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000000026

第26章 子路第十三(1)

本篇共三十章,主要论述执政治国的问题,体现了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思想。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等章,强调正名、正身是治国从政的关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近者悦,远者来”、“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等章,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先之劳之”、“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等章,提出了治国从政应遵循的原则;“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刚、毅、木、讷近仁”等章,则提出了君子的待人处事之道和对君子的要求,这也是从政的官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①,劳之②。”请益③。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从政。孔子说:“以身作则,共同努力。”子路请求孔子作进一步解释。孔子说:“不要懈怠。”

【注释】①先:前。先之:意思是走在前面,以身作则。②劳之:指与下属勤于政事。意思是共同努力。③益:进一步。请益:请求作进一步解释。

【解读】孔子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为政之道:当政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求下属或民众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要与下属一道,不辞辛劳,勤奋工作;处理政务时,要勤恳认真,不能懈怠。当政者做到了以身作则、勤于政事、毫不懈怠,何愁不能履行好职责,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此章所体现的,是孔子从政思想的具体要求,对中国执政理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3.2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赦小过③,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询问怎样从政。孔子说:“给下属做好表率,不计较小的过错,举用优秀人才。”冉雍说:“怎样识别优秀人才并选拔任用呢?”孔子说:“举用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舍弃他们吗?”

【注释】①宰:周代官吏的通称。春秋时卿大夫的家臣和采邑的长官也称宰,即家臣之长、总管。②有司:主管部门,指下属。③赦:赦免。指不计较。

【解读】孔子给冉雍提出的从政要领是三条:一是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二是不计小过,抓好大事;三是重视人才,举用贤能。以身作则才能体现公正,不计小过才能抓好大事,举用人才才能事业兴盛。孔子认为,识别人才的关键在于了解人才,只要你所知道的优秀人才得到了任用,别人也会向你推荐优秀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提出这样精辟的从政要领和理念,说明他不愧为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所提出的这一理念,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⑤,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则言不顺⑦;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⑧;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⑨;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准备先做什么事?”孔子说:“一定是辨正名分!”子路说:“有这个必要吗?您太不切实际了!为什么要去辨正名分?”孔子说:“真鲁莽呀,仲由!君子对于自己不懂的事,不要发表意见。名分不辨正,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就难以办成事;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兴盛;礼乐制度不能兴盛,刑罚就没有标准;刑罚没有了标准,民众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表言论,发表了言论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所说的话,不能有一点随便和马虎。”

【注释】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②奚:何,什么。奚先:以何为先,即先做什么。③正名:辨正名分。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分。④迂:迂腐,不切实际。⑤野:粗野,鲁莽。⑥阙:同“缺”,意思是不说、不发表意见。⑦顺:顺理,顺序。即适宜。⑧兴:兴盛。指实施。⑨中:适度,得当。指有标准。无所措手足:手脚都不知道放在哪里。意思是无所适从。苟:随便,马虎。

【解读】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发,违礼僭越、名实不符的事时有发生。卫灵公把儿子蒯聩逐出国境,他死后孙子蒯辄继位。于是后来出现了蒯聩和蒯辄父子争夺君位的事。孔子提出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正名”的主张,既是针对卫国父子争位的情况,更是针对整个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人伦丧失的情况而言的。孔子认为,要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首先辨正名分,恢复礼仪制度、人伦规范,从而使国君、臣下、民众各居其位,各履其职,在待人处世中有所遵循。在阐述为什么要“正名”这个问题时,孔子通过严密的推理,使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因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话,成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格言。

13.4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③。”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④,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⑤。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⑥,焉用稼?”

【译文】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樊迟又请教学习种蔬菜的知识。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出去。孔子说:“樊迟真是没出息的小人!执政者喜好礼仪,民众就不敢不尊敬;执政者喜好道义,民众就不敢不服从;执政者讲求信用,民众就不敢不真诚相待。如果这样,各地的民众就会背负着孩子来投奔,为什么要去种庄稼呢?”

【注释】①稼:种植谷物。泛指种庄稼。②圃: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为圃:指种蔬菜。③圃:指种菜的人。④上:在上位的人。指统治者、执政者。⑤用:以。用情:以真诚相待。⑥襁:背负婴儿的背带。襁负:用襁褓背负。

【解读】樊迟请教学习种庄稼、种蔬菜的知识,都被孔子婉言回绝,并批评他是没出息的小人。有人据此批评孔子鄙视劳动,这是不对的。孔子鼓励学生勤思好学,希望学生在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中遵循仁德、礼制,说明他办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贤才、君子,而不是培养一般的劳动者。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参与治理国家的执政者,应该遵循礼仪,尊崇道义,讲求信用,并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教育民众。这样,就会得到民众的拥护,生产就会得到发展,就没有必要自己去从事普通的生产劳动。李泽厚先生说:“‘士’的职责是‘致君泽民’,‘安邦定国’,管理政事,成为社会结构中的骨架和脊梁。在民主政治和现代官僚体制出现之前,中国文官体制是最完备和最有效的,其基本观念可说来自此处。”(《论语今读》)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①;虽多,亦奚以为②?”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务交给他,却不能通晓;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虽然读得多,又有什么用?”

【注释】①专对:独立应对。春秋时期,出使别国的使节“受命不受辞”,即接受使命后要独立地与对方谈判,以保证使命的完成。因此,随机应变、独立应对是外交使节的重要能力。②以:用。

【解读】《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大多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俗;《雅》和《颂》产生于西周时期,《雅》是贵族阶层的作品,《颂》是用于祭祀的乐歌。后来,学习《诗经》成为贵族人士必需的文化修养,甚至在外交场合也需要引用《诗经》中的诗句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因此,孔子下了很大工夫整理《诗经》,还把《诗经》作为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读并加以理解。孔子认为,熟读了《诗经》三百篇,却不能通晓政务,不能独立应对外交,说明他不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这样来读《诗经》,读得再多也没有用。孔子在这里说的虽然是《诗经》的学习和运用的问题,但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3.6子曰:“其身正①,不令而行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己办事公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自己办事不公正,即使发布命令也没有人听从。”

【注释】①正:正当,公正。②令:命令。这里指发布命令。

【解读】古代氏族首领的领导,主要靠自己的德行和威望。有德行的首领,自己行为正派,处事公正,不需要发布命令,民众也会效法和听从。孔子赞同这种领导方式,并强调了以身作则在治国执政中的重要作用。在民主政治盛行的今天,如果各级各部门的官员都能以身作则,为政清廉,就会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各项政策就能顺利实施。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①。”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相似。”

【注释】①兄弟:朱熹《论语集注》:“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

【解读】鲁国的始封者周公和卫国的始封者康叔是兄弟。两国在周初时政治清明,犹如兄弟;到了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昏聩,季氏专权;卫国卫灵公宠幸妃子,重用佞臣,后来又出现蒯聩、蒯辄父子争夺君位。两国都政治衰败,也犹如兄弟。孔子以兄弟关系来比喻鲁国和卫国的政治,措辞委婉,却表达了自己对鲁、卫两国政治的不满。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③,曰:‘苟合矣④。’少有⑤,曰:‘苟完矣⑥。’富有,曰:‘苟美矣⑦。’”

【译文】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说:“他善于处理家务。刚有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足够了。’稍多一点财产,就说‘差不多完备了。’财产充裕时,就说‘几乎完美了。’”

【注释】①公子荆:字南楚,卫献公的儿子。②居室:这里指居家,处理家务。③有:指有财产。④合:全,足够。⑤少:稍微,略微。⑥完:完备。⑦美:完美。

【解读】在世风日下、奢靡之风盛行的春秋末期,作为卫国国君的儿子,公子荆不追求财富,在财产不多时认为差不多足够,财产稍多时认为差不多完备,财产充裕时认为几乎完美。他不贪图奢华生活,甘于过淡泊节俭生活的态度,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3.9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真是人口众多啊!”冉有说:“已经人口众多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裕。”冉有说:“已经富裕了,还需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受教育。”

【注释】①适:到。②仆:驾车的人。这里作动词。③庶:众多。④何加:增加什么。意思是还需做什么。

【解读】孔子在回答冉有的问题时,提出了对百姓应该先“富之”后“教之”的观点。孔子认为,当政者应该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并让他们富裕,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所谓衣食足则礼义兴,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物质是基础,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忽视物质这个基础,片面强调意识和精神的作用,显然是错误的。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能明白这个道理,的确难能可贵。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①,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任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可以收到成效,三年就能有成就。”

【注释】①期:同“朞”(jī)。期月:一整年。《十三经注疏》:“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一说为一整月。认为治国收到成效仅需一个月,显然不合情理,故不从。

【解读】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曾在鲁国担任大司寇,为政颇有成效。后来到卫国,虽然得到卫灵公的礼遇,却不被卫灵公任用,于是孔子说了这番话。从孔子的德行、学问、能力来看,他完全有资格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但当时的国君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而不任用孔子,所以孔子在这句话中既体现了自信,又对这种遭遇十分感慨。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①,亦可以胜残去杀矣②。’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化恶为善,废除死刑。’这句话说得对呀!”

【注释】①善人:指德行高尚的人。为邦:治理国家。②胜残去杀:使凶暴的人化而为善,因而可以废除死刑。胜:制服,克服。朱熹《论语集注》:“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谓民化于善,可以不用刑杀也。”

【解读】孔子生活的时代,执政者勾心斗角,争权夺位,社会秩序混乱,民众生活贫困,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有贤德的人执政,二是要经过相当漫长的时间。孔子引述前人的这句话(出处不详),较为深刻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孔子认为,由贤德的人治理国家,才能遵循礼制,改善民生,让民众富裕,并教育民众,感化残暴的人。经过几代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就能使国家富强安定,民众遵从礼仪,从而减少犯罪,废除死刑。

13.12子曰:“如有王者①,必世而后仁②。”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推行仁道而治理天下的人,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使仁德普遍推行。”

【注释】①王(wàng)者:成就王业者。指行仁道而治天下者。②世:古代以三十年为一世。仁:有三种说法,即仁政、仁心、仁德。这里取第三种说法,意思是使仁德普遍推行。

【解读】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使仁德在社会上普遍推行,让官员和民众都具有仁爱之心,但由于当时战乱频发、社会混乱、人伦丧失,因此他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行仁道而治天下的人呕心沥血,不懈努力,付出整整一代人的心血,才能达到由乱世转为治世、民众安居乐业、仁德普遍推行的境界。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①,于从政乎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

【译文】孔子说:“如果自己办事公正,处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如果自己办事不公正,怎么能让别人公正呢?”

【注释】①正:公正。②何有:有何。意思是有什么困难。③正人:让别人公正。

【解读】孔子非常重视人性道德的修养,认为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正其身”就是人性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能够“正其身”,才能以自身的符合“仁德”、“礼制”的行为影响和感染人,进而产生让别人公正的积极作用。正如毕宝魁先生所说:“做事先做人,这是儒家一贯的要求,也是儒家思想中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的表现之一。”(《论语精评真解》)

13.14冉子退朝①。子曰:“何晏也②?”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③。如有政,虽不吾以④,吾其与闻之⑤。”

【译文】冉有从官府回来。孔子说:“怎么这样晚呢?”冉有回答说:“有政务处理。”孔子说:“那不过是平常的事务。如果有重大政务,虽然不任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注释】①朝:朱熹《论语集注》:“朝,季氏之私朝也。”退朝:指从官府回来。冉有是季氏家臣,不可能入朝议事。②晏:晚。③事:指平常的事务。④不吾以:“不以吾”的倒装。以:用,任用。⑤与:语助词,用于句中,无义。

【解读】按礼制规定,“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朱熹《论语集注》)。孔子虽然退职,但有资格“与闻国政”。在孔子的学生中,冉有在季氏府中做家臣的时间最长,也最得季氏的信任。冉有说回来晚是因为处理政务,由于孔子没有听说,所以说那不过是一般的事务。由于季氏专权、违礼,孔子说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季氏的不满,又希望冉有要关注国事和重大的政务。

同类推荐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精装典藏本)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道德经

    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道经”与“德经”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中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现实自然、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本书《道德经》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开头,之后有“注释”和“译文”两个板块,对字词的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融入通俗易懂的解读思想。另外,本书除了常有的字词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加入了“河上公”对道德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为读者们抛砖引玉,以其为伴为镜,协助自我来更好地阅读并理解《道德经》的主旨思想。
  •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 难经(四库全书)

    难经(四库全书)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热门推荐
  • 阴阳诀

    阴阳诀

    爷爷传给孟凡一套叫做阴阳诀的古书。孟凡把此书卖给了一个神秘的美女朱琳琳。没想到自此之后,怪事频发,不仅好友韩胖莫名失踪,自己也收到了一些诡异莫名的照片。为了搞清楚怪事的缘由,孟凡与好友潘潇进入了阴森可怖的医科大学校医院。校医院处于至阴至煞之地,暗藏杀机,凶险异常。在校医院中,孟凡解开了一些谜团,却查到了更多匪夷所思的线索。孟凡逐渐发现,这些事情,竟然都与他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仅仅只是开始,他隐约感到,一个毛骨悚然的巨大阴谋,正在把他拉向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废弃多年的校医院,为什么会有闹鬼传闻?恢弘的千年古墓,埋葬着什么秘密?神秘壁画中的鬼脸墓主,究竟又是何人?
  • 佛说决定毗尼经

    佛说决定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废柴公主很嚣张

    废柴公主很嚣张

    【苏宠】现代学渣林灵零,因为在考卷上写错了题,穿越到了以武为尊的大衍,还成了大衍国最出名的废柴?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武力值是零,却在新婚之夜发现自家入赘的王爷比自己还要废柴?“根据负负得正的理论,我们两个废柴加起来,一定是最牛逼的存在。”灵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那……夫人你受得了苦么?”某王爷问她。“吃苦是不可能吃苦的,这辈子也不可能吃苦,只好麻烦夫君多吃点苦,替我教训那些不要脸的人这样子。”夫妻联手,斗朝臣,撕渣男,扮猪吃虎,攻略王朝。两年后,坊间传言,大衍国公主宠夫无度,赫然成为琉焰大陆最强夫妻CP。传言之下,灵零却赫然发现,有人一直在图谋算计要睡她?“夫君,抓住这个臭不要脸的,打死他!”
  • 恐慌世界捡垃圾

    恐慌世界捡垃圾

    郑重提示:本文恐怖风格!本文恐怖风格!本文恐怖风格!灵气复苏,天地异变。这世间出现了许多妖魔鬼怪,也多出许多除魔卫道的觉醒者。新晋奶妈叶灵儿左手拎着厨师鬼的菜刀,右手拿着鬼新娘的红嫁衣,腰间还挂着九尾妖狐两条折断的尾巴。她把背上背的女儿往上挪了挪,似是自言自语的说道:“我就是个捡垃圾的。一个跟在鬼怪身后捡垃圾的!”其实这就是一个靠在鬼怪身上薅羊毛变强的故事。PS:变身文,单身向,不喜勿入
  • 创业从美食开

    创业从美食开

    叮!恭喜您被《最后一个帝国》系统选中,请选择以下开局模式1.美食体系。2.金融体系。3.文学体系。这个系统有点强,嗯……我想全选。
  • 上神也想谈恋爱

    上神也想谈恋爱

    内心戏超多师尊(女)vs呆萌腹黑小徒儿(男)
  • 遇见你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遇见你是青春最美的样子

    学渣与学霸的逗比日常遇见你,遇见青春最美的样子感谢支持,请多关照
  • 丁香林里的秘密

    丁香林里的秘密

    《丁香林里的秘密》是一部中短篇小说集,包括《丁香林里的秘密》《402小江湖纪事》《流浪的日子》等21篇作品。这些作品以校园、家庭、社会为故事背景,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孩子们精彩纷呈的生活:调皮少年为逃避考试躲在丁香林里商量对策由此引发的啼笑皆非的搞笑故事;父母离婚后在老师帮助下,终于看到风雨后那束灿烂彩虹的温情故事;面临家庭突然变故,与父母同心协力走出黑暗的亲情故事;少不经事的少男少女误入歧途后悔过自新,迎来崭新生活的励志故事;还有少男少女间一点点微妙的感情故事。
  • 天碎纪元

    天碎纪元

    江湖,一人独尊。天机,乾坤二教掌。三教,度世俗言逍遥。少侠,入江湖道正义仁义。
  • 龙日一,你死定了1

    龙日一,你死定了1

    当粗线条的富家子被“完美小姐”的假象所蒙蔽,当帅气执着的龙日一对古灵精怪的张静美一见倾心!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天旋地转、鬼马百变的爱情闹剧拉开了序幕。被绑架到直升机上可以忍,被逼到法国餐厅约会可以忍,甚至被迫签下卖身契约也可以忍,“忍者静美”表面上对龙日一唯唯诺诺,可暗地里身为“爱面一族”的她早就恨得牙根痒痒。为了重获自由,忍辱负重的张静美悄悄地展开了调查。她努力搜索,小心跟踪,历尽艰辛终于捉住了龙日一的小辫子。正当她以为自己即将摆脱黑暗迎来新生的时候,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突然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