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400000043

第43章 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1)

“南陈北李”

1921年7月23日晚8时,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现兴业路76号)的一栋典型的上海里弄式小楼的楼下客厅里,十几名神态庄重的青年围坐在一张长方形餐桌周围,开始举行一场秘密会议。

这就是为若干年后的历史研究者公认为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使研究者们感到诧异和遗憾的是,与会者中缺少了两位应当到场的主角——陈独秀和***。

其实,人们大可不必惊奇,生活中开始时注重内容而不注重形式,后来则注重形式反而忽视内容的事情很多。***与陈独秀究竟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也许并不重要,因为,那并不影响他们在中共建党史上主要创建人的地位。

早在《早寅》月刊上讨论爱国心与自觉心时就彼此相知的***和陈独秀,已经在共同宣传新文化、新思潮的岁月中建立了友谊,又在一同服务于北京大学的日子里因更多的接触而加深了这种友谊。然而,两人性格不同,早年经历不同,导致其思想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陈独秀性格倔强,感情容易冲动,处事果决。他文学功底好,思想敏锐,为文常发惊世之语,言词犀利,振聋发聩,但持论喜执一端。***则性情温和,心中的激情和思想的活跃常为表面的沉静稳重所掩盖,知识修养偏重于社会科学,长于论析法政,为文注重阐发学理。

在政治思想上,陈独秀一度较多倾心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人权观念;***则最初受英国自由主义影响较大,后来又转向对俄罗斯文明的关注。

对法国人权思想的倾心,使陈独秀较早地认识到在中国打破封建传统价值观念,启发个性自由意识对于实现真正民主,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目标的重要性。而较早受到托尔斯泰影响和对俄罗斯文明的关注则使***思想中渗入了注重民众的因素,这同他在文化选择上倾向于俄国的心理取向一道,使他成为中国最早欢迎十月革命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

但是,陈、李之间的所有这些差异并不足以影响他们在改革中国政治文化,推动中国进步问题上共同进行志同道合的努力,而政治形势的恶化和民众运动的发生则在改变着他们的思想的同时,缩小着他们之间的差距。

从俄国十月革命到五四运动一连串国内外大事件的发生,使***和陈独秀的思想迅速接近了。

***从俄国革命中认知的人道、博爱、劳工世界观念,为他建立了世界主义信念,这使他在认同了陈独秀关于国家亦是一种偶象认识的同时,开始走上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代替原有的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双重含义的国家论的进程。陈独秀则由对巴黎和会的最终失望开始转向俄国革命,转向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关心,又从民众示威运动中感受到一种革命的新力量和以一种新方式,而不再坚持以文化改革为政治改革的前提。

与此同时,他的一度让位于启蒙思想的救亡意识也重新显现出来。五四运动期间,他呼吁人们应当具有两种彻底觉悟:对外“不能单纯依赖公理”,而应抱定“强力拥护公理”的宗旨;对内“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而应以“平民征服政府”作为改造社会的根本方法。对于前者的主张促使他重新对爱国问题加以辨证:他一改自己先前侧重强调国家是一种偶像的态度,对国家作出新的解释:“原来国家不过是人民集合对外抵抗别人压迫的组织,对内调和人民纷争的机关。”

他没有忘记补充说明:善人可以利用国家抵抗异族压迫,调和国内纷争;恶人则会利用国家对外压迫异族,对内压迫人民。

他又解释说,“思想高远的人反对爱国,乃是(因为)可恶野心家利用它来压迫别人。我们中国现在不但不能压迫别人,已经被别人压迫得几乎没有生存的余地了。”为抵抗压迫和自谋生存而爱国,是无论思想怎样高远的人,也“未必反对”的。他断言:“个人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人生存,没有什么罪恶。民族自爱心无论如何发达,只要不伤害他族生存,也没有什么罪恶。”因此,对待爱国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去爱“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去爱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而不是要人民为其“做牺牲的国家”。

陈独秀对爱国问题的新思考或许不能说是同其早年在爱国心与自觉心问题上的观点完全对立。那时他也说到爱国是爱保障人民权利,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但他希望人们认识到当时的中国并不是这种国家,而是残民害民的国家;现在他仍要人们不去爱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但却强调了爱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别人压迫的国家。他的注意力已为国家面临的危亡局势所吸引,“恶国家不如无国家”的悲愤过激之念已经被他放弃了,他在从事启蒙期间就屡屡表现出的对政治的关注,已经开始上升为改造国家政治的行动要求。“平民征服政府”的主张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他进而号召人民:如果政府不愿意以和平方式满足市民的最低政治要求,那么人民“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这其实是他与***自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考虑国内政治问题时即已探讨过的一种可能性。

1919年最后几个月,在狱中度过83天的陈独秀思想进一步向着社会主义方面发展。他的以“地方自治与同业联合”作为实行民治的基础的思想既是来自杜威思想的启发,又是批评杜威思想的产物。

他这样认识杜威有关民治主义的议论:“杜威博士关于社会经济(即生计)的民治主义的解释,可算是各派社会主义的公同主张,我想存心公正的人都不会反对。至于他关于政治的民治主义的解释,觉得还有点不彻底(杜威所说“政治的民治主义”是指“用宪法保障权限,用代议制表现民意之类)……我们政治的民治主义的解释:是由人民直接议定宪法,用宪法规定权限,用代表制照宪法的规定执行民意。换一句话说:就是打破治者与被治者的阶级,人民自身同时是治者又是被治者。老实说,就是消极的不要被动的官制,积极的实行自动的人民自治。”

正是以这一思想为基础,陈独秀把诉诸对象由知识分子转向劳动界民众。他告诉劳动者:“十八世纪以来的‘德莫克拉西’是那被征服的新兴财产工商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帝王贵族要求权利的旗帜……如今二十世纪的‘德莫克拉西’,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因为自身的共同利害,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这种思想已经要求他了解社会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他果然向着这一方向迅速迈进了。

在陈独秀将立脚点从知识分子转向工农民众一边,准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已开始进一步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社会意识与社会问题。

1919年9月,沉默了一段时间的章士钊在寰球中国研究会作了一篇题为《新时代之青年》的演说。他发挥自己先前提出的调和观点,提出调和是“社会进化至精之义”、欧洲国家战后“物质上开新之局,或急于复旧,而道德上复旧之必要必甚于开新”、“旧为新的根基”、“不善于保旧,绝不能迎新”一类主张。

章士钊把道德与物质分为两片来说,又强调了旧为新的基础,这里显然带有反对宣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以新代旧主张的意味。主编《时事新报》和《解放与改造》的张东荪率先对章士钊进行反驳,从而引起了一场文化调和问题的争论。蒋梦麟、陈独秀、常乃德、陈嘉异等人纷纷加入争论。

陈独秀仍旧捍卫自己历来的观点:不赞成调和,只主张更新。他认为章士钊所说的新旧因调和而递变,在时间上不能分离,空间上杂糅并存的调和现象是思想文化史上的自然现象,但也是不幸的现象。

他认为:之所以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人类社会中总有惰性较深的劣等分子不能跟优等民族优等分子同时进化。对于这种现象只当认作客观如此,决不应作主观的主张。就道德与物质的关系而言,道德作为“人类本能和情感上的作用”,总不能像知识和物质科学的进步来得那样快,东西方国家在这一点上是一样的。因此,应当努力提倡新道德,决不能主张恢复旧道德。他批评了章士钊的调和观点,却也承认道德与物质是可以分离的。

***本来是一向主张调和的,但这一次他却一改以往态度,表示了对调和主张的冷淡。他提出:

时代不仁,演出新旧,惹得主张调和的人天天忙,天天担忧,天天夹在新旧之间,受些闲气,结果还是两不讨好。我劝主张调和的人歇歇罢!那进行不息的时代,才有调和的真本领……主张调和的人,自问若没有这么大的本领,请把这件功业让给时代罢

***自然没有明确表示否认调和的价值,但他已认识到,新旧调和与否并不是主张调和或反对调和的人能够左右得了的。所谓让位于时代,实际也就是说由那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社会发展本身去决定新旧的取舍。这有点像陈独秀的将调和视为一种自然现象之说。不过,在他这里,思想的新与旧已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与人的物质生活相联系,以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表现形式。这正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新与旧的问题所得出的结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没有以参加论战的方式,而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的关系,及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原因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道德,他首先确认它是人们心中“自然而然发出的有权威的”判断善恶的声音,是一种“牺牲自己爱他人的行为”。

那么,人类的道德心是怎样产生的呢

他依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认为:它既不是“超自然”的、凭空产生的,也不是神赐的,而是一种“社会的本能”。也就是说,道德原本是带有动物属性的“群”在生存竞争中为保存和繁衍群体的产物:“人类的道德,从人类还不过是一种群居的动物时代……既已存在。人类为抵抗他的环境,适应他的周围,维持他的生存,不能不靠着多数的协力,群合的互助,去征服自然。”此协力互助的精神就是一种道德心,就是“社会的本能”。

然而,人们除具有此社会的或说人类的本能外,还有“自己保存”即利己和“种族蕃殖”即民族发展的本能。这后两种本能是与“社会”即人类的本能相对抗的。也就是说,当人们运用后两种本能去寻求满足时,“社会的本能”就会遭到破坏。这种情况通常的表现就是善与恶、道德与不道德之间的矛盾冲突。

对于这样一个在道德范畴中的重要问题,***没有提出有说服力的解释。他只是认为,以利己或民族发展本能挤压或取代“社会”或人类本能的情况“不过是暂时的现象”,人的“社会的本能”很快会发出更强烈的声音,这就是“愧悔的一念”。这个结论又回到了他早年带有王学的“灵明一念”和基督教的“悔改”一类的观点。

但此时,重要的是,他作上述解释主要在于说明道德的基础“就是自然,就是物质,就是生活的要求”。这就为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解释道德与物质的关系提供了前提。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他分析论证了道德同其他一切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一样,都将随着经济基础,即物质的变动而变动。以敬老之德论,在物质生产不发达,食物缺乏时代,老人经不住迁徙奔波之苦,又有被异族掳虏凌辱之虞,因此,弃老不为失德;到了畜牧、农业时代,物质生活资料渐裕,老人的经验知识为社会所需,敬老成为道德;到生产技术快速发展时代,敬老的动机则由慕其知识经验变为敬其一生奋斗进步而为人类生产做出的贡献。

以欧战后西方国家所谓的道德堕落而论,也完全可以看出那是因战争而起的物质变动的结果:“男子游惰而好小利”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精神物质的极度缺乏而引起的;“女子奢侈卖淫”是因为男子参战和大量死亡,女子一方面得了工作收入的机会,另一方面结婚难,离婚现象多而造成的。

以女子的道德论,在游猎时代,女子从事比男子收入稳定的农耕,因而社会地位高,无贞操问题,反而有一妻多夫风俗;到农业社会男子成为主要生产者,女子地位下降,便发生了绝对的、强制的、片面的贞操问题和一夫多妻制;工业时代,无产阶级人数增多,出现了普遍贫困的问题,迫使女子参加工作,贞操问题就变成相对的、双方的、自由的。

总而言之,道德既是人的“社会的本能”,那么它就会“适应生活的变动,随着社会的需要,因时因地而有变动”。

道德既因时因地发生变动,那么就有道德新旧问题的发生,“适应从前的生活和社会而发生的道德,到了那种生活和社会有了变动的时候,自然失了他的运命和价值,那就成了旧道德了。这新发生的新生活新社会必然要求一种适应他的新道德出来”,这是“断断不能遏抑的”。“新道德既是随着生活的状态和社会的要求发生的,就是随着物质的变动而有变动的,那么物质若是开新,道德亦必跟着开新,物质若是复旧,道德亦必跟着复旧。因为物质与精神原为一体,断无自相矛盾,自相背驰之理。可是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因此 “物质上,道德上,均没有复旧的道理”。

在这里,***虽然还在利用生物进化论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补充,如同他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里用“伦理的感化,人道的运动”来“救正”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一样,但是,他已经把道德与物质统一到唯物史观的解释中来,道德已不完全是人的意志的随意表现,这使马克思主义在他思想中的完美程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随后从经济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时,他继续依照物质与精神一致的认识,分析了中国长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及由其产生的家族制度与孔子学说的关系,以及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工业经济随同政治、军事势力侵入后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变动的现象。

他指出:外来经济侵略的结果是中国农业无法抵挡国外工业的压迫,中国的手工业无法抵挡国外的机器工业的压迫,国内的产业无法发达,中国成为外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基地,中国全体国民成为“世界的无产阶级”。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还可以利用资本家的生产机关谋生,中国作为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连利用资本家的生产机关的机会也没有,在国内的只能流为兵匪;到国外的只能做廉价的苦工,还要受到排斥虐待。因此,外力造成的中国经济变动带给中国人民的痛苦比西方国家无产阶级所受痛苦更为深重。

***的这个认识在他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同类推荐
  • 鲁豫有约:男角

    鲁豫有约:男角

    此书收录14位影视界的大腕、名角不为人知的成长故事和他们的爱恨情愁。这些明星人物包括梁家辉、刘德华、黄秋生、张学友、李宗盛、崔健、曾志伟、罗大佑、任贤齐、钟镇涛、秦汉、成龙、吴若甫,罗家英等。鲁豫相信,没有一个男人的故事是不精彩的!
  • 民国教授往事(下)

    民国教授往事(下)

    性情教授吴宓雨僧先生是一个奇特的人,身上也有不少的矛盾。他古貌古心,同其他教授不一样,所以奇特。别人写白话文,写新诗;他偏写古文,写旧诗,所以奇特。他反对白话文,但又十分推崇用白话写成的《红楼梦》,所以矛盾。他看似严肃、古板,但又颇有一些恋爱的浪漫史,所以矛盾。他能同青年学生来往,但又凛然、俨然,所以矛盾。……雨僧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特立独行的奇人,是一个真正的人。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 初妆·张爱玲

    初妆·张爱玲

    张爱玲久负盛名,万众景仰,这套“张爱玲系列”共分三本,分别是《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和《卸妆·张爱玲》,这三部长篇小说,分别写她人生的三个重要阶段:少年、青年和老年。她是酷爱梳妆打扮的,正好用“初妆”、“盛妆”、“卸妆”三个词来形容她人生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部分,构成张爱玲完整的一生。
  •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王士倬

    王士倬(1905——1991),中国航空事业先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作为中国航空发展的标志性人物,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风洞,协助培养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大批航空科研工作者,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起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以钱学森同志的书信为序,收录了王士倬写的《我的自传》及其家人、同事撰写的文稿、回忆录和书信。以王先生的生活历程为线索,回顾了中国航空事业初建时期的成就和业绩,高度褒扬了中国航空先驱者们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本书为航空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科普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客观、鲜活的审读视角,也为各图书馆藏提供了一份可读的参考资料。
热门推荐
  • 红蜡烛

    红蜡烛

    我把酒盅倒满,唧扭一响,又喝光了。老板说,兄弟甭喝了,你还得赶路呢。我一蹾酒盅说,往哪赶呀,我无家可归了。我抓起酒瓶,再往外一倒,瓶子却变得空空的。我不信,举着酒瓶,朝灯上照照,果真一点没有了。我摇晃着站起,出了门,撒了泡长尿,一抖裤子,感到满裆净是凉风,我奇怪,正是夏天,哪来的凉风呢。我把腰带勒紧,一迈腿,骑到三轮上。这时一个苍蝇,嗒地跳到我的额头上。我一拍脑袋,好像突然清醒了。我觉得不该把这事说给老婆西香,不过,既然说了,也就算了。就像我讲的,要是红蜡烛亮着,我就往家里进,否则,我就扭头走人了。西香心强,总想比别人过得好。
  • 诸天最强赘婿

    诸天最强赘婿

    【2019年,玄幻巨献】高小缺穿越到了剑王朝驸马爷,获‘修炼数据库’。修炼?是要修炼的,这辈子都要修炼。吃软饭?必须的,而且这辈子都要吃。励志要将老婆、子女培养成诸天强者。故事从入赘开始……
  • 佛所行赞

    佛所行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情故事上集

    爱情故事上集

    唐悄悄和林政宇的相识源于一次偶然,一直以为唐悄悄身居外地的林政宇只好将这份爱意深深的埋在心底,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她投递的简历,两人的恋爱故事就此展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这段充满温情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
  • 异世界之真实战记

    异世界之真实战记

    这是一个男儿带着系统面板穿越到游戏世界,靠着不断地做任务,一路升级、一路变强的故事。这里有悠闲、有趣的日常,也有惊险、刺激的战斗……在这个异世界里,人们成为进化者,走上了进化之路,在进化之路上前行、探索;进化兽在荒野、山林中自由地奔跑、捕猎;魔化兽用红色的眼睛盯着人们,威胁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在秘境中,一幕幕精彩的战斗,正在发生着。
  • 丽人行

    丽人行

    众生平等话自然没错,可初绽嫩芽的柳条傲娇地迎风摆动,满缀黄花的迎春藤却谦卑地匍匐在水边,叫人不得不疑惑:等级的出现,大概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倒春寒天本来就冷,再加上会议室里那种冷森森的高大上氛围,更觉料峭逼人环形的会议桌上,每人面前摆着一杯绿茶,只是没人动,个个都是屏气肃然的模样——余老大重视形式感,这又是开年以来逼格最高的一次会议,众人自然都得拿出点敬意。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杨夕月无意识里忽然蹦出这么两句,她赶紧hold住——这种大话狠话,也就是酸户头在背后说说,当着权贵,哪怕你是李白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读诗偶得:庐隐作品精选

    读诗偶得:庐隐作品精选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对于我们的人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启迪作用,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糖溪帮探险记第2季:神秘的黑手

    糖溪帮探险记第2季:神秘的黑手

    这是一群在一条名叫“糖溪”的河边长大的孩子,他们常常在一起玩耍,他们有一些很有趣的经历,一起开心,慢慢变成一群小男子汉。本季的主要内容延续上一季,围绕“到底绑匪是谁”、“酬金藏在哪儿”的悬念展开,情节惊险有趣,行文活泼幽默。六位小主人公依然凭着少年的朝气、勇敢,他们的友情以及信仰打动我们,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也好像成了“糖溪帮”的一员,跟他们一起放心冒险,敢于面向许多的未知,去体验、去成长,在团队的扶持和温暖中,也勇于改变自己。
  • 神豪崛起之巅峰人生

    神豪崛起之巅峰人生

    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前世含恨而死的唐风重生十二年前,并携带一个神豪辅助系统。这一世当搅动风云,扶摇直上,左手金钱。右手权势,强势登临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