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6100000022

第22章 从基督出发——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浅读

宗教,一旦成为人类精神生活的内化载体,宗教的力量就无所不在。当我们在现实之中走投无路时,往往是从宗教那里,获取心灵上最温暖的慰藉。而基督教,作为西方宗教的代表之一,不仅净化人的心灵,更主要的是引导人类,使人类的本我在明亮里学习上升,并在理念的追思与自我的反省中,走一条形而上的道路:许多人为此获得心灵上的宁静与自省,许多人也因此正视自身的生存苦难,还有许多人甘愿为他人奉献自我的一切。

因此,当《圣经》成为西方宗教人文精神的灯塔,其与社会的基本道义就自然衔接、相互兼容,渐渐成为一条精神饱满的河流。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细小的河流慢慢变得悠远宽广,也慢慢变得雍容深邃,最后汇成人生人性澎湃期盼的海洋。人类的自我生存道德、自我生存良知、自我生存意志,以及自我生存约束,都在基督悲悯的泪水与沉默的张望里,悄然,或者自然纯粹。

作为跨世纪的优秀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无论理念还是世俗,不仅仅受到当时世界艺术与道德的影响(政体与社会的道德教诲除外),而且还深深受到基督思想的垂怜。当世俗的欧·亨利在神性的悄然关照中上升到精神的欧·亨利时,人文的内在光华就开始闪耀。生存基本层面的自我挣扎,生命纵横走向的个体苦难,生命自我解构的茫然与善良,以及生命意志的反叛与归路,就在欧·亨利笔下强劲广阔地铺展开。无论是《警察与赞美诗》,还是《麦琪的礼物》;无论是《没有完的故事》,还是《黄雀在后》,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基督的力量无处不在,基督的光芒照耀人寰。为基督的教义献身,为爱、为善良、为自我生命的归宿,赎救或者祈求就成为世俗生命中最有价值的崇高追求。因此,当我们面对上帝潜心祷告,我们总是虔诚有加:主啊,请您看看,我们这个苍茫辽阔的世界,您的子民正在接受怎样的时光馈赠。或者:主啊,生命的黑暗与潮湿,何时才能从您那里获得光明。每当这时,人们的内心总是纯洁的,人们的态度总是谦恭的,人们的举止总是卑怯的。

一旦世俗的苦难成为生命中必然的霜冻,我们的内心除了苍茫的挣扎,还有坚守的渴望,除了坚守的渴望,还有顽强的等待。当漫长的等待遥遥无期,个人内化的力量,与社会现实的多元相互碰撞,生命本体的绝然行走,就在这种碰撞中,充满了自我意象的艰难逃亡。这种逃亡又在不自觉当中,构成人类最后的生命皈依:无论生存多么完美,也无论生存多么不完美,只有上帝与你同在,你的生命光辉才能真正舒展。因此,对于老贝尔曼来说,只有这种朗照不灭的基督光芒,才是生命无瑕的美丽与辉煌,才是心灵宁静的极致与归所。因此,欧·亨利这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主人公——让人尊敬的老贝尔曼,在生命实质上,已经成为基督教教义的代言人。

通过贝尔曼甘愿的自我牺牲,拯救了困厄中年轻的琼珊。

琼珊在无意识之中,接受了老贝尔曼的善良奉献与生命馈赠。

老贝尔曼的社会生命,通过琼珊的生命复原,在此悄然上升。

具体事件通过侧面表现为:老贝尔曼一改絮絮叨叨的往常,不露声色地,甘心情愿地,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用自己脆弱苍老的生命,终于完成了自己毕生的杰作——画在墙上的常春藤叶,永远长在墙上的常春藤叶。正是因为这片永不凋谢的神奇叶子,才终于挽救了琼珊垂垂将亡的生命。作者在此想告诉我们,生命通过宗教般的牺牲,通过本我的善良,总是闪耀人性的光华。敬爱的老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的这幅杰作,实际上已经成为基督照耀这个世界的灯火。基督总是通过对生命具象的暗示,来提高生命抽象的整体与高度。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当然无法看见这些。因为外在表现上,仅仅是老贝尔曼给我们展示在离地面二十来尺高的墙上,一幅平常得有些孤寂的油画。

欧·亨利通过老贝尔曼,完成了自我生命意义上的善良升华。作为老贝尔曼,一生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奔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画一幅杰作,能够经受住时光考验的杰作。这幅杰作能够慰藉老贝尔曼日益苍老的内心,也能够滋养老贝尔曼的生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老贝尔曼在几十年的落魄苦难中,并没有真正消沉,而是恰好相反。虽然在表象上,老贝尔曼穷困潦倒、酗酒成性、牢骚满腹,但在内心深处,老贝尔曼是自尊的,也是高傲的,并始终坚信自己的艺术气质与艺术才华。老贝尔曼在这种自尊与高傲里,坚韧不拔,决心要用自己一生的光阴,极力寻找表达自我艺术灵魂的外在契机。这个契机,当然是琼珊的疾病——仿佛上帝为了同时拯救两个人早就这样安排好了。老贝尔曼的一切牢骚一切脾气一切的不愉快,都被琼珊的疾病冲走了。所以,当苏艾去向邻居老贝尔曼求救时,老贝尔曼并没有倨傲地拒绝,而是在表面上有些讨厌,实质上却有些可爱地发了一通牢骚之后,认认真真发出生命深层的叹息:“唉,可怜的琼珊小姐。”“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这种叹息,无疑是老贝尔曼善良心灵的反映,也是老贝尔曼生命情怀的纯净表达。

这种表达,无疑映射出老贝尔曼的个性:外冷内热,悲悯善良,友待他人(我们如果把这种情怀稍加提炼,就是基督的悲悯,就是基督的爱,就是宗教的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都是善的)。虽然这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又特别是正在生命冰霜季节中挣扎的老人。

作为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琼珊,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的折磨,基本上已经丧失了生存的勇气。这种丧失,更多的是由于生存的现状、生存处境的压力。琼珊与苏艾,两个年轻的艺术家,在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格林尼治村一座矮墩墩的三层砖砌房屋的顶楼,租下一间屋子,设立了她们的画室。由于她们彼此秉性相投——按照小说的叙述,“发现她们对于艺术、饮食、衣着的口味十分相投”,但更多的,却是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期盼,对人生、对艺术,充满了自觉的渴望。也就是说,她们都想使自己黑暗的生命底色能够越过这个冷冷的冬天,而后渐渐明亮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前提,她们才走到了一起。但就在这这时,被称为“肺炎”先生的不速之客突然找上门来,琼珊就这样被肺炎彻底击倒了。琼珊整天躺在床上,这时唯一的期盼是死亡。琼珊每天的生命寄托,就是等待窗外的常春藤叶子慢慢掉下来。按照琼珊的想法,当常春藤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琼珊坚信,她的生命也将会离她而去。欧·亨利在此,虽然没有用过多笔墨来渲染,但我们仍然能够看出,作家的行笔是凝重的。欧·亨利用比较轻微,但又缓慢的细节,给我们展现出琼珊从外到内的病理状态。这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想死的人,如果硬要与外界的某个事物强烈地牵连起来,这种死亡的几率,既是很小的,也是很大的。在此当然属于后者。琼珊毫不接纳好友苏艾的鼓励,只是痴痴地望着窗外渐渐凋零的藤叶。此时的她,已经放弃了求生欲望,而且深信,只要最后一片叶子掉下,她就将离开人世。

在此之前,善良的医生就对苏艾说过,琼珊的病,只有一成希望能够治好,而且那一成希望,还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这话的意思是,如果琼珊,愿意活下去,还是有可能。言外之意,我们都明白,琼珊是死是活,全在她自己的意愿。当了解了琼珊的实际情况后,医生又说,如果让琼珊的心理发生转移,就有五成的希望能够恢复(这里,当然是个伏笔)。因此,苏艾任劳任怨,作了一切努力。当然,这些努力都是为她们的邻居——老贝尔曼的出场作铺垫。老贝尔曼在一通激烈的牢骚之后,答应了苏艾的要求,给她充当模特儿——“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坐在一口翻转过来权充岩石的铁锅上,扮着隐居的矿工”。我们可以想象,当老贝尔曼见到琼珊病情的实际状况之后,内心是受了震动的。正是因为这种震动,才使得老贝尔曼不顾一切,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毫不犹豫地爬上了墙壁,画下了他自己一生的杰作——永远长在墙上的常春藤叶子。正是因为这片叶子,才使琼珊重新点燃了生之欲望。这当中,欧·亨利有下面一段精彩的描写:当苏艾第二天早晨拉开窗帘时,她们看见了奇迹,那常春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并没有掉下来,而是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作者如是写道:“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尺高的一根藤枝上面。”我们可以想象,当琼珊看到这片生机盎然的叶子时,应该是多么惊异。本来,按照琼珊的想法,这最后一片叶子,在昨晚就应该凋落的。如果凋落了,琼珊也相信,自己应该走向天国了。但事实恰好相反。

作者在此,给我们拓开一个想象空间。所以,当医生下午来时,看到琼珊的实际情况,也惊讶异常。到第三天,当医生再次出现,见到琼珊的现状,善良的医生不得不相信一个事实:

死亡已经彻底离开了琼珊。

与此同时,我们的老贝尔曼却即将离开人间。这种离开,是通过医生之口传达给我们的一个事实:他已经染上了肺炎,而且已经毫无生存的希望。我们不禁要问,老贝尔曼是怎样染上肺炎的?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染上肺炎的?在此,作家故意留下了一个悬念,这个悬念到小说最后,才通过苏艾的嘴传达出来。而这时,我们尊敬的老贝尔曼已经在上帝福音的召感之下,正走在天国平坦或是旖旎的道路上。行文到此,整篇小说也就结束。我们读到这里,终于明白,老贝尔曼是为了挽救琼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当然,并不是说,老贝尔曼直接治好了琼珊的病症,但是,如果没有老贝尔曼的生命付出,琼珊的死亡是肯定的。因此,我们还是肯定地认为,正是老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才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如果没有老贝尔曼,琼珊的死亡必将提前到来。

综观这篇小说,我最深的感觉是,小说家通篇写了一个充满基督情怀的故事:无论是老贝尔曼还是琼珊,无论是苏艾还是医生,都具有明显的宗教情结。单就这几个人物的身份,他们的活动范围,他们的生活走向,他们的精神状况,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都是生存在社会底层,都是属于生命中挣扎的一群(虽然医生的状况稍好一些,但仍然没有例外)。与此同时,又都具有宗教般的善良感情:悲悯、友善、乐于助人。这其中,又特别是苏艾和医生。苏艾不但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照顾好琼珊,而且还尽一切可能帮助(如果老贝尔曼不去画常春藤叶,我不知道苏艾会不会去,按照人物个性与人物的相互关系,应该是苏艾去完成才更恰当一些,也更符合情理一些。但这样,却减少了艺术生命的感染力——无法突出老贝尔曼的生命杰作,也无法突出小说人物的内在丰满性,也就相对削弱了作者的真正意图)。医生不仅善良,而且还幽默谐谑,言语中展现的是一个可爱而值得尊敬的大夫形象:“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当然,最值得赞颂的还是主人公老贝尔曼,虽然这个人物仅仅出场两次。作家惜墨如金,通过肖像,通过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感人的老艺术家形象。而且,在整篇小说的表达中,作家对老贝尔曼的描写有意淡化,甚至连最感人的画常春藤叶的镜头都没有。这个情节的空白,需要我们读者自己去填补。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着冷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高的墙上,颤抖着身躯,调拌着黄色与绿色,在那冷冷的墙上,施展着自己整整积淀了一生的艺术才华。而与此同时,又毫无保留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按照博尔赫斯的观点,小说实际上是一种镜像,叙述只是为了抵达感觉的真实,也就是观念的再现;真正的艺术作品,描写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世界的轮廓:生命、死亡、梦幻、迷宫……一切的循环与结束、空间与时间。当作家在空间与时间之上,便把人生的一切经历,都上升为一个梦魇、一支乐曲、一声细语、一个象征。因此,无论怎样的小说家,都无法复原生活本身,我们平常所看见的生命真实,常常是一种艺术假象。根据这个观点,我们评价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是相当不恰当的。这篇小说,通篇单一:叙述单一,人物单一,情节单一,甚至表达单一。但就在这种单一中,我们看见了复杂的回归:人性整体的复杂向人性的单一回归,欲望的复杂向欲望的单一回归,道德的缺失与回归。这种回归是真实的。这种回归,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存在。在这种回归中,我们清清楚楚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这种善良的来源,不仅来自于文化,也不仅来自于社会,更主要的是来自于宗教,来自于基督的悲悯与温暖,来自于被悲悯的人性本身。

总之,小说的生命是社会的,这点可以肯定;小说的表达是自我的,这点也可以肯定。欧·亨利生存的社会时代,正是美国社会发展上升的时期,作家看得最多的,不仅仅是社会的整体际遇,也不仅仅是个人的遭遇,而是生命基础上的社会整体观照。这种观照,既能让生命自然膨胀,也能让生命悄然萎缩。在欧·亨利的十二部短篇小说集中,不少作品都是反映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的苦难,他们的遭遇,他们的善良,他们的悲悯,他们的爱,他们美丽而又忧伤的基督情怀。这点,与另一位世界级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作品理念异曲同工。

契诃夫在我的印象中,始终是一个面对世界微笑,背对世界流泪的人。他的《小公务员之死》,他的《凡卡》,他的《钉子》,他的《乞丐》,他的许许多多的篇章,都给人想流泪的冲动。也许,世界的悲悯都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在于人性的异化。

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单纯的艺术形象,对那个时代进行解构,这已经不是传统的道德意义,也不是逻各斯中心主义,更不是黑格尔的“感性、知性、理性”三部曲,而是在传统的人文理念下,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社会镜像。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反复与同一。也许,人类只有在宗教中,才能真正站立和纯洁起来。如果揭开生命的表面,也许其本质会更加憔悴。在此,我不想再从字面意义上作任何阐释。因为传统意义上的阐释,都是妄图在字面意义上建立起另外一层含义。这种含义会离世界的本原越来越远。正如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说:“阐释是智力对艺术的报复……阐释还是智力对世界的报复,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之外的影子世界。”

同类推荐
  • 只怪众生太美丽:从金庸江湖中读出的现实人生

    只怪众生太美丽:从金庸江湖中读出的现实人生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江湖,江湖不是男人的江湖,女人才是江湖中那朵最妖冶的花。任盈盈、郭芙、周芷若、赵敏、李莫愁、程灵素、黄蓉、殷素素、郭襄……那些浪迹江湖的青衫侠客里,有了或娇、或媚、或嗔、或怨的女子,才有了爱恨情仇的现实人生。金庸在写侠,也在写情,他写了“天龙八部”,也写尽天下众生。这本书里的金庸人物群像折射出众生的爱与痛,他们有的洒脱,有的痴心,有的倔强,有的圆融,有的赤诚……各有各的美。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这个世界的碎片,我们这些不完美的人,组成了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本书是萧红经典散文集。本书精选了《回忆鲁迅先生》《永远的憧憬和追求》等数十篇萧红的经典散文佳作,着重选择其散文作品中明白晓畅,语言明丽、新鲜的名篇,突出其擅长用朴实细腻的笔调来塑造人物和人世风景的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价值。
  • 白话文学史

    白话文学史

    民国十年(一九二一),教育部办第三届国语讲习所,要我去讲国语文学史。我在八星期之内编了十五篇讲义,约有八万字,有石印的本字。
  • 题画诗

    题画诗

    本书是饶宗颐“选堂诗词评注”丛书之一。收入饶宗颐十分擅长的题画诗76首,以及精选其所作题跋诗词中的精品辑录而成。画史常将画喻诗,以诗生画自添姿。以诗生画,以画喻诗,诗画交融表达了一种清奇之美。郭熙曾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道出了诗画相生之渊源。饶宗颐是诗人兼画家,他以“俯仰自得”的精神,用画诗来表达对人生智慧的追求。
  • 泉水

    泉水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太虚伪了,太爱面子了,说做不一致,没有不知道的事情,很会在人面前自吹自擂出风头,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吹唬的都快要飘起来了。有时候脸很大,不知道是胖的还是吹气憋的。
热门推荐
  •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陈石遗先生谈艺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逆天倾凰

    逆天倾凰

    #这是一个满级大佬失忆不失智的故事#【1】神域人人皆知,阿修罗界的龙神桃夭是神域第一杠把子,也是神域人人的骄傲。◎知道吗?她出生就拥有记忆,智力远超常人!◎知道吗?她仅用三年就创造了一个高科技位面,避免了无数战争!◎知道吗?她仅仅八岁就创办了如今的第一组织苍龙,仅用三年就统一了阿修罗界并蔓延到其余二界!◎知道吗?她创建的医学联盟拯救了神域一半的人!◎知道吗?她给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安宁生活!迷妹很骄傲,星星眼:我家爱豆最棒了!伙伴们也很骄傲:有此老大,夫复何求?中立派:这帅到没朋友的笑…撑住我被撩软的腿…【2】某天,满级大佬意外失忆,神域微客炸了。中立派:我就不信你这样还可以?数日后,他们查看家中产业,发现——咦?怎么一跃变成星际时代了?咦?这个联合国是什么鬼?咦?他们怎么也加入了?#我明明是中立派的!#满级大佬身后缀满星辰,她扬唇浅笑。“都是我的崽了~”“嗯。”官方死对头翩翩而来,在星辰之下,在习习凉风之中为她披上外套,微笑着拉起她的手,“跟我回家吧。”“要吃草莓冰淇淋才管用!”“好,听你的。”
  • 天云丛

    天云丛

    传闻中大荒时代战争巨人一族消失历史长河,誉为天才却修炼不出灵力,青道院十八学堂一一排斥,钟情红颜,遭遇杀害,被推下巨人谷侥幸存活下来,以为天生废材,残魂的太上战皇告知斗神战体,参悟巨人一族渊腾,领悟霸气之外是八荒,绝夕还是……,征服太古战刀荒古,齐聚十二星宿,终究成为斗神,还是斗魔?
  • 一品毒妃,邪王滚下榻

    一品毒妃,邪王滚下榻

    温婉凉薄的鬼手军医一遭穿越成了胸小还没脑的太傅千金!阴差阳错嫁给赫赫有名但却因为一遭战败从此阴郁邪气的战神兰起王,为此缠卷进皇权之中,且看她如何素手乾坤,名扬九州!她说:我愿意放弃自由跟着你守卫黎明百姓,是因为我始终都记得自己是一名军人,也是一位大夫,这是信仰!
  • 提督中年

    提督中年

    曾经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时代更替,成年人的童话也不仅仅是武侠了:人到中年,却遇上了人生三大不幸的中年丧子,林建国仰天怒吼,得到了孩子……嗳,怎么是舰娘?!老天!玩我!吼过了,日子还得过:嗳,嗳,来来,看看这个,电磁炮,射程受限于球面曲度,只有40多,不过速度快,用来防空不错……一颗爸爸的心,一群女儿的身,日子,就这么过着了
  • 花开月无声

    花开月无声

    18岁那年她带着一丝喜悦步入了母亲的书房,再次出来时,她犹如地狱走过一遭!母亲“亲手”将她推入“火坑”!从此,她从一个千金大小姐沦落成“千金小姐”!阔别五年,她又重新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城市,她便不再是从前那个任人摆布的布偶!
  • 情到刻骨,原来如此

    情到刻骨,原来如此

    他是江北司令,凶悍魁梧,狠毒霸道。她是江南闺秀,清丽温婉,貌美柔柔。他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哪怕要这个天下,我也会为你去打!她望着眼前的男人。一字一顿,无比清晰地说,我只想要你去死!一次次的逃离,一次次的禁锢,他为她甘愿舍弃一切,却不曾换她看他一眼。而他,梨花树下那抹微笑,却是他此生心底最美的痛!
  • 农女本色

    农女本色

    穿越不可怕,就怕穿过来被绑架!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哪里是家!捡个家,种个菜,绣个花。写写字,作作画,品品茶。田园生活,自得其乐,万事俱备,只欠桃花!可是,这突然掉下的桃花未免太多了些,她杂么觉得自己有被砸死的危险捏?一句话简介:身世不明农家女,富家安国满桃花。
  • 回忆黄埔军校

    回忆黄埔军校

    本书是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拟订的“文史资料百部经典”之一种。该书曾于1984年5月,黄埔军校创建六十周年之际,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黄埔军校》之名初版。收集了二十多位曾在军校任职或学习过的同志的讲话或回忆文章,生动真实地记载了黄埔军校官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同学习、生活和战斗的情景,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大革命时期的一个侧面并汲取国共合作失败的历史教训,以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和祖国统一的实现。
  • 守护我的那颗星

    守护我的那颗星

    从染七见到他之后,每天晚上都会做一个梦,这个梦纠缠了到了她十七岁。“我不负你。”“对不起,不能守护你了。”“抱歉,我们在一起本就是个错误。”“你看,说好的答应我不哭的,怎么又哭了。”“我还想护你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