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000000001

第1章 《周礼》成书年代研究的方法问题(1)

《周礼》是十三经中的一部大经,也是问题和难点最多的古籍之一,其成书年代更是学术界聚讼两千余年、迄今未了的著名悬案。

在经学史上,《周礼》是今古文经之争的焦点之一。而王莽篡汉、宇文周革典、王安石变法都将《周礼》奉为圭臬。因此,关于《周礼》的争论,又往往带有学派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复杂色彩。撇开这些非学术的因素来看,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对周代社会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法制、宗教等方面状况应如何估价的问题。所以,结束这桩公案,不仅是历史的要求,而且对于深化先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周礼》源流

《周礼》一书,始出于西汉景帝、武帝之际。《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礼类有“《周官经》六篇”,班固注:,王莽时,刘歆置博士。荀悦《汉纪》云:

“刘歆奏请《周官》六篇,列之于经,为《周礼》。”陆德明

《经典释文·叙录》云:

“王莽时,刘歆为国师,建立《周官经》,以为《周礼》。”可见,此书西汉旧题为《周官》,刘歆奏《七略》时犹沿用此称。王莽时,更其名为《周礼》,并列为礼经,其时在“平帝元始五年,至王莽居摄三年之间”,。

《周礼》的发现经过,不见于刘歆《移太常博士书》、《汉书》的《儒林传》和《艺文志》等文,唯《汉书)景十三王传》云: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

献王立于景帝前二年公元前”44年’,死于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年’,则此书当出于景武年间,但是,《史记)五宗世家》中却没有上述文字,是班固杜撰,还是太史公疏忽1学者见仁见智,诸说歧异。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乃购以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认为是献王得之于李氏。

《隋书·经籍志》说同。马融《周官传》说是得自山岩屋壁:

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于山岩屋壁,复入于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

马融是刘歆的三传弟子,其说当最有权威。但细玩其语,仍有启人疑窦者:既然五家之儒未之见,《史记)封禅书》如何得两次提及《周官》1武帝又何以知其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1如果说《封禅书》之文为刘歆所窜入,则又等于承认今文学家关于刘歆伪造《周礼》的说法。《礼记)礼器》孔疏则说是,汉孝文帝时求得此书,不见《冬官》一篇,乃使博士作《考工记》补之”,不仅将发现的年代提前到文帝时,而且《考工记》又变成博士所作,不知根据何在1《后汉书)儒林传》说孔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但《汉书·艺文志》、《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移太常博士书》以及许慎《说文解字序》备举孔壁所得古籍,皆无《周官》。纷纷之论,殊难调定。

尽管《周礼》本身未言及其为何朝何代之典制,更无,周公若曰”之语,但被刘歆指为,周公致太平之迹”。

东汉初,刘歆的门徒、河南缑氏人杜子春设席授业,传《周礼》之学,郑众、贾逵等鸿儒均仰承其说,一时歆学大盛,注家蜂起,郑兴、郑众父子,卫宏、贾逵、马融等竞相为《周礼》作解诂。至东汉末,经学大师郑玄又博综众家,兼采今古文之说,作《周礼注》。

《书传》有周公“一年救乱,二年伐商,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之语,郑玄说,,周公居摄而作六典之职,谓之《周礼》,营邑于土中。七年,致政成王,以此礼授之,使居洛邑治天下”,认为《周礼》就是周公为成王所制官政之法。由于郑玄在经学界的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成为儒家的皇皇大典。《周礼》为周公手作之说亦为后世学者所宗。

(第二节 《周礼》成书年代的纠葛

作为一部古文经,《周礼》面世之时,就遭到今文学家的激烈反对,“众儒并出,共排以为非是”。郑玄的同里后进林孝存(临硕)“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渎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郑玄做书答其难,从而拉开了论战的序幕。其后,诘难《周礼》者史不绝书,歧见迭出。争论的焦点是,《周礼》究竟成书于何时1将诸家看法略做归纳,至少有以下数说:

1;《周礼》为周公手作

此说昉自刘歆,郑玄、贾公彦踵之,其后,历代名家大儒多宗此说。如朱熹说:“《周礼》是周公遗典也……《周礼》一书好看,广大精密,周家法度在里。”孙诒让说:“此经建立六典,洪纤毕贯,精意眇旨,弥纶天地,其为西周政典,焯然无疑。”他认为《周礼》一书是周公对西周以前经世大法的总结,他说:“粤昔周公,缵文、武之志,光辅成王,宅中作洛,爰述官政,以垂成宪,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备。然非徒周一代之典也,盖自黄帝、颛顼以来,纪于民事以命官,更历八代,斟汋损益,因袭积累,以集于文、武,其经世大法,咸萃于是。”)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大多笃信此说,历代研究《周礼》的著作堪称浩繁,但持此说者最众,如宋王安石《周官新义》、王昭禹《周礼详解》、叶时《礼经会元》、郑伯谦《太平经国之书》、易祓《周官总义》、杨杰《周礼讲义》、黄度《周礼五官说》、胡铨《周礼传》、陈傅良《周礼说》、朱申《周礼句解》、俞廷椿《周官复古编》、王与之《周礼订义》,元毛应龙《周官集传》、丘葵《周礼全书》、吴澄《周礼考注》,明王应电《周礼传》、陈凤梧《周礼合训》、魏校《周礼沿革传》、舒芬《周礼定本》、陈深《周礼训注》、柯尚迁《周礼全经释原》、金瑶《周礼述注》、徐即登《周礼说》、郭良翰《周礼古本订注》、孙攀《古周礼释评》、王志长《周礼注疏删翼》、张采《周礼要》等均是。

2;作于西周

日本学者林泰辅在《周公其时代》一书中,详尽地分析了《周礼》,所见天神、地、人鬼以及伦理思想、政治制度等,认为此书作于西周末的厉王、 宣王 、幽王时代。蒙文通先生认为,《周礼》“虽未必即周公之书,然必为西周主要制度,而非东迁以下之治”。

3;作于春秋

近人刘起先生认为周礼:《周礼》一书所载官制材料,都不出春秋之世周、鲁、卫、郑四国官制范围,没有受战国官制的影响。”

4;作于战国

此说始于东汉经师何休。何休认为《周礼》是“六国阴谋之书”。汉儒张禹、包咸等从其说。季本《读礼疑图》,清儒崔述《丰镐考信录》、皮锡瑞《经学通论》,现当代学者钱穆先生《<周官>著作时代考》",郭沫若先生《<周官>质疑》、顾颉刚先生《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范文澜先生《经学讲演录》、杨向奎先生《<周礼>内容的分析及其制作时代》等均持此说成为目前学术界最有影响的说法。

5;作于周秦之际

毛奇龄云,“此书系周末秦初儒者所作”,梁启超说:“这书总是战国、秦、汉之间,一二人或多数人根据从前短篇讲制度的书,借来发表个人的主张。”魏了翁疑为“秦汉间所附会之书”。胡适因《周礼》屡屡有“祀五帝”之语,故说,“其为汉人所作之书似无可疑”。近人陈连庆先生《<周礼>成书年代的新探索》一文认为:“《周礼》制作年代的上限,不早于商鞅变法……《周礼》成书年代的最大可能,是在秦始皇帝之世。”港台学者史景成先生《<周礼>成书年代考》一文认为,此书作于《吕氏春秋》以后,秦统一天下之前。日本学者池田温先生认为:“《周礼》基本上为战国时代思想家的构想,至汉代始以如今日所见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书。在其内容中,作为素材的那些被认为是从周至春秋战国的诸制度和诸事物,乃是经过种种加工而收入进去的。”

6;刘歆伪造

此说始倡于宋人,代表人物是胡安国、胡宏父子,其目的是借此反对王安石援《周礼》变法。胡宏认为,刘歆伪造《周礼》是为“附会王莽,变乱旧章,残贼本宗,以趋荣利”,故,假托《周官》之名,剿入私说,希合贼莽之所为”。宋洪迈《容斋续笔》,清末今文学家廖平《古学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等力主此说。钱玄同先生《答顾颉刚先生书》、杜国庠先生《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等文亦持此说。这一派意见目前在港台较有影响,徐复观先生《<周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侯家驹先生《<周礼>批判》。

以上诸说前后相差一千余年。其中只能有一种意见是正确的,或接近于正确。但孰是孰非,至今仍争执不已,疑者自疑,信者。

(第三节 《周礼》成书年代研究的反思

《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激烈争论了二十个世纪之久,至今莫衷一是,犹未止息,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以往的研究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即使再争论二十个世纪,也于事无补。为了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必要对各家的论证方法做一番反思。

持“《周礼》为周公手作”说者,很少能提出强有力的证据,他们多把西周政典作为光耀千古的致治之极,视周公为万世圣贤,把郑玄、贾公彦等名儒关于《周礼》成书年代的结论,奉为金科玉律,不敢去怀疑它,或者是不愿去怀疑它,他们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赞颂《周礼》,或美其经制大备,或谓为群经原本,或叹其广大精密,总之非周公不能作。例如,宋儒李觏说:“觏窃观六典之文,其用心至悉,如天焉有象者在,如地焉有形者载。非古聪明睿智,谁能及此?其曰周公致太平者,信矣。”何乔新也说:“《周礼》一书,周公致太平之法也。非周公之法,乃文、武之法也;非惟文、武之法,乃尧、舜、禹、汤之法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距今数千载,其致治之大本大法,于今可见者,《书》与《周礼》而已。《书》载其道,治天下之本也;《周礼》载其法,治天下之具也。”方苞也认为此书是圣人:“一心营度所作”,他说:“《周官》一书,岂独运量万物、本末兼贯,非圣人不能作哉?即按其文辞,舍《易》、《春秋》,文、武、周、召以前之《诗》、《书》,无与之并者矣。”

这类文字的证据太薄弱,经不起推敲,如果说《周礼》一书非圣人不能作,则圣人非必周公,说此书为孔子或孟子、荀子所作,为何不可1以《周礼》为尧、舜、禹、汤之法,更是无根之谈,历史科学发展到今天,绝少有人还会相信。至于说《周礼》是周公致太平之法,漏洞就更多了,此书所述制度与西周政制不合者比比皆是,罗璧曾批评说《周礼》,言建国之制与《书·洛诰》、《召诰》异,言封国之制与《书·武成》及《孟子》异,设官之制与《书·周官》六典异,周之制作大抵出周公,岂有言之与行,自相矛盾乎1”罗氏所言,很有代表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周公作《周礼》之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封建时代加在《周礼》上的光环,已不再令人目眩。

《周礼》是古文经,在群经中,其出最晚,又无传授,发现经过也言人人殊。因此,今文学家以此书来路不明为由,斥之为伪书。然而,汉初民间所献之书很多,秦火之余,未必都能究其端绪,仅凭这一条,就断言其必为刘歆所伪,究属武断。

但是,由此可以引出另一个问题:如果《周礼》确是西周典籍,那么为何所有先秦文献中都没有它的影迹?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周公,影响很大,留下的著作也不少,如果《周礼》是周公之典,则孔子“当不切切于杞宋求夏商遗礼,与夫逆为继周损益之辞,又自卫反鲁,删《诗》,定《书》,系《易》,作《春秋》,独不能措一辞《周礼》”。诸子百家争鸣,好称引古今,《尚书》、《诗经》、《周易》等书,屡屡被征引,何以唯独对《周礼》置若罔闻1《左传》闵公元年,齐仲孙湫曰,鲁犹秉周礼”;昭公二年晋韩起说,周礼尽在鲁”;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上述三处引文中的,周礼”一词,均指周代礼制,与《周官》了不相涉。对此,马融《周官传》曲为圆通,说:“秦自孝公以下,用商君之法,其政酷烈,与《周官》相反,故始皇禁挟书,特疾恶,欲绝灭之,搜求焚烧之独悉,是以隐藏百年。”罗璧驳斥道:“孟子生战国,周室犹存,北宫问周室班爵之制,孟子已有‘其详不可得闻’之答。……周室无恙时已莫可考,而谓秦焚后周公礼书灿然完备如此,吾不信也。”相反,西汉文献与《周礼》相似或相同之处却很多。王国维云:

《周官》一书得于河间,不独汉初齐鲁诸儒皆未之见,即周秦人著书亦未有征引一二者。……先汉人书惟刘向所次《乐记》,以和邦国,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五曰刑典,以诘邦国”,六字而成:

地宜不殖《财物不蕃《万民饥寒《教训失道《风俗淫僻《百姓有窦公一篇乃春官大司乐职文大戴记朝事义。

君臣上下相乖,曰不和也,不和则饬宗伯;贤能失官爵,功劳失赏禄,爵禄失则卒疾怨:兵弱不用,曰不平也,不平则饬司马;刑罚不中,暴乱奸邪不胜,曰不成也,不成则饬司寇;百度不审,立事失理,财务失量,曰贫也,贫则饬司空。

康氏还指出,《大宰》之,“九两”——牧以地得民,长以贵得民,师以贤得民,儒以道得民,宗以族得民,主以利得民,吏以治得民,教以任得民,薮以富得民,源于《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国则任贵,乡则任贞,官则任长,学则任师,族则任宗,家则任主,先则任贤。”这种方法类似于阎若璩驳伪古文《尚书》,逐字逐句地找出处,这不失为判断《周礼》成书年代的一种手段。但这种方法很有限度,因为《周礼》一书规模宏大,其中既有古书材料,又有作者的理想掺入,不可能像伪古文《尚书》那样,字字句句找到出处。

而且,人们可以反过来说是《大戴礼记》等抄《周礼》,或者是《大戴礼记》与《周礼》同抄另一本书。

《尔雅》与《周礼》,孙星衍认为关系密切。他说:

同类推荐
  •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第3辑)

    《伦理与文明》是全面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问题的连续出版物(集刊),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省伦理学与精神文明建设基地主办。本辑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主要围绕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研究、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研究水平与研究价值。
  • 美学的改变(京华学术文库)

    美学的改变(京华学术文库)

    本书主要讨论了中国文艺美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难点和问题,强调文艺美学研究应着力关注当代文化变化情势下的艺术生产变迁,在重新理解感性意义的前提下,深入思考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现实及其问题。同时,本书还围绕20世纪中国美学理论的历史发生、发展,从宏观角度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有关现代中国美学发展阶段性的问题。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

    《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导读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丛书第二辑的一种,主要描述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及历史影响,分析了本书的主要思想,包括: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内在矛盾及其解体,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费尔巴哈哲学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批判;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进行了评述。最后论述了《费尔巴哈论》对当代中国的重要现实意义。
  •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复兴孔子 继往开来:你所需要的哲学思维与修炼

    本书致力于说明“孔子哲学传统”作为基础哲学,乃是人性之根、社会之本。“仁者,人也”,“人能弘道”是作者确立的孔子哲学的核心。作者尝试脱离中国与西方二分、中体与西用二分的思维方式,摆脱近世以来自西方传入的意识形态纠结,不落入历史限制中来考虑人类走向现代化之前景,而转而依据扎根于人的理性之本性的哲学,以确立道德的预告的人类史,并以之揭示一种向公义及永久和平而趋的现代化之原型。随着现代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其弊端也在不断显现,金融风暴、核能威胁、环境污染、资源争夺、恐怖活动……奠基于“纯然个体主义”、“放于利而行”的错误原则之上的思想,时至今日显见已百孔千疮。
热门推荐
  •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中国人一定要知道的科学常识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本书从科技、交通、地理、生物、天文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不知的科学小常识,使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地运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工作、安排生活,避免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以提高生活质量。
  • 闪婚契约:酷少请止步

    闪婚契约:酷少请止步

    她是医大一院的实习主任,因为年纪轻而不被认可,又被男朋友劈腿,一气之下报了军医。他在军区服兵役,因为在作战中受伤,回到谢家疗养。他在军区遇见了她,托人把她召回,安置到自己身边。她与他并肩作战,本是契约成婚,却暗生情愫。“你是欠扁吗?”她问。“以你的体格数据分析,落拳力度估计还不如按摩的力道。”他答。
  • 求娶:将军先生一百分

    求娶:将军先生一百分

    这个世界上最震惊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哥哥桑怀孕…叶琉璃:???瓦特?这也太颠覆三观了吧?!怎么说她也是重点高中毕业的孩子,相信科学…
  • 重生最强学霸商女

    重生最强学霸商女

    被注入肌松剂推到山林深坑中,她尸骨无存。重生十年前,颜沐步步为营,一点点打造出璀璨夺目的锦绣人生。影后?拜托她是呼风唤雨的资方大老板;金主小蜜?拜托她是金主中的金主,随便一挥手能招来一群小鲜肉;抱歉如果有下次,她一定记得还手轻一点……前世的仇人在她面前蝼蚁般渺小。重活一世,颜沐感慨,人在高处真是空虚寂寞如雪。【重生女强1v1绝宠超甜】
  • 未遇见下一次的注定

    未遇见下一次的注定

    “请问这位小姐和有婚配?”“没有。”“男未婚,女未嫁我们岂不良配?”慕容萱......
  • 墨上人如苏

    墨上人如苏

    “确定了吗”“确定了”“为什么最终的选择是我”“这个答案很长,需要我用一生来回答”那天微风吹动她的头发,她微笑的回答着,那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掉的瞬间。
  • 圣龙魔妃,天才符咒师

    圣龙魔妃,天才符咒师

    她是灵界消失已久的神秘符咒师,天人之资,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让人无法移开目光?天下第一美人又如何,且看姐一张变身符,倾国倾城倾天下!世人皆笑他痴,笑他为了一个女子不计后果的请出了圣龙令,他不在意的笑,她的安危最重要!灭世之劫,风动云起,诸强临立,且看我一张生死符,直把这乾坤颠倒!--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回七夕

    梦回七夕

    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让梅若楠重生于12年前她与老公相识的日子~七夕。多年婚姻中的心酸与绝望一朝了却,唯一难以割舍的只有可爱的幼子。从此人生如上帝的补偿一样完美开挂。完美的容貌、神秘的能力、两个优秀的男人.......温柔宠溺的前世痴心人,酷帅却甘愿为她俯身做忠犬的霸道总裁。再加上前世混蛋,今生痴缠的前老公林超......几个人交织的命运、令人感动的深情、一件件突发的案件和甜蜜时刻,谱写一曲治愈心灵的~梦回七夕。
  • 落花不见归无期

    落花不见归无期

    他们,稚气未脱;他们,性格迥异。可他们意气风发,器宇轩昂,热血沸腾,誓要在这片大陆开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守护所爱之人。这一切,只因他们是少年!
  • 李鸿章全传: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全传:李鸿章回忆录

    李鸿章,最具争议的晚清重臣之一,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许多屈辱条约的签字者,然而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又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条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国人骂他,是因为觉得他与晚清的许多耻辱有直接关系;西方人敬他,因为认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杰出外交家。《李鸿章全传》的作者之一梁启超曾经说过“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而李鸿章在许多略知历史的人眼中肯定是“谤满天下”,果真应该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