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47200000001

第1章 顾颉刚:疑古与信古

1981年冬天,历史学家顾颉刚逝世的时候,我写了《当他远行的时候》为他送行。文章写道: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远行去了。

他走得是那样匆忙,走得又是那样突然。

可不是吗,就在去年11月中旬,记者有北京之行,画家刘旦宅、承名世合作了一幅松鹤图,嘱咐带给顾颉刚先生,以贺他八十六诞辰。他们都是顾先生的多年老朋友了。临行的时候,还有的同志说:“看看他的眉毛白了没有?”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当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满头白发,唯有两道眉毛是浓黑的。

“这次能见到他吗?”到京之后,我有一些犹豫。前年的夏天,我去看他,他住在医院里;去年的夏天,我又去看他,他还住在医院里;冬天到了,他会不会又住进医院呢?

这次,他在家里。11月24日,我在他的书房里见到了他。他坐在藤椅上。前面是一张不大的书桌。原来那浓黑的眉毛已经全白了,只是耳朵有些聋,但眼睛不花,看书写稿,不用戴眼镜。他看到那张画,爱不释手,展开在书桌上,看了又看,然后把我拉到靠近他旁边的沙发上,亲切地交谈起来。

看到这样情景,一点也看不出他要远行的样子。

《我怎样度过这风雨飘摇九十年》,看到他写在稿纸上这个题目,我心中一动,马上想到我看过他在60年前过黄河铁桥时写的诗中有“探源星宿海,我欲指深波”的句子,那时他就注定自己的一生要在书山学海中度过了。在这个题目上,他已写了87年,还要继续地写下去,看得出来,他是有这样的决心的。

看到这个题目,谁能想象得到他要远行呢?“到90岁的时候,你还要做许多工作?”“是的。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他好像是在沉思中给我作了回答。

怎样提出问题?怎样搜集材料?怎样收集歌谣……这是他准备在民间文学座谈会上的发言提纲,就在这个提纲旁边,他还写着:“千万不可错过机会,本会前程远大。”还画了加重符号。这是他要为成立民俗学研究会而作的呼吁。

“我这十种书,如都能出版,则死不恨矣。”在十种书目的后面,他写上了这样几行字。这十种书都是他自己的著作,有的是过去出版过,现在要修改重版;有的是正在写作中;有的正在整理资料,准备写作。

“人们想到我的年纪了!”在一张剪报的旁边,他作了这样的批注。在这张剪报的文章中,提到了他的名字,要抢救他的学术成果,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无论是从他的日记上,无论是我们的交谈中,都感到他还准备做许多事情,而且正在做许多事情,谁也想像不到他这样快地就离开了自己的岗位远行去了。

就在我去访问他的这天晚上,他发烧了,医生来了,要接他去住院,他觉得自己是偶感风寒,不必去医院。医生有些不放心,坚持要他往院。

他向医生及家属提出了约法三章:“不能让我老是躺在床上,我还要工作;如果此行一去不回来了,也不要开追悼会,那是劳民伤财;把我送到医学科学院去,供青年们实习解剖。”这时,他还对医生说:“我吃了六十多年的安眠药,看看我的神经有没有中毒。”

他说得是那样轻松,又是那样的风趣,没有任何远行前的留恋和别离的忧伤,好像此去只是暂离开书桌几天,很快就会回来的。

到医院,经过医生们的治疗,热度很快就平息下去了。他让儿女们为他搬来《十三经注疏》,高兴地说:“今年冬天可以好好写文章了。”

时不我待,岁月无多,在这种感情的支使下,在医院里,他还是紧张地在工作,每天都看许多文稿,约后学之士到医院去交谈,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研究,以完成《古史辨》的第八册。《古史辨》是他几十年研究的心血,前面已经出过七册,这次重版,他要增补第八册,是历史地理专集。

他就是这样不停地工作着。为了让他休息一下,小女儿为他找来《三国演义》,他说:“我不看,我7岁时就看过它了。”

他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做完,就离开书桌远行去了。

1月3日清晨,胡乔木和周扬同志为他送别来了,他在学术界的许多老朋友为他送别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阶平来迎接他了。他的夫人张静秋拉着吴阶平医生的手,说:“让他为树立新的风气尽一分力吧。”吴阶平说:“他把自己献给医学科学,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感谢他。”

顾颉刚先生远行去了。他给人们留下的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印着他的指纹的六万册书,而没有给人们留下任何不必要的负担。

(1981年1月5日)

补记

看望顾颉刚先生,已经是35年前的事了。那一次去看他的时候,不是访问,访问前我是要做许多准备工作的,只是受朋友之托临时的看望,所以毫无准备。说实在的,顾先生也是我在计划中要访问的学者,想和他谈疑古的问题,他曾经说过:“欲清扫战国而下之蔀障,以恢复古代史实之真面目”。当时也听到老一辈的人说过,他们当年读书的时候都知道,顾先生对商周以前的历史表示怀疑,有很流行的名言:“大禹是一条虫”。还是在“文革”期间,我对中国的考古就有浓厚的兴趣,跑了一些考古挖掘现场,夏之前的三代文化就引起了议论。我就想了解一下,对众多考古成果的出现,不知道顾先生的史学观念有什么变化。上个世纪60年代,我虽然买到顾先生的《史林杂识》,但对他的其他著作没有读过,所以并不敢贸然采访他。

1980年11月24日,我去看望的当天晚上,顾先生就住进医院,从此就没有出来,直到他病逝。顾先生是因为感冒发烧住进医院,经过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在病房里还能做些研究,后来突发脑出血而病逝。顾先生病逝,我很伤感,就写了《当他远行的时候——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刊之报端。因为是新闻通讯,不可能像副刊文章写出许多细节,即使写了,也会被编辑删去的,在编辑看来与报道主题无关的细节都是“水分”,受报纸版面的限制,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把“水分”挤得干干净净。35年的时光流逝,这些“水分”并没有干枯,流动在我的脑海里或在日记中,现在还是抑不住地要溢出来,流在纸上。

那年冬天,北京的雪下得很大,我在白石桥卫星研究院采访,每天的采访都作了安排,11月24日趁着没有采访任务,我去了顾先生南沙沟寓所。许多学者像叶圣陶、俞平伯、钱钟书等都住在这里。我已经去过俞先生家多次,对这里的房子并不陌生。顾先生家的客厅也不小,我走进客厅,顾先生的夫人张静秋忙里忙外在收拾。顾先生在书房里,书房的门是关着的,我在客厅等待,看到商承祚写的一副金文对联,不懂金文,我不知道对联的内容。看其书房的门,只见门上贴着会客时间不超过五分钟的条子。我知道这是提醒来访者要自觉遵守时间,也是夫人用来保护顾先生的武器,我担心自己会被这武器打中。书房门开了,我走了进去,又看到墙上贴着和书房门上内容相同的字条“五分钟”,这应该是对顾先生的提醒了。

顾先生把那幅《松鹤图》展开在书桌上,很有兴趣地看着,喃喃地说着我和他们都是老朋友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顾先生在上海办大中国图书局,出版教育挂图和史地小丛书。顾先生爱才,把初到上海的刘旦宅聘用到书局画教育挂图,承名世担任史地小丛书的编辑。顾先生所说的老朋友,应该是这一段历史。顾先生说罢又把承名世的信看了一遍,信上写的有笔者爱好书画的内容,顾先生就要笔者磨墨,他给笔者写一幅字。我刚要磨墨时,顾夫人走了进来,对顾先生说你身体不好,还写什么字,转而对我下了逐客令:超过了会客时间,你该走了。

看看顾先生的表情,他示意要我留下,再说像我这样当记者的人,怎么会轻易就被赶走呢。我继续站在书桌边,这样可以和顾先生聊天,也可以看到铺展在书桌上的稿纸写的内容。在顾先生的书房里听到的和看到的,基本上都写进这篇新闻通讯了。

当时我就想,这也许是对顾先生采访的开始,需要和他有感情上的沟通与亲近,就对他说:“你很早就是我们《文汇报》的作者了,我在1946年《文汇报》副刊《史地周刊》上读到过《宝树园杂记》。”他毫不费回忆思考地说:“那是应王伯祥之约写的。徐铸成很开明,学术副刊都是请报社之外的学者主编。”我这时也壮起胆子向他提出疑古的问题:“大禹是条虫是怎么一回事?”他说:“那是鲁迅给我戴的帽子,从此许多人就一叶障目,封我为疑古派,其实那只是研究中的一片叶子,不是主干,你以后看了我的文章就清楚了。”刚说到这里,他的夫人又第三次走了进来,说:“好啦,以后再谈吧。”

回到客厅,我并没有立即离开,和顾夫人攀谈着。她是徐州人,和我的口音一样,也许是她感到是一种乡音吧,对我并没有拒绝。这时我认识了顾先生的女儿顾潮、顾洪,还有顾湲,她在内蒙古插队还没回城。顾潮介绍我认识她们的大姐,是顾先生和前夫人生的女儿,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在这天的日记中我还写了一句“采访最麻烦的就是遇到秘书和夫人”。

顾先生逝世之后,我就着手搜集他的资料,去北京时我也会到他家去看看,顾夫人也向我谈了一些顾先生前夫人病逝之后,他们在重庆结婚的事。顾潮、顾洪对我也很热情。这时顾洪还是顾先生的研究生,她带我去干面胡同的老宅子看顾先生的藏书。顾洪向我介绍,这座四合院是晚清军机大臣李鸿藻的住宅,他们一家住宽大正房,两侧住的是高士其和贺昌群,张政烺住在后面。后来,我在北京大学和张政烺先生谈过考古问题。顾先生藏书就像一个图书馆,线装书较多,顾洪说没有什么特别珍贵的宋刊孤本,都是常用的。顾洪就住在这里,我曾多次来这里,看了顾先生的一些手稿和一部分日记。除了顾潮、顾洪的帮助,顾先生的助手王湜华也帮助复印了许多资料。那时还在大学读书的我的女儿,有时跟着跑来跑去,她居然写了一篇《寻找顾颉刚》的文章。她的这篇文章有没有发表,发表在什么地方,现在都回忆不起来了。

读了顾先生《古史辨》二集的《自序》,我才了解他的疑古史学的来历。他说:

最使我惆怅的,是有许多人只记得我的“禹为动物,出于九鼎”的话,称赞我的人就用这句话来称赞我,讥笑我的人也就用这句话来讥笑我;似乎我辩论古史只提出了这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已经给我这样地解决了的。其实,这个假设,我早已自己放弃。就是不放弃,也是我辩论的枝叶而不是本干;这一说的成立与否和我的辩论的本干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顾颉刚“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学术假设,深得他的老师胡适的赞许:“颉刚现在拿了一把更大的斧头,胆子更大了,一劈劈到禹,把禹以前的古帝王(连尧舜)都送上封神台了!”并称《古史辨》“是中国史学界的一部革命的书”。几年之后,胡适对顾颉刚说:“现在我的思想变了,我不疑古了,要信古了!”

经过这样的学术思想梳理,胡适的学术思想在变,顾颉刚的学术思想也在变,我逐渐地明确了要为顾颉刚写一本学术评传,主要讲他的学术思想是如何衍变的。我花了不少时间读他的著作、搜集他的资料、访问他的学生谭其骧、杨尚奎和徐中舒。直到1990年,我买到马来西亚学者郑良树编著的《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并在扉页上写了这样一段话:“1990年10月中,由蜀入京,忽心血来潮,妄想作顾颉刚先生文学传,随去三里河南沙沟拜访女公子顾潮,又去干面胡同旧居拜访女次公子顾洪。23日又去社科院观看颉刚先生藏书,数代书香集于一室,以作颉刚先生传之开端,空口无凭,立此存照也。10月23日晚于东便门灯下。”东便门即《文汇报》驻京办事处所在地。后来读了李学勤著《走出疑古时代》,仍然是以顾颉刚为疑古派的代表人物,更感到写顾先生学术思想衍变这本书的必要了。

白首灯下,伏案探求,已经积累一些资料,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没有写出这本书呢?说不出原因,心中有些愧疚,也无法回答。

(2016年12月)

同类推荐
  • 传统与文化

    传统与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气势恢宏、绵延不绝、奔腾向前、从未中断的文化成就。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跳动脉搏,继承、创新和发展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是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 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

    《作家访谈》是QQ阅读旗下一档访谈节目,曾邀请到江南、马伯庸、美女变大树、关河五十州等知名作家。
  •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古代最流行的启蒙读物(国学网原版点注,党明德审定)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华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主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 大众讲坛(第六辑)

    大众讲坛(第六辑)

    “大众讲坛”是山东省图书馆与齐鲁晚报联合创办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文化系列讲座。自2006年3月25日正式开讲以来,精品讲座每半月一期,截至2012年底,共组织精品讲座七个系列200余期,做客“大众讲坛”的主讲嘉宾既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文学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奉祀官孔垂长,易学家刘大钧,知名学者仓修良,清史学家阎崇年等。
  •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历史沿革与祭孔文化

    孔庙建筑历史悠久,已有近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就在孔子故乡曲阜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立庙,内藏孔子生前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等,“岁时奉祀”。这是中国最早的孔庙。
热门推荐
  • 大侠,你就从了本宫吧

    大侠,你就从了本宫吧

    “殿下,御令使怀疑您是女的,想脱您的衣服……”小李子慌慌张张的阻拦。某女闻言,哭啼啼去告状:“父皇,有人欺负我……”后来,喜欢仗势欺人的某女登上了皇位。小李子:“皇上,御令使与侍郎家的庶女相谈甚欢……”某女:“侍郎家的姑娘人美性格好,赐婚给小皇叔,择日成婚。”小李子:“皇上,御令使与将军家的千金在茶楼约会……”“传朕旨意,将军府千金甚悦朕心,封赏为妃。”小李子:“皇上,御令使跑去了青楼……”“污浊之地,有悖人伦,小李子,带朕扫黄去。”……御令使表示很无辜,智障皇帝总是跟他抢女人,还总想着扑倒他……--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星魂六渡

    星魂六渡

    护你周全,此生所求,皆是渡你而来,如果早知是梦一场;一念天谴,一念天堂,伤人的不是刀刃,是你转世而来的魂。被上古天轮六角星盘选中的萧清浅,因机缘梦入星盘异界,她既是引渡人,又是自救人,在爱上的恶魔与苍生生灵之间,她最终会如何抉择?
  • 幼猪饲养实用手册

    幼猪饲养实用手册

    本系列图书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和服务业, 门类齐全, 技术方法先进, 专业知识权威, 既有种植、养殖新技术, 又有致富新门路、职业技能训练等方方面面, 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可操作性强, 图文并茂, 让农民朋友们轻轻松松地奔向致富路; 同时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增加农民收入, 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父皇必须死

    父皇必须死

    穿越到这奇特的大商朝,许三春只想虐渣致富奔小康,带着哑娘过上好日子。无奈,一只绝世妖孽横空出世。她怼人,他鼓掌叫好;她横眉冷对,他赞她美丽动人;她发怒冲动闯下大祸,他施施然替她收拾烂摊子。两人珠联璧合,脚下留下一地残渣。然而,许三春却发现,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她的身世就像俄罗斯套娃,一个真相套着另一个真相。而父皇,他必须死。------------------------舟舟的完结书《双生锦》《逆世红妆》这两本姐妹篇,十分肥美,等着各位小主的宠幸(づ ̄3 ̄)づ╭?~书友群:同舟渡9468230,欢迎大家。------------------------封面版权所有,盗图必究
  • 沽龙引

    沽龙引

    别问我龙的出生,我们都是华夏龙的传人,那些从人类文明长河里漫游过的几千年。是龙族们念念不忘的前世今生,有幸的是今天我们都活到了2012,龙年里那些被人遗忘的故事你还记得哪些?我曾为魔幻中红龙在永恒之井大爆炸前投下的那里魔幻种子而感动了一个青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贾平凹经典

    贾平凹经典

    书稿精选著名作家、散文大师贾平凹散文代表作23篇,按照“生活与记事”“人物与精神”“风物与民俗”三个门类予以分类,从日常生活、今古奇人、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呈现贾平凹创作的丰满和深度,更是给读者进行类似话题与题材的阅读写作示范。书稿由扬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王舒成老师导读,充分结合学生情感诉求和阅读特色,使本书更适合课堂内外阅读使用。
  • 夏商合传(二)

    夏商合传(二)

    《夏商合传》,又名《夏商野史》,是明清时期演义类说史小说。《夏商合传(二)》讲的是夏王崩逝,孔甲续大位。廑王之丧未终,孔甲就开始饮酒食肉,,多选妃妾,朝夕为乐,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政事。孔甲的种种行为造成民心叛离,国运衰微。至夏桀时,商侯日益不满其统治,遂有叛离之意。后来夏朝终被灭,商朝得以建立。
  • 龙凤萌宝:莫少霸宠心尖妻

    龙凤萌宝:莫少霸宠心尖妻

    十九岁的夏晨熙孤注一掷,成功怀上了龙凤胎。莫北然,想一逃了之?”夏晨熙本以为天衣无缝,死活抵赖:“你有何证据?”“搭讪?抱歉,我对男人不感兴趣!”再次见到这个男人,她竟然心有余悸。“妈咪,是爹地吗?”两个小萌包笑着。“他们长得如此像我,这便是证据!”这个女人竟然隐藏着天大的秘密!“先生,建议你去医院检查一下有没有得了妄想症!”“我不介意来个亲子鉴定!”莫北然得意地勾起一笑!一向对女人不感兴趣的他,现在,倒不介意身边多个女人与一对儿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