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7200000076

第76章 道 佛心性思想的互动(4)

由于佛教万法皆空思想的影响,道教学者还阐发了“无滞”、“无心”的观念。唐初著名道士成玄英说:“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也。”[注释:《道法真经玄德纂疏》卷1,《正统道藏》第22册,17476页上。]这是吸取大乘空宗的中道观,运用非有非无的思维模式来解说“玄”义,以强调“不滞”、“无滞”,也就是主张无任何执著,即不执著有,也不执著无。唐初著名道士王玄览说:“勿举心向有,勿举心向无,勿举心向有无,勿举心向无有。”[注释:《玄珠灵》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48页下。]要求彻底排除内心深处的一切滞留、执著。后来又有一些道教学者阐发“无心”的主张,如明初全真道士何道全说:“若情忘念灭便是生门,意乱心狂便是死路。其心不与万法为侣,一性孤明,湛然独照,此乃出身之处。”[注释:《随机应化录》卷上,《正统道藏》第40册,32148页下。]也同样是要求保持心性湛然不杂,不执著于万物。何道全对于“无心”,还有更为生动的说明:“师至静室,有僧聪都参师,问曰:‘假若有一女子迎面而来,看为女子,看为男子乎?’……师曰:‘见如不见,焉知男女?心若无心,焉有罪福?大道不分男女,你别辨做甚?’”[注释:《随机应化录》卷下,《正统道藏》第40册,32154页下。]“无心”就是不作任何分别,如见人就不作性别区分,见如不见。这也就是所谓从大道观之,一切事物都是无差别的。清代道士娄近垣说:

夫鉴觉之功不至于圆满者,心有所照也。欲泯照而觉圆,须无心而应运,故曰天地同归,物我一如。……是世尊睹明星而起悟,太上跨青牛而观化,……皆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未尝有心于万物也。无心于物,故心心皆佛;无心于道,故处处是道。心心皆佛,无一念非佛心,处处是道,无一处非道体。[注释:《阐真篇》,《龙虎山志》卷11,《藏外道书》第19册,554页上。]

这是说,能否做到“无心”是觉悟是否圆满的关键,而“无心”就是“灼知万物之备于我”,而又“未尝有心于万物”。这里所说的“无心”就是融合了道家、玄学和佛教相关思想的结果。

三、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

印度佛教唯心一系宣扬“三界唯心”、“万法唯心”、“唯心所变”,强调主体精神在把握世界、实现人生解脱理想上的决定作用。中国法相唯识宗也集中阐扬这一理论,天台、华严和禅诸宗也都接受了这一理论,唯心说与“一切皆空”说一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石。

道教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道”的演化,“道”是永恒存在的;坚持修道——积累功德和修炼形体,就可安神固形,与“道”合一,长生久视。道教原本并没有宇宙一切事物生于“心”、灭于“心”之说,也没有以“明心见性”为修持根本法门之说。但是,从宗教内部的思想结构来看,离开对主体“心”现状的认识与转化,是很难建构起超越现实人生的思想体系的。道教创建以来的实践也表明,它企图通过养生修炼,达到长生不死、羽化成仙的目的,实际上除了在化学、医学、保健学等方面取得一定科学成果外,其成仙的理想完全是一种美好动人的幻想而已。这就迫使它不能不逐渐改弦更辙,调整神仙的内在涵义,转换修道的方式方法,把修炼的重点一点一点地转换到炼心上来,转向内在精神的追求上来。而这一转变又是与佛教唯心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为了突出“心”在道教修炼中的重要作用,道教学者首先把“心”与“道”沟通起来,把“心”定为“道”的内涵,宣扬“心为道本”的思想。王玄览吸取佛教般若中观的唯心思想,把“道”归结为“四句”:“有、无、非有非无、非舍有无”[注释:《玄珠录》卷上,《正统道藏》第39册,31441页上。],并说:“一切万物各有四句,四句之中,各有其心。心心不异,通之为一,故名大一。”[注释:同上书,31441页下。]意思是说,一切万物的四句中都有心,心心是同一不异的,称为“大一”。“大一”也称“正一”、“真一”,实际上就是道的别名。这也就是说,“心”就是“道”,“道”就是“心”。王玄览还宣扬宇宙万物都是心识的感知、认知:“十方所有物,并是一识知。”[注释:《玄珠录》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47页上。]“眼摇见物摇,其物实不摇;见静见物静,其物实不静。为有二眼故,见物有动静;二眼既也无,动静亦不有。”[注释:同上书,31448页上、下。]他把事物归结为个人的主观认识作用,把事物的动静不同状态归结为人的主观感觉,宣扬了万物唯心的思想。

北宋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987-1082)也说:

欲体夫至道,莫若明乎本心。故心者,道之体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观性,则圆明之体自现,无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顿超彼岸。……此所谓无上至真之妙道也。……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钝,执其有身而恶死悦生,故卒难了悟。[注释:《悟真篇后序》,《悟真篇浅解》,17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

这是一段十分重要的话,它所包含的思想有这样几层:一是说体悟至道的最佳方法是明察本心;二是说明心和道即是体(圆明)和用(无为)的关系;三是说世人若能察心观性,当可顿超彼岸;四是说世人恶死悦生是彻底了悟的障碍。显然这些观点基本上是禅宗心性思想的翻版。金代道士王重阳强调:“心本是道,道即是心;心外无道,道外无心。”[注释:《重阳真人授丹阳二十四诀》,《正统道藏》第43册,34571页上。]南宋道士白玉蟾继续沿着追求内在精神超越的道路,宣扬“心即道”的思想,他说:“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于心,心融于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注释:《谢张紫阳书》,见《道藏精华》第10集之2,《白玉蟾全集》卷7,9页,台湾,自由出版社,1980。]“心”,指的是空灵寂静的心灵,“道”,指最高精神境界。这是说,所谓修道就是心与道契合,道与心融会,由此可以说,心就是道,道就是心。实际上,这是把道归结为心,把修道归结为在心上用工夫,所以他又说:“心上工夫,不在吞津咽气”[注释:《谢仙师寄书词》,《白玉蟾全集》卷7,12页。],更是改炼气为修心了。

道教学者还论述了心与事、物、法、境的关系。老子认为道生万物,汉代道家又主张元气化生万物。道教融合了这两种说法,宣扬道就是元气,道生万物,也就是说元气化生万物。后来在佛教唯心思想的冲击下,道教学者对道生万物的说法又逐渐发生了变化,如署名通玄先生所述的唐初《道体论》,就说道是以有无、非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为体,吸取佛教的“四句”式来阐明道体,由于对道是否化生万物的问题也作出“生,不生”的两重回答。《道体论》卷6也十人强调心的作用,文说:

万物之体,从业而感,净秽无恒,事从心转。譬如目有翳,见毛轮之在空。目翳既除,毛轮自灭。人业既净,则三界亦无。[注释:《正统道藏》第38册,30640页下。]

这是说,万物从业(身、口、意三业)感,万事从心转,只要心净,就三界皆无。实际上,这是肯定了心对事物的主导、决定作用。王玄览就人与物、心与境的关系也说:“物体本无名,而人强立名。立名将作有,其物便为有。此有是人名,非是物自名。深观彼物体,实地本无名。何者?将言以言物,物处本无言。其物被人言,言处复无物。”[注释:《玄珠录》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50页下。]。“将心对境,心境互起。境不摇心,是心妄起。心不自起,因境而起。无心之境,境不自起。无境之心,亦不自起。”[注释:《玄珠录》卷上,《正统道藏》第39册,31440页下]。这是说,事物的名称是人给立的,名称并非事物。心与境相对,互为因缘而起。若是无心之境和无境之心,就不会起境和起心。这里把事物视为人的名言,把境视为因心而起,都是在突出主体人心的主导作用。王玄览还说:“空见与有见,并在一心中,此心若也无,空有之见当何在?”[注释:《玄珠录》卷上,《正统道藏》第39册,31440页下]?空有二种知见,都是心生心灭的,心无也就无知见。道教学者的这些说法,显然与佛教不无关系,他们把心无作为主体的最高境界也是脱胎于禅宗的。后来,张伯端所作《三界唯心颂》更与佛教观点别无二致,文云:“无一物非我心,无一物是吾已。”[注释:《悟真篇》,《藏外道书》第5册,333页下]。又作《见物便见心颂》云:“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十方通塞中,真心无不遍。若生知识解,却成颠倒见。睹境能无心,始见菩提面。”[注释:《悟真篇》,《藏外道书》第5册,333页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心物是不相离的,物不离我心,物是我心的所现。但物又并非我自己,没有物,心也不能显现。真心遍于一切。若视物不产生分别知解,视处境而能做到无心,也就是成就菩提智慧了。白玉蟾也说:“法法从心生,心外别无法。”[注释:《海琼白真人语录》卷1,《正统道藏》第55册,44384页下]。法,指事、物等。认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从心而生,心外别无事无物。这是把道教的唯心思想推向了极端。

在修道问题上,道教学者也依照佛教把修持的重心转向提倡“识心”、“观心”、“灭心”、“虚心”、“炼心”、“治心”、“修心”诸方面来,强调在心上用功。史载,王玄览在修道过程中“叹长生之道无可共修,此身既乖,须取心证。”[注释:王太霄:《玄珠录序》,《正统道藏》第39册,31435页下]。从修长生之道转向求取心证,是修道方向、方式上的大转轨。他还说:“行人当须识心”[注释:《玄珠录》卷下,《正统道藏》第39册,31452页上],以使“凡心”转为“大心”。“大心”是能识一切所知,因而也是性空的心,“凡心”若能转换为“大心”,也就得到解脱了。据《道枢》卷10《华阳篇》载,唐末五代道士吕洞宾(798—?)谓“吾有观心之法,一念不生,如持盘水。”[注释:《正统道藏》第34册,27586页下]。说“观心”时一念不生,一念不闪,就像手托一盘水,保持盘中之水纹丝不动,水平如镜一般。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说:“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注释:《道德真经广圣义》卷8第11,《正统道藏》第24册,18911页下]。他所说的“灭心”就是“灭动心”,不执著有无。元代的全真道士牧常晁在回答“儒曰正心,佛曰明心,老曰虚心,此三者有同异否”的问题时说:“设曰三心,实一理也。”[注释:《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4,《正统道德》第40册,31913页上]。肯定了道家“虚心”与佛教的“明心”是同为一理,其实就是对禅宗“明心见性”说的一种肯定。宋代道士萧应叟说:“三教皆由心地发明;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无非令人淑此以复其善。”[注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内义》卷4之24,《正统道藏》第3册,1928页下]。道书《唱道真言》序文说,炼丹之法,“千言万语,亦不过只发明得炼心两字”[注释:《锺吕传道全集》,《道藏精华》第1集之3,165页,台湾,自由出版社,1984],更是明明白白地把炼丹归结为炼心了。

关于人心的性质,中国佛教通常把心开为真妄两面,这种真妄心论也为道教学者所吸取。明代道士陆西星(1520—1606)说:

夫人之一心本来无二,但以迷、觉而分真、妄。《金刚经》云:云何降伏其心。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既有欲矣,则情随境转,真以妄迷,纷然而起欲作之心。[注释:《方壶外史·纯阳吕公百字碑测疏》,《藏外道书》第5册,343页上、下,成都,巴蜀书社,1994,下引《藏外道书》均同此版本]。

这和佛教、儒家一样,也是从迷和觉、动和静、性和欲的对立来界定心的真妄。陆西星认为修道就是要“以真销妄,妄尽真存,正觉现前,方名见性”[注释:同上书,343页下]。灭尽妄心。呈现真心,也就是正觉见性了。

道教主张形神相合,形又分为精与气,如何通过修炼,使精、气、神三元对应而成为神仙是其根本教旨。道教后来又日益重视心性问题,重视修心,这样,如何阐明心与神的关系就成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有些道教学者倾向于以心代神,有些则强调心神之别。后者如唐初著名道士李荣提倡主静,强调动则有生有死,静则不死不生。他认为心使人不能安静而失去真性,陷入死地,不能成仙。他说:“夫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我杀由心,心为死地。若能灰心息虑,不构有为,无死地也。”[注释:《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卷14,《正统道藏》第22册,17645页下]。把神与心视为人生死的不同根源,也就是说心神是根本对立的,在他看来,神是利生的,需要发扬,心是杀生的,定要息灭。唐代道士吴筠则说:“夫心者,神灵之府,神栖于其间。苟心谋之,即神知之,神知之,则天地神明悉知之矣!”[注释:《玄纲论·畏神道章》,《正统道藏》第390册,31526页上]。这是把心视为神所居的空间实体,亦即神的载体,神是居于心中的能洞察一切的主宰者,是与天地神明相通的。也就是说,神是心的内在的神灵,与心不等同。这是把神的作用视为正面的,把心的活动看为负面的,同时也含有把神视为心的内在本性而与心的外在活动相区别的意义。这样把心神加以区别,就大可显示出与佛教禅宗专于心上用工的不同,从而保持道教的精、气、神三关转化式的修炼模式,为“性命双修”提供理论根据。

四、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

清代道士陶素耜说:“儒曰存心养性,释曰明心见性,道曰修身炼性,三教圣人都教人从心性上超生死。”[注释:《悟真篇约注·杂义》,《藏外道书》第10册,72页下。]又清代道士傅金铨将儒、释、道关于心性的言论汇编成《心学》3卷,并在标明三教一源的前言《心学论说》中开宗明义地说:“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教虽分三,理无二致。”[注释:《心学·心学论说》,《藏外道书》第11册,675页上。]

这两段话表明了儒释道三教在心性修养理路上的一致性。道教的修心炼性说有其内在思想演变根据,同时也是受儒、佛两家心性论思想影响的结果。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明心见性思想对道教修心炼性说的导引、启示作用是极为显著的。

如前所述,禅宗的解脱论思想要旨就是明心见性。“心”指自心、真心,“性”指本性、佛性。禅宗认为,众生要想超越生死求得解脱,唯一的途径就是彻见自心的佛性,实际上就是实现内在超越,获得一种内在心理的平衡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佛教的佛性论与禅宗明心见性说的阐扬,对道教的道性论与性命双修说的阐扬发生了直接的影响,进而推动了道教从贵生养身向修心炼性转轨。

同类推荐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荀子的辩说

    荀子的辩说

    荀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时代。在这种战争的背后,有一种更隐秘的“战争”,即诸子之间的激烈论争。从战国儒家的角度来看,论争主要表现为他们对其它学说的批驳。而荀子对诸子的批评更加广泛。由于其批评更具体且富于理性,因而更像是论辩(尤其对墨家)。在论辩中,他建立了一个低于儒家立场的价值平台,试图从这个非独断性的平台出发,通过一种更为对等的“讨论”,最终达成在观念上维护日渐衰落的传统生活方式(礼)的目的。
  • 孟子旁通

    孟子旁通

    全书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讲在前面”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大势,以人物和重大事件为纲,作为切入点予以介绍;第二、三部分则是以《孟子》梁惠王篇为核心,详解文字,对文字所反映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问题,进行贯通式专题性地分析与讲解,使得全书内容不拘泥于《孟子》原文,使读者获得大量通识性的知识,体现了南先生独特的历史观与哲学观。
  • 鬼谷子

    鬼谷子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一部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鬼谷子》提出了“捭阖”、“反应”、“内葽”、“飞箝”、“忤合”、“揣摩”等游说和谋略的原则和技巧,对纵横家学说的理论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提供的智慧与谋略至今仍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着指导意义。
  • 人生四书

    人生四书

    “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堪称中国人的“圣经”。“四书”几乎包罗了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尤其对于做人做事有着深刻而实际的意义。历代以来,凡是吃透“四书”的人,无论为官、从政,还是求学、经商,都能取得不凡的成就。本书站在现代青年人的角度,撷取“四书”中流传千古的智慧精华,并结合现实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从人生、世界、人性、人格、待人、处事、领导、财富、家庭、修养、学习等方面进行深刻而生动的解读,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帮助读者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现实难题。
热门推荐
  • 贵女不愿嫁

    贵女不愿嫁

    她是相府嫡女,自幼疯傻,却对自己的未婚夫死心塌地,到死都还念着要嫁给他。一朝穿越,身为神秘组织杀手的相思取代了她,装疯卖傻当街扑了未婚夫——将军府的独苗子,独苗子誓死不从,她一番拳打脚踢把人家打成了猪头,并顺利解除了婚约。她正卖力装疯卖傻的时候,他却一眼看穿了她,一袭华美绯衣路过身边时,浅浅一笑落下一句,“演技不错!”从疯傻女子再到风华绽放,相府里她成了横着走的小霸王,那些欺过她的人在见到她时一个个夹紧了尾巴,恨不得可退避三舍!姨娘凶猛,一脚踹飞,扔池塘里喂鱼。庶姐陷害,废其一生,让她再无颜面。渣男纠缠,照打不误,断胳膊少条腿。凡是挑衅的,她会告诉你拳头才是硬道理!相府里疑云重重,她一层层抽丝剥茧,才发现那个时常看她神色暧昧的爹爹竟然是……后来她成了圣上心尖的宠儿,圣上不愿将她囚禁深宫,于是下旨,满朝文武任她挑选夫婿,并要求得常相思者终身不得纳妾,违者,杀无赦!☆☆听说常相思喜欢眉目精致的男子,凤绛衣拿起铜镜一照,嗯,完全符合她的审美标准。铜镜还未放下,便听得外面慌乱的脚步声,“王爷,相府嫡女和皇上打起来了,死活不愿意嫁!”“来人,备上聘礼,抬上花轿!”他要逼婚!☆☆凤黎苏:我后宫女人众多,又岂会让你来此受这委屈,爱你的方式便是放你自由。北玄瑜:那十年里你的追随让我觉得是最大的耻辱,殊不知,那是最为幸福的时光。凤绛衣:她说本王是她心中朗朗的明月,是她胸口殷红的朱砂,是她今生可白首的挚爱,是她心底万分珍藏的人……够了,本王编不下去了!☆☆《不服来战,总裁婚后有风险》http://m.pgsk.com/a/1332102/《穿越:王爷,你快滚!》http://m.pgsk.com/a/401467/《弃妃,谨记妇道》http://m.pgsk.com/a/859319/《倒霉穿越:绝色小姬》http://m.pgsk.com/a/16463/
  • 沉香之城

    沉香之城

    有说言志也,有说主情者也。说神韵者,说境界者。有拘韵者,有泥格者。众口莫辩,百性难调。是以纷争不绝,由来已久。然志之何谓,无情焉能成诗?神在何方,境出哪里?若非妙手偶得,必以此心为指归也!有心,如活水源出,方能感物情,呈己志,因其性真,循以情挚,亦能沉溺成癖,乐而不疲。故当其愁也,阴云漠漠,暗淡天地。当其喜时,阳春白雪,尽作雀跃。是以情艳有附,哀泣能比,触类旁通,是以能感己而通人者也。
  • 网游修仙之我的修仙和他们不一样

    网游修仙之我的修仙和他们不一样

    【本文可当做网游《古剑奇谭网络版》的同人,对游戏不了解也不影响阅读】太华山的修仙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弹个琴,闲着没事逗师侄,偶尔下山帮个忙,呼朋唤友闯秘境。一切随心,难得自在。---------结果一朝误入别的地界,发现别人的修仙是这样的:前有灭门屠村之恨,后有陷害背叛之怨。世人如何与我无关,只要自己强大便是一切。---------逸泠一脸懵逼,为什么我的修仙和他们不一样啊?!
  • 文星雕龙:浙江青年“文学之星”评述集

    文星雕龙:浙江青年“文学之星”评述集

    浙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新世纪以后,浙江的青年作家群异军突起,他们的创作引起了文学界和读者的惊呼与好评。这些青年作家先后获得了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的称号。从1998年到2016年,先后有19位作家获得这一殊荣。?本书汇集了当下20位国内著名、新锐文学评论家对这19位获奖作者作品的评论文字,并结合19位获奖作者的的代表作品。?全方位呈现浙江“青年文学之星”的创作风貌与佳绩。
  • 枪王

    枪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香港。传说江湖中有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杀手,擅使两支金柄左轮,人称“金枪王”。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年龄、容貌、住址,以及一切详情。但有一点人们是清楚的,那就是他是个正义杀手,杀的都是该杀之人。
  • 再见,小青春

    再见,小青春

    一个关于友情、深爱、离殇和永远失去的故事。苏浅是一个戴面具的女孩,她有着嗜赌的父亲,贫困的家境和冷漠的内心,然而在外人眼里,她却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她一直在伪装与真实之间游离,直到父亲因欠下巨额赌债逃逸,命运的齿轮开始旋转,苏浅的生活发生翻天的变化,爱情、亲情、友情,考验一个个接踵而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懵懂不无知

    懵懂不无知

    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一位霸气漂亮的同桌,一群有趣逗比的好友,一个清纯可爱的同学。他们都在懵懂的年纪,但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对于爱恨情仇,都有着他们自己的理解和认知。究竟他们是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还是获得真挚的友谊,还是再见便以成为了路人……
  • 寻罪旅人

    寻罪旅人

    在千年前的传说之战中,强大的魔族被各族联军所击败。伟大的人类法师们献祭出自己的生命封印了魔王。时光流逝,那段历史被统治者刻意尘封,世人早已把那场大战当成了飘渺的传说。千年之期已经临近,十二处远古封印依次开启,强大的魔族即将重现人间。身负诅咒的少年传承先祖遗志,他化身为守护正义的骑士挥舞利剑斩碎一切罪恶。寻罪之人的传奇旅途即将开启!
  • From Crisis to Calling

    From Crisis to Calling

    Through Sasha's own extraordinary story and those of eight other brave leaders from business, government, 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military, this book reveals five principles for confronting crucial decisions and inspires all of us to use our moral core as a lodestar for leade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