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2400000006

第6章 第二辑 现实 存在与现实主义(2)

张:你的小说关注现实,又有非常强的形式感。当然,你对形式的认识和追求会不会破坏了你的文本形态,让你的形式看上去显得“坚硬”,你似乎并不在意。我记得还曾和苏童讨论过这一点,他毫不讳言地说,形式上太坚硬,一定会影响小说的诗意和意蕴。

阎:这是每个作家的文学观的差别。我以为我的形式正是我说的插入现实的文学的楔子,是我踏入现实的途径。没有这样的楔子,这样新的途径,我将无法进入现实。或者说,就没有我理解的区别于别人的现实主义的“现实主义”。这是其一。其二,无论你是怎样的文学观,就思想来说,我觉得一个作家彻底不关注当下的现实、他人的命运不能说是不对的,但至少可以说你的现实主义是狭隘的。反过来,如果现在的中国作家都来关注中国现实,现实主义也会显得特别单调和简单。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所有的作家都不关注现实的时候,现实主义就一定出了大的问题。我想,中国有一两个鲁迅足够了,但如果没有一两个鲁迅,你说我们的现实主义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我并不是说鲁迅就是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我们今天去说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都非常了不得,也可以说他们也都是现实主义作家,是另类的现实主义作家。但无论如何,现实主义文学中不能缺了鲁迅那种现实主义的精神。再有,你刚才讲到中国现实的迷乱、混乱,而《受活》又在相当的程度上表现了我们的现实和历史,表现了我们今天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混乱。那么,你说《受活》不是现实主义吗?《受活》就是现实主义吗?其三,我理解今天的现实主义,就应该是我一再重复的话:“面对现实和历史,用你的形式,发出你的声音。”这才是我所理解的现实主义,我所试图追求的“现实主义”。

张:对。一个作家,他与普通人看待社会生活的目光和对事物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他必须越过既有的一些价值观念,发现现实中左右人们内心和灵魂的东西,洞悉到一个民族文化、性格、品质等方面的变化,细腻地深入到生活和人的精神肌理。就是说,一个作家对民族的爱和忧虑,得用心灵去体察,去表达,这是对现实主义作家的起码要求。

阎:说实在的,我以为我关注现实、关注民族问题时是有偏颇的,并且我经常说,我关注得不够准确、深入和直接。但是,对我来说关注是必须的。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我的长篇小说,一定要有一种现实的疼痛感。如果没有这样一种疼痛感,就不要把自己和现实主义扯到一块儿。如果这种疼痛不存在,写作对于我就可能失去了激情,失去了意义。但是有一点,就是刚才提到的,你用什么方式去关注、去写作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张:写作的方式,就是一种打量生活的方式。我们会在作品中注意到,你所看到的生活是温暖、灿烂的,还是凄凉、沉重的,抑或是极其荒谬、荒诞的。这不仅决定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底色和基调,也决定了作家叙述的方向。在这里,一个作家的审美判断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阎:比如说小说中的荒诞性,我以为荒诞性恰恰就是现实性,是现实主义,可惜大家不这样认为。你觉得这种现实的荒诞有些生硬,可我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以为是大家太固守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太固守于生活现实主义。是这种新的现实主义元素在我们的作品里、视野里出现得太少,你才会觉得它来得太突然、坚硬,在阅读上没有准备。比如《受活》中要购买列宁遗体,让残疾人组成“绝术团”出去演出这些情节,大家一时可能接受不了,可我写作的时候,就觉得它是现实的、发生的。当然,这个“发生”与“不发生”是相当复杂的,它是作家的一种写作观、世界观,别人不认同时你也没办法。再比如,日本翻译这本小说时,他们一再说:你这样写残疾人是对残疾人的不尊重。而我一再讲,不是我对残疾人不尊重,是生活对残疾人不尊重。可他们就觉得这也表达了你作家的不尊重,你怎么和他们解释也说不清楚。

张:哦,是这样啊。这里,不是作家的道德感发生了问题,而是生活本身的道德体系发生了混乱,作家如何表现这种现实则非常重要。另外,大家对于你的这种“现实主义”的不理解,可能还因为对你的小说形式一时还有些不大适应吧?

阎:我一直都没弄明白,大家指的《受活》形式“生硬”,具体表现在哪儿呢?

张:比如,它“腾”一下蹦出来个“注释”、“絮言”,包括我一会儿想专门问到方言、俚语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汉语写作”的问题。这种写法不就是我们说的“陌生化”问题吗?

阎:对,这部小说因为它的荒诞性决定它的陌生化会特别多。但现实主义就不需要陌生化吗?也许这部小说的形式,我是有些过分讲究了,比如为什么要出现“一、三、五、七、九”这样的章节形式。其实,我要讲究的是在乡村里存在的“阴性文化”问题,因为在民间奇数都是不吉利的数字。再有一个,就是讲究到所有的人名、地名都是植物名、动物名,而没有我们现实意义上的人名。后来我想这些可能都不是特别有必要,反而把它过分复杂化了。可是,为什么我们要固守的现实主义一定就必须是这样子,而不能是另外的样子呢?如果这样,那我就只能说“现实主义——我的墓地哦!”那样的话。

张:我也准备与你探讨“现实主义墓地”这个问题,像《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这三个文本,可以说给批评家和理论界提出了一个难题。因为他们以往习惯于用某种固定的眼光来看任何一部作品,所以这三部作品你就很难去说它像什么,是什么主义。显然它们不是用我们能够理解的现实主义可以解释的。那么,马上就有人提出这是“魔幻现实主义”、“狂想现实主义”,又有人说它是“超现实主义文本”和“黑色幽默”等,总之,不会是我们所理解和认识的那个传统的现实主义。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你在《受活》篇首的题词:“现实主义——我的兄弟姐妹哦,请你离我再近些。现实主义——我的墓地哦,请你离我再远些!”这是一种对现实主义的纠缠不清的作家感情。实际上,你也在不断追问你自己,我怎么来面对现实,怎样面对现实主义的问题。所以,这还是一个文本和现实的关系问题,这是你对现实主义的理解的问题。

阎:我说《受活》是地道的现实主义,大家不满意,因为大家认为“不真实”。可《丁庄梦》呢?它是现实主义吗?大家同样不满意,同样不会说它是现实主义,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感太强了。大家一方面不满意《受活》中那种“不真实”,另一方面又不满意《丁庄梦》的“真实”。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困惑,也是文学发展到今天“现实主义的困惑”。我觉得,在有些批评家那里,关于“现实”和“现实主义”,已经是一个混乱得理不清的概念了,是一笔糊涂得不能再糊涂的糊涂账。现实主义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而不是传统的、单调的。如果把现实主义这样偏颇地去理解,其实我是宁可不要现实主义,不要主义的。

张:那么让你对你的小说进行新的现实主义命名时,你会怎样命名呢?

阎:没想过。

张:为了区别传统现实主义,区别现在大家“公认”的现实主义,一定要让你对你的小说命名呢?

阎:这应该是我来问你的话。是应该由作家来问批评家的话,如果让你来为《受活》、《日光流年》、《耙耧天歌》和《年月日》这样的小说命名时你会如何命名?

张:我可以命名你的小说为“反现实主义”或“民间现实主义”。

阎:其实什么主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作家要写出好的小说来。

二、作家,应该表现出对“人民”的厚爱

张学昕阎连科

张:我记得你和李陀的一次“对话”里面有一个说法,讲现在的文学是一个“小人时代”的文学。实际上这个“小人”,好像你们指的就是中产阶级,就是一座房子、一幢别墅、一瓶香水、一顿很美的晚餐就极为满足和骄傲的一伙人。我觉得这个时代的很多东西确实让人振奋不起来,有点琐屑的感觉,时代缺少那种能让你觉得为之一震的东西。这不由得让我们注意到“人民”和“人民性”的问题。这也是近年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代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

阎:这是个太大、太容易受人嘲弄的话题。现在的文学,谈论人可以,但你谈论“人民”,就像一个疯子说我想当皇帝一样,易于遭人讥笑。

张:但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永远也离不开它的人民性。这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不能不面对的现实。

阎:我以为,说人民时一定要把文学中说的“人民”和我们长久以来文件、报纸、领导讲话中说的那个“人民”的概念区别开来。应该把我们说的人民加上一个引号。前者说的人民,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成分,有一种阶级性,有另一种意味,就像文件中说的“我们要领导人民……”如何如何;而我们谈的“人民”,少有阶级性,或说根本没有阶级性,它更多的是指“所有心怀良善而普通的人们”,包括那些怀有善心的有罪之人,是指那些千千万万被人领导的人。这其中只有一种“爱”的思想,而没有别的什么。可惜,现在你分不开这个“人民”和平常所说的人民哪个概念更准确。因为“人民”这两个字,是非常精确地用汉语概括了“公民”那样的一种东西,但现在通常说的人民,已经被意识形态通俗化,其中没有了崇高的意味。而我们在文学中谈“人民”、“人民性”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说文学是神圣的、崇高的。如果文学没有了神圣、没有了崇高,那就不要去谈文学的人民性了。现在,我们的时代正处在一个漫长的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过去的“阶级”没有了,但新的“阶级”——准确地说是有阶级性的“阶层”,又凸显出来了。这个时候,谈文学的“人民性”,我的理解就是希望文学的格局要大,关注点要大。什么“中产阶级”,什么“白领”,什么“底层文学”,什么“农民工小说”,如此等等,这是文化、文学中的新阶层论、新阶级论。而谈“人民性”,关注“人民”,这不仅使文学具有的崇高的品性,也是因此才有可能使文学摆脱新阶层论、阶级论的约束,进入大的格局。“白领”、“底层”、“中产阶级”、“农民工”等,对于文学来讲,你说他们有谁不是“人民”呢?不在“人民”之中呢?

张:谈到时代的转型期的现实中的“人民”,你觉得文学需要或者应该在这个所谓“转型期”中对人民承担什么吗?

阎:我不知道该承担什么,只知道在这个时代文学不能两肩空空。也许,社会转型期本来不需要文学去承担什么,但是有一点,文学对此不能没有反映,没有丝毫的思考。对转型期中的“人”、“普通人”、“人民”的精神和情感要有细腻、深刻的描绘。就是前面我们讲的,社会价值体系如此混乱,文学难道不应该去反映和思考一些什么吗?在混乱的价值和道德中,所有的人都异常迷茫,文学或多或少是可以对人们的精神、情感有所梳理的。你说,今天我们的小说,把关注点放在现实生活中的“底层人”身上,这非常值得尊敬,表达了作家的社会良知,可仅仅如此就够吗?比方说,你关注妓女就等于关注了社会,关注了农民工进城就是叫关注社会的话,那么,我关注白领和有钱人的生活,就不是关注社会吗?我关注上层就不是关注社会吗?不能这么绝对化。转型期的社会是需要关注,可这个时期的精神、情感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重要的是通过这些“人”,表达你对“人民”的爱和尊敬。通过你笔下的人,体现你的情感思考。透过白领,你思考的就是一辆小车、一瓶香水、一幢别墅;透过底层,你思考的是打工者被拖欠的工资,进城的农民没有房子住,儿子没有学校读书。这不是文学最应该关注的现实的问题吗?

张:这些都是很浅表的东西。但作家一定要找到或发现这些东西背后的现实和存在的问题,无论是现实的美好,还是存在的破败,作为社会存在的主体,人民的存在现状及其背后的精神性问题。

阎:是的,作家应该思考的是透过这样一些日常生活,更深刻地表达你对这一时期人的关切,对文学中“人民性”的表达。

张:好多年前,张承志说过一句话,我一直记得很清楚,他说:“我热爱人民,但蔑视庸众。”你刚才讲到的“人民”,我觉得和张承志说的这个“人民”很接近。这是不是一个作家心中的人民的概念?

阎:庸众也是人民的一部分。张承志“蔑视”庸众,表明了他的世界观和文学观,表明了他鲜明的写作立场,这非常可敬。现在,我们写作都已经没有写作立场了。不过,我以为作家写作要保持恒久的对人的尊重,这里说的对人的尊重,自然应该包括我们说的“庸众”。

张:对于许多作家来说,大众、人民、民间、公仆都代表着或象征着文学和写作的真正方向。但在你的“人民”里,应该说具有着一种神圣性的东西。这来自现实中的“活生生”的人民一定是神圣的。

阎:“人民”,一定要有一种神圣性,这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和深深的敬意。说我们的小说格局小也好,说作品不够大气也好,归根结底,就是我们的作品中缺少一种“人民性”,缺少对现实中“人民”的那种崇敬感。在小说创作中,一部作品气象的大小,不在于结构,不在于风格,不在于语言是细腻还是粗犷,而在于你对人尊重的深度,对“人民”爱的深度和广度。你的写作情感在你的笔端流露出的爱只是爱某一群人、某一类人,那你的小说即便有最好的结构,最独特的语言,最超常的故事,那也是小气、小格局。可你流露的爱是深刻的,爱是有着“人民性”的爱,即便你的语言、结构,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你的小说格局仍然是大的格局。同样是经典,同样是名著,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和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还有托翁的《复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等,比起卡夫卡的《城堡》、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小说的气象、格局来说,后者还是不能和前者相比的。为什么卡夫卡、福克纳、博尔赫斯这么容易被学习,模仿?而托尔斯泰、索尔仁尼琴等就不能被模仿?因为我们可以模仿别人的故事、语言、风格,但最不能、最无法模仿的恰恰是一个作家对人的爱,不能模仿的是他小说的“人民性”。还有张承志的《心灵史》,你说你如何去模仿?为什么我们现在写不出荡气回肠的作品?除了我们站得不高以外,确实我们的出发点太小、太低。我们的作品中没有大的格局,没有对“人民”的理解和厚爱。

张:也就是说,还是缺少一种带有宗教感的、一种悲悯的大情感和大情怀。这里的爱超出了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关怀、尊重等等,它是一种非常博大的东西。作家不能从俗世中超拔出来,就很难有大作品。

阎:这个不知道怎样理解,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或者说没有宗教情怀,那我们的文学是不是就永远上不去了呢?如果是这样,我就觉得特别悲观。没有宗教,也会有对人的深厚的尊重,对“人民”深刻的厚爱。

张: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另一种形式,在本质上,是人面对自己的生存境遇,在精神的深层表现出的“终极”关怀,我想知道,作为一个作家,你如何面对一个缺少宗教感的民族?还有,你认为宗教情怀对于一个作家能否写出大作品是很关键的问题吗?

同类推荐
  •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百位名人读书心法

    阅读,是通往人类文明的旅程,100位先行者的心得与感悟,洒播了一路的智慧之光,像路标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沿着满径的书香走来,我们一定会收获人生最丰硕的果实……本书精心擷取了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伟人的读书心得,按编年的方式编排,分为上、中、下三卷,力求做到条分缕析,让人读之有轻松之感。
  • 不屈的红高粱

    不屈的红高粱

    文中既有对现实问题的尖锐评论,也有对过去时光的深情回忆,有作者行走四海的切身感受,还有对人类情感世界的认真领悟,亦有工作中的经验收获。《故乡的路》描述了一个小村近百年来的历史风雨,折射出了时代的缩影,人性的追求;《法庭往事》则用写实的手法呈现出了农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案件;《故乡的莫言,莫言的故乡》则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熟悉和热爱。评论高屋建瓴,叙述客观细微,游记景中含情,情中寓景,展示了作者娴熟的驾驭技巧和用心为文的创作理念。
  • 闻一多散文诗歌

    闻一多散文诗歌

    《闻一多散文诗歌》收录了闻一多先生的数十篇散文和诗歌精品,非常值得一读。闻一多,现代著名诗人,开创格律体的新诗流派,是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进程中重要的阶段性人物之一。闻一多的作品。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凝聚成一种不可多得的沉郁的美,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耐人回味。
  • 游思无轨

    游思无轨

    凸凹散文集,有的是研磨历史,有的是冶炼哲理。有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多工序蒸馏,有的是对人生真谛的多层面思考。作者将身边发生的平凡故事,用质朴的文字,娓娓道来,同时也把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其中。
  • 人间天真

    人间天真

    《人间天真》是作者对故乡生活和童年时光的追忆,展现了海滨渔村瑰奇的人和事。本书整体上像是一部奇丽的小说,阅读时给人以极大的享受和美感。作者笔下的世界天真未凿的同时也引人深思,是思想和文笔俱佳的散文集。书内选取了他的一些短小精致的散文作品,以故乡为线索串联起复杂的人生况味,在他的故乡,他的幼时,时光渐行渐远,那时的万物愈灵愈美。
热门推荐
  •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八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之八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成语故事”汇集了众多的成语,详细地讲解了其释义及相关出处,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基础上、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 万界无敌大魔王

    万界无敌大魔王

    人死三年,棺中复活!兵王?一拳轰杀!魔帝归来?我有万界大能助阵!无敌系统打造万界无敌大魔王!
  • 斗破之最强主角系统

    斗破之最强主角系统

    萧白:我正在斗破世界和一个穿越者单挑,我一点儿也不慌,因为他的系统没我的牛啤!推荐新书:我真不想打辅助,起点与QQ阅读已同步更新
  • 无夜之名

    无夜之名

    长夜已至。远方是严峻无声的冰冷天幕,和淡淡漂流的白月清辉。有谁漆黑的瞳孔里,映照着斑驳的光和影子。名为纪寒的少年被卷进的一个关于“守夜人”的世界。在前方等待着他的,是未知所带来的惊喜?亦或是早已被谁决定好的命运?
  • 邪帝:逆天狂妃

    邪帝:逆天狂妃

    她,现代金牌特工,一场意外身亡,一朝穿越成苏家废材大小姐,从小被世人所不耻,受尽鄙夷,从小在家足不外户,但是他的父亲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护国大将军,皇上下令赐她与太子的婚约,因父亲疼爱,谁也不敢退婚,一场重生搅得这大陆风起云涌,从此将走上强者之路。。他,冷酷无情,杀伐果断,又有着腹黑的智慧,众神都被这位千古绝一的天才少年为之颤抖。长相俊美无双,乃至整个六界都无法找出媲美之人,因此桃花拥挤而来。实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怒整个天下都会发生错位,拥有着颠覆天下的实力,却不愿坐在那高高的位置,谁都无法掌控这位颠覆天下的王者,漫长的岁月让他厌烦至极,有日下凡游历却不想遇到了她。且看他们在这六界中笑傲群雄
  • 達方鎮年表

    達方鎮年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闪婚倾情:席少的二货甜妻

    闪婚倾情:席少的二货甜妻

    云城发生了一件大事——传说中那位不近女色的席家大少爷居然悄悄咪咪地祸害了小姑娘!而且那个幸运儿还是个名副其实的二货小废柴!一时间全城哗然,众女在惋惜又一个钻石单身汉在一个五短身材的丑小鸭身上栽了跟头之时,丑小鸭本人却欲哭无泪痛斥苍天无眼:简直是天妒英才!!然而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位声名赫赫的少将活阎王,私底下居然是一位宠妻无度的耙耳朵,为了二货爱妻,将不要脸发挥得淋漓尽致!她连连后退:我我不喜欢你!我不要结婚!我要继续当我的废柴!他步步为营:亲爱的,你弄飞了我对象,你赔。我把你肚子吓掉了,我赔。拒绝无用,逃跑不行,难道她沈觅的一生,只能永远地活在这失足的悔恨之中了吗?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比蜜糖还甜

    比蜜糖还甜

    “吼吼吼----”李歌懒洋洋的靠在座椅上,头偏向窗边,看着窗外越来越近的站台和正在等车……
  • 德妃传

    德妃传

    她天生丑女却蕙质兰心,原本只想跟着父亲过一些安逸的生活但偏偏不能得偿所愿,康熙十四年父亲被奸人害死,为了复仇她孤身一人来到皇宫,这里人心险恶,这里步步危机,杨怜殇凭借着聪明睿智,化解重重困难,最终不仅报了杀父之仇也成为了康熙盛世的孝恭仁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