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8300000010

第10章 关于民族问题的笔记(1)

记于2008年。

江应梁主编的《中国民族史》是由民族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分上中下三卷。由于我年初在市人大会上当选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急于学点相关领域知识,又因为在家休养脚伤而有空闲,就读起了这部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触是,我国作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是由来有自的;我国现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着源远流长内在基因。现依据本书做一些摘记和梳理。

在中国现在这块土地上,或者比这稍大一些的范围里,历来生长着许多不同部族的古老先民。原始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在黄河、长江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已经形成了炎帝、黄帝、东夷、蛮夷等民族共同体,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雏形。一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都与这些原始民族有关。

炎帝族祖居西部陕西渭水上游地区,后沿渭水向东移动,进入中原,活动在今河南及河南、山东、河北交界地带,与当地东夷、九黎等族杂处,成为黄河流域几个著名的部落集团之一,其首领后来被尊称为“神农”。黄帝族源于有熊氏、有蟜氏部落集团最初在姬水流域活动,后向西部扩展,在今甘肃东北与陕西接壤地带。后沿黄河向东游动,到达中原地区,与炎帝族长期共处,世代联姻。中南部的九黎部兴起后,曾北向炎、黄争雄,被打败。黄帝族成为中原地区强大部落集团。东夷族最初在山东南部地区,后向四周扩展,遍及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东海滨海一带。其中两个最大的集团首领为太皥氏、少皥氏。后均融于黄帝族,尊黄帝为祖。少皥氏中赢姓的一支曾远徙西垂,建立秦国。蛮夷族或称为南蛮,居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以九黎部最为英勇,也最早进入中原与东夷发生联系,蚩尤为其首领。九黎集团被炎黄联军打败,蚩尤被杀。其部伍一部留在北方,称为“黎民”;一部回归南方,与土著苗蛮(三苗)杂居并融合。苗蛮亦蛮夷集团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江、淮、荆一带,曾长期与尧、舜、禹争斗。在中国古代史上,这四个原始民族共同体是确实存在过的,他们是中国各民族最初的来源。其中,由于种种原因,黄帝族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关于民族问题的一篇笔记

一般说来,现代理解的民族是以国家的存在为前提的,也不再以血缘关系而是以地域关系为其基础。我国最早的国家是夏朝,随着夏朝的形成,原先的部落联盟和酋邦(高于部落的血缘和地域关系的混合体)也就成为民族。形成夏王朝的主体即成为夏族(在夏商周三朝,国名、王朝名和族名是合一的)。在夏时,夏国和夏人居住的地区被视为“天下之中”,夏国也被其他部落和酋邦尊为“天下共主”,夏人也被称为“中国之人”。夏,相传是炎黄后裔。夏的祖先鲧、禹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部落进入中原之前是西北黄土高原的游牧民族,黄帝的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所率领的两个部落分别居住在今四川西部、与青海毗邻的雅砻江上游和岷江上游。这一地区正是古代氐羌的发祥地。昌意的后代鲧、禹就出生在羌地。可见,夏族源于西羌,以后向东发展,到达伊、洛、河、汾地区。在不断的征伐、兼并的过程中,部落演变成酋邦,酋邦又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个更大的人们共同体,夏族就是以羌为主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夏朝建立后,除经历了对内部不服者的平叛,也经历了对外部不服部落和酋邦的征服,最终得到了内外一致的认可,在其统治区域内其他部落的名称逐渐消失。在夏朝四周,仍然存在其他民族共同体,被统称为四夷。夏朝和四夷的关系在古书中有记载。《尚书·大禹谟》说:“无怠无荒,四夷来王。”《淮南子·原道训》说:“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

商族,是先世居住于黄河下游的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共同体,活动中心在今山西南部和河南北部地区,后向东部移至今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地带,与东夷长期共处,几经迁徙后,主要居于河南、山东交界的黄河两岸。商族以鸟为图腾,当与东夷少皥氏有渊源。商族与夏族关系密切,文化上互相影响;在夏末至商朝建立前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商朝的建立标志是商族的形成,但夏族并未消失,而是融入商族之中,而且成为商族的主要成分。夏族、商族之间的这种相承关系,是夏以后民族形成中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商朝兴起时,四周分布着许多部落集团或小国,称为“方”或“邦方”,如鬼方、羌方、危方等,与商王朝互不统属。后来,商朝征服了许多方国,这些方国在政治上承认商的“共主”地位,有的还接受了商的封号。商与这些方国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居于统治地位,接受贡赋;一方面居于臣服地位,但有的又不甘心,向商进行掠夺。商的地盘比夏大,主要是向西方和南方用兵,掠夺奴隶。这些地方有许多古老的少数民族,如南方的荆楚,西方的庸、蜀、羌等。应当说,这些民族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商的控制。

周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始祖后稷名弃,为舜臣,曾同契等助禹治水。我们知道,禹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契为商族始祖,这反映了早在传说中的“五帝”后期,夏、商、周三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周族起初活动中心在陕西渭水中游扶风、武功一带,后迁至今陕甘交界,与戎狄杂处;再后定居于陕西彬县、旬邑一带。古公亶父时期南下至今陕西岐山,改国名为周。武王灭商后定都于镐,实行分封制。周族是夏商以来华夏族重要组成部分。西周势力南跨长江,西至甘肃,北到黑龙江,东达海滨。周对四方少数民族统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当然,各方内部又有不同的民族。周对四方少数民族采取了不平等的压迫政策。明确“蛮夷要服,狄戎荒服”;“要服者贡,荒服者王”。意思是蛮夷要进贡,戎狄要朝见。不贡不朝者要教育,再不行者要征伐。这表明周与四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与臣服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华夏民族与四方少数民族加快融合的时期。春秋时期,东方夷族已逐渐与华夏合为一体;向东迁移的西方部分戎族支系因与华夏杂居,也逐渐与华夏融合。春秋中期以后,比方狄族各支已被华夏诸侯国征服或吞并。南方有蛮族(包括越族)、东北方向有肃慎族(金、清等的先祖)、夫余族(高句丽、百济皆出于其)等族存在。这是一个中国境内众多民族特别是西、北方向的民族,大多处于不定居状态,不断迁徙,交错杂居的时期。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快了民族的融合,一方面也构成了以后民族分布的特点。这也是春秋以前中国各民族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盛行“尊王攘夷”,大诸侯国周围的少数民族小国(也包括一些遗留华夏小国)相继被霸主国吞并、同化。如齐之于东夷诸国,秦之于西戎诸国,晋之于北方戎、狄诸国,楚之于南方蛮夷诸国。戎狄之南向侵扰、楚之北向争霸中原,客观上对于中华民族的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北方诸族中以东胡(乌桓、鲜卑均为其支系,也是蒙古族的先民)、匈奴为主,与燕赵密切;西方诸族中以义渠、羌戎为大,与秦国密切;南方诸族中以楚族、越族为大(其中吴国、越国均属百越),两族关系密切。越的北伐,吴、越、楚之间的战争,促进了吴越与华夏间的融合。到战国晚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周围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扩大与密切,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以郡县制为基础,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抗匈奴,南征闽越,扩疆拓土,具有重大意义。但他采取的焚书坑儒等残暴政策也埋下了王朝短命的伏笔。汉朝在秦的基础上,把秦朝没有统一进来的匈奴、西域诸国、东胡的乌桓和鲜卑、西羌的大部分、西南夷都统一进来了,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了祖国各民族的大统一。

夏朝的建立形成了夏民族。夏以后又经历了商、周两朝。周初“华夏”一词始见于文献,“华夏”作为民族是春秋时期的事情。华夏民族,不只是夏人,也包括了商人和周人。华夏民族是夏商周三代前后承袭,相互渗透,共同融合的产物。在此过程中,也有不少夷、蛮、戎、狄融合其中。夏之祖先禹兴于西羌,殷人本出于东夷,而周则来源于戎狄。从族源上看,华夏与夷蛮戎狄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或者说,华夏就是出自夷、蛮、戎、狄。华夏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名称出现在春秋。春秋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纷争、大融合的时期。当时,华夏与夷、蛮、戎、狄对举并存。实际上,没有夷、蛮、戎、狄也就没有华夏的出现。《淮南子》甚至把中国所有的民族都看成是一家兄弟(当代学者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是多元一体)。华夏是夷蛮戎狄异化又同化的产物。从夷蛮戎狄方面看,华夏是它们自身社会发展速度不同而发生的异化过程中出生的;从华夏方面看,它是夷蛮戎狄的某些部分因社会发展程度相近和彼此频繁交往而发生的同化过程中合成的。无论从血统上说,还是从文化上说,华夏都是夷蛮戎狄共同创造的。由于华夏是夷蛮戎狄的先进部分合流而成,所以,华夏与夷狄的区别不完全决定于族类是否相同,而是首先看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如何。

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共同特征。包括共同的地域范围,共同的经济水准,共同的语言文化,共同的心理特点等。进入汉以后,华夏民族渐渐称为汉民族。汉民族意识的特点,一是大一统观念,二是对于夏夷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既可以用夷变夏,也可以用夏变夷。

形成华夏民族(在汉朝就是汉人、汉民族)以后的中央政权,如何处理中央政府与边境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秦汉时期,尽管各方边境民族情况不同,边疆政权名称形式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建立羁縻政权、实行军事统治。秦代在中央政府设“典客”和“典属国”官职,管理边境民族与外国的交涉;汉代改“典客”为“大鸿胪”。驻守边境的官职,称为“校尉”或“都护”。如在西羌、匈奴、乌桓、鲜卑、西域诸地都设置了这种官职。西汉在边境地区设置属国,由都尉管辖。汉朝对归附的少数民族,保留其原来的官职名号和部落组织,不改变其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但行政上归属汉廷委派的属国都尉管辖。属国遍布于汉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如《郡国志》载,有张掖属国、辽东属国、广汉属国、蜀郡属国、犍为属国、陇西属国、北地属国、朔方属国、云中属国、上郡属国、安定属国、西延居属国等。属国的范围较大,统领几个县,相当于郡。也有一些地区在县一级设置都尉,统领较小的少数民族部落。属国之官,始置于秦,称为典属国。汉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还设置了一些郡县,因为新设,称为“初郡”或“新郡”,也称“边郡”。这种边郡大都以部族联结的范围作为行政区划范围,由朝廷委派太守等掌管,有固定任期;同时任命当地部族酋领充当王、侯、邑长,终身制且可以世袭。边郡出赋,由土长解纳土贡,不立征调。边郡太守统管民政和军事,兵马由内地遣戌。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于边境各族的土长,授以王、侯封号,使之听命于朝廷。如南越王、闽越王、滇王、夜郎王等。每一地区,受封的土长酋首也往往很多,让他们代表朝廷统治本部人民。这就是所谓的“羁縻统治”。此外,汉朝还在边境设置亭障制度,实行移民屯垦,以巩固边疆,解决供给。

属国制和边郡制,既是汉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策略,又是管辖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体制。在归附汉王朝、修职贡、奉正朔的前提下,给少数民族的酋长首领以较大的自治权,不改变原来的政治体制,不改变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这对于加强内附少数民族的统治,加强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和解,巩固和扩大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当然,羁縻政策的效果如何,一方面与作为民族首领的土长禀性有关,一方面也与中央政府所派官员素质有关。特别是后者所实行的政策、策略,对于当地的稳定发展或者分裂反叛起着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这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如汉平帝时,归附汉朝的若羌族曾是天山南路汉王朝可以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当它受到邻族侵扰求助于都护但钦而得不到及时救助时,其王唐兜就率众投降了匈奴。这里有历史的教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民族游动,也是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三国时期,曹魏政权把北方统一起来,境内包括匈奴、鲜卑、氐、羌、乌桓等少数民族;蜀汉政权则对西南用兵,收服了西南诸夷,西南地区从四郡增至七郡,并广泛传播了中原地区的耕作文化;孙吴政权则有效经营了江南、岭南地区,足迹甚至远达夷州(台湾)。西晋时期,对大量内迁的少数民族实行双重统治。一方面保留原来的部落组织,“立其中贵者为帅”;一方面又“选汉人为司马以监督之”。对边境少数民族,沿袭汉魏以来的体制,设立东夷校尉、西戎校尉、护羌校尉、戊己校尉、西夷校尉、南夷校尉、南蛮校尉等分治四方。由于西晋时期对少数民族的高压政策,民族关系比较紧张。西晋之后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胡汉割据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分布改变,杂居更为广泛,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拓拔鲜卑氏建立的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其中特别是鲜卑族的汉化。南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左郡、左县,使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刺史、太守、县令,同时封他们为王、侯,自治权力较大。这种制度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有重要地位。

同类推荐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导读》书稿分为“历史背景”“论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源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六部分,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写作背景、重点内容、主要观点、重要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为脉络,通过专家层面的特色解读,把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通俗理论作品,把深奥的理论诠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读物,有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以经典体现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箴言·资本来到人间:工业革命》内容包括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节选)、产业革命、大城市、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红旗卷起农奴戟。
  • 论语通解(二)

    论语通解(二)

    本书是已经出版的《论语通解(一)》一书的姊妹篇,续集,内容包括作者第十四讲至二十四将的内容。本书作者以亲和力的语言和轻松的讲座方式呈现给读者。作者通过自己对《论语》经典著作的深刻地理解和切身地体悟,结合当前读者工作生活中的困惑,进行了通俗地讲解和阐释。
  • 人生四书

    人生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做人做事有着深刻而实际的意义。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本书站在现代青年人的角度,撷取“四书”中流传千古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人生、世界、人性、人格、待人、处事、领导、财富、家庭、修养、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生动的解读,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帮助读者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现实难题。
  • 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本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热门推荐
  • 一品侍卫

    一品侍卫

    桃子卖没了新书新书《首富小村医》上线,QQ阅读首发,大家还在等什么?
  • 你给予的温柔很甜

    你给予的温柔很甜

    【原书名《仅仅对你温柔》】【学霸vs学神】一条猝不及防地娃娃亲,两件带有疑点的死亡,互相不喜的两人在慢慢的相处过程中日久生情。在有人怀疑他们之间的感情时,夏晨曦淡定自若地说:“我会努力将这些差距减小,努力不行,那我就加倍努力,还是不行的话,那我就加加倍努力。反正一辈子那么长,我就不信追不上他的步伐。”在有人质疑她的能力时,殷涵衡勾着唇角说:“我原本不是个很爱笑的人,可在遇见她以后,感觉全世界都灿烂了起来。”原来,寂寞时是自己的手指数脚趾;原来,思念时是连呼吸也会肉痛;原来,一个人就是一辈子。(本文属于从头甜到尾的小甜文,男女主身心干净,女主不是傻白甜。作者原创文章,禁止搬运,若发现,必究法律责任。)
  • 原来我恐怖如斯

    原来我恐怖如斯

    江小昭喜提女配逆袭重生卡,直到她快速平推了前世宿敌老巢,忽然发现这剧情发展和想象中不一样。江小昭:“噫,原来我这么强的吗?”少女站在灵气复苏的狂野丛林里,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 杀手哪有这么萌

    杀手哪有这么萌

    【已完结】跨过百年的她,仍旧童心未泯,吃喝玩乐偷,样样都精通。伴着十年前和某人的约定,她成为了杀手组织“极天”幕后的神秘BOSS。玩转舞台,扮猪吃虎,企图为身边人开启未来的一条崭新的道路。可,这可并不是什么闹着玩的事情,这不,又出人命了!“给我砍,挡姐路的人一律死死死!”“什么,有美男?美男留下!其他继续砍!”
  • 上古帝鸿

    上古帝鸿

    在膜拜萨满之力的古老时代,智人祖先们的脚步遍及整个大陆,并在野兽、妖魔、巨人、神的环伺中,将我们的文明薪火相传。守护人类、传播火种,两个少年从亘古走向洪荒。他们是芸芸众生中最不起眼的两个,木匠和医生,他们创造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起源,他们是帝鸿与榆棢,他们是土与火的圣徒。
  • 竹枝词(中国好小说)

    竹枝词(中国好小说)

    小说写了一个陷入中年危机的男子童济,一旺死水的生活窒息了他的生命和创作活力,突然撞入其生活的小姨子梁枝让他内心深处涌动着某种说不清的情愫,精神上的相通让他们相互之间有了某种暖昧的情感却又各自游荡在边缘。其妻梁竹与梁枝之间又因家庭原因,相互之间冷漠隔阂,小姨梁枝又因丈夫的性无能而陷入崩溃的边缘,试图挽救别人、证明自己、弥补姐妹裂痕的童济在种种矛盾交杂中,何去何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明州孤烟冷

    明州孤烟冷

    攀云窈窕兮上跻悬峰,长路浩浩兮此去何从。
  • 你最喜欢的300篇哲理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你最喜欢的300篇哲理故事(青少年阅读故事书系)

    在人生中,有些事必须得到别人的信赖才能实现;生命的源头就是知识和智慧,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和源头相连;当上苍要把更大的好运赐给我们的时候,我们却又茫然失措,徒然让机会溜掉;每个奇迹总是始于一种伟大的想法。或许没有人知道今天的一个想法将会走多远。只要沉下心来,你就会听见目标就在不远处。让我们从故事中去汲取这些人生的智慧,本书推荐了300篇哲理的小故事,希望读者们从中启发智慧以及受到激励。
  • 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初中版)

    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初中版)

    每位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作为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初中三年,家长对待孩子的教育更要谨慎有加。那么具体教育孩子时,家长要注意哪些问题?又该怎么做呢?这便是本书阐述的重点。在本书中,我们为家长提供了实用、科学、操作性强的教育方法,在阐述道理的同时,为家长提供了具体的教育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