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32700000002

第2章

但小伙子对文字迷宫感兴趣,对埋在地下的历史感兴趣,一种偶然性把他推入汉学界,但没有谁能够再把他推出来。他迫不及待开始工作,在清朝驻法使馆参赞唐夏礼协助下,从中国的古老祭礼“封禅书”开始。翻译是两种文字的转换,而沙畹的翻译首先是探索,一边翻译,一边研究作者曾经参考过什么文献,利用过什么资料,其可靠性如何,然后他又去追踪那些文献,探讨其真实性,再将各种线路重新连接。难得的是在追索过程中,不用砸门撬锁,轻易将所有大门都打开了,所搜索出的资料的数量、宽广度,事无巨细,令人吃惊。你等着这个西洋小子闹出故事,谁知没有事故,且出手不凡,四年后已经注译了全书的一半,由基督教会主办的北堂印刷厂出版了。从1895年以后的十年间,也陆续在法国的Ernest Leroux出版社出版。注释的详尽,考据的广泛严谨,有理有据,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你看他的译作,就得左三页右三页地翻着看,因为译作由译文和附录两个部分组成,你看过附录才更加明白原文。他对中国古代文献的熟悉,求证资料的复杂繁多,你没法理解,就像对伯希和的语言能力的没法理解。外国人从此读到一部有年份,有故事,有声,有色的最古老的中国故事:《史记》。君臣、父子、长幼、夫妇问的次序,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的礼义廉耻,帝王的暴虐,或人神之间的感应,就在千年的律法底下,以立体面貌出现,各人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粉墨登场。在时间上和精神上都显得遥远的东方世界,被推到西方人的眼前来了。从利玛窦以来,每一代传教士对汉学的涉猎大体琐碎,着眼点大多是近期文学,着重于翻译或改写,是业余爱好者的研究方法,外国人从他们笔下认识的中国不多。而沙畹《史记》注译的出现,于译者而言,是探讨了中国上古历史和文化源头,客观效果是促进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汉学研究也被推动起来了。他的注译本事,可以把翻译家冯承钧对他的《中国之旅行家》的评述作为总体的评述:“初阅时觉多为我国旧籍中之记载,经外国人所译述者,不肖终读也。近检藏书复见之,重读一过,见中有若干材料,为余穷年累月所难解决之问题,今皆不难按图索骥。是此书不特为翻译之品,且兼有考据之功。中有数事,均足以补我史籍之缺……”

之后,他扩展学术涉猎领域,非凡的智力,超人的工作能力,使他从一门学问到另一门,就像一连串活动着的镜头。你忙着看他的《史记》,他已经到了《中国两汉时期石刻》、《华北考古记》、《邦宁拓片之中亚的十种汉文碑铭》、《汉文大藏经中的五百故事和寓言》……考古,历史,地理,语史,碑铭,简牍,民族,宗教,中国古代石刻,既无国界线,也无学科之分。到处是沙畹,不用打起大旗,一眼就可以看到他。他读遍中国古籍书:《周易》、《诗经》、《尚书》、《书经》、《礼记》、《前汉书》、《后汉书》……你感到陌生的还有《独断》、《白虎通》、《公羊传》、《毂梁传》……然后左一把右一把给你引述,千页万页文字向你撒过来,直叫你惊也不是,喜也不是,恼也不是,不知他以什么东西去跟魔鬼换取回来的鬼本事。如果将伯希和的学问和活动能力比作海啸,沙畹的呢,不比也罢,要比就沙畹比沙畹。他把中国的文化兜底翻,有谁找出过他的岔子?没有。奈何。何况人家还谦逊得紧,一早声言:“我只是尽我的所能,我会为所有的批评指正感到高兴。”你能够怎样?都说他注译的《史记》是西方汉学界整理中国史学的一部严谨而精细的著作,最优秀的范本,是他的学术成就的王牌,其实他的考据、解读、辑纂史料的新方法,也是他的王牌。他手中有好多王牌。第一次来华,四年后奉命回国,接替德里文侯爵在法兰西学院的职位,主讲“汉语、满语和文学”讲座,才28岁。但考古学和史学研究已经硕果累累,成为法国汉学研究的生力军,及时成为法国汉学研究的接棒人。原来他到中国,冥冥中就为《史记》。这项工程成为施展他神迹般的智慧,以现代手法来对付一门最古老学问的天地。从此《史记》与沙畹紧密地相连在一起。他深深地沉浸在这部通史中,乐此不倦地漫游在这个远去了的古代世界里,却没有迷路,他以旁观者的目光,对这部通史进行全面思考,从序言和著名的长篇导论中都可以看到。他强调《史记》是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两人的手笔,属于司马迁的文字不会多。司马谈在宫廷主管星相学部门,相信天象直接影响到大地的生活,而这种观念也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同样有过记载。因此,司马谈在工作过程中,必然追踪从古到今在地上发生的事件,尤其有系统地记载日食、月食、地震、水灾及其相关大事。他的职务也容许他接触到宫廷收藏的最古老的档案资料,因此,所做的工作就不只是星相学的工作,同时也着手历史记载,如他所说:“掌握秘籍,职司记载”。且不只是编纂历史,他的博学,精天文,熟史事,对诸子学术的思考和研究,使他有可能像一个真正史学家那样去记载。所以沙畹认为,司马谈可能一早就起草了部分《史记》,且正式付诸文字。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很多段落以“太史公日”为开头,有些人认为这是议论史事的写作方法,沙畹却认为可以相信这段文字是司马谈本人所写。最后一章《太史公自序》明确指出,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到泰山进行封禅大典,而司马谈留滞洛阳,“发愤且卒”,为不能参与封禅祭礼而遗憾终身。去世前,“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俯首流涕承诺完成其未竟之业。但某些段落的“太史公曰”则指司马迁本人:“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但指司马迁的情况不太多。怎样区别父子的笔墨?从篇章上无法辨别,若从观点或精神着眼,尚可分辨其中差异。司马谈研究过墨家、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学派后,倾向于道家,一种比较自由的思想,司马迁说其父“崇黄老”,老子被称为“黄老道德之术”。而他本人则倾向儒家,崇拜孔子。他拜访过孔子故乡,礼拜过孔庙,孔子世家篇写得非常详尽。太史公笔触冷漠,沙畹如是认为。写吕后对戚夫人母子的极度凶残,也像叙述普通事情,不流露个人情绪,一种无人称的零度风格。作为时代的发言人就够了,不必道出个人的观点和思考。沙畹认为这是太史公独特的文字技巧。西方有些历史学家,将个人倾向介入历史,以个人的观点、志趣来再创造,古罗马历史学家提特李维(Tite Live),就给严酷的古代世界滚上太多的美丽花边。司马迁父子则无意留下个人印记,把收集到的各时期的文字记载,进行辑录,筛选,再把它们镶嵌和连接起来,使其成为连续的历史故事,依然保持历史事实的原貌。“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之前,历史只是地方性的编年史,《史记》开创了有完整故事的历史。没有它,后人对古代中国的认识只能限于不肯定的片断。陈胜吴广的作乱,没有必要写进历史,他们只是冒险家,抓住一个时机作乱,六个月就被镇压下去,没有值得称颂的史迹留下。沙畹如是认为。相反,把孔子这个道德伦理学家放进诸皇贵胄之列,是司马迁的首创。但孔子并非是“有圣智而无位”,因为“昭王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孔子实际上已成为贵族,但没有参与统治,只为世人提供了思想和言行的准则。通史里还收录了诗歌、论述、诉状、民歌、著名的语录等,因为写著名文化人的时候,必然牵涉到他们的作品。作品被收录下来,避免被遗忘,满足了希望了解过去的人的好奇心。《史记》因题材的伟大而伟大,“历史学之父”的美名,唯司马迁当之无惭。历史学家面对的难题,首先是史料的来源,沙畹认为《史记》史料的来源,有亲自经历的,有从当代人获悉的,也有从典籍文献中得到的。重要的是如何判断史料的伪真,又必须从中走出来,客观地给它一种形式,根据不同时代复活过去,给事件以合理的连续性,因为讯息往往是以片断传递而来。史料的来源既是历史学家的着眼点,也是读史者的着眼点。《史记》的史源一直有争论。沙畹认为除《楚汉春秋》外,《书经》是重要的来源之一,因为他引述了其中许多语录。这部最古老的中国文学巨制,收录了不同时代的作品,所覆盖的时间从尧、舜,直至公元前2000年。但沙畹认为《史记》内容的比例不合理,目录中有一半篇幅是写秦朝之后发生的事,换句话说,最后130年的历史,比起从远古至公元前221年那部分的篇幅要长。这种比例明显是失调的。原因何在?司马迁对发生于公元前213年的焚书事件写得很多,但该事件持续时间不长,三年后暴君就死了,文化局面很快得到恢复。在焚书过程中,数量少的典籍无疑是永远消失了,但数量多的,由于广泛流传在民间,因而得到保存。另一方面,许多历史事件,某些作品的内容,还保留在精英的脑袋里,就有恢复原状的可能性,比起秦朝之前发生的事,司马迁能够找到的史料会更多。《书经》在秦始皇的焚书中被毁了42章,留下来的只有58章,后来经过不断恢复,内容难免“现代”化,甚至成为毫无根据的编造。如果作者选择经过恢复的文字,作为读者,就不知道是哪一个时期恢复的《书经》。《楚汉春秋》也有同样情况。沙畹就从《史记》的内文求证,他发现司马迁参考的《楚汉春秋》是近史,参考《书经》九篇都是新本,而非旧文。

作为法国人,考据的是中国文化,思考的是中国文化,以中国文化著书立说,他很中国了?当年利马窦穿儒服,戴儒帽,出口之乎者也,道德文章,比中国人还中国,但沙畹决非如此。他漫步于中国古代世界,做他的学问,却以社会学家的立场,对现代中国有所思考,提出尖锐的批评。他发现他所研究的事物是陌生的。“这个辽阔的帝国人口众多……它的人民一生中都恪守我们所陌生的原则。”读中国古书的过程中他发现,“孝”字是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表现,“百行孝为先”。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没有尽孝是一件大事,是要天罚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如是,同样的上下尊卑关系,也伸延到家族成员中,臣民中,君臣中。对来自于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导精神的国家的人,面对“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父要子亡,子不亡不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陌生得就像面对外星人的事物,宁可死给你看也不会认同!吉卜林(R.Kipling)有谓:“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个世界永远不会互相了解。”当年带有新思维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也没能打倒。沙畹还发现,文学把这种思想反复加强传递,“时至今日,这些基本思想依然是中国人生活观念的组成部分”。他又说,书本没有教会中国人运用理性,也不引导发展个性和个人品质,“中国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注意本分,不依据自己的意识行事,而是屈从于外界强加的规则”。上层社会的人沉醉于文学和文学知识中,为求一官半职,就必须参加科举考试,而文科是考试的唯一科目,“排除了数学,实验科学等所有学科”。他以1889年考试题目为例,三篇作文题目皆取材于古文:《论语》、《中庸》、《孟子》。如果文章阐扬道德规范,提出政治见解,词藻讲究,就有入选当官的可能,因为他们理解祖先的教导,日后才能掌握国家大事,成为传统的卫道者。而学校培养人才,也只是推崇记忆力,忽略准确的观察和推理智慧的训练,导致书本知识扼杀了思想。“结果很自然,在那些源于科学的应用并改变世界面貌的发现中,没有一个是中国人的成果。”所以,近代科学不产生于中国,中国人甚至没有将祖先的发明加以完善。沙畹还认为:“中国人从未在他们的研究院的大门上写过:‘非数学家莫入’,他们既没有自己的笛卡尔,也没有自己的培根(F.Bacon)。”沙畹这就从汉学转到社会学。他认为,要更好地跟中国人打交道,必须认识这个非理性的古老民族,研究汉学就有其必要性。

同类推荐
  • 走进文学的深处

    走进文学的深处

    本书辑录骆玉明教授撰写的各类随笔三十多篇,其内容或是陈述个人作品的主旨、创作的经过,或是对同道、朋友著作的点评……对学界中人的恳切情意,对学术的热忱态度,对人生思想的感悟,在字里行间闪现。这些文章,有曾经发表过的,也有首次面世的,文字既华丽典雅,又言简意赅,体现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独特情思。
  •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谢冕卷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谢冕卷

    本套书选收我国当代人文社科领域著名学者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中的重要章节,旨在总结和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研究之精华、学术繁荣之盛况,使优良的学术传统、严整的学术规范得以承传光大,使一代学人的优秀学术成果以新的面貌进入21世纪以至更远的时代。
  • 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

    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

    当代中国工人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篇,其中的佳作和许多知名诗人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更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但这部分文学成就被严重忽视和低估。譬如198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重要的诗歌选本,工人诗歌基本是缺席的,在当代文学史的主流叙述中也难觅其踪影。这部诗集的作者是这样一批特殊的工人,如巷道爆破工陈年喜、酿酒工人绳子、失业不久的薄膜厂流水线工人乌鸟鸟、炼钢厂工人田力、建筑工人铁骨、农闲时的锅炉工白庆国、十四岁就开始打工的服装厂女工邬霞、羽绒服厂的填鸭毛工彝族小伙吉克阿优、在大地深处工作了近三十年的煤矿工人老井,以及不久前堕楼辞世的富士康工人许立志……
  • 吴兴华译文集(下)

    吴兴华译文集(下)

    吴兴华翻译过许多外国著名诗人的作品,如拜仑诗钞、济慈诗钞、叶之诗钞,还有未发表的但丁的神曲的部分章节等。可能也有西洋诗的影响,他自己的诗不论在意境上、文字上和旧诗、西洋诗存在着深缔的因缘,是一种中国古典和西洋现代之间的有机融合。这本译文收录了《运命》《捡东西》《危急时期的祈祷(选译)》《达·芬奇轶事》《富兰克林散文书简选》《危机》《城市里的一周》等文章。通过本书中的内容,可以从侧面解读吴兴华的深刻蕴涵。
  • 一路兵歌

    一路兵歌

    这本集子,都是自己当初发表的原文,没有润色,没有加工,各个工作时期都选了一些,为的是记录成长,反映真实,更是为了永远记住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关心和帮助过我的人们。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奋斗明天。“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我将以笔代歌,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热门推荐
  • 网王拽王子的腹黑丫头

    网王拽王子的腹黑丫头

    十年前,她幼稚任性,他懵懂稚气,两个人在感情中摸索,就此分别两国十年后————“想让我当代言人,可以。一个月,做我的助理,我就考虑看看?”龙马前期是和原著差不多性格的,臭屁别扭加上恋爱白痴,后期长大了,是比较腹黑,有时候卖卖萌,霸道总裁一下什么的,壁咚公主抱什么的,是必须的!因为近乎做了全文的修改,所以章节比较乱,但剧情还是一个个连下去的~~~~
  • 重生三月有晴天

    重生三月有晴天

    “妈妈,等我,下辈子我还会是你的女儿”顾晴说完往下一跃,记忆如流水一般往前流逝。画面定格在一个翩翩少年!顾晴睁开了眼睛,眼前一双大大的眼睛正紧紧地贴在她的脸上……
  • 一纸婚书:枕上男神快来嫁

    一纸婚书:枕上男神快来嫁

    乔乔,只不过好心收留了一个奶油小生,竟然吃她的!住她的!最后竟然还……?“这是谁啊?怎么瞧着这么小?该不会就是你那个新男朋友吧?天哪!你怎么能老牛吃嫩草?”?乔乔心里冷笑不已:“这能够老牛吃嫩草也是一种本事呀!像你这种老牛还找不到他这样帅的嫩草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妖孽王妃

    妖孽王妃

    蓝诺初倒霉地被组织一枪,送回一个没听说过的朝代,成为了蓝家不受待见的小姐。连丫鬟都想在她身上踩一脚。蓝诺初呵呵大笑,不知道姐姐曾经是杀手吗?谁再找茬,我们拔刀相见。咦,那边的王爷,你为什么老是看我?你再看我,我就嫁你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奶爸的奇艺人生

    奶爸的奇艺人生

    穿越到平行世界,睁开眼,发现自己身边有一个呆萌的小女孩叫他爸爸,在这个文化落后的世界里,林杨带着萌娃追孩子她妈。
  • 两个炮手的罗曼史

    两个炮手的罗曼史

    马三炮一直目送着茶花小鸟般的回到女伴们身边,然后看着她们各自端着盆或拎着桶说说笑笑地离去。她们的背影也很好看,尤其是茶花,走动时水红衬衣形成的皱襞来回不断地变化着,怎么变化都很好看,恰到好处地好看,像风摆杨柳,弄得人心头秫秫的痒痒的。在拐弯的尽头,他看见茶花还有意无意地回头望了一眼,好像还浅浅地笑了一下。马三炮心里就咯噔一下:回眸一笑百媚生啊!
  • 总裁的心尖宝贝放肆恋

    总裁的心尖宝贝放肆恋

    【已开新文《他的小祖宗不好哄》,文文超甜啦,一定要看哦】在姐姐的婚礼上,沈颜意外招惹了时家继承人时殊,传言时殊为人冷酷无情,不近女色。时氏集团唯一的继承人,商业上当之无愧的帝王,睥睨一切。却意外碰到沈颜,冷酷是什么?呵,不近女色?那深沉迷人的嗓音:“宝贝,该回家了。”那又是谁呢?
  • 胭脂稻传奇

    胭脂稻传奇

    关仁山,满族,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市,1981年河北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与著名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誉为河北“三驾马车”。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风暴湖》《福镇》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小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九部,以及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落魂天》《苦雪》等,约计五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小说《船祭》香港《亚洲周刊》第二届世界华文小说比赛冠军奖,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网瘾少龙

    网瘾少龙

    在宇宙的某龙星上,一位怀孕的母龙跟丈夫发生了争吵,一气之下,就把孩子射到宇宙遥远的另一边地球上。最终蛋儿被人类少女白兮兮捡走了,并恰逢卵化,自此之后一人一龙就生活在一起。只是龙万万没想到,他的主人竟然是一名网瘾少女!于是,在白兮兮的哄骗下,年幼的小龙崽无知地打开了黑暗世界的大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