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56500000004

第4章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

时间:2004年5月18日(星期二)上午

地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大楼一层学术报告厅

主讲人:何秉孟(全国政协委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

主持人:高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主讲人简介

何秉孟,1944年10月生于湖北汉川,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兼党组办主任和政策研究室主任、科研局局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研究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曾参与主持“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百县市经济社会追踪调查”等国家重大课题,共出版学术资料性调研专著121卷,审稿定稿90余部;此外,还主持“〈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新自由主义研究”等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发表独著、合著及主编学术著作《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简论》《劳动价值论新论》《世界沧桑150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新自由主义评析》《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阶级结构与第三条道路》《金融改革与经济安全》《美国经济与金融危机解析》《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与经济危机跟踪研究》等10余部;撰写学术论文《新自由主义研究》《国企改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为指导——兼评科斯产权理论》《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的三大误区》《当前亟须深入研究的几个经济理论问题》《正确认识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实质》《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四论》《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从“瑞典模式”看欧洲社民党社会民主主义“转型”的实质》《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等70余篇。其中,《世界沧桑150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新自由主义研究》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亚洲金融危机:最新分析与对策》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高翔:同志们,今天是“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我们请到了全国政协委员,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党组办公室主任兼政策研究室主任何秉孟同志为我们作报告。何秉孟同志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曾主持过“新自由主义研究”“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其中“新自由主义研究”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何秉孟秘书长和课题组的其他有关负责同志受院青年中心和院团委邀请就此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在座的许多同志都参加过。“《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这一课题形成的成果《世界沧桑150年》,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今天作为院领导的何秉孟秘书长亲自为我们作讲座,也体现了院党组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面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何秉孟同志为大家作报告!

何秉孟:在发言之前,我先说两句题外话。刚才高翔同志说我是什么“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这些似乎跟我都没有关系,我的本职工作是科研管理,搞研究是业余兼职。我本来是想搞科研的,说起来还是“黄埔一期”,毕业以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到院部机关工作,算是进对了门干错了行;来院后一直搞了几十年管理,由于对研究工作有一点兴趣,平时也搞点研究。所以前几天海报发了以后,有的同事跟我说,“老何啊,马克思主义讲座你还有一讲呢”。我听了以后,愣了半天,后来说了一句话,“这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我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有这么几层:第一层,我充其量是个“廖化”,当然有廖化那么一个水平,也不错了,我可能还是一个不称职的“廖化”。第二层,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科在我们院的优势在下降,当然我的估计不一定准确,不然讲座也不会找到我这样一个兼职的研究人员啊,对不对?第三层意思,我强烈地希望,我们在座的同志们当中,经过几年的努力,涌现出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家,以后像我这种业余搞研究的,就没有资格到这个地方来讲了,因为我们的理论大家很多了嘛。我强烈希望我们有一天能够实现这一点。这是我在开讲之前,谈的三点题外话。

院团委、青年中心给我交代的任务是,就“《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作一个发言。这个主题与理论创新密切相关,是个很有意义的主题。大家知道,党的十六大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与时俱进”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我们党肩负的推进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担任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最重要的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提高用科学的态度、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性,就必须了解、把握《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150年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

一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类社会又发生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巨大发展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变迁的终极原因,不应该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只能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在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组成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分析、研究《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首先应分析一下这150多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世界先后发生过四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纺织技术的机械化为开端,以蒸汽机的发明、改进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发生在18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第一次科技革命引发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733年呢绒工人凯伊发明飞梭到1784年瓦特改进蒸汽机,再到1830年前后,英国用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转变。随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辐射到其他国家,荷兰、比利时等也随之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初法国开始工业革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紧随其后。以上所描述的一切,发生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

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也就是《共产党宣言》发表不久。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磁学理论、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感应电流现象,进而确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先后研制出可以正常发电和供工业应用的大型发电机,并解决了电的输送问题,于1888年成功造成交流电传送系统,使电力真正进入工业和生活的应用阶段,并逐步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广泛影响到世界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特别是深刻而又广泛地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三十年的平稳发展之后,导致了以自由竞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也即帝国主义阶段。

第三次科技革命(也就是《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为主要标志,广泛反映在能源、材料、控制、信息等多个领域。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因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上升到主导地位。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进入国家垄断阶段。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发生了方兴未艾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也即《共产党宣言》发表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信息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它包括微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自动化、光导和光电子等一系列新技术。第四次科技革命是同资本主义由国家垄断发展到国际垄断相伴而行的。国际垄断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种调整,从目前的某些迹象看来,这种生产关系的调整多多少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空间。同时,第四次科技革命也推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从以上可以看到,近现代以来,世界发生了四次科技革命,后三次发生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这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二 150年来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方面发生的主要变化

下面我们来看看150多年来,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共产党宣言》在1848年发表时的社会背景,也就是1848年前后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时,人类社会正处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即工业革命之后(1733~1830年)、第二次科技革命刚刚发生的时期。电磁学理论刚由法国科学家法拉第奠定(1831年),50多年后(1888年)第二次科技革命才蓬勃兴起,电力技术进入生产和生活的实用阶段。由第一次科技革命推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告别了工场手工业阶段(主要在英国)。到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法国、德国等主要欧洲国家和美国仍在进行,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其他国家仍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就是说,在欧洲,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主义的旅程尚未完成。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仍处在封建时代甚至前封建时代,而且面临殖民主义侵略的威胁。

正在推进的工业革命要求进一步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工业资产阶级是反封建的领导者。同时,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明显暴露。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36年和1847年相继发生席卷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无产阶级经过1831年和1834年的法国里昂起义、1844年德国起义,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总的来看,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尚处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阶段。

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不会太高,大致相当于一百年之后我们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乡镇企业的水平。

这是150年前《共产党宣言》发表时的背景。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基本结论就是分析、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工人阶级的实践活动而提出来的。

150年过去了,世界真可谓是天翻地覆、面目全非。从纵的方面看,《共产党宣言》发表后,人类社会又发生了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及的三次科技革命。大致与此相适应,150多年来的人类历史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8年至20世纪初,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并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资产阶级确立了全面的政治统治地位;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确立;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世界范围的殖民主义体系逐步形成。

在这个阶段,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传统的农民阶级衰落,产业工人阶级壮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阶级矛盾。1864年第一国际创立,随后,欧美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英国、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爆发无产阶级革命,1871年巴黎的工人阶级进行了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失败了,但社会主义运动由此蓬勃兴起并不断发展。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战争和革命的年代,是资本主义陷入空前危机和开始进行改革调整的年代,最醒目的表现是私人垄断被国家垄断所取代,凯恩斯主义处于支配地位;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起的年代。

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列强冲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1929年爆发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出现了德国法西斯专制和美国“新政”改革的两种道路。随后,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三十年代,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苏联加快经济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为战胜法西斯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东欧及亚洲一系列国家的工人阶级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并形成。与此同时,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对峙到斗争、合作与经济上相互影响的共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长期处于冷战状态。其间,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20世纪80年代的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通过进行生产关系大调整,逐步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过渡,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国家陆续进行市场取向的改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空前挫折;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由对峙走向斗争、合作、相互影响的共处时期。

以上是从纵的方面看,150年来世界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从横的方面看,150年来,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归纳。

(一)欧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四大变化

总的来说,150多年来,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资本垄断、国家垄断等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垄断资本兴起,预示着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也即开始由国家垄断向国际垄断阶段过渡。具体来说,在这150年中,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和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斗争,由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中发生了如下四大变化。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调整。总的趋势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大大加强,工人参加管理,少数职工持有股份,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都说明资本主义不断对自身进行扬弃。资本主义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不断演变,由资本主义初期的个人企业、集体股份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大垄断公司和巨型跨国公司。近年来,巨型跨国公司实力迅速增强,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支柱,成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表。

第二,资本主义的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和升级。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轻纺工业大发展;19世纪末,重点发展的是重化工业和电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航空航天和核工业等新兴产业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突飞猛进,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增长,创造的GDP占GDP总量的60%以上。也就是说,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在美国,经济日益虚拟化、空洞化。这种虚拟化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尚需观察。

第三,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方式有了巨大变化。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扩张以抢占商品市场,进行商品输出为主。在自由竞争阶段的后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阶段,开始以抢占殖民地为主的形式向外扩张。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扩张采取以借贷资本输出为主的方式。目前,资本主义扩张则是以生产资本输出为主,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这也是生产社会化在国际范围内的扩张。生产社会化不仅反映在一国以内,而还表现在全球范围之内,所谓全球化,实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

第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越来越具有全球性。跨国公司的内部有组织、有计划与世界市场无序之间的矛盾,各国内部对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强化与世界经济无计划、难调节之间的矛盾,生产力迅速增长与世界市场有限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矛盾,等等。所有这些,都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复杂化。2001年初爆发的美国经济危机,很快发展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全球性的通货紧缩,且持续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就是这种矛盾的反映。

(二)社会主义发生了五大主要变化

第一,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再到社会制度的伟大变革。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新纪元。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重心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认识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中心内容。

第三,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也从单一模式发展为具有各国特色的多样化模式。这一转变是社会主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是社会主义不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现,也是21世纪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四,依据新的实践,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由把社会主义看作完善的制度,自然而然地带来生产力发展的观念,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要不断改革的观念。20世纪后半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发生了性质有别、程度各异的改革。有的改革走上了邪路,失败了,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有的正在结合本国实际,推进改革,探索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如中国、越南等国的改革。世界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改革、探索的实践阶段。

第五,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看,社会主义运动和建设的主体力量从主要依靠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转变为主要依靠具有现代知识和管理能力的脑力劳动者和脑体双重劳动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这是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继续存在和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

(三)世界经济发生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第一,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中叶,随着欧美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了国际范围内的社会分工即国际分工。19世纪70年代,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继而形成各经济体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世界经济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广泛兴起,至20世纪末,全球跨国母公司达6万多家,控制着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60%,国际技术贸易的70%,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

第二,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所谓“消费社会”。1820~1992年,世界GDP增长近40倍,在世界总人口增长4倍的情况下世界人均GDP仍增长7倍。制造新产品的创造力把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不仅在经济发达国家,在部分发展中国家,汽车、家电、移动电话、个人电脑等高档大众消费品也已经普及。

第三,人们认识经济危机的水平虽有所提高,但世界经济隐含的风险也在增大。自1857年发生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发生了十次这样的经济危机。战后重大和公认的有四次,如果加上2001年发生的这一次,就是五次了。过度的国家干预和大规模调控使危机出现变形(如出现了“滞胀”或通缩)。人们认识和把握危机的水平较前虽有所提高,但随着世界市场的规模化、复杂化和地域分布的普遍化,特别是随着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及其冒险性的急剧膨胀,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隐含的风险也在加大。

第四,制度化的国际经济合作已成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度化的经济合作越来越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目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大约有140个,近70%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成立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经济运行主体除企业和民族国家之外,又增加了一种超国家实体。无处不在的跨国公司、众多的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三大支柱。

(四)世界政治和世界格局发生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变化

第一,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成为世界格局的核心,成为世界政治形势走向的主线。19世纪中叶,没落的欧洲封建势力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新兴的资产阶级处于全面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共产主义运动开始兴起。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诞生。二战后,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两种力量经过了多次的较量和竞争,两种制度的国家都有过辉煌,也都有过失误。事实证明,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生存空间还相当广阔。

第二,帝国主义全球殖民体系从形成到瓦解,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瓜分世界完毕,帝国主义的全球殖民体系形成,它占世界土地面积的70%、人口的76%。处于“外围”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深受处于“中心”的宗主国的剥削和掠夺,不断起来反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掀起高潮,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1945~1990年,有100多个国家获得独立。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大国排序发生重大变化。1820年在世界GDP总量中,法国、英国、美国分别仅占5.4%、5.2%、1.8%,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占28.7%和16%。两百年前,中国的经济规模首屈一指,相当于今天美国所占的分量,当时的前五位大国排序是:中国、印度、法国、英国、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疯狂的殖民扩张迅速改变了原有的大国版图,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大国俱乐部。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这个俱乐部的组成基本稳定,但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内部排序与组合则屡有变迁,经历了英国独领风骚——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群雄并起——美国成为西方的“救世主”——美国、日本、欧洲三足鼎立的轮换过程。其间,特别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主宰了世界格局。今天,新一轮的、更大范围内的世界大国排序正在酝酿之中。我们说,振兴中华,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虽然难度很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第四,逐渐形成了制度化的国际调节机构和机制。二战后大国关系(特别是不同制度的大国关系)和世界形势虽然有时紧张、有时缓和,但总的趋势是对话在增加,合作在加强。这同战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协调机构和机制是分不开的。目前虽然美国力图推行“单边主义”,但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协调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社会结构发生了五大变化

第一,农业人口大量减少。从1870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农业就业人口从25%降为1.8%,美国从43%降为2%,日本从70%降为7.1%。在欧美发达国家,即使是现有的少量农业就业人口,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要么是农业工人,要么是农业经营者。

第二,形成了被称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定型力量”的“中间阶层”。1945年前后,发达国家出现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他们有文化修养、有专业技能、有社会声望、有丰厚的收入,但又都是领取薪水的专职人员。他们在社会中的比重日益上升,20世纪70年代,他们在西方国家中已大体占到20%~25%,成为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定型力量。与此相适应的是,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向着社会结构的核心方向迅速发展。

第三,社会组织结构出现了多样化、多层化和民间化的趋势。自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开始出现这种趋势,其集中表现是非政府组织、“非经营性组织”的出现,如学会、人权组织、环保组织、社会服务组织等。20世纪70年代“非经营性组织”开始向全球推进,1996年美国大约有150万个这类组织。社会学称之为社会中介组织,介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下,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社会中介组织是否发达,已成为衡量社会结构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四,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市化是工业化造成的另一项重要社会结果,目前全球的城市化率大约为50%。1850~1900年,即使是发达国家,城市化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从11.4%升至26.1%,而发展中国家只有6.5%。20世纪上半叶,全球城市化迅速推进,由1900年的13.3%升至20世纪中叶的29%,发达国家为52.5%。1975年的全球城市化率平均为38.4%,发达国家则达到高峰并呈现逆城市化苗头。1997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已达47%,20世纪末为50%左右。

第五,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核心家庭、小型家庭成为主要家庭形式,家庭的教育功能、对成员的保护功能等转向社会组织,人员流动的加速造成家庭稳定性减弱,离婚率逐步上升。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家庭出现多元化,独身者、单亲家庭、非婚同居、非婚生育、自愿不生育者增多,欧美国家出现了“生育危机”。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也已出现某些苗头。

综上所述,《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多年来,又发生过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此相适应,推动人类社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50年来,在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主要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些变化,对于理解为什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

三 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客观世界的变化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150年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绝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经历过;不少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列宁、毛泽东也没有经历过。而理论,不论什么理论,只要称得上是真理性认识的理论,其源泉只能是实践,是科学实验和人类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包括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人而不是神。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善于通过批判地继承前人创造的思想文化精华,并结合他们所处时代的人类三大实践,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在于他们善于依据、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分析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分析、研究、总结他们所处时代的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由于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发展趋势,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的这些理论建树,固然同他们的个人禀赋有关,但更重要的是,离不开19世纪工人阶级的革命实践,离不开当时人类的社会实践。由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所决定,他们不可能对他们身后的、根本没有经历过的社会主义作出具体的理论说明,而只能提出一些趋势性的预测或设想。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任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提出的理论,甚至包括150年来已经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虽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但仍然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而不是终极真理、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才构成绝对真理,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在“坚持与发展”辩证统一的意义上说的,是在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已提出的理论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调整、修正、发展的意义上说的。

所谓遵循“坚持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既必须坚持,同时也必须发展。听说上次靳辉明同志讲座时,有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基本原理能不能发展”。我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致应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的。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客观存在的反映,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是实践的指南。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世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第三,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性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必然现象和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第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科学和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历史条件为转移,必须和各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人类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

第二,劳动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第三,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第四,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第五,生产关系一定要与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也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必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三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现代无产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创造者。

第二,无产阶级政党是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理论基础。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和领导水平。

第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第四,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主要形式,但也不排除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的可能性。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摧毁和打碎旧的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国家。

第五,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必须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人民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制度。

第六,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七,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以及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第八,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的同时,要采取正确的斗争艺术和斗争策略,反对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对于上述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而对于经典作家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针对某些具体问题所作的具体结论或观点,则应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检验、分析,有的可能已过时就不必拘泥,有的则可能要修正,有的甚至在当时就不一定正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可能是后人强加给经典作家的错误成分,就应摒弃,等等。对今天我们碰到的许多新问题,经典作家可能从未涉及,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总结新鲜的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抽象和理论升华,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不仅如此,由于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由不同层次的理论观点组成的,这其中,难免有些结论或者当时就不准确,或者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用于指导不同国度的实践等原因,而需要调整、修正。也就是说,在我个人看来,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其中的某些结论,我们也不能将其看作千古不变的教条。

我们以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为例进行说明。

我在前面已经指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这本鸿篇巨制中,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精辟阐述,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诸多范畴,如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载体、价值构成、价值规律、价值转移、国际价值,以及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等。因此,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必须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而要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攻读《资本论》。我在此之所以使用“攻读”二字,是因为要读懂《资本论》并不容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人正是因为读不懂或没有读懂《资本论》而非议《资本论》,甚至因此而对马克思进行攻击,比如张五常。当然,更重要的是,张五常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由其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使然。

根据我的体会,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应把握好以下两个要点:其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用商品堆积起来的社会,所以,《资本论》是从分析商品入手的。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集中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和劳动的二重性。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种属性。所谓使用价值,就是“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商品成千上万,使用价值当然千差万别。但不同商品又可以相互交换,这说明,不同商品之间有同质的东西。这个“同质”是什么呢?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或者说“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即所谓“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对于不同商品来说,是同质的,区别在于劳动的“量”的多少不同,即价值的“量”的区别。关于商品的这种二重性,马克思曾说,这不是他的发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已有这一对范畴。马克思的发明,在于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也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所谓具体劳动,就是劳动在特定目的和形式上的耗费,如种菜的劳动、炼钢的劳动、挖掘煤的劳动等。所谓抽象劳动,就是劳动力生产商品时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而且,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此其一。其二,“价值”是同商品密切相连的,反映的是一种交换的社会关系,离开商品和交换,就无所谓“价值”,它不是哲学中有没有意义的“价值”。这两点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马克思及其以前的时代,西方经济学中流行的是生产要素价值论,所谓生产要素,不仅包含劳动,还包括资本、土地等,最典型的是法国学者萨伊的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论,所谓“三位一体”公式。劳动价值论是劳动者的理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是资产所有者的理论。

要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必须把握好的第二个要点是,马克思通过进一步对商品的价值构成所进行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由生产这种商品过程中耗费掉的原材料(包括机器设备折旧)转移过来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是资本家的投资,是过去的活劳动创造的价值,马克思称为“物化劳动”。因为它只是转移价值,不创造新的价值,马克思用“不变资本”来称呼它。第二部分是在生产这种商品过程中,由工人新创造的、相当于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第三部分是在生产这种商品过程中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拿去的一部分价值。由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都是工人的劳动新创造的,但工人所得到的仅是其中相当于工资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相当于工资的这部分价值或资本,对于资本家来说,就是“可变资本”,这部分“资本”对于资本家来说,“1”可变成“2”,“2”可变成“3”……故叫“可变”资本。另一部分价值即第三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这就是马克思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及其内在矛盾运动规律的学说。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按照列宁的说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不能动摇,这一点一旦动摇,剩余价值理论,有关资本剥削的理论等都不能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也将随之动摇。

但是,我们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决不意味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不需要发展。比如,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中,有一对很重要的范畴——“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什么叫“生产劳动”?在马克思那里也有两个要点:一是指创造价值的劳动,或者说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不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很重要,如管理国家的劳动、自给自足的农民的劳动,因为不生产商品,也就不创造价值,就不是“生产劳动”而是“非生产劳动”。在马克思那里,所谓“生产劳动”的第二要点,主要是指生产物质商品、有形商品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纯粹流通领域、服务领域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这一点,他在《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作了专门论述。他认为,在流通领域中,属于生产领域的延伸环节的劳动,如运输——从工厂运到销售点,以及商品包装、商品仓储等花费的劳动,可视作“生产劳动”。纯粹流通领域的劳动,如买卖商品的劳动,不生产商品,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劳动”,而是“非生产劳动”。至于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在马克思那里,也没有被放到“生产劳动”的突出位置。可见,他强调的还是物质商品生产劳动。现在看来,马克思的上述论述,包括“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对范畴,至少留下了两个盲点:一是将所有不生产商品的劳动笼统称为“非生产劳动”似乎不行,如自给自足的农民生产粮食、蔬菜的劳动,怎么会是“非生产劳动”呢?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化,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商品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包括纯粹流通领域在内的各种服务,如商业服务、旅游服务、医疗服务、电信服务等,也日益商品化,成为无形商品。用马克思的范畴生产商品的“生产劳动”来说,就是“生产劳动”的形式不断丰富、“生产劳动”的领域大大拓展。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现在已经成为劳动的主体形式,占主体地位。正如我们在介绍150年来世界发生的主要变化时已经指出的: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创造的新增值已占GDP的60%以上,在第三产业就业的职工已超过70%。即使在我们国家,创造的GDP已超过l/3,就业岗位超过40%。我们怎么能说这些工人、职工的劳动不创造价值呢?如果我们今天还抱住马克思当年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对范畴的含义不放,就不仅不能说明我们国家的现实,也解释不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甚至还有可能由此导出极为荒谬的结论:因为在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事物质商品、有形商品生产的工人不足20%。如果仅仅他们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也就是说,只有20%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说,被剥削的工人,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不足20%。这岂不荒谬吗?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必须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发展。

事实上,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比如在对“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对范畴的理解上就有所发展,认为马克思的所谓“生产劳动”,实质上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非生产劳动”是指劳动产品不是商品的劳动。因此,“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对范畴可用“商品生产劳动与非商品生产劳动”这对新的范畴代替。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以往对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对范畴理解上的一些歧义和争论,而且为我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形态的丰富以及商品生产劳动领域的拓宽,不断丰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再如,关于流通领域的劳动与价值创造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指出,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六章的说法,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继续的那些劳动是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而纯粹流通领域的劳动,虽然是促使价值实现的必要劳动,但不直接创造价值。最新的研究见解是,在这个问题上,有以下几点应予以注意:①据前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关于价值源泉的要点是:商品生产劳动创造价值。②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不断细化、专业化。随着市场化、商品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纯粹流通领域里的某些劳动环节所提供的服务,如商业经营、金融服务等,日益商品化,成为无形商品。完成这种服务的劳动,或者是生产这种无形商品的劳动,成为商品生产劳动。根据我们在前面已经说明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关于商品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这些劳动也创造价值。③商业服务这种商品是一种无形商品,其使用价值,就是实现商品价值形态的转化,即对生产者来说,通过商业买卖,价值形态实现了由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实现了由货币形态向消费品的转化。商业服务所耗费的劳动,创造商业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价值。这种服务商品的价值,不是附加进原商品中,而是独立存在于服务商品中。这些新见解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由此可见,即使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所以,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高翔:今天上午何秉孟同志为我们作了一个精彩报告,使我们对《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年来世界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变化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会后各位同志结合今天的报告可以认真读一读《世界沧桑150年》和《新自由主义评析》这两本著作。

同时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开展此次系列讲座活动,请的都是院内外最有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机会难得,大家参加完此项活动后也会感到受益匪浅。因此希望院属各单位青年工作组本着对党的理论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未来负责的精神,继续组织好本单位青年同志尤其是青年学术骨干参加以后的讲座活动。谢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讲座,最后也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何秘书长为我们作报告。

同类推荐
  •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采致敬古希腊哲学大师的天才之作。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带你读懂原著。精彩复原古希腊哲学家群像,重获和再造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是尼采的一部早期著作,写于1873年,未完成,生前未出版。在《悲剧的诞生》出版后不久,尼采的研究重心从希腊艺术转向了希腊哲学。他将目光锁定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即前柏拉图时期。尼采深信,二者在精神上同源,共同造就一种真正能够统率和指导人生的文化。他依靠流传下来的残篇断简,尝试复原前柏拉图哲学家的群像,带我们走近和重获那些伟大的天性、伟大的人。本书和《悲剧的诞生》一起,向我们展示了尼采哲学思想的希腊渊源。
  • 人生的九项修炼

    人生的九项修炼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修炼。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见,无论是谁,要想实现梦想,改变命运,都必须脚踏实地地进行自我修炼。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从而站在时代潮头,走在时代前列。“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时时、事事、处处修炼自己,才能获取创新的灵感,赢得成功的自信,把握人生的命运。
  •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

    《幽默心理和幽默逻辑》主要内容包括:交流之难源于人性本身、幽默、诡辩和雄辩、把颠倒黑白的胡话转化为幽默等主要幽默心理相关概述。
  • 心灵鸡汤(中学版)

    心灵鸡汤(中学版)

    本书收录了几百则短小精悍的故事,从梦想、坚持、自信、心态、处事等不同方面选材。
  • 哈佛逻辑课

    哈佛逻辑课

    逻辑与人类理性思维的关系犹如空气与生命,我们绝不会因为空气看不见摸不着而否定它对于生命的意义。人类与生俱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正是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具有超常逻辑思维能力的人,走到哪里者是卓尔不群的。请让我们跟随大学的教授和学子们,一同走进哈佛的逻辑思维世界。在领略哈佛风采的同时,带你走进一个与众不同的精彩人生。
热门推荐
  • 她从远方来

    她从远方来

    秋后,南坝场通向这里的公路开始建设,文学华和亮油壳报名当了民工。文学华当爆破手,亮油壳在民工连当伙头军。有天亮油壳去井边挑水,遇见一根“青竹镖”,他惊慌失措中打死了,把它埋在井坎边。他回来讲给民工听,冷不防遭到了文学华一顿臭骂。然后文学华怀念地讲述着:成都省的百花潭原先专门卖蛇肉,成都省的人象喝稀饭一样喝,百花潭的水照样汹涌澎湃;成都还有条祠堂街,临近那里有家“努力餐”,“努力餐”是地下党的联络站,地下党是个年轻妹崽,手拿双枪,百发百中。末了,当听得津津有味的民工还要这个“成都通”继续讲下去时,他却隐藏了脸上神往的笑意,一个人跑到工地上,左手拿钎,右手甩锤,打开了炮眼。大家都弄不明白,只有他自己晓得:他要让公路快快修通,他好到外面去见大世面。他也要到成都省的祠堂街去找那个妹崽,他想那妹崽不会忘记他。
  • 锦衣传奇

    锦衣传奇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明史》历代的锦衣卫中,有一个人,被称为第一锦衣卫他就是:少年仗剑夺武第,脚踏烈火救上帝。百官战栗伏阶下,高举金瓜震廷议。手掌飞鱼慑不法,缇骑马蹄震天下,身兼三公又三孤,天朝唯我陆平湖一直绞尽脑汁沉默写书,朋友建议弄个群扩展思路,说对历史真实度审核有帮助,因此决定建个看看效果,群号:124199558。喜欢锦衣卫的朋友加进来一起交流。
  • 重生宠妃

    重生宠妃

    前世入宫十年,帝王恩宠从未间断,最后亦不过落得惨死。有幸重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朝代,却身陷步步为营的后宫,沈蔚然表示,既然别无选择,那就必须朝着独霸后宫的目标努力奋斗!结果,一不小心,收获了一只由种马变忠犬的皇帝……
  • 我家大黄能寻宝

    我家大黄能寻宝

    养了三年的土狗居然能嗅到各种各样的宝物的味道,作为他的主人,我的人生就犹如开挂般从一个坑里掉进另一个坑里。“哼,看见我掉坑里居然也不拉一把。”“汪汪”
  • 我复制出一个异能库

    我复制出一个异能库

    金子?可复制!给我来十吨!我的更纯哦!钻石?可复制!给我来颗鸽子蛋!我的更亮哦!最新科技?可复制!钢铁侠战衣来十套!我的更先进哦!能力?可复制!霸王色你感兴趣吗?我的更牛哦!我的复制万界!呜哈哈!异能者群:1067037312
  • 生活的艺术:让内心获得幸福、快乐与宁静

    生活的艺术:让内心获得幸福、快乐与宁静

    《生活的艺术:让内心获得幸福、快乐与宁静》以格言汇集了爱比克泰德一生的思想精华,以精辟而又通俗的语言,向人们传授生活的真谛和幸福的真义。书中处处闪烁着作者独到的智慧,相信这本小册子能让读者在当今这个混沌的环境中找到正确的生活秩序。读者将从中分享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对人生、幸福、待人处世的感悟与教诲。
  • 幻法剑风

    幻法剑风

    风云大陆是一个魔法与武技并存的一个大陆,也许风云大陆沉静太久,千年来的和平让某些人不安分起来,野心开始充斥着……开始动荡的风云大陆,一个英才辈出的时代终于来临,一个精英荟萃的年代的到来,他们为了国家、亲人、爱情和友情奋斗着,他们的奋斗展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像一部史诗展开在人们的眼前……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地气

    地气

    住了百年的十里岭,说不能住人就不能住人了。不能住人的原因不是说这里缺少人住的地气。大白天看山下阴郁一片,一到晚上,黑黝黝的村庄里人脸对人脸两户人家,单调得就心慌。说谁家从前山的岭上迁往山下的团里了,咱岭上剩两户,水没水电没电的还坚持着,山下的人们笑话了,咱也不是没有本事的人,也该迁了。原先岭上有十几户人家,后来陆续都迁走了,就剩了两户,一户是来鱼,一户是德库。终于有一天来鱼和德库吵架了,两户互不上门,就连孩子们也绝了话题。岭上的两户人不常在一起说话,山越发黑了,黑得叫人寡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