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54500000001

第1章 插队读书记(1)

来源:《黄河》2011年第06期

栏目:岁月情怀

我是1969届初中毕业生,适逢“文革”浩劫,实际只接受过6年的小学正规教育,初中时光多是在“大革命”、“大批判”中度过的。此后插队、回城、工作,直到改革开放,由于种种原因,始终与大学无缘,是为我人生憾事。

所幸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后来几十年的人生路上,我始终努力前行。前行需要知识,我的知识积累,实际上是从插队黄土地起步的,黄土地就是我的“大学”,影响乃至决定了我的一生。

黄土地“大学”是独特的,是有“三记”为证。

1970年,顶着“初中毕业”之名,我们插队到山西。下乡之初,许多同学还不满18岁,实在算不得“知识青年”。但渴望读书,却是我们当中许多人的追求,即使在穷乡僻壤,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也没有放弃。这里记述的,是我插队时的读书生活,或许可以给后人留下一份记录,从中探寻我们这一代人的求知轨迹和思想脉络。

转向·选择

我下乡时带了两个一般大的箱子,一个是凭“知青上山下乡证明”到指定商场花了24元买的配给的杂木箱子,用来装衣物被褥;另一个是家里的老牛皮箱,装的都是书。除了马恩列斯选集、鲁迅文集和那时人人必备的“毛选”、文革资料汇编,大多数是“禁书”或“准禁书”,例如《中国通史》(范文澜)、《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何幹之)、《中国革命史》(胡华)、《大众哲学》(艾思奇)、50年代出版的一套“干部必读”(包括前苏联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和联共党史,以及中国古典和现代小说、唐诗宋词和部分外国文学名著等等,满满一箱子,足有二三百斤重。

我之所以带了那么多书,一是读书习惯使然,舍不得丢下;二是知道自己没上过几天学,需要“补充”;三是觉得自己这辈子回不了城市了,索性都带走。况且,文革时父亲的藏书几乎被扫荡殆尽,那些书大部分是我自己千方百计淘来的,很是珍惜。

插队之初,我还自以为曾经读过不少书,有点“根底”,能够处理一些问题。(1968年父亲进了“牛棚”,我成了“狗崽子”,苦闷中曾经整日泡在图书馆读马列,把那些经典一本本读过去,还做了不少笔记)但很快,现实生活就教育了我,使我明白了自己的无知。我对马列除了知道一点皮毛,实际上不甚了了,面对现实问题还是束手无策。

现实生活中首先就要与人打交道。插队后,同学之间更是朝夕相处,无可回避。大家分别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但绝大部分都在文革中被“触及”(“根正苗红”的同学大多留城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插队成为我们共同的宿命时,家庭的因素和影响就显现出来了。且不说家庭教养、经济条件,仅生活态度就很不相同。有的人确实认真劳动,希望有朝一日改变命运;有的人自觉前途无望,索性混日子;大多数人介于中间状态——劳动说不上积极,放纵也非“没边儿”,但又都有自己的打算。无论怎样,反正村里也不管,更没人组织我们学习,倒是比在城市、学校宽松、自由许多。

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我忽然感觉自己很不适应,发现自己除了那点书本知识,好像什么都不懂,遇到问题一筹莫展,而且常常与人发生矛盾。说老实话,那时候的我,的确有点“热血青年”的味道,真把马列和毛的思想以及“英雄”人物当作生活指针、榜样,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其结果,用来要求自己则自己受罪,用于对待别人则很不招“待见”,还造成关系紧张,一度苦恼极了。我开始明白,理论不能当饭吃,再死读马列不仅不现实,而且也太假。

特别是1971年“9.13”事件以后,文革神话破灭,人们的“革命”理想和激情迅速降温,加之农村的艰苦现实,没有几个人再傻读马列了。即使读,也开始有了选择,例如,我对50年代选编的《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就颇有兴趣,而且读了确有获益。至于“毛选”,如果不是必须的教条式地学,也大多为了“实用”以应付差事。

现实生活教育了我,使我懂了需要重新安排自己的读书生活,读点真正对生活、对实际、对未来“有用”的书了。

理性·务实

70年代初,我读的最多的是历史和文学书籍,虽然有限也很初级,但却是好的开端。如果说,我后来多少掌握了一些文史知识,始终对文史保有兴趣,并且最终从事了文字工作,那么,入门是在文革前,上路则是从插队开始的。

读书成为我劳动之余最好的、也是几乎唯一的精神享受。开始时,村里没有电,每天收工后只能点油灯读书。我带了一盏原来做化学实验用的小酒精灯,点煤油用,真正体验了什么叫做“一灯如豆”。每天几乎“摸黑”读书,这使我眼睛的近视度数急速增加。虽然后来通电了,插队之初眼镜的450度也已经翻番。同学们送我绰号“瞎子”,倒也名副其实。可惜的是,那盏小油灯后来丢失了。

对文学的爱好是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共性。在那个年月,文化的缺乏、精神的苦闷,更使许多同学对能够抓到的任何一本小说如饥似渴,我带到农村的几本中外小说就显得“洛阳纸贵”了。我们几个同学还一度组成了一个读书小组,虽然坚持时间不长,但却是一段很有意义的生活。记得我们读的最多、讨论最多的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和《马克思的青年时代》,我自己至少读了五遍以上,而且写下了不少感言。保尔、牛虻和马克思,成为那个年代有限的几个我们可以追求的、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我们崇拜至极。

特别是苏联小说体传记《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出版,适逢“三年困难时期”,是用非常粗糙的再生纸印刷的),把19世纪欧洲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作为背景,描写了马克思青年时代的成长历程和他思想形成的条件,包括他的爱情生活、“非革命”思想等等,那是当时所有准予公开发行的官方图书都没有的内容,对于我理性而非教条地理解马克思和他的思想大有裨益,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

它使我开始认识到,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不能再是豪言壮语、革命口号等虚幻的东西了,应该建立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清醒和比较全面的认知。这点,影响了我以后几十年的人生选择,包括舍弃一些非理性的追求,寻求一份有个性的自我。

它引述的马克思写的《论青年的职业选择》中所说“我们往往不能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职业,因为在我们对社会开始发生作用之前,我们的社会地位就已经大体确定了。”曾经引起我思想上的强烈共鸣。现实中,家庭出身不是决定性地影响着许多人的社会地位乃至命运吗?我们对自己的前途又能够有多少选择?“一切服从党安排”,是当年最流行的口号之一,况且,谁又敢不服从?当然,马克思自己后来选择了“背叛”,我们中的许多人后来也摆脱了宿命,但对于更多的芸芸众生来说,马克思的观点仍然是对的。

受那本书的影响,我甚至一度对朋友和人生伴侣的选择也要“参照”恩格斯、燕妮了,曾经不断地向朋友,包括对我表示了某种“好感”的女生推荐这本书,从他们的反应“判断”是否“同道中人”,可见它对我的影响。它也因此而保存至今,成为我那段虽然幼稚但却纯真的难忘岁月的纪念。

交友·拜师

读自己带来的书毕竟有限,在相对封闭的山村,要找到书也很难。走出去才会发现新天地。

1971年初,我到同在山西、相距500里的榆次去看望同样插队的姐姐。在那里,结识了两位来自北京的高中插队生。他们带的、读的书比我丰富多了,他们的思想也比我成熟、深刻多了。我在那只有8户人家40口人的小山村住了十几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聊天,从“三言二拍”到《子夜》、《骆驼祥子》,从《静静的顿河》、《死魂灵》到莫里哀、哥尔多尼戏剧集;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内到国际,真是海阔天空——原来,这世界上除了革命,还有那么丰富多彩的生活,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需要我去了解、认识。那以后,我与其中的一位建立了通信联系,交流读书感悟,相互寄书交换,回北京更是过从甚密(他帮我买到了许多当时“仅限内部发行”的书籍,如苏联小说、世界通史等等),成为我那几年大量读书的一条重要渠道。

读书就要买书。我们村距县城20里,中间还要翻山,所以进城的机会不多。但我每次进城,新华书店是必去的。去多了,与那里的人也算混了个脸熟,因此有了进入柜台到书架挑书的“特权”,甚至可以到书库去。这样,我意外地发现那里竟然有一些不公开卖的书,譬如“商务”版翻译过来的外国历史书籍(县城似乎不那么在意是否“内部读物”。它还表明,当时的图书发行渠道仍然按部就班)。我在那里先后买过美国史纲、现代英国、阿拉伯简史、英法德俄断代史、日本近代史、简明欧洲哲学史等等,读后真是大开眼界。由此,我还曾一度对欧美的经济问题发生了兴趣,搜罗了一些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美元霸权地位、国际经济贸易的书来读,而且津津有味。

说到对世界问题发生兴趣,还要感谢一位50年代初从美国回来参加新中国建设的老人。文革中,他学无所用,并且下放到干校去喂猪、种田。在与我的闲谈中,他聊起了美国的大学教育、经济模式,谈到了西欧各国与美国的异同、北欧小国的高福利政策,讲解了什么是资本、垄断、税收、股票……那些知识对我来说闻所未闻,既好奇又新鲜,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应该说,我对世界的了解,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我也第一次知道,关于资本主义、西方社会还有与我们所受教育完全不同的描述与“说法”,而且能够让人接受。

交朋友、拜长者,都是求知的重要途径,而不限于读书。

杂学·“闲书”

1972年底全县知青大选调,多数同学结束了插队生活,进了厂矿企业。我却无缘“跳龙门”,成为继续插队的少数知青之一。次年初,母亲从江西干校回到北京,参加筹办外交干部培训工作,北京有了家,我回去准备参加传闻中的“高考”。三个月时间,除了“恶补”数理化,就是四处搜寻“闲书”,从中外名著到各种杂书,从政治、经济到文学、历史,甚至旁门左道,只要是印了字的,能够抓到的,无论横排竖排、繁体简体、有头无尾,就一本本读下去,满脑子灌了一堆杂学,而数理化,除了学到一元二次方程和因式分解,就再也学不下去了。到后来,连那些也忘得差不多了。

现在回想30多年前读书,还是对名著印象深刻。读过的中外大家作品,现在还有记忆,而那些杂书则大多忘记了,不看笔记,甚至连书名都想不起来。这或许就是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的不朽魅力。

也有尽管并非名著,但能够影响人生思考的书籍,会让人记忆犹新。譬如,给我留下印象最深、震动最大的南斯拉夫人德热拉斯写的小册子《新阶级》。作为南共元老、纯粹工人血统的革命领袖,革命成功了,官至国家领导了,却写出那样一本彻底否定共产主义的书,真的很让我这个从小接受共产主义“正统”教育的人有振聋发聩的感觉。尽管他作为南共领袖之一,由于对苏共霸道、苏联霸权有切肤之痛,不免带有某种民族主义情感,但更多的还是源自对包括南斯拉夫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实践经验和教训的理性思考,即使如我这样的身处文革极“左”年代的中国青年,也觉得能够理解与接受。这本身就值得思考。

那本书出版于1956年,是“作批判用、内部参考”的所谓“灰皮书”。以当时的政治标准,其观点极“反动”,并很有蛊惑力。但几十年后发生的苏东巨变却在相当程度上证明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问题、专制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分化问题,即使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据说90年代,这本书在国内重印,仍然是“供内部阅读”。我当时为此书做了大量的笔记,时至今日,仍然能够记起书中的一些论述和观点。也正是这本书,颠覆性地改变了我的思维,引发了我对中国许多现实问题的思考。尽管我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是,但我想,我有思考的权利,并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眼界·思考

1973、1974两年的“招生”,我都因为“政审”不过关而名落孙山。第一次落榜我很沮丧,回到村里,除了干活就是读书,连家信都不愿意写,闹得家里以为我出了什么事。第二次落榜,我已经很坦然,不仅因为“历炼”出来了,而且因为结识了几个同样酷爱读书的同学,彼此往来密切,相互成为求知的动力,也暂且“忽略”了自己的处境与前途。

那时候,我们的兴趣转向了国际政治历史,这与当时陆续出版了一批内部翻译作品有很大关系。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有《铁托传》、《六次危机》(尼克松)、《约翰逊回忆录》、《美国总统言论集》、《拿破仑传》、《回忆与思考》(朱可夫)《战争时期的总参谋部》、《出类拔萃之辈》、《震撼克里姆林宫的十三天》、《布拉格之春》等相关记录。

同类推荐
  • 场景

    场景

    一个是定居海外的寂寞商人妇,一个是四方游学的男作家,他们的故事不言而喻。如果说从精神到肉体的出轨是果,那因又在哪里?邮差送来包裹的那天下午,是丈夫出差后的第三天。她一个人在家,那个古怪的想法又在心中徘徊不去。四月,天气已经像初夏。她签了字,看着邮差走下楼梯。环形楼梯笼罩在凉爽的阴影里,但楼梯的底层洒满午后的阳光,俯视下去,像一个水光闪动的井口。她关上门,站在窗前,看着邮差走出公寓大楼,穿过那条两边栽种着蓝色、白色绣球花的小径。更远处,贴着公寓管理处的墙边,盛开着几丛红色的小玫瑰。邮差是个俊朗的高个儿年轻人,阳光照在他身上,令他栗色的头发更好看。
  • 女生外语宿舍:白骨手链,今夜无人生还(新惊魂六计)

    女生外语宿舍:白骨手链,今夜无人生还(新惊魂六计)

    《新惊魂六计:女生外语宿舍》汇集当前高校女生外语宿舍最惊奇、最不可思议的事件。不到最后一秒,你一定无法知晓真相。瞧,游走在噩梦边缘,令人窒息的惧意正在蔓延着……白骨手链引发的连续异事件,亡者接二连三…… 谁是谁的张韶涵,谁是谁的护花使者,槐花杀的诅咒持续百年。吸血鬼降临,今夜无人生还!
  • 梅魂

    梅魂

    远在他乡的日子,我与子轩相亲相爱,樱花树下、富士山畔,留下我们幸福的足迹……每个思乡的夜晚,子轩吹笛,我绣花——与我娘一样,我绣一枝又一枝的梅花、一片又一片的梅林……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我的温柔与深情,我的左胸口不会再痛,只是满溢着丝丝缕缕的思乡之情。是的,当年的我并不是不能绣梅花,而是我的心里被太多的仇恨所占据!而如今,当我能够体验到爱与被爱的幸福时,那一朵朵的梅花已在我手下开得比樱花还要灿烂……
  • 鬼魂·镜像

    鬼魂·镜像

    两则短篇小说,关于追寻自我,关于凶杀和罪恶感,层层推进的剧情加上细腻的描写手法,会是很适合的睡前读物,或者,也许你会害怕?
  • 蓝星星

    蓝星星

    当年在农村,我虽然岁数不大,却有人给我介绍对象。这里我不妨先吹嘘一下,我长得是一表人才,家庭条件也不错,要给我介绍对象的“职业媒人”和“业余媒人”真是恨不得要把我家的门槛踏破才肯罢休。但我一点儿也不感谢这两种媒人。因为这两种媒人没有一个是来给我介绍我心中所暗恋的那个女孩儿的。我暗恋的那个女孩儿叫张云霞,是我家的右邻。张云霞生得天仙似的,高挑的身材,白里透红的瓜子脸儿,还双眼皮,一笑便显出两个甜蜜的小酒窝儿。我只要见到她都会瞟着她发一阵子呆。她好像也钟情于我。
热门推荐
  • 彼岸花开人入镜

    彼岸花开人入镜

    五千年一生,五千年一死,我在五川等你五千年,再追你五千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情三十六记

    爱情三十六记

    《爱情三十六记》:分手快乐、恨不相逢读书时、你的清纯我做主、我最爱的人、你又何苦一网情深、她比我先到、错在太年轻、不要问我他是谁、你爱我像谁、因为是女子、信仰、美杜沙之泪、爱是一瞬间的事、爱上同一人、你就像个小孩、爱爱爱爱到要吐、此事古难全……
  • 后来情深:符少别傲娇

    后来情深:符少别傲娇

    十七岁的兮夕住进符家,符优介得知冷嗤一声攀富贵的穷亲戚。十八岁的兮夕将三万块甩在符优介面前,“穷亲戚来还债了,房租费,电费,水费,伙食费以后接着还。”符优介心想,小丫头还挺有骨气。很有骨气的小丫头大学毕业后又往他卡里打了一百五十万,随之而来还有秘书的汇报,“符爷,兮小姐说这是给您的瑞士名表,是利息。”符优介心想,小丫头太有出息了。太有出息的小丫头三年后与当红偶像传出绯闻,秘书颤巍汇报,“符爷,兮小姐说欠您的债务已经还清,现在她要去追求美好的爱情了。”他脸色一变,她敢!
  • 我的女儿你惹不起

    我的女儿你惹不起

    “叔叔,你需要女朋友吗?”“……” “叔叔,你把我小姨娶了吧。”“……”“叔叔……”看着眼前的小女孩,感应着对方的血脉,苏玄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没想到地球居然有他的种,这是何时留下的?……这是一个仙界大佬回归宠女儿的温馨故事,也是一个女儿奴携女吊打一切的舒心爽文!
  • 薄情杀手妃:修罗小王后

    薄情杀手妃:修罗小王后

    【女强,宠文】穿越算什么,牛人到哪里都是牛人。草包?!才华尽展亮瞎你们狗眼。废物?!九窍全开我本修练天才。丑女?!面具之下风华美冠天下。炼百灵,聚万兽……惹我?作为大陆上唯一的炼妖师,我不介意帮你回炉!忠我敬我依从我,我自护他重他荣华富贵皆与之分享,欺我骗我背叛我,我皆诛之绝不留情!逆天算什么,人不容我必诛之,天不容我,我便破了这天,重造一片乾坤朗朗!***作为黑白两道通吃,商政两界通杀的黑道女王,无论是在穿越前还是穿越后,莫离都只有一个理想:做世间最强的女子,睡天下最强的男人。从废物到天才。从泥泞到云端。她,注定要站到至高处,让众生仰望。
  • 没有风信子绽放的世界

    没有风信子绽放的世界

    亚人的皇国流传着一个童话:善良的王会统一整片斯图卡大陆,让人类和亚人在他的光辉下和谐共处,再没有歧视和战乱。但一千年已经过去了,皇国早已不复存在,人类仍旧在压迫亚人……伟大的创世神西亚你看到了吗?或者说这就是亚人的命数。加列王朝历经三十六辈,目前是暴君加列十八世统治着这个大陆,但已经摇摇欲坠。汐王,你会始终为亚人而战吗?我只是为了她,猫种亚人。
  • 爱的金字塔

    爱的金字塔

    本书是一本讲述如何实现高效的亲子沟通、培养完美的亲子关系,如何从改变自己的思维、态度出发最终改变自己、也改变孩子的亲子教育书。书中结合了两大心理疗派——萨提亚家庭治疗和NLP技术,以NLP模式去探求一种全新的亲子沟通技巧与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找出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和孩子的心理发展模式,从而可以让家长们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亲子沟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作者为中国首批国际认证NLP导师、中国首位女性时间线治疗师、美国催眠治疗师专业评审委员会授证催眠治疗师。
  • 隐天帝

    隐天帝

    地球某年,天空出现了巨大的魔方虚影,这是通往另一世界的门。故事便这般开始了……
  • 美漫之驱魔神探

    美漫之驱魔神探

    起源地球,声名狼藉的渣康,穿越到了漫威宇宙。听说这里富人靠科技,吊丝靠变异,可我偏偏不走寻常路,我靠的是魔法。嘿~!那边荡秋千的蜘蛛侠,想不想组个队?我发誓不会再坑你了。钢铁侠,好哥儿,我就喜欢土豪!哎别走啊,我发誓不会再让你背黑锅了!奇异博士你滚开,不知道同行是冤家吗?..这是地狱神探重生在漫威世界的超级英雄中的故事(英雄的能力与时间线,以本书为准)PS:读者群61690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