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8500000060

第60章 佛教对话与文艺批评(3)

§§§第二节形神探幽与思想对话

佛教与中土文化从内在精神理念来比较,最大的差异在于形神理论。佛教同其他宗教一样,与世俗思想文化的最大差别,在于它鼓吹“四大皆空”的人生观念及对于现实人生的否弃,与此相应的则是关于生理与心理、精神与肉体的关系问题的探讨。佛教宣扬精神意蕴的神秘感通作用与不生不灭之功能,对肉身的作用是相对鄙视的,认为肉身只是佛性与法性的暂栖之地,而且是涅槃成佛的障碍,而精神实体则是永恒常驻的,不会随着肉身的消亡而消亡。但是这无形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形神相待、互相依存的观念相左,也因此遭受到来自这些传统思想观念的激烈批评与指责。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形神关系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问题的范畴,既可以从哲学与美学的角度去讨论,也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形体与精神问题首先是一个生物存在的问题。人的精神思维与生理形态存在着天然联系,人性不是神性,人首先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然后才进入社会学的范畴。特别是中华传统文明对生命现象看得极重,厚生乐生而不厌生弃世是中华民族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从《周易》的“生生之谓易”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到老庄的“与物为春”命题的提出,都渗透着这一生命意识。中国古代哲人将精神现象与生理状态联系起来,强调从健康的角度去颐养精神,清虚其心,使精神全于天道,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更好地发挥精神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因为文艺创作中的精神状态问题,不仅有着心理学的因素,而且直接受着生理学的制约,是在生理活动基础之上运转的。这与西方文论对于精神问题的探讨多从神性着眼是不同的。这是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论的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哲人首先强调人的精神依恃于生理存在,反对将形神分离,把精神现象视为独立的实体,进而神秘化。他们认为,既然精神离不开形体,那么形体的健康当然也就制约着精神的生成与发挥。就形与神而言,虽然精神是人性的至贵以及与动物性的区别所在,但是它依然不能脱离形体而单独存在,就此而言,形为体而神为用。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阐释道家形神观时指出:“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马谈所谈的不仅是道家对形神关系的看法,也是中国古人对形神关系的一般看法。在《管子》的《内业》中,对精神与形体的关系有着很好的论述。作者首先提出:“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所以修心而正形也。人之所失以死,所得以生也。事之所失以败,所得以成也。”作者认为,对道的领悟乃是精神活动的主要表现。然而它必须通过修身而正形来获得。如果没有心理与生理的支撑,人就无法去把握道,精神思维也就失去了依托。中国古代哲学家之所以将“神”与“心”联系起来,是因为他们认为精神现象与心的生理活动互相依存。在我们今天看来,将思维看做心脏的生理活动是并不科学的,精神思维属于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与活动,心脏活动是人的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表现,虽然与大脑活动有关,但并不直接参与思维活动。不过古人将心视为思维与精神活动的主司,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将精神思维与人的生理组织相联系,不致将其看做一种超离生理现象的神秘活动。《管子·内业》中还将精神思维与“气”联系在一起,而“气”集中在心智活动之中:“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凡心之形,过知失生。一物能化谓之神,一事能变谓之智,化不易气,变不易智,惟执一之君子能为此乎!”作者认为精神乃是天地之气的精粹,由人心所主司与运行。精神是由元气所生成与凝聚的,因此,心智的运行也就离不开调养元气。而元气是人的生理健康的基础,是生命活动的活力,当然也就与精神思维密切相关。

《管子·内业》认为:“精存自生,其外安荣,内藏以为泉原,浩然和平,以为气渊。渊之不涸,四体乃固,泉之不竭,九窍遂通,乃能穷天地,被四海。”作者认为,精神的保养至关重要,只有在生理上使精神得到健康的生成与运作,方能使精神思维得到最好的发挥,穷天地,达四海。作者进而申论:“中无惑意,外无邪菑。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菑,不遇人害,谓之圣人。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从形神辩证统一的观念出发,将形体与精神放到互动的高度来考察。作者看到了精神与形体是紧密联系的,视听之明,智慧之高,并不仅仅是精神活动本身的事,而是有着生理基础的。如果没有良好的生理健康在支撑,那么精神活动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样。而形体生理的状态如何,直接关系着精神的清明与否。《管子》的这些思想,十分典型地表现出中国文化注重形神一体且从养生的角度去考虑精神现象的思路。这些思想对于汉魏六朝文论中的精神活动论产生了直接的启示作用。

这些思想在汉代的医书中更是得到了直接的发挥。《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之首。作者指出阴阳二气各有不同的寒热静躁等特性,影响到人的身体,便有一个气的和谐与否的问题。如果这些特性发生错置,则会产生疾病。而从精神来说,则与养气直接相关。作者指出: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黄帝内经·八正神明论》。)这里将血气之养直接与人的精神状况相结合,认为人的精神不可不通过养气而保持良好的状况。从这些话来看,作者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人的身体结构是与天地相通的。它表现为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的道理。如果身体内部的生理组织与阴阳五行发生冲突,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形神一体、养神在于养形,是《黄帝内经》作者的基本思路。善于从生理与病理学意义角度去探讨精神与形体的关系,将形神互为互动与养生保健相融合,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也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文化支点上,中国古代的精神价值论更多地与以生为贵的价值观结合了起来,而不致使精神问题与神性相结合。魏晋南北朝年代发生的形神之辨与神灭论和神不灭论问题相联系,即体现出这一点。不过,对于中华民族的这种形神观念,今天应当从两方面去认识和评价,一方面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观念具有重生乐生的特点,另一方面则使它容易趋向庸碌无为,过分看重生命的现实存在性,缺乏形而上的精神提升。魏晋南北朝年代的佛教精神观正是在这一点上,对中国传统形神论作了补充与修正,有许多积极的因素。

到了东汉末年,著名思想家王充进一步从形神相济的角度对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作了阐述。王充据此进一步申论:“人之所以聪明智惠者,以含五常之气也;五常之气所以在人者,以五藏在形中也。五藏不伤,则人智惠;五藏有病,则人荒忽。荒忽则愚痴矣。人死,五藏腐朽,腐朽则五常无所托矣,所用藏智者已败矣,所用为智者已去矣。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也就是说,人的聪明才智、思维意识等精神范畴是五常之气的凝聚,而五常之气所以能够驻在人身上,是因为人有五脏等生理器官,五脏是使五常之气与人身相贯通的平台。王充的这些观点,与《黄帝内经》的观点可以互相参照。对此,人们也可以思考,为什么从医学的角度与从哲学的角度考虑形神关系可以殊途同归,这不正是中国文化力主将形神问题在重生的价值观上加以统一的观点驱使而成的吗?“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这些基本观点,后来成为魏晋南北朝年代争论形神关系的逻辑出发点,并不是偶然的。在中国人看来,精神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就像火须借助于薪柴才能燃烧一样。这种观点在主张精神的世俗化上面有其积极意义,它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上去说明形神关系也是不错的。不过,我们在肯定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它有许多致命的弱点。首先,它将精神活动简单地与人的其他生理活动相类同,这并不符合实际。人的意识固然有其生理基础在支撑,但是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与五脏生理组织的活动并不相同。其次,广泛意义上的精神指大千世界的内在灵奥,人的精神意识只是对其体认与感受而已。人类的精神意识相对于大千世界的神奥与本体,是远远不足以穷尽其妙的。关于这一点,《周易》的作者倒是说得很清楚。过分地强调精神的实体性、非生理性,当然容易造成非人化的神性膨胀,或者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人的主体性的生分。同样的道理,过分的主张与推扬精神的生理性,也使会精神活动庸俗化,使精神活动缺少空间,这是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来说的一个缺陷。这一点表现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精神价值中时,亦很清楚。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有着现实的人生品格,关注现实人生问题;另一方面则缺乏形而上的宗教救赎精神,使得文艺精神缺少终极关怀与悲剧魅力。魏晋南北朝年代的文论精神正是有鉴于此而汲取了佛学理论加以改造和提升的。王充以气解释精神活动的观念后来为魏晋玄学与佛学所改造亦属必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过好几次大规模的形神方面的争辩,由此推动了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的深入发展。因为双方的观点是如此的针锋相对,思想对话成了最好的论争方式与交流方式。比如郑道之的《神不灭论》便是采用这样的对话体来论形神:

难曰:子推神照于形表,指太极于物先,诚有其义。然理贵厌心,然后谈可究也。夫神形未尝一时相违,相违则无神矣,草木之无神无识故也。此形尽矣,神将安附而谓之不灭哉?苟能不灭,则自乖其灵,不资形矣。既不资形,何理与形为生?终不相违,不能相违,则生本是同,断可知矣。

答曰:有斯难也,形神有源,请为子循本而释之。夫火因薪则有火,无薪则无火,薪虽所以生火,而非火之本;火本自在,因薪为用耳。若待薪然后有火,则燧人之前,其无火理乎?火本至阳,阳为火极,故薪是火所寄,非其本也。神形相资,亦犹此矣。相资相因,生涂所由耳。安在有形则神存,无形则神尽,其本惚恍不可言矣,请为吾子广其类以明之。当薪之在水则火尽,出水则火生,一薪未改,而火前期。神不赖形又如兹矣。神不待形,可以悟乎?

这是最为典型的论述形神关系的对话。将形神关系用薪火关系来比喻的是东汉的桓谭。这种比喻自有它一定的道理。作为神的载体的自然是薪,但是薪与火毕竟不是一回事,火可以用薪来承载,也可以用其他东西来承载,将二者说成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则必然会产生薪火一致、薪灭而火亦灭的结论,而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主客之间围绕此问题而展开争论是自然而然的。难者认为,神恃形而生,形灭则神灭,这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其实是一种简单化的看法。精神现象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存在,通过个体的创造而实现,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与精神,它则是公共的精神产品,尤其是它通过物质载体而生成后,更不会随着肉体的灭亡而灭亡,就像那些人类的精神文化遗迹不会随着当时人的肉体死亡而死亡一样。中国古代就有三不朽的说法,实际上就看到了精神产物可以通过传承而得以生生不息,是不会随着作者的死亡而死亡的,恰恰相反,它可以永垂不朽曹丕《典论·论文》就谈到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作为人的生命精神永远留存下去,“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富贵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因此,文章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的生命力,怎么可能会如那些浅薄的薪尽火灭论者所断言的那样呢?而文章的作者应答时强调薪火的分离,提出在燧人氏之前虽然人类不曾发明用火,但是火已经存在,提出精神是不生不灭的。这是从弘法的角度去倡言的。虽然作者断言“神不待形”说得过于极端,但是他指出自桓谭以来以薪火比喻形神关系的浅陋,自有其道理。当时的辩论确实揭示了传统的形神观的不足之处,推动了人们从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精神问题,从而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僧祐编的《弘明集》中收录了桓谭的文章即是明证。

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形神论相比较,大大彰显了精神作为人类意识与天地之道的联系性,从天人一体的角度去论证精神不会随着个体的形躯消失而消失,而是处于一种轮转的过程之中。这是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精神主张,其中有宗教信仰的成分在内,并不符合科学的道理。但是宗教精神与科学功能所司并不相同,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信念的生成问题。只有解决了实体不灭的问题,它才可能让人们找到精神解脱的方式。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佛教弥补了儒道的不足之处。

同类推荐
  •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本书是小说家叶兆言最新散文自选集,以人文关怀的视角,写人记事描物,体悟五味杂陈的人生。近年来,小说家叶兆言创作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受到读者喜爱。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小说家,散文只是玩票!”但其散文的精彩,可与小说媲美。也许是家学渊源的缘故,小说家叶兆言的散文表达了浓厚的文人情调,无论是漫谈陈年旧事、闲话文化名人,还是追怀亲朋师友,都显得学识丰富、坦诚真挚,散发出平和恬淡的儒雅气息。他的文笔简洁平实,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自有一种韵味,反映了一个作家的深厚学养及其浓厚的现实与人文情怀。
  • 宁静客栈

    宁静客栈

    高尔斯华绥以小说闻名,他的散文也一样广受好评;题材丰厚,视野宏阔,叙事不拘一格。本书收入若干人物和风景素描与回忆,文论与序跋,书简。书中作品有的以含蓄的笔墨,抒情的调子,再现人物的性格面貌,勾勒出一幅幅肖像画;有的则着重渲染一种意境。
  •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是莎士比亚于1607年左右编写的罗马悲剧,它是源于古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
  • 寻找毛乌素

    寻找毛乌素

    乌审旗虽然地处中国版图西部的毛乌素沙漠腹地,但这里并不是一片贫瘠的黄土地。事实上,乌审旗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因植树造林、抵御风沙、改造自然环境,与大寨齐名,有“农业学大寨,牧区学乌审”之称。但在随后改革开放的若干年里,却逐渐在全国人民的视野中淡出,直到最近几年,一批资源能源企业在此聚集,才重新唤起了人们的注意。在2009年7月26日发布的《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乌审旗排名西部百强县第33位,可见乌审旗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人之处和绿色乌审的魅力所在。
  • 别说你懂写网文

    别说你懂写网文

    本书由网络文学的基本概念说起,从写作技巧到作品分析,从读者心理到营销策略,最终谈到作者的个人成长,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不仅给网文作者架设了一座成长的阶梯,也为网文读者描绘了一幅网络文学的全景图。
热门推荐
  • 修罗邪妃

    修罗邪妃

    离王府,到处弥漫着大红喜色,新房极尽奢华,只是与这喜庆的颜色象相不符的是,整个离王府的下人脸上皆无喜色,只为新房里的女子感到惋惜。靠近右边窗户的石柱,透过窗柩朦胧的月色洒下一片清冷光华,为整个房间附上一层银霜。空气中弥漫着幽兰的馨香,与对面的紫檀木妆台散发出的香味混为一体,带着令人微醉的气息。一道莹润光滑的珠帘静静垂落着。珠帘之后,摆放着一张刺绣屏风,屏风后隐隐显出一张质地……
  • 我们俩普通的校园爱情

    我们俩普通的校园爱情

    【内心戏十足的学霸vs小可爱学妹】在别人眼里,程亦栢绝对算得上别人家的小孩了,长得好看,学习好,又是数学竞赛组重点培养对象。但在江橘眼里,程亦栢没那么完美,他可以聪明到解出连老师也做不出来的竞赛题,但他有时候又笨到连袜子都穿错,虽然程亦栢在外人眼里大气又男子汉,但在江橘面前他有时候又特别幼稚,幼稚到为了一个晚安吻闷闷不乐好久。大家都说江橘可以找到程亦栢这样的男朋友简直就是积了三辈子的福,可对于程亦栢来说,能找到江橘这么可爱的女朋友,他上辈子一定拯救了银河系。因为相爱,我们在彼此眼中更加真实,也更加可爱。
  • 念君子乱我心

    念君子乱我心

    她是一个高中生,因种种原因穿越到了另一个大陆,从此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提示:甜到齁~有点虐~世纪撕逼大战)
  • 从狐妖开始兴风作浪

    从狐妖开始兴风作浪

    第一本狐妖写完了,现在开第二本《从狐妖开始无限乱入》,继续涂山的故事。这本争取尽量多待在涂山。本故事不会写成无脑碾压流,注重原著!书友群:783905881相思树下,等你来解开东方月初灵魂副本
  • 火爆萌妻:纯情老公不是人

    火爆萌妻:纯情老公不是人

    “喂,你见过外星人吗?”“这世界怎么可能有外星人!”这是一个外星人和人类的爱情故事,他是菲尔斯星球伟大的科学家,因为实验失败而来到了地球,好死不死地掉在她家。关于男主~白落曦,四百三十一岁,在菲尔斯星球,他是科学家;在地球,他是炙手可热的大明星,被人封为国民男神。关于女主~徐梦妍,二十五岁,最火编剧,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不用,代表作有《最美时光遇见你》等。长得虽然漂亮,但脾气却十分火爆。【小剧场】主持人问:“徐编剧真的有传闻中的臭脾气吗?”白落曦想了想,答道“她对我挺好的。”主持人笑了笑:“看来徐编剧是对你一个人好呀。”录完节目回家,白落曦刚一踏进家门,徐梦妍就扔了一个枕头过来,暴怒道,“白落曦,你好大的胆子,你居然……”还没说完的话被白落曦用嘴唇堵住了。没错,只有白落曦才能治徐梦妍的暴脾气!
  • 县笥琐探摘抄

    县笥琐探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万般皆是你

    万般皆是你

    “只可惜要娶你的是我,不论你想不想,都要嫁。”说话的人身披战袍、金盔铁甲一身戎装,威武霸气。此小说架空,男主一身光环,女主自带BUG,全文宠溺,一心一意!
  • 大唐小伙计

    大唐小伙计

    方武不小心穿越到了大唐太平盛世,遗憾的是没有超脑,没有超级系统,没有万能的金手指。这是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世界,只好一步一个脚印去体会它的真实感……李世民很穷,穷得要找咱借钱用程咬金并非粗俗武夫,智慧并不差长孙无忌,你到底在帮谁高阳公主,还会红杏出墙吗武媚娘,没了当女皇的机会,将要何去何从?
  • 红军巷的老兵们

    红军巷的老兵们

    如今,红军巷部队干休所大院已失却了往昔街知巷闻的光环,渐渐被这个城市的人们淡漠了。但是,这个独特的部落,很难为外界同化,仍保持自己的运行秩序。清晨,是这个大院最闹猛的辰光。一群老娘们身披大红大绿,合着卡式录音机发出的音乐节拍在那扭秧歌,阅览室里几个喜静的老头戴着老花镜屏声敛气地在阅读报刊。晨练散步归来的老头子;老太太们又在聚会神聊。这些部队前负责人,在草地上拿着当日的报纸沭浴晨光,忧国忧民,分析时事。
  • 快穿我辈当自强

    快穿我辈当自强

    【宿主篇】【女强】不小心误入快穿,得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我努力着想要与你相遇!“白瑶瑶你这个白眼狼!”强大的怨念让白悦夕在人间中久久不散。“这下一步到底做什么呀?我该怎么办?”白悦夕在一旁就静静的看着那纠结来纠结去的,最后的结论是——“算了,把你丢进去,等到时机成熟,左把你捞回来就好了吧。”白悦夕眉间一皱,正想说些什么就被一只小黑手推下转世台。从此她的命运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