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菜市场买菜出来,我家领导终于撞上了买花的,于是上去又看又说的。其实家里已经定有每周两份。可是领导说家里花瓶太多,不能让哪一个空着,那多浪费。我不敢笑,只能装着严肃地点点头,一边还得接嘴:“那是,那是,多可惜啊!”
旁边又来了一个女的,两个人围着卖花的讨价还价。一秒钟两个陌生人就成了熟人,眉头紧锁,脸皮僵硬,一唱一和地说人家的花太贵,也没刚才见到的漂亮,再不卖下午就没人买了……可是对方就是不接受她们出的价。两人嘀嘀咕咕一半天,终于迎来了柳暗花明。因为我看见我家那位眉开眼笑地朝我小跑过来,像是中了什么大奖似的。
我突然想起张德芬的一句话——“个体与个体之间,常常是彼此吞噬的关系”。买花人和卖花人都不知道,他们真正在意的其实不是多少几块钱,而是谁能将谁吞噬。不熟悉的人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熟悉的人之间也有这样一种关系。
前两天家里多几个人吃饭,所以就要正式一点地做菜。这种时候,我当然就只能退居二线,做点准备和善后工作,洗洗碗、洗洗菜什么的。等我把准备工作做好,又回到书房码字的时候,领导又喊我了。我跑到厨房问:“干嘛?”“把锅洗一下。”我晕!真的是专职炒菜啊,每炒完一个菜都得让我来洗一次锅么?我把锅洗了,可是心里蛮不高兴。吃完晚饭,收拾那些狼藉,我更不高兴了。我不是怕脏,也不是怕累,我是看到若干个的锅,灶台上乱七八糟东西我才不高兴。一个团队应该讲究配合,在保证做事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考虑方便同伴。家庭做饭也一样,能少用一个锅就少用一个锅,能少用一个碗则少用一个碗,临时拿出的东西要及时顺手收回去。这样做一是看起来环境很清爽,二是可以给做后续工作的家人带来方便。假如只图自己一时的方便,就会给环境和家人带来不便。
但是这些话都不能说,因为一说出来,就会成为“懒惰”的罪状。于是,这些念头就成了潜意识里的怨气,它们未必表露,但必定深深埋藏。
这是另外一种版本的“吞噬”。关系亲密的人在一起,很容易发生“任性”的事情。一方以为不管怎么做,对方都应该接受。另一方呢,有时十分乐意接受,有时不能不接受,有时不敢不接受,有时拒绝接受。一旦遇到不乐意却不得不接受的情况,那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任性的人原本想通过“任性”来显示和享受亲密无间的关系,被任性的人却往往会把它读解成霸道和侵略。
亲人之间客观存在着“共生关系”——他们需要互相依靠,缺了这种关系,他们就成了陌生人。可是仅仅有这种关系,又会造成互相伤害。叔本华曾经讲过豪猪取暖的故事:一群豪猪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它们的刺毛都戳痛了其他的同伴,于是不得不分开。可因为御寒大家又必须聚在一起,一聚到一起同样的事又发生了。经过几番聚散,最后它们发现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恰当的距离。这个寓言说明人类之间有某种共生关系,但又不完全是共生关系。所以人和人之间要保持恰当的距离,既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亲人之间。
众所周知,婆媳关系在中国几乎千年无解,为什么呢?婆婆想溶解和“吞噬”新的家庭,扩展旧家庭的势力范围。媳妇不想成为被“吞噬”的对象,她心里想的是如何独自“吞噬”自己的丈夫。“吞噬”和“反吞噬”经常会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过去农村的儿媳妇一进门,常常马上就闹着分家,这就是“反吞噬”计划的第一步。一旦分家成功,新家庭和旧家庭之间就会划出比较明确的界限。此时,如果婆婆越界,无须儿媳妇指出,舆论自动就会有评判,儿媳的保卫和还击就会成为正义的行为。如果不分家,那就是一团糨糊,所以才有“清官难断家务事”一说。
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容易发生“越界”行为。前个星期我过去的一个学生读了《人生就像抢椅子》,就在微信上问我:“老师,你抢到你的椅子了吗?”我回答说:“抢到了。教师职业不就是我的抢到的‘椅子’吗?”然后他又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椅子’了,可是我没有勇气坐下去。因为那不是一把父母希望我坐下去的‘椅子’。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高考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状态突然低迷下来,我就找了个时间同她聊了聊。她说,总觉得是自己辜负了父母,他们付出这么多,对自己的期望那么大,非常担心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所以状态不佳。那次和她交流一番后,她的神情似乎缓和了一些。后来,她考上了清华大学。高考的结局虽然不错,但是我现在还是有点担心。如果不能明确自己和父母之间的“边界”,以后这种情况还会重复出现的。
亲子关系同样包含有共生关系,家长是这种关系的主宰,所以他们希望能永远保持这样一种关系。面对这种心理上的“吞噬”,孩子虽然不愿意接受,但是多数人却无法拒绝。他们内心有自己的梦想,但因为父母对他们另有期望,所以他们不敢说出来。因为在物质方面对父母有所“吞噬”,子女们往往把亲子关系看成了债务关系,除了物质的债当然还有感情的债。他们觉得自己负债累累,所以一生想着还债,长期心理佝偻。他们把顺从父母当成了还债的一种方式。这种观念是谁教给他们的呢?就是他们的父母。亲子关系应当成为一种自然关心和感激的关系,而不应当成为一种心理负担。饱浸沉重心理负担的亲子之爱,是一种不健康的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子女是自在的自由的,他们不是物体,既不属于别人,也不属于父母。”黎巴嫩诗人纪伯伦也说:“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都在强调,除了“共生”,每个子女都还是独立的人。一个人,只有真正取得独立和自由,才可能完成自我实现,也才可能取得真正的幸福。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因为君子懂得人和人之间除了要亲近,还要有距离,不能越过界限。越界则成为“小人”。越界后虽然暂时获得“甘如醴”的感觉,但维持不了多长时间。现在很多人厌倦工作,原因是该做的事情要做,不该做的事情也要做,一份原本为“有限责任”的工作被迫做成“无限责任”的工作。用人单位把与员工之间原本小范围存在的“共生关系”无限扩大,让员工内心不满却“理屈词穷”,无法拒绝。所谓“绑架”,所谓“强奸民意”,不过就是这种情形。
近一个月来,中印两国为了几十米的地盘大打口水外交仗,甚至还有演变为局部战争的可能。几十米对于中印两个国家来说算不了什么,可这是界限问题,是规矩问题。如果这次谁退让了,下一次就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这就好比买花卖花时大家真正在意的不是多少几块钱而是谁“吞噬”谁一样。
人际关系学不是道德学,而是心理学。好人缘不等于人际关系学考了高分。不卑不亢,内心恬然淡然的人,才是优等生。教师和父母的责任,就是设法让手下的孩子成为优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