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26

第26章 中国佛教“佛”的涵义的转换与拓展(1)

印度佛教佛身论略述

大乘佛教的最高追求是成就佛果。佛是梵语、巴利语buddha的音译,意指觉悟了真理的人,也就是具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的佛教圣者。大乘佛教认为,唯有佛才完全具备这三者,菩萨具有自觉、觉他二者,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凡夫一无所具。所谓佛身是指佛的身体。在佛身问题上,部派佛教时期产生了不同的主张,大众部崇尚理想,肯定佛身是无烦恼的,上座部则坚持传统立场加以反对。后来大乘佛教兴起,盛行菩萨成佛之说,同时也对佛身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和阐述,基理论的基本趋势是从一身说到多身说。与佛身论相关,还有佛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理论趋势是从一佛说到多佛说。这些论述后来都成为佛教信仰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从一身说到多身说

随着佛教的不断演变和发展,佛教对佛身的论说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早期佛教持一身说,部派佛教则有二身说,大乘佛教阐扬三身说,甚至还有四身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乘佛教的三身说。早期佛教时期,释迦牟尼被其虔诚的信徒尊为导师,公认他是佛教教义的创始者。他和一般人的不同之处是觉悟了人生的解脱之道,并成就为佛——觉者。此外他还常转法轮,宣场佛法,传播教义。释迦牟尼否认人是全知全能的,也否认人的灵魂不灭。可以说,释迦牟尼本人及其门徒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只有生身(肉身),而生身也是有死亡的,并不能永恒存在,此可谓佛一身说。

释迦牟尼逝世后,信徒们出于对他的敬仰和怀念,普遍认为他是超越常人的教主,部派佛教更明确地提出佛二身说,认为佛不仅有生身,还有法身,只是不同派别对二身的涵义所持看法不一。大众部主张佛身“无漏”说。“漏”,指烦恼。认为释迦牟尼的生身是无烦恼的,而且其寿命和威力也是无限的。说一切有部则强调释迦牟尼的生身也是烦恼之果,是“有漏”的。同时,又认为佛的特殊智力、崇高功德以及精湛教义是“无漏”的,称为法身。说一切有部还称戒、定、慧、解脱知见五者为五分法身。认为法身是非肉眼所能见到的法佛,以法佛为佛,把法身看成是佛之所以为佛的根据。这种说法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

大乘佛教兴起后,死后成佛成为佛教信徒的最高追求和终极目标,于是佛身论也随之深入展开。从《般若经》始,《法华经》、《华严经》、《涅盘经》、《维摩诘经》和《大智度论》、《摄大乘论》等重要的大乘典籍,都纷纷阐述佛身的问题,但名称和解释各异,内容颇为复杂。多数典籍是在部派佛教的法身和生身的二身说基础上,将生身称为应身,并在法身和应身之间又别立报身,从而把佛身分为三个要素、方面,其中法身的异称有真身、自性身、法性身等。法身以外的二身是报身和应身。在不同的典籍中,这二身的名称还有化身、受用身、变化身等,这些名称往往交叉使用,以致所指内容颇不相同,特别是应身,有的佛典是和报身同义,有的佛典又和化身同义。梁译《摄大乘论》卷13在解释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时说:

如来身亦有二种得:一自性得,是法身;二人功得,是应化两身。为显异人功所得故,立自性身。依止自性身,起福德智慧二行。二行所得之果,谓净土清净及大法乐。能受用二果故,名受用身。于他修行地中,由佛本愿自在力故,彼识似众生变异显现故,名变化身。[注释:《大正藏》第31卷,249页下。]

这是大乘佛教关于佛三身的形成、涵义及其相互关系的重要论述,代表了由唯识学派完成的比较定型的三种佛身说。

唯识学派认为,佛身的形成与获得来自两方面:一是“自性得”,即本性具有,自然天成的,这是自性身,也称法身。二是“人功得”,这是依靠本性具有的法身,后经修习无量的福德和智慧,并产生净土清净物和广大法乐两种结果,享受这两种果的佛身,称为受用身。受用身是在佛净中只能为菩萨所见到的佛身,一般凡夫是见不到的。另有由佛的愿力,为了教化众生,随类化身,变现各种人格身,这种佛身称为变化身,如历史上的佛陀,是一般众生都能见到的。这里受用身相当于报身,变化身则相当于化身或应身。

三身中最重要的是关于法身即自性身的诠释。部派佛教以佛所说法和佛所得的功德法为法身,而大乘佛教则不限于这种说法,并从其他角度论述法身,强调法身是本有之身,并非依后天人为而得的。如唯识学派认为,法身是佛的自性的体现。这里的“自性”是指佛对宇宙人生绝对本体(法界、法性)的觉悟,是超越于世俗世界之上,周遍于整个宇宙之间的,这种智慧是觉悟者即佛的永恒之身。又,大乘佛教继承部派佛教以佛法为法身的思想,并进一步以真如理体即真理及其体性为法身,认为法身就是真理之身。强调真理是常住真实、普遍平等的,既遍于宇宙一切事物,又是事物的共同本质,由此,体现真理及其体性的法身也是无所不在的,是内在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的理念力理。再联系到报身和化身都是依止于法身,由法身派生出来,能随机应变,变现出各种人神,这又表明法身是一种异乎寻常的神秘力量。如果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考察,佛三身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本体与现象的关系。自性身作为佛智慧的化身,真理的化身,是一种不可见的抽象原理,属于本体界。受用身和变化身是可见的具体形象,是自性身即原理的显示,属于现象界。这二身又各有不同,受用身是自性身的直接的、具体的显现,既非永恒的真理之身,也非变化的人格之身;而变化身,如历史上的佛陀,是由受用身生起的。也就是说,三身以自性身为本,依自性身而起受用身,依受和身而起变化身。由此又可以说,三身是有层次的佛身结构。此外,大乘佛教还有四身说,其名称和解释也各不相同。如有的把受用身分为自受用和他受用两种,连同自性身和变化身合称四身。又如把把报身、应身和化身分列,视报身为修行无量功德而得的庄严身,应身则如佛陀出现于王宫的应机示现之身,化身是由应身佛变现的佛、人、天、鬼、畜等身,以随众度化。此三身连同法身共为四身。实际上,四身说的涵义并没有超出三身说的范围。另外,《华严经》还有佛十身之说,这是三身、四身说的进一步展开。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看,以法身为核心的三身说、四身说,是大乘佛教为寻求和奠定佛身乃至世界统一的原理所作的努力,它为说明世界万物的本体和统一性提供了别树一帜的独特学说。

二、从一佛说到多佛说

早期佛教时期,佛是指释迦牟尼而言,这是历史上的佛,只此一个,再没有其他的佛了。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认为,世界非常广大,每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佛的存在,这就是“一界一佛,多界多佛”说。大众部的说法是从空间上开拓多佛说的先声。说一切有部不赞成大众部的说法,而主张“多界一佛”说。此外又出现七佛说,认为过去世先后出现了七个佛,进而认为过去、现在、将来三世都有无量数的佛存在。在现实世界,过去有燃灯佛,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未来也会出现另一个佛(弥勒佛),这又从时间上拓展了多佛说。但小乘佛教强调不可能二佛并存。如果说,有的部派佛教倾向于主张“一界一佛”或“一世一佛”的话,大乘佛教则主张一世中有多佛并存,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亿万个佛,或者说十方世界有如恒河沙的无量数佛存在。从一佛说到多佛说,反映了佛教势力的日益扩大,佛教学者视野的不断拓宽,也体现了佛教以佛法涵盖时空,佛力遍布宇宙的心愿。

中国佛教对于“佛”的涵义的中国化诠释

“佛”是佛教觉悟圆满的理想人格、崇高象征、庄严代表,追求成佛是中国佛教徒的最高终极目标。什么是佛?佛的特性、本质、功能、形象如何?佛如何定性、定位?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首先遇到,也是备受关注的问题。中国佛教学者历来比较注重对“佛”、“佛身”两个问题的解释、探究和阐发。由于儒道固有文化的影响等原因,中国佛教学者对这两个问题所作的论述也颇富中国特色。

中国佛教学者以“佛”的诠释,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汉魏晋时代,着重以儒、道有关观念与“佛”进行比附;南北朝隋唐时代,又回归于以佛教原典平实地表述佛的涵义;唐代中叶以来,禅宗日益以自我心性去沟通、缩小众生和佛的界限与距离,“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几乎成为禅门的共识,主体本性清净实质上等同于佛的说法日渐定型。

与此相关,中国佛教学者也十分重视对于佛身尤其是法身的界说、阐明。初始他们对法身的解释感到困惑,后来佛教各派对于佛的法、报、应三身的解释也各有不同,其中天台宗人宣扬三身相即说,华严宗人提出二种十佛(十身)说,禅宗则偏重于从自性上去阐述佛的三身结构。

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对于“佛”的解释,最富中国特色的典型说法有以下诸项:

一、体道者是佛

牟子《理惑论》就“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问题回答说:“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侧扬光,故号为佛也。”[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3、4页。]这段话不仅对佛作了界说,而且描绘了佛的形态和功能。意思是说,佛是道德的始祖,神明绪业的体现,也就是觉者。佛的形态恍惚不定,聚散、存亡、大小、方圆、老少、隐显,随意变化,且具有奇异的神通,刀火不能入,污祸不会沾,这显然是受当时的黄老神仙家思想的影响,也是按照道家无为无不为的思维逻辑来规定佛的特性,实际上这是把佛与神仙等同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佛乃道德之元祖”一语中“道”的涵义,《理惑论》说:“道之言导也。导人致于无为。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视之无形,听之无声,四表为大,纟宛纟延其外,毫厘为细,间关其内,故谓之道。”[注释:同上书,4页。]“四表”四方极远的地方。这是说道是引导人入涅盘(无为),入涅盘就是得道。这个道无声无形,没有四方上下的约束,充斥整个宇宙,与佛的特性无二致,成佛也就与道合为一体。这个道的内涵与特征是“虚无恍惚”[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4页。],“虚无”的道就是本体。佛就是体证道本体的觉者,神明。支谦所译的《大明度经》中也说:“夫体道为菩萨,是空虚也。斯道为菩萨,亦空虚也。”[注释:《大明度经》卷1《行品第一》,《大正藏》第8卷,478页下。]以虚无、虚空为道,这与道家所言的道颇相类,而与大乘中观学说虽可比附,但从整体来说,是与作为整个佛教教义的佛道之道相悖的。由此可见,所谓体道的佛、菩萨实质上是具有道家理论色彩的中国化的神明。

二、“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东晋时期奉佛的代表人物孙绰从儒佛比较的角度来解释“佛”,他在《喻道论》中说:“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耳。……佛者梵语,晋训觉也。觉之为义,悟物之谓。犹孟轲以圣人为先觉[注释:《孟子·万章下》中以伊尹为先觉者。],其旨一也,应世轨物,盖亦随时。周孔救时弊,佛教明其本耳。共为首尾,其致不殊。”[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27页。]孙绰认为,周公、孔子与释迦牟尼佛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同是觉者、先觉者,只是教内外的名分不同,社会功能不同罢了。儒家是“救时弊”,重在社会的治理,佛教是“明其本”,偏于内心的教化。这是从治国安民的社会作用的角度,肯定儒佛的出发点和目的的一致性、共同性,从而推动了儒佛思想的合流。但另一方面,由于孙绰将佛等同于周孔,也就模糊了佛教与儒家的区别,削弱了佛教超越世俗的神圣性。

三、佛是人精神

东晋时,南方佛教领袖慧远,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形尽神不灭观念的基础上,结合佛教的解脱成佛理论,认为“冥神绝境,故谓之涅盘”[注释:《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3页。],把解脱境界归结为“神”处于冥然不可知,又不为外境所影响的超然状态。他曾在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佛像前,率弟子123人建斋立誓,发愿共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弟子刘遗民执笔的《发愿文》中就有“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注释:《释慧远传》,《高僧传》卷6,《大正藏》第50卷,359页上。]的话。这里慧远把西方极乐世界称为“神界”,神界就是涅盘境界,也就是佛教所说经过修持所达到的死后往生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永恒主体“神”获得了解脱,人得到了永生。在慧远看来,所谓成佛,就是“神”最终的舍离情识的妄惑,摆脱形体的枷锁所达到的清净境界,“神”是永恒的真实存在,是成佛的主体,佛是神的升华,是最高的理想人格,是人格神。

慧远对“佛”的解释不同于早期佛教,早期佛教反对灵魂不灭说,主张无我说;也不同于牟子《理惑论》以体现本体的“道”为佛的说法,而是以“神”的超越为佛,强调的是永恒的主体精神、灵魂的存在和神圣。

四、“法即佛”和“理者是佛”

东晋宋间的著名佛教学者竺道生,运用中国传统的得意忘象的思维方式,把般若实相说和涅盘佛性学说结合起来,认为体认宇宙本体(实相)和显现众生本性(佛性)就是佛。竺道生对“佛”的解释既富中国民族特色,又是综合印度大乘佛教空有两宗思想的结果。

竺道生说:“以体法为佛,不可离法有佛也。若不离法,有佛是法也。然则佛亦法矣。”[注释:《注维摩诘经》卷8,《大正藏》第38卷,398页中。]这是说,体认法为佛,不是离开法另有佛,从这层意义上说,佛即是法。那么什么是法呢?“法者,无非法义也。无非法义者,即无相实也。”[注释:《注维摩诘经》卷2,《大正藏》第38卷,343页上。]“法者,理实之名也。”[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9页上。]所谓法就是“无非法”,宇宙间无一不是法,法囊括了宇宙的一切,由此,法也是无相状的。法就是“理实”,就是“理”,也就是真理。可见法是遍于一切的本体,是普遍的真理。所以竺道生又说:“体法为佛,法即佛矣。”[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54,《大正藏》第37卷,549页上。]法是反映宇宙本体、真理的普遍概念,是成佛的原因、根据,佛离不开法;佛是体认本体、真理,即“体法”的结果。由此一方面说“佛是法”,一方面又说“法即佛”。竺道生还就“依法”的意义这样说:“一念无不知者,始乎大悟时也。以向诸行终得此事,故以名焉。以直心为行初,义极一念知一切法,不亦是佛之处乎?”[注释:《注维摩诘经》卷4,《大正藏》第38卷,365页上。]意思是说,在一念之间直下感知一切法,也就是“得佛之处”。

法是“理实”,由此竺道生又说:“佛以穷理为主”[注释:《注维摩诘经》卷3,《大正藏》第38卷,353页下。],“佛为悟理之体”[注释:同上书,360页上。],佛就是“穷理”、“悟理”的结果、体现。“理者是佛,乖则凡夫。”[注释:《大般涅盘经集解》卷21,《大正藏》第37卷,464页上。]成佛是体认本体实相的“理”,从这层意义上说,理就是佛,而违背理就是凡夫。

同类推荐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

    王国维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新学术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他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收录的就是他的自述文、交游文、散记,以及为各类古籍和甲骨考据著述写的序跋等作品。
  •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分析马克思:社会合作及其发展》以马克思理论为导向,详细分析了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合作及其发展。
  • 哲学九讲

    哲学九讲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人们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学习和总结从而更好的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哲学通常是研究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对表面的问题进行批判的反思,通过这种反思更清楚的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的人定胜天

    《荀子学院:荀子的人定胜天》主要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并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希望在重读这些先哲智慧的同时,给我们的人生以新的启发荀子,名况,是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热门推荐
  • 炉石传说之吊打全球

    炉石传说之吊打全球

    什么?这个世界打炉石就能将卡牌带到现实使用!什么?你们连卡都不齐!构筑卡组都不会!什么?你们居然不知道咆哮德!爆牌贼!走A牧!魔块术!丧偶骑!传说牌手苏铭穿越了,是时候让这些土著们体会一下被毒瘤卡组支配的恐惧了。PS:可能是起点第一本正经写炉石对战的故事?PPS:书友群699364126,无加入条件
  • 十一面神咒心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偶像是姐姐

    我的偶像是姐姐

    原本我只是一个怀揣明星梦的一个高中毕业生,直到她的突然到来,改变了我原本的生活轨迹。她从一片质疑声中砥砺前行,最终迎来黎明曙光。她叫鞠婧祎,从一片质疑到脱颖而出,我叫鞠婧贰,即将讲述我和姐姐之间的点点滴滴。新人写作,文笔拙劣,欢迎大家指出不妥之处我好加以修改更正。谢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注:本文出现的明星与她们本人无关。(包括鞠总)切莫ky过度。谢谢。
  • 我的眷念在远方

    我的眷念在远方

    精选了刘国学创作的十四篇散文和五十六首散文诗、抒情诗、格律诗。
  • 大秦龙蟒记

    大秦龙蟒记

    阴阳家狂呼:“两秋后,祖龙死,天下崩,气运分。六国复立,龙蟒争鼎”墨门巨子,熔兵符铸九剑,为龙凝爪。儒家六国书院,不读圣贤书,专教谋反之道。这个时代,也有花与少年。项家重瞳子骑鲸北上,易少庄主打马雪螭城,有个无赖亭长在田间遇见神仙。虞家仙姝倾国倾城,神侯的郡主白衣胜雪,亡国的赵女二十年不笑,背负大戟的李妙戈恨不为男儿身。而这一年,徐长卿刚好十六岁,师父嫌他能吃,赶下山去……
  • 传奇系统大派送

    传奇系统大派送

    屠龙宝刀点击也不送当末世可以当传奇玩,末世还是末世吗?开局一把刀,装备全靠爆。赵权将平行位面地球末世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传奇,为异位面的人类同胞们带来希望,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位面成为他的传奇中的一个地图。
  • 消道

    消道

    他本是天之骄子,却遭陷害被逼成魔,最后身死消道。世人皆道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可又有谁知道,他想要的只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般的生活,可这终是奢望,是遥不可及的梦……
  • 末世之星际玩家

    末世之星际玩家

    对不起我是星际玩家。我没有视力。我骄傲。混迹各类游戏啥啥都玩啥啥不精小号一堆的网瘾少女突然有一天打游戏可以身临其境……Hp-1(血量减一)这样嗨皮而刺激的游戏之路还没走几步,世界状况突然来了一个巨大转折,丧尸横行异兽遍地,网瘾少女一把抄起大砍刀——歪?排雷指南:1、设定繁多,文章并不正经2、女主异能特殊,特别玛丽苏3、无cp,末世了女主并不想谈恋爱只想打天下4、爱慕者一堆,厉害的人没有人喜欢是不真实的5、这是为了凑够五条而写的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下卷)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学者卷(下卷)

    本书由袁贵仁、杨耕主编,汇集了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境遇凸显出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课题的联系多方面地显示出来。
  • 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讲话

    习近平在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时的讲话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访美过程中,习近平发表了《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的讲话》《在西雅图出席侨界举行的欢迎招待会时的讲话》《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的致辞》等讲话。该书将讲话结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