙文中,我也免不了当代知识分子所染上的恶习,时有言过其实,露出若隐若现的变相的无端吹捧(露骨的吹捧,已是前车之鉴,我不敢为之)。先生对此,极为警觉,目光之锐利、“嗅觉”之灵敏,思考之周密,谦虚之精神,令我惊叹。由于在写作之前,先生已明确地“约法三章”:实事求是,不许无端吹捧;不增不减,要写出真实来;文风力求通俗朴素,不要故弄玄虚。这对我实在是一场严格的“军事训练”。但是不管怎样,文章总免不了有“走轨”的地方,先生总是耐心地引导,不是再翻原著、原文,重新校正,便是先生自己“直说心里话”,把问题再“完整”地阐释一遍。当文稿评述较为切合先生的实际时,先生频频点头颔首,偶见废话、啰嗦话,则建议一笔划去,若遇上无端的隐隐约约的吹捧话,他则紧皱眉头,一字一拍地说“这句不当”……

拙稿修订完之后,心绪自然轻松一些。然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先生的思想、气质、情操、人格,那是如此的光明磊落、严格审慎,令我终生难忘。更为重要者,是先生把我引上一条严格的学术之路,且得到先生“手把手”的一丝不苟的训练。本来,我应该感谢他,应该“谢师”,然而,临别前夕,先生又叫保姆好好加菜为我饯行。先生说,我没有什么送给你,就送两样东西吧。一是贵州茅台酒(先生特别强调一句“这是真真正正的茅台酒”),当我带回湛江过春节时,瓶盖尚未充分打开,已经满屋飘香了,一家人都雀跃起来。二是一副先生自己手书的五尺对联(我在旁边看着他那凝重的神态,和运笔之龙凤节奏)。上联是:呕血心事无成败;下联是:拔地苍松多远声。签名之后,又盖上印章。我不懂糊裱,难为他托人裱好之后邮寄给我。无疑地,对联的题旨既是他艰难而卓绝的人生总结,也是对后辈的深切激励与希望。多年来,我一直把对联悬挂在客厅中,鼓励自己前进。

论文定稿后,未寄北大之前,先在《文艺理论研究》“作家研究”专栏中发表。后来终于在陈平原主编的《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一书中刊出,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不过时间已拖延至1995年底了。

同类推荐
  • 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

    本书是女诗人娜夜近年来所创作的诗作的结集。分“在这苍茫的人世上”“大于诗的事物”“阳光照旧了世界”“在时间的左边”“没有比书房更好的去处”5辑,收入其作品193首。对于娜夜而言,她的诗歌细小而开阔,自我而又具有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与真切恍惚的“现实感”。而必须强调的是这种“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现实感”并不是外在于诗人的,而恰恰是与生命感受为一体的。娜夜的诗歌因为要寻找“真相”所以不能不尖锐和具有沉暗惊悸的痛感,甚至这份尖锐和痛感并不是瞬间到来的,而是缓冲式的递增——如小小的芒刺或针尖的缓慢接近。这份尖锐不只是对外在事物或整个生活环境甚至历史文化语境的探寻和揭示,也是对自身命运的省思与盘诘。
  • 橙红年代(壹):风云乍起

    橙红年代(壹):风云乍起

    刘子光做保安的父亲在值班时被流氓打成重伤,于是他顶替父亲,成为一家物业公司的保安。他有一双所向披靡的铁拳,这注定他要生活在风头浪尖。他单枪匹马击退了来小区滋事的不良分子团伙,却被物业公司老总当成了眼中钉。
  • 巨龙穿行中原

    巨龙穿行中原

    亳州市是一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那里曾经香车宝马,商贾云集;那里有一代圣君商汤指点江山的影迹;那里是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的一代枭雄曹操习兵演武痛饮狂歌的地方,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至今尚在古城萦绕,留存的地下运兵道、习练水兵的涡水浅滩也还令今人瞩目;那里流传着“天资文藻、博闻强识”的魏文帝曹丕和出口成章、七步成诗的曹植的逸事;更有在中国军事上震古烁今的张良、曹仁、曹洪、夏侯渊、许褚……亳州地理位置在历史上也相当优越,更兼水陆之便,在经济上曾无比辉煌。
  • 人物不打折扣

    人物不打折扣

    《人物不打折扣》收录了老舍先生描写人物的多篇经典散文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这些作品用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语言,刻画了当时一些人物的形象,在他所描绘的范围之内,将一年四季的自然景色、不同时代的社会气氛、风俗习惯,及各种人物的喜怒哀乐、微妙心态都结合在一起。让人在历史和现实之中品味生活人生百态。
  • 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

    北大新语:百年北大的经典话语

    本书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分为授教、气节、神采、德行、雅量、真趣等二十三节,收录多幅珍贵老照片,后附北大人物志。本书采用语录体,将百余年来北大人的精彩“话语”汇集成书,在只言片语中体现百年北大的历史人物风情,读者可在细微之处体悟北大百余年的历史传统、文化气象及精神魅力。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龙小山战纪

    龙小山战纪

    7个天启过的大陆少年,经历生死,为了他们所羁绊的东西与一股不可战胜的势力对抗着,英雄。不过就是一个时代成功的代言词,我们不是英雄,我们是自己的主角。
  • 朱颜倾世:庶妃斗邪王

    朱颜倾世:庶妃斗邪王

    骊千歌前世被李戈抛弃,又被骊梦虞从城墙推下,含恨而死。重活一次,遇冷血王爷,斗嫡姐,杀嫡母,练修为,开挂人生就此开启……高冷王爷说:“我家王妃胆小,温和,平易近人,温柔贤良,秀外慧中,娇羞可爱……”骊千歌:“行了,别跪着了,起来被本宫倒茶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瞿少你要负责(全本)

    瞿少你要负责(全本)

    16岁时的蓝色天空被洒上污点后,叶欣朵用一层透明而密不透风的壳把自己紧紧包围了起来……三个男人陆续在她生命中纠缠不断。一个为从淫徒手里救下她,失手将对方打残,为她坐了牢,默默地守护在脆弱的她的身边。与他在一起,让她曾经被泼上污点的青春年华有了孤零零的温暖。一个爱玩的富家子弟,混迹于各声色场合,一场游戏让他对她另眼相看,玩火自焚式地陷入永久的纠缠。他能给她带来轻松的快乐,却驻不下心来。一个出身豪门世家的高干子弟,内敛沉稳而冷酷,遇见他,一直是她的灾难,他的霸道让她不断被刺伤……他的示好,他的纠缠,他偶尔的温柔,背后却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将她命运改变的秘密。她发誓过要照顾表妹一辈子,在表妹胆颤心惊地对她说,“朵姐,我不想坐牢更不想死!你的命是我爸给的,你也要救妹妹这条命。”她命的确是两个男人给的!她宁愿将一切承揽了下来……为了亲情,她咬牙喝进婚姻的坟墓之中,尝尽了一切折磨……——————推荐月月完结的全本小说:《豪门债:老公,我要离婚!》http://m.pgsk.com/a/282044/《罂粟印:老婆,不准离婚!》http://m.pgsk.com/a/252294/《绑匪总裁:女人,你只是工具!》http://m.pgsk.com/a/366001/
  • 我是怪物爸爸

    我是怪物爸爸

    吴尘穿越到一款名为《苍穹曙光》虚拟网游中,成为一只可以在怪物、NPC、玩家三种身份之间自由转换的奇怪生物。还有十天玩家就要降临了,其中不乏重生者、权限狗、欧皇,然而他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想笑……你问我为什么?嗯,怪物爸爸永远都是爸爸。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百年过客

    百年过客

    1949年3月,解放前夕,南西县城,土匪作乱,到处烧杀抢掠。一天夜里,李夕家遭土匪抢劫。土匪搜刮尽家中仅有的一点财产。李夕的母亲为夺回一张虎皮褥子,遭土匪毒手去世。李夕的父亲苦熬几年后也随夫人而去。未成年的李夕,送走爷爷,送走娘,又送走爹。在一次次的送别中,从高宅大院的小少爷,变成一无所有到处打杂的流浪儿。后遇到妻子张云华才安稳下来,结婚、工作、生子。度过他传奇、辛劳、幸福的一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古洪荒之寻仙

    仙古洪荒之寻仙

    【白龙渊文学社,编辑饶安推荐】(寻仙之路,漫长而激情,一次收藏,一次点击,一次推荐,都是你对仙古最大的支持)叶云,地球上华夏古国一位先天境武者,却被莫名其妙的带到了一个陌生大陆,他为了寻找回地球的星空古路,毅然走上了修者一途,在途中,他听到地球上那些远古神话中出现的人物传说,证明这里曾经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只是,这些人最终去了哪里?后来,他决定,追寻前人的脚步,寻找那虚无缥缈的永恒-----仙!
  • 总裁夫人超大牌

    总裁夫人超大牌

    父亲带着情人玩儿失踪,后妈把她当交易品卖了。可一觉醒来,这小霸王怎么就缠上她了?怎么办?结婚!她帮小霸王打击前女友,小霸王替她收拾后妈!只是,这狮子男的小霸王要怎么甩掉?谁来告诉她,这禽兽小霸王怎么就转性变成一块超级大粘糕了?
  • 萌宠乖乖,少主追妻火葬场

    萌宠乖乖,少主追妻火葬场

    异世有风险,穿越需谨慎。别人穿越,要不是苏破天际,要不是底层爬起,就她沐蓝梦最稀奇,一不小心成了王牌契约兽。给别人当外挂也就算了,最起码传奇魔兽的身份说出去很拉风,可惜呢,她就是一缕残魂,这就很尴尬了。最尴尬的是,她的主人总是嫌弃她,过分诶。没办法,谁让她家主人天下第一呢,她就安安静静当个萌宠好了。反正主人颜值高高,还是个宅,工作轻松待遇好,挺让人满意的。可是,谁能来告诉她,她家主人到底是哪根儿筋没搭对,那么多送上门的美人都不要,非要拉着她这一缕残魂玩亲亲!--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