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83800000134

第134章 唯一死尔

晋献公死了,带着遗憾,带着不甘,带着无限的担忧。身后事如何?他已经看不到了。

现任太子奚齐,已经十五岁,懵懵懂懂的年纪,还需要大人的庇护。他根本不知道,从父亲去世的那一刻,危险,已经降临在自己身边。

他的人品如何,史书没有丝毫记载,但他绝对不是神童,他控制不了局势,驾驭不了群臣,掌握不了晋国这艘大船。最糟糕的是,他有一个美丽却让许多人痛恨的母亲。当然,这并不怨他。

晋献公的棺椁还停放在灵堂,没有下葬,大家都处于悲伤阶段,里克,已经谋划着剪灭骊姬一党了。

太子党与骊姬党,双方仇视多年,到了见红的时刻。

太子申生之死,给太子党沉重打击,断绝了他们的希望;现在,骊姬党的靠山没了,内部人心惶惶。以里克为代表的太子党,没有了顾忌,开始谋划抢班夺权。

里克是太子申生的坚决拥护者,当初一念之差,没能拯救申生,让他痛心不已。

他要复仇,要替太子申生鸣冤。

晋献公去世,老臣狐突看出朝堂内部波涛汹涌,继续称病不出,躲开是非;至于荀息,忠贞有余,决断不足;里克已经忍耐多年,是该站出来,为申生报仇的时候到了。

他并没有盲目出手,为了保险,开始联合各方势力,为申生翻案。其中,申生、重耳和夷吾的支持者(各有各的母家),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联合起来,准备对骊姬党发动致命一击。

没有晋献公坐镇,骊姬全靠荀息支撑,明显处于劣势。

但是,里克与荀息私交非常好。当初,他俩与邳郑曾经谈论晋国的未来,‘三巨头’各持己见;如今,真的到了刀兵相见之时,他们各为其主,分列两个党派,不得不直接交锋。

这一切,都是骊姬造成的。

里克知道,荀息忠诚,天下罕见。现在,朝堂之上,许多大臣都痛恨骊姬害死太子,赶跑重耳和夷吾,如果发动政变,荀息必将成为受害者,必死无疑。

他不想与荀息为敌,更不希望荀息成为牺牲品。故而亲自找到荀息,试探道:“三位公子的同党,将要杀死奚齐。外有秦国,内有百姓,都要帮助他们,你准备怎么办?”

这几句话,可谓掏心窝子,几乎把自己发动政变的预谋和盘托出,所有把柄都交给了荀息。以此表达诚意,希望他迷途知返,不要支持骊姬一党。

在政治旋涡里,这种无原则的坦白,很容易被人一网打尽。但他知道,荀息不是那种果决残忍的人,绝不会为了政权,错杀一千;而且,众位大臣的背后势力,也很强大。

荀息听出话外之音,斩钉截铁地回答:“国君刚刚去世,就要杀死他的遗孤,我不会那么做。如果不能保护太子平安,唯一死尔。”

从定义‘忠贞’,到‘唯一死尔’,每一句话,让人充满敬意。

‘忠臣不怕死’,荀息可谓最典型代表。

里克此来,其实就是为了拯救荀息,想把他从危险境地解救出来。如果荀息能同意合作,共同铲除骊姬党最好,否则置身事外,里克也完全可以保他平安。

然而,荀息宁死不屈,坚决拥护奚齐,完全站在里克的对立面上。

其实,荀息也明白,奚齐的太子地位,来路不正。但是,国君临别托孤,对自己充满期待与信任;自己也信誓旦旦答应,‘忠贞’护主,至死不渝,岂能临场变节?如果违背君命改朝换代,何以为人?

里克又说:“如果因为你的死,奚齐得以立为国君,那也值得;可是如果你死了,奚齐照样会被废掉,岂不白白送死?”

荀息说:“昔日国君问我:如何以臣事君?我对以‘忠贞’。如今言犹在耳,我绝不会因为爱惜自己的身体,而违背‘忠贞’的誓言。”

里克走的实用路线,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荀息则是理想路线,说到‘忠贞’,就一定要做到完美。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选择,两种不同的思想境界,相遇后必定水火不容。

面对荀息的坚定,里克知道无法动摇,叹息而去。

他又找到‘三巨头’之一的邳郑,问道:“三公子的党羽,要杀死奚齐,你打算怎么办?”

邳郑也是太子申生的支持者,早已对骊姬一党深恶痛绝,压抑了许多年。现在晋献公去世,再没有什么顾忌,他知道朝政由荀息掌管,于是反问道:“荀息怎么说?”

里克回答:“荀息将要为奚齐而死。”

邳郑说道:“你努力吧!两个国士策划的事情,没有不成功的,我将全力以赴帮助你。你先带着申生手下的七位大夫等我,我将让狄人行动起来,联络秦国动摇奚齐的势力。而且拥立差的国君,我们将获得丰厚的报酬,人望好的不让他回国,晋国还能是谁的天下?”

这几句话,听起来完全变了味儿。把一次为国为民而发动的政变,变成了满足个人私欲的叛乱,思想上明显落了下乘。邳郑这种自私自利的想法,应该好好接受教育。

里克听了邳郑的话,心里很不舒服,好像自己这么做,纯是为了当官发财谋私利一般,完全违背了内心的初衷。之所以谋划废掉奚齐,只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能有一个贤明的国君,为了让晋国更加强大。

他马上批驳邳郑:“这话不对。首先,骊姬迷乱国君,欺骗国人,诬陷群公子,害死太子申生,我们铲除她,是为了安定民心,消除忧患;其次,义是利的基础,我们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公义;如果杀死奚齐是为了谋取好处,那是贪利背义,只能国乱身危,还要被诸侯记载史册,遗臭万年。否则都是先君的儿子,奚齐又有什么罪过?”

里克的内心,并非为了谋取私利,完全就是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为了正义。否则让骊姬一党专政,如优施、‘二五’那样的蠢材,晋国岂不乱套?百姓岂不遭殃?

同一件事,不同的出发点,就可以看出人品的差异。听了里克的正义言辞,邳郑马上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拜谢里克,诚恳接受了他的意见。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里克,注定在春秋时期,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他们的谋划,存在一个重大漏洞——没有提前确定好继承人。

或许,很多人认为,这并不是关键,因为那个位置有巨大吸引力,给谁谁不要?不过,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里克的预料,这个漏洞是致命的。

其实,在里克等人的心中,早已有了最适合的人选,就是重耳。他贤能英明,深得民心,而且手下人才济济,必须由他来掌权,才能率领晋国,称霸中原。

里克相信,重耳一定会接受这份大礼。会吗?事实告诉我们,主观臆断,不可靠。

公元前651年10月,里克派人在居丧的茅屋里,刺杀奚齐。此时的奚齐,刚刚十六岁,青春昭华,只因生在君候之家,卷入权力之争,转眼成为牺牲品。

虽然他没有改元,没有正式即位,没有得到诸侯的认可,但他是合法的继任者。奚齐,成为春秋时期第十三位被弑的国君。

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不知骊姬是什么滋味?恐怕她的心,都碎了,造孽啊!

晋国,原本可以在申生的率领下更上一层楼,以他的仁慈,绝不会为难骊姬母子。骊姬,可以安稳当她的太后;奚齐,也可以开心地当他的公子,母子过着富足快乐的生活。然而,骊姬不甘心,非要去挣、去抢、去夺,结果造成如此悲剧,害人害己,最后一无所有。

多年的努力谋划,现在,一朝成空,还丧失了儿子。骊姬心头滴血,欲哭无泪,自己错了吗?错了吗??错了吗???

刺杀新任国君,罪可灭族。谁是幕后真凶?不用查都能知道,荀息心里明镜一样。但他没有四处捉拿凶手,没有在朝堂掀起新一轮杀戮,而是准备自杀,以死来谢罪。

作为托孤大臣,没有保护好太子,没有完成国君的遗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内心痛苦,无颜见晋献公于地下,只能兑现自己的诺言,以死来表明自己的‘忠贞’。

有人劝他(估计是骊姬指使):不如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晋君。

荀息也实在,不仔细考虑形势,真的立卓子为君。

这次,他加强守卫,层层保护,然后安葬晋献公。他也不想一想,那群人能甘心吗?里克既然敢刺杀奚齐,已经与骊姬一党彻底决裂,岂能让卓子担任国君?

荀息是国相,掌握大权,完全可以捉拿凶手,对政敌展开一轮疯狂杀戮。但他没有,也许,他希望里克等人能忏悔,希望他们能和平相处,或者想先稳定局势,秋后算账。

善良、宽容、犹豫,这是他的弱点,致命的弱点。

里克与邳郑,那都是大风大浪里出来的,有勇有谋,既然做了,必须做绝,不会再心慈手软。

公元前651年11月,他们不再隐藏,与众位大臣联合起来,率领甲兵,在朝堂上杀死骊姬、卓子。此时的卓子,还是个孩子,就这么被无辜的搭进性命。

由于时间短暂,年纪幼小,并非正式国君,上任也没几天,虽然被杀,这里并不把他列入被弑的行列。至于骊姬,作为春秋时期七位著名的美女之一,她的生活原本很幸福,结局却是最悲惨的。拥有漂亮的脸蛋,却没有善良的心,注定是个悲剧。

荀息满腔悲愤,无力回天,于是引咎自杀。

他是个忠臣,纯粹的忠臣,忠的有点愚,愚的让人怜。在内部的权力斗争中,他没有展现出‘假虞灭虢’的谋略,没有雷厉风行地铲除隐患,仿佛一个待宰的羔羊,任凭别人出招,自己成为牺牲品。

不过,他的‘忠贞’,让后人赞赏佩服。君子说:“白玉有了斑点,可以磨掉;言语有了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荀息,就是这样的人啊!”

由于荀息忠于国君品行高尚,晋国的历代国君,对他的后人都十分重视,十分关照。后来的智氏、中行氏,都曾在晋国辉煌一时。

荀息死了,死的光明正大,虽死不改其志。

当初,为了防止群公子挣位,骊姬想办法赶跑了他们,还蛊惑晋献公,在祖庙设下诅咒,禁止回国。从此以后,晋国形成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所有公子居住国内。

自从晋献公铲除曲沃庄伯、曲沃桓叔的分支之后,晋国的公族已经被大大削弱;‘骊姬之乱’后,晋国公族更加衰弱,这导致晋国不得不重用外姓。

短期之内,外姓人才得到重用,但是,若干年后,由于晋君昏庸,难以驾驭大臣,导致君权逐渐受到挑战。到了春秋末期,大权旁落‘六卿’,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演变成了著名的‘三家分晋’。

里克与邳郑取得了胜利,然而,他们的命运,并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跟荀息一样,他们也是这场大戏中的两个小兵,身不由己。

因为,他们没有选好继承人。

同类推荐
  • 金岳霖只要有你便足够

    金岳霖只要有你便足够

    金岳霖爱林徽因,这是众所周知的,林徽因的幸运,在于一个不是她丈夫的男人,苦苦爱了她一辈子。
  • 大吃货帝国

    大吃货帝国

    “陛下,车骑将军已经亲自押送巴蛇回朝。”“好,朕要与群臣共乐,大宴群臣,分食之。”“陛下,东平王进献十尾箴鱼。”“吩咐下去一半清蒸一半红烧。”“陛下,楼船将军在北海捕获一尾北海十足巨鱿,已至未央宫。”“给朕全部切片,碳火烤了!”“陛下,夏王派人送来黑犬四只,当地人称为‘刻耳柏洛斯’。”“哦,地狱犬嘛,那今天吃狗肉火锅。”……在这群魔乱舞的时代,披着汉元帝马甲的穿越吃货帝刘世摸着下巴自言自语道:“夔牛吃过了,軨軨吃过了,也该尝尝弥诺陶洛斯牛是什么滋味。”PS:又名《真神话山海经版西汉》
  • 隋末世家天下

    隋末世家天下

    世家,从夏朝的家天下开始诞生,不断发展到后面可以影响国家的发展。而后多少帝王为巩固皇权而打压;多少次流民屠杀;多少次改朝换代;但它一直存在,到现在也只是换一种方式存在。既然不能消灭那就让它远离中原去发展。
  • 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

    本书内容里的所有事件皆严格依照史书所载,不敢编造,间或有我自己的一些观点。历史就是一个一个的故事,每个时代都有色彩斑斓的故事,每个故事又蕴涵着不一样的历史。汉朝四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汉王朝的沧桑和辉煌。回首汉朝,历史的故事和人让我们感动和惊奇,仿佛遥远,其实很近。因为历史是活的。《大汉王朝·汉武挥鞭与大汉中兴》从汉武帝登基开始写起,到汉武帝时代的结束止,将武帝登基——长门锁阿娇——卫青与霍去病横空出世——通西域——北击匈奴——大汉中兴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加以全方位叙述,各色风云人物穿插其间,充分再现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见解独特,高潮不断!
  • 经验与教训:中国历史人物的成败

    经验与教训:中国历史人物的成败

    读史使人明智。因为,知己者明,知人者智,知世者通。中国历史人物的是非和成败虽然都已经成为过去,但是我们依然在谈论着他们,是他们人生的方法和经验,为我们的人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开放的视野。
热门推荐
  • 美女总裁之超品高手

    美女总裁之超品高手

    【无敌爽文,每日十更!】超品高手归来,我回来不是想证明我有多强,只是想告诉他人,是我的,终究是我的!
  • 特殊搜查支援科

    特殊搜查支援科

    特殊搜查支援科,简称支援科。是公安部内部为了一群有着不同能力的警务人员而特别设立的部门。
  • 吴兴华文集

    吴兴华文集

    吴兴华既是诗人又是翻译家,他创作的诗歌和翻译的作品大都发表在三四十年代。本书《吴兴华文集》收录了吴兴华《沙的建筑者》《从动物的生存说起》《记诗神的生病》《唐诗别裁》书后、《谈诗选》《现在的新诗》《谈田园诗》《两本关于叶芝的书》《怎样谈话》《鸽,夜莺与红雀》《秋天的日记》《再来一次》《乔易士研究》《菲尼根的醒来》《记亡妹》《游梦者》《马洛和他的无神论思想》等文章,吴兴华是天才式的人物,英年早逝,可悲可叹。阅读本书可以解读吴兴华作品的深刻蕴涵,了解他英年早逝的悲情人生。
  • 重生过去甜甜一生

    重生过去甜甜一生

    苏甜甜重生了,在她还没有看上知青林南的时候。没有流言蜚语,没有家破人亡,赵峥也没有伤残退役时,真好~这次,她要像她的名字一般,甜甜的过完一生……
  • 翻红身价的密码

    翻红身价的密码

    《翻红身价的密码》由欧阳吉强编著,按照本书中的方法操作,让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展现出大家风范,赚取更多的财富,拥有更高的身价。
  • 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在清华听的12堂修心课

    本书介绍了在清华大学,有很多发人深省的修心讲座,无数知名学者和专家教授都在这里讲解过修心的要诀,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步伐,聆听他们的声音,进行一场简单而又不平凡的修心之旅。
  • 花开浪漫的华年·夏

    花开浪漫的华年·夏

    作品以诗一样的笔触,记录、描写了中国目前最大的、自农村涌向城市的漂泊人群中,一个大学毕业的知识人员的生活中的所遇、所感,抒写着其身上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美丽诗性与浪漫情怀。
  •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修习般若波罗蜜菩萨观行念诵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上每一朵哀伤的云(珍藏版)

    世上每一朵哀伤的云(珍藏版)

    那年夏天出现的男生季修梵,使海茉和喜歌的命运悄悄发生了转变。海茉父亲暴毙,不堪的真相令她与母亲移居小城,修梵与海茉朦胧的初恋也遭到了巨大的压力。这期间,善解人意的喜歌则成了修梵最好的知己。她对海茉的嫉妒,驱使她一再做出伤害海茉的事情。明明深爱,却不得不放手,海茉独自远赴异国,细心内敛的顾予浓无意走进了她的生活。青春里所有不能示人的秘密,都随着顾予浓的出现蠢蠢欲动……
  • 北大的源头在哪里?

    北大的源头在哪里?

    北京大学的历史源头在哪里?其思想轨迹大体如下:(一)1918、1925年,蔡元培校长两次讲到:中国古代太学是近代新北大的“高曾祖”;(二)1925年蒋梦麟代校长判定:本校由国子监改为京师大学堂;(三)1948年胡适校长提出:北京大学是历代“太学”的正式继承者;(四)1964年前后,陆平校长提出:继承太学、学习苏联、参考英美是北大三大办学方针;(五)20世纪60年代和1982年,冯友兰讲:北大校史应从汉朝太学算起;(六)1987年,任继愈指出:北大源头应追溯到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开办太学;(七)20世纪80、90年代,季羡林在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提出:北大历史应从国子监创办算起,还可上溯到汉代太学;(八)1986、1988、1997年,萧超然反复讲:北大源头可直接上溯到代代相传的晋代国子监;(九)1998年,我提出:北大最初历史源头是公元前124年西汉太学创立,直接源头是古代北京地区的太学和公元947年辽南京太学、1287年元大都国子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