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0700000024

第24章 园艺 园林与花艺中的梅花(中)(2)

四川天府之国,物产富饶。成都西南都会,自古多梅。西晋左思《蜀都赋》即称:“其园则有林檎枇杷,橙柿梬楟。榹桃函列,梅李罗生;百果甲宅,异色同荣。”《文选》卷四。合江,唐宋时岷江主流(俗称大江、南江)流经成都南,支流郫江(俗称北江,上游称沱江)流经成都北转城东,两江合于城东南(今南河与府河会合处),其地称合江郭声波《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中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建有合江亭。宋吕大防《合江亭记》:“合江故亭,唐人晏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峙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袁说友等《成都文类》卷四三。范成大《吴船录》卷上:“合江者,岷江别派。自永康离堆入成都及彭、蜀诸郡,合于此,以下新津,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在亭旁,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盐司预焉。”成都自古民风奢靡乐游,唐以来成都太守率宾僚游宴,夸奢斗靡,相沿成风。宋时合江一带,尤其是大江南岸花竹连绵成林,为吏民竞集宴游之所。每年腊月合江一带梅开,驻地官员每日向府衙通报花讯,待开及五分,知府率大小官员前来宴赏,游人也纷纷云集。此事北宋时即有先例,宋哲宗绍圣(1094-1098)初,知府王觌《望日与诸公会于大慈,闻海云山茶、合江梅花开,遂相邀同赏,虽无歌舞,实有清欢,因成拙诗奉呈》:“野寺山茶昨夜开,江亭初报一枝梅。旋邀座上逍遥客,同醉花前潋滟杯。秀色霜浓方润泽,暗香风静更徘徊。仙姿莫遣常情妒,不带东山妓女来。”诗写合江亭守吏报告梅花信息,知州邀友同赏,同时吴师孟(1021-1110)、胡宗师、徐彦孚等有和诗《成都文类》卷一一。。南宋时此事更是形成惯例。陆游《梅花绝句》十首其五:“蜀王小苑旧池台,江北江南万树梅。只怪朝来歌吹闹,园官已报五分开。”自注:“成都合江园,盖故蜀别苑,梅最盛。自初开,监官日报府,报至开五分,则府主来宴,游人亦竞集。”《剑南诗稿》卷一○。合江一带为两江汇合下行之地,江面开阔,视野旷荡,据范成大所说下游“绿野平林,烟水清远”,一片江南水乡风光。这一带冬春之季花树饶美,从陆游诗中可知,合江南北梅花分布较多。陆游同时又提到“故蜀别苑”,在其心目中“故蜀别苑”与合江园一地二名。陆游《月上海棠》题:“成都城南有蜀王旧苑,尤多梅,皆二百余年古木。”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卷上、第67页。词中又称蜀苑为王衍宣华苑,在其心目中合江园与王蜀故苑是为一体。揣其情形,合江园与其所游蜀王别苑同在城南,同在一地,至少相去不远。陆游淳熙四年冬十二月《城南寻梅得》、《江上散步寻梅偶得》、《涟漪亭赏梅》、《芳华楼赏梅》、《蜀苑赏梅》、《大醉梅花下走笔赋此》、《城南王氏庄寻梅》诸诗均为这一带游赏之作。稍后《别后寄季长》诗中综述此间游踪:“缭出锦城南,问讯江梅春。煎茶憩野店,唤船截烟津。凄凉吊废苑,萧散夸闲身。暮归度略彴,月出水鳞鳞。”《剑南诗稿》卷九。可见当时城东南合江以西至城南地区,冬末、三春之际梅树连绵,风景成片。诗人白麟《合江探梅》:“艇子飘揺唤不回,半溪清影漾疏梅。有人隔岸频招手,和月和霜剪取来。”《成都文类》卷一一。人们乘船漂流江上,或横渡两岸观赏,花光水影相为辉映,风景极其清秀明媚。

5蜀苑梅龙(四川成都)

故址在今成都市西郊。唐宋时,成都青羊宫及西郊浣花溪一线梅花颇盛。杜甫《西郊》诗:“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全唐诗》卷二二六。陆游《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剑南诗稿》卷五○。这一路梅花中,杜甫草堂以西的王建故苑梅龙最为突出。宋冯时行《梅林分韵诗序》:“绍兴庚辰十二月既望,缙云冯时行从诸朋旧凡十有五人,携酒具出西梅林。林本王建梅苑,树老,其大可庇一亩,中间风雨剥裂仆地上,屈盘如龙,孙枝丛生直上。”《成都文类》卷一一。范成大《范村梅谱》:“去成都二十里有卧梅,偃蹇十余丈,相传唐物也,谓之梅龙,好事者载酒游之。”陆游有《故蜀别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梅至多,有两大树,夭矫若龙,相传谓之梅龙。予初至蜀,尝为作诗,自此岁常访之,今复赋一首,丁酉十一月也》一诗《剑南诗稿》卷九。。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六三:“蜀王建梅苑有一老梅,其大可庇一亩,屈盘如龙。予访之,亦在草堂之西。四十年前此梅尚在,而今亡矣。宋冯时行梅林分韵诗,即此梅也。”曹学佺约于万历末年任四川右参政按察使,所说“四十年前”,约当万历八年(1580)前后,可见五代前蜀王建故苑梅树至少存活了六个多世纪。清罗廷权、衷兴鉴《(同治)重修成都县志》卷二:“梅苑,故蜀别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今名其地为梅子巷。”值得一提的是,陆游诗中于合江及城南一带也称蜀苑,见前引陆游《梅花绝句》自注《剑南诗稿》卷一○。淳熙四年(1177)陆游《蜀苑赏梅》一诗,所咏实为合江梅花,今人多误以为城西梅龙。类似的错误宋人即有,曾敏行(?-1175))《独醒杂志》卷六:“李布梦祥言,成都合江园乃孟蜀故苑,在成都西南十五六里外,芳华楼前后植梅极多。故事腊月赏宴其中,管界巡检营其侧,花时日以报府,至开及五分,府坐领监司来燕游,人亦竞集。有两大树夭矫若龙,相传谓之梅龙。”得之传闻,把合江梅林与王建梅苑完全混为一谈。实际前者在当时的成都东南,后者在西郊杜甫草堂之西,相去较远。民国《华阳县志》、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已略有辨说,可参考。

6菁山江梅(浙江湖州)

菁山,山名,在今浙江湖州城南五十里。湖州南莫干山脉,宋乌程、归安、安吉、德清、武康等县境内苕溪、余不溪沿岸林深泉清、风景秀丽,自古以盛产果梅著称。南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二○“物产”:“梅生江南,湖郡尤盛。《吴兴记》云:‘乌程有梅墟、梅林、梅亭,德清有梅埭。’《旧编》云:‘今武康、德清绵亘山谷,其种以堂头梅为上,横枝梅、清梅次之,又有红梅、重梅、鸳鸯梅、千叶缃梅、蜡梅,惟红梅、鸳鸯梅有实,菁山等处亦多。’”所引《吴兴记》当为南朝刘宋山谦之所著,可见南朝时,乌程、德清一带梅林便多,在地名中已有所反映。宋时湖州境内梅之分布以乌程县(民国初年改称吴兴县)菁山为最,菁山本以产黄菁、白术著称,两宋时期果梅种植渐成规模。南北宋之交的葛胜仲,于宋徽宗宣和四年至六年(1122-1124),南宋高宗建炎四年至绍兴元年(1130-1131)两度任湖州知州,其诗词中就多次写到菁山梅花之盛:“蔽谷连山万树多,吴天今日骤晴和。”葛胜仲《约特进河东相公、元枢河南相公游菁山观梅,用前韵重赋五绝》其三,《丹阳集》卷二二。“东皇已有来归耗,十里菁山道。冻枿万株梅,一夜妆成,似趁鸡鸣早。”葛胜仲《醉花阴·次印师韵》,《丹阳集》卷二三。南宋中期的陈造诗中写道:“薄游他日为寻梅,烂赏菁村十里开。”陈造《次韵郭帅梅三首》其二,《江湖长翁集》卷一九。同时王质称赞:“菁村江梅,竹山蜡梅,余虽不遍历天下,东南未见也。”“吾尝菁村山中饱玩玉葳蕤,十里五里无他枝。”王质《题俞舜俞墨梅》序,《全宋诗》卷二四九九。可见南宋时期菁山一带梅林连绵十里不绝,蔚为壮观。明清方志除少量引述旧编外,很少再有记载,想必种植规模已有所萎缩。究其原因是种植结构的改变,明中叶王稚登《菁山道中》透露了这方面的信息:“烟渚八百桑,沙田一半秫。人携鹿去来,舟载云出入。”“耕云艺竹深,条桑卖丝贱。四时常食笋,千家半衣练。”潘玉璿、周学濬等《(光绪)乌程县志》卷三。桑、竹尤其是桑树的种植成了当地的主业,这与后来苏州邓尉山、杭州西溪的情况颇为相似,仅是来得稍早些。至少在清朝菁山梅花远未绝迹。厉鹗为吴兴沈氏(疑为沈炳震与其父、伯一行)“游菁山上濠村倡和之作”所作《沈氏探梅集序》,称自古歌咏吴兴者多水事,少山景,而言菁山者必称黄精,而沈氏唱和菁山梅花,是“仙菁荒,寒梅盛;水泛释,山行起,亦人代推移,境会变迁之”厉鹗《樊榭山房集文集》卷三。。由此可见康乾时期菁山上濠村一线有梅花分布。唯厉氏未考宋《嘉泰吴兴志》诸书有关菁山产梅之记载,而出斯言。由此也可见当时菁山梅花衰落已久,其历史盛况也罕为人知。

7会稽古梅(浙江绍兴)

会稽,今浙江绍兴市,宋时为山阴、会稽两县,宋绍兴府(越州)治所所在地。越梅古来闻名,唐代诗人吴融,绍兴人,其《旅馆梅花》:“清香无以敌寒梅,可爱他乡独看来。为忆故溪千万树,几年辜负雪中开。”《全唐诗》卷六八五。可见唐时绍兴一带盛产梅花。宋、元时更为梅之重要产区,果梅、花梅都盛极一时,南宋时尤以古梅闻名。范成大《梅谱》:“古梅会稽最多……其枝樛曲万状,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初谓古木久历风日致然,详考会稽所产,虽小株亦有苔痕,盖别是一种,非必古木。余尝从会稽移植十本,一年后花虽盛发,苔皆剥落殆尽。”此处所言古梅,非高龄老树,实是苔梅。越地近海,地气温溽,易生苔藓。陆游《梅花绝句》其七“吾州古梅旧得名,云蒸雨渍绿苔生。一枝只好僧窗看,莫售千金入凤城(山阴古梅枝干皆苔藓,都下甚贵重之)”《剑南诗稿》卷一○。,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而其中以山阴西南项里等地最盛。施宿《会稽志》卷一七:“项里、容山、直步、石龟多出古梅,尤奇古可爱。绿藓封枝,苔须如绿缨,疏花点缀其上,夭矫如画。山谷间甚多,树或荫数十步,好事者移植庭槛,纵不槁,苔藓亦辄剥落,盖非凡物也。”项里、容山诸地均在山阴西南二十余里,即今绍兴兰亭镇西北一带。项里,世传楚霸王项籍流寓于此,因得名。姜夔《项里》诗序:“项里……地多杨梅、苔梅,皆妙天下。”《白石道人诗集》卷下。山阴、会稽之外,南宋绍兴府所属余姚、诸暨等县也产苔梅。绍兴(越州)之外,四明(今浙江宁波)、吴兴(今浙江湖州)等地也多苔梅。

8昌源梅花(浙江绍兴)

南宋时越州梅花以昌源规模最大。昌源,在会稽县南三十余里,也作昌元、昌原、昌园。施宿《会稽志》卷一七:“越州昌原梅最盛,实大而美。”又卷一八:“昌园在会稽县南,园有梅万余株,花时雪色可爱,芬香闻数里,居民以梅为生业。”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记载临安市售“蜜渍昌元梅”,可见昌源一带梅花属于经济果林,品种优良,梅实制品颇为畅销。这种情况可能由来已久。曾几《喻子才提举招昌源观梅,倦不克往,苏仁仲有诗,次韵》:“问公何许看花回,剩说郊坰十里梅。树杂古今他处少,枝分南北一齐开。”曾几《茶山集》卷五。可见绍兴年间这一带产梅已盛。南宋后期葛绍体《昌园》:“昌园梅树占山林,山浅村深烟日昏。薄暮东风几篱落,雪涛隐约万龙奔。”葛绍体《东山诗选》卷下。盛况依然。南宋中期虞俦《次韵古梅》:“怪底昌园一种梅,老枝强项独迟开。伶俜鹤膝翻嫌瘦,皴皵龙鳞不受摧。羞把冰肌混桃李,故将粉面映莓苔。广平铁石心犹在,宁有诗情似玉台。”虞俦《尊白堂集》卷三。姜夔《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夔次韵》:“路出古昌源,石瘦冰霜洁。折得青须碧藓花,持向人间说。”注:“越之昌源古梅妙天下。”《全宋词》第2186页。说明昌源不仅生产梅子,苔梅生产也是由来已久,且观赏价值较为突出。这种状况至少持续到元代,元陆德源有《送徽纸、昌园梅,且索和》,从顾瑛的答诗中可知所馈即蜜渍昌元梅陆德源《送徽纸昌园梅且索和》附,顾瑛《草堂雅集》卷六。,由此推想昌源梅花之盛绵延时间较长。

9竹山蜡梅(湖北竹山)

前引王质《俞舜俞题墨梅》诗:“吾尝竹山道上烂看蜡凌乱,三程两程行不断。”序中称:“菁村江梅,竹山蜡梅,余虽不遍历天下,东南未见也。”《全宋诗》卷二四九九。竹山,县名,今属湖北。乾道五年(1169)十月至乾道六年二月,王质从兴国(今湖北阳湖)取道房州(今湖北房县)、金州(今陕西安康)一线,陆路赴成都王质《西征丛纪序》,《雪山集》卷五。,大约腊月间途经竹山,沿路蜡梅连绵不绝。南宋初郑刚中有诗《金房道间皆蜡梅,居人取以为薪,周务本戏为蜡梅叹,予用其韵。是花在东南每见一枝,无不眼明者》:“边城草木枯,散漫惟蜡梅……顽夫所樵采,八九皆梅材。余芳随束薪,日赴烟与埃。”郑刚中《北山集》卷一二。金房,即金、房二州,地处鄂西北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汉水及其支流谷道,崇山峻岭,人烟稀少。宋时竹山属房州,地当金、房二州间。这一带野生蜡梅分布颇广,资源极其丰富,遗憾的是山深地僻,外界所知甚少。清周士桢《(同治)竹山县志》卷六、杨延烈《(同治)房县志》卷一一“物产”类均载录蜡梅。今天在相邻的神农架林区海拔500米的南娅山仍发现面积达四千亩、处于原始状态的野生蜡梅湖北人民出版社编《湖北风物志》第709页;陈人麟《神农架探秘》第70页。,这都证明这一带的野生蜡梅资源深厚、历史悠久。

10真州梅园(江苏仪征)

真州,古地名,本唐扬子县属地,宋初升为建安军,真宗时因铸太祖、太宗像成,更名真州,治今江苏仪征。北宋时真州为南北水陆要冲,当时掌管江淮、两浙、荆湖诸路漕运和茶盐钱政的发运司驻于此。南宋偏安江南,真州地处江防前线,丧失了南北漕运要冲的地位。南渡初年及开禧年间金兵南窥长江,真州皆首当其冲,破坏极其严重,终南宋之世,一直处于衰落之中。但在南宋宁宗嘉定(1208-1224)间,由于知州潘友文、丰有俊、方信孺、吴机等人的积极经营,经济、文物略有振兴,其中当地梅园之兴起即是。明申嘉瑞、陈国光等《(隆庆)仪真县志》卷二:“梅园:在县西十五里,内有古意亭,嘉定间吴机建。”清刘文淇、张安保《(道光)重修仪真县志》卷六“梅园”条下进而引方信孺诗:“十里低平路,千株雪作堆。不须驱小队,只伴一筇来。”嘉定九年(1216)曾任真州录事参军的刘克庄晚年在文章中回忆说:“余尝游于仪真之梅园,极目如瑶林琪树,照映十余里”,“极天下巨丽之观”刘克庄《(跋)林灏翁诗》,《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两人都称梅花连绵“十里”,可见当时梅花之盛。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

    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系列”之第一本《毛泽东品评地名姓名》,数年里经过许多人的努力,如今终于得以付梓出版,作为本书编撰者,为此感到非常高兴,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此书稿因为是编撰,在成书过程中,我通过多方渠道,搜集并参考了大量一手或二手文献资料,均一一注明了出处,在此向众多原作者们表示衷心感谢。如您觉得我应该给您支付一些稿酬,就请尽管同我联系吧。
  •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修订版)

    在新农村建设、乡村城镇化过程之中,“社区营造”之理念也随之回流中国。在文化保护的问题上,强调空间、呼吁居民享有知情权甚或参与权的社区(community)保护观念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正如人文区位学(Human Ecology)强调的那样,空间、人口和文化是一个社区的三个基本要素。
  • 忍者

    忍者

    在今日,忍者(NINJA)与寿司(SUSHI)、艺妓(GEISHA)一样,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在西方人的眼中,忍者属于神秘的东方文化,可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黑暗时代的巫师、十六世纪的吸血鬼相提并论,而比起骑士的豪情、巫师的邪气、吸血鬼的阴冷,忍者则显得更为冷峻、敏锐而诡异。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路径:建构与超越

    文化是识别一个民族的基因,创意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动力。历史进入21世纪,在产业经济的作用下,“文化”和“创意”的结合萌生出了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也首次正式出现在党和政府的这一重要文件之中。
  • 味道之人民公社

    味道之人民公社

    这是梁文道笔下的“饮食社会学”——“吃”是联结社会的纽带,是构成“人民公社”的基石。本书为梁文道食评文集《味道》系列之一,主要谈论“吃”的社会意涵,挖掘不同场合、不同人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们“吃”的不同内容与逻辑,引出“吃”作为不可或缺的社会纽带的意义,正是“吃”联结或区隔了不同的个人与群体。
热门推荐
  • 网游三国之领主崛起

    网游三国之领主崛起

    主角的起步就是领地比别人多,一百万字后意外来到扶桑,建立领地,要带领扶桑打扁东南的小伙伴,成为一把利刃。书友群:303898724
  • 重生暖婚敲甜蜜

    重生暖婚敲甜蜜

    【1v1,超级甜宠】前世,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她与他一世误会,终成心疾,最后落得惨死下场。重活一世,她誓要伤害她的人得到教训,重写一生命运!却不知,上一世深爱她入骨的男人,今生也一直在身后守候,为她保驾护航、遮挡无尽风霜……*全世界都弃她如烂泥敝履时,他无畏对抗,只因她是心间挚宝。全世界都喜她如天上明星时,他默默守护,未曾变过初心。有人说,乔千岑得此一夫,是她十世修来的福气。而他却说,遇到乔千岑,是他始料未及、终生不褪的惊喜。——兜兜转转,原来你还在这里。
  • King Henry VIII

    King Henry VI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簪小小仙

    金簪小小仙

    旁人叫我一声金簪仙子,就无疑是提醒多一次,我是如何被金簪插到灰飞烟灭的。
  • 重生之千面郎君

    重生之千面郎君

    上世被负心人杀死,这世只为扭转命运而来。可是这半路冒出来的少年到底是谁?好好的复仇重生之路,居然就这样变成了精神病人欢乐多?
  • 韶光未泯

    韶光未泯

    三男两女从大学共同步入社会,经历感情、事业、商战、校园、学历、能力、现实、诱惑、生死的各种考验,各自活成了最期待的模样,回味过去的美好时光,慨叹并感谢飞逝的青春。
  • 超级无敌大师兄

    超级无敌大师兄

    穿成女子宗门的大师姐?不要紧,打架有伤风化怎么办?更没问题,没有什么是马赛克挡不住的。
  • 劈道

    劈道

    一次天外能量,封印了叶迟的修为,并且使他无法精进修行,一次偶然,获得了新的修炼方法,他,该如何?……
  • 流离的萤火爱情

    流离的萤火爱情

    抬头看到的就是他那双孤傲的眼睛,散发着无数的寒气,让人不寒而栗,那张脸简直无懈可击,与哥哥相比似乎更胜一筹,但是他满脸的高傲和不屑,瞬间拒人于千里之外。那个冰山男依旧惜字如金,没有表情,我开始有些怀疑,老哥是不是认错人啦?呼呼,不理他们啦,走咯“答应我一个要求!”说得这么爽快?是早有预谋吗?可是不应该,总不至于他是策划者吧“要求?行,但是你不可以说…”委屈啊,莫名其妙地要答应冰山男一个要求。“不管如何,你都要信我!”那是你对我的乞求吗?一次次的错过,一次次的误会,他们之间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爱善良的韩雪柔能够等到幸福钟声响起吗?面对昔日的男友、今时的未婚夫,她该如何抉择?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嘻嘻,我会再接再厉的~~~推荐——http://m.pgsk.com/a/450433/《邪魅总裁:女人,乖乖躺着!》推荐新作温馨治愈系列:听说,爱情回来过。http://m.pgsk.com/a/702512/
  • 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

    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

    一部以晋商为题材的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引起人们对晋商的极大兴趣。该剧以晋商中的杰出代表乔致庸的一生为主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但由于该剧偏重于故事性和传奇性,所以对晋商并未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而乔致庸一人也并不能代表整个晋商史;另一方面,由于市面上关于晋商的书籍又多以历史事实为主,其研究性大于可读性,故此,本书编者本着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目的,经过多方考究,在材料的使用及篇章的布局上大费功夫,以此编著了《晋商——中国第一商邦的经营之道》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