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100000049

第49章 说“正律”与“旁章”(1)

徐世虹

《晋书·刑法志》在叙述汉律篇数时云:“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又记魏明帝时“傍采汉律”,制定新律十八篇,并记其序文曰:“凡所定增十三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于正律九篇为增,于旁章科令为省矣。”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首次出现了对汉律体系加以正律与旁章的划分。以其文可知,在魏、唐人的意识中,正律是指九章律,而旁章是指九章以外的律及令、科。这一划分,对无缘看到简牍出土文献的人的影响相当深刻。人们对以正、旁概言九章律与其他律及令、科的关系不存疑问,并努力求证旁章的内容。沈家本先生在其《汉律摭遗》中列“傍章”一目,下缀越宫律与朝律;程树德先生也在《九朝律考·汉律考》中列出“傍章十八篇”,认为汉仪即叔孙通之傍章。在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已面世的今天,笔者以为对《晋书·刑法志》的记载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其一,从篇名排列上看,九章律并未独立于他律。如前所述,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竹简所见律名共有二十七种,其中属九章律者有贼、盗、具(含囚)(李均明先生认为《具律》中当分出《囚律》。参见李均明:《二年律令·具律中应分出〈囚律〉条款》,载《郑州大学学报》,2002(3)。)、捕、杂、户、兴。据《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所附竹简出土位置示意图,二年律令的出土编号为C、F,整理者按照其排列顺序整理出篇次,即贼、盗、具、告、捕、亡、收、杂、钱、置吏、均输、传食、田、□市、行书、复、赐、户、效、傅、置后、爵、兴、徭、金布、秩、史。从这些律名的排列上看,九章律的篇名与其他篇名交叉排列,如果排除先导性的主观意识,很难从中辨别出主次或正副之别。如果一定要分类,则可见属于“罪名之制”的秦六法比较靠前,相对集中,而户、兴两篇则杂于其他之中,并不突出。

日本学者宫宅洁认为,《二年律令》是数人依何样本抄写而成。其理由是:将相当数量的法律条文分类整理并能互相参照,从而构成一定的体系,以一人之力难以企及;另以81简所见抄写者人名见之,也可判断非一人所为。关于上述样本的性质,他判断为“是在某个集团——墓主之家或县、郡等特定官衙内积累并体系化的法律集”;他的结论是:“以《二年律令》自身来看,难以充分证明《二年律令》是通用全国的,即源于国家的编纂物。”(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三国时代出土文字资料之研究”班:《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二年律令〉译注稿其(一)》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解题”,载《东方学报》第76册,2004。)作者在此强调的可能是《二年律令》的编纂性质。不过换一个角度看,即从这个“法令集”的内容见之,其无论怎样在家族或官衙内“积累并体系化”,法源也是来自国家。换言之,《二年律令》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国家的制定法,“编纂物”只是编纂而已。编纂者或抄录者在编纂或抄录时,不会打乱原有的篇章结构顺序而任意编排。如果当时确实有被人们定名为“正律”的九章律与“旁章”他律并存,编纂者或抄录者不将此定名纳入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一个可以作为旁证的例子,就是与诸律同时出土的津关令。津关令的二十余道令是按序号编排的,序号的编排标准也许依年代先后,也许依内容类别,但正如祠令、金布令等令名所示,“津关令”之名应当是从事国家法令整理编纂者所定,而非抄录者所定(国家法令被编入官署法令之中的例子,可见武威旱滩坡简。如:“坐赃为盗在公令第十九,丞相常用第三。”参见武威地区博物馆:《甘肃武威旱滩坡东汉墓》,载《文物》,1993(10)。日本学者大庭修指出:“这一法律条文互见于公令第十九和丞相常用第三。‘丞相常用’确实是为便宜起见而编录的名称,……在这种情况下,其作为公令而被立法,随之被编入丞相常用之中,因此恐怕还不能认为最初是作为丞相常用而立法的。”参见氏著:《武威旱滩坡出土的王杖简》,见《简帛研究译丛》第一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其序号顺序亦非抄录者所定。

由此可以推测,在律令抄录者的意识中并没有将上述律名作正副之别,他所抄录的顺序不应当是一种随意的结果。换言之,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对九章律与其他律的关系并未作主观上的划分。其二,从立法技术上看,汉代立法并无统一的法典,而是由单篇律与令共同构成律令体系。以往的传统认识是,九章律是基本律典,另有若干单行律同时行世。(笔者以往亦持此说。)然而以九章律溯源可知(徐世虹:《九章律再认识》,收于《沈家本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萧何次律令的操作方式是“捃摭秦法”,即以秦律为母体,以一人之力进行变量操作(在此意义上,司马迁“萧何次律令”的叙述可能更接近事实。参见《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而非如魏新律那样具有法典编纂的一般程序,即天子下诏修律,臣下组织班子谋划体例,在对旧律体系进行变革后编纂成一部统一的法典。换言之,九章律与其他律在篇章结构上的区别究竟在何处呢?事实上日本学者滋贺秀三早就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他指出:“这一现象(指汉代律令不具备如唐律令那样的特征——笔者注),意味着在汉代不存在法典与单行法规之间的形式区别。之所以把九章律称为法典,只是因为其内容网罗了重要的法律领域的基本事项,从而存在着法典的实质性特点……他受高祖委托管理内政,在处理日常政务的过程中,根据实际需要,大量地借鉴秦制,整理出各种法律制度——萧何的劳绩奠定了有汉一代的法律基础——九章律是作为这些法律制度的一部分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把从‘盗’到‘厩’的九篇特别称为‘九章’,或者称‘正律’、‘律经’,这都和我们现代的‘六法’称呼一样,不是源于任何公权力的命名,而是作为法律家们的习惯称呼问世的。”([日]滋贺秀三:《西汉文帝的刑法改革和曹魏新律十八篇篇目考》注释四六,载《国家学会杂志》69卷7号,1955;中译本见刘俊文主编,姚荣涛、徐世虹译:《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92。)以秦汉律一事一律的立法技术见之,尽管九章律中的贼、盗、囚、捕、杂、具远袭《法经》,为“罪名之制”,户、兴、厩为“事律”,然而单就其篇名而言,它们又何尝不是九篇单行之律呢?《二年律令》所见二十七种律的同时现世,证明其皆为“宜于时者”,在体系上并无主次正副之分。

其三,从法律的适用上看,人们在引用律时并未冠以“正律”、“旁章”之谓,所谓“旁章”各律也与九章律诸篇一样,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现实作用。据汉简可知,当时的人们在援引律文时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直接点出篇名:

捕律:禁吏毋夜入人庐舍捕人,犯者其室殴伤之,以毋故入人室律从事。(《居延汉简释文合校》395·11。)

囚律:告劾无轻重,皆关属所二千石官。(《居延新简:甲渠候官》EPT10·2A。)

贼律:殴亲父母及同产,耐为司寇,作如司寇。其奊訽(诟)詈之,罚金一斤。(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置汉简释粹》ⅠⅠ01115:4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二是不引篇名而云“律曰”:

律曰:诸使而传不名取卒、甲兵、禾稼簿,皆勿敢擅予。(《敦煌汉简》2325。)《二年律令》置吏律216简:“诸使而传不名取卒、甲兵、禾稼志者,勿敢擅予。”知前者为置吏律之文。引用方式相同的律文又有居延汉简4·1简:“律曰:臧它物非钱者,以十月平贾计。”157·13、185·12简:“律曰:赎以下,可檄,檄,勿征逮。”三是只云“律”字:律:取(娶)亡人为妻,黥为城旦,弗智(知),非有减也。(《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奏谳书》30-31简。)据《二年律令》亡律169简:“取(娶)人妻及亡人以为妻,及为亡人妻,取(娶)及所取(娶),为谋(媒)者,智(知)其请(情),皆黥以为城旦舂。”前者当为亡律之文。又:律:贼杀人,弃市……律:谋贼杀人,与贼同法……律:纵囚,与同罪。(同上书,《奏谳书》93-95简。)

该条前二律的相关内容可见《二年律令·贼律》23简:“贼杀人及与谋者,皆弃市。”

四是既不点明篇名,也不云“律曰”或“律”,而是直接引用条文。其例如:

诸与人妻和奸,及所与□为通者,皆完为城旦舂,其吏也以彊(强)奸论之。其夫居官……(《敦煌悬泉置汉简释粹》ⅠⅠ0112:8。)

相同的内容见《二年律令·杂律》192简:“诸与人妻和奸,及其所与皆完为城旦舂。其吏也,以强奸论之。”又:

不中程百里,罚金半两;过百里至二百里,一两;过二百里,二两。(《居延新简:甲渠候官》EPS4T2·8。)

此为行书律之文。《二年律令》行书律273~275简:“邮人行书,一日一夜行二百里。不中程半日,笞五十;过半日至盈一日,笞百;过一日,罚金二两。”

从上述汉代人引律的状况看,似乎并没有九章律独立于他律的迹象。这意味着各种律均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哪一种律都未被人为地划为“正”与“旁”,所谓“正”、“旁”不过是后人认识上的一种反映。

其四,从汉代人对律令体系的称谓上看,亦无有关“正律”与“旁章”的说法。现将九章律以后的相关记载胪列如下:

梁统乃上疏曰:“文帝宽惠温克,遭世康平,因时施恩,省去肉刑,除相坐之法,他皆率由旧章,天下几致升平。”(《晋书》卷三○《刑法志》。)

景帝即位,以(晁)错为内史……迁为御史大夫……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列传》。)

及至孝武即位……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汉书》卷二三《刑法志》。)方今律令百有余篇,文章繁,罪名重……律令尘蠹于栈阁,吏不能遍睹,而况于愚民乎?(《盐铁论》卷一○《刑德》。)至成帝河平中,复下诏曰:“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奇请它比,日以益滋”。(《汉书》卷二三《刑法志》。)

永元六年,(陈)宠代郭躬为廷尉……又钩校律令条法,溢于《甫刑》者除之。(《后汉书》卷四六《陈宠列传》。)

以上述记载可见,文帝时虽废除了肉刑与收孥之律,但其余内容基本沿袭旧律,所谓“他率由旧章”。景帝时晁错更令三十章,内容主要与侵损诸侯利益相关,整体上的律令体系当无大变动。武帝时的三百五十九章,昭帝时的“百有余篇”,成帝时的“律令烦多”,和帝时陈宠的“钩校律令条法”,皆属体系不变下的数量增减。所谓“律令”,是当时的人们对其法律体系的一般性定名。这种定名不仅用于国家的法律体系,也见于基层小吏的考核文书,其文常曰“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较完整的文书可见《居延汉简》13·7、37·57、89·24、EPT50·10、EPT50·14等。),更常见于汉代的下行文书之中,如“如律令”之语。人们学习法律,亦称“学律令”、“读律令”(如《汉书》卷八九《循吏传》载:“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又同卷《黄霸传》载:“(黄)霸少学律令,喜为吏。”《后汉书》卷七六《循吏列传》载:“(王涣)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律是国家的制定法,令是皇帝诏令,二者的法律渊源皆出自国家权力,所谓“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汉书》卷六○《杜周传》。),作为一个统一的法律体系,汉代人称萧何所定之律为“正律”,而将其余律视为“旁章”并与令一起排斥在“正律”之外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总之,从汉律的实际情况出发,所谓其有正、旁之分这一结论是有待进一步探讨的。

关于正、旁之说的缘起已如前所述,首先提出这组概念的是魏律序。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该序作者“傍采汉律,定为魏法”的目的与操作,推敲这组概念是在什么状况下被提出的。关于制定魏律的目的,晋志录魏律序曰:

旧律所难知者,由于六篇篇少故也。篇少则文荒,文荒则事寡,事寡则罪漏。是以后人稍增,更与本体相离。今制新律,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

旧律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同类推荐
  • 大清王朝3

    大清王朝3

    一个饱尝荣辱兴衰、内忧外患的末代帝国。《大清王朝(套装全4卷)》谱写了大清王朝从一统江山,到辉煌盛世,再到衰败兴国的宏伟史诗,系统地阐述了大清帝国自建立至消亡的历史史实,再现了大清王朝近代三百年的各种风云际会。
  • 三国无双之王道能臣

    三国无双之王道能臣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本书的格局正如其名,贴近于真三国无双,天涯借鉴了真三国无双七猛将传的设定。本书会有一将成军、千人斩的割草快感,也会有文臣谋略。前期会有毒点,开局跳过收典韦黄忠的详细描写,跳过穿越后的黄巾之乱,直接从十常侍与何进之死开始写。前期得到高顺李典,不过之后基本不再收猛将。喜欢三国无双和王道主题的书友可以来支持一下。简介写得比较朴实,就不学其他作者揣摩简介了。喜欢的人可以来qq群交流,指点天涯。qq群:648315109
  • 大秦虎狼传

    大秦虎狼传

    大秦的旗帜飘荡在九州土地上,咸阳城中的始皇帝抬头看着月亮。北胡和匈奴在长城之外纵马高歌,华夏大地却又燃起了熊熊战火。老流氓回到秦朝变成了小流氓,兄弟女人,难民征夫,总也跨不过去的路。赵阳虎拿起一根串串,拍了拍嬴政的肩膀说,孙子,别哭……
  • 执刀狂人

    执刀狂人

    仇恨是粒种子。你知道种子的力量吗?厚土将它倾覆,它要破土而出。凄风将它拍打,它要伸展枝叶。冷雨将它淋湿,它要茁壮成长。烈日将它暴晒,它要开花结果。厚土凄风冷雨烈日,这些都不能令它屈服。待十年之后,它还要告诉所有人:所有种子原本都是大树。
  • 武唐风华

    武唐风华

    天授元年,武瞾革唐改周。丽景门犹如虎兕出柙,成为朝堂梦魇。混世小魔王狄景晖横空出世,开武唐一世风华!狄仁杰:“元芳,你我身陷囹吾,此事你怎看?”“阁老,丽景门里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超喜欢在里面的。”
热门推荐
  • 施公案(下)(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施公案(下)(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精品书库)

    《施公案》又名《百断奇观》、《施案奇闻》,是以清人施世纶(小说为施仕伦)生平为原型,敷演而成的一部公案侠义小说。施世纶,字文贤,清康熙年代人。
  •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精选(下)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精选(下)

    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莫泊桑有“短篇小说之王”的美誉。莫泊桑最擅长的题材是他亲身参加过的普法战争、长达十年的小职员生涯和青少年时代在诺曼底故乡的生活,这三种环境为他的短篇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这些作品歌颂了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表现了农村的习俗和世态,真实地反映了小职员的单调刻板的生活。它们在艺术上各有特色、并不雷同,犹如宝石上的各个校面,共同折射出灿烂的光芒。
  •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五四班那些事儿)

    《五四班的网虫们》讲述:这些日子里,五四班流行打哈欠,那哈欠打得就像青春期脸上的痘痘一样,此起彼伏,绿绿老师通过明察暗访弄明白了,原来都是网游惹的祸!——有泡在网吧里三天不回家的,有因为在开心网里互相偷菜大打出手的,有偷父母的钱买游戏卡的,有迷恋游戏里的小精灵把她粘在脸上的……都迷成这样了,哪有时间睡觉哦,不睡觉上课哪有不打哈欠的。这种现象绿绿老师当然不会等闲视之,怎么“收拾”这些网虫呢?绿绿老师的办法多着呢。
  • 魂归故里

    魂归故里

    姚蜀平,一九六三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先后在核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和政策管理所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史系任访问学者,八十年代末应邀赴美讲学,先后在美国史密斯等学院任教。曾发表过《现代化与文化的变迁》等理论著作,参与电影剧本《李四光》、电视专题片《共和国之恋》创作,并发表散文《儿女祭》、短篇小说《沉默的路》、长篇小说《似水流年》等文学作品。现定居美国。我从小就是个丑小丫。不知为什么,我的哥哥和弟弟都很英俊,唯有我长个塌鼻子,小眼睛;还有就是我十分胆小。
  • 流年杂履

    流年杂履

    本书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收入作者发表于报刊的文学评论、书评和影视评论。还有作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对家乡、亲朋和学校生活的回忆性文字,以作者的亲历亲见亲受所感见证了家乡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和历史发展,表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乡情的眷顾和热爱,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并透视出特定历史时代风云的沧桑激变。书中收入的域外观感和国内游记类文字,意在通过对域外风情的介绍见出文化背景的差异,为我们的建设提供参照。国内游记旨在激发爱国情怀和亲近自然,以珍惜爱护我们的旅游资源。
  • 该转过身看看了吧

    该转过身看看了吧

    蓦然回首的后续,前面缺少的都会补上,一个章节也不会少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别去修仙

    别去修仙

    [架空]她受人诅咒,离开家人,拜得师傅,改名换姓。六年后重新归来,她不敢交朋友,却遇到很多朋友,她想在武道大会上证明自己,却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她发现从前帮助自己,接近自己的男人别有目的,久别的亲人重相逢却毫无温情。西域的巫师,被镇守的灵种,天上的裂缝……机缘巧合下,她渐渐揭开了鸿古大陆的谜团。(主角有cp,但感情线少!第一卷讲的是小时候,觉得枯燥的读者们可以从第二卷开始看哦!)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成语故事

    文化的传承和积淀极为深厚。汉语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一脉相承地记载下了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风起云涌,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精练、准确……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