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1400000046

第46章 一以贯之(1)

《论语》说孔子对子贡道:

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何晏注这一章最好。他说: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学而一知之。

何晏所引,乃《易·系辞传》之文。原文是: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韩康伯注这一条,也说:

苟识其要,不在博求,一以贯之,不虑而尽矣。

《论语》又说: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一以贯之”四个字,当以何晏所说为是。孔子认定宇宙间天地万物,虽然头绪纷繁,却有系统条理可寻。所以“天下之至赜”和“天下之至动”,都有一个“会通”的条理,可用“象”与“辞”表示出来。“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也只是说这个条理系统。寻得出这个条理系统,便可用来综贯那纷烦复杂的事物。正名主义的目的,在于“正名以正百物”,也只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字,可包一切人;一个“父”字,可包一切做父的。这便是繁中的至简,难中的至易。所以孔门论知识,不要人多学而识之。孔子明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不过是“知之次也”。可见真知识,在于能寻出事物的条理系统,即在于能“一以贯之”。贯字本义为穿,为通,为统。“一以贯之”即是后来荀子所说的“以一知万”,“以一持万”。这是孔子的哲学方法。一切“知几”说,“正名”主义,都是这个道理。

自从曾子把“一以贯之”解作“忠恕”,后人误解曾子的意义,以为忠恕乃是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所以把“一以贯之”也解作“尽己之心,推己及人”,这就错了。“忠恕”两字,本有更广的意义,《大戴礼·三朝记》说:

知忠必知中,知中必知恕,知恕必知外。……内思毕心(一作必)曰知中。中以应实曰知恕,内恕外度曰知外。

章太炎作《订孔》下,论忠恕为孔子的根本方法,说:

心能推度曰恕,周以察物曰忠。故夫闻一以知十,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者,恕之事也。……周以察物,举其征符,而辨其骨理者,忠之事也。……“身观焉”,忠也;“方不障”,恕也。(《章氏丛书·检论三》。“身观焉,方不障”见《墨子·经说下》。说详本书第八篇第二章。)

太炎这话发前人所未发。他所据的《三朝记》虽不是周末的书,但总可算得一部古书。恕字本训“如”(《苍颉篇》)。《声类》说:“以心度物曰恕。”“恕即是推论(Inference),推论总以类似为根据。如《中庸》说: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

这是因手里的斧柄与要砍的斧柄同类,故可由这个推到那个。闻一知十,举一反三,都是用类似之点,作推论的根据。恕字训“如”,即含此意。忠字太炎解作亲身观察的知识(《墨子·经说下》,“身观焉,亲也。”),《周语》说“考中度衷为忠”,又说“中能应外,忠也。”中能应外为忠,与《三朝记》的“中以应实,曰知恕”同意。可见忠恕两字意义本相近,不易分别。《中庸》有一章上文说“忠恕连道不远”,是忠恕两字并举。下文紧接“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下文又说“所求乎子以事父”一大段,说的都只是一个“恕”字。此可见“忠恕”两字,与“恕”字同意。分知识为“亲知”(即经验)与“说知”(即推论)乃是后来墨家的学说。太炎用来解释忠恕两字,恐怕有点不妥。我的意思,以为孔子说的“一以贯之”和曾子说的“忠恕”,只是要寻出事物的条理统系,用来推论,要使人闻一知十举一反三。这是孔子的方法论,不单是推己及人的人生哲学。

孔子的知识论,因为注重推论,故注意思虑。《论语》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两者缺一不可。有学无思,只可记得许多没有头绪条理的物事,算不得知识。有思无学,便没有思的材料,只可胡思乱想,也算不得知识。但两者之中,学是思的预备,故更为重要。有学无思,虽然不好,但比有思无学害还少些。所以孔子说,多闻多见,还可算得是“知之次也”。又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把学与思两事看的一样重,初看去似乎无弊,所以竟有人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来比康德的“感觉无思想是瞎的,思想无感觉是空的”。但是孔子的“学”与康德所说的“感觉”略有不同。孔子的“学”并不是耳目的经验。看他说“多闻、多见而识之”(识通志),“好古敏以求之”,“信而好古”,“博学于文”,哪一句说的是实地的观察经验?墨家分知识为三种:一是亲身的经验,二是推论的知识,三是传受的知识(说详第八篇第二章)。孔子的“学”只是读书,只是文字上传受来的学问。所以他的弟子中,那几个有豪气的,都不满意于这种学说。那最爽快的子路驳孔子道: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这句话孔子不能驳回,只得骂他一声“佞者”罢了。还有那“堂堂乎”的子张也说:

士见危授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这就是后来陆九渊一派重“尊德性”而轻“道问学”的议论了。

所以我说孔子论知识注重“一以贯之”,注重推论,本来很好,只可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后来中国几千年的教育,都受这种学说的影响,造成一国的“书生”废物,这便是他的流弊了。

以上说孔子的知识方法。

“忠恕”虽不完全属于人生哲学,却也可算得是孔门人生哲学的根本方法。《论语》上子贡问可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行得的吗?孔子答道: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就是《大学》的絜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这就是《中庸》的忠恕: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这就是孟子说的“善推其所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这几条都只说了一个“恕”字。恕字在名学上是推论,在人生哲学一方面,也只是一个“推”字。我与人同是人,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故“所求乎子以事父”,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只要认定我与人同属的类——只要认得我与人的共相——便自然会推己及人,这是人生哲学上的“一以贯之”。

上文所说“恕”字只是要认得我与人的“共相”,这个“共相”即是“名”所表示。孔子的人生哲学,是和他的正名主义有密切关系的。古书上说,楚王失了一把宝弓,左右的人请去寻他。楚王说:“楚人失了,楚人得了,何必去寻呢?”孔子听人说这话,叹息道:“何不说‘人失了,人得了?’何必说‘楚人’呢?”这个故事很有道理。凡注重“名”的名学,每每先求那最大的名。“楚人”不如“人”的大,故孔子要楚王爱“人”。故“恕”字《说文》训仁(训仁之字,古文作。后乃与训如之恕字混耳)。《论语》记仲弓问仁,孔子答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可见仁与恕的关系。孔门说仁虽是爱人(《论语》十三。《说文》,仁,亲也),却和后来墨家说的“兼爱”不相同。墨家的爱,是“无差等”的爱;孔门的爱,是“有差等”的爱。故说“亲亲之杀”。看儒家丧服的制度,从三年之丧,一级一级的降到亲尽无服,这便是“亲亲之杀”。这都由于两家的根本观念不同。墨家重在“兼而爱之”的兼字,儒家重在“推恩足以保四海”的推字,故同说爱人,而性质截然不同。

仁字不但是爱人,还有一个更广的义。今试举《论语》论仁的几条为例。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以上四条,都不止于爱人,细看这几条,可知仁即是做人的道理。克己复礼;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都只是如何做人的道理。故都可说是仁。《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孔子的名学注重名的本义,要把理想中标准的本义来改正现在失了原意的事物。例如“政者正也”之类。“仁者人也”,只是说仁是理想的人道,做一个人,须要能尽人道。能尽人道,即是仁。后人如朱熹之流,说:“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乃是宋儒的臆说,不是孔子的本意。蔡孑民《中国伦理学史》说孔子所说的“仁”,乃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话甚是。《论语》记子路问成人,孔子答道:

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即是尽人道,即是“完成人格”,即是仁。

同类推荐
  • 山居格调

    山居格调

    本书是作者把自己从现实的机器上拆卸下来的人生状态的绝佳写照。作者选择北京怀柔一处被山水围绕、与快节奏生活隔绝的世外桃源作为闭关地点,隐居十余年。全书记述了作者在山中三年多的心情记录,春日赏花、冬夜听雪,在纯净、广袤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之感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更深刻的感悟。
  • 向忠魂致敬:金兰散文小说选

    向忠魂致敬:金兰散文小说选

    《向忠魂致敬:金兰散文小说选》是由作者于金兰的36篇文章组成的个人文集。内容大致分三部分:往事回顾、游历记述、短篇小说。书稿整体为记叙性文体,偶有借物咏情、托物言志。语言简练、平实。作者出身于四十年代初,又经历过系统教育,通篇都体现出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带有一个时代的明显痕迹。
  • 鲁迅和他的周边

    鲁迅和他的周边

    《鲁迅和他的周边》是一部研究讨论鲁迅和他同时代人的著作。书中内容紧扣既定研究对象,同时注意联系当下的国情与世态,不少话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作者不刻意追求论述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坚持从鲁迅研究的实际出发,突出问题意识,注重补苴罅漏,力求文章有开掘,有拓展,有新意;全书资料翔实,立论严谨,注重学术品质和学理内核,但远离艰涩生硬的经院文体,而采用散文随笔式的表达,行文简洁生动,文风舒展睿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花看半开

    花看半开

    本书共分三个部分,收录了多篇精美的散文,包括“人淡如菊”、“相忘于江湖”、“去留无意”、“天然之趣”等。
  • 遍地生命

    遍地生命

    五月二十八日晚十一点走出首都机场的时候,候机楼四周成片的灯光让我一时难以适应,行驶在回家的路上,道路两旁扑面而来的繁华和祥和,带给我一阵阵想哭的冲动。好些天过去了,现在的心情,依然无法从西南那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上回到这里来。与赴川采访归来的同事交流,才知道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身回来了,心没回来。二十七日晚,返回的前夜,难以成眠,长久站立于十二楼房间的窗口眺望。入夜的成都,偶尔有霓虹在眼前闪过,街道已恢复了它一如既往的平静和从容,这座中国西南重镇的天空,已是云淡风轻。
热门推荐
  • 撩人教主

    撩人教主

    女主以屌炸天的撩人功力成功撩到了一个面皮薄的小哥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嫁为侯门妻

    嫁为侯门妻

    到后来,柳撷枝才明白,所谓歌尽桃花扇底风,不过是朱弦断,歌已绝。她说:“你明知我心里没有你,又何必如此执着?”他只说:“你只当我趁火打劫吧。”这算不算趁火打劫,她不知道。她只知道他们的婚姻不过是一个遮掩,而她的漫漫余生所能做的只有维持两人表面的安宁,并无真情可言。世人都说昌明侯洁身自好,却十里红妆迎娶一个青楼女子,实在鬼迷心窍。她只笑,这流言纷纷岂能伤她半毫。整顿家宅,她游刃有余;收拾奸佞,她处变不惊。十年宦海沉浮,她陪他走;无边刀山火海,她陪他下。她曾想过,月亮并不时时都完满,纵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可她亦懂得,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世事变幻,朝如白云,暮如苍狗。朱颜辞镜花辞树,又有什么是人间留不住的时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权谋天下:国师大人别太冷

    权谋天下:国师大人别太冷

    重生归来,脱去罗裙,洗去脂粉,一身男装,一张面具,从此天下只有公子银面韶千,再无太女帝凰羽。她为仇而活,决心无情无义,可儿时的一场相遇暗中给她牵了一条红线。霸道王爷凤惊澜,人如朝阳,熠熠发光。“遇见你之前我只想要整个世界,遇到你之后你就是我的世界。”看霸道粘人王爷如何摆平冰霜国师,在这乱世携手天下。
  • 盛世蜜宠:总裁的独家甜心

    盛世蜜宠:总裁的独家甜心

    一夜缠绵,却是个素不相识的陌生男人。她恐慌之下落荒而逃,以为会就此别过再不相见,却不想,这个男人竟然再度出现......恩怨纠葛、爱恨情仇一旦开始上演,也就意味着她彻底对眼前这个男人缴械投降。这怎么可以!她,绝对不会被这个男人吃定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暗恋是颗秀逗糖

    暗恋是颗秀逗糖

    学生时代喜欢一个人,看一眼都会觉得幸福。那天晚上,教室门被轻声敲响,离门最近的陈愿起身去开了门。看着门外的姜扬,陈愿呆愣了下,他不是走读的吗,怎么来上晚自习了?姜扬大概是看出了她的疑问,低头对她轻声说了句:“作业落了,过来拿。”姜扬翻找着已经写完了的物理作业,头脑里浮现的都是刚才在门口看到的少女模样,迷迷糊糊的,好像随便什么人都能把她骗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月上灯火

    月上灯火

    本篇小说主要是讲述了两个从小青梅竹马的恋人的爱情故事,在叙述过程中对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描写,也算是与社会的融合吧。
  • 穿越来的小医仙

    穿越来的小医仙

    地球上的二线城市的中医院的中医师带着医仙门的传承,穿越到平行世界,传承中医,找到爱情,没有极品亲戚。
  • 大乘庄严经论

    大乘庄严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