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400000056

第56章 经济科技(2)

我国邮政储蓄最早始办于1919年,民国末期陷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银行于1951年委托邮政部门代理储蓄业务,1953年再次停办。1986年,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务院批准邮政部门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并在原邮电部和各省(区、市)邮电管理局内设置了邮政储汇局,对邮政储蓄、汇兑等项金融业务进行管理。

邮政部门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邮政储蓄计算机实时交易系统、电子汇兑系统、代理保险实时出单系统和代理开放式基金交易系统,有力地支持了各项业务的经营管理。邮政金融的经营范围涉及本外币储蓄业务,由邮政储蓄延伸出的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国债等中间业务,新兴发展的协议存款、债券交易等资金运用业务等。

华侨人民币储蓄

华侨人民币定期储蓄是银行为适应侨胞、侨眷的需要而以优惠利率开办的一种储蓄形式。华侨、港澳同胞或者有外籍亲属的中国公民将境外汇入或携入的外汇、外币(包括黄金、白银)卖给中国银行,用所得的人民币而参加这种储蓄。存储时需凭借外汇证明或侨汇证明书,办理开户手续,储蓄到期时只能支取人民币。

我国最早的银行

我国最早的银行成立于1905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大清户部银行”,是清政府的官办银行。1907年,大清户部银行济南分行在济南成立。1908年2月经度支部(即官制改革前的户部)奏准,户部银行称“大清银行”。1912年,大清银行改称为“中国银行”。

百货店的由来

百货店的由来源于乾隆皇帝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到一个江南小镇微服私访,见一铺面招牌写着“万货全”,心生好奇,就进了铺子。乾隆帝开口说:“我买把粪杈子。”伙计连忙拿了几把往柜台上一放:“请随意挑选。”乾隆帝摇头说:“我要的是金粪杈子。”掌柜感觉是来找麻烦的,便笑着说:“这金粪杈子小店确实没有。”乾隆帝说:“既然没有,为何叫‘万货全’?”掌柜忙取下招牌,请乾隆帝取个名。乾隆帝说:“虽没有万货,但百货还是有的,那就叫‘百货全’吧!”于是“万货全”就改成了“百货全”。而一般的日用品商店就被改名为百货店了。

夜市的由来

夜市在东汉时叫“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仅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长安不论白天或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现在由于夜市其独特的氛围,深受百姓喜爱,成为人们休闲、购物的好去处。

科技博览

科学与技术

科学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在我国很早就有,不过并没有用科学这个名词,较早用的是“格致”一词。“科学”一词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日本传来的。1896年由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一文里,首次借用日本的“科学”一词。接着康有为在1898年的《戊戌奏稿》里,也使用了。后来陈独秀编《新青年》时,曾风趣地半音译用“赛先生”来代表“科学”一词。不久,“科学”一词在中文书里就代替了“格致”,普遍地使用了起来。

“技术”这个名词,在中国却早就有。《史记·货殖列传》里开始使用了“技术”一词,如“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现代的技术则包括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还有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

算筹与算盘

算筹与算盘是我国古代发明的两种计算工具。算筹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大约起源于西周,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当时,将小竹棍按一定的规则摆成各种形状,就能表示一切的自然数,提高了计算速度,于是发明了算筹。算筹不仅轻巧灵便,可以进行多种运算,比如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缺点是不论是简单运算或复杂运算,算筹都必须慢慢摆放,给人一种得心不应手的感觉。后来,算筹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国在公元前550年发明了算盘,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它用竹签串联一粒粒算珠代替一根根零散的算筹,用快速的拨珠代替缓慢的“运筹”,因而既便于演算,又便于携带,算起来又快又准。现在算盘在部分行业仍在使用。

《九章算术》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一本综合性的历史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但是该书没有作者,大约成书于1世纪下半叶。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九章算术》内容十分丰富,系统的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该书共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分别是:方田、栗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九章算术》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司南

司南,“司”是“指”的意思,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发明的一种最早的指示南北方向的指南器,还不是指南针。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朝,有人就在山上发现了一种能够吸铁的石头,并发现一种长条的石头能指南北,他们管这种石头叫做磁石。古代的能工巧匠把磁石打造成一个勺形,磁石的南极(S极)磨成勺柄,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当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指示方向的仪器,叫做司南。

指南针

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是由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司南演化而来。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能够利用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南极的特性,清楚地辨别方向。原理是由于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指南针在地球的磁场中受磁场力的作用,所以会一端指南一端指北。主要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地动仪

地动仪是我国汉代科学家张衡发明的用于测定地震发生方位的仪器。由于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频繁,造成了很大的灾害,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比欧洲创造的类似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

据《后汉书·张衡传》记载,这种“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形似酒樽”,上有隆起的圆盖,仪器的外表刻有篆文以及山、龟、鸟、兽等图形。仪器的内部中央有一根铜质“都柱”,柱旁有八条通道,称为“八道”。樽体外部周围有八个龙头,按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布列。龙头和内部通道中的发动机关相连,每个龙头嘴里都衔有一个铜球。当某个地方发生地震时,铜球就会落入对应的铜蟾蜍的嘴里,发生很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可以知道地震发生的方向。

浑天仪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它们也是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的。西方的浑天仪最早由埃拉托色尼于公元前255年发明。浑仪模仿肉眼所见的天球形状,把仪器制成多个同心圆环,整体看像一个圆球,然后通过可绕中心旋转的窥管观测天体。浑象的构造是一个大圆球上刻画或镶嵌星宿、赤道、黄道、恒稳圈、恒显圈等,类似现今的天球仪。浑象又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在天球外围——地平圈,以象征地。天球转动时,球内的地仍然不动。现代著作中把这种地在天内的浑象专称为“浑天象”。通常认为浑象最初是由西汉耿寿昌创制。东汉张衡的浑象是他设计的漏水转浑天仪的演示部分。以后,天文学家还多次制造过浑象,并且和水力机械联系在一起,以取得和天球周日运动同步的效果。

纸的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来制取丝绵。漂洗丝绵时,把留积在竹帘子上的薄薄一层丝絮纤维剥下来晒干,就成了一张丝绵纸。东汉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了造纸工艺,扩大了造纸原料,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到4世纪,纸张完全替代了简策,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纸,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有了纸,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更好的保存,也得以迅速地传播和发展,纸成为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纸,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发明的,是我们祖先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的《金刚经》(现存英国国家博物馆)。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就是先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接着,雕工就根据每个字的笔划,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划突出在板上;木板刻好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时,先用刷子蘸墨,在雕刻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做好了。

活字印刷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用纸书写即轻便又经济,但是手抄写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要,至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后来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但雕版印刷刻板费工费料、存放不方便、不容易更改错字。北宋年间,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活字印刷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火药的发明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许多史籍表明,火药最早产生于9世纪后半期的唐末宋初时期。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在炼丹过程中他们很注重硫黄,因为硫黄是能够制服金属的奇异物质,它可以和水银化合生成硫化汞,还可以和铜铁等金属化合。硫黄性质活泼,容易着火。为了控制硫黄,炼丹家把硫黄和其他物质一起加热形成化合物,来改变它容易着火的性质,这种方法称为“伏火法”。在进行硫黄“伏火”的种种实验中,发现当硫黄、木炭和硝石一起加热时,极易发生激烈的燃烧。由于硫黄和硝石在我国古医书上被列为治病的药物,所以把它们和木炭的混合物称为“火药”,意思是会着火的药。

水车

水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代为了灌溉偏远或地势高的农田。于是中国人善用其智慧,发明了另一种能引水灌溉的农具—水车。民间最早的汲水用具该是“桔槔”。将横木放在支架上,利用杠杆原理汲水,这是水车的先驱。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大约在东汉时才产生,称“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到了宋代出现了利用水作动力的“筒车”,配合水池和连筒可以使低水高送。不仅功效更大,同时节约了宝贵的人力。至元代,出现了“水翻车”、“牛转翻车”或“驴转翻车”。这项发展,使翻车的利用更有效益。至此,利用水力和畜力以为驱动,使人力终于从翻车脚踏板上解放出来。后来,又出现了“高转筒车”,地势较陡峻而无法开水塘的地方,也能低水高送。这是中国水车发展的第三阶段。元明之后,水车便再没有多少突出成就了。

水磨

水磨出现于晋代。磨,是把米、卖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器。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主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后来人们发明一种构造比较复杂的水磨。一个水轮能带动几个磨转动。这种水磨叫做水转连机磨。水磨是水力发电动力原理的原始形式。从机械角度来看。它是由水轮、轴和齿轮联合传动的机械。从车轮到水轮是技术史,也是人类文明史进步的标志。

温室的起源

温室出现在我国汉代,是劳动人民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产生的智慧结晶。据《汉书·召信臣传》记载,在太官园内曾筑有一个温室,向阳面满是窗棂,糊上涂油的窗纸,瓦顶铺有厚厚的干草,室内昼夜烧着炭火。三国时温室生产已相当普遍。唐代,人们可以利用温泉热能来提早生产瓜菜。明清时期,温室生产进一步发展。现在的温室则采用的是暖气和工业余热等来提高室温,有的还发展到利用太阳能实现自动加温,既节约了燃料,又消除了污染。

氧气的发现

世界上最早发现氧气的是我国唐朝的炼丹家马和。他在仔细观察可燃物的燃烧情况后,得出结论空气,主要由阳气(氮气)和阴气(氧气)组成,其中阳气多于阴气多得多,阴气可以在空气中除去,而阳气则不能除去。马和进一步指出,阴气存在于青石(氧化物)、火硝(硝酸盐)等物质中。如用火来加热它们,阴气就会放出来。马和的发现比欧洲早1000多年。

同类推荐
  • 诗人生活

    诗人生活

    每首诗歌都倾注着我发自内心的情感。或许你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或许你有同样的体验,或许你会产生同样的情感。只要遵循内心,只要一路向前,只要每天都设立更好的目标,你就能头脑更聪明,内心更光明,心态更年轻。只要一切都全身心投入,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只会有更多值得分享,只有会更多值得讲述。因为我们是人。
  • 东西世界漫游指南

    东西世界漫游指南

    《东西世界漫游指南》是英国著名作家卢卡斯的散文精选集。卢卡斯是20世纪英国作家、评论家,是兰姆之后,英国散文卓有成就的传人。本书从杂感、随笔、游记、作家传记与追忆等几方面精选了卢卡斯的散文代表作,卢卡斯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文笔机俏,底蕴浑厚,尤其善于在平凡琐事中发掘出事物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精彩之处,令人击节。
  • 送给男人的礼物

    送给男人的礼物

    一件看似平常的物品,如果被冠以“礼物”二字赠给所爱的人,就变得意味深长了,因为每一件礼物都被赋予了甜蜜的物语。本书以“爱情”为主线,用心挑选30种适合送给男人的精美礼物,每一种礼物都包含一个故事,一段寄语,一种情愫。
  •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奇零集:郁达夫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
  • 远去的藏獒

    远去的藏獒

    这是高原作家杨志军继长篇小说《藏獒》之后的又一部精品力作,堪称《藏獒》的姐妹篇。藏獒是高原的精灵,具有坚韧、负重、仗义、嫉恶如仇、捍卫目标、忠诚等优秀品质。在本书中,作者通过纪实、叙事、追忆及反思,对产生“藏獒”这一高寒优秀动物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作了繁复、具体而形象化的铺垫。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作者对他眼中和心中的青藏高原的浓厚情感,这种情感饱含着作家对那最后一块圣地的无限虔诚与眷恋。诗意化的叙述与表达裹挟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作者对产生“藏獒”(高原精神和高原气质的杰出代表与象征)的环境正遭受市场化的破坏的危险,以及身处传统和现代的矛盾和困惑,表现出深切的关注。
热门推荐
  •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

    本书通过大量翔实的史料,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北宋时期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内容包括:杨家将故事的发生与演变;杨继业:中国式武将悲剧;杨延昭:郡马身世疑问多;杨四郎:移花接木成驸马等内容。
  • 妖怪山

    妖怪山

    妖怪山的日常,妖怪们闲得蛋疼之后,要去人类世界装一下大佬。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从神魔时代归来
  • 超级毒奶

    超级毒奶

    运气这么非酋,怎么可能中八岐大蛇。哎?竟然中了!仓鼠才喂这么点东西,怎么可能撑死。啊,仓鼠撑死了。小姨,你这么漂亮,不可能没人要的。小姨:“林小树……你死定了!”
  • 猎户家的空间小娇娘

    猎户家的空间小娇娘

    新书《六零医妻有空间》已发布,求支持。末世高级女药师叶兰魂穿异世,成为了父母不爱,继妹欺负的小可怜,好在遇到了一个老实憨厚,但是超级护短的好男人。可惜好好的日子就是不让好好过,因此夫妻二人奋起反抗,过起了一边斗极品,一边行医种植药材发家致富的日子。“当家的,你娘亲要打我。”叶兰扭头满是委屈的说道。杨志刚快速的闪到了她的面前,如母鸡护小鸡一样把她的护到了身后。“当家的,有人要杀我。”叶兰一脸惊慌的说道。“别怕有我。”杨志刚抱着她安慰道。第二天,想杀的她的人横尸荒野。
  • 破解人脉密码:打造黄金人脉的自助读本

    破解人脉密码:打造黄金人脉的自助读本

    本书不仅会告诉读者人脉能为他们带来什么,还会将关于人脉的密码一一破解。如何建立人脉,如何扩展人脉,如何让人脉发挥最大的效用,如何走过人脉的雷区,如何掌握经营人脉的技巧……这种种问题,读者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从而轻松地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享受人脉所带来的福利,进而收获成功的人生。
  • 狼

    伐木工人胡老三在一个严冬时节的深山邂逅一只小狼崽,并收留了这只失去家园的幼小生命。小狼崽的启蒙老师是伐木工胡老三的一只老黄狗,小狼向这只老黄狗学习放牧,学习与人交流……年迈的老黄狗死了后,这只还在成长的小狼便成了胡老三的生活助手,担负起老黄狗的工作——护家、照看羊群、狩猎……这只伴随着人成长的狼在主人的指令下,在山野间、平谷中奔跑、跳跃,完成主人交给它的任务。山野对只狼来说是那么安静,自由,它是羊群的护卫,又是主人的朋友。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禁牧令的实施,主人卖掉他所赖以为生的羊群背井离乡;这只狼随着主人流浪到了飘浮着各种人脸,只有欺诈、冷酷,只有暴力和奸笑的人类居住区。面对人类的欺凌,这只狼会适时用撕咬和恐吓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主人的利益。流浪在城市的主人花掉了身上的最后一分钱,用这只伴随多年的伙伴为自己换回了一顿饭。这只狼成了新主人的宠物,它被新主人囚禁在楼房里,每天只有咒骂与饥饿。为了活下去,城市的垃圾桶成了它主要光顾的场所,在这里它能见到被人类所遗弃的宠物,这些遗弃者成了这只狼的朋友。这只狼为了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中生存下去,它除了适应各种面孔外,还得似一块任人揉捏的橡皮泥,根据人们的需要改变着自己的个性。它讨好着人类但还是被新主人抛弃,目睹了新主人的种种诡计与堕落后,有一天,它再也没有回到这个仅能存身的家,它成了这个城市中一条流浪的狼,在月夜穿行于林立的高楼间;在垃圾场,这只狼为了给那些弱者主持着一个公平的觅食环境,用狼的强悍与凶残撕咬、搏杀……这只狼游走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天它遇到了昔日的主人胡老三;已经瘫痪的主人完全丧失了乞食的能力。与旧主人的重逢再次勾起了这只狼心中巨大的温情,它为主人寻食,陪主人乞讨,把体温献给主人取暖。“一只狼照顾一个乞丐”引起了市民的关注。有人从这只狼身上看到了挣钱的商机,为了钱,人类再次把一条出卖它的绳子拴在了这只狼的脖子上。在暴力的威胁下,它按照人的意志表演,为取悦着无聊的人类,用尊严换来金钱与掌声的同时,这只狼从此对人类充满了仇恨,记忆中的森林在呼唤它。在一个月夜,这只狼逃出了这个热爱它的城市,它向着月亮升起的地方奔跑,它来到了原野。野性在它体内膨胀,它靠着不屈的意志,历经生死穿越千里,终于回到了狼群……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途中:谢阁兰中国书简

    一百年前,法国外交官、诗人维克多·谢阁兰三度来华。写作具有世界范围影响的名著《碑》、《勒内·莱斯》等;其在华期间写给夫人的书信亦成为文学史上珍贵的资料。当代诗人庞培以此契机重回民国之初的华夏时空,虚构并模仿书信作者当时的情感、口吻和初识东方的奇妙目光,为读者寻回失落的往事,宛若时光的墓碑。这是一部内容丰富,构思奇特,形成当代新诗鲜明风格的有趣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