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0400000004

第4章 内蒙古肉类珍品的传承与发展(2)

最能体现手把肉制作特点和鲜美风味的是现宰羊、现煮肉、现食用。熟练的牧民宰羊只要15分钟左右,煮肉20~30分钟,保证客人在40分钟内可以参观捉羊、放血、剥皮、去脏器、分解骨头、下锅翻煮的全过程,然后坐下来仔细品尝不同部位羊肉的不同风味。羊肉现宰现煮有点像沿海地区“生猛海鲜”的意境。据研究,肉类中具有香气和滋味的物质有1000多种。羊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采食百草,特别是吸收的葱类、椒类等带辛辣味牧草的有效成分,刚刚屠宰后在体内尚未分解,煮肉时只用白水加少许盐,相当于自带了调和得最为完美的天然调料。分解骨头时必须按骨缝分开,没有一点儿骨渣,每块骨头附着的肌肉完整地结合在一起,外边的筋膜也没有被破坏,煮肉时因绝大部分肌肉内的营养成分和汁水都不会外泄流失,食用起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羊肉的原汁原味。煮肉的火候要猛,但时间不可过长。肉纤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是先凝固,再变硬,然后才分解软化。最佳火候是在外皮稍有硬化,内里刚刚凝固阶段食用时味道和多汁性最好,而且不觉得过老,如果到了软化阶段,即平常说的“煮烂了”,肉味就会流失,这时只有借助调料来制造香味了,这是制作手把肉的大忌。有不少人体验到在割开肉块深部时能看到血丝,这时的味道最为鲜美,嫩度也最佳。这也颇有一点像西式牛排几分熟最好吃的道理。

宴会全羊背(蒙语乌查或布和勒秀斯)。民间也俗称“放全羊”、“放五叉”。煮制方法同手把肉,但腰椎和尾椎不分割,连同腰肉和垂尾,这几个部位要整煮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平台状,也就是“羊背子”整体。煮肉的火候要领同前述“手把肉”。装羊背的容器传统上是长方形并以银饰镶边的木制条盘,下面一层分开码放上四条腿和肋条等骨肉块。上面平放煮好的羊背,羊背上面的前方位置放置煮过的整羊头,羊头上再放少许表示敬重之意的奶食。上桌时羊头朝向最尊者,以示敬意。有些场合,传统的全羊宴席连腿骨、肋骨肉也不分开,整羊煮熟上桌后由专人分解。人数少的宴席也可只放“羊背子”或一半“秀斯”。

全羊背宴席按传统礼仪有严格的要求,但各地风俗习惯稍有差别。到牧区做客,在开席前要向陪同人员询问了解。正式的宴会一般要有司仪颂祝词,大意是感谢上天、感谢丰美的草原,赞美羊、赞美生活,祝福宾主、祝福未来等溢美之词,以创造祥和愉悦的宴会气氛。主客或年长的主人先动刀,并以酒轻弹祭天、地、祖先。主人或主客为众人分切肉块后,即表示在场的人可以食用羊肉了。各部位肉的吃法也有固定的规矩,但是现在的讲究并不严格。较小规模的宴席可只放羊背,不放羊头和其他部位的肉块。

手把肉的都市化。手把肉的风味、特色没有别的烹制方法可以取代。因而,从牧区的地方食品演变成为都市大众特色食品就成了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对不能适应都市化要求的某些方法进行改革。牧区的传统生活中每人随身备有一把蒙古刀,从小练就了一手熟练的割肉技巧。外出时也要刀不离身,做客或聚餐吃肉时各用自己的刀。都市人对手持骨头一片一片削肉很不习惯,大多数人也不会用刀。对这些不习惯、不方便的做法如何进行改革,各地餐饮业者都在探索试验,但尚未定型。常见的改良方法有:

· 去骨肉块。将肥瘦相间的肉切成大肉块,下锅煮熟,分别为每位宾客上一份,利用西餐的刀叉切割,备上不同的调料,由客人自行选用。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借鉴了西餐牛排的吃法,不失为一种科学、合理、体现风味的方法。但是与手把肉“神似形不似”,需要做一定的宣传、推广和规范,才有可能最终成为“手把肉”的代表。

· 整骨分切肉块。整块骨头带肉下锅煮熟,然后由厨师沿骨头方向纵向将肉剖成两半,再切成肉片后重新码放在骨头两侧装盘上桌,由宾客自行用筷子选用。这时的骨头已失去了需要“手把”的作用,只起到表明这道菜是“手把肉”的象征意义。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手把肉”的神形兼备,而且适合推广。

· 分割肉骨块。在屠宰加工厂选用羊大腿骨、腰椎骨、颈椎骨连同附着的肉,利用骨肉锯横向分切成“肉片包围骨芯”的片状肉骨块。食用前下锅煮熟,为每位宾客上一份,利用西餐刀叉自行切割食用。这种方法与西餐T骨牛排、羊排的方法类似,每位客人的餐盘里骨肉兼有,不失为手把肉的一种形神兼备的改良方法。煮肉的要领与涮羊肉、汆羊肉相类似,如果火候掌握得好,可以最完美地保留草原羊肉的风味特色,供现代大众享用。

其他还有一些按照不同制作人的体验而创造的改良方法。当前需要在总结各地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手把肉”餐饮规范标准,像西餐牛排那样从名称到制作方法,再到质量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把这一已为社会大众广泛接受的特色品牌保护好、发展好。

手把肉的误区。手把肉的独特风味可以从肌肉的结构来解释。原来构成每一块肉的初级肌束、次级肌束都有一层膜包裹,肉块的内外有更厚的肌膜、骨膜及脂肪包裹。这些膜尽量不被割破和煮破,才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羊肉的滋味和营养成分。但是现在有些厂家、店家并不了解手把肉的制作要领,也不了解手把肉鲜美的奥秘所在,却又要招揽生意,使品尝者食用后觉得名不符实。常见的误区主要有:

· 剔肉煮骨。正宗的手把肉应由有脂肪或筋膜包裹的完整肉块制作而成,但是有些店家把羊肉剔下来另作菜肴,只剩下部分羊肉随骨头下锅煮。装盘上桌后只见一根干骨头旁边码着几片肉。这种做法一是属于偷工减料,可食的羊肉不够量;二是破坏了外膜,煮肉过程中营养和汁水流失,羊肉的风味也就失去了,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称为“煮羊骨头”。

· 煮肉时间过长。文火慢煮,违背了手把肉制作“滚水快熟即食”的要领。肉煮到烂软的程度可能符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要求,但它使羊肉鲜嫩的口感荡然无存,必须另行加入很多调料调味。这种做法可能叫“炖羊肉”更为贴切一些。

· 煮肉加过多的盐和调料。传统手把肉在煮制过程中只加少量的盐,或者再加一些提味的姜、葱。如果是产自草原的优质羊肉,其他各种调料都没有必要。加盐量以肉汤可以直接喝而不觉得咸为限。熟悉牧区习惯的人往往将杀羊煮肉称为“喝肉汤”,可见喝汤与吃肉几乎同等重要。有的地区习惯于煮肉几乎不放盐,专为品尝纯粹的羊肉风味。盐和调料过多,会压制羊肉的鲜香味。

烤全羊

烤全羊由阿拉善盟的蒙古族王爷在传统烤羊肉的基础上,吸收北京烤鸭的制作方法,历经200多年逐步完善而成,供宫廷宴饮专用。现在已成为内蒙古各地最高等级的宴会礼仪食品。用料、配料、工序、燃料、火候都有特殊要求,现择其要而述之。一是原料必须选用两三岁的大尾绵羊,大小适中,肥瘦相宜,以期烤出的肉品鲜嫩、醇香、无腥膻味。二是整羊不剥皮,脱毛整理后带皮烤。胸腹腔去脏器放入调料,利用羊肉的汁水烹熟,把鲜香味全部保留在肉脂间。三是必须筑砌专用烤炉,利用当地的灌木梭梭木把炉膛烧红后熄火,充满木香味,利用炉壁的热量使羊体慢慢熟化,通常需三四个小时。四是烤制完毕后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客人观赏、司仪赞颂、主宾祭酒等程序,以便能趁热品尝,不失原味。五是迅速分解后按次序送上皮、肉、骨、饼、汤等食品,供宾客品尝食用。烤制好的外皮干而脆,肉香和梭梭木的烤香味最为浓郁,要趁热品尝。放置时间太长,就会吸水返潮而变得坚韧,不易咀嚼,但不影响欣赏香味。烤全羊可以使羊肉香味在封闭的状态下完全保留,又加上调料和梭梭木的烤香味,风味奇特。烤过的羊肉加葱丝卷饼,则借用了北京烤鸭的吃法,可以互相比美。烤羊汤调配传统的蒙古面条,更是别有风味。

现在一些餐饮业经营者开发出烤羊背、烤羊腿等产品,依各自的制作方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总体上来说,以生肉原料直接烤熟的,可以保持草原羊肉的风味,但鲜嫩程度就由于不同的原料肉品及制作过程而有很大差异。把原料肉煮熟再烤,可以达到酥软易食的要求,但羊肉的原始风味不易保留,而且煮熟的表层油脂再经烧烤后有时还散发异味。如何开发出大众化的蒙式烤肉,还有待于探索、试验和定型。

草原肉饼

在草原上,制作肉饼所需的羊肉、油脂就地取材,面粉也是日常供应之物。只要有一口平底铁锅,客人随到随烙,十分方便,因而是牧区城镇常见的食品。我在首次赴锡林郭勒草原的班车上,即听到同车的旅客议论中途饭馆供应的饮食是草原名吃肉饼和汆羊肉。但是实际用餐后,因制作不得法,中途的这一餐肉饼引起旅客的普遍不满。在锡林浩特等候分配期间,宾馆对面的“民族饭店”的肉饼博得了同学们一致的好评。这种牛舌状长形肉饼面皮特别薄,肉馅却有一竹筷厚,清一色的羊肉没有夹杂蔬菜,外皮半煎半烤,颜色金黄,入口顿觉焦脆夹带着烤面的清香。肉馅鲜嫩多汁,具有浓郁的羊肉香味。一张收半两粮票的肉饼吃下来,外皮附着的油和肉馅流出的油汤混合在一起,碗底下即有一层厚厚的油汁沉积,食者却并不感到肥腻。

给我印象最深的草原肉饼,还是在东乌珠穆沁旗的一个机关食堂。当时面粉是按定量供应,要省着点,饼皮就需要尽量地薄。肉则是到牧区直接采购的,价格很低,肉饼的馅也就可以尽量地厚。当时绞肉机还不普及,食堂的肉馅需要手工切,每一张肉饼内厚厚的肉馅都是由大小不均匀的肉丁组成,吃时每咬碎一个肉丁都有一股浓郁的羊肉汁水挤出来,强烈地刺激人的味蕾和嗅觉。面皮的烤香、肉馅的鲜嫩和咀嚼肉丁的口感结合在一起,无不感到这是最奇特的美味。一位同学在吃完计划内的5张肉饼之后,难逃诱惑,连加两次,吃到第9张时还在犹豫是否再吃一张。旁边的同学提醒再加一张就是第10张了,意思是多得出奇了。这位同学只得交给管理员9两饭票结账,强忍诱惑结束了这次美味的草原肉饼“大餐”。

草原肉饼现在以蒙古馅饼的名称出现在城市的很多餐馆里。但是由于不存在当年草原上面粉紧缺、羊肉便宜的条件,反而是肉面比价高得出奇,当然肉馅厚、面皮薄的特点也就不复存在了。有的在馅儿中还加了大量的蔬菜,用油也少得多了。这种改变对人体平衡营养,增进健康是有益的。制作得当的肉饼,用较少的羊肉和油脂也可以保留浓郁的草原羊肉风味。

活羊出口

在20世纪60年代,锡林郭勒盟外贸公司就曾组织由阿訇屠宰后的羊胴体(白条羊)向阿拉伯国家出口。当时在牧区收购一只羊仅需10多元,而出口一只胴体即可换回几十美元的外汇。羊胴体出口对解决国家外汇紧缺问题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外贸部门恢复了羊胴体出口。中东市场每年从澳大利亚、新西兰进口大量活羊,供日常消费和麦加朝圣期间宰牲祭祀。来自中国内蒙古的羊胴体特别受到高档消费者的推崇,而且由于物以稀为贵,售价也高得多。我们这里看似平常的大尾羊,竟然受到阿拉伯富有阶层的特别青睐,还能为国家建设换取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的外汇,这使我们这些畜牧工作者特别振奋。

20世纪80年代,牧区交通条件已经有所改善。外贸部门抓住时机开始试行活羊出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令人满意的效果。此时,我国的公路运输系统已初步成网。从产地乌珠穆沁草原途经赤峰、辽宁西部直达河北省秦皇岛港口的千里活羊运输补给线很快建立了起来,外贸部门在港区附近租地建立了专用饲养场。活羊出口数量从1万多只试验起步,很快增加到10多万只。当时牧区收购一只符合标准的活羊,内贸价仅需30多元人民币,外贸收购价为40多元人民币,按当时汇价折算约为10多美元。而中东市场活羊售价在100多美元,秦皇岛港离岸价约40美元左右。各个环节的价差如此之大,牧民、经销商、运输方、内贸、外贸等各方都是有利可图的。在20世纪90年代初外贸体制改革前,活羊出口由指定的一家国有公司垄断经营。五六年经营下来,出口规模和收购区域都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

到了1992年,突如其来的出口羊收购大战在锡林郭勒草原打响。收购价格从50元、60元,很快抬升到八九十元,收购范围也从乌珠穆沁草原扩大到阿巴嘎、锡林浩特,甚至到了苏尼特的荒漠草原过渡带,可见利润之丰厚。羊的标准从“纯而又纯”的乌珠穆沁羊降低到明显混血和退化的混杂群体,重量标准也从45公斤、40公斤,一路降到35公斤,收购时间从预定计划、秋季集中改为一入夏即开始抢购。后来才知道,外贸体制改革后,独家专营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前几年专营的巨大利润吸引其他外贸企业纷纷进入活羊出口市场,不管有没有这方面的设备、队伍和经验,全国有十几家外贸企业争抢原先一家独霸的领域。十几家外贸公司的“腿”都伸到了同一块草原。于是,抬价抢购、以次充好、沿线偷换羊只等缺乏有效管理而发生的混乱现象愈演愈烈,一年混战下来,大部分公司皆亏损。收购大战使活羊出口贸易受到了致命打击。据说有的公司在港口装船前,为了使重量不够标准的活羊能通过检查,在称重前给羊饮大量的盐水,导致羊在船上出现成批的盐中毒而脱水死亡,使外商蒙受了损失,也毁掉了中国公司的信誉。红火了几年的活羊出口贸易在混战两年后戛然而止。

2009年,一位多年从事肉类国际贸易的台湾商人重新发现了乌珠穆沁羊的出口价值。他的办法是在东乌旗建成了一座在当地最为现代化的屠宰加工厂,按伊斯兰教的方式将绵羊屠宰加工后,利用充氮真空包装冷藏,运输到中东地区销售。在不结冰的状态下冷藏,可以比过去低温冷冻更好地保留羊肉的原始风味。据主人讲,用这种方法运到中东的胴体与活羊出口海运到当地屠宰的羊肉在风味、质量、价格上没有多大差别,完全可以取代过去费时费力、组织管理困难的活羊出口。在参观工厂时,主人给我们展示了零度左右冷藏已达45天的羊胴体。刚从包装袋内取出时全身呈灰白色,过了几分钟氮气挥发后,胴体的脂肪、肌肉全部恢复了原本的鲜艳颜色,跟新加工的胴体没有什么观感上的差异。在我们继续参观的工夫,那只展示过的羊胴体已烤制烹调完毕,品尝后果然是保留了地道的草原羊肉风味。

同类推荐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内容简介:世界遗产包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它们或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或是人类自身的杰出创造。了解这些世界遗产对于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民族风情、社会历史、建筑艺术、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具有窥斑知豹的作用。
  •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萨满文化》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萨满文化的起源与传播、萨满教的神灵崇拜、萨满的宇宙观与灵魂观、成为萨满的途径、萨满的祭祀、萨满传统文化等。
  • 两种文化史论与文化建设实践

    两种文化史论与文化建设实践

    以斯诺命题为切入口,梳理西方两种文化的发展脉络,重点探讨中国两种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生态文化指向。此专著在分析斯诺命题的基础上,发现了其“第三文化”的所指正与当下的生态文化意蕴相契合。此专著将中国两种文化的历史发展划分为萌芽、开端、发展及总结等阶段。而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中国两种文化的两条路线:王国维准西方的理论路线和梁启超的中西文化比较路线。同时,该书将中国两种文化问题延伸到当下的新发展与新实践,探讨了海子诗歌的农耕文化隐喻,并择取两篇当代小说研讨两种文化下的农村妇女价值选择。
  •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热门推荐
  • 琴断口

    琴断口

    该书由六位名家所著的中短篇小说组成,囊括了方方、林那北、徐则臣、陈河、雪静、王雪梅等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作家的得意之作。这些中短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风格独特,内涵深刻,视角独特,色彩斑斓,处处藏着智慧与玄机,能让读者被复杂的故事情节牵动,引发相应的共鸣与思考。
  • 火影之雷神王座

    火影之雷神王座

    当仙界的雷神重生在火影世界又会引发出那些事呢?故事就从他重生开始说。。。。。。
  • 混元神座

    混元神座

    穿越成为天尊遗子,灵蛇伴生,老猿护道,百族林立,万类霜天竞自由。
  • 打动人心的68个沟通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打动人心的68个沟通技巧(教你成功丛书)

    沟通的本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沟通的目的是共赢,沟通的前提是心态,沟通的技巧是倾听。如何创造活跃的沟通气氛,而后直入对方的内心?如何凝聚谈话的焦点,吸引听者全部的注意力?如何强化谈话内容,清晰表达,消除沟通障碍?本书通过68个打动人心的沟通技巧,让你的沟通能力更上一层楼!
  • 时光那么长,只想与你过

    时光那么长,只想与你过

    邬语的成长环境并不美好,不是父不疼母不爱,而是“孤独”,她其实一直都觉得自己活得恍恍惚惚的,活着,也许就是为了履行生命的意义……直到她接二连三地遇到这几个“意外”的人……人与人之间就是这么莫名其妙,有人天天见面,可就是互相不认识,有人本是擦肩而过,却值得你为之停下脚步……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晏子春秋》在编写中体现家庭藏书计划的理念,依据市场需求分批出版,所推书目遵循从“基础”到“拓展”的延伸,体现层级深入的理念,展现家庭藏书的层次。内容遵从经典,约请国内古代文史哲领域的专家把关,具有权威性;形式追求现代,采用双色印制;全面照应“经典藏书”理念。
  • 今天不想洗头

    今天不想洗头

    【6月的尾巴开文每日更新】1、大清早,闻一一拧着眉打量着快递来的八瓶洗发露,回头看试衣镜前正打着领带准备去医院上班男人,“阿誉,你说我今天用哪个味道的洗发露呀?”陆誉瞥了一眼正在铃儿小叮铛指着八瓶洗发露点来点去的少女,沉笑一声:“有洗头的时间不如我们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2、“阿誉,我的心脏不是我的。”闻一一摸着自己的胸口。“那我可要感谢这颗心脏的主人。”陆誉把摊在懒人沙发上望天儿的少女拉到自己怀里。“哪个主人?”闻一一问。“两个主人都要。感谢它原来的主人让你平安出现在我面前,感谢它现在的主人正在我面前。”陆誉吻了吻怀中少女的额角,像是做出了一个郑重的承诺。台上气质大提琴演奏家(台下不喜欢洗头?的少女)X心内科医生(男人堆中的?小高岭)
  • 七星伴月

    七星伴月

    失忆小公主来到陌生国度,却被告知身负重任,可是本人毫无大志,只想牵着帅哥,带着神兽开心走一遭,然后潇洒的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只是,为什么他们一个个围绕在身边,细心呵护,让人越来越留恋,即使这里凶险异常也再不舍离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暗恋:念念不忘

    暗恋:念念不忘

    他问她:“你说如果当时我没有爱上你,和别的女人结婚、生子,你会怎么样。”她认真思考片刻:“我会一直傻傻的等着你,盼着你有一天可以回头看看我。”还好,你没有放弃。还好,你愿意回头。
  • 逃婚少女和房车

    逃婚少女和房车

    逃婚的新娘,年少懵懂的男孩,一场雨夜相逢的缘分。新娘说:“做稳姐的车,带你去上天。”男孩说:“阿姨,我们睡觉吧。”一辆房车,他和她想走遍中国。新书《糖梨酥》换马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