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39

第39章 中国古代各种制度(6)

童子科,规定凡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的,皆可参加童子科考试,能背十卷的可授官。

道举科,主考《老子》、《庄子》等,这是唐注重道家思想,扶持道教势力的反映。

武科,创于武则天统治时,由兵部主持,分平射、武举两种,主要考步射、马枪、马射、负重、语言、身材等。州县考选后,报至兵部再考,每年应试者数百到数千,及第者不过数十人。

制举是由皇帝临时定名目,考试时间及内容都由皇帝临时决定,名目极多,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文辞清丽、博学通艺、军谋越众、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百十余种。制举是皇帝亲自网罗人才的一种办法,士人和官吏均可参加,考中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但制举出身的当时并不被视为正途,而看成是“杂色”。

唐代科举与前代选士制度相比较,有三个特点:一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与地方长官手中集中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满足了庶族地主参与政权的强烈愿望,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二是把读书、应考、授官三者密切联系起来,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打开了获取高官厚禄的门径。三是力图改变选官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知识、才能的弊端,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因而选拔了一些有才干的人。

从政治上看,科举的确立,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要求,收到集权于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官吏选用权收归中央,加强了全国政权的统一;选官有统一标准,想要做官者必须全力适应这些标准,只要认真读书,均有可能入仕,加强了思想统一;庶族地主甚至平民都可以考试入仕,有利于政权稳定,这使科举制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1300余年。

从文化教育上看,科举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通过科举可入仕,使一般中下层知识分子要求进校读书,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时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的著作,从学校到社会都重视读书、习文、作诗赋,并研究儒家经典。这对于改变魏晋以来不重教育的风气有积极意义。然科举制也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预备机关,科举考什么,学校便教什么,这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同时科举制把读书、应考、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二、科举制在宋元时的发展

宋朝为防止割据势力再起,便把加强中央集权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宋朝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把政权、军权、财权、司法权等收归中央政府掌握,形成比隋唐时代更进一步的中央集权制,官僚机构也随之膨胀,反映在对官吏的任用上,科举在科目、考试方法等基本沿用唐制的基础上,又有明显的发展。

一是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唐进士及第每次不过50人,经常才一二十人。宋朝扩大录取名额,一般总有二三百人,多达五六百人。如端拱元年(988年),礼部已取进士28人,诸科100人,发榜后议论纷纷,太宗又从未录取人中复试,取700余人。宋不仅扩大录取名额,而且还优待考生,最大限度地笼络中小地主及中下层知识分子。

二是确立殿试制度与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殿试,唐武则天时曾举行过,但未成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实行殿试,以后渐成制度。宋太祖说:“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不否进退,尽革前弊矣。”(《续资治通鉴》卷八。)很明显地说举行殿试是为避免官僚贵族舞弊。其实殿试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的权威,由皇帝亲自考试并确立名次,考生只能是“天子门生”,即提高了及第者的身价,也防止了考官和考生之间以“座主”和“门生”的关系而结党营私。殿试成为常制后,便确立了宋科举制的三级考试制度:州试(地方官主持)、省试(礼部主持)、殿试(皇帝主持)。

唐朝科举及第后,只是得到做官资格,还要通过吏部考试之后,优胜者才能授官。宋代科举及第后,不需吏部考试即可授官,名列前茅者,可得高官。宋朝进士分三等:一等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如仁宗时代,,开科13次,每次发榜的前三名共39人之中,绝大多数都做高官。据《宋史·宰辅表》载,宋133名宰相中,科举出身的文士达123名之多,占宰相总数的924%,大于高于唐代,唐代宰相368人,进士出身143人,占宰相总数的39%。甚至屡考不中,年过五六十岁的考生,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职,这些人被称为“特奏名”。

三是严密立法,防止作弊。为避免唐代科举考试弊端的发生,宋朝大力提倡科举取士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科举,防止作弊。

考试由唐代的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州试时,通判主持进士科考试,录事参军主持其他各科考试。考官用朱笔阅卷时,回答正确的写“通”,错的批“不”,考官和监考官最后须在试卷末尾签署姓名,如发现州试者有作弊之事,考官与监考官都要受处分。州试录取的考生要将家庭、年龄、籍贯、参加科举次数如实写明,并有10人担任,如有违反考规,10人连坐,并取消考生的考试资格。唐代考官由吏部出任,人员固定,宋代则改由皇帝任命,年年更换,并配有“权知贡”举(副主考官)若干人,使其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如考官有子弟或亲属参考,要回避,称“别头试”。宋代将唐的御史监试之法强化,贡院大门、中门有官监守,并搜索士子衣物,防夹带;如有夹带或耳语等现象,逐出考场,并停止参加科举考试一次;设巡察员,监察考官与考生行迹,叫巡察制;实行“糊名”与“誉录”制度,糊名即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故也称“弥封”,“誉录”即为防止考官认识笔迹,派专人将考生试卷另行誉录,这样考官评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以示公平,它对防止考官“徇情取舍”确实起过作用,但对各阶层的知识分子也起了很大的欺骗作用,使他们认为只要埋头读书,作好文章,入仕之途并不遥远,故而甘愿把一生消磨在书堆和科举考试中,可见宋的科举制,方法比唐完善,效果也比唐朝明显。

但宋代科举的作弊现象仍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其弊端不可避免。

与宋同时并存的北方辽、金、元少数民族政权,科举制也带有民族统治的色彩。科举制的作用在于笼络汉族地区,居于统治地位的少数贵族入仕则通过其他途径,故而科举规模不大,且多仿宋朝。元朝科举制有些变化,元朝统治期间,其16次进士考试,每次录取名额最多100人,仅两次,少则50人。元代科举分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和御试(殿试)三种。蒙古、色目人考两场,且考试内容较容易,南人考三场,且考试内容较难,考中后蒙古、色目人列一榜,叫“右榜”(蒙古以右为上);汉人、南人列另一榜,叫“左榜”,派官也以第级次序分派。民族歧视也反映到科举考试上。元代科举制日趋严密,据《元史·选举志》载:除规定可携带书籍外,其余一概不准携带;考生自备三场文卷并草卷,卷首写明籍贯、年龄、祖父三代名字;凡娼优之家及患废疾、犯十恶奸盗之人,不得入试,考生与主考官有五服内亲者,当回避;如发现考试作弊及令人代作者、汉人南人有居父母丧服应举者,不准参加下两届考科;实行试卷弥封糊名、誉录制,各级考试,每名考生遣一士卒监视。除此,贡院内考官、弥封官、对读官、誉录官、监试官、帘内官、帘外官等各司其职,有越轨者治罪。元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有重大变化,规定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考试的解经标准,即把程朱理学纳入科举考试的殿堂,自此朱熹所提倡的《四书》与《五经》并列,成为科举考试出题的范围,明清所沿袭,故元代科举虽不完善发展,但却在唐宋与明清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科举制的极盛——明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在沿袭前代的基础上,更加严密和完备。考试分四级完成,即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即州县级的考试,通过者称“生员”、“庠生”,俗称“秀才”。明正统年间,各省设一人专管教育的学官,由学官主持州县考试,故童试又称“院试”。获得秀才资格者才可参加高一级的考试。乡试即省一级的考试,三年举行一次。固定在8月,故又称“秋闱”。每场乡试设主考2人,同考4人,统称为“内帘官”,考官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提调官负责行政和总务工作,监试官负责监督,二者统称“外帘官”。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三场计9日,通过者称为“举人”,乡试中举称“乙榜”,也叫“乙科”,第一名叫“解元”。会试是中央礼部主持的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或“礼闱”。由皇帝任命主考2人,同考8人负责,后同考增到20人,提调官、监试官各2人。会试录取名额不限。有时30余人,有时多达400余人,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明朝录取名额有南北之分,清代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照顾各地区的利益。

殿试也称廷试,会试之后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派读卷大臣协助,只试策问一场,考生当场交卷,弥封后送读卷官审阅。参加贡试者均能获取进士资格。殿试结果,出榜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又称殿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一甲照列在翰林院任职;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二三甲的进士可参加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试,叫“馆选”,馆选录取后入翰林院学习,三年后补授重要官职,馆选未中的被直接授官。

乡试、会试分别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贡院进行,考场一字一号,每间号房约6尺高、3尺宽,考试期间,考生经搜身后,携带笔墨、卧具、蜡烛、餐食半夜入号房,吃饭、睡觉、写文章都离不开号房。答卷用墨笔,卷录用朱笔,仍沿用宋的弥封、誉录之法。殿试在太和殿举行。

明清科举制采用排偶文体,即“八股文”,它是一种以四书、五经命题,限制用一定格式、体裁、语言、字数的应考文章,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开头叫“破题”,说明文章题目的意义与内容,文字简洁含蓄;次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引申说明,承上启下,作主题的补充;三是“起讲”,即议论开始,因为八股文要“代圣发立言”故而常用“意谓”、“若曰”、“以为”等字开头,总括全题,以上三个部分也被称为“帽子”,只是说明题意;四是入手,用一二句或三四句引入本题;接下来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每一部分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八股文,其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相对成文。字数约在300~700字之间,不能多或少,违者不录。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千篇一律,按一定格式和字数填写,要用古代圣贤口吻和思想,毫无发挥余地,故考生预先把书中可作试题写成文章,或请人代写,死记硬背,而对本经一概不知。它把知识分子的视野局限于孔孟之道与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实不足取。

清代为广揽人才,于正科之外,增设特科,如“博学鸿词科”等,只考诗赋经史等,不考八股,一些社会上有声望的,一律录取,并以高职。

科举制发展到明清,尽管制度日益严密,规矩也增多,但科举中贪污受贿、弄虚作假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贿买、夹带、传递、顶名、冒籍等,屡见不鲜,科场丑闻层出不穷,反映了封建社会末世的衰落。

清末以来,对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均进行过改革,然积弊已深的科举制、职官制并非一些细枝末节的改革所能挽救的,于1905年,科举制废止。

同类推荐
  • 纪信故里

    纪信故里

    辉煌西充,忠义之城,将相故里,人杰地灵。扶龙纪信,紫崖王云,育恐育鞫(生于恐惧困穷之际),炳炳麟麟(光明刚直)。四位宰辅(赵彦昭、何金、何贱、徐恺),八大将军(纪信、谯登、侯瑱、王霁、马骧、袁谏、李乾德、徐占彪),百一进士,百六举人。名垂青史,雁塔题名,丰功伟业,震古烁今。
  • 人杰的抒情志(中华千年文萃)

    人杰的抒情志(中华千年文萃)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亦可以知兴衰,最真实的是历史,而最模糊的也是历史,历史的魅力与精彩就在于此。“人杰”是历史中极具魅力的一群人物。顾名思义,“人杰”简单地说就是人中之杰,是芸芸众生中的杰出人物。既包括那些定国安邦、成就霸业的人杰,也包括那些心怀壮志的豪侠之士,而那些忧国忧民、满怀豪情的文人墨客,也可以称之为人杰。人杰应该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 重构人的精神生活

    重构人的精神生活

    本书基于对精神生活质量的理论研究,回答了什么是精神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多维度探索了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衡量尺度和发展规律,结合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精神生活质量问题的实践,通过对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文化、高科技发展等社会际遇下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突出问题的大胆探索,有针对性地指出培育改革共识、增强全民法治和德治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与发展多样文化相结合、培育人与科技互动中的主体性、做高科技时代真实存在的自我等应对措施,进而提出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总体对策研究,从目标、原则、方式、路径几方面提出具体的思路。
  • 我眼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中国

    本书作者在武汉纺织大学工作了5年时间,其间游历了中国23个省60多个城市。本书即是作者对在中国工作生活的观感和思考的记录,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但基本上是片段式概述,并不具体深入地谈论一个方面或问题,并且多是对于中国的赞美之词。武汉纺织大学的译者在翻译本书时,已对原著进行了删节。
  • 古代玻璃器

    古代玻璃器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这个时期的玻璃器数量少,品种单一,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剑格上的小块玻璃。《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古代玻璃器》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古代玻璃器的有关内容。具体有:中国古代玻璃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玻璃器史、中国古代著名玻璃器、玻璃器的保养等。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行大道

    行大道

    《行大道》描述了基层干部元仪頫五光十色的人生轨迹和曲折坎坷的职业经历。小说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不同时期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反差与碰撞,生动展示了那些年代诚实与虚伪、革新与守旧、廉洁与势利之间的对决与博弈,弘扬了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干净做人,公道办事的干部职业理念。
  • 羽化仙道

    羽化仙道

    大道苍茫,宇宙洪荒,自混沌初开,天地初始,万物诞生,世间也便有了生与死,有了死亡,自然也有逆天寻仙者,无尽岁月,无数天骄,在浩瀚的仙道征途中绽放出无尽光华!今朝,一位看似普通的孩童,却背负着非凡的命运,我的路,我的道,由我主宰!
  • 重生甜妻:靳先生,要低调

    重生甜妻:靳先生,要低调

    【1v1甜宠重生+虐渣+无限宠妻】前生,她害死了他,因为错爱了极品渣男,错信了小白花闺蜜?死亡的前一刻,才知道原来自己处处讨厌、厌恶的人才是自己的恩人,才是最爱自己的人重活一世,她发誓,要将害人得到应有的抱应,同时,她也发誓补偿他。只是她没料到某人的爱,那么的霸道...﹉﹉“老公,我想和你并肩作战,所以我报了散打班,老公,不会怪我的对不对?”“乖,想学什么老公教你,报什么散打班”“可我已经交了入班费了”“这样啊?那我去打个电话”他回来时,她的电话正好响起“什么?散打班不收学员了,会费全额退款?”……
  • 锦年医妃

    锦年医妃

    她,医毒双绝,一朝易魂重生,却只为他而来……他,背负深海血仇,心早已孤寂腐烂,却在一次次与她相遇的时候开始为她跳动,他以为自己拥有的始终是黑暗,但不知她却一点点的照亮了他......
  • 学长,我喜欢你

    学长,我喜欢你

    林羽瑶,是墨樱学院里一位善良而单纯的女孩。喜欢唱歌,乐于助人,她很平凡,平凡地只想拥有一份简单的爱情。但她喜欢上了一个学长,他是投资系的系草,她偏偏又被经济系的帅哥陈辰追求着,林羽瑶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时常出其不意的社会关系中究竟作何选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借镜杀人

    借镜杀人

    在《借镜杀人》一书中,卡莉·路易丝是个奇妙的女人。两任前夫让她坐拥豪宅,一辈子衣食无忧,现任丈夫虽然性情古怪,却毫无保留地爱着她。儿女绕膝、亲戚友善、仆从忠诚,甚至岁月都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但她的老同学却觉得她身边环绕着不祥气息,甚至有死亡的征兆。
  • 这个狗帝一点都不苟

    这个狗帝一点都不苟

    自打出师的第一天起,嬴陛就决定要好好做个人,绝不能活成父母给他取得名字那样。正所谓古语有云:苟得久,活得久,苟到最后应有尽有。要想人前装逼,必定人后苟逼。可惜事与愿违的他活成了:该怂就怂,该刚则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懂得装死,深得作死。智商起伏,状态漂浮。那一天夜里他暗暗发誓。此生我淫某人的人生宣言就是:狗的狗中狗,方为皇中皇。王中王,火腿肠,一节更比六节强,果冻我要喜之郎。此生不做苟中王,来世还成狗中皇!
  •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

    从14岁便开始写文的潘云贵,经过十年的成长蜕变,他对于当下的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多别样的想法和感悟,诉诸于纸上是他的行动。他说:“面对一张空白的纸页时,总像面对自己年少时那颗真实的心,我说不了谎。”《亲爱的,我们都将这样长大》不是心灵鸡汤,也非说教手册,近40个篇章记录着作者的青春、成长、生活的个人经验,追求清新诗意语言的同时摒弃空洞的情绪,给予人向着下一站走去的勇气,充满真情,绝非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