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100000045

第45章 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2)

赤子之心,充满爱意,而其表现为平常人的日常行为,又极其平淡,无丝毫做作。这就是“即无而有,即有而无”。心中炯炯,纯是明觉,中无爱意,而明觉又由强禁制念虑不起而得,便是走入邪路。若留恋这种体验,持守这种景光,则如禅所谓“鬼窟活计”。若能顺循当下即是的赤子之心,使天性之知明觉通透,放弃强力执持,放弃思索期待,则言动畅达,意气舒展,身心俱通泰。这里,罗汝芳已对儒家传统的“养未发之中”、“涵养用敬”等完全转一路向,与王阳明“不思善不思恶,认取本来面目”也不同。而与禅宗“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所代表的“自然迅发、过而不留”的风习靠近了。

罗汝芳的“天明”,是与他对于人这一道德和知觉的主体的看法相联系的。在他看来,人只是“一团灵物”。这个灵物生机活泼,感应无方。人把自己对于事物的种种理解、种种期待、种种经验加在人的本心之上,就是破坏了人原初的赤子之灵,修养功夫应该是“减担”,把人对人的种种附加除去,恢复心的当下反应、浑沦顺适的本来状态。心乍起乍灭,无可执持,无可钻究。凡有执持钻究,皆是妄见。他说:

天地生人,原是一团灵物,万感万应而莫究根源,浑浑沦沦而初无名色,只一心宇,亦是强立。后人不省,缘此起个念头,就会生个识见。因识露个光景,便谓吾心实有如是本体,本体实有如是朗照,实有如此澄湛,实有如是自在宽舒。不知此段光景,原从妄起,必随妄灭。及来应事接物,还是用着天生灵妙浑沦的心。(《近溪子续集》坤编第33页)

他甚至认为心并无朗照、澄湛、宽舒等真实不变的所谓本体。如认为有此本体,就会认为心是一可执持、可钻究、可驻脚的实有物,就会去修养以获得此本体。而从宇宙大化生灭不停处着眼,人本万物中一物,其异于他物者,惟在人有灵明,而灵明不过宇宙生意的显现处。认得这一点,便会除去执持,屏绝克己修养,不去留恋人的肉体和精神所能产生的种种特质。这里,罗汝芳已从“天地万物一体”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人,从乍起乍灭、过而复还其原始这样的眼光去认识人的反应活动,所以他强调认取当下。从崇奉天然、自然这一面说,罗汝芳已经具有了庄子的意味,但不能说他是庄学,因为在他的赤子良心有无合一的理论中,庄子最多只是与“无”这一面有吻合的地方,而来源于孟子的“赤子良心”和《周易》的“生生”,仍是他的理论中最本质的部分。

四罗汝芳与王龙溪

在王门各派中,罗汝芳的学术与浙中王龙溪最为相近,前人也多以二人合论。如黄宗羲即有“龙溪笔胜舌,近溪舌胜笔”之说,谓罗汝芳讲学谈论,善以语动人。罗汝芳之学,确与王龙溪相近。王龙溪与泰州之学的创始人王艮同在王阳明门下甚久,王艮的儿子王襞自小即师事龙溪,王襞同门友徐樾学术旨趣与王襞相近,而颜山农师事徐樾,“得泰州之传”。罗汝芳受学于颜山农,听其“是制欲也,非体仁”之语,始转一方向,循泰州之学而求之。所以罗汝芳之学与王龙溪有渊源关系。所不同者,王龙溪资性明敏,不拘细行,喜超悟,其学直探阳明所谓“为上根人立教”者。罗汝芳一生学问多变,至证道泰山丈人而后学问始定,其当下即是的洒脱之学,多由悟自己平生强力操持太甚,身心俱病而后执念渐消获得。王龙溪与罗汝芳皆主在先天立根,不以后天为善去恶的诚意功夫为高。王龙溪以为后天诚意之功难免私欲夹杂,罗汝芳以为后天诚意是拖泥带水,即有所得,也成留恋光景之病。王龙溪和罗汝芳学术渊源皆是孟子,良知、赤子之心皆孟子所谓“四端之心”。不同的是,王龙溪承其师王阳明“致良知”宗旨,认为保任此良知,须万缘放下,堵塞私欲阑入良知的缝隙。罗汝芳没有堵塞,只讲认取当下。王龙溪是截分流而任源泉,罗汝芳是任处舀取,皆见泉源之水。故王龙溪以致良知的“致”字为功夫:“时时觌面相呈,时时全体放下,一切称讥顺逆不入于心。……直心以动,自见天则。迹虽混于世尘,心若超于太古。”(《明儒学案》第253页)而罗汝芳功夫全在顺适二字。王龙溪承认私欲而堵塞它向良知渗透的孔道。罗汝芳则认为一旦觉悟赤子良心,满心皆是,不用保任功夫。王龙溪是万缘放下,认却源头;罗汝芳是一念不起,顺适当下。认源头即有保任功夫,任当下只在觉与不觉。王龙溪对于自己和罗汝芳学术的不同点,亦有评论,他说:

近溪之学,已得其大,转机亦圆,自谓无所滞矣,然尚未离见在。虽云全体放下,亦从见上承当过来,到毁誉利害真境相逼,尚未免有动。他却将动处亦把作真性笼罩过去,认做烦恼即菩提,与吾儒“尽精微”、“时时缉熙”功夫,尚隔一尘。(《明儒学案》第246页)

这里王龙溪是说,罗汝芳的学术,虽得儒学大要,但他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即他所顺适的赤子良心,未经功夫锻炼,从而杜绝私意阑入的孔道,直任当下。但此当下是否赤子良心本体,尚属不可知。甚至以当下知见为真,毁誉利害相逼,其心难免不动。动即有私欲夹杂,但他却自认为赤子良心,真性流行。所以与儒家处处精微、时时光明的理想境界,尚有很大距离。王龙溪认为,自己的学问虽主先天正心,但是以先天正心代后天诚意,良知流行处即克服私欲杂扰时,即:“随时不昧此一念灵明谓之格物,不欺此一念灵明谓之诚意,一念廓然,无有一毫固必之私,谓之正心。”(《明儒学案》第252页)

所以王龙溪自认为他的学术不废格物诚意正心,格致诚正皆“致良知”功夫。他认为罗汝芳的学术有觉有见而无修,不如自己纯粹精微。但略去二人的差别,从学术发展的大类型上着眼,二者皆现成良知派,他们的学术代表了王门中狂放一路。

罗汝芳与王龙溪的学说,涉及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这就是道德理性和经验的关系问题。在王龙溪和罗汝芳看来,他们的理论更能代表正统儒学或正统王学,他们的理论更符合理学的发展方向。与聂豹、罗洪先代表的归寂主静派不同,王龙溪和罗汝芳是道德理性的直接显示派,聂豹、罗洪先则在道德理性中加入了经验的成分。他们所谓归寂主静就是使良知加入形下内容,使道德理性成为先天本体与后天经验的混合体。后天加入的东西破坏了道德理性自身作为立法者的尊严。二溪只服从道德理性本身,归寂派则听命于道德理性与知识经验的混合。归寂派提出的现成良知是否可倚可恃、遵循它能否在实践中得到预期结果这些问题,在二溪看来,是说光景,说效验,已经不是道德理性精微洁净的本体了。罗洪先曾说:“良知二字,乃阳明先生一生经验而后得之,使发于心者,一与所知不应,即非其本旨矣。当时迁就初学,令易入,不免指现在发用以为左券。至于自得,固未可草草谬承。而因仍其说者,类借口实,使人猖狂自恣,则失之又远。”(《明儒学案》第405页)

在他心目中,掺杂了形下经验、实用智慧,与先天良知融合为一的,才是真正的道德理性。先天派的“现在发用”,只是形式的、抽象的道德理性,未与经验相融合,不能算作真正的自得。他指责王龙溪:“然其讲功夫,又却是无功夫可用,故谓之‘以良知致良知’,如道家先天制后天之意。直是与吾儒兢兢业业,必有事一段绝不相蒙,分明属两家风气。”(《明儒学案》第407页)

这段话再明白不过地道出了二派的分歧:“无功夫可用”、“以良知致良知”是说二溪抛却功夫,径认本体,“先天制后天”是以纯先天的东西当权,让后天经验性的东西服从先天的管辖、主宰。江右学派对二溪的批评,正好说明,二溪的理论,正与康德所论道德之所以为道德、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相符合,他们保持了道德理性的纯粹与空明。

从道德理性本身看,以上所论二溪的不同实际上代表纯粹道德理性的两种形态:动态和静止,或者可以说,时间的和空间的。王龙溪所理解的道德理性是一动态的流行,“流行”二字屡见于龙溪话语中,他常说“真性流行”。这种流行,是自发端处流行于视听言动。这一过程可以看做形上性体流入形下心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要经受意念的侵袭而保持其本来面目,此之谓“以先天统后天”。从这个意义说,道德理性是一纵的、时间中的流行。而罗汝芳所理解的道德理性是空间的,随处平满,掇之即是。也就是说,道德理性表现在处处的自然行为中,所以他常说“只论目前”、“浑沦顺适”。它没有时间中的流行,随处平满,所以才有“功夫难得凑泊,即以不屑凑泊为功夫;胸次茫无畔岸,便以不依畔岸为胸次”。他的功夫是横向的、点面的,而王龙溪的是纵向的、条贯的。王龙溪说:“良知原是性命合一之宗,即是主宰,即是流行,故致知功夫只有一处用。”(《明儒学案》第245页)

“功夫只有一处用”,即在流行中用,格物、致知、诚意皆此流行的不同说法,也就是说,王龙溪以“良知致”包括格致诚正诸功夫。而罗汝芳的功夫是静态的,没有流动过程中对外境的陶铸。他的这种功夫途径遭到龙溪的批评:“却将此体涵泳夷犹……才遇些子差别境界,便经纶宰制不下。”(《明儒学案》第259页)

这与前述他对罗汝芳的评论是一致的。对比王龙溪与罗汝芳学术上的异同是饶有趣味的,从中可以发现明儒修身功夫中许多细微差别,而这些差别正代表着这些哲学家的精神命脉。

五慎独与孝慈

罗汝芳的学术宗旨是赤子良心,不学不虑,他也讲慎独。但他所讲的慎独,与功夫修证派十分不同,《近溪语录》载:问:“平日在慎独上用功,颇为专笃。然杂念纷扰,终难止息,如何乃可?”罗子曰:“学问之功,须先辨别源头分晓,方有次第。且言如何为独?”曰:“独者,吾心独知之地也。”“又如何为慎独?”曰:“吾心中念虑纷杂,或有时而明,或有时而昏,或有时而定,或有时而乱,须详察而严治之,则慎也。”曰:“即子之言,则慎杂,非慎独也。盖独以自知者,心之体也,一而弗二者也。杂其所知者,心之照也,二而弗一者也。君子于此,因其悟得心体在我,至隐至微,莫见莫显,精神归一,无须臾之离散,故谓之慎独也。”(《近溪子集》射编第41页)

在罗汝芳这里,慎独不是像传统的解释那样,在人不知而己独知时戒慎恐惧,而是体认本心,使本心为主宰。他的“独”即心体,慎则体悟本心而精神归一。后天诚意派的区别念虑之善恶而为之、去之,罗汝芳叫慎杂,非慎独。他的慎独即心之本体自在显现:独是灵明之知,而此心本体也。此心彻首彻尾、彻内彻外,更无他,只一灵知,故谓之独也。慎则敬畏周旋而常自在之。如此用功,则独便是慎的头脑,慎亦便以独为主张。(《明儒学案》第786页)

他所谓敬畏周旋,绝不是常提不放,详察严治,而是以悟本体为功夫。本体一现,念虑退听,如太阳一出,魑魅遁形。他对此譬喻说:“吏胥之在官府,兵卒之在营伍,杂念之类也。宪使升堂而吏胥自肃,大将登坛而兵卒自严,则慎独之与杂念之类也。”(《近溪子集》射编第42页)可见,罗汝芳所谓慎独,确与其赤子良心当下即是一致。

罗汝芳的慎独观念,与王阳明之慎独有同有别。王阳明以良知为独体,以致良知为慎独。王阳明以良知为独体与罗汝芳以心之本体为独体是一致的,这是其同。但王阳明致良知是推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格物,即正念头,即诚意,而诚意功夫要实地为善去恶,所以他的致良知同时是知行合一。而罗汝芳的慎独功夫是悟本体;悟至善之心体而恶自退听,不汲汲然用为善去恶功夫。此决澜冲堤之法。

罗汝芳以心之本体为慎独之“独”,而心之本体的内容若归结起来,又不外孝慈。罗汝芳幼时由母亲教以《论语》、《孟子》,每读孝悌之言,常感动泣下。后遇胡宗正授《易》,亦以孝悌慈概括《易》之宗旨。他以孔孟之孝慈融会《易》之“生生”,“从此一切经书,皆必归会孔孟,孔孟之言,皆必归会孝弟”(《明儒学案》第790页)。晚年即以孝悌慈为宗旨。他的理想是将人人皆有不学不虑自然天成的“孩提爱敬之良”推广至家国天下:“由一身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家,一家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家之孝弟慈而观之一国,一国之中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由一国之孝弟慈而观之天下,天下之大,亦未尝有一人而不孝弟慈者。”(《明儒学案》第782页)

他认为孝悌慈是人心之本,儒家一切学问功夫的根基和归宿,“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罗汝芳的赤子良心之学,是他终生持守的,但功夫重点早晚岁有不同。早年多循先儒之法,强制欲念以保此赤子良心,中岁屏去制欲,从赤子良心处处遍满,与日常生活融合无间着眼,又融入禅宗方法,多讲顺适当下,晚年则以赤子良心的本质表现孝悌慈为主,功夫渐归平实,与泰州后学中“以赤手搏龙蛇”者又大相径庭。但他的浑沦顺适,认取当下,是后者直心而行的理论根据。

同类推荐
  • 道德经通解(精装)

    道德经通解(精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道德经》一书的心得的总结,以讲座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道德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语言生动,说理明晰,既能帮助当代读者读懂《道德经》,也能帮助人们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生活当中。
  •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在近代伦理道德变革史上,从戊戌到五四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激进的革命家,对人的现代化这一近代重大的历史课题极为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伦理思想变迁中的守旧与创新,为我们考察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沿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选取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近代伦理思想变革过程中做出积极探索的六位思想家,试图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时代典型人物身上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坷坎不平的历史道路,以及近代中国在人的现代化历程中的多舛命运。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论语》诠释研究

    宋代是汉学、宋学的转型期,在这一时期,《论语》诠释也由汉学转向宋学。在此期间,面对时代的核心议题,围绕当时人的生存焦虑与制度焦虑,各派学者纷纷通过《论语》等经典的注疏、训解与阐释,提出自己的思想观念,架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论语》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兴盛。通过对该时期《论语》注本的研究,梳理《论语》注释自身发展演变的脉络、探讨《论语》诠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与特征等问题,有助于明晰宋代学术思想史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有助于考察儒家学术的传承、创新与经典诠释、流传之间的关系,从《论语》学的角度具体把握学术的发展、演变,学派的形成与分化,学术风尚与学术旨趣的变化,学术范式与学术视域的转换,等等。同时,研究宋代《论语》诠释,还可以从经典诠释的角度,考察、探索儒学在不同时代得以传承与创新的内在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儒学的认识,还有助于在当今时代更全面地思考儒学如何发展的问题,从而为当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这正是我们对宋代《论语》诠释予以研究的意义所在。
热门推荐
  • 和光同尘续前缘

    和光同尘续前缘

    阶音火了。她本就只是一棵本体为祝余的小妖。却在有意识后的二百五十年时升仙,如今五百年过去,又直接升为上神。平日不修炼,升阶无劫数,惹得众人好生羡慕!然而,阶音却心心念念自己的那棵桂树——“堂归爷爷,接下来还有什么事情吗?”堂归皱眉,“你又打算作何?”“去桂树那边啊,帮助桂树之事,不可耽搁。”阶音一脸无辜的样子。暮云率先开口制止道:“你不知道要勤加修炼吗?看看你现在的灵力,哪里能与上神之称相配?”“这上神也不是我想当的嘛。应是巧合!意外!好了好了,我去啦。”阶音朝着大家招招手,便跑掉了。“命啊。”堂归感叹道。“这命极好。”依依映衬道。“这啥命也不能不修炼啊。”暮云皱眉道。
  • 六十种曲玉玦记

    六十种曲玉玦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教父的祸水舞娘 (全本完结)

    教父的祸水舞娘 (全本完结)

    曾几何时,刻骨铭心的爱恋变成了别人眼中不要~脸的勾~引。踉踉跄跄的离开,就像跌跌撞撞的来。岂知一回头,她就陷入了另一个男人层层编织的罗网。第一次,为了报答救命之恩,她以身相许,却不知道此他非彼他。第二次,为了救命恩人的安危,她再次委身,换来的却是自己的心悸。第三次……第四次……一次次的沉沦,一次次的放纵,最后失掉的不仅仅是身体。“做我的女人,我会疼你、宠你,给你想要的一切,只除了一样东西。”他这样说的时候,修长的手指穿过了她浓密的发。她是谁?谁又是她?千帆过尽,才发现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烟花灿烂终归会趋于平息,就当作是盛世繁华谢幕,到头来剩的还是自己。纠缠仍在继续……跳舞、跳舞、跳舞,脚步开始移动……
  • 仓囚

    仓囚

    从大山中走出的失忆青年,重临江湖,不知又会掀起怎样的风暴!
  • 水浒争渡传

    水浒争渡传

    吴用拈须:兄长倒有分做山寨之主。小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由他不火并。林冲怒目: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杜迁?宋万?朱贵?——其实都是墙头草,哪边风硬哪边倒!人家是七星聚义,我是七煞犯冲,穿越到倒霉蛋王伦身上......地狱级求生!
  • 我背笤帚上高中

    我背笤帚上高中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有好多现象常常让人捉摸不透,严酷的冬天间或会出现一些温暖如春的日子;混乱不堪的年代偶然也会呈现出一时半会儿安定和谐的盛世景象。一九七二年就是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大动乱还远未结束的时候,小平同志二次复出,以快刀斩乱麻的独特风格大刀阔斧地对我国各个行业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很短的时间便显示出了伟人不同凡响的巨大魅力,很短的时间便使我们国家摆脱了极度混乱而实现了初步的安定。他“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英雄气慨在那段时间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然而好景不长。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传奇族长

    传奇族长

    新书《我真是族长》已发,大家把推荐投给新书吧!我是简介分割线……种族之间并没有真正的残忍和暴虐,有的只不过是一个族群的生存和繁衍。一个陌生的灵魂,带着一方洞天至宝,降临到了这片莽荒大地,成为一座小部族的族长,带领部族执掌一域,从弱小到强大,开始了漫漫征伐路。
  •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3短篇小说卷)

    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1983短篇小说卷)

    本共选取了1983年度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二十多篇,其中包括史铁生、李杭育、张贤亮、乌热尔图、陆文夫、王润滋、王蒙、彭见明、张洁、汪曾祺、李杭育、高行健等著名作家的作品。
  • 专家传授宝宝健康成长方案(0~3岁)

    专家传授宝宝健康成长方案(0~3岁)

    本书作者马军,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女与儿少卫生学系副主任。作者根据婴有儿生长发育特点和中国国内婴儿养护经验,详细讲述了孩子从出生到3岁新手父母将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养育问题。“宝宝的发育与进程”“宝宝的科学喂养”宝宝的常见疾病题”“新手爸爸行动指南”“连线育儿专家集锦”。其文中讲述的宝宝发育特点和养护方式极具中国特色,是真正的中国人自己的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