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253200000005

第5章 放下是因 快乐是果

正确理解佛学

所有宗教,虽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除了邪教之外,其用心是一致的——都是向善的、导人为善的。如果随便排斥或攻击某一宗教,这已经是违背宗教向善的本意。

不管你信不信佛教,你也不得不承认,佛教或多或少都渗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虽然佛教“普及”,遗憾的是,许多人还是对于佛教有关键性的误解,他们妄下结论,断言:

(1)佛教是迷信的。

(2)佛教是为求个人利益的。

(3)佛教是消极、悲观、避世、甚至弃世的。

当然,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佛教绝不是迷信的。它既不是唯神论,也不支持唯物论;佛学的精髓在于以合理的身心,完善个人的人格和引导他人的人格。佛教从未迷信某一个神为主宰;相反地,佛教主张谁能完成这个目标,便成佛,因为佛不是神,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言之,“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迷失了自性的人就是凡夫,觉悟了的人就成为佛。

佛是当我们的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佳的境界,而不是成为神。佛教根本没有创世主的观念,佛陀只是人间的觉悟者而已。“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精华,它具备了解佛法与开悟所需的一切,实在是一个理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合乎科学性。“四圣谛”中之第一圣谛是苦,就是承认和正视苦的存在、问题的存在。当我们这样做,就能够了解集(苦的形成、问题的形成),进而离灭(苦的结束、问题的解决)不远了。第二圣谛是集,即是苦的根源、起因。第三圣谛是灭,意思是离苦,也就是得乐;透过智慧,证得涅槃(正觉与解脱的境界)。最后的圣谛是道,即是通晓导致苦之止息的种种途径法门,实行灭苦的修行方法。当我们明白到痛苦的本质与脱离痛苦的方法的时候,我们会变得开心快乐。

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经》

很多人认为信佛者为求在生如愿以偿、祈福消灾,而到庙宇敬香许愿;同时为求死后安逸,而诵经超度。确实,犹如其他宗教,佛教徒可能有达成个人利益的动机,但这不是佛教的核心精神。佛陀只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却无法代替众生离苦得乐。佛教强调“种善因,得善果”,我们一切都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佛教的教义并不是脱离世俗、脱离现实,而佛学更不是出世遁世之学。它是如实观(understanding things as they are),并不是悲观(pessimistic)或乐观(optimistic)。佛家如实看人生,认为人生实质是苦,众生要接受及正视世间是苦的事实真相,但从不把人生带向悲观。佛家的苦谛之说只不过是以客观态度反映事实而已。相反地,佛家用“活在当下”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人生的挑战,助众生从苦中超越,不再有贪、瞋、痴等等的不良心理,使烦恼止息,进入涅槃寂静的境界。

我们可以用“三法印”总结佛学的精义,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说宇宙万有中一切现象都一直在变化,并没有可能经常维持不变的。诸法无我,是指一切都没有主宰性质,有的只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无常与无我,在科学上随便可以印证。至于涅槃寂静,就是人们的理想境界,即是烦恼之火已经灭尽,到达完全解脱的清凉自在境界。

从个人经验所得,佛学对个人快乐成长非常有效,把佛学糅合心理学,对心理治疗也很奏效。

佛语释义

三法印

三法印是佛陀觉悟了,印证出来的三个真理,那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世间万物万象没有任何是常恒不变的,也没有任何是有主宰性质,有的只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故此并没有一个实质不变的我存在。人通过修行,深深地了解这两个真理,并以这种态度看待人生,就能到达一种安乐境界。

涅槃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现已成为英文,意译圆寂,即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也就是超脱一切烦恼的清凉自在境界。

快乐的真义

在日常生活中,谈起快乐,人人都明白是指什么,互相之间的共识是毫无疑问的。但被问到快乐的定义时,绝大部分人都需要考虑很久,才能说出快乐的定义,而且各有各的说法,差异很大,各人追求快乐的方式、方法、途径也截然不同,五花八门。

正向心理学始创人之一Martin Seligman博士认为,快乐的人生要快活的(pleasant)、充实的(engaged)和有意义的(meaningful)。这都不是与金钱挂钩的要件。实际上,有足够的金钱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的大前提下,你可以快乐,大富翁也可以快乐。

有一位颇有成就的商人坐在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看着一个渔夫划着一艘载着少许鱼获的小船靠岸。

商人问渔夫:“你要多少时间才能得到这些鱼获?”

渔夫回答:“才一会儿就抓到了。”

商人再问:“你为什么不花多点时间,好能捕获多一些鱼?”

渔夫说:“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商人又问:“那么你一天里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做什么?”

渔夫说:“我呀?我每天睡醒后,出海抓几条鱼,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再回家睡个午觉,黄昏时就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哥儿们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过得充实又忙碌呢!”

商人自豪地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或者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的流程。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搬到大城市,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

渔夫问:“这要花多少时间呢?”

商人回答:“十五至二十年。”

渔夫问:“然后呢?”

商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享受了啦!时机一到,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

渔夫问:“然后呢?”

商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了!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醒后,出海随便抓几条鱼,跟孩子们玩一玩,再回家睡个午觉,黄昏时,回到村子里喝点小酒,跟孩子们玩玩吉他!”

渔夫笑笑说:“我现在不正是这样吗?”

商人霎时哑口无言了。

这个故事可能受到某些现代人非议,但却说明两个关于快乐的道理:

一是幸福快乐不需要花长时间等待,不需要费很大的精力去寻找,它就在此时此地。

二是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力量,而非由外界的事物所左右。快乐并不依赖任何外在东西,因为它是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把心放下吧!唯有活在当下,你的问题才能放下。当然,物质享受的快乐实在是无可厚非,但这样的快乐必须是高尚的、持久的,以及心静的,犹如古罗马演说家西塞罗(Marcus Cicero)说:“我们认为快乐的人生在于心静。”(We think a happy life consists in tranquility of mind.)

快乐不快乐,在人不在天,在己不在物,在心不在境。

此外,一般人以为欢乐等于快乐。其实不然,欢乐是人们在进行一种活动时的开心感受,但快乐则是活动结束后还会感受到的内心愉悦。换言之,快乐是较持久、较有深度的情绪,而且不会有任何后遗症。事实上,欢乐还不一定带来快乐,不幸的是许多人误以为欢乐就是快乐。

真正的快乐生活应该更深具意义的、更全面的,包含各种层面,不能光靠埋头苦干去赚钱,要关顾人生的其他事情,过着平衡的生活。当我们在大部分时间能处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状态,就是真正快乐的境界,佛家称之为真乐(梵文叫Sukha)。

一天,有三位愁眉苦面的信徒,一齐来请教无德禅师,怎样能使自己活得快乐?

无德禅师:“你们先说说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信徒道:“因为我不愿意死,所以我活着。”

乙信徒道:“因为我想我老年的时候,儿孙满堂,会比今天好,所以我活着。”

丙信徒道:“因为我有一家老少靠我抚养,我不能死,所以我活着。”

无德禅师:“你们当然都不会快乐,因为你们的活,只是由于恐惧死亡,由于等待年老,由于被迫的责任,却不是由于理想,也不是由于自愿的责任,人若失去了理想和应该负的责任,就不可能活得快乐。”

甲乙丙三位信徒齐声道:“那请问禅师,我们要怎样生活才能快乐呢?”

无德禅师反问:“那你们想得到什么才会快乐呢?”

甲信徒道:“我认为我有金钱就会快乐了。”

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爱情就会快乐了。”

丙信徒道:“我认为我有名誉就会快乐了。”

无德禅师听后,并不同意,接着告诫信徒说:“你们这种想法,当然永远不会快乐。当你们有了金钱、爱情、名誉以后,烦恼忧虑就会随之而来占有了你。”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Kindness and compassion,have no enemies;wisdom engenders no vexations

三位信徒急不及待追问:“那我们怎么办呢?”

无德禅师答道:“办法是有,你们先要改变观念,金钱要布施才有快乐,爱情要肯奉献才有快乐,名誉要用来服务大众,你们才会快乐。”

信徒们终于明白活得快乐之道!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快乐也是过一天,不快乐也是过一天,何不快快乐乐过一天呢?”无可否认,外在因素会影响我们,但只要自己看得开,就算遇到让自己不愉快的人和事物,定能转苦为乐。千真万确,这一天快不快乐,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应放下,就放下。

快乐源于你放得下

这里有关佛陀的一则小故事,充分说明放下才能解脱,快乐自在:

佛陀住世时,有一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们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人们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快乐必须从放下开始,人人都想快乐,希望你能从这本书获得自我修炼的启示,找到你想要的智慧,并落实运用。真正的快乐只有舍才能得,故此乐善好施的生活是快乐的。快乐要放得下,放不下表示佛法没有学好,还未能打开觉悟的心。

佛语释义

六根、六尘、六识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论者,也不是唯心论者,更不是唯神论者,而是主张因缘和合的缘生论者。

故此,佛教从生理学、物理学和心理学三方面来分析一个人的构成。

“六根”是指生理上的神经官能,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属于物理学的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是指心理学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生理学的六根,加上六尘的物理学及六识的心理学,便是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这十八界的三大类,鼎足而立,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只要失去其中一类,其他两类便无法存在。

佛家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把六根、六尘、六识的关系说得非常清楚,使人容易明白,六根是镜子,六尘是被镜子所照的影像,六识是判别镜中所照影像的人。

简单来说,六识是六根的操纵者,发动六根而接触六尘,六尘映入六根而由六识判别及记忆保存,再从六识的记忆保存中显现出来,发动六根贪取六尘,就这样交互回还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佛家主张“六根清净”之目的,就在于断绝并超越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

有这样一则故事:

农夫每天开心地工作,虽然收获甚少,但他心存感谢,认为上天待他不薄。魔鬼看得不顺眼,派遣小鬼们去夺走农夫的快乐。

第一个小鬼想:“当人遇到困难,一定不会快乐。”于是小鬼以猛烈的阳光把田地晒得又干又硬。农夫锄了大半天,一点成果也没有。他不但没有抱怨,还快乐地说:“多谢上天给我阳光、给我云、给我劳动的能力。”小鬼无功而还。

第二个小鬼又来,他心想:“人失去宝贵的东西,一定不会快乐。”于是小鬼就把农夫带来作午餐的食物和水偷走。农夫午饭时发现食物和水都不见了,他心想:“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些食物和水?多谢上天,给这个人得到温饱,同时我浅尝饥饿,学会对食物的珍惜。”小鬼又弃甲而逃。

第三个小鬼也来了,他决意要让农夫失去更宝贵的东西。小鬼运用法术把农夫田里的谷物变得茁壮,丰收令农夫富起来。慢慢,农夫忘记了从前劳力的生活,觉得富足是理所当然。这时小鬼忽然把谷物变成野草,一下子的突变,农夫受不了,心中不再感谢,只有埋怨、他怨天、怨地、怨人……农夫的快乐性格消失得无影无踪。小鬼终于成功。

学会放下,这样你会向往一种更长久更幸福的生活,修出自在好人生。放下时,我们将会乐在心中,因为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产生快乐的元素:

(1)我们能享受工作和生活。

(2)我们会更具创新能力。

(3)我们将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4)我们的家庭更加美满幸福。

(5)做人做事皆可“率性而为”。

(6)能腾空而获得,即“真空妙有”。

有位哲人曾经这么说过:“快乐并不是你得到什么东西,而是在于你放下什么东西。”这真是一句至理名言。

放下的真谛

所有东西都有用的,但其用处过后,便要放下,否则便会变成包袱。不幸、逆境、困难、挫折、灾难、伤痛等等,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既能磨砺意志、磨练自己,累积能量,也能助人们成长和提升自身素质。

可是,如果我们耿耿于怀,终日愁眉苦脸,不愿意卸下,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使我们活得很累,有碍自在的人生。放得下就是当千斤心理压力压心头时,能够把心理压力卸掉。

顺利时不得意忘形,逆境中不丧志,能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是能战胜自我的人。

放下不是放纵,要有自律、自我调节、自我克制。放下不是没有尊严地对别人言听计从。放下是自信自强的表现。

《金刚经》的精髓是心灵自由,故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个人有了“无所住”的自由之心,便可以作持平的分析,进而做出明智的回应。“无住”是放下自我中心,不把任何东西放在心上。心若能无所住,转识成智,就能真自在。“无住”的另一种解释是放下。没有妄念,没有邪恶,没有疏离感。能够放下,身心就会健康。

佛语释义

无所住

简言之,“无住”的意思是指不在一个念头或任何现象上产生执着,牢牢不放。

譬如,遇得困难或受了挫折,便老是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扰,那就叫“心有所住”或“有所住”。又比如,当得不到某些东西时,心中总是牵挂着这些东西,这也是“有所住”。至于“心无所住”或“无所住”呢?当然,恰好是“有所住”的相反,即使名利、美色当前,也不受引诱;因此,“无所住”是身在红尘能不受红尘困扰。

禅的《无门关》中有一首偈: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闲事”乃指利害得失而言。宇宙有各式各种的万物,保持平衡,也有自然的规律,维持万物生命之延续。如果人们也像大自然一样,尊重各有各的不同,不勾心斗角,放下利害得失,而虚心生活的话,那么,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达致身心的平和。能无闲事挂心头是因为无执,一切看破、放下。利害得失是不能避免的,我们必须努力修行,才能待它所带来的烦恼自然消逝。

现今父母常常为子女的命运安排,就是没有放下。子女的命运不是父母安排的,我们只应引导他们走正确的路。

你能改变的事情,你就改变;你无法改变的事情,要学懂放下。

放下可以培养空性。佛学的“空”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来去自如,提得起,放得下。一切皆空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让内心的想法回归自由,有活动的空间。如果提得起,却放不下,负担便变得太沉重了,成为一种束缚。放下的学问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学问。

放下是一种选择,应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放下能令你显得豁达开朗,助你改善个人形象。放下,智慧才会来;继而,幸福自然来。我们过得快不快乐,似乎跟外在世界没有太大的关系。试问,当你不快乐时,这个世界有没有因此而变得黯淡?

放下不可滥用,亦不可误用。

放下有它的层次,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完全放下,也不是遇到任何人都随便叫他放下。对不同的事,有不同程度的放下;对不同层次的人,说不同层次的放下,这样才是适当的放下、真正的放下。

以下有一则佛家故事,把放下的真谛诠释得非常好:

有两个孤儿,自少出家当小和尚,在深山庙里跟随高僧修行习武。光阴似箭,十多年已过去了,两人亦长大成人了。

一天,高僧对他们说:“你们已长大成人了,明天就可以下山去见见世面,一年后再回到山上来。”

两人虽然依依不舍,最终还是准备好衣物及少许盘缠,于翌日向高僧拜别。

高僧在他们动身下山之时特别叮嘱了一句:“切记,修行人勿近女色!”

师兄弟并肩经过一段长长的坡路,终于来到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不算窄的溪流。

两人正卷起裤管,打算涉水而过时,突然由溪边林间窜出一位姑娘,神色慌张的向两人求援:“两位和尚!我有要事急着要到对岸去,但刚刚跌伤了右腿,行动不方便,可否请师父背我过溪?”

此时,师兄二话不说,背起了姑娘,涉水而过。

师弟一见此景象,先是惊得瞠目结舌,然后慌乱的紧跟在后。

到了对岸,师兄放下姑娘,这位姑娘一再道谢后,就蹒跚而去。两人则继续往前走,唯一与涉溪前不同的是:走了几公里,空气中似乎有股非常凝重而僵硬的气氛,两人沉默不语地并肩走着。

小师弟终于忍不住开了口:“师兄,我们是出家人,你这样做对吗?”

师兄:“什么事?”

小师弟:“师父在下山前还千叮万嘱,不可接近女色!你怎么一下山就忘了?背着刚刚那位姑娘过河,你还不感到愧疚吗?”

师兄淡淡地告诉他:“师弟,几公里前我就已经把那位姑娘放下了,为什么你背了她这么远还没放下?”

佛家还有一个说放下的故事,有助我们对放下有更深的理解。事实上,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发生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

有个叫梵志的人,是位虔诚的婆罗门教徒。

这一天,他要赶到一个村落,为当地的信徒举行一场祭祀。

梵志日夜兼程不眠不休,一路急奔,深怕错过了卜算选好的吉日良辰。他翻山越水,行走在蛮荒瘴疠的重山峻岭之中。

此刻,天空突然阴暗起来,霎时豆大的雨开始倾泻下来。

无奈,梵志只好跑到一棵大树下面避雨,心中打算雨过天晴之后,再继续赶路。

雨势渐渐地变小了,但天色却越来越暗。借着微弱的星光,梵志沿着崎岖陡峭的崖壁,继续未完成的路程。

黑暗中,梵志突然脚下一滑,踩到一烂泥堆,身体失去重心,一个踉跄,跌入了山谷,身体像折了翼的鸟儿一般,迅速地向谷底坠去。

危难间,他急中生智,张开双臂向黑暗的夜空乱抓。一阵忙乱的抓取,突然触到了倒挂于岩石缝中的树枝,梵志赶忙用胳膊顺势一勾,人就像一只折翅的蜻蜓,悬挂在半山腰,上下不得。

梵志心想:这回糟糕了,这么晚的黑夜,如此的荒山野岭,哪里会有人来救我呢?唯一可祈求的是,佛陀大发慈悲,以他的神通拯救我这个异教徒。

梵志正在转动心念之时,突然听到一阵安详慈和的声音说:“梵志!你真的祈望我能救你吗?”

咦!那不正是佛陀的法音吗?梵志仿佛见到一线光明,扯开嗓子声嘶力竭地向崖上大喊:“慈悲的佛陀!我就知道您无处不现身,求求您赶快救我上去吧!”

“要我救你很简单,但是你要依照我的话去做,我才救得了你呀!”佛陀语重心长地说。

“佛陀!我都到这个节骨眼上了,只要能救我上去,我什么事都依照你的指示。”梵志殷切地请求。

“好!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我好救你。”佛陀平静地说。

梵志一听佛陀要他放下赖以维系生命的树枝,仿佛霹雳击顶,石破天惊地大叫:“怎么可以?如果我放掉树枝,我不就跌入深谷中,粉身碎骨了吗?说什么我也不放手。”

“你死抓住树不肯放下,我怎么救你上来呢?”佛陀轻轻地锁着眉头。

就此,依空法师在其著作《寻找智慧的活水》(台湾幼狮文化出版)有精辟的心得:“我们走路前进,一定要放开后脚,前脚才能迈步向前;如果后脚跟固定不移动,如何昂首阔步,向前迈进呢?人生要进步,也要捐弃根深蒂固的窠臼,放下愚昧迂腐的知见,紧握无明愚痴不放,生命是一滩的死寂,势必失却那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源头活水。放下处,有更宽阔的转圜;放下时,才能有更多的拾得。”

心量要大,自我要小。

——Cultivate a big heart-but a small ego.

经典简说

《金刚经》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之一。金刚指最为坚硬的金属,喻指无坚不催,勇猛的突破各种关卡,让自己能够顺利的修行证道,开悟而后到达清净安乐之地,即为到彼岸,亦即脱离了苦海。简言之,《金刚经》告诉人们觉悟的修行方法。

张弛有度

放下就是松紧有度的手段。

有一位教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大家都认真地听着。“各位以为这杯水有多重?”说着,教授拿起一杯水。

有人说一百克,有人说二百克,也有人说三百克。

“它只有二百克。”教授把正确答案说出来。

接着,教授又问:“那么,你们可以将这杯水端在手中多久?”。

很多人都笑了,心想:“二百克而已,拿多久又会怎么样?”

教授没有笑,反而严肃地说:“拿一分钟,各位一定没有任何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呢?一个星期呢?那可能大家都要累出病来。”

大家又笑了,不过这回是赞同的笑。

教授继续说道:“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杯水的重量。这杯水只有二百克而已,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很轻,但是你拿得愈久,就觉得愈沉重。这如同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压力是否很重,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愈来愈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拿得更久。所以,我们所承担的压力,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好好地休息一下,然后再重新拿起来,如此才可承担更久。”

说罢,教室里即时掌声雷动。

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To take on anything,one must first be able to let go.One is truly free who can take on and let go of anything in peace.

放下的要则

放下在英语是let go或者是lay down.我就用LAY DOWN一词作为放下的七大要则之第一个英文字母的合并,即:

Lower yourself放低身段

Abandon three poisons杜绝三毒:贪、瞋、痴

Yield and tolerate忍让宽容

Dump knowledge baggage舍弃所知障

Offer loving kindness and compassion付出慈悲

Weather the difficulty渡过困境

Necessitat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使责任与义务成为必要

本章中我想牢记的重点

同类推荐
  •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9个人

    找对你人生中最重要的9个人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是古希腊伟大的数学家、力学家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的豪言。在他说出这句话之后的2000多年中,整个人类沿着他的思路,借助形形色色的支点,事半功倍地完成了很多使命,甚至到达了凭借自身力量难以到达的高度。人没有翅膀,却能创造出飞机圆自己上天的夙愿;人没有足够的精力,却能设计出计算机为自己计算步骤烦琐的数学题;人凭借双脚不可能一天之内从上海到达纽约,却能借助交通工具让梦想变成现实……人类这些夙愿的实现都是因为人们找到了一个个足以撬动夙愿的支点。
  •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

    学会了选择,你才能拥有美满的人生。仅仅学会了选择还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懂得放弃。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其实有时候,你会发现,放弃也许让你离目标更近。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也需要一种勇气;放弃不是失败,而是寻找成功的最佳契机。当你真正学会了选择,懂得了放弃的美,或许你就得到了寻回自我、重获自由的又一次生机。选择是人生成功路上的指南针,放弃是智者对生活的选择。
  • 人际交往8堂课

    人际交往8堂课

    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独特的处事方式,在社会人际交往中就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处事风格。为了适应人际发展,提高个人的沟通能力,我们需要主动塑造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沟通技巧。 本书详解了人际交往中常遇到的困惑,在帮你轻松掌握人际关系窍门的同时,培养你驾驭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讲述的种种方法,能够更好地帮你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助你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
  • 情感底蕴

    情感底蕴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将之作为座右铭,产生着无限的灵感、启发、智慧和力量,从而成为人生的航灯。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别让成功毁在无效社交上

    别让成功毁在无效社交上

    《别让成功毁在无效社交上》旨在帮助你成为一个高效沟通者,更好地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你频繁参加社交活动,却没有多少有效人脉?四处拜访客户,业绩却没有提升?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与沟通有关,而沟通是有技巧和秘诀的,只要你掌握哪怕一个技巧,你离成功就更进一步!《别让成功毁在无效社交上》从更高的角度处理交往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避免无效社交,更好地驾驭各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走上成功之路。
热门推荐
  • 转生哑女要修仙

    转生哑女要修仙

    【慢热女强文】封族罪仙北风渡,原以为会在天罚之下形神俱灭,却因魔君的一份念想转生成凡间哑女,机缘巧合之下又入修真界,拜仙君,得奇遇,寻真相……且看一介哑女如何带着她那只爱惹是生非的寒鸦草鸟玩转修真世界。
  • 繁华玉锦

    繁华玉锦

    她本是丞相嫡女,只因爱情下嫁与他。婚后尽心辅佐,一步一步让他登上高位,成功之日,换来的却是一旨满门抄斩。她后悔过,但后悔亦无用。唯一能做的就是复仇,让该死的人下地狱,让罪有应得的人得到应有的报应。本以为自己已经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但在绝望时,一双大手搭在了她的肩膀上。
  • 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套装共3册)

    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套装共3册)

    《看历史》创刊8年精选集共三辑:《战争拾遗》《人文春秋》《异闻秘录》,百里挑一,都是干货!
  • 广宁县志

    广宁县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唐的土豪系统

    大唐的土豪系统

    身为一个穿越之人,必先满其愿望,打之肥脸,装之大比,方能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也。李恪:去他妈逼的九五至尊
  • A Defence of Poesie and Poems

    A Defence of Poesie and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从哪里来

    风从哪里来

    张征帆坐在窗前晒太阳时,小刘打来电话,问他做不做,价钱经过双方商量最后压到了十万。征帆把头一抬就看见了老黄的身影,映在眼前的落地玻璃窗上,像梦里的影子,飘忽而轻薄,但还是可以看得出他的背都有些佝偻了,头发也掉得差不多了,露出的大半个光溜额头,像光光的岩石,几缕特意蓄长的头发不屈地扭身缠绕其上。四十五岁的老黄真的老了。做,怎么不做。征帆声音不大,却字字如钉子凿在木板上。这个李泥鳅,竟然跟我说黄总以前给的价钱是每年二十万的回扣。小刘在那边愤愤不平,还真当我们是傻子,要不是张总你是内部知情人,我们还差点真给他讹了。
  • 古董老公

    古董老公

    【反穿越】【极品宠文】苏玲在一次重伤之下回到了现代,紫黎墨跟着她穿越回到现代。从此俩个人在现代的爆笑生活开始上演,精彩片段一:紫黎墨下楼正好看见电视上正上演经典桥段恶少调戏良家妇女,冲过去大吼一声“大胆,光天化日居然敢当着我的面调戏良家妇女,找死。接着一掌打过去,电视应声而碎,紫黎墨惊了一下,然后满脸无辜的看向苏玲,他好像闯祸了。苏玲看着刚才还好好的电视,现在成了碎片,嘴角时间抽搐,上去就是一顿暴打。精彩片段二:“墨儿今天跟我回去见我老爸老妈”“啊”“啊什么啊呀,人家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的,你一个帅小伙怕啥,你就当帅小伙见老丈人就行了。”‘噗’其他人听见苏玲的话喷了。精彩片段三:夏天苏玲穿着可爱的吊带上衣,底下是短裤出现在紫黎墨面前。紫黎墨看苏玲穿成这样子脸彻底黑了,黑着脸大吼道:“你这是穿的什么?穿成这样成何体统,伤风败俗。赶紧去给我换回来。”苏玲听见紫黎墨的话嘴角那个抽搐呀,都来这么久还没把他训练成现代人,看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亲们墨儿又回来了,看他在现代是怎么生活的】【喜欢的收藏,推荐,留言】
  • 南本大般涅槃经

    南本大般涅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出轨王妃

    出轨王妃

    王妃,我并不稀罕,不当也罢。如果坐上这个位置,要牺牲自我,尊严,个性,对不起,办不到。不就是一个男人嘛!要我低三下四去求他,讨好他,迎合他,抱歉,我也很高傲。一曲艳舞,我只想吸引我的相公而已,却不想惹来后宫砖头无数,下一秒,什么《女德》,〈女诫>,反正是一大堆古代女子丛书都搬到我房里来了.拜托,那个皇帝比我父亲还老,我会和他有什么什么?就算有,我也会和那些即帅气又年轻的皇子来一段好不好。勾引的计划是完成了,可请问相公,你也用不着这么性急嘛!我现在心里想的,嘴里念的,眼睛看的,甚至是手中摸的,只有相公你呢!哼,如果不是为了让你尽快休了本姑娘,本姑娘才不会牺牲色相,以身相诱呢!痕儿的新文,希望亲们喜欢,如果喜欢,就别忘了给痕儿投张票哦!痕儿做了一个女主出轨的调查,请亲们踊跃发表自已的看法...下面是痕儿已完结文,呵亲们有兴趣可以欣赏一下!〈出轨王妃〉:〈冷宫晚妃〉:〈丫环皇后〉:〈罂粟皇后〉:〈总裁的玩物〉:〈将军的替身小妾〉:〈皇妃---别走〉:痕儿的新文出炉了,呵,欢迎亲们去欣赏,现代文:《总裁的深度诱惑》穿越文:〈失身变弃妇〉痕儿新坑,有空的亲们去踩踩,《王妃欠调教》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踩踩哦!亲们,痕儿新文,欢迎来踩,都市言情:《恶劣富少极品男》顺便推荐后妃大大超好看的精彩文文,《狂野未婚夫》呵,还有自已的新文《总裁惹不得》痕儿最新现代文,《总裁的惩罚游戏》喜欢现代都市文的亲们,记得过来踩踩哦!推荐好友一本书,《夫君十个不算多》轻松又搞笑的哦!痕儿的新文,望亲们多来踩踩,《总裁的豪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