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文学》2016年第02期
栏目:好看小说
收养的孩子也是天使。草根夫妻冬梅和建东两口子收养的好好不会说话。忽然有一天,孩子能喊“爸爸妈妈”了,建东激动得不知说啥,只是一个劲亲好好的脸蛋……
这是条老街。街边的铺面,都是居民楼的一层改装的。楼和楼之间,是一些长长短短的巷子,里面盖满了小楼,样式大同小异,一间一间地隔开,房东全部租出去,补贴生活。街上做生意的有本地人,也有河南来的菜贩子。说白了,这里是菜市场、杂货区,日常所需,应有尽有。每天清晨五六点,装满各种新鲜蔬菜水果的车子都往老街集结。昏暗的灯光下,摊主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迅速支起摊子,然后裹着厚厚的军大衣,躺在三轮车上,再打个小盹。天彻底亮了,才起身开始新的买卖。
在老街,冬梅不算起得最早的。她每天4点15分起床,在一家早餐店帮忙,一天只干4个小时,主要是包包子。这活儿,是修鞋的大婶给她介绍的,早餐店老板是大婶的老邻居。起初,冬梅没答应,怕耽误人家生意,她要照顾孩子,只有早上9点以前有时间。大婶可怜她,就给老板说了情况。老板说,那就让她早上来包包子吧,每天包4个小时,每月给她600块工钱。冬梅就来了,她很珍惜这份活计,从不偷懒。一到店里,就忙着揉面、擀皮、包馅。老板对她很满意,她就一直干着。包子店的老板两口子也不容易,家里有个瘫痪的老母,还供两个儿女上大学。老板娘更是累出了一身的病,没办法,才想着雇个帮手。
冬梅把包子一个一个摆到热气腾腾的蒸笼里。她擦了一把被蒸汽熏得汗津津的脸,看了看炉子里的火,添了点炭。今天是周一,生意好,老板说让她再包20笼,她又擀了几十个包子皮,把包好的包子放进空蒸笼备着。冬梅看了看墙上的挂钟,马上8点了,她手里的速度更快了。她又擀了几十个皮,她一边擀着皮一边想,今天得早点回去,要去医院呢。几十个包子不到10分钟就捏出来了,她洗了手解开围裙。老板娘粗糙的手递过一袋包子:“冬梅,快回家吧,这些包子你拿着回去吃。”
“这怎么好意思,也不能天天拿包子!”冬梅说。
“拿着吧,孩子怕是都吃腻了。”老板是个南方人,精瘦干练,他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忙活一早上,回家还要照顾老人。
“小孩子都那样。”冬梅笑呵呵地双手接过包子,一脸的感激。
“快去吧。”老板娘拍了拍她的肩膀。
冬梅点点头,飞快地朝家里走去。
店铺一个一个开了,街上成了小货车和三轮车的天地。平常也极少有私家汽车和出租车,车主往往进得来,出不去,渐渐地,都绕道走了。大清早,买卖人聚集起来,卖鱼卖肉的、卖面条馒头的、卖日用百货的、修鞋配锁的,一元店、两元店,还有推着小车卖花的……卖鱼卖肉的周围时常有流浪猫狗光顾,卖家高兴的时候,会赏它们一些下水碎肉;不高兴了,一跺脚,或者一举刀,狗儿猫儿便哧溜不见了。
很多中老年人也陆续来买菜了,街上丁零咣啷地混杂着各种声响。冬梅刚走到街西头,就看见修鞋的大婶正在摆摊子,她把修鞋机东挪挪西挪挪,似乎下面有些不平整。大婶的修鞋摊,在老街最不起眼的角落。大婶是个苦命人,老伴两年前出车祸死了,有个赌鬼儿子还靠她养着。
“大婶,今天怎么这么早?”冬梅问。
“嘿,你包完包子了?”大婶憨厚地笑笑。她挽了挽暗花的长袖衬衣,摆弄着各种工具,鞋跟、支架、钢锉、锤子、打磨机……
“刚包完,夏天来了,生意比过去好了。”
冬梅给修鞋机下面垫了个木板子,就稳当了。大婶这才站起来,笑着说:“昨天有个客人说让我9点等,她要拿几双鞋过来修。我今天就出来早了。”
冬梅拿了两个热腾腾的包子,递给大婶。
“快趁热吃了,我还要带孩子去医院呢,不和你多说了。”
“噢,也是,今天是周一,人多,你快去吧。”
冬梅笑着和大婶告别。走到一个巷子口,冬梅看到有两个空的饮料瓶,顺手捡起来,这些都是可以换钱的。冬梅不觉得捡这些难堪,她早已习惯了各种眼神。
初夏的清晨,阳光碎金子般洒满了巷子。冬梅走进街角旁边的一个巷子,这个巷子很短,只有6户人家,前面的4户都盖起了三层小楼,顶楼的天台上,摆满了花,都是些普通的小花草,在自然的风雨中,默默生长。后面的两户却是平房,平房的房租是楼房的一半。平房也盖得满满的,院子里只有很小的活动空间。政府把这里叫作棚户区,房东可不承认,他只是感叹自己没有抓住最后一次盖楼的机会,现在有钱了,政策不允许了。
冬梅进了院子,就听见女儿好好在笑。冬梅拍了拍身上的土,把塑料瓶装进门口的一个面袋子里,这个袋子马上就要满了,改天得去废品收购站卖掉。
好好还在笑,肯定是建东又逗她呢。冬梅带着一身的阳光推开了门。
建东是冬梅的老公,他们结婚有8年了。冬梅笑着进了简陋的木门,屋子里没有开灯,窗帘也没完全拉开,一缕阳光恰好照在床头,建东就是借着这一缕光给孩子穿衣服呢。
好好闹着不穿外套,建东正给她做各种鬼脸,逗得好好“咯咯”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