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400000035

第35章 接受与传播马克思主义(1)

选择俄国道路

在***进入北京大学的前一年,陈独秀应蔡元培的邀请,带着他的《新青年》杂志,到北京大学担任了文科学长。其后不久,已在北大任教或相继应聘进入北大的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胡适、周作人和在教育部工作的鲁迅等,先后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以陈独秀为中心,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领导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同人团体。

1918年1月,也就是***正式接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前后,他在陈独秀召集的《新青年》编辑会议上和这些人见了面。

鲁迅后来记下了他初次见到***时的印象: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很好的:诚实,谦和,不多说话。《新青年》的同人中,虽然也很有喜欢明争暗斗、扶植自己势力的人,但他一直到后来,绝对的不是。”

《新青年》同人中每个人的经历、思想并不一致,但他们在中国文化应当更新这一点上有着共识。他们认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皇权统治而造就的,它不仅不适应民国以来的政治变革的需要,反而成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的绊脚石。

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时就清楚地表达了这一观念。

他指出:西方文明的特点是以战争、个人、法治和实利为本位,东方文明是以安息、家族、感情、虚文为本位。因此,西方人勇于斗争,中国人宽于忍让;西方人“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中国人尊家长、重阶级、尊元首、教忠孝,“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破坏个人的能力,造成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西方人各守自己的权利,不相侵犯,“以小人始,以君子终”,中国人表面上一团和气,内心中彼此愤恨忌妒,“以君子始,以小人终”。总之,“西方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中国若要进步,“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

陈独秀的上述观点实际上点明了当时人们在民族文化问题的思考中意识到的东西方文化孰优孰劣,如何对待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以及未来中国文化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他把东西文化对立起来,要求以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的态度,代表了追求新文化的人们中最为激进的一部分人的主张。

陈独秀的主张是一些持保守思想的人们所不能赞同的。在戊戌维新后不久就曾创办个人杂志,宣传西方科学,民国建立后担任由国内最大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发行的《东方杂志》主编的杜亚泉,从对比中西文明的角度,提出了“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的概念。

在他看来,东西两种文明只有性质的差别,而无程度的差别。世界大战已经暴露了西洋文明的“破绽”,中国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不过就整体而言,东西方两种文明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中国人的正确态度应当是采取调和的办法,一边“统整”中国固有文明,使其有系统的得以明确,有错误的得以修正。同时,“尽力输入西洋学说”,使其融和于中国传统文明,用中国文明之绳索,“一以贯之”。这既是救济中国之道,也是救济世界之道。

陈独秀和杜亚泉对于东西文明的论断也引起了***的兴趣。尤其是杜亚泉的“静的文明”和“动的文明”说更得到了他的认同。然而,他对两种文明异同的看法,尤其是对中国人应对两种文明采取的态度的看法上却与杜亚泉大异其趣,并且与陈独秀亦有差异。

杜亚泉认为:文明的不同缘自社会的不同,社会的不同是因为社会由来之历史不同,而社会历史则分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演化史和社会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

***则把东西方文明不同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自然地理环境。

他采用了大抵由西方和日本学者提出的以伊朗高原划分“南道文明”和“北道文明”即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说法,解释道:南道文明即东方文明处于日照充足,自然条件较好的环境,故其文明表现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北道文明即西方文明处于日照时间短,自然条件差的环境,故其文明表现为与自然斗争,与同类斗争。由此,东方文明呈自然、安息、消极、依赖、苟安、因袭、保守、直觉、空想、艺术、精神、灵、向天、自然支配人间的特征;西方文明呈人为、战争、积极、独立、突进、创造、进步、理智、体验、科学、物质、肉、立地、人间征服自然的特征。东方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好,故多为从事农业为生的定居生活;西方民族由于自然条件差,多迁徙生活,从事工商业者多。定居生活,家族繁衍,家族主义盛行,又因女子多于男子,而行一夫多妻制,从而成男尊女卑之习;迁徙生活,家族简单,个人主义盛行,男子多于女子,故行一夫一妻制,成尊重妇女之德。由此连带产生饮食、衣着、行旅、文化、日常生活习惯、思想、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法律诸多方面的不同。

***的这些分析远比陈独秀、杜亚泉来得细致、全面。

和陈独秀抬高西方文明而贬低东方文明不同,***提出:

东西文明,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间。

以余言之,宇宙大化之进行,全赖有二种之世界观,鼓驭而前,即静的与动的、保守与进步是也。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陈独秀显然是采取“两分法”,而认为东西两种文明适成对立,取其一必废其一。***则采取了“三分法”,认为:“东方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这“第三之文明”就是他在《甲寅》日刊初期即提出的“灵肉一致之文明,理想之文明,向上之文明”。

***的第三种文明之说是他的调和论在文化观上的运用,在意境上与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说相近。然而杜亚泉的调和办法是在保持静的文明的基础上,以西方的科学手段来发展中国的经济;以西方人的“力行”精神来实现中国的传统道德。

对于杜亚泉来说,东方的基本生活态度和东方的道德价值观念都不要改变,只是用西方的物质文明手段来补充东方在相应方面的不足,而使中国人的生活在宁静和谐中加进富有。

***则认为:从内容来看,中国文明之长仅仅在于它有一种对于生活的“沉静与安泰”的精神追求,从而给沉溺于“机械的生活”、“重视人生于无限争夺之域”的西方人对人生目的思考以启发。而这一点应当是西方人觉醒起来去考虑的事情。对于中国人自己来说,应该是去认识中国文明的种种缺点:厌世的人生观,惰性,不尊重个性,“阶级的精神”,轻视妇女,缺乏同情心,重视神权,“专制主义盛行”等等。

从情势来看,中国静的文明,精神的生活与西方动的文明,物质的生活相比较,实处于“屈败之势”。西方动的物质的生活已经渗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并给中国人带来便利,但是以静的态度和观念实行动的生活、物质的生活,不免矛盾百出,“结果必蹈于自杀”。中国人应取的态度是“将从来之静止的观念、怠惰的态度,根本扫荡”,以与西方动的世界观相接近,与物质的生活相适应。

这样,***同杜亚泉一样讲东西文明调和,而在实际追求新文明的道路选择上却得出了和陈独秀相近的结论。

对文明的二分观察法和两种文明只有对立而不应调和的观点,使陈独秀在中西文化对比中断然采取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态度,尽管他的这种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矫枉过正,而且仅就他本人的思想来说,既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做到“全盘西化”,就更不要说整个民族文化了。

而对文明的三分法和第三种文明应当在前两种文明调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观点,则使***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需要改造的意识中把目光进一步投向了俄国。

***接受了美国政治学者和外交官芮恩施的观点,认为俄罗斯文明足以在东西文明之间担当起媒介之任。

他认为,就地理位置而言,俄国位于欧亚接壤之处,故其文明兼有东西两种文明的特质。综合起来看,亚洲人长于宗教,其政治为神权政治;欧洲人长于政治,其发展演变的结果,创造了近代自由民主国家。俄国国民既有接近亚洲人的尊奉神权和独裁君主的思想,也有接近欧洲人的向往人民权利的思想,从而,人道、自由观念“深中乎人心”。

但是,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人的生活只是“半为东洋的,半为西洋的”,还没有达到调和融会的境地。而经过十月革命的风云,俄国人冲破了神与专制君主的势力范围,“以人道、自由为基础,将统制一切之权力,全收于民众之手”,迷信的专制的束缚解除了,俄国人因此将能够创造出“兼东西文明特质、欧亚民族天才”的新文明,这将是“世界的新文明”,即是东方民族和西方民族都应当仿效的文明。

这种认识正是***比陈独秀,以及中国其他知识分子都更早地和更为热情地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并由此转向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是在***离开南京北上的当天,上海《民国日报》刊出了俄国爆发大革命的消息。8个月后,***发表了欢呼这场革命的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这是一篇为俄国十月革命辩护的文章。

由于俄国十月革命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推翻了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联合政府,成立了工兵农代表苏维埃共和国,并且通过向德国妥协的方式,签订割地100万平方公里,赔款60亿马克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遭到了英法美日等协约国家的武装干涉。俄国内部前沙俄政府武装和反苏维埃势力也乘机在许多地区发动叛乱。这使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陷入严重的危机。对此,一些关注俄国形势的中国知识分子产生怀疑和担忧。

针对这种情况,***指出:

新文明之创造,新生命之诞生,其机运每肇基于艰难恐怖之中,征之历史,往往而是。方其艰难缔造之初,流俗惊焉,视此根本之颠覆,乃为非常之祸变,抑知人群演进之途辙,其最大之成功,固皆在最大牺牲、最大痛苦之后。

他认为:正如当年人们为法国革命深抱悲观,后因法国人民由革命而得自由幸福而显得多余,今天人们也大可不必为俄国革命悲观。

至于有人说当年法国革命追求自由比今天俄国革命追求面包目的高尚,且法国革命时爱国主义精神可以维系全国之人心,今日俄国人并无法国人那样的爱国心,因而其成功与否足令人怀疑,这是没有懂得法国革命与俄国革命有时代的和性质上的重大差别。

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为后来很多进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的重要观点:

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社会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

法国革命与爱国主义相依,俄国革命与人道主义并存;法国革命处于国家主义发达时代,其爱国精神“恒为战争之泉源”;俄国革命处于人道主义、世界主义萌发的时代,其“爱人的精神”“足为和平之曙光”。

***对于俄国革命中新政权能否控制局面,还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因为当时仅仅控制全俄四分之一土地的苏维埃政权1918年9月才正式组成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11月才成立以列宁为首的领导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工农国防委员会;俄国国内以高尔察克和邓尼金为首的两股最大的叛乱武装直到1919年末才被彻底击溃。

***发表上述见解时,通过日文、英文资料所能得到的对苏维埃政府有利的消息不会很多。他的信心主要的是建立在对俄罗斯文明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从而有着“向上发展之余力”,以及作为亚欧间文明国家,俄罗斯文明兼具东西方文明特征,必将担负调和两种文明重任的信念。

***是怀着对中国民族重新崛起的期望来认识俄罗斯文明的价值的。他在谈及东西文明问题时,虽然认识到一种文明发展到顶点之后,便会衰落而不再复起,在世界文明史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两次跃上世界文明的顶峰,但他希望中国做到这一点。

他的这种心态被后来的研究者说成是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并将其同***强调俄国革命的国际主义作相反的对照。

实际上,***的《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和《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几乎在同时写作发表。

***表现出的民族主义同他意识到的国际主义并不矛盾,正如传统儒家思想把“治国”和“平天下”看作是一件事情,他也把中国文明的再生和世界文明的更新看作是一件事情:中国文明的再生就是中国人抛弃东方的静止的因循的文明,而接受西方的动的创造的文明而调和造就一种新的灵肉一致的文明;世界文明的更新就是中国文明的更新加上西方文明的更新。

西方文明的更新就是西方人反省、抛弃其对物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的忽视,接受东方文明中有价值的部分,亦形成灵肉一致的文明。这种新的世界文明的内容和特征就是自由与人道,就是放弃侵略、奴役、强权、压迫的国际主义、世界主义。在***看来,俄国革命正是要创造这样一种文明。

创造这样一种文明正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的共同愿望。因此,法国革命引起的近代民主国家建立后,纷纷打着国家主义旗号彼此竞争并侵略弱小民族国家的时代已经走到尽头,俄国革命开创的以人道主义为旗帜,寻求人类和平、平等的时代已经萌生。且不说代表“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之显兆”的俄国革命自有其适应世界潮流和人类历史气运为其成功的有利条件,仅仅从这一事件显示给人们的自由、人道的新时代潮流来看,也已足可帮助中国人辨识出前进的方向。

中国人“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考虑怎么样做才能适应这个世界的新潮流,根本用不着抱丝毫的悲观

欢呼庶民的胜利

1918年11月11日,持续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美、意、日等组成的协约国一方打败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组成的同盟国一方而告结束。

这件事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原因是中国政府于1917年8月提出的对德奥宣战案终于在战争结束前6天经新任总统徐世昌提交国会众、参两院获得通过。中国虽未出一兵一卒,毕竟也跻身于战胜国之列。

同类推荐
  • 安倍晋三传

    安倍晋三传

    日本的政治家都爱给自己找一个“座右铭”,安倍晋三也有一句:“ 初心不可忘”。什么才算是安倍晋三的“初心”?有人追溯到他当选日本政府首相以前的政治理念,有人追溯到他在给父亲安倍晋太郎外务大臣当秘书时受到的影响,有人追溯到他在大学时代学到的知识,有人追溯到外祖父岸信介对他的影响,甚至有人追溯到在他父亲安倍晋太郎结婚之前就已去世的祖父安倍宽留给他的政治DNA……虽说众说纷纭,实际上都在强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找到安倍晋三的“初心”,就不能只将眼光盯在安倍晋三今天的言行上,还有必要看看安倍晋三的人生经历,过去的豪言壮语,以及了解安倍晋三的家族历史。
  •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锦瑟哀弦:李商隐传

    本书在晚唐时代背景下叙述李商隐的一生,着重写其面对社会压抑和种种困厄所作的抗争,特别是他追求精神自由、实现人生价值、终以杰出成就登上唐诗艺术**的生命历程,也描写了他爱情、家庭和性格的多面。全书富于哲理和诗情画意。——文史专家陶文鹏浓淡相宜的笔墨,勾画出一个真实的李商隐。不讨巧、不曲笔,用平实的描述,托举着传记文学以为标识的真实性,显见了作者在运化资料、筹划结构、通融文字等方面的功力。纪实体的方正严谨,并未局限写作的视野。探究传主如何将文学,特别是诗的作用充分发挥,从而超越和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再探究传主何以将汉字之美发挥到难以企及的**。
  • 陆孝彭传

    陆孝彭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陆孝彭传》以大量的历史资料、回忆和采访记录为基础,展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孝彭立志为建设强大的祖国航空工业,壮国胆,扬国威而奋斗的一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陆孝彭传》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适合于航空从业人员和广大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历史和发展社会公众阅读。
  • 世界名人轶事

    世界名人轶事

    本系列书精选英语名著作品,并加上一些生词注释,使读者无须处处翻查词典,影响阅读兴致。同时每篇配上中译文,帮助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此外,还附有题解说明,介绍作品主旨、背景、寓意以及修辞特色等。英语学习部分,选出原文中较实用的词汇和句式,介绍其现代用法。我们的目的是希望达到“阅读名著,学好英语”的效果。
  •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纵横世界政坛的领袖人物

    照亮人间的提灯女神,俄罗斯的“守护神”,从死囚到总统,巴勒斯坦解放事业的斗士,女人统治世界,人民的王妃……这些在世界政坛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你了解多少?
热门推荐
  • 微雨青春

    微雨青春

    命运:曾经的辉煌不复存在,曾经的故事全部洗牌,你还剩下什么?回答:钱。朋友:连说话都做不到,你还能做什么?回答:我活着只为了心!一个有钱,有心的生活是不是就完美了?
  • 重生纪律

    重生纪律

    重活一世,不仅要复仇,她,纪律律,还要活出完美人生,不再让人欺负,渣男贱女,受死吧!还有这位大哥,请让让,你挡着我路了…
  • 迦楼罗毒

    迦楼罗毒

    迦楼罗:佛教和印度教典籍中记载的一种神鸟,金身,头生如意珠,鸣声悲苦,每天吞食一条龙王和五百条毒龙,随着体内毒气聚集,迦楼罗最后无法进食,上下翻飞七次后,飞往金刚轮山,毒气发作,全身自焚,只剩一个纯青琉璃心。萧左坐在候诊室的沙发上翻阅一本时尚杂志,但事实上他的注意力一直被对面的几个人所吸引着。一对貌似夫妻的中年男女,神情异样,心事重重;另两个是穿着制服的男警察,其中一个四十岁上下,一个约莫二十五六岁,都是精明外露的类型。
  • 时光深处有情劫

    时光深处有情劫

    如果出现这样一个人,他事事以你为先,浓情蜜语是你,风花雪月是你,日月星辰皆是你。如果生命中真的出现了这个人,那就不要思前想后,只管把他和阳光都抱个满怀!
  • 情敌狗和猎人

    情敌狗和猎人

    情敌、狗和猎人之间的轻松搞笑,而又悬疑烧脑的矛盾故事。
  • 茅盾散文

    茅盾散文

    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 他的早斯散文多篇幅短小,以一小片人生的剪片来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散文速写下的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
  • 绝色王妃之王爷别嚣张

    绝色王妃之王爷别嚣张

    她,是二十一世纪赫赫有名的医学博士,却因为一场车祸去世,重生后的她来到帝都。他,是天炎国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王爷,就连当今圣上也拿他没办法。他是整个帝都的女子梦寐以求的如意郎君啊!可是却歪打正着的被神经质的她给碰上了,且看沙雕少女怎么调教冷面王爷。
  •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 Franklin

    The Autobiography of Ben Frankli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我是BUG

    快穿:我是BUG

    [文风暗黑多变,慎入]一号:“既然你诚心诚意的发问了,”系统:“我们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一号:“为了防止世界被破坏,”系统:“为了守护世界的和平。”一号:“贯彻爱与真实的外挂,”系统:“可爱又迷人的BUG。”一号:“一号!”系统:“enmm……主人别玩了,前方有个外挂等着你去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