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9100000013

第13章 民族性与现代性: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双重变奏(2)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整个五四文学的纲领性文件,他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打倒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载《新青年》1917年2月第2卷第6号。,将西方近现代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全面引入到中国新文学的创建目标中。随后便有许多新文学青年开始了白话文学的探索和尝试,他们虽然在文体形式上还显出幼稚粗糙的一面,但在文学精神的表达和创建中,无一例外地把西方启蒙主义中宣传的平等博爱等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作品的中心主题,从个性解放入手,剖析传统礼教和专制主义给民众带来的人生痛苦。早期文学研究会作家从社会问题入手,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揭示旧文化、旧传统吃人的本质。叶绍均的《一生》描写了一个小女孩不幸的人生遭遇,揭示了童养媳制度的残酷与非人性本质;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中封建家长思想陈腐,将青年关在家中不准他们接受新思想影响,暴露了中国家长专制给青年带来的精神痛苦;王统照《湖畔儿语》讲述了一个下层贫民极其贫困悲惨的人生故事。作家们以人道主义者特有的悲悯情怀,对中国社会的苦难和不幸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体现了五四文学人文主义的精神本质。创造社作家则高举个性解放的大旗,痛陈礼教传统给中国青年造成的人生痛苦,将人文主义精神作为与封建文化斗争的最有力武器。

五四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的弘扬首先得益于周氏兄弟的大力倡导。鲁迅、周作人兄弟早年留学日本,在维新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一条外出求学之路,最终“盗得”异域的火种,确立了启蒙主义的文艺精神,并在新文化运动中得以猛烈爆发。鲁迅自加盟《新青年》之后,便以文艺为武器,创作了大量小说和杂文,对封建礼教文明展开猛烈攻击。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历史就是家族制度吃人的历史,不仅统治者吃人,下层百姓也相互吃人,甚至亲人之间也相互吃人,“而我身处其间,也未必没有吃我妹子的一片肉”,作者借狂人的自我反思,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悲愤呐喊,表达了启蒙主义者特有的人道主义情怀。鲁迅随后创作的作品几乎都深深地打上了人文主义的烙印:孔乙己的不幸结局,闰土的贫困人生,阿Q的自我麻醉,祥林嫂的恪守妇道,正是中国礼教文明制造的血淋淋的人生悲剧。鲁迅在杂文创作中,不断剖析造成中国民众苦难的文化根源,指出儒教礼教正是难逃其咎的罪魁祸首,封建统治者运用礼教这一特殊的毒刺,毒害和麻醉下层百姓,使他们心甘情愿地成为统治者人肉宴席上的美食。鲁迅对封建文化的强烈否定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验与感悟是分不开的,作为一个从“旧营垒”中走过来的人,他的生活历程使他得以在历史转型期较早地呼吸到现代文明的空气,并体验到东方文化专制主义令人窒息的精神痛苦,从而把人道主义作为精神解放的一面大旗,自始至终坚守在人文主义的阵地上,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领袖。

周作人是五四文学的另一位先驱者。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对西方文学的广泛涉猎,使他对人文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不仅是最早参加新文化运动的成员,同时也是新文学革命的理论创建者。文学革命期间,他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理论文章,阐释新文学建设的人道主义内涵和以人为本的平民主义精神。周作人在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以表现人情、人性为中心的文学理念,批判和清算了传统文学“文以载道”文学观人道主义的缺失,主张描写普通的人生,表现真情实感,尤其要关注女性的不幸命运。周作人的文学主张明显源自西方启蒙主义,接受了近现代写实主义的文学理念,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他的文学主张也直接影响了文学研究会的青年作家和其后的乡土文学作家,使他们一开始就走上一条描写普通人生、关注下层民众的文学之路,周作人对人文主义理念的倡导是20世纪中国文学走上现实主义文学发展道路的重要路标。

新月社作家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推进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青年有着西方留学的特殊背景,对近现代西方文明有着强烈的认知并接受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现代文明,他们提倡科学理性意识和自由主义文化理念,将科学主义视为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资源。在提出文学改良主张不久,胡适便与陈独秀、***等新文化同人们产生分歧,胡适希望中国青年具有现代科学意识和人文主义精神,“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原载《每周评论》1919年7月20日第31号,后收入《胡适文存》卷二。,以实证主义的科学态度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们创办《国学季刊》,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清理,不仅对《红楼梦》研究有了新的拓展,还写出《白话文学史》,肯定白话是“活的语言”,对守旧派陈腐僵化的文化观进行了具体有力的反驳。新月社成立后,梁实秋、徐志摩等人更多地从人文主义立场阐释新文化运动的建构目标,主张通过新文学传播人文主义的精神理念。梁实秋认为,自由主义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石,只有通过弘扬这一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才能给古老的东方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新月社作家一方面从理论上提倡人文主义思想,一方面在文化活动中努力表达对自由主义的推崇,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注重对人性美的赞颂。新月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歌唱纯洁无瑕的爱情,表达对性灵美的渴求,《我有一个恋爱》《雪花的快乐》等作品以清新单纯的诗句表达了对纯洁爱情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追寻和渴望。与新月诗人有着共同文学追求的还包括在《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作品的凌叔华、废名等早期“京派作家”,他们在创作中更多地描写儿童的天真无瑕,描写乡村生活的宁静优美,表现人性的真、善、美,体现出质朴清新的抒情文风。他们的文学风貌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文学理念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文学强调艺术形式与人文精神的相互交融,表现人情美、人性美便成为艺术创作的生命与灵魂。

由此可见,五四文学对人文主义的弘扬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现实真相的描写,表现对文化传统的反思和批判;二是对个性解放的歌唱和赞美,表达对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精神的弘扬。绝大多数作家在反思历史时,都将西方工业文明作为文化参照,来反照东方专制主义的愚昧与残酷。在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中,则将这一历史批判的主题进一步延伸,在描写中国民众苦难生活的现实境遇时,暴露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缺失,从而促成人们对传统文化弊端的深刻认识,表现出明确的否定意识;在表现现代性的文学主题中,几乎所有的新文学作家都选择了对个性解放的认知和肯定,他们对青年男女自由婚恋给予了热情的赞扬,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家长包办的传统婚姻囚笼,更多的作家则表现了新青年在追求个性解放道路上遭遇的挫折和打击,显示了20世纪初期人文主义思想与传统文化的冲撞给中国青年留下的心理创痛。

二、传统文化与人文主义的冲撞

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过程中,传统文化显现出极大的阻遏力,这种阻遏源于农业文明深厚土壤呈现出的历史惯性,传统文化的承袭者与守护者在东西方文明的冲撞中以文化保守主义特有的非理性方式拒绝接受西方文明的科学意识和人文主义理念,造成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不得不以激进的方式完成这一文化转型。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阻遏也是历史发展机遇不平衡造成的文明错位,西方现代性以一种强势侵入发展滞缓的东方农业文明中,必然招致其误解和抵抗,形成激烈冲撞,在现代性生成过程中以退守的姿态逐步与之融合,形成民族性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文学风貌。

(一)“国粹派”与新文学阵营的论争

“国粹派”的主要成员包括刘师培、林纾、黄侃、辜鸿铭等,他们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也是受到晚清维新派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林纾曾经以翻译西方小说而赢得中国青年的赞誉,辜鸿铭还有过接受西学的留学背景。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全盘颠覆让他们极为震惊,他们随后在北大创办《国故》月刊,以“弘扬国粹”为口号,与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阵营公开对抗。1917年1月,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建议,主张用白话取代文言,通过建设白话新文学推进中国文化的全面革新。林纾率先予以反驳,“知腊丁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亦自有其不宜废者”林纾《论古文之不当废》,载《民国日报》,1917年2月8日。。当钱弦同化名王敬轩与刘半农合演“双簧戏”,对守旧派进行全面攻击时,林纾更是怒不可遏,他先是创作文言小说《荆生》林纾《荆生》,载《新申报》,1919年2月17日。,影射新青年对传统文化的叛逆大逆不道,遭到伟丈夫的痛打,随后又发表《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覆孔孟,铲伦常”,其行为“与禽兽无异”林纾《致蔡鹤卿书》,载安福俱乐部《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对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无疑是传统文化遭遇现代文明冲击时表现出的自卫本能,他们坚信礼教是文明的核心,儒家文化以德治人更是人类文明的至善之境,因而以固守传统的方式与新文化运动对抗。

新文化阵营对国粹派的反击显示出新青年的热情。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宣言中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表明了新文化运动的宗旨便是清除封建文化,创建合乎人性的现代文明。1918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对传统文学中的糟粕进行全面清算,全面创造民族新文学。当林纾公开反对新文学,并以文言小说进行影射攻击时,陈独秀针锋相对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驳斥国粹派对《新青年》的指责和污蔑,并表明了新青年誓与封建文化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若因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也不推辞”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载《新青年》1919年1月第6卷第1号。。陈独秀深知新青年与国粹派的分歧并非意气之争,而是新旧文化观念的较量,守旧派捍卫的所谓“国粹”,是儒家倡导的礼教文明,其核心是压抑人性,宣扬等级理念的专制文化,这正是传统文化的糟粕所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西方近现代启蒙主义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交融的产物,在与专制主义的冲撞中,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性而占据文明的制高点,新文化运动吸引了许多新青年的参与,正是人文主义精神所显现的巨大力量。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民族新文化建设,并从新文学入手,展开实际的探索和创造。胡适最早尝试白话诗写作,带动了新文学的语言革命,他在提倡白话写作的同时,还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地提出了新文学建设的目标是从“文学的国语”到“国语的文学”,并详细列举了新文学写作的具体方法,被郑振铎称为“文学革命最堂皇的宣言”郑振铎《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赵家璧主编,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周作人连续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文,提倡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创造以个人为本位的文学,全面彰显了文学革命的本质。

(二)“学衡派”与新文学阵营的论争

1922年1月,吴宓、胡先骕、梅光迪等人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他们有着欧美留学经历,是一群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但他们思想保守,认为东方文明远胜于西方文明,因而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颇有异见,决心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学衡杂志简章》,载《学衡》1922年1月创刊号。,以达到“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目标。在创刊号上梅光迪发表《评提倡新文化者》,即批评新青年“非思想家乃诡辩家”、“非学问家乃政客也”,并贬低西方近现代文化思想和文艺创作,胡先骕还发表《评尝试集》,认为胡适的白话诗“其形式精神,皆无可取”。学衡派知识分子自诩“学贯中西”,“立场公允”,其实对西方现代文明一知半解,拒斥西方近现代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因而被儒家文化繁荣的表象所蒙蔽,无法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专制主义的精神实质,这势必与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者发生激烈的碰撞。

新青年阵营以《晨报副刊》《时事新报?文学旬刊》《民国日报?觉悟副刊》等阵地,对学衡派的观点进行反驳,由此与守旧派知识分子展开了一场激烈论争。沈雁冰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反驳学衡派批评指责新文学的论调,斥责学衡派的言论是新文学的“反动”沈雁冰《评梅光迪之所评》,载《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2年2月21日第29期。;周作人也发表《思想界的倾向》,批评学衡派的复古倾向;与梅光迪同过学的胡适也回击了胡先骕对《尝试集》的攻击,认为“这种诗云子曰的逻辑,正是反对论破产的铁证”胡适《尝试集》第4版自序,上海: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10月。;对《学衡派》批评最尖锐的当是鲁迅,他在《估学衡》一文中说:“诸公掊击新文化而张皇旧学问,倘不能自相矛盾倒不失为一种主张,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为惭惶煞人!衡了一顿,仅仅衡出了自己的铢两来。”鲁迅《估学衡》,载《晨报副刊》,1922年2月9日。

学衡派对传统文化的坚持并不因新文学者的批评而改变,《学衡》杂志1933年7月停刊,共计出版79期,其坚持学术立场的态度亦得到了学界的肯定。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学衡派立足于中学,试图“弘扬国粹”以传承中国的固有文化,有着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特有的学术立场,但另一方面,学衡派知识分子又缺少人文主义者的宽广胸怀,对西方启蒙主义文化较为隔膜,他们以二元对立思维来看待东西方文化差异,看不到个性解放、思想启蒙对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因此他们的学术思想有着明显的保守主义倾向。

(三)“甲寅派”对新文化运动的阻拦

同类推荐
  •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

    中华古代文论带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也蕴涵着人类文学活动的某些普遍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现代意义日益显示出来。本书第一次将中华古代文论放置于现代学术视野中进行观照,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中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问题,并就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做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尝试,这对处在现代立场的人们理解、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以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诗学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 伍郎的台湾:孤独的美食家中国版巡礼

    伍郎的台湾:孤独的美食家中国版巡礼

    独自经营一家小杂货店,为了满足客人的需要,每天穿梭于城市间。他是伍郎,你可以叫他——孤独的美食家。售出客人需要的货物时,伍郎也旁观了一段段人间冷暖。就像间隙寻觅的美食,人生五味杂陈,故事千回百转,有跨越重洋带着焦糊味的爸爸炒饭,也有一辈子无法共享的珍珠奶茶,有祖孙三代打破坚冰的家庭味,也有等了一辈子的孤独情。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都浓缩在形形色色的美食,磨碎于齿间,重重地磨过身体,安放在胃中,变成人生的种种养分,滋润着每个人孤独的生命。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伍郎,演绎自己的故事,做他人的过客,这本书讲的,就是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伍郎,以及散落在各个角落里形形色色的你。
  • 血脉与回望

    血脉与回望

    回望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生长痛”,用尽可能温和的方式,表达所观察和理解的世界。《血脉与回望》,收录散文作家王月鹏近年创作的以作家在胶东半岛四十余年间的青少年生活和工作见闻为主题的系列散文作品。
  •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上)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上)

    “中外神话故事精选”包括上下两册,内容囊括了古今中外著名神话故事数百篇,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一定的普遍性,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收藏。上册收录了开创天地、斩妖除魔、海底精灵、荒谬滑稽等内容,如混沌天神的诞生、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女娲补天、伏羲出世、亚当和夏娃、伊甸园、希腊创世神话、普罗米修斯等故事。
  •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化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更为重要的,它是一部写满沧桑的心灵史。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晚明时期江南地区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如在眼前。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和反思,作者不自觉地会进行过滤,只留下那些最为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作者极力描绘改朝换代前个人生活的闲适和富足,但绝不是为了炫耀,只要看一看作者那篇写得极为沉痛的自序,就可以明白这一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层沧桑和寄托,全书带有较强的抒情色彩,字里行间,透出一种难以释怀的痛苦和忧伤。
热门推荐
  • 诗路花雨:徐志摩品诗(再读徐志摩)

    诗路花雨:徐志摩品诗(再读徐志摩)

    《诗路花雨:徐志摩品诗(再读徐志摩)》收录了坏诗,假诗,形似诗;诗人与诗;欧游途中致刘勉己;未来派的诗;诗刊牟言;《诗刊》放假;《志摩的诗》附注;谈诗论文书信选等内容。
  •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20世纪末,苏联在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中,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实践走向终结,并导致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面对如此震撼全球的世纪性、历史性、时代性悲剧,马克思主义者唯有走向历史深处多方探寻剧变的根源,才能在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剖析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和本质特征,深刻揭示其导致苏联演变的实践过程。本书以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为背景,从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视角,揭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列宁主义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以剖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为着眼点,系统研究了该理论与苏联演变的本质关系。
  • 这一帮子

    这一帮子

    这是一帮生活在现实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和打工仔。他们大多数是处在八零后,工作、婚姻、家庭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生活压力使他们气喘嘘嘘。然而他们放弃太多的自由只身在喧哗的都市中跳蚤似慌乱般蹦跳穿梭在城市与城市,高楼与高楼之间寻找可以栖身之处。 这是一群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一代人,他们正用一双双勤劳的手打造自己幸福生活的美好明天。即便在生活中都会遇见那样这样的不易。尤其是像他们这些从外地农村来城里的打工者,他们用智慧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美丽的东西。他们勇于在自己的家庭充当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当得起了一个社会的主角,为这个蒸蒸繁荣的社会和他人服务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 善待生活

    善待生活

    《善待生活》融书本知识的生活经验于一体,行文旁征博引,汪洋瓷肆,语言平易流畅、形象生动。
  • 时光娇纵

    时光娇纵

    你是否梦想着有一天,自己睁开眼就回到了熟悉的课堂。28岁的徐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司小职员。当她某天一睁开眼时,发现自己正在高一时的教室里,而自己似乎还在睡觉?!天啊!明明自己已经脱离了苦海十几年,重回到什么时候都可以啊,为什么偏偏重回到高中!当她看到镜子里非主流打扮的自己,决心要改变自己的曾经!为了让自己年少时暗恋了六年的男神最后不坠入她人的"地狱",她决定遵循上天特定的安排,化身为学院"女神,拼尽全力只为幸福!…………小剧场:"顾…顾…顾…!""徐未,你在学鸡叫吗?"
  • 哥布林圣母院

    哥布林圣母院

    ??诸神的游戏,被选中的使徒,一场穿越者之间的厮杀。??穿越成哥布林的狄格,获得侮蔑他人就能变强的能力。??狄格:“我要靠骂人来打败其他使徒,统治世界吗?这是什么鬼设定???路人甲:“你在嚷嚷什么呢?”??狄格:“滚,SB。”??【力量+1】??狄格:“……”??你以为这是个欢乐向的故事?不,这是硬核到爆炸的严肃故事哒。??……??他是举世皆敌的怪物,或是摆渡众生的圣人。??污秽的,把它烧尽。??粗糙的,把它磨光。??懦弱的,使它坚强。??让岩石泉涌,让沙漠开花。????“一切都将抚平,甚至是饥饿。”??“一切都将消弭,甚至是羞耻。”??动荡的大陆,染血的双手,鲜红的权杖。??放逐者之王的故事,由此开始。??本书又名《悲惨世界》
  • 逝水情

    逝水情

    李仕水只是下山替师父送个信,却没想接连卷入一场场江湖恩怨中。期间结识了青楼艳女,江湖侠女,名门闺秀......,各有各的情恩,各有各的缘法!一场恩怨,一场情仇,江湖之道,谁又能逃?只怨小姐多情,公子多义!
  •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改革新思维”与苏联演变

    20世纪末,苏联在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中,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次实践走向终结,并导致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面对如此震撼全球的世纪性、历史性、时代性悲剧,马克思主义者唯有走向历史深处多方探寻剧变的根源,才能在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其中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来剖析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和本质特征,深刻揭示其导致苏联演变的实践过程。本书以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为背景,从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演变的视角,揭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列宁主义到“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演变过程;以剖析“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实质为着眼点,系统研究了该理论与苏联演变的本质关系。
  • 梁武帝的天下大同

    梁武帝的天下大同

    现代语文老师萧陆穿越到了南北朝的齐国,成为了当时的刺史萧衍。他在危机中一步步成长,成为了一代雄主梁武帝。他如何上演与十个妃嫔的爱恨情仇。如何在乱世之中,建设梁国,成为一代明君。能够改变梁武帝的命运呢?加群请进粉丝二群:879049600
  • 帝君一品妃

    帝君一品妃

    新书推荐:《快穿攻略:KISS,妖孽大人!》希望大家喜欢她,身怀异能,一朝穿越,被人打包送上花轿。他,残忍冷酷的玉面阎君,霸道温柔宠溺全都给她。她一心想要回家,更不愿和别的女人共侍一夫,不惜带着包子跑路!男人扬眉,笑得妖孽:“我们可是早就定下了娃娃亲!回家?我家不就是你家?乖,跟本君回家生娃……”她泪奔,究竟谁能来告诉她,她爹她妈她家到底是在哪个时空?姻缘早已注定,遥远的时空也无法阻隔。这世上,如果有一见钟情,那人,必然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