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6300000009

第9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1)

中国哲学是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的世界三大类型的传统哲学之一,它致力于探究天人关系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尤其重视哲学与伦理、政治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人性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高度凝练的总结,其内在精神渗透于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传统

一、原始儒家思想

儒家是孔子(前551—前479年)所创立的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它高居“显学”的首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儒的名称在商代即出现,是对一种宗教职业人员的称呼,在当时政教合一的社会中主管与迷信掺杂在一起的古代天文、地理知识和礼仪规则,据其出身和教养的高低不同,可分为“君子儒”、“小人儒”两种。在春秋时代,儒已不再是与政治结合的教职人员,而成为以传授礼仪知识谋生的自由职业者,后来发展为对一般学者的通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行公开教学的大教育家、大儒,他把古代为贵族专有的礼仪和其他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并整理了诗书礼乐一类的古代文化资料,成为儒家经典。孔子的学说是继承与发展西周社会“以德配天”文化传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以“天命”为哲学根据的理论体系。孔子的部分学生相继设教讲学,逐渐形成儒家学派。自春秋末世到秦朝建立,孔、孟、荀是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派,称为儒家八派。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经曾子、子思三传至孟子的一支,被尊为儒家正宗;孙氏之儒即以荀子为代表的一派,与子思、孟子的思想在若干方面差别很大,对时人也颇有影响。在后来整个封建社会里,统治者兼用荀子和孟子儒家。秦始皇运用法家之学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严重打击,但秦“二世而亡”,汉武帝从董仲舒之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正式居于统治地位,儒学以经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经学大师董仲舒借用道家哲学,在儒学中融入阴阳五行思想,通过注解儒家经典阐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理论,宣扬“君权神授”思想。魏晋时代玄学盛行,多数玄学者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还是儒家的理论。继先秦儒学、两汉经学之后,儒学演变发展的第三个重要形态是宋明理学,这是迎合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种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家,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它不同于孔孟停留于伦理道德的说教,也不如董仲舒那种简单粗糙的神学目的论,而是汲取了佛道两家的某些思维方法,构成了具有严密的思辨结构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理学的出现,确立了儒家发展的最终形态。后代儒者虽对它各有损益,却再不能改变它的基本趋向。清代儒学称朴学,其在发展过程中,又演变为汉学,但却不同于汉代的经学。近代的新儒家因受西学的影响,也有自己的特点。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学术史,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儒学,就儒家内部来说,有性善、性恶的对峙,有心学、理学的分歧,有义利、王霸的论辩,有今文、古文的争斗,有所谓天人相通、天人相分的对立,有理在气先和心外无理的论争等,但作为一个学派,就其目的、功用、宗旨用结构来看,可以说是一个以教化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学派,诸儒者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儒家祖述尧舜禹,把先王之道作为治政经世的旗帜。儒家学者自孔子始,都认为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等都是圣明之君,其伟大人格足以为万世垂范,希望君主们能够修己、恤民、礼让,实行贤人政治,以德政、礼治君临天下。

第二,以六艺为法。《周礼》载,“六艺”即礼、乐、射、御(驭)、书、数,是中国古代正统教育的内容。汉代以后六艺演变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家六部主要经典。儒家崇尚六艺只是个教本问题,实际是崇尚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而六艺是传统文化的负荷者。

第三,崇尚礼仁。儒家在道德原则问题上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独特的结构体系。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要求人们都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论语·季氏》。),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区分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儒家的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其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从儒家经典的“三礼”来看,礼包括社会的礼节仪式、道德准则、政治制度、法律准则及其理论阐述等,从礼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意义看,是指由“仁”所贯穿的一个庞大的道德准则体系。仁是礼的中心,是礼赖以产生的价值目标;礼是仁的具体体现,是由仁所产生的德目。仁讲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可归纳为克己、复礼、爱人,具体又包括忠、孝、节、义等规范,恭、宽、信、敏、惠和温、良、恭、俭、让等德目。由礼仁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包括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领域的道德规范网络。

第四,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尽管不同的儒者对这些概念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但他们都离不开这些范畴和概念,这些范畴和概念构成了儒家特有的思想外壳。

第五,宗师孔子,以解释所尊奉的经书为任务。儒家内部流派众多,常相互排斥,但都以孔子为祖师。在不断论争中,孔子的地位日益上升。儒家以解释自身经典为要务,始于孔子,他在鲁国办学,以讲解西周以来的典籍《书》、《诗》、《礼》、《乐》、《易》为宗旨,晚年又编修鲁国历史《春秋》,为儒家创建了思想基础。战国儒学大师孟子和荀子,都以阐发经书和孔子学说为己任,其对经书之释,成为汉代经学的来源之一。历代儒学家,无一不以阐发儒家的经书为宗旨,以解释经书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魏晋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王弼著《周易注》,虽融入老庄观点,亦是阐发儒家经典。清代汉学家进行文字训诂和考证,也以儒家经典为主。总之,一部儒学史,可说是一部经学史。

与其他学派相比,儒学有自己独有的思想特质,可概括为现实主义,即肯定自然和社会,对现实世界不采取回避态度,对现实生活采取积极的立场,其论宇宙和人生、理想,其思维方式及治学方法,都以此为中心展开。具体表现在:其一,儒家重现世,轻彼岸。儒学总是关心或重视人间的生活,而不追求或向往死后或来世的幸福。此种现实主义人生观,始于孔子,如关于鬼神,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认为应致力于生人之事。孟子提出修身立命说,荀子提出无神论,否定宿命论。宋明清的儒家都批评了道教的神仙说和佛教的来世说及无生说。其二,儒家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以调整人际关系,并以圣人为人格的最高标准。儒家宣扬的封建道德,虽然成了禁锢人们头脑和压迫下级的工具,但其倡导的道德如公私之辩、修身为本说等,也有积极的因素,培育了一大批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儒学重视人的思想教育,认为人靠理性的自律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无需求助于外在的压力或超自然的力量,这也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之一。其三,儒家各派都将社会看做集合体,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或为家族或为国家或为天下中之一员,群体受损,个人生活也就失去保障,故儒学总是置家、国、民族的利益于首位,要求个人服从群体利益。但人群又不同于兽群,内部又分为许多层次。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员,各有位置,各尽其责,才能有序地从事生产和生活。例如,孔子提出的“正名”说就是要求君臣父子等,各守其分位,维系群体生活的安定,此即“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儒家以群体利益为公,以个人的追求违背群体利益为私,尖锐批判了佛道两家的出世主义。虽然儒家的人伦或群道具有维护封建等级制和束缚个性的意义,但其强调整体利益的群体观,也培育了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并从爱家、爱国而引出爱人类的“大同”说,所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其四,儒家尊理性,重经验。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此处“思”即指理性活动,“学”指感性经验。《中庸》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层次,《大学》又提出“致知在格物”,即同外物接触而获得知识。其五,儒家提倡参天地、育万物。儒家作为封建时代知识文化的传授者,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作为古代教育家的先驱,不仅提倡德育,且以文化知识教育学生,后来的儒者在传授文化知识方面也贡献颇丰,这是佛道两家所不能比拟的。孔孟虽反对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但并不反对学习技术,如“六艺”,他们都认为人类应掌握自然现象变化的规律。荀子则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认为人类可以参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中庸》提出:“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汉代以后的儒学更是发挥了这一传统,提倡参天地、育万物,而且发展为人定胜天说。当然,儒学内部关于人同自然的关系,也有长期争论,表现为是否承认自然规律有客观实在性。唯心派主张人为自然立法,如王守仁的“穷理”说;唯物派主张人在认识自然规律即“天道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给予的东西,如王夫之“相天说”。但两派都不逃避自然或因循自然,都不同于佛道两家企图摆脱自然规律的约束而追求超自然的彼岸世界。所以儒家的“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培育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技术家的世界观,即认识自然从而控制自然,为人类生活造福,为其开展发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二、原始道家思想

道家与儒家、佛教同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之根,因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或本根而得名。“道家”之称是从西汉思想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道家自《老子》成书始创,至庄子而形成学派,与儒、墨鼎足而立。战国时还有四个与道家思想接近的道家别派:杨派,宋研、尹文派,彭蒙、田骈、慎到派,黄老学派。汉初黄老之学曾一度超越儒学之上成为统治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虽再未获得高于儒家的位置,但它已经形成一种颇具特色的思想文化体系,与主流派儒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对峙,长期绵延不绝。汉末从道家黄老之学中衍生出道教。此后道家和道教既有差别又互相纠结,与儒、佛三教并立成为中国中世纪社会三大精神支柱之一。魏晋时期,老庄之学吸收儒家,脱胎为玄学,其思想与风范使士人趋之若鹜,近代学者称之为新道家。唐初,在统治者力倡下,老子被尊为“太上玄元皇帝”。此后,道家再未形成大的学术派别,未能出现大的道家学者,但道家精神仍时刻在社会实际文化生活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

先秦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道家学说也称“老庄之学”。“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合于道”是所有道家学者追求的最终目标。“道”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道家的宇宙本体论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先于天地生,自古以存。“道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统一共存的基础,万物的性能依赖道而正常发挥。“道”无形无象,不可感知,以潜藏的方式存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道可道非恒道”,“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见而不可得”(《老子》。)。第二,“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道”的法则及运动形式是宇宙间最理想、最完善的存在模式。这个法则就是“自然”,这个运动形式就是一种封闭式的往复循环。《老子》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周行而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上。)。天、地、人直接或间接效法“道”,故都效法“自然”。第三,“道”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是“反”,“反”的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向其对立面转化,进行自我否定;二是返本还原,循环往复。“道”及其所生万物会向对立面转化,是因为“道”是“无”、“有”对立的矛盾统一体,由“道”而生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是阴阳矛盾对立的统一体。例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继愈:《老子新译·五八章》。)在“祸”、“福”内部都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因素,这种因素发展的结果,必然使事物向其反面转化。道家的学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也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同类推荐
  •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三辑

    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第三辑

    为加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教育部社科中心于2014年12月在辽宁大学召开“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规律与导向”理论研讨会,本书择优收入部分会议论文。同时还从其他学术会议论文和近年已发表的论文中选辑了部分文章。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传承创新基本理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等方面的内容。
  •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本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长江流域中秋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存续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团圆安康是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这种愿望在中秋节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将许多的感情与希冀积聚在这一节日中,它的意义被人们不断丰富。中秋节最初是个祭祀月神的日子,其后演变成玩乐赏月的节日,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如诗歌、戏剧、传说以及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 大国关系与文化本原

    大国关系与文化本原

    本书内容包括:大国文化要义、西方外交文化本原、俄罗斯外交文化本原与战略文化变化趋势、日本外交文化本原、中国外交文化本原。
  • 中外文化交流史

    中外文化交流史

    本书系统探讨了自先秦至1999年的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说是首次对21世纪前中外文化交流的全面巡礼和总结。通读全书,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很有品位的学术佳作。
  • 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红巾军起义》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简明而不失其要地讲述了元朝末年张士诚和方国珍发动红巾起义的全过程,以及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并建立明朝的始末。
热门推荐
  • 青春肆言

    青春肆言

    来自于,生活小感。平凡,大众,贴近青少年的心里感受(与作者同样的青年)
  • 让世界感受我的无敌

    让世界感受我的无敌

    因为“神”的需要,各个异界的人类,全部转移进了类似网游游戏为世界框架的异界之中。神言:服从者为奴,不服从者为万物。多数人选择服从,成为了神的奴仆。但何辰不服,他便化成一滴水,融入了万物。历经三百年折磨,他有幸回到三百年前。这一次,他依旧不服!他要变成可以弑神的死水!“既然神将我变成了一滴水,那我便还他们整片汪洋!”--何辰。
  • 凰女惊华

    凰女惊华

    【新书《佞医农女:奈何王爷江山聘》已发,求捧场!】武道世界奉行丛林规则——优胜劣汰,强者为尊。人人讥笑凤九殇是废材花瓶,注定是小妾的命,她一笑置之,华丽逆天改命。天阶功法术技扯出一枚死缠烂打的便宜夫君,随身神器动不动就开启坑主状态,还有九阴凰体,呵呵了……各样如玉公子,傲娇大人……各种惦记凤九殇……他薄唇浅勾,笑得倾城妖孽,“宝贝,你好香好甜,生一只香甜的小龙包可好?”她冷冽一笑,一屉小笼包砸过去……她奔走在强者的路上,笑对各种险象环生,一步步攀上巅峰,笑傲九天……高能预警:夭乔大人就是帝华阳本尊!
  •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显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遇见你每一秒我都在心痛

    遇见你每一秒我都在心痛

    遇见谁、喜欢谁,是命中注定的吗?受过伤的心,又是否会被治愈,那个被紧紧包覆的心;又是否会打开自己的心扉,失去自我的包容和放纵,又是否会有结局……
  • 火凤0a

    火凤0a

    [男强女更强]骂我?扇你不服?废了你我羽梦馨既已重生,就不会再任人欺负……骂她?你配吗?她打了你那是你活该,但她打过你了,不代表我不追究你。我林寒的女人,懂?今生今世,我只爱你羽梦馨一人,我也只宠你羽梦馨一人!
  • 纪元禁区

    纪元禁区

    新书《我能分析万物》求支持!..............沧海雷霆劈裂了世间枷锁,辉耀光芒划破了静谧夜空!当有一日黑暗笼罩大地,凶兽邪魔侵袭,人间变成地狱,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 总裁的圈套

    总裁的圈套

    【她,十八岁起被他囚禁,羞辱、折磨接连而至,当她成功出逃竟发现有了身孕!】她恨他——这狂妄的男人夺走了她的一切,更毁了她的生活他要她——谁让她先招惹他,他要用她的身体来发泄满腔的怒火那蚀人心魂的一夜注定是她此生都逃不开的劫数四年前,这个恶魔以撒旦之姿强要了她成为她心中隐藏的秘密,无法摆脱的梦魇四年来,她沦落为他的禁脔,他的玩物★★★尹盛集团的继承人,金融界呼风唤雨的天之骄子狂傲、霸道、冷血、掠夺仿佛是关景泽的本性谭亦悠从卫生间出来,脸色苍白的看着手里的验孕棒,鲜红的二道横杠刺痛了她的神经。“拿掉!”关景泽冷酷的声音从身后响起,怀里抱着另一个女人,从她的身边经过。“他是你的——”谭亦悠面无表情的看着他,她又何偿想要留下?!“那又如何?”讽刺的眼神像要把她看穿。★★★她的婚礼上,他的到来打破了教堂的气氛看着他一步步向她逼近,谭亦悠心乱如麻高大的身躯立在她面前,他仍是狂傲霸道,邪魅无比勾起冷笑,他用着所有人都能听到的声音说:“你以为你逃走,我就找不到你?关景泽能满足的了你被我开发过的身体吗?”耳边传来众人的窃窃私语,谭亦悠脑子里一片空白,她知道,她完了——曾经梦魇记忆涌进脑海,鲜血淋淋她改头换面,只为可以避开这个主载黑暗世界的男人如今,她还是躲不过他他缓缓逼近,眸子里的恨意令她不寒而颤:“你不该和他结婚,更不该利用我去报复关景泽,既然你敢这样做,就要付出代价!这辈子,你都只能是我的!”好熟悉的一句话,曾经有两个男人对她说过,到底,她这辈子是谁的?【主要人物】男主,关景泽,狂傲、霸道,腹黑冷血,是尹盛集团未来的继承人。女主,谭亦悠,性格倔强,只憧憬与心爱的人过着简单幸福的生活。诱你爱我,爱的交锋无非爱恨,爱莫能弃【看文须知】1、情节发展需要,可能与简介稍有出入,出入不大,但必定更加精彩,敬请期待!2、本文为豪门言情文,YY成分居多,为了情节需要,不严谨之处切勿追根寻源。3、本文有点小虐,女主不柔弱,喜欢的朋友收藏+票票,鲜花、钻石,以示支持,不喜欢的绕道。◇◇◇◇◇◇【完结文】《黑道总裁》《苦恋》
  • 魂陨阵灵

    魂陨阵灵

    少年穿越而来化名应天赐,怀揣着闯荡四方的理想走上了灵修的道路,本是天才少年却在毕业前横生变故的他迫不得已走上了阵法这条歧路,后面的故事又会是如何呢?且看《魂陨阵灵》给你一个最真实的玄幻世界。
  • 别让世界改变我

    别让世界改变我

    我们曾用成熟练达的糖衣,骗自己吞下委曲求全的苦药。然而我们渐渐发现,你改变了,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有坚持下去,才能成就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努力有千百个理由,不努力只需要一个借口。世界不会来成全你,书写人生的只能是你自己。当你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这是一本充满感动的书,在成长的道路上给你坚持下去的勇气。创业达人佰稼的每一次笑与泪,也许正在奋斗的你都会亲历。上天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终有一天,你能回过头,笑看所有的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