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000000030

第30章 宪问第十四(2)

【解读】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非常重视对当地国情、民生的调查了解,以避免说话时无现实针对性。此章是孔子向公明贾了解卫国大夫公叔文子的为人情况。公明贾认为公叔文子是贤者,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时然后言”、“乐然后笑”、“义然后取”,而且别人都不会讨厌。尽管公明贾对公叔文子的评价过高,孔子不一定完全赞同,但他与人为善,仅仅表示有所怀疑,而并未直接否定。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

【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借封地防邑,请求鲁国承认臧氏子孙的地位,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我是不相信的。”

【注释】①防: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北,当时是臧武仲的封地。后:后人。这里指臧武仲的子孙。②要(yāo):要挟。

【解读】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臧武仲因得罪孟孙氏逃离鲁国,后回到防邑,派人送信给鲁襄公,请求把防邑封给臧氏子孙,以便祭祀祖先,自己则放弃封地,离开防邑。于是鲁襄公把防邑封给臧武仲的异母兄臧为。臧武仲把防邑交给臧为,然后到了齐国。从孔子的叙述看,臧武仲的行为就是要挟国君。因为臧武仲是孔子所敬重的贤人,所以孔子不相信臧武仲会有这种行为。而臧武仲要挟国君的行为违背了礼制人伦,孔子对这种行为极为不满。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①,齐桓公正而不谲②。”

【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注释】①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名重耳,晋献公之子。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臣,助周王室平定内乱,又救宋破楚,被诸侯尊为霸主。谲(jué):欺诈,诡诈。②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名小白,齐襄公之弟。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周庄王十一年,因兄襄公暴虐,逃离齐国,到了莒国。襄公被杀后,回国即位。他任管仲为相,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其身为盟主(见《史记?齐世家》)。

【解读】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国君和诸侯中的霸主,都尊崇周王朝,都以“尊王”的名义称霸诸侯,都有贤臣辅助。但他们也有区别:对待周天子,齐桓公尚能遵从君臣之礼,晋文公则不遵礼制,召周天子参加自己主持的盟会;与楚国交兵,齐桓公能晓以大义,然后堂堂正正用兵,晋文公则使用诡诈手段,不讲交战的目的。孔子认为晋文公的做法违背了礼制,是诡诈;齐桓公的做法符合礼制,是正派。可见,孔子并不因为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有所作为的春秋霸主而一味称赞,而是根据他们是否遵从礼制而作出不同的评价。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②。”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⑤!如其仁!”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仲却活着。”子路又说:“这是不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而不凭借战争,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管仲的仁德!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注释】①公子纠:齐桓公之兄。他和齐桓公都是齐襄公之弟。因齐襄公无道,齐桓公由鲍叔牙陪同逃往莒国,公子纠则由管仲和召忽陪同逃往鲁国。②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据《左传》庄公八年和庄公九年记载,齐襄公被杀后,齐桓公先回齐国,即君位,然后兴兵伐鲁,逼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齐桓公任用为宰相。③九合:多次会盟。④兵车:战车。指战争。⑤如其仁:这就是管仲的仁德。

【解读】管仲和召忽都是公子纠的师傅。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为此自杀;管仲不但活着,还做了逼鲁国杀死公子纠的齐桓公的宰相。本来,齐桓公杀弟是不仁的行为,管仲却辅佐有杀弟行为的齐桓公,其行为也属不仁不义。但孔子评价人,重大义而轻小节。由于管仲的辅佐,齐桓公多次与诸侯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国力大增,社会相对稳定,民众免受战争之苦,孔子认为这就是管仲的仁德,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①,又相之②。”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③,一匡天下④,民到于今受其赐⑤。微管仲⑥,吾其被发左衽矣⑦!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⑧,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⑨。”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齐桓公杀公子纠,他不能以身殉难,却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和匡正了天下,老百姓至今还受到他的恩惠。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衣襟左开,沦为未开化的民族了!他难道要像平民百姓那样恪守诚信,在山沟里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注释】①死:指为公子纠死。意思是以身殉难。②相:名词活用为动词,做宰相。③霸:称霸。④匡:纠正,匡正。一匡天下:统一和匡正(即扶正)天下。⑤赐:恩惠。⑥微:非,无。⑦被:同“披”;衽:衣襟。被发左衽:披发,衣襟左开。这是少数民族风俗。中原民族的风俗与此相反。“被发左衽”喻指未开化的民族。⑧匹夫匹妇:平民男女。泛指平民百姓。谅:诚信。为谅:意思是恪守诚信。⑨自经:上吊自杀。

【解读】孔子的一系列言论和周游列国的行动,都说明他是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的人。管仲不为公子纠殉难,而辅佐齐桓公建立了卓越的功绩,让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较长时间得到他的恩惠,孔子认为这是舍小节而取大义,因此给予高度评价。孔子多次称赞管仲的功绩,说明他评价人看主流、重功绩,并希望弟子们要有这种辩证的评价人物的认识。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①。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②。”

【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与公叔文子一起晋升到大臣的官职。孔子听到后,说:“可以被称为‘文’了。”

【注释】①臣:指家臣。僎(zūn):人名。诸:于,到。公:指大臣。②为文:被称为“文”。“文”是公叔文子的谥号。

【解读】公叔文子举荐自己的家臣僎,使他与自己一起晋升为大臣,说明他了解人,能为国家举荐人才,不因为是自己的家臣而瞧不起人,也就是能识人、能举荐人,不嫉贤妒能。公叔文子这种品德和胸襟,得到了孔子的称赞。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①,康子曰②:“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③,祝治宗庙④,王孙贾治军旅⑤。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说卫灵公的昏庸腐败,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没有败亡?”孔子说:“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注释】①卫灵公:名元,卫国国君,公元前534-前493年在位。无道:昏庸腐败。②康子:即季康子。③仲叔圉:即孔文子,卫国大夫。治:管理。引申为接待。④祝:卫国大夫。宗庙:指祭祀。⑤王孙贾:卫国大夫。

【解读】据《左传》记载,卫灵公宠信弥子瑕和雍渠,溺爱夫人南子,逼走了太子,导致卫国后来的内乱,因此孔子对卫灵公多有指责,甚至说他无道。至于卫国不败亡的原因,孔子认为是因为卫灵公有仲叔圉、祝、王孙贾等能臣分别管理外交、祭祀和军队,使得国家能够稳定。尽管仲叔圉、祝、王孙贾三人都有不足而受到孔子批评,但孔子对他们治理国家和统率军队的才干给予了肯定。足见孔子评价人决不一概而论,而是具体分析,充分肯定其优点和长处。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大话而不知道惭愧,做起来就很困难。”

【注释】①怍(zuò):惭愧。

【解读】孔子说这句话,一是告诫学生说话要谨慎,要言而有信,不能光说大话、说好听的话而不付诸行动;二是要学生注意别人的言行,对喜欢说大话、说漂亮话的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以免上当受骗。孔子这句话虽然仅仅十个字,但内涵丰富,至今仍有普遍意义。到了21世纪,有许多老年人,其中不乏专家、名人,竟然上了信口开河、以编造的谎言骗取钱财的“保健专家”、“健康教母”、“当代神医”们的当。一度泛滥的网络传销、电信诈骗,也制造了许多惊天大案,让不少人家破人亡,悔恨终身。这种种类似的教训,难道不值得重视和吸取吗?

14.21陈成子弑简公①。孔子沐浴而朝②,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③!”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④,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⑤,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⑥,不敢不告也。”

【译文】陈恒杀了齐简公。孔子沐浴后去朝廷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国君,请你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退朝后,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过大夫,因此不敢不报告。国君却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孔子去报告三位大夫,他们却不同意讨伐。孔子说:“因为我曾担任过大夫,因此不敢不报告。”

【注释】①陈成子:齐国大夫陈恒,又叫田常(因其祖先陈完逃到齐国后改姓田)。“成”是他的谥号。陈恒专权,齐简公想除掉他,结果被他杀害。简公:名壬,齐国国君。②沐浴:礼制规定,大夫上朝应先沐浴,穿上朝服。③三子:指当时执政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个大夫。④从大夫:从事大夫之职。意思是曾担任过大夫。⑤之:到,去。⑥以:因为。

【解读】陈恒杀害国君,是以下犯上、严重违反礼制的暴虐行为,孔子听说后感到震惊和义愤,希望作为齐国邻国的鲁国伸张正义,出兵讨伐,于是特地沐浴上朝,去报告鲁哀公。由于鲁哀公大权旁落,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执掌朝政,于是哀公叫孔子去报告这三位权臣。鲁国三家权臣的地位和违礼僭越的行为,与陈恒在齐国专权的情形类似,去向他们报告,其结果孔子非常清楚。他反复说自己不敢不报告,既对陈恒杀害国君的行为表达了愤慨之情,又表明了一个已退职的大臣对国家的关心。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①。”

【译文】子路问怎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冒犯他。”

【注释】①犯:冒犯。朱熹《论语集注》:“犯,谓犯颜谏争。”

【解读】孔子以简洁明了的六个字,提出了自己的事君主张。他认为,作为臣属,对国君最重要的是忠诚。对国君忠心耿耿,才不会为个人私利而阿谀奉承,用漂亮话、谎话欺骗国君;如果国君的言行有不妥或失误,敢于直言劝谏,甚至冒犯他。中外历史上,靠甜言蜜语欺骗国君的大臣不乏其人,敢于直言冒犯国君的大臣却不多。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14.23子曰:“君子上达①,小人下达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崇尚仁义,小人追求财利。”

【注释】①上达:上进。意思是崇尚仁义。②下达:追求财利。

【解读】古今对此章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一种解释是,“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日究乎污下”(朱熹《论语集注》);第二种解释是,君子大处成功,小人小处成功;第三种解释是,“上”指“义”,“下”指“利”。我们取第三种解释。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仁”,他毕生推行“仁德”、“礼制”,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也经常强调“仁德”、“礼制”。此章孔子从对“义”和“利”的不同态度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目的是希望学生们学习君子崇尚仁义,不要像小人那样追求财利。可见,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注重人性道德的修养和追求,反对追求财利、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行为。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①,今之学者为人②。”

【译文】孔子说:“古时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注释】①为己:为提高自己。②为人:为了给别人看。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

【解读】此章讲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从孔子所处的时代来看,他所说的“古之学者”应为周代的学者,当时礼制施行,社会稳定,民风淳朴;“今之学者”应为春秋末期的学者,这时战乱四起,世风日下。孔子认为,古时的学者遵从仁德,追求道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看重名利,急功近利,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炫耀于人。为提高自己而学习,才能成为学识广博、品德高尚的君子;为炫耀于人而学习,必然急功近利,蜻蜓点水,成为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的小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①。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②。”使者出。子曰:“使乎③!使乎!”

【译文】蘧伯玉派人看望孔子。孔子给他座位,然后问道:“他老先生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做不到。”使者出去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

【注释】①蘧伯玉:名瑗,卫国大夫,善于自省,“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淮南子?原道》)。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家。②寡:减少。③使:使者。

【解读】蘧伯玉是卫国大夫蘧庄子(无咎)的儿子,是卫国的贤人。他严于律己,善于自省。他派去看望孔子的使者回答孔子的话,既表达了对蘧伯玉的敬重,又体现了蘧伯玉严于自律的处世态度。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亦可谓深知君子之心而善于辞令者矣。”(《论语集注》)因此,孔子连声称赞他是好使者。李泽厚先生说:“这倒是孔子的真精神。‘温良恭俭让’,从不以为自己是天才,是超人,掌握了绝对真理。个人如是,民族国家亦如是。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保持了这种不断努力、从不懈怠、永不自满的精神。”(《论语今读》)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①。”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②。”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它的政务。”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注释】①谋:谋划,考虑。②思:思虑,思考。位:职位。指职责范围。

【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孔子提出的官员应遵循的原则,也是他给学生提出的忠告和处事准则。国家的官员都有自己的工作职责和管理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擅自去处理其他政务,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越权行为,既干涉了他人的工作,又会费力而不讨好,因此孔子反对这种自以为是的违礼行为。反之,官员“在其位”,就必须“谋其政”,即今天所说的必须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曾参的话对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作了补充说明。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①。”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所说的超过所做的为羞耻。”

【注释】①耻:羞耻。而:用法同助词“之”,相当于“的”。皇侃《论语义疏》此字亦作“之”。

【解读】孔子历来主张言而有信,说了就要做,要信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他还要求少说多做,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人、鼓动人。如果多说少做,甚至只说不做,就会失信于人,这不是君子的行为。现实生活中,不乏好说大话、漂亮话,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只要观察他们的行为,用实践来检验他们所说的话,就会真相大白,而不至于上当受骗。不少人受网友骗,许多人遭到电话诈骗,都因为过于相信别人说的话,而不考虑他的行为和目的,结果深受其害。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有着生活的智慧,不愧为一代宗师。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①,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②。”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道德体现在三个方面,我都没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老师是在讲自己啊。”

【注释】①道:道德。②自道:指讲自己。

同类推荐
  •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历代赋评注(宋金元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开心学国学(典籍卷)

    本册将国学典籍分成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四个部分,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方便查阅,可谓是一册在手,国学典籍尽收眼底,是中外人士研习中国文化的之作。
  • 诗传通释

    诗传通释

    本书收录现存元代诗经类文献。在文献整理中,选择一个好的底本,旁搜现寻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标点,同时撰写成各个著述的内容提要,对该著述作者、著作内容、特点及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做全面的介绍。本套丛书是收录现存元代经部文献的大型丛书,有助于推进元代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学术研究,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等不同专门史的研究。
  • 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晚清一代大家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骨,著述了《人间词话》一书。他提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著名词人的好恶之情,同时,此书破除了清朝词坛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 山海经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典籍,该书并非成于一时,亦非一人所写。《山海经》传世版本共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矿物、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在内的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本书是《山海经》的白话文全译本,且对生僻字词、名物有适当的注释。此外,还配有大量古本《山海经》中所绘的插图。
热门推荐
  • 游戏乐园里的cosplay

    游戏乐园里的cosplay

    主角陆斌,成为游戏乐园的玩家,觉醒山寨成真的cosplay系统,经历空手道小游戏,忍者神龟,神奇宝贝GO,猛鬼校园(柴刀版),火影忍者,寂静岭,变形金刚,死神来了,穿越火线生化模式,合金弹头木乃伊宫殿等游戏世界。成为玩家中的传说,他到底是谁?是九叔是乔峰,还是神秘的X先生!
  • 九夜茴文集:青春四部曲

    九夜茴文集:青春四部曲

    九夜茴,超人气华语青春女作家,从《匆匆那年》《花开半夏》 《初恋爱》 到《曾少年》,每一部作品的出版均引发千万读者的热议,她的文风开创了青春文学的新方向,连续多年霸占各大畅销书榜,图书累计发行量逾千万册。所有作品都已经或正在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由岩井俊二、黄磊、李少红、张一白等国内外多位实力导演倾力打造,九夜茴亲自担纲三部电影首席编剧,打造最美青春影像。青春,一开始是美好,到后来只剩下遗憾。但还好,我们还有好故事,能让我们永远不忘记,以慰心里那些追不回、等不及。关于青春的四次回望,总有一部作品会让你感动泪流。
  • 轮回狂徒

    轮回狂徒

    意外穿越后,竟是一条龙?无形之中,他的一举一动,到底又是被谁所牵动?这是一个爱恨交加,激情与热血并存的故事,主角白麟,身负一腔热血,手拿三尺长剑,斩下一个传奇,战出一方天地!
  • 逆天狂凤:极品驭兽师

    逆天狂凤:极品驭兽师

    一代天才陨落?不,是一代神才崛起!父亲的死亡,母亲的疑团,引她前进,伏天诀,先魂体,当封印一层层破开,九兽并行。这条巅峰之路血流成河,非她所愿,奈何天命所归!他许她生生世世,护她一路前行,他们的爱情坚定不移,令人羡慕。他化身成魔,有关她的一切烟消云散,她被封了记忆,有关他的一切不复存在。决战天穹,昔日的爱人兵戎相见,你死我活。她的鞭抵着他的心脏,她的血染红了他的眼,千年前的一幕重现,这一次,结局又是如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蔡东藩中华史:前汉

    蔡东藩中华史:前汉

    《前汉演义》在体裁上突出“义以载事,即以道情”的特点,并且自写正文,自写批注,自写评述。
  • 国学十八篇

    国学十八篇

    《国学公共课:国学十八篇》收录章太炎先生1922年及1935年数次公开讲学记录,系统体现国学的概貌,展示章氏深厚的学养,内容通俗易懂、简略概括,对中国传统经学、哲学、文学进行精到而系统的简述,深入浅出,行文典丽古雅,是热爱本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的最佳入门读物,也是了解章氏思想及国学进阶的最佳指引之书。
  • 卿本良妃:高冷王爷要暖房

    卿本良妃:高冷王爷要暖房

    第一次睁眼,她穿越重生。第二次睁眼,她悄悄逃离。第三次睁眼,她遇上了五皇子。第四次睁眼,她失策再次被抓了回去。第五次睁眼,她已然躺在尊贵无比的男人的床上。第六次睁眼,她签下了卖身契。第七次睁眼,她发现她爱上了五皇子。第八次睁眼,她回头看向了一直站在她身后的男人……世人皆知她娘亲与他人私奔,皆猜测她是否为她父亲之女,皆将母之过错强加于她身上,皆唾弃厌恶她,却不知她早已心如死灰,看淡世间百态,望有朝一日,那些唾骂过她的人,遭屠遍满门尸骨无存。心中有怨奈何心有余而力不足。遭的遍体鳞伤只能自刎于屋内,她怨念深重不惧化为厉鬼,却不知她不过一缕魂魄,如今有人重生于她身,才算三魂七魄聚齐。
  •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

    道要灵祇神鬼品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道德真经传

    道德真经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石柱记笺释

    石柱记笺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