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5900000023

第23章 五位百法(1)

(第一节) 五位法的概念

学习唯识学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为不了解名相的含义所障碍,加之法相名词多以万计,更不容易从各个名相间对其得到系统的认识。但是,我们若能够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名相,弄清楚它的意义和联系性,也就容易克服这一困难了。大小乘的论典中,多以心、心所、色、不相应行、无为五法来作说明和统摄一切法的范围。如《俱舍论》以“五位七十五法”来说明和统摄一切法,“五位七十五法”即“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不相应法十四、无为法三”;《成实论》以“五位八十四法”来统摄一切法,即以“色法十四、心法一、心所法四十九、不相应行法十七、无为法三”,来统摄一切法;大乘瑜伽行学派以“五位百法”来统摄一切法,即以“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来统摄一切法。“五位百法”是《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的纲要,由世亲菩萨造论,取名为《百法明门论》。附带说一句,虽然大、小乘都讲五位法,但原始佛教并没有“五位法”的概念,巴利语系佛教也就没有心不相应行法,而只说“色法二十八,心法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所法五十二,无为法一”,合为“四位百七十法”或“二百二十法。”

“法”是佛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范畴,是佛教在人类思想史上独具异彩的创造,其含义相当复杂。因此,仔细分析把握“法”的意义十分重要。关于“法”,佛教的典籍通常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佛的教法、佛法。如“佛、法、僧”三宝里的“法”,是指佛教真理的意思。二是指成分、事物和现象。这里讲的是后一种用法,和前一种用法没有关系。

“法”是梵语“达磨”(或“达摩”)的意译。“达磨”的本义是轨持,所谓轨是轨生物解,所谓持是任持自性。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定的轨则,使人一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着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看便生起了水的了解。佛典中常见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者“宇宙万物”的意思。轨生物解是说有一定的规范,可以使人产生认识。任持自性是任载摄持自身的特性或质的规定性。这就是说,作为“法”有两方面的规定,即自有的特性和能为轨范而使人理解。佛教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大是小,是真是假,是事是理,有形无形,无不各自具有特定的自性,恒常不变,并由此能为轨范,使人产生理解和悟解。

但应当指出,“法”是单纯的,并非由更细微的异性单位所合成。如眼根,是由若干相同的眼根极微或分子合成。其他任何一法,都是由一群同性的极微或分子所合成。这就是说,“法”通常不相当于现象,而是相当于组成现象的分子,只是因为人们日常所见的就是感官的对象物,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法”就是现象。

五位法就是把一切法分为五类: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色法”是指有质碍或变碍之物;“心法”,是指六识或八识的识体,即精神活动的主体,也称为“心”,是对于“心所”而言,为心所所依。“心所有法”也称“心所”、“心所法”、“心数”,是相应于心法而起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现象,因为依心而起,系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即为心所有,故名“心所”。佛学论述“心”分为两部分:一是讲心自身的各部分,称为“识”;一是讲心在发生作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心理活动。所以有“心法”与“心所法”之分。“心不相应行法”,也称“不相应行法”,略称“不相应法”。“心所法”也可以称“相应行法”,是与心相应的,即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的。“不相应行法”是指既不属于“色”,也不属于“心”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故称“心不相应”或“不相应”。此法为五蕴中行蕴所摄,故名“行”,合称“心不相应行法”,它与“色法”也是不相应的。最后是“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指非由因缘和合而成,无生灭变迁的绝对存在,即无所作为的、不待所为而存在的东西、道理。前四种法通称为“有为法”,是指由因缘和合所作为,有生灭变化的现象。这也就是说,五位法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将千差万别的宇宙诸法,分别为有为和无为两种。“为”是造作的意思,有为法和无为法是从有无造作的角度,把宇宙万有分为两类的。

此外,佛教还从解脱论的角度把法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两类,所谓“漏”是流注泄漏的意思,如屋子漏雨了,桶漏水了,铁锅漏了等,用以譬喻众生从“六疮门”即眼、耳、鼻、舌、身、意流出“不净”,造成新的业因,以至流转生死,轮回不绝。故而,“漏”也就成了烦恼的异名。离开烦恼垢染的清净法,名为无漏法。

五位法的排列次序,《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和《百法明门论》的“五位百法”有所不同。《俱舍论》以色法领先,强调了色法引起心法。《百法明门论》则将色法排在心法、心所法之后,强调色法不能独立生起,是前二法的变现。因此,有学者认为,“五位七十五法”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五位百法”则是大乘瑜伽行学派的理论,表现出大小乘佛教哲学思想的一种差异。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二论均系世亲菩萨所造,世亲始从有部出家,后从兄无著菩萨学大乘佛法,舍小而大,专治弥勒之学(即大乘瑜伽行学派)。《百法明门论》是瑜伽行学派的基础。现将“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列后以供对照参究:

一、五位七十五法

五位七十五法认为宇宙万有分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为法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

1.色法十一: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无表色。

2.心法一:心王(摄“六识”)。

3.心所有法四十六,计六位:

(1)大地法有十种:受、想、思、触、欲、慧、念、作、意、胜解、三摩地。

(2)大善地法有十种:信、不放逸、轻安、舍、惭、愧、无贪、无嗔、不害、勤。

(3)大烦恼地法有六种:痴、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举。

(4)大不善地法有二种:无惭、无愧。

(5)小烦恼地法有十种:忿、覆、悭、嫉、恼、害、恨、诌、诳、骄。

(6)不定地法有八种:寻、伺、睡眠、恶作、贪、嗔、慢、疑。

4.不相应行法十四:得、非得、众同分、无想果、无想定、灭尽定、命根、生、住、异、灭、文身、名身、句身。

无为法为有三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

二、五位百法

五位百法认为宇宙万有亦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

有为法为: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

1.心法有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2.心所有法(计六位五十一种):

(1)遍行有五种:作意、触、受、想、思。

(2)别境有五种:欲、胜解、念、定、慧。

(3)善有十一种:信、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4)烦恼有六种:贪、嗔、痴、慢、疑、恶见。

(5)随烦恼有二十种:忿、恨、恼、覆、诳、诌、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6)不定有四种:睡眠、恶作、寻、伺。

3.色法有十一种: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法处所摄色。

4.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种: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事想、名身、文身、句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方、时、数、和合、不和合。

5.无为法有六种: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想受灭无为,真如无为。

《俱舍论》的“五位七十五法”,以色法为首,无为法列在末后,是根据现象产生的次序来排列的,强调心理活动必托外界色境,有色法才有心法,所以先色法而后心法。同时也是从佛教修持的程序来排列的,认为色法能引起贪欲爱乐等“染法”,是应当对治的首要对象,排在前面,而修持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无为——涅槃,故排在末后。《百法明门论》的排列次序,则侧重从唯识转变的次第,认为宇宙万有都是从心识转变而生,不是离开心识的独立的自体。也就是说,有心然后有色,所以先举心法。同时从宗教修持的角度,认为宇宙万法中,“心法最胜”,心法作用最大。它是生命现象的精神体,离开它,即无生命。《百法明门论解》说:“有为法中,此最胜故。造善造恶,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此心也,所以先言。”心所法常与心王相应生起,离开心王,心所不能单独生起。心所是心王的从属心理现象,是它的延伸作用,所以列在二位。色法所列在心所之后,是谓此色法不能自起,是依“心”与“心所”而产生的影现。《百法明门论解》说:“前二能变,此为所为;先能后所,故次言之。”一切物体概念都不能凭空生起,都由心、心所法所反映。心不想应行法也无有别体,不能自己生起,是借助心、心所、色法等三位互相间的差别联系而假设的抽象概念;离此三法,不能成立,故列在有为法的最后。无为法不能自己显示,要借前四位有为法断染成净显示,所以列于最后。

(第二节) 心法

心法是精神活动的根本主体,各自与所对境界相接触而形成分别虑知的作用,因其领有其他相应的精神活动,也称为“心王”。《百法明门论》把心法分为八识,主张有八种识:即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心法”总有六义:

1.“集起”名心,唯指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

2.“集积”名心,指前七转识,谓能熏集诸法种子故。

3.“缘虑”名心,统指八识,俱能缘虑自分境故。

4.或名为识,具有了别功能。

5.或名为意,八识都有前识引生后识功能,称为无间意识。

6.或第八名“心”,第七名“意”,前六名“识”,皆属心分。

世间所说的“心”,是指心脏器官,这里所说的“心”或称“心王”,是指我们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功能。根据心法的序次,它包括前五识,及第六意识的思维功能与第七识的自我认识。至于第八识,它是心法的主体,是它的延伸作用。现将八识略释于下:

1.眼识:眼根缘色境所生之识,名眼识。此识内依眼根,外缘显、形、美、丑等“色境”(尘),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眼识。

2.耳识:耳根缘声境所生之识,名耳识。此识内依耳根,外缘执、受、动、静等“声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耳识。

3.鼻识:鼻根缘香境所生之识,名叫鼻识。此识内依鼻根,外缘香、臭、好、恶等“香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鼻识。

4.舌识:舌根缘味境所生之识,名叫舌识。此识内依舌根,外缘甜、苦、辛、酸等“味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舌识。

5.身识:身根缘触境所生之识,名叫身识。此识内依身根,外缘冷、暖、痛痒、滑涩等“触境”,在根和境中间,发生一种分别的作用,这就叫做触识。

6.意识:意根缘染净诸法之时,所产生之识名意识。意根是指第七识末那识而言,六识内依“第七识”的“意根”,所缘的是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境(影像),中间发生了分别作用,这就叫做意识。

“识”者,是明了分别的意思,是指我们五官的感觉功能(前五识)与思维功能(第六识)。我们的感官与外境(尘)接触产生认识,主要依这六识发生作用。前五识起“明了”功能,就是感知功能,或感性认识。与之同起的第六识才起“分别”功能,就是理性认识。这六识,是我们获得一切知识的主要工具,一切见、闻、觉、知的印象都由此而产生。

“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境”(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境。“六境”是“六识”所缘之境(即认识对象),六根能够助生六识。这里要特别注意,即“前五识”所依的是“色法”,五种“净色根”,而均借外形以显机用,凭外境以资感触。所以很多佛教学者声称“前五识”只能在外门转,而第六意的意根就是第七末那识,即以第七末那识为意识独有的根据。“前五识”只是和五种器官相应的识,第六识具有一般的性质,表现为推理、判断、记忆等作用,所依的是“心法”。由于第六识能起种种分别,虽居身内,实通身外,故称此识能向内外门转。第六识对于一切事理都有思虑分别的作用,与前五识俱起的,名为“同时明了意识”,简称“明了意识”,亦称“五俱意识”。因为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不能明了分别,不能深入把握所接触的对境,而意识则能令“前五识”明了分别,所以称“明了意识”。又因是与“前五识”俱起时而起的意识,也称“五俱意识”。六识独自所缘过去、现在、未来的法境(尘),也就是意识的单独活动,称为“独头意识”。独头意识又分散乱、梦中、定中三种。“散乱意识”指非与五识同时而起,又非与禅定相应而起的,普遍单立生起的散乱思维,故称之为“散乱意识”或“独散意识”。“梦中意识”也属散乱意识,但是在睡梦之中,与醒寐时的散乱意识不同,比较模糊昧略。“定中意识”即是与禅观相应的意识思维。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翻译为“意”,末那识即思量的意识,如《八识规矩颂》中所说,“恒审思量我相随”,为第六识所依之根。思是“思虑”,量是“量定”。心法八个识都有思量,为什么单单第七识叫做“思量”呢?这就要加“恒”、“审”两个字来简别。恒是“恒常”,审是“审察”。

第七识对自己本身叫做“识”,若对第六识而言,它又叫做“根”。因为第七识叫做“意”,第六识叫做“意识”——意思就是“意根之识”,所以第六识叫做“意识”。第七识是“持业”得名,意即识,例如,称第八识为“藏识”也是这个意思。第六识是“依主”得名,意之识,例如眼识。很多佛教学者认为,第六识和第七识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七识在恒审思量,而其所恒审思量者,始终不脱一“我”字,是一切众生自私自利之根,常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惑相俱,故称第七识为“染污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梵语的音译,也可意译为“无没”识,大约是真如随生死流转而常不失不坏的意思,还可意译为“藏”识,这里有能藏、所藏、执藏三种意义,简释如下:

能藏:能藏的“藏”,是“含藏”之义,如仓库一样,藏受一切种子。这就是说在阿赖耶识里面,含藏了许多种子。无论是漏法、无漏法、心法、心所法、色法、善法、恶法,只要是能够生出现行果法来的东西,都是种子,而没有哪样种子,不是藏在阿赖耶识里的。它能含藏一切法的“种子”,所以叫“能藏”。这“能藏”的名称,是对种子说的,即是“持种义”。

所藏:所藏的“藏”是“覆藏义”,不是“含藏”义。“含”是“包含”,“覆”是“盖覆”,是“遮覆隐没”的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被“前七识”的现行杂染法所熏习,如我们人的衣服,被香臭所熏,那香臭“能熏”,衣服是“所熏”。阿赖耶识被“前七识”所熏,“前七识”是能,阿赖耶识是“所覆”。这就是所藏的意思。

执藏:是简称,全称是“我爱执藏”。这是因为,与第七末那识的“见分”相应的我爱,心所妄执阿赖耶识的“见分”,以它为“常”,是“漏”,是“一”,是“主宰”,妄执阿赖耶识识为我,或妄生贪爱,第七识为“能执”,阿赖耶识是“被执”,所以叫做“我爱执藏”。这我爱执藏的名称,是对第七识被它所执而言的。

这三个“藏”的三种意义,其实是名称虽有三个,而“本体”实则一个。正如一个妇女,相对她的儿子说,她是母亲,相对她的母亲说,她是女儿,相对她的丈夫说,她就是妻子。阿赖耶识相对种子说,叫做“能藏”;相对前七识说,叫做“所藏”;相对第七识说,就叫“执藏”。

根据阿赖耶识“能藏”、“所藏”、“执藏”的意义,把它归纳起来,它的主要作用和特征,有五个方面:

1.持种:能摄藏一切色、心、染、净诸法种子,这些种子为一切法的能生之因。“种子”是一种功能、潜势力,是第八识自身亲自产生各种果的功能,也就是能产生一切现象的潜势力。

2.受熏:受上述七个识所策动的身、口、意、业行熏习成种,其种子藏在此识中,也就是指由前七转识熏习影响各种现象的种子藏在第八识中。

3.受报:此识依人们生前所造的业力(种子)牵引,而于三界五趣四生之中受报,被认为是生死轮回的主体。

同类推荐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观心:金刚经心释

    观心:金刚经心释

    榜样和化身!他望着蓝色海边的高贵身影,欣喜若狂地相信他已经拥抱着美本身,这一形象是上帝构思的产物,是寓于人类心灵的纯洁完美的形象,是值得尊崇的人类形象和画像……书里说,太阳使理智和记忆混乱迷失,使人的灵魂因为纯粹的快乐和执着眷恋它所照射的最美丽的物体而忘乎所以,迷失方向:是的,它只有借助于某个物体,才有可能达到更离的境界。爱神模仿数学家,为了把抽象的概念传授给迟钝的孩子,必须借助于具体的的模型:上帝也采用这种方式,为了向我们展示其伟大,利用年轻人的形体和肤色,使概念上的东西可视化,引起人们对美的反思,使我们在看到后既满怀忧伤,又燃起希望之火。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清虚集

    清虚集

    本书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50多篇。收集作者关于宗教研究文章共多篇。内容包含了论宗教系统、道教科仪和易理、道教在海外的传播、藏外道书和明清道教、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上海道教斋醮和“进表”科仪概述、道家科仪中的伦理教化等。
  •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

    《禅学与净土》主要讲述禅学,禅与现代人的生活,禅堂的生活与清规,禅者云游与参访,从风趣洒脱谈禅宗的人物,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从衣食住行谈禅宗的生活等等。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快穿宿主她偏执成瘾

    快穿宿主她偏执成瘾

    体会到了一见钟情,想我桃夭缈本是天之骄女,校草什么手到擒来。原以为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可是,说要和我共白头的人,如今四季轮回你在哪!?天道突变.魂穿异世.刻骨情仇.痴心守候.身世沉浮.艰难抉择.当我像个坠落的天使,转头只有你在我身旁。这场爱情的角逐战到底何去何从?
  • 嫣挽传

    嫣挽传

    臣妾不过是长的像些先皇后,这是臣妾的福气,自然不敢以这面貌伺候皇上,臣妾这就进冷宫生活,臣妾与皇上自此不复相见。这些年的情爱与时光到底是假的,既然你让我的情爱不如意,我也会让你不快乐。原本天真善良的她一步一步黑化复仇...
  • 神在看着你(蔡骏作品)

    神在看着你(蔡骏作品)

    那是一个致命的雨夜。出租车司机马达载着一个乘客来到安息路。客人下车,马达继续前行,才发现竟是一条断头死路。他掉转车头,回到乘客下车的地方,猛然见乘客跌跌撞撞地朝车奔来。一脚急刹!满身是血的乘客轰然撞上挡风玻璃。即将断气的他,幽幽地瞪着马达,说:“记住,神在看着你。”
  • 异界剑仙

    异界剑仙

    江枫,一个被称为异端的蜀山弟子,他无意间流落到一个处于异常漫长的三皇时代的异世,神、仙、魔、妖、人的交锋,对与错的纠葛,情与恨的交织,最终都将完成他们的轮回……
  • 星际争霸之降生虫族

    星际争霸之降生虫族

    萧孟魂穿异界,成为虫族的一员。双魂一体、生吃异虫、进化变异、荒野逃生、夹缝求存………在这波澜壮阔的星际世界中他该何去何从。
  • 给心灵洗个澡大全集(超值金版)

    给心灵洗个澡大全集(超值金版)

    这个世界有两件事不能不做:一是赶路,二是停下来看看自己是否拥有一份好心态。好心态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好伴侣,让人愉悦和健康。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决定了一个人成功的方向。本书通过精彩可读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道理,告诉大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清洗心灵,以便让自己活得更轻松、更自在、更洒脱。
  • 三生志0a

    三生志0a

    前世今生,缘聚缘散,风起云涌,兜兜转转还是你。
  • 重生之南山南

    重生之南山南

    浑浑噩噩23年的时间,在23岁生日时发生转机。虽然一直幻想时间可以重新来过,但是当真的时光逆流之后,还是觉得略显茫然。看女主时光倒流,重新回到初中开始新的人生。
  • 辣妻撩夫:爱在一瞬间

    辣妻撩夫:爱在一瞬间

    林心扉是一个现代的女大学生,毕业了以后一事无成。后来遇到了周宇,这个影响了林心扉一辈子的男人……他们之间的悬殊的身份出现了无数的欢喜交加的成分,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在牵引着对方的心。在发现彼此相爱的时候,另一个总裁张峰出现了……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城市的天下……所有的爱恨情仇都在这个时空里面尽情的展现着。最后谁能够得到美人和天下?周宇为什么会破产,张峰为什么会潜逃,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那么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