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2900000019

第19章 杨黎光(1)

1.爬过了千山万水——回顾我的文学路

杨黎光

自从1999年第一次八卷本的《杨黎光文集》出版,至今已经过去七年多了,整理一下这七年来发表的作品,发现不知不觉中又写了这么多。

1996年的6月我做了一个手术,术后的一天傍晚在医院的走廊上散步,突然,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虚弱,生命好像就维系在那不断的呼吸中,如果呼吸停止了,也许生命就结束了。疲劳的我靠在窗台上凭栏远眺,远处是深圳著名的国贸大厦,门前的人流如过江之鲫呈现着勃勃生机。仿佛经过一次生死考验的我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写了这么多年,该是有一个交代的时候了,于是就有了把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的念头。但出版文集并非易事,直到1999年,八卷本的《杨黎光文集》才得以出版。

抱着厚厚一摞文集,当时我想,对自己的写作生涯也算有了一个交代,今后也许再也写不了什么了,也不知道老天爷还会给我什么样的安排。

不知不觉中,许多往事就浮现在眼前。

我并非出身书香人家,父亲是一个几乎目不识丁的工人,母亲虽有文化,其程度也只是能算算账,写写字。但是,父亲忠厚善良,母亲精明能干。这些对于我后来的成长,必然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的家乡在长江岸边——安徽省安庆市,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中国近代史上,你能找到一连串发生在安庆的重大历史事件。许多历史风云人物都在安庆这座历史舞台上表演过。家乡对我的最大影响,就是她的文化氛围。安庆人喜欢读书,崇尚读书。因为他们知道要改变生存环境只有读书。安庆的民风,也讲究读书,哪怕你读闲书。故乡的这块土壤把我这个贫民的儿子引入了文学的殿堂。

我的父母没有给我一点文学的基因,那么,我又是怎样爱上文学的呢?

想想,真正给我直接影响的应有两个人,一个是我的舅舅,一个是我儿时的一位邻居。上小学的时候,我在舅舅的单身宿舍里住过一阵子,最早接触过舅舅那些现在看来应算少得可怜的藏书,开始对读书感兴趣。至今,我还珍藏着一本1958年版的《新华字典》和一本《哲学词典》,都是舅舅的藏书。可是,舅舅并不喜欢文学,他的藏书中,几乎没有文学书籍,只是跟着舅舅我开始喜欢读书。

小时候,我的家住在一幢清朝时期留下来的大宅子里,这幢有着“三进三堂”的大宅子里面住了近二十户人家。有一个邻居的儿子,比我大五六岁,人很聪明。在他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停学顶替他父亲工作。那时候我喜欢跟在他后面玩,他是大孩子,又参加了工作。我跟在他后面,想看一看校门之外的精彩世界。校门之外的精彩,主要是可以谈恋爱。写情书需要华丽的辞藻和一些名人名言。这些从哪里来?只能从文学书籍中抄。我想,不少青年喜欢文学恐怕都跟这一点有关,在文学中寻找爱情,用文学去抒发爱情。当时我还小,还不懂恋爱的滋味。我的这位兄长,爱上了一个女同学。他当时谈恋爱的方式,主要是写信。为了把这些信写好,他借了一些唐诗宋词之类的书,然后在那里现抄现卖,用来给他所爱的女同学写信。他做这些都不避我,还喜欢和我一道分享。当时,诗歌给我的印象是那样的美。当时还是在“文革”之中,一个“大破一切旧文化”的时代,很难看到这些收录有唐诗宋词的书籍。所以,偷偷地看这些诗词,特别是那些歌颂爱情的诗,想象的空间特别大,显得很刺激。于是我就向他借来看、抄、背。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文学的意境之美,抒发情感之美。于是,我渐渐地爱上了文学。

记得那时候,小小的我常常在黄昏独自一人坐在长江的大堤上,脚下是一望无际的芦苇。长江从夕阳里流出,流出一江波光粼粼的金水,我情不自禁地吟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真有一种大文学家的抱负。

从那以后,我千方百计地找中外文学名著来读。每天睡觉前必须要读书才能入睡的习惯就是那时候养成的。我的文学基础,恐怕也是那时候奠定的。后来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我学的是中文,这才系统地接受了文学的熏陶。

我的创作成熟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几乎人人都在经受着考验,包括我自己。人们在遍尝诱惑之苦后,又在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把这个精神家园物化成一个“枕头”,一个让你想睡就能睡着的“枕头”,我希望人人都有。

我认为,文学是我生命的一种延续。我热爱文学,是因为它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时间,留住历史,留住生命。历史并不仅仅是史学家们记录的,还有我们文学家的责任。

文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重要体现。但要想真正搞好文学,作家必须吃得苦涩。我多年来的体会是:文学是一种积累,创作是一门苦学。

出版了八卷本的文集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走进了中年,淡泊生活,工作之余,又觉得无所事事,于是不知不觉中又拿起笔,七年来又写下这么多,其中尤其以五十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惊天铁案——世纪大盗张子强伏法纪实》和记述2003年那场震惊世界的抗击“非典”的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写作最为艰巨,前者让我第二次获得中国报告文学“正泰杯”大奖,后者让我第三次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之一的“鲁迅文学奖”。

于是2006年又增补出版了十三卷本的《杨黎光文集》,这让我的创作又延续了长长的一段。

在十三卷文集即将出版之际,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怀疑:写了这么多,可到底是为什么而写作?

写了给谁看?

还有谁在看文学书籍?

十四年前,我南下深圳之际,写完了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大混沌》的最后一章,那天清晨窗外白雪静卧,只有麻雀飞过,却并无降落之心。七年前,我抱着一摞文集,茫然地走入人流之中,心里不知道还能走多远。今天,十三卷本的文集出版,却突然感叹人生,感叹岁月,无论勤奋者、懒惰者、贫穷者、富贵者,或者我这已经抱不下自己全部出版文集的写作者,都是殊途同归。因为回首时,岁月不会再重头来一次。

文集出版之际想到时间的流逝,正是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次机会。虽然你想不透生命的玄机,但仍然会增添一份对岁月的珍怜。

我想用一杆秤,称称自己的分量,盘算是否对得起时间,对得起岁月。人生我已经走过一半,这一半中的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在干一件事,那就是写作,十三卷本的文集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可在人生最精华的一段时间里干的事情,真的如自己自小就认为的那样,有意义吗?

爬格子,是写作者自嘲的一句最形象的话。一个字,一个格子。我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就是十三卷的文集,也远不是我这些年写的全部,那么我已爬过了千山万水。我的青春,我壮年最黄金的岁月,就是在孤灯只影下不停地“爬”着度过的。

生活的质量到底有多高?

我们把写作看得太神圣,写作者也把自己看得太神圣,甚至有“神圣”的写作者把自己当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实在是太抬举写作者了。

其实,写作可以成为一种职业,不能成为职业者,就是一种业余爱好,我属于后者。

中国有以作家的身份来给作家定位的习惯,如工人出身的叫工人作家,农民出身的叫农民作家,知青出身的叫知青作家……他们的作品题材也往往与自己的职业相近,因为源于生活的体验。

我既不是工人,也不是农民,更不是知青,我算什么作家?

我的职业是报人,我属于记者作家?可没有当记者前我的创作算什么呢?

写了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出了十几本书,突然不知道将自己的写作如何归类,十三卷的作品涉及社会各个领域,这也许是我的创作特点之一。

重要的不是自己属于什么,而是写了什么。

我对自己的朋友和同事曾灌输一种自以为得意的成功体会:一个人一生只能做成一件事,言下之意,我连续获得了三届“鲁迅文学奖”,这表明我一生做成了一件事。

夜深人静之际,我突然对一种新想法感到不寒而栗: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做一件事,那该是多么的悲哀,一旦到了晚年,到了他因退休而不能再做其他事的时候,他将会如何地茫然不知所从?

有人说,我宁愿自己的书被一个人读一千遍,而不愿被一千个人读一遍。我真羡慕说这话人的自信。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将我的十三卷文集读一遍,因为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坚持阅读,特别是读文学作品。

那么,下一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吗?

想了很久,最后不得不无奈地回答,恐怕还是得写。因为,选择写作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十几年的写作生涯,让我已经把写作当作一种生活习惯。

如果不写,我还会干什么?

去年的除夕,我下决心这天一定不写作,因为按照家乡的习惯,年三十如果还在劳作,那么将表明你会一年劳作到头,这些年写得实在太累了,我想歇一歇。

可看了一半闹哄哄的“春节晚会”,还是和以往的除夕一样又走进了书房,还是下意识地打开了电脑,还是不由自主地开始写作。

这样,不知不觉中把十几年前就开始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园青坊老宅》,竟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又“爬”出来了,竟然“爬”了四十多万字。这部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也许开始了我文学创作的又一个时代。

这也表明: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就像安徒生童话《红舞鞋》里的那位小姑娘一样,一旦穿上了红舞鞋,就会不停地旋转,直到她再也转不动了。

2.文学的真诚

吴启泰

提起杨黎光,想到两个字:干净——从灵魂到作品。

这种干净,来自他执着于内心经过提纯的真情。他脸上从不书写虚伪,高兴时阳光灿烂,激动时脸红脖子粗。他不会心怀鬼胎窃窃私语,更不会耍阴谋诡计。他坦坦荡荡,有什么说什么,高门大嗓,中气十足,有时得罪了人还不知道。

他充满激情,喜形于色。朋友们视他为透明人,活得痛快淋漓。但很少有人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这往往是文学创作所需要的特殊的情感方式。与朋友们一起聊天,海阔天空。偶尔,他会冷不丁地对你说出内心煎熬已久的某些人物、情节,包括一些创作意念和构思,然后困兽般的眼神盯着你,期待着灵魂的相互碰撞,在心灵游走的孤独中突围。

他内心紧紧地守护着一些他视为珍贵的东西。他的心简单、强烈。简单是一种人性回归,而强烈恰恰出于柔软、敏感、细腻、腼腆,狂暴和粗犷,往往坚守的是他心中的美。为了捍卫这种美,在坚硬的现实中,他的柔情变成了文学。因此,他的作品无不与当下现实息息相关。世纪之交的中国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现实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戏剧色彩的文学文本。写作于他,是必然。性格即命运。

命运使他在世纪之交来到深圳,成为一个报人。历史,在这座移民城市中,呈现给他的世界如此错综复杂,如此多姿多彩。

越是灯红酒绿、光怪陆离,越是刺激他的处子之心。来到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巨大的精神物质反差,使他狂热地去采访、研究那些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疯狂的人。他以一竿子插到底的风格,拨开纷乱错位的欲望,用人性解读人性,用灵魂追逐灵魂,用原始的美还原混沌。他与他的人物一起挣扎、一起追寻,渐渐形成了作品中某种风格和特殊个性:真诚。人性的真实,以及作家诚挚的人性关怀,成为他作品的主旋律。这种真诚,传播到读者那里,读者不仅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也传达了他对人类的脉脉温情。他揭露性的报告文学,在欲望城市中,温暖了许多读者的心。

长期以来,黎光视报人为自己第一职业,将写作当作“业余爱好”。他以一个记者的眼睛关注现实,深入思考,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由于“业余爱好”,他只能像上紧了发条的机器人,成为一个工作狂,办报之余的写作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报人,就应该是他这种人,心中始终有杆秤。无论什么,也不能收买他的善良、真诚、悲悯和血性。报人的职业令他与社会方方面面保持着紧密联系,令他视野更加开阔,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关注变化中的社会现实,潜心研究人们内心一道道难以破解的谜。

2005年他创作了《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为了完成这部反映“非典”时期广东地区人们与SARS病毒的抗争经历。他进行了长时间的采访,查阅了大量资料,其中包括医学科学和生物科学等,最终以难得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细节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充分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思辨和人文关怀。

《没有家园的灵魂》是杨黎光崭露头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报告文学中,他以细腻的人物内心探微,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充分展现了个体生命面对现实和欲望的迷惘。我们不难发现,这部作品以及后来发表的《打捞失落的岁月》《梦醒魂不归》《惊天铁案》等多部报告文学,述说技巧日趋成熟。

我曾多次涉及报告文学,深知人物内心述说是个难点。作者是述说事件的第三者,如何才能恰当地表现人物内心的想法。即便当事人亲口对你说的,如何界定其真实性?如果你一定要跳出来代表他们说心里话,必然有想当然的尴尬。如果省略不计,人物深度势必受到削弱。

同类推荐
  • 走宁夏

    走宁夏

    在中华大地的西北边陲,有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那里,鄂尔多斯台地与绿色盆地共存,浩浩大漠与滔滔黄河同在,水乡景色与边塞风光交相辉映,西夏文化、阿拉伯文化与华夏文化同放异彩……这,就是被人们誉为“塞上明珠”的宁夏。
  • 欢乐颂与沉思颂

    欢乐颂与沉思颂

    《欢乐颂与沉思颂》是英国诗人弥尔顿早年的两首杰作,表达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和深沉的爱恋、对人生诸世相透彻的思考,倾注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象满腔的挚爱,显示了人文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英国后代诗人特别是浪漫派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欢乐颂与沉思颂》的译者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赵瑞蕻先生,这是他毕生珍爱的译作之一,在他去世之后由译林出版社整理出版。弥尔顿,英国诗人17世纪的伟大诗人、政治家和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和宗教改革的战士。弥尔顿是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的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而奋斗,代表作《失乐园》是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
  • 李商隐集

    李商隐集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进士。他是晚唐诗坛巨擘,四六骈文章奏的代表作家。鲁迅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这是因为有人将鲁迅的诗比作李商隐的诗,因此他自谦不敢比肩,但李诗用典太多至于有獭祭之称,则鲁迅所言可说是道出了一般读李商隐诗文者的普遍感受。确实,李氏诗文裹着一层坚硬的外壳。千百年来,人们却对钻破这层外壳有浓厚的兴趣。然而,李商隐毕竟是唐代极富创意的作者之一,诚如葛常之《韵语阳秋》所云:“义山诗以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
  •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

    我们是否还拥有灵魂

    十几个生命故事,写尽了回忆与故乡、理想与现实、思考与彷徨。孤独迷茫的青春,面对社会偏见的彷徨,那些无声又无助的眼泪,那些理想遭遇现实的挣扎……有些人选择向现实妥协,变成“普通人”,然而他们真的幸福吗?有些人不愿意妥协又无力抗争,于是选择逃避甚至作茧自缚。在这个理想碎成一地的现实当中,你是否还拥有灵魂?“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唯唯诺诺,不按部就班,他们既不看月光也不捡六便士,他们从不疲倦,他们醇酒美妇求速死。他们用巨大的力量扑向某种天真的事情。”是什么让我们在深夜的荒凉中嘶吼?握紧拳头,是否就不会被生活破坏?
  • 低头怅望水中月:石评梅诗文精选

    低头怅望水中月:石评梅诗文精选

    石评梅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民国才女,其情感经历、文采才干与绝代风华都一直吸引着广大读者。她的文字堪称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读来让人在哀婉和冷艳中感受那段“梁祝化蝶”的爱情故事。本书收录的是石评梅一生最精彩的作品,体裁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游记及书信等,最经典的《墓畔哀歌》《象牙戒指》《肠断心碎泪成冰》《梦回寂寂残灯后》《我只合独葬荒丘》等散文、《一瞥中的流水与落花》《别后》《陶然亭畔的回忆》《留恋》《秋的礼赠》等诗歌及《只有梅花知此恨》《红鬃马》等小说均在其中。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史诗冒险之旅

    史诗冒险之旅

    巨龙与骑士,魔王与勇者。光明与永夜,正义与邪恶。破晓的黎明,刺破漫长的黑夜。无尽的黑暗,沉寂闪耀的光芒。圣庭十字军,皇家骑士团。帝国的战火,种族的战争。魔物的肆虐,世人的救赎。罪恶的深渊……神圣的神国。但在那远古之时,又有什么被封尘的历史?众神都无法了解的真意,深渊都恐惧的存在。在遥远的时代,究竟存在着什么?那些被遗忘的过去,总有一天,它们将会重新到来……(会有一些日系西幻风格,不过问题不大,这是一本关于冒险的小说)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梨园记

    梨园记

    《梨园记》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主编。选录了当代知名女家阿袁在国内著名文学期刊上发表过的中短篇小说8篇,其中包括全国获奖的小说。阿袁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携带着古典诗词般地迷离”,是个典型的学院作家,在小说的“谱系”上,又与张爱玲、钱钟书、白先勇等一脉相承,小说就像莲藕,又像拔丝苹果,总能带起千丝万缕的历史文化记忆。
  • 伏游僧

    伏游僧

    病毒感染,末世来临。出山渡人,浮屠金刚。
  • 代嫁庶妃

    代嫁庶妃

    ***他亲手端着那碗堕胎药,送至她唇边,只因他要将她正妃的头街,送给他心中挚爱。***眼泪的温度划过心的位置,她却始终微笑,毫不犹豫饮下那穿心之毒。排山倒海的痛苦袭来,下身鲜血汩汩流下。***她低头,无声低笑,三千青丝却在身前男子眼中寸寸成雪……***当一切明了之时,他,自诩冷心绝情,却从此坠入无边地狱,痛悔终生……&&&&&&&&&&&&&&&&&&&&&&&&**她是当朝宰相侍妾所生之女,十七岁那年终于嫁给了喜欢的人,却不料到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只是一场骗局……**他是当今圣上最受宠的皇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终究无法看清自己的心,亲手将自己心爱的女子推入了地狱……**他是江湖上有名的神医,传言有着能够‘肉白骨,活死人’的医术,传言他是个性格古怪至极的人,从不随意救人,只救自己想救的,只救自己愿意救的……========================================读者群号:75203667敲门砖:内容随意,只要能证明你是读者便行了O(∩_∩)O~========================================推荐新文《盛世狂妃》,女主与《代嫁庶妃》完全不同类型的,绝对不弱哦~~~简介:片段一:“我们私奔吧!”一身男装的她风风火火地冲到白衣少年的面前,无视身后一群人追得鸡飞狗跳,握住了白衣少年的手,故作深情道:“亲爱的,你再不来接我,我们的孩子都要出生了!”身后掉了一地的下巴。男子可生子?白衣少年轻轻挑了挑眉,凉薄的唇忽然抿出一条极具魅力的弧线,大手一揽,薄唇轻启:“好。”“……好啥?”“带你私奔。”“可现在是去哪里?”“回房!”“……去做什么?”白衣少年轻轻一笑,倾国又倾城:“让我们的孩子出生。”“……”片段二:
  • 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集)

    一口气读完战国史:战国很有料(全集)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手法,把荡气回肠的战国史呈现在读者眼前,这里有耳熟能详的战国四公子;有惨绝人寰的战争史诗;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有诸侯的霸主更迭;这里是通俗战国史:战国很有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Voice

    The Voi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忘了名为爱的诗

    忘了名为爱的诗

    在想你的無數夜晚,我難以入眠……很想你,卻又想逃離…………你放過我吧!而我也會放過你……即使如此還是很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