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8900000021

第21章 三十自述

1902年12月,梁启超写《三十自述》。

梁启超30岁了,而立之年。他是可以自豪的,在同时代人中,30岁而饱读史书的不少,可是像梁启超那样,在30岁之前便已是大报主笔、著作等身,且把清廷上下搅得天昏地黑,愣是弄出一个“百日维新”,之后亡命日本,又首创“新民说”而名满天下的。唯梁启超一人而已。

无论时人是否完全同意梁启超的观点,但梁启超是本世纪初叶中国文坛最耀眼的骄子,也是人在海外而遥执中国舆论之牛耳者,对此无人可怀疑。

为什么要写《三十自述》呢?

何擎一为梁启超编《饮冰室合集》,需有小传,梁启超认为:“人之知我,何如我之自知?”这时,他还想起了好友谭嗣同曾作《三十自述》,便起而效之。

落笔便是感慨,怎么就30:岁了呢?

真是:

风云入世多,日月掷人急。

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

梁启超每每提及身世,总不忘记告诉读者:“余乡人也。”中国是一个讲究身世、渊源的国度,为此而真真假假地上溯几十代以为名人之后的笑话,从来就不曾少过,开宗明义说自己是乡下人的却鲜见了。

梁启超也只是在写这一类自,传文字的时候,认真地想了一番出生时间及当时的中国与世界大势。这一想可不得了,原来当年的呱呱坠地,似乎是应命而至的:

“余生同治癸酉正月二十六日,实太平天国亡于金陵后十年,清大学士曾国藩卒后一年,普法战争后三年,而意大利建国罗马之岁也。”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

也是一个能给人各种机会的年代。

梁启超将以青春28的年华走进20世纪,他怎能不睥睨千古、壮怀激烈呢?

《三十自述》还透露出了梁启超的怅惘,谁说成功者没有怅惘呢?

“舌下无英雄,笔底无奇士”,他并不满足于“笔舌生涯”。

梁启超的兴奋点,最要者,始终是中国的时局,如他自己所言,他对政治的欲望超过了对文学的欲望。

他在文学上成功了。

他在政治上却往往是个失败者。

一个人要想成为政治家,左右政局,是需要舞台的。梁启超曾经踏入过这个舞台的中心,后来落荒被逐出了。

政治舞台只能在中国。

“八国联军”之后的清廷政治,如同被毁弃的圆明园一样,废墟和残余的雕梁画栋并存,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最终将要把清廷推向绝路,这是不可阻挡的。

重重败象,岂是粉饰可以掩盖?

慈禧太后依旧作威作福,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全都成了这个心狠手辣的老女人脸上的粉黛。

丧权辱国以后的国度是什么样的呢?

简言之,诚如康有为所言,“瓜分豆剖”了。

一片一片土地,一个一个城市,或者是城市一处一处黄金地段的街区,被西方列强“租借”了。庚子以后,民气消沉,民魂荡然,一切都在不死不活的状态中维持着。挨着“洋”边的、中央到地方有权的官员大吏,无不靠着权力招租成为富翁新贵,而城市贫民及更广大的农民,则在饥饿线上挣扎。

其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为8000万两白银,从1902年起,每年交给侵略者的赔款为2000万两白银,慈禧有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观察中国政局的人们有趣地发现,自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西逃又返回紫禁城后,这个到死都要垂帘听政的老女人忽然也大行新政了,办实业、废科举、兴学校、派留学生出洋、派五大臣出国考察等等。可是,当腐败像瘟疫一样蔓延的时候,这一切便都成了装饰,无济于事,因为大势已去。

就连梁启超也不得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30年弹指一挥间,不知昨日,焉知明日?

梁启超想起了孙中山。

他和孙中山的相识以及分手。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两颗新星,一个是新进的革命家孙中山,一个是文坛巨子梁启超。

梁启超比孙中山小7岁,又是同乡,都希望着改变中国的现实。历史曾经给了他们机缘,相识,相知,可是最后仿佛失之交臂,像大海里的两片帆,各自分道扬镳了。

1892年,孙中山借行医在广州、澳门进行革命活动时,就注意到了在万木草堂讲学的康有为,并希望能与南海挽手联合,共图大。康有为提出:联合可以,但孙中山必须具门生帖子拜他为师方可。康有为实在太傲慢了,孙中山又低不下这个头,这一次机会错过了。

1895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农学会,写大红请帖亲笔修书请康有为、梁启超、陈千秋参与其事,因为康有为的不点头,未果。

孙中山要比梁启超更早亡命日本,为反清大业计,联合华侨办了一所学校,想请梁启超负责校务,又被康有为拒绝。理由是梁启超正在上海《时务报》主持笔政。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康有为先后逃命到日本,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孙中山不计前嫌,派人去看望,并通过宫琦寅藏、平山周转达问候。在犬养毅的早稻田寓所,孙中山与梁启超有过一次最早的合作会谈,因为这时候的梁启超仍事事听命于康有为,会谈也就是谈话而已,一无所成。

随后,孙中山又派陈少白专程拜访康有为,陈少白反复陈述孙中山革命主张,并分析了清政府危机重重的时局,康有为始终不为所动,一心只想报答光绪帝的“圣恩”,而再一次拒绝了与孙中山携手。

1899年3月康有为离开日本。

康有为一概拒绝孙中山,却并不是梁启超的初衷。日本冈山博物馆收藏的一封梁启超致犬养毅的信中写道:孙逸仙近曾见先生乎?仆等之于孙,踪迹稍疏耳,非有他也。而横滨之人,或有与孙不睦者,其相轧之事,不知如何,而极非仆等之意矣。孙或因滨人之有违言,而疑出于仆等,尤非仆所望矣。敝邦有志之人既苦稀,何可更如此相仇!仆欲一见孙、陈而面解之,先生有暇日,约见于此间可乎?

此信可以看出不少端倪,横滨的革命党与保皇党其时已互相攻讦得很凶了,梁启超不主张这洋,因为“有志之人既稀,何可更如此相仇!”梁宦超有意和孙中山交往,梁启超在寻找孙中山。

这一时期的中国另一名人,国学大师章太炎电是由梁启超介绍而认识孙中山的。冯自由记载觉,章太炎“由梁介绍,始识孙中出于横滨旅次,阳与谈论排满方略,极为相得”。

自此,孙中山与梁启超往来增多,用梁启超拘话说是“已订交”,用孙中山的话说,他和梁启匿之间“另有秘语,非局外人所能知”。两个人的两种说法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别,梁启超所说似更角切~些,少有留存的梁启超给孙中山的两封信,显现了他们之间的交往以及坦诚的批评与解释。

有一封信中写道:

捧读来示,欣悉一切,弟自问前者狭隘之见,不免有之。若盈满则未有也。至于办事宗旨,弟数年来,至今未尝稍变,惟务求国之独立而已。若其方略,则随时交通。但可以救我国民者,则倾心助之,初无成心也。与君虽相见数次,究未能各倾肺腑。今约会晤,甚善甚善!惟弟现寓狭隘,室中前后左右皆学生,不便畅谈。若枉驾。祈于下礼拜三下午三点钟到上野精养轩小酌叙谈为盼。

可惜的是精养轩小酌叙谈迄今未发现有所记录,钩沉史海者的大遗憾就是那些微末之节被治史者忽略了。历史总是由成功者写他怎样成功。

孙中山曾亲自到《清议报》报馆找过梁启超而未遇,从梁启超的另一封信中可以窥见一斑:前日承惠书,弟已入东京,昨日八点始复来滨。知足下枉驾报馆,失迎为罪,又承今日畅馔,本当趋陪,惟今日六点钟有他友之约,三日前已应允之,不能不往。尊席只能恭辞,望见谅为盼。下午三点欲造尊寓,谈近日之事,望足下在寓少待,能并约杨君衢云同谈为妙。

孙中山与梁启超的交往,是革命派与维新派试图整合,以形成联合的态势与清政府抗衡的努力。终未成功,却不能说革命和维新便是势不两立了。其实,梁启超一直存有携手之心,康有为则实在是“道不同”了。孙中山对梁启超极为看重而且寄予厚望,梁启超对孙中山,因为中间隔着偌大一个康南海,总是留着距离,殊为可惜。

就连清政府对孙中山与康、梁的动向也极为重视,杨崇伊在写给慈禧的密折中认为:

康梁避迹,必依孙文,此人不除,中华无安枕之日。

显而易见,清廷之敌视孙中山胜于康梁,清廷最担心的是康梁进一步靠拢孙牛山而一起革命。

清廷的担心不无道理。

冯自由曾以亲历者的身份记云:

己亥夏秋间,梁启超因与中山往还日密,渐赞成革命。其同学韩文举、欧榘甲、张智若、梁子刚等,主张尤激烈。于是,有孙、康两派合并之计划。拟推中山为会长,而梁副之。梁诘中山日:“如此则将置康先生于何地?”中山曰:“弟子为会长,为之师者,其地位岂不更尊。”梁悦服。是年梁至香港,尝访陈少白,殷殷谈两党合办事,并推及徐勤起草联合章程。独徐勘、麦孟华暗中反对甚力,移书康有为告交。谓卓如渐入中山圈套,非速设法解救不可。时康在新加坡,得书大怒。立派叶觉迈携款赴日,勒令梁即往檀岛办理保皇会事务,不许稽延。梁不得已,遵命赴檀。临行约中山共商国是,矢言合作到底,至死不渝。

多少友人企盼孙中山与梁启超的合作,并千方百计,乐观其成。时人曾有评论说,孙梁倘能共图大业的话,则大业成已一半矣。因为,凭着孙中山政治上的深谋远虑及梁启超的文章、理论,以及他们共具的在海内外华人中的威望,没有不成功之理。

历史就是这样常常逆反了人们的期望。

孙中山与梁启超最终没有能走到一起,相反成了政治上的对手,这是两个都相当宽容的人,唯他们相互之间却互不宽容。

1902年后,康有为对梁启超约束更严,更重要的是,梁启超在中国未来社会选择上对革命的保留乃至反对,遂使他们彻底分开。

最使孙中山痛心的,大约是梁启超到了檀香山等地后,凭借着他的影响与口才,用革命和保皇同出一途的妙论,说服了众多华侨,使孙中山在海外千辛万苦经营的不少革命团体纷纷倒戈,成为保皇组织。

1903年冬,孙中山到檀香山,为收复“失地”发表演讲,撰写文章,矛头所向当然是康梁了。从此开始一直到两个人先后谢世,未能重新聚首,相逢一笑。

与其说,这是时代的亏缺,倒不如说是孙中山、梁启超个人的遗憾。

他们曾有的相约,尽付诸东流了。

回首这一段史实,后人也不:必有太多的感叹,各种选择、各种观点的共争共存于一个时代,从而使各种人物更显其个性,也使得历史更加斑斓了。

当孙中山作为政治家艰难跋涉于漫漫长途中的时候,梁启超在20世纪初叶达到了文化创作的巅峰期,翻检《饮冰室合集》,政治、经济、思想、学术方面的论著共718篇,1911年以前的占了431篇,为总数的一半略多。合集共920万字,1911年之前的为453万字,占了近一半。这个统计告诉读者,这一时期的梁启超,创作力之旺盛、思想之活跃,都无人可比。

梁启超政治上的选择,并未妨碍梁启超成为一个文化巨人。

政治与文化毕竟门类不同,对政治十分热衷的梁启超,却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

30岁的梁启超不是志得意满的,甚至怅惘不少,在自述中,他说“尔来蛰居东围,忽又岁余矣。所志所事,百不一就,唯日日为文字之奴隶,空言喋喋,无补时艰,平旦自思,只有惭悚”。

30岁以后还做些什么呢?

梁启超在自述的结尾写道:

此后所以报国民之恩者,未知何如?每一念及,未尝不惊心动魄,抑

塞而谁语也。

梁启超瞻前顾后,似有徘徊,似有迷离,这一切也许只是源于他对政治的希望和失望。当梁启超在文化上于三十而立时成了无可争议的伟人时,政治上一显身手的时机却还是渺茫的。他感慨着“共和、共和,吾与汝长别矣”之后,中国究竟又应该向何处去呢?

但,梁启超是不会远离政治舞台的,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他还会变。“不惜以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这样,当梁启超不断地审视昨日之我时,难免也就把康有为也审视进去了。

康有为和梁启超,一个“太有成见”;一个“太无成见”。一个抱定宗旨,誓死不变;一个求新善变,以变为尊。

康有为说:“吾学三十已成,此后不复有进,亦不必求进。”

梁启超说:“常自觉其学未成,且忧其不成,数十年在彷徨求索中。”

梁启超隐隐地感到,康南海的学术与理论,使自己在创造新的学术体系和思想格局时变得障碍重重。而同时他又觉得,当一个学生不能不越过自己的先生而另走一条新路时,每迈出的一步竞又是如此艰难沉重!

梁启超一次又一次在心里对自己说: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20世纪初,中国需要的是摧枯拉朽,这种思想、文化上的风暴式的力量,绝对离不开一个“新”字--新人、新事、新文化、新科技知识。梁启超的报章体又正是最适合普及此类文化的载体。

梁启超在觉世的呐喊中屹立着,并且走向愈加困惑的不惑之年。

同类推荐
  •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不是冤家不聚头:鲁迅与胡适

    说到胡适与鲁迅,两大对峙的奇峰,他们有着太多的相同:一样的出生于文化丰厚之地,一样的来自于文脉世家,一样的青春年少便出门求学,最终又一样的漂洋过海留学深造,甚至一样的被守寡的母亲以同样的“母病速归”的谎言诓骗回家,娶了一个同样的没有文化的小脚太太。这太多的相同背后,又有着太多的不同:一个求学金陵,一个求学上海。在金陵的学校,鲁迅过的是比绍兴还要保守、传统的封闭生活。而在上海求学的胡适,则被开放、摩登的殖民文化所陶醉,如鱼得水,如浴春风,用他自己的话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成山成堆的报纸杂志,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开阔了胡适的心胸,拓展了他的视野,让他看到了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文化大潮。
  • 中国十大皇帝

    中国十大皇帝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十大名帝的故事,包括秦始皇、刘邦、唐太宗、武则天、赵匡胤、朱元璋、康熙、乾隆等。
  •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

    《季羡林自传(典藏本)》畅销近10年,是季羡林生前亲自授权、审定的版本。当代中国出版社为了表达对季羡林先生的纪念,隆重推出双色精编典藏本。《季羡林自传(典藏本)》是作者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中南海里的博大胸怀

    本系列是反映我国老一代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的系列图书。本系列共分为家世渊源、乡情悠悠、衣食住行、情趣爱好、博览群书、战友情深、博大胸怀、肝胆相照八部。通过对老一代革命家在工作和生活当中的小细节和有趣的故事的描述,揭示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生活作风和实事求是、坚持原则的高尚革命品格。 本书通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革命故事,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大胸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如此星辰如此月:钱钟书与杨绛的旷世情缘

    本书以钱钟书和杨绛的相遇、相知、相守、相忆为主线,贯穿两人一生的创作与生活经历,重现一曲温情的岁月留声。钱钟书与杨绛,一个是清华才子,一个是南国佳人。他们的爱情,始于初见,终于死别。不折腾,不做作,不张扬。这一种相守,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流入时光里。因为懂得,所以不离不弃。他们拥有最契合的灵魂,最温暖的坚守,纵使最后生离死别,却依然延续着那份珠联璧合的甜美爱情。
热门推荐
  • 情动一瞬间

    情动一瞬间

    踏出孤儿院那一刻,千羽就想去大城市。可来到大城市,她才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美好,直到那一天……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让她回到了古代……【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狂妃之吃完不许赖

    狂妃之吃完不许赖

    猩红的血,冲天的火,唯有白雪葬英雄!在惨遭灭门的那个月圆之夜,大宇国第一才女上官晴拔出腰间的匕首,狠狠地砍向自己的手臂,手臂断裂,上官晴的娇躯,如断了线的风筝,坠落万丈悬崖,粉身碎骨!再次睁开双眼,文武医全才的她竟然重生在了天启国丞相之女的身上,一个因为未婚夫退婚而撞死金銮殿的花痴草包女。冷艳的气质,曼妙的舞姿,惊世的才华,绝顶的武功,肉白骨活死人的医术,她的绝代风华渐渐地被世人所发现,那淡定从容的笑靥,究竟迷了谁的眼,摄了谁的魂,痛了谁的心。灭门之仇不共戴天,她重生的使命便是手刃仇敌,面对着一个个风华绝代的痴情男子,她唯一能做的,只有逃!片段一:“我们,我们之间。。。。。。”饶是淡定如拓跋阙,此时此刻,也满脸惊慌。“太子殿下,昨晚,你可狂野了,怎么,一觉醒来你居然全忘了?”上官晴早把男装穿上,望着床上一丝不挂的拓跋阙,强忍住笑意,努力装出一脸的委屈,“原来太子殿下竟然有断袖之癖,如今,我的清白可都毁在了太子殿下的手中。。。。。。”“你想怎么样?”拓跋阙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然而眼角的余光忍不住往上官晴雪白的脖颈间飘去,那如玉的肌肤上,红红紫紫的吻痕触目惊心,他一向对女人没什么兴趣,难道说,他真的喜欢男人?“将整个怡红院送给我,我保证不会把今天的事情传扬出去的。”上官晴朝床上的拓跋阙抛了个媚眼,笑靥如花。片段二:“救命啊,晴儿,我中了媚药了!”某男急不可待地扑向上官晴,心中暗自欣喜着,终于可以光明正大扑倒晴儿了。“中了媚药还敢到处乱跑,你可真勇敢,万一将出来散步的母猪压倒可就不好了。”上官晴侧身避开某男的狼扑,素手轻轻扣上某男的脉搏。“晴儿,你不能见死不救啊!”某男开始上演苦情戏。“当然,医者父母心,我怎么会见死不救呢!”上官晴拿出一包药粉递给某男,“这里有解药一包,友情价,黄金一万两!”片段三:“叫你的人统统退下!”望着蜂拥而至的御林军,上官晴把匕首往自己的脖颈处一架,沉声说道。“哈哈哈哈!百里溪,不,我应该叫你上官晴才对。”长孙睿的黑眸如千年古井一般幽深,唇角勾起一抹冷笑,“居然拿自己的生命来威胁本太子?你当你自己还是雪鹰国的一字并肩王吗?”上官晴的美眸冷冷地望了眼将自己团团围住的御林军,手上的匕首往自己的脖颈处轻轻一划,白皙的肌肤上顿时浮现出一抹鲜红的血痕,红白分明,分外妖娆。
  • 凤鸣天下之至尊丫鬟

    凤鸣天下之至尊丫鬟

    楚凤今是现代中科院的一名实习研究员,在一次试验中意外身亡,灵魂穿越到了一个她从来没听说过的大华朝,沦为了大华朝护国将军府上三公子百里长风的一个小小丫鬟……然而天无绝人之路,由此开始了她非比寻常的逆袭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保卫马六甲

    保卫马六甲

    大年根儿下闹贼,本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儿。按马默他娘活着时候的话讲,谁不过年呀,贼也是人哩!可这一年的贼却闹得凶,偷东西偷出了规模和水平。比方说吧,贼偷车,以往都是偷自行车三轮车面包车什么的,偷小轿车就要算不得了的大案子啦!可晚报上说,腊月五号的那天晚上,西街停车场内却一骨脑儿丢了三辆大“解放”。这三辆大“解放”如同土遁,连车带车上的货物一概不知了去向,奇的是设在出市几条主要干道上的卡子口都没发现有载着货物的解放车通过。
  • 从符文之地开始

    从符文之地开始

    一个从诺克萨斯角斗场走出来的青年,一位来自艾欧尼亚的传承者,一尊与虚空抗争的神!
  • 我说嗯

    我说嗯

    这是一本四辑合成的短诗集,第一辑题名为《在路上》。包括《我说嗯》《等待》《我想告诉你》《敲门》在内,共计33首短诗。第二辑《局外者》中灯灯共收集了45首短诗。从《春天的敌人》开始,诗集进入了入第三辑组成。这一辑题名是《灌木丛》,别有意味。当一首《桃花劫》的闪现,灯灯似乎找到了必须革新自己以往的写作真谛,她的诗歌感觉又开始了新一程扫描。在整个第四辑《桃花劫》中,灯灯竟然放进了73首短诗,这是灯灯写作求新,求变,求质,求深的结果。与既往写作经验不同,灯灯把自己的写作视域,逐步从高山庙宇,内心墙壁,移向了烟火缭绕的尘世,移向身边的人事,移向历史场景、生活思考和文化反思。并逐渐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作。
  • 重生拥你入怀

    重生拥你入怀

    新书《重生后我有了美颜系统》已开,求收藏求推荐票求宠爱哦~~~重生空间回到青春年华,她誓要改变自己:养的起自己、买的起洋房、斗得过极品、狠得下心肠!她:我这算不算跟土豪站在一块土地上?某人:何止?你已经站在土豪的脚上!
  • 患难余生记

    患难余生记

    《患难余生记》是由邹韬奋创作,三联书店1949年7月初版9月再版。
  • 决战封灵山

    决战封灵山

    一个女作家热爱作品,一心想把作品做到最好,把作品当成生命的一小部分,在作成名之作时无意自己进入了作品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