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800000023

第23章 八不中道论(2)

一异,是极重要的,印度六十二见即以此一见、异见为根本。现代辩证唯物论所讲的矛盾与统一,也不出一异的范围。一即同一,异即别异,也有两个意思:(1)是外待的,若观此法与彼法,没有依存的关系,而是独立的,那就是存在的一与对立的异。如茶壶的整体是一(《金刚经》名为一合相),壶上有盖、有嘴、有把等是异;人是一,眼、耳、手、足等即异。或名此一异为有分与分:有分即能包摄部分的,分即部分。换言之,就是全体与部分。全体是一,全体的部分即异。然而分析到不可再分割的部分,又即是“其小无内”的小一,统摄于有分的全体。(2)是内含的,随便观察一法,是因缘和合而一合相的是一,在和合的一合相中,存有各种差别,这就是异。但不空论者,常常以为前一种是真实的,后一种是假名的。一与异,也被译为一与种种,这就可以概括总合与部分,统一与对立,同一与差别,和合与矛盾,单一与杂多,即所谓“其大无外”的大一。而此一中有异,异中有一,是可以种种观待而施设的。胜论师的同异性句,即以一异为原理,而使万有为一为异,《中论》也有破斥。一异中,包括的意义极多。如《华严经》明六相之总、别、同、异、成、坏;其总别、同异四相,即是所说的一异。缘起幻相,似一似异,而人或偏执一,偏执异,或执有离开事实的一异原理。总之,这是世间重视的两个概念。

来出,出,又作去。从此到彼曰去,从彼到此为来。如变更观点,那甲以为从甲到乙的去,而乙却以为从甲到乙为来。是人和事物的动作向外而说的。来去即是运动,本来是一回事,不过看从那方面说。世间的一切,我与法(事物),凡有生灭变动的,无不可以说为来去(出)。龙树为什么只说这八事四对呢?为什么如此次第?《阿含经》中,佛陀散说缘起的不常不断等,龙树特地总结归纳为“八不”。依《阿含经》,不妨除去“不生不灭”,换上“不有不无”。《阿含经》的缘起论,是“外顺世俗”,以生灭的正观而遣除有无、常断、一异、来去的。但由于某些学人未“内契实性”,浅见的分别名相,而不能如实正观缘起,说生说灭,依旧落入有无的窠臼。所以深入缘起本性者,宣说不生不灭的缘起,遣除生灭即有无的妄执,重行阐释释迦的真义。大乘的八不缘起,吻合佛陀的深义,而从施设教相的方便说,是富有对治的新精神。

八事四对说明法的四相,无论小到一极微,大到全法界,没有不具备此四相的,此四者是最一般而最主要的概念。而这四者,是不能说为前后次第的,是“说有次第,理非前后”。如顺世间的意见说,不妨说有次第。佛说,世间的学人们,大多不依于有,即依于我。一切无不以“有”为根本的概念,此“有”(Bhāva),一般多自性妄执的见解,即是“法”、“体”、“物”,这是抽象而又极充实的。如不是这样的,既是无,什么也不是的没有。此有与无,是最普遍的概念,抽象的分析起来,是还没有其他性质的。如将此有与无引入时间的观察中,即必然地成为常见或者断见。如有而不可无的即是常,先有而后可无的即是断。常断,即在有无的概念中,加入时间的性质。《杂阿含经》第961经说:“若先来有我,则是常见;于今断灭,则是断见。”如将此有无、常断,引入空间的观察,即考察同时的彼此关系时,即为一见与异见。人类的精神与物质的活动,外道如执有神我常在者,即执身(心色)、命(神我)的别异;如以为身、命是一的,那即执我的断灭而不存在了。此一异为众见的根本,比有无与断常的范围更扩大;它通于有无(法体),断常(时间),更通于空间的性质。但是,这还是重于静止的,法体的实现于时、空中,即成为来去(出),成为时间的前后移动,或成为空间的位置变化。法体的具体活动即来去,来去即比前述三者更有充实内容了。此来去,如完满的说,应为“行、止”,《中论·观去来品》即说到动静二者。在《阿含经》中,外道执“去”与“不去”。

如前所述,中观学派是以此四相为一切必备的,决无先后的。佛陀的教说,以生灭为三法印的前提。生(异)灭,被称为“有为之三有为相”,即“有为”,所以为有为的通相。原来(Kriyā),是力用或者作用的意义。Krtā即是,“所作”的。佛陀说的“有为”与“行”,原文都是以此作用为语根,如行Samskāra是能动名词,意思是(能)作成或生成的。而有为的原语是Samskrta,为受动分词的过去格,意思是为(因)所作成的。这是因所成的有为,以生灭为相,所以生灭为因果诸行——有为的、必然的、通遍的性质。因果诸行是必然的新新生灭而流转于发生、安住、变异、灭无的历程。佛陀的缘起观,以此生灭观即动观中,否定有见与否见。然佛陀以此生灭为有为诸行的通遍性,即从无而有,从有还无的流转中正观一切,并非以此为现象或以此为作用,而想像此生灭背后的实体。但有自性的学人,执生执灭,流为有见无见的同道者。为此,中观学派(大乘经义)从缘起本性空的深观中,以此生灭替代有无而否定它(除其执而不除其法)。如从无自性的缘起而观此四者,生灭即如幻如化的变化不居的心色等法,即不离时空的活动者。从特别明显的见地去分别,生灭(法)的时间相,即相似相续,不断而又不常。生灭(法)的空间相,即相依相缘,不异而不即是一的。此生灭的运动相,即时空的生灭者,生无所从来而灭无所至的。约如幻的无性缘起说。

(第三节)我国三论宗论八不中道说

“八不”所“不”的八事四对,是一切法最一般的普遍特性。龙树总举此八事四对,而各加一“不”字以否定之,虽不只此八事,实际上已总括了一切法。八事四对为一切法的基本通性,八者既皆不可得,即一切法不可得;从此即可通达诸法毕竟空相。青目说:论主以此不生亦不灭的“二偈赞佛已,则为已说第一义。”第一义是圣者所体证的境界,即一切法的真相、本性。青目又说:“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他以破一切法尽显第一义,解说此八不的。然青目的解说分为二段:第一段专破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执著以显第一义,是约理说的。如法的实生既不可得,灭也就不可得了,无生那里会有灭呢?生灭既不可得,断常、一异、来去也就不可得了。第二段举事例以说明:如谷,离从前的谷种,并没有今谷新生,故不生;而谷从无始以来,还有现谷可得,故不灭。虽然谷是不生不灭的,以后后非前前,故不常;年年相续有谷,故不断。由谷生芽、长叶、扬花、结实,即不一;然谷芽、谷叶、谷花、谷实,而非麦芽、麦叶、麦花、麦实,也不可说是完全别异的。谷不自他处而来,亦不从自体而出,即不来不出。从这可见青目的八不义,是即俗显真的。我国古三论师以青目此两段文而认为:前者是依理说的,后者是据事说的。因为八不非仅是抽象的,即在一一的事上以显八不。青目举谷为例,即是就世俗谛以明第一义的好例。古三论师以为,二谛皆应说不生不灭等,那么青目为何说不生等为明第一义谛呢,古代大师们说:青目所说的第一义,是指中道第一义说的,但此义极为难知。

清辨释亦分为二说:(1)如说:“彼起灭、一异,第一义遮;彼断常者,世俗中遮;彼来去者,或言俱遮。”这是说:生灭与一异,是约第一义谛而说为“不”的;断常即约世俗谛而说“不”的;来去,二谛中都不可得。这种说法也很有意义。因为佛说缘起法是不断不常的,缘起法是约世谛安立,所以世俗缘起法,是不常不断的,即此而显生死相续为流转,故清辨说不断不常约世俗谛说。(2)又说:“或有说言,如是一切第一义遮。”这是以为八不都约第一义谛的见地说,因为在第一义空中,生灭、断常、一异、来去都是不可得的。清辨释引此二说,其第二说即与青目说同一。

约第一义以说明不生不灭等八不,当然是正确,然仅此不能圆满的了达八不。我国三论宗之吉藏(嘉祥大师)在八不十门义中以八不正二谛,才把八不的意思表达圆满。根据吉藏所撰述的《中观论疏》及《大乘玄义》将八不简释于下:

一、不生不灭 世谛的生灭不是实生实灭,但是由于因缘生起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理解不生不灭,这样就是中道。再次,与世谛的假名生灭相对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不生不灭不是自己不生不灭。世谛的生灭既是假名,真谛的不生灭也是假名。世谛假名生灭既非生灭,所对的真谛假名不生灭亦不是真正的不生灭。所以不生不灭宛然而非不生不灭,这是真谛中道。其次,不生不灭而生灭为世谛,生灭而不生灭为真谛。不生灭而生灭即非生灭,生灭而不生灭即非不生灭。这样就构成非生灭非不生灭,就是二谛合讲中道。如此从实生实灭看为单纯的世谛,从不生灭看为单纯的真谛,从假名的生灭中就不生不灭看为世谛中道,最后超过了这些,由非生灭非不生灭两方面结合了二谛来看,为二谛合讲中道。

二、不常不断 虽然前述了不生不灭,说世谛因果相生,是假生灭,不是有自性的生灭,还是不免有人执著因中有果无果等。如数论派学者计自性是常,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我慢),此即执于常义。胜论派学者执因中无果,说一切法因灭果生,这是执于断义。于佛教内之萨婆多(说一切有)部,说三世常有,也是常义。大众部执三世无,也是断义。现在讲因果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亦不可说无因缘和合先后等。即虽说世谛说假名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叫常,假断不可叫断,不常不断名中道。

三、不一不异 世谛虽然离有自性的生灭及决定常断,然而像数论派学者说一切法一,又大众部说因果一体如转种子为芽等;胜论派学者说一切法异,又上座部说因果异体如同种子和芽各是一物等。都破坏了世谛因果中道。现在说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中道。

四、不来不出(去) 虽然前述六不,但是终究要说决定有果,如涂灰外道等执众生的苦乐,万物的生死,都从自在天来,这是外来的意思。又如耆那教的开山祖师犍陀若提子等计执苦乐的果报都是我的自作,我的自受,这是内出的意思。又如《毗昙》(有部的论典)计执木里的火性,从于性火以成事火,是内出的意思,数论派学者计执自性是常,也和这个执著相同。成实论学者讲木无火性,只是假借因缘而生,是外来的意思。胜论学派学者计执二微和合,也同这个意思一样。这些来和出都破坏了世谛因果中道。现在讲众因缘生法的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也不偏向于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中道。

诸法实相的妙体,由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去)等八不而显示出来。横破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竖依生、灭、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五句(因为求生灭不可得,所以说不生不灭,生灭既去,不生不灭、亦生灭亦不生灭、非生灭非不生灭等几句都自己崩溃了。就像生灭一样,一异等六迷也是这样),洗颠倒之病,令毕竟无遗,就是中道实相。这样八不就是无依无得无所有中道正观,也就是诸法实相,所以八不是二谛法门的极致。由此八不开显正观,了解因缘性空而生二慧。二慧是实慧、方便慧。方便慧鉴有不取,实慧是观空不证。如《中观论疏》所说:“二慧由二谛二发,二谛因八不而正……以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又说:“八不昔盖是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骨,定佛法之偏正,示得失之根源。迷之即八万法藏冥若夜游,悟之即十二部经如对白日。”又《大乘玄论》说:“八不者盖是诸佛之中心,众生之行处也。竖贯众经,横通诸论。”

同类推荐
  • 释然的修行

    释然的修行

    释然是个刚刚经过了成人礼的小和尚,对他来说,佛法和尘世全部一股脑儿摆在了尚未准备充足的自己面前。于是,烦恼氆就接踵而至。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故事(第三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圣经故事:先知与君王

    本书讲述从所罗门王起犹太民族700余年的历史,对应《圣经·旧约》的后27卷。该卷讲述了犹太国从辉煌到亡国,犹太人被驱逐出故里四处流亡到重返家园的历史。
  •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学步集:曾召南道教研究论稿

    宗教学是门年轻的学科,从缪勒1873年在《宗教学概论》中正式提出“宗教学”算起,到今天也不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历史,故宗教文化很古老并依然活跃,宗教学却还年轻。宗教学研究与宗教信仰是不同的,它虽然要涉及宗教信仰,但研究宗教和信仰宗教不是一回事。
热门推荐
  • 扶桑馆

    扶桑馆

    狸被我踹了一脚,扁脸抵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嘴里发出呜呜的声响,那块顶着红玫瑰花的蛋糕被压在身底下,成了模糊的一团。我们哈哈地笑,苏惠抓了一把土撒在狸身上,使狸的面目更加不清爽。苏惠是个安静平和的孩子,不似我,属于“淘得没边儿的”(我妈的评价),苏惠对狸这样做,已经超出了她的行为规范。狸是杂种,他妈是日本人,带着他妹妹住在横滨。横滨离北京有多远,我们不关注,我们关注的是狸的奇怪长相和傻乎乎的性情,以及他手里常常变换的美食。
  • 重生之祸水惹红颜

    重生之祸水惹红颜

    身为将军之女,姬蔓荷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不顾一切地嫁给了不爱她的男人,导致自己死于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并与情敌换了魂,由此招惹上潜伏在家中,诡计多端的三少爷。这个三少爷就是害死她的凶手呢,姬蔓荷发誓一定要让他得到应有的惩罚。只是,这个报仇的画风好像不太对?啊不对不对!为什么报着报着就滚到被窝里去了!他怎么能这么不要脸地抱着她在镜子前那啥呢!“韶正仪你真是够了!”某冒牌的三少爷邪笑道:“等你真身换回来了,我们再生两个小孩玩玩。”ps.男女主身心不干净,尤其是心!极其邪(♂)恶(♀),身心党慎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神剑慕容

    神剑慕容

    他,曾经名震武林,是年轻一辈的翘楚。十五岁踏入江湖,十七岁以绝妙剑术闻名于世,和他父亲慕容御风齐名,江湖上有句话:御剑山庄,剑圣父子,慕容二人,震铄古今。他就是剑圣慕容御风的儿子,‘小剑圣’慕容泰然。他,出身名门,处江湖之中,却远离江湖。父亲与兄长皆是武学宗师,而他,自幼厌武,手无缚鸡之力,江湖上默默无名。而就在那一夜,双亲被残害,山庄被烧毁,无家可归,他才慢慢懂得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就在那一夜,那个他,曾经名震江湖,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武林正道中的人人喊打喊杀的恶人。他的秘密究竟能藏多久?他又如何能原谅他?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菩提流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光里遇见树

    时光里遇见树

    沈宸:“老大,等待十年值得吗?”周嘉树:“没有等待,一切都是顺其自然。”苏浅:“你后悔过高中时候跟许琛在一起吗?”时遇:“没有,我当时真挺喜欢许琛的。如果说后悔的话,我大概最后悔的事情是把许琛的错误迁怒于周嘉树吧。“周嘉树:”时遇,如果我没有来找你,是不是我们就没有结果了?“时遇:”不会啊,我会一直等你来找我,因为我的直觉里你一定会来。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 空间之田园悍妃

    空间之田园悍妃

    萧云初和丧尸王同归于尽穿越大周,成了带着俩拖油瓶的寡妇。财产破茅屋一个,两亩地,两个瘦巴巴小可怜,日子怎一个苦字了得!幸好空间还在,灵泉,土地,百果园,发家致富指日可待,更有孩子他爹买二送一送上门。娘,他是来给我和妹妹当后爹的吗?孩子他爹满头黑线:我是你亲爹!在一起后。孩子他爹:小初,我们是不是该在给他们添一个弟弟妹妹了?萧云初:要生你自己生。孩子他爹无语:我没那功能啊。
  • 后来的后来只有我们

    后来的后来只有我们

    如果不是你,我不知道痛是什么,如果不是你,我就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去经历世间万物,但如果没有你,我便不想去体验这人生冷暖。一场无知的邂逅,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的感受所堆积而成,没有谁离了谁不能活,只有谁离了谁不想活,挫折,爱情,事业,诱惑,孤独,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他们该怎样面对……
  • 重生之天后成长指南

    重生之天后成长指南

    如果没有见到那对金童玉女的婚礼,或许宁萱永远不会反省自己,或许永远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多么爱那个男人。没有什么或许了,因为她重生了,一切都重新来过,这一次她一定要抓住属于自己的一切,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
  • 细雨中的阳光

    细雨中的阳光

    《细雨中的阳光》通过发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南方小城的爱与被爱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严肃的政治话题:自由.这正切合了当下"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题.好在我们开始进入法治社会、现代社会,并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现代法学的思想告诉我们,人的自由,不仅是整体人类的自由,我们更要个体的自由.自由和权利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个体的自由,权利就无从实现和落实;即使有了权利,没有自由的支撑,权利也不会牢固和持久,并且,权利会最终丧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