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27

第27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精神(3)

阳刚阴柔之说,可溯源于《周易》关于天地阴阳之道的哲学思想。《周易》认为,阴阳为天地万物之本,阴阳调和而化生万物,二者各有其不同的性质特点。阳与天有关,与男有联系,具有刚的特点,表现为动;阴与地有关,与女有联系,具有柔的特点,表现为静。《周易》的乾坤二卦以符号的形式反映了这种观点。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早以阴阳二气来解释文字风格,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他所说“清气”即指阳刚之美,“浊气”则偏向于阴柔之美。刘勰《文心雕龙·熔裁》中认为:“刚柔以立本。”严羽《沧浪诗话》中论诗之品时说:“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一般认为,所谓“沉著痛快”即指阳刚之美,而“优游不迫”指阴柔之美。清初王士祯也曾提出文章应“古澹闲远中实沉著痛快”的问题,至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出现时,他把“阳刚”与“阴柔”之论推向了高峰。

姚鼐认为天地万物禀阴阳二气而生,作为万物之灵,人的个性、气质也就有阴柔阳刚的不同。文如其人,其文章也就呈现出阳刚阴柔之别。他在《复鲁絜非书》中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章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海愚诗钞序》中说:“吾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他认为,人的气质有刚柔之分,偏刚或偏柔有所难免,文章也是如此。同是阳刚之美或同是阴柔之美的作品,也有强弱多少之差,深浅浓淡之异。因此,文章的风格千差万别,纷纷复杂,犹如宇宙万物一般。《复鲁絜非书》中说:“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夫文之多变,亦若是已。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姚鼐认为最好的理想文章当是刚柔并重而无所偏的,不过那是非常难也是非常少的。“惟圣人之言,统二气之令而弗偏,然而《易》、《诗》、《书》、《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在《海愚诗钞序》里,姚鼐进一步指出:“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然古君子称为文章之至,虽兼具二者之用,亦不能无所偏优于其间……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温深徐婉之才,不易得也;然其尤难得者,必在乎天下之雄才也。夫古今为诗人者多矣,为诗而善者亦多矣,而卓然足称为雄才者,千余年中数人焉耳。甚矣其得之难也。”姚鼐认为文章应刚柔相济又有所侧重。“偾强而拂戾”和“颓废而暗幽”都不好,“雄伟而劲直”和“温深而徐婉”相结合才是真正的好文章。姚鼐所说是符合艺术的规律的。综观中国文学史,无论是时代风格,还是流派风格,或是作家个人风格,乃至一篇作品的风格,大都存在着以阳刚或阴柔中一种为主而兼有另一种风格美的特点。例如建安文学,虽然以慷慨悲壮、雄劲有力的阳刚之美为主,情韵连绵、温婉深长却也是其特色之一。曹操、曹植多阳刚之美,曹丕、王粲以阴柔之美见长。具体到诗作,以曹操《短歌行》为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两节,主要是慷慨悲壮的阳刚之美,“青青子矜,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这两节,则主要为阴柔之美。

综观中国古代文艺,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吾善养浩然之气”的儒家更多的推重阳刚之美,倡导“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的道家则多崇尚阴柔之美。而人们最为推重的是刚柔相济之美,阴阳调和之美。一般而言,儒家思想在中国政治文化史上的权威地位,使阳刚之美往往被置于阴柔之美之上,受到大力鼓吹赞美。对建安风骨的倡导,对以杜甫为代表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作赞誉不绝,称颂以豪放为主的辛弃疾等就是突出的例子,因此中国古代文学给人重壮美轻优美的感觉。但事实上并未完全如此。“身在魏阙,心在江湖”是中国士人一个普遍的传统心理现象,历代的文人骚客大多对抒写性灵、悠游山水的诗作赏玩不已。因此,具有阴柔之美特征的艺术在中国也备受尊重。作为代表两类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能满足不同的审美要求,对二者不可随意轩轾,更不能互相代替或忽此重彼。

二、文与质

“文与质”是与“美善合一”的艺术追求紧相连属的重要审美范畴。这一范畴出现在春秋战国之交,发展定型于两汉,其后又衍生出文与用、文与道、风骨与辞采等同中有异的新范畴。它对中国古代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已出土的甲骨文考知,至少在商代前期“文”这个字就已出现。许慎《说文解字》里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错即交错之意,指由不同的线条交错而形成一定可观的视觉形象。先秦典籍中出现的“物相杂为文”、“五色成文”即有此意。随后,“文”的含义逐渐延伸,由具体可观的器物向人的外观仪容扩展,其意义亦由具体而变抽象,逐渐引申为文采、文章、文饰、文学、文理、文德等。至此,“文”被约定俗成地规定为一切事物按其本质规定所呈现的有一定特征的外观形式,具有了实体概念与属性概念双重的含义。作为实体概念,“文”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事物的外观形式在认识上的抽象概括。就自然界而言,外象的可感形式,就是“文”。《易·系辞上》说:“仰以观天文,俯以察地理。”《正义》里也说:“天有垂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系理,故称理也。”就人类社会而言,凡表现人的感情内容的书籍文辞或表现一定道德规范的行为仪则,即为“文”。《易·系辞下》:“圣人之情见乎辞。”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圣贤书辞,总称文章。”作为属性概念,“文”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在形式上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如一定的形状、色彩、音响、辞采等以及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则的组合。《礼记·乐记》:“故乐者,审一定和,比物以饰节,合奏以成文者也。”《文心雕龙·原道》:“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端,虑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因此,“文”在美学上的意义,就是指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形式美。

就审美对象的形式而言,“文”包含有“形文”、“声文”、“情文”三层意思。按照刘勰的观点:“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文心雕龙·情采》。)形文,指一切具有色彩和形状的审美形式(造型艺术);声文,指具有音乐性质的审美形式(音乐艺术);情文,即人文,指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语言艺术)。

就形式美而言,“文”指审美对象在形式上具备的审美属性(特征),其基本特性是寓杂多于统一。《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朱子语类》:“两物相对待,故有文,若相离去,便不成文系。”《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八风从律而不奸,百度物数而有常。”说的就是“文”的多样统一的审美特征。“相杂”、“相对待”、“五色”、“八风”、“百度”皆指称物的多样性,而“不乱”、“不奸”、“有常”则指称物的统一性。

作为与“文”相对的“质”,其概念大约出现于西周而形成于春秋,发展于战国。

在哲学上,质首先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类事物的本质,它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一种内部规定性,质的差别性决定着事物的多样性和事物性质的差别性。早在东汉,范缜《神灭论》中就说:“今人之质,质有知也;木之质,质无知也;人之质非木质也,木之质非人质也,安在有如木之质,而复有异木之知哉?”其次,质是指事物的内容,即事物内在诸要素的总和。任何事物都是质和文即内容与形式的对立统一体。

在美学上,质首先是指审美对象的本质或内容。《韩非子·解老》中说道:“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随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具体到艺术作品中,质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观念选择、提炼、熔铸在作品中的,包含着其主观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评价的客观现实生活内容,也就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与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意趣的有机结合。

其次,质是指审美对象呈现出来的朴素的风格特色,它主要体现为自然之美,是古人所崇尚的理想美之一。陶渊明的田园诗率真质朴,元好问《论诗绝句》赞美说:“豪华落尽见真淳。”李梦阳《与徐氏论文书》中主张“贵质者不贵靡”。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宣称:“吾学诗数十年,近始恒诗境全贵质实二字。盖诗本是文采上事,若不以质实为贵,则文济以文,文胜则靡矣。”因此,人们常把追求质朴的艺术风格与抒写真情至情相联系,认为“古之为文者,刊华而求实,弊精神而学之,唯恐真之不及也”(袁宏道:《行素园存稿引》。)。“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都强调艺术实践中“质”的重要性。

由上观之,与“文”相同,“质”也是一个双重概念:作为实体概念(名词),是指事物的本质或内容;作为属性概念(形容词),则指艺术品的朴素风格。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质与文构成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在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文质彬彬”的观点,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认为具有仁和品质而缺少包含审美的内在的文化修养,人就将是粗野的;极力讲求文饰和美而缺乏仁的品质,则文饰和美将变成一种没有内容的外在虚饰。他要求文与质的完满统一,即言动、容色、生活各方面的美及文化教养与内在的仁义道德品质的统一。孔子这种源于其中庸思想,针对“君子”的修养而提出的文质观,推及到古典文艺创作中,使其总体上始终没有走上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道路,文与质的统一成了艺术家和鉴赏者一致的审美追求。但与此同时,孔子强调“兴观群怨”、“温柔敦厚”的诗学主张,加之后人倡导“必有其质,乃为之文”(《淮南子·本经训》。),“夫水性虚而漪沦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文心雕龙·情采》。),“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等文艺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总体上呈现出在追求“文质彬彬”基础上的重质轻文的特征。至于重文轻质的思想,尽管在汉赋、齐梁宫体诗、北宋西昆体、明代台阁体等诗文创作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但是这并非中国文艺发展的主流。

三、虚与实

虚与实,是一对十分重要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它是一个涉及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直观性和想象性的美学原理,被广泛运用于审美领域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各类艺术品的创造、艺术品的审美特征等方面。虚实相生是虚实原理的核心内容。

就艺术品的创造而言,“虚”指艺术家凭借自己所创造的审美形象,通过暗示、比喻、象征、双关等表现手法,间接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和思维倾向。“实”则是指艺术家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用一定的外在的艺术形式,直接创造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想。概言之,实即指艺术的直接性,虚指艺术的间接性。而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虚实相生,艺术家运用它,可以灵活、自由、含蓄地表现复杂的现实生活和抒写自己丰富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体验。以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为例。《宿》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全诗共四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前两句写行船停岸,本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日暮鸟归林的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三四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时和自己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到了慰藉,将要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中去。然而,联系此诗是写于作者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之时的背景,诗便具有了另一深层含义:此时孑然一身的作者面对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于是,在“江清月近人”的画面之外,读者仿佛看见诗人的愁绪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浪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又如杜甫的《旅夜书怀》,诗中描写了空阔无边的天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的虽是实境,表现的却是无限的虚境,由天地之大而感到自我渺小,然而,渺小的自我却能自由地遨游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同大。“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就在有限中看到了无限,在小我中显示出了诗人自由广阔的胸襟。

同类推荐
  • 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匡庐奇秀:庐山(文化之美)

    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间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这一切构成了人间仙境般的庐山。
  •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经典译林)

    《菊与刀》是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菊花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则是日本武士精神的象征,《菊与刀》作者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本尼迪克特是著名美国民族学家、女诗人,是美国人类历史学派开创人博厄斯的学生,也是其学术继承人。192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从1936年起代理哥大人类学系主任。她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博厄斯学派的一个支派,即“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
  •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少林圣地:嵩山(文化之美)

    “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地处中原,峻峰林立的少林胜地嵩山,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地质学上称之为世界上罕见的“五代同堂”,即五个时期的地质现象在嵩山表露齐全。嵩山不仅经历了地球40亿年来演变的轨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各朝各代的兴衰。它集山岳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于一身,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之地。本书带你一起领略嵩山山峰之秀美,历史之厚重。
  •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

    孟子奋然继起孔子的志业,“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最真确的写照。《孟子:雄辩时代的斗士》还原了孟子的经典、孟子的思想所处的真实历史场景,孟子的观点和想法在列国争雄的时代远远不是主流,而孟子所讲的道理也不为当政者及时人所理解,所以孟子要周游各国,大声陈述自己的观点以对抗时代。本书以《孟子》为依据勾勒出了战国时代的孟子形象:承袭儒家理想的孟子,奋然继起孔子奔走游说的志业,为维护儒家理想而战。
  •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清明上河图》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热门推荐
  • 恰似初雪遇晨光

    恰似初雪遇晨光

    她,上官梦雪曾是夏氏集团的千金却差点被同父异母的好姐姐害死。从那之后让活泼开朗的她变了一个人,10年后她华丽归来复仇却遇见了喜欢她却伤害她最深的人。他是范氏集团的少爷——范晨煜,性格冷,非常冷,有一张迷倒万千少女的脸。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人却因此缠在了一起,看两座大冰山如何进入对方的世界。
  • 能说会道最讨人喜欢

    能说会道最讨人喜欢

    “一句话能把人说笑,一句话也能把人说跳。”我们事业的成功与失败,人际关系的亲疏,都与口才有很大的关系。美国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我自己的言行的时候,在使我日趋成熟,日趋合乎情理的时候,我曾经有一张言行约束检查表。当初那张表上只列着12项美德,后来,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我有些骄傲,并经常在谈话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盛气凌人。我立刻注意到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并相信这足以影响到我的发展前途。由此可见,具有高超的说话水平,是一个人获得社会认同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
  • 超时空联盟

    超时空联盟

    一次意外,进入到超时空领地。遥望银河系战乱不断,各星球纷纷起兵,而陆川却成为了平复这场战乱的最佳人选。“我不要当什么国王,老子只想回到地球。”
  • 留守男人

    留守男人

    【北京卫视热播电视剧《婚姻时差》原著小说】在飞往温哥华挽救离婚危机的飞机上,成功的房地产商人李海收到了两封信。一封是情人晓菲的告别信;一封是多年前落魄时自己写给妻子吴婷的励志信。当年,为了女儿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李海和吴婷成了新移民浪潮中的MBA(已婚但自由)一族,分居两国。无可救药的心灵孤寂与不可避免的身体出轨,让两地分居的李海和吴婷倍感艰辛。震撼心灵的爱情,和八级特大地震一同到来,李海和晓菲在灾难中同行,吴婷只能隔海相望,爱莫能助。吴婷发现李海和晓菲的关系,痛定思痛,决定离婚,开始自己的事业;晓菲发现李海和吴婷的感情,也决定退出,将李海赠送的房子卖掉,捐给红十字会,留下了一封告别信,移民美国。
  • 都市之至尊医神

    都市之至尊医神

    你是称誉世界的神医,医术惊天地泣鬼神?你是武道宗师,古武世界的掌门人?不好意思,在我面前,都是垃圾!重生百年,身负血海深仇!这一世,我要用仇人的血,祭奠苍天。这一世,我要踏平苍穹,横扫天涯!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脂肪大作战

    脂肪大作战

    脂肪大魔王播撒脂肪、“肆虐”人间,酝酿惊天阴谋。天庭派出五十万天兵征讨,却遭遇神级大阵阻碍,无功而返。危难之际,原天庭成员、因犯错贬下凡的袁飞,临危受命,开始了对抗脂肪大魔王之路。一场天庭技术对抗恶魔的故事开始了。可怕!UFO绑架,究竟为何?骇然!灵要吓人,竟是为它!震惊!孙悟空竟做出这种事!阻碍天庭将士的神级大阵到底是什么?人灵情未了,是小说不好看,还是手机不好玩?看名字大家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脂肪的书,本书除了介绍一些健身小知识,还开了很多脑洞,关于人、仙、灵,绝对能让你眼前一亮——大概吧。本书脑洞大开(胡思乱想)却相当硬核(这句可以忽略),故事曲折跌宕、风格多样(我的脸有点疼),剧情幽默风趣……我编不下去,总之脑洞绝对是有的,欢迎观看。
  • 我们的青春少年派

    我们的青春少年派

    甜蜜恋爱的碰撞,进来看看了解更多剧情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聊以美酒慰风尘

    聊以美酒慰风尘

    简介无能党……亲们点进去看吧!甜甜甜,宠宠宠,权当看个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