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79100000065

第65章 佛教的人生哲学——兼论佛儒人生哲学之异同(1)

探讨和分析历史上各种学派的人生哲学,对于我们建设新的人生哲学是有直接的借鉴意义的,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着重阐述佛教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兼论佛儒人生哲学的异同。

一、佛教的人生哲学

佛教的人生哲学,着重阐述人生的本质、意义、价值、命运,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道路和方法等问题,这是整个佛教教义的哲学基础,是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下面就几个基本问题来阐述佛教的人生哲学。

(一)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佛教提出了宇宙的有情识的和证悟得道的生命体共分十类的说法。中国佛教学者把十类定名为“六凡四圣”。所谓六凡,也称为“六道”、“六趣”、“有情”、“众生”,指没有超越生死轮回、没有获得解脱的凡庸者。具体地说,由高到低,六凡是指:

天:因天然自然,清净光明,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故名。指一般的神,也称“天神”。天又分若干层次,其中“四天王天”是最接近人间的,“三十三天”即“忉利天”是较高层次的天。这些天神都是护持佛法的护法神。天是六凡中最优胜高妙的,但还有升进与堕落,还受生死轮回法则的支配,并没有真正解脱。

人:人类,有智能,有意识,能作恶也能从善者。

阿修罗:梵文音译,略称“修罗”,意译为“非天”,是魔神。佛教说阿修罗的能力像天,但因多怒好斗,失去了天的德性,被撵出了天界。

畜生:也称“傍生”,谓傍行的生类,指飞禽走兽,以及蜻飞蠕动、水游地藏的一切动物。

鬼:因恐怯多畏,故名为鬼。依赖子孙的祭祀,或拾取人间遗弃的实物而生活。鬼的种类很多,如大财鬼、小财鬼、多财鬼、少财鬼等。鬼中的药叉罗刹是有大威德者,而饿鬼是鬼中处境最糟糕的,常受饥渴,千年万载也不得一食,即使得了也立即为猛火烧成灰烬。鬼类中饿鬼最多,所以通常讲的鬼也就是指饿鬼而言。

地狱:这是六凡中地位最低、最为痛苦的受罪处。作恶多端、罪行累累的就在这里受惩罚。佛教通常谓地狱里面烈火熊熊,布满炽热的铜床铁柱,堕落在地狱里的要受火焚烧。地狱有三类,第一类是根本地狱,其中又分八热地狱和八寒地狱。如八热地狱中的第八阿鼻地狱,也称无间地狱,罪人在此受苦永无间断,最为痛苦。第二类是近边地狱,第三类是孤独地狱,在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处。

所谓四圣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和佛。声闻是指听闻释迦牟尼言教的觉悟者。缘觉是指独立观悟佛说因缘道理而得道者。菩萨发大誓愿要普度众生到彼岸,是后补佛。佛是修持取得最圆满的成就,是大彻大悟者。这四者虽然修持成就的大小、觉悟程度的高低有所不同,但都是属于觉悟者,都已超脱生死轮回,是超凡入圣的圣者。

由上可知,人类是六凡中的一凡,在宇宙中的地位很低,表现出佛教蔑视人生的基本立场。但佛教又把人置于六凡中的第二个层次,接近天神,在六凡中地位是较高的。佛教宣扬,人如果相信佛教,努力修持,就能经过“天”再上升成为圣者。这是佛教对人类的许诺,表现出对人类的重视和期待。

(二)人的本质

人是什么?佛教认为,人身是五蕴和合而成的生命体。“蕴”,也作“阴”,聚积的意思。五蕴是指构成人的五种要素、成分:色、受、想、行、识。“色”,物质,此指肉体。具体说,包括地、水、火、风“四大”。皮肉筋骨属于地大,精血口沫属于水大,体温暖气属于火大,呼吸运动属于风大。四大和合,组成人的肉体。“受”指感官生起的苦、乐、喜、忧等感情感觉(名曰“情”)。“想”,是理性活动、概念作用(名曰“智”)。“行”,专指意志活动(名曰“意”)。“识”,统一前几种活动的意识。色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现象。人有肉体,也有精神活动,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综合体。佛教宣扬,人是五蕴和合而生,五蕴是分散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的。人犹如流动不息的水流和自生自灭的火焰,并没有固定的实体存在,五蕴最终要分离而消散,人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本体存在。因此,人的本质是“无我”(无实体),是“空”。这里所讲的空,不仅是指人死亡后五蕴散灭是空,而且在未死亡时,也只是五蕴和合,也是空的。后者也是佛教最为强调的空的真正意义所在。应当承认,佛教对人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统一体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由此推论出人的本质是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三)人的本性

佛教教人修持成就为佛,这又必然要论及人有没有成佛的内在根据的问题,也就是所谓佛性问题。佛性问题又和对人的本性染净、善恶判断直接相关,也就是要对人的本性作出道德评价。一般地说,佛教认为人的本性是清净的,后来还进一步强调人的本性是觉悟的,其所以没有成佛,是因为人受现实世间的种种不良影响,形成各种欲望,产生各种妄想,但是成佛的内在根据是存在着的。也有的佛教派别把人分为不同类型,认为有一种人作恶多端、反对佛教,不具有成佛的内在根据和可能。还有的派别认为人的本性有善有恶,是两重的,人的修行成佛的过程就是去恶从善的过程。总的说来,强调人的本性是清净、善良的,人人都有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是佛教对于人性的基本观点。

(四)人生的价值

佛教断定人生是“苦”,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就是苦,苦就是人的命运,就是人的价值。所谓苦,主要不是专指感情上的痛苦或肉体上的痛苦,而是泛指一种精神上的逼迫性,即逼迫恼忧的意思。佛教认为,一切都是变迁不息、变化无常的,广宇悠宙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自我主宰,为无常患累所逼,不能自主,因此也就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佛教对于苦作了各种各样的分类,但最通常讲的是八苦,具体指:

生苦:人未出生,十月住胎,俨如关在黑暗的地狱里,母亲喝热汤,就要备受煮烧。出生时,冷风触身,犹如刀刮。住胎出胎都受逼迫。

老苦:人至老耄,发白齿落,肌肉松弛,五官失灵,神智昏暗,生命日促,渐趋死亡。

病苦:一是身病,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四大”不调,众病交攻,十分痛苦;一是心病,内心忧愁悲切,十分苦恼。

死苦:一因生命无常,命终寿尽而死;一因意外事故或遭遇灾难而死。

怨憎会苦:人们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有所不爱,对于怨仇憎恶的人或事,本求远离,但是冤家路窄,仇人相遇,互相敌对的人偏偏要聚集在一起,憎恶的事偏偏要纷至沓来。

爱别离苦:人们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都有所爱,但是偏要分离,难以相爱。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情爱融洽,欢乐相处,然而终不免父子东西,兄弟南北,夫妇分居,骨肉分离,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死离别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人们的要求、欲望、喜爱,往往得不到满足,求之而不能得,甚至所求愈奢,愈不能得到,痛苦也愈大。

五取蕴苦:也称“五蕴盛苦”、“五盛蕴苦”。这是一切痛苦的汇合点,即所有痛苦都归结到五蕴的苦。五蕴与“取”(指一种固执的欲望,执著贪爱)联结在一起就产生种种贪欲,称为“五取蕴”。这里,“取”即执著是关键。有了五取蕴就会产生苦,生、老、病、死、憎会、爱离、所求不得七苦天天向着五蕴袭来,人的身心盛贮众苦,又称为“五蕴盛苦”。

八苦分为两大类,前四苦是自然生理现象,也就是说,人生的过程就是连续产生不同痛苦的过程。第五至第七苦,即和憎恨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厌烦、和所喜爱的事物离别的悲伤、不能满足所求的痛苦,是着重就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讲的。佛教把前面七种苦最后归结为五取蕴苦,是为了说明:五蕴就是苦,执著、贪欲就是苦,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

佛教还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的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传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人生所面对的世界也是苦,“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间世界是火宅,是无边苦海。芸芸众生囚陷于熊熊火宅之中,备受煎熬;沉沦在茫茫苦海之中,尽受苦难。

人生是苦的命题,是佛教对人生价值的总判断,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

佛教还详尽地阐发了人生痛苦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条:无明和贪欲。无明即无知,对佛理的无知。这种无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生由五蕴和合而成,是“无常”的,终归要死灭的,而人往往企求人生有常,这是一种很大的无明;又一方面,人生由五蕴和合而成,是没有实体的,没有实体也叫“无我”,而人往往坚持有我——永恒不变的实体是实有的,这又是一种很大的无明。贪欲,指生理欲望、物质需求。人都追求感官的刺激、享受,对外界可以享受的一切,周遍驰求,执著不放。欲望本身就带来不幸,欲望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欲望必然给人带来种种痛苦。佛教着重从认识和欲望两个方面探求了人生痛苦的原因。

(五)人生的理想境界

佛教把人生的趋向归结为两条相反的途径:一是人生的需求往往由于自身的原因或和环境不协调而产生种种痛苦,人们又不了解它的原因,找不出解决的办法,只好随波逐流,听任命运的安排,陷入不断轮回之中,称为“流转”;二是对“流转”的生活采取相反的方法,破坏它,变革它,使之逆转,称为“还灭”。这就是所谓人生行事的两个相反系列,后者也就是佛教教人追求达到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

早期佛教借用婆罗门的涅槃概念来标明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佛教所讲的涅槃,总的说是指灭除一切烦恼、灭除生死因果的意思。佛教各派对涅槃的看法并不相同,涅槃有不同的含义和类别。重要的有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实相涅槃和以返归本性为涅槃等。

小乘佛教提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主张。有余涅槃是指断除贪欲,断绝烦恼,即已灭除生死的因,但作为前世惑业造成的果报身即肉身还在,仍然活在世间,而且还有思虑活动,是不彻底的涅槃。无余涅槃是相对于有余涅槃而言,是比有余涅槃更高一层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不仅灭除了生死的因,也灭除了生死的果,即不仅原来的肉体不存在了,而且思虑也没有了,灰身(死后焚骨扬灰)灭智,生死的因果都灭,不再受生,是更高的理想境界。

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反对小乘佛教以无余涅槃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此派突破小乘佛教的思想模式,从新的角度提出新的主张。他们认为涅槃和世间的本性是一致的,两者都是“空”,也都是不可言说的“妙有”,是完全统一的。他们批评小乘佛教不懂得这个道理,厌恶和离弃世间,去追求超世间的涅槃,这样就不能真正达到涅槃境界。中观学派认为,众生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正确认识一切事物实相,实相就是本来面目,就是毕竟空,认识到一切事物是空无自性的,还事物以本来的清净面目,并且加以实际运用,也就是去掉一切戏论,“显示实相”。实相就是涅槃的内容,涅槃境界就是对实相的认识和运用,这就是实相涅槃。

中国禅宗以性净自悟为立宗的理论基础,强调众生的本性是清净的,众生之所以不是佛是由于本性受到妄念的蒙蔽,一旦去掉妄念,返归清净本性,众生就是佛。禅宗是以认识、觉悟、体验众生自身的本性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的,这和印度佛教的涅槃观念是颇不相同的。

(六)人生的解脱途径

佛教对于达到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的途径和方法,论述很多,各派的说法也不尽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主张是戒、定、慧“三学”。

同类推荐
  • 人间与实践

    人间与实践

    《人间与实践》提出人间佛教的蓝图、思想和建设,并分别谈论了佛教现代化、现代佛教的四化与建设、今日佛教的希望、佛教的未来观、佛教寺院经济来源等问题。星云大师,1927年农历七月二十二出生,原籍江苏江都,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八代传人。
  •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王阳明佛教观研究:“同异”与“是非”之辨

    王学不是“阳儒阴释”,而是儒学的一种新形态;它与佛教禅宗相似或相同是因为两者都把“道”内在化了。同时,它也不是“儒体佛用”,确切地说,它是“儒因佛缘”,即它是在“成为圣人”这一儒学的动因中生发出来的,佛教因素在其形成过程中只是起了助缘的作用;经过改造的佛教因素成为王学的有机成分,但不是核心要素。
  •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家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道教是地地道道的汉民族的心灵救治良方.是漂泊无依的灵魂的精神家园。本书通过选取道家最为经典的故事.呈现丰富的道家智慧,揭示人生的种种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问里更新为人处事观念.助你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 坚固其心·洗心禅(1)

    坚固其心·洗心禅(1)

    《贤宗法师演讲集》里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轮明月,使人读后,拨云见日,如入慧海。大家可以从这套演讲集里摘取任何一轮明月,擎着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光明的世界。那个时候,我们大家也都会像贤宗法师一样,成为赠送明月的人!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热门推荐
  • 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赢在起跑线上(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即使你没有很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可以让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甚至比别的孩子高、快、强。最主要的是树立他的信心,让他明白如何做人,只要根基打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会游刃有余,因为起跑好不一定决定比赛的输赢,享受跑步过程才是人生最有意义的。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山公九原

    山公九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解密中国大案(二)

    解密中国大案(二)

    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本书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但与其他媒体报道不同的是,本书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本书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本书除了重点展示北京法院审理的国家药监局窝案中落马的小人物、原国家统计局长邱晓华重婚案之外,还对轰动全国的段义和杀人案、许晓刚受贿案等轰动全国的大要案进行了解读。
  • 教你中国绘画史

    教你中国绘画史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 七星落长空

    七星落长空

    甲胄批月著星光,长剑血洗试锋芒。百万军中倏来去,摘得敌缨献娇娘。笑我痴,笑我狂,就算痴狂又何妨?他年面南我为尊,携卿纵马踏夕阳。
  • 朱门情深深几许

    朱门情深深几许

    几代恩怨,几多悲愁;情感之事,何去何从……
  • 忠犬徒弟的糟心小师父

    忠犬徒弟的糟心小师父

    【女主女扮男装】别人家的师父,优雅矜持,白衣赛雪,面如谪仙,最主要的是,宠徒弟啊!自己怎么摊上了这么一个糟心师父?作为徒弟,不仅得照顾师父的饮食起居,供奉得像祖宗为什么还得给师父背黑锅收拾烂摊子?看看这一刻不盯着就能闯下大祸的师父,哪有为人师表的样子?某人一边在心中吐槽着,一手为小师父递刀助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处女的情人

    处女的情人

    “处子女王”伊利莎白一世或许并非处子,她与宠臣的一生纠缠是利益还是真情?《处女的情人》以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开创了“黄金时代”的伊利莎白一世及其情人罗伯特·达德利为主角,许多正史中一笔带过的事件通过他们的眼睛展现出了不同的风貌,而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两人的暧昧关系也得到了全新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