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000000091

第91章 《冰点》专版主编清华演讲(1)

李大同

李大同,1979年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历任报社驻内蒙古自治区记者、机动记者、科学部副主任、学校教育部主任兼科学部主任。现为《中国青年报》高级编辑,编辑中心副主任兼《冰点》专版主编。

1985年凭借《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突破了以往新闻界非黑即白的两极报道模式,首次将“灰色带”人群作为新闻的考察对象,以“进行式”报道取代传统的“结论式”报道,使新闻更加逼近生活的复杂度。这组报道后来被新闻界公认为是新时期深度报道的“开山之作”。20世纪80年代其他的代表性报道还有《第五代》、《倾斜的金字塔》、《命运备忘录》、《护士职业采访札记》、《两代知识分子对话录》等。90年代,由于创办了名牌栏目《冰点》再度名噪一时。

我看过了你们传给我的问题。我来以前有个要求是私人问题,不要宏大叙事。但是同学们提的问题大多数还是“宏大叙事”。比较专业的问题才是问题,一般性的问题我也犯傻。你有什么经验,有什么感受,我就不知道谈什么,谈20年的从业经验,那么多,怎么谈呀!因此我倒希望你们以后要是再请所谓的名家,所谓的名记者,来给你们讲他们的故事,你们应该先研究一下他。这样你们脑子里才会有问题,才会有真正的问题。

一个记者,他一生之中在干什么?就是在提问。一个记者基本工作形态就是提问。区别一个好记者,一个一般记者,一个坏记者的水平,就在于他提的问题的水平。有一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本来一个采访对象的层次很高,但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平庸的问题,就有可能把采访对象的层次拉下来。因为你的问题太差了,他不知道该怎么样回答。因此,想进入这个行当,第一个应该提高的就是提问的技巧。一听提问,就知道记者的水准,是不是平庸者。刚才谈一下对大家问题的感受,然后,我就往下扫。因为把这些问题扫荡之后,我估计大家就会有真正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典型的学生问题。“你学生时代的理想和憧憬,以及有意无意为之做的准备?”坦率地说,我们当学生的时候还谈不上什么憧憬不憧憬,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前期,我是一个老三届。67年初中生,按今天的标准是刚刚脱盲吧。斗大的字认识一箩筐。“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两年“文化大革命”浩浩荡荡。开始上山下乡,一下去就是10年。我是去内蒙古草原,在草原上一待就是10年。因此没有什么职业憧憬,第一是为自己活下去,第二是自学,不能被社会落下。知道再上学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了。因此我们上山下乡的时候拉去了4牛车的书。草原上是游牧,一年搬4次家,我们每次搬家共有10个牛车的东西,其中4个牛车是书。老乡们都特别惊讶,你们要这些本本干啥呀。可是没有这4牛车书,这10年草原生活就不知道该怎么过。闷也闷死了。所以没有什么憧憬,不像现在,大家都有很多憧憬,不仅有国内的憧憬还有对美国的憧憬、英国的憧憬,是吧!(哈哈大笑)

第二个问题是你是怎样走上新闻工作这条路的,你有过什么曲折,你又是怎样应对这些曲折的。你说这是不是宏大叙事?我走上新闻工作这条路是阴差阳错,大家知道中青报是1966年被停刊的,一直停了12年,到1978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文化大革命”结束了,这才开始讨论恢复中青报,开始重建中青报。当时编辑部的编辑记者也是七零八落,找不着人了。除了找回原来的一些老同志以外,编辑记者,都重新招募,我就属于第一批被招募的。当时还在内蒙古,多少有一点北京的资源,因为我就是北京人嘛。有人听说了这个消息,说中青报在招人,其中要招驻内蒙古的记者,条件是蒙汉兼备。恰巧我在那儿混了10年,蒙古语非常地道。因此就通过我这些资源把个人情况传递过去,我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连考察都没考察,就进了中青报。当时对第一批记者的考察非常严格,三人小组到各省去,唯独对我没有考察,你这人再棒,他可能不会蒙古语,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条件。不过那也得看看我的文字功夫怎么样。我家里赶紧把我的信都传过去了(当时的信和现在的不是一个概念,高度政治化,通常一封信要写10 000字)(惊讶声)。也没什么作品,在草原也写写小说,就把写小说的本本寄到报社去。报社就根据这些信和本本对我进行考察。信件证明这个人“思想解放”,本本证明这个人文字功夫还不错,于是我就成为复刊后第一位驻内蒙古记者。

可是我根本就没想到我这一辈子要干新闻。大家知道,新闻作为一个行当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你们都不能想象,我们刚进报社时新闻的运作方式——这一周都登什么东西,上周末都列出来了,那个时候是一个典型的计划新闻时代。

人生曲折就不说了吧,人生曲折对咱们这个行当没什么意义。就个人而言,最孤独,最绝望的时候,也体验过。当我的同伴们都走了以后,我一个人在草原上过了3年。一个人,方圆几十里地就你一个人。你在那儿过3年,你才知道什么叫寂寞。听到一声狼叫你还感到亲切。(学生大笑)

也给大家讲一讲刚做新闻是个什么心态。报社把你弄去就给你发了一大堆本子稿纸,硕大的手电筒,雨衣,这就是我们当时所有的设备。我就傻了,什么叫新闻呀,不知道,怎么干呀,就现学吧。让家里有什么关于新闻的小册子给我寄来。第一条,新闻要有导语,什么叫导语呀,(窃窃笑),还得查词典,词典还没这词,现在有。这个导语怎么解释呀,“一条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更傻了,我把最重要的事实都放在导语里,我下头还啰唆啥呀!(笑)我对新闻莫名其妙,不明白。什么《新闻基础导论》,哪个教授写的,什么宣传方针政策,有一段时间就非常痛苦,写不出来东西。可你看别的那些地方的家伙,天天头版头条,给你造成巨大压力(大笑)。内蒙古又是个消息非常闭塞的地方,也不会有什么先进经验,闹得我总也写不出稿子,可这不行呀!所以我走另一条路,什么路呢?写内参,内参好呀!都写坏事。哪坏写哪,包括一些重要的思想争论。内蒙古有一些很有思想的青年,我很快就跟他们混得很熟。我当时有个外号叫“内参记者”。公开报道什么也写不出来。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干了两年,连自己都觉得愧对江东父老,这才开始研究新闻,当然不能根据教科书了。

从哪学?从西方学。慢慢有所感觉。当时有一支对新闻构成巨大挑战的力量——报告文学。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报告文学叫《哥德巴赫的猜想》,当时所有的报纸都在头版头条全文转载。你说这让新闻工作者何等汗颜?你作为一个集团拿不出来的东西,人家一个作家写出来,你还得从头到尾转载。

当时出了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起了重大影响,包括对拨乱反正,远远超出了报纸所能反映社会的深度。这种情况给我们这一代记者刺激很厉害,我们研究了报告文学的名篇,究竟好在哪?然后我们开始确立了新的写作范式。这时,我就开始小试牛刀。选择一个对象,写他个长篇通讯,当时写了1万多字。当时中青报只有两个“大记者”有资格写1万字的通讯。只有这两个人才有资格写一个版的通讯。我是新招募的记者中第一个向名记者挑战的。我看看行不行。四易其稿后,当时我认为拿到任何一家报纸他都会用。研究报告文学的心得全用上了。兴致勃勃地交到了记者部。第二天,记者部主任通知我,被枪毙了!(大笑)理由是什么?过于“华丽”。多亏了当时的副主任,他很喜欢,提了个妥协:“能不能让总编辑老钟看看?”勉强同意了。过了三四天,我的好朋友敲门,一开门他就唬着个脸。我说怎么了,“又被枪毙了”。当时不敢相信,胡说!他一下就乐了:“自己看吧 !”发稿签上写着“一、很好!作为今年第一个典型发表,头版头条!二、配图片!三、配社论!四、请大同再推敲一下文字。”你看看(哈哈)我得意洋洋回到内蒙古。哈哈,我也能写出一个版的报道,我也行呀,不光是内参记者呀!

没过几天,我就被抽回来,担任机动记者。到了报社以后,就接到一个让人痛苦的活儿!当时胡耀邦批了两个城市:佳木斯、襄樊。就这两个城市,精神文明、物质文明都不错,要大力宣传。这活儿就落到机动记者身上。这活儿急,告诉你必须某一天拿出稿子来。路上,带采访,带写作。只有13天,要写出一个市来,你说可怕不可怕?昼夜兼程,先冲到哈尔滨,疯狂运转。最后都来不及了,告诉市委组织8个部门负责人等着,不听什么全面汇报,就讲个故事,就这么干。到了最后那天晚上写作,我们写到凌晨四点半,写完后就冲到卫生间哇哇地吐,因为烟抽得太多了,而且眼也直了。这篇稿子在报纸上又是一版,又是1万字,更加确立了我在报社的地位。

正好那会儿重新启用我的舆论很强烈,说是启用李大同吧,给他得了。既然报社上上下下都吵着要让我重新工作,因此这两块版就给了我。总编让我搞点专题什么的,也就是说,去掉双休日,两天半我得拿出一个整版的专题来。根据20世纪80年代的经验,一个部门,比如科学部,教育部,经济部,一年就搞出这么三四个专题报道,很了不起了。现在你要我一年104个专题!其实当时我就知道没戏。领域、形式都没有,怎么弄?要不是我赋闲5年,我根本不会要。可是闲的时间久了,有那么两块版,还挺好玩的。这就是“冰点”问世的情况。

什么是冰点?首先,形式上我想了想。能否办成组合新闻版?不行,所有的版都是组合新闻版,你这个组合新闻版有什么特色?人家为什么要看这块版呢?不会有的,因此组合新闻不行。领域又是什么呢?所有的领域都被瓜分干净了,结果你什么领域都没有了。这实际上就告诉我,你只有一条路,就是没有领域,所有的领域你都去趟一脚,叫做全领域。组合式新闻不能搞,我只有专题形式,就是一个版一篇。但是这个形式,不仅本报没有,其他各报也没有,但这是没有选择的。这就是“冰点”。千万不要弄成热点,叫“冰点”有很大为自己留后路的意思在里头。当时也很生气,每个报,每个媒介,都有叫“热点”“焦点”的栏目或报道。什么是焦点?受众那儿是不是焦点呢?没人问,自己命名为“热点”“焦点”。因此当时起这个名字就是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闹焦点、热点,那还有什么点呢?只有冰点了。

当时一看李大同重新出山呀,记者们都很兴奋呀。看看这家伙能干出来什么,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编呀,90年代还行吗?很有悬念。

当时我身边集齐了十几个记者,都很不错。我说:你们报题目吧!那题目才叫宏大叙事呢。南水北调,国企解困,环境生态,三角债……篇篇都是国务院总理考虑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记者的思维定势。认为一个版就得这样的题目才压得住。

我就不喜欢这样的题目,说:重要不重要?挺重要的。跟我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关系。你想想,如果你自己都无所谓的题目读者会有兴趣看吗?不会有兴趣的。所以当时来一篇稿子我毙一篇稿子,全部枪毙!大家就急了,你说写什么?我说写粪桶啊!这是什么题材?冰点的开山之作,第一篇。

题材源于94年十月份的《北京晚报》,一张小照片,猛一看看不出什么,但一看字心里就咯噔一下。文字说明是:北京还剩7只粪桶,挑粪桶的全是老知青。这张照片拍的是一个背影,一个挺暗的胡同里一个。我开始正式接这个版的时候,这张照片就始终环绕在我脑子里。我就认为这是一个重要题材。当时我没有今天这么清楚,等到这篇报道真的打响了,我才开始梳理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题目,那就是这个题材首先是一个命运的主题。

今天在座的各位,不太清楚粪桶在20世纪50年代那是象征什么,那是思想革命的最高境界。什么叫时传祥?为什么万里的儿子背粪桶?为什么背起粪桶还得晃一晃,让那粪水洒得满头满脖子?因为心红才不怕这个,才有国家主席的接见,那是执政党教化人民,给粪桶贴上这样的标签。完全为了政治教化。当时粪桶就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今天,它重新回归了本来的地位——社会的最底层。

这粪桶和哪一代人交叉上了呢?和知青这一代人。当时他们回北京就一条选择,挑粪桶。因为北京还有一些胡同,车开不进去,必须有人去把它背出来。这些北大荒知青为了一个户口,回来干这个,农民都不干这个。这两个命运交叉到一起,我感到有人会读,构成了跌宕,构成了人们感悟的一种空间。

在我们全部记者都失败以后,我们最漂亮的小姐,娇滴滴的,去搞粪桶去了。既然有人自告奋勇了,我就开始交代要求:从他起床开始跟起,一直跟到一天的工作全部结束,每一个细节都要观察到,这是采访的第一步;第二步,所有这些挑粪工的家都要去,亲自看,在家里要和家人一起谈,做到这两条,这个稿才叫成功。

我们这位漂亮小姐为了去采访挑粪工,找不到可以穿的衣服,现去借了一件脏兮兮的破夹克,凌晨4点钟到了那家去。出车时还照顾她,冬天,她和我们一个摄影记者跟了一整天,直到挑粪工进入他们的澡堂子了,这采访才算结束。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小姐两次呕吐,跟着人家背着粪桶走了5趟,每一趟看他什么表情。

什么叫采访?用眼睛看才叫采访,我们大部分记者就是耳朵采访。大家注意我们的新闻,大部分都是耳朵新闻,没有眼睛新闻,没有目击新闻。

这时候时间已经非常紧了,离出刊只有1个月的时间,赶紧写稿。但初稿就是素材的堆积。当时再建构已经来不及了。还有十几天的时间稿子还没有拿出来呢。这时候编辑的责任就是明确告诉记者怎么写,然后你还得做第二手准备,二稿不行,那就得自己上——这时候我已经把材料吃透,甚至我还请了这些工人吃饭。我要看他们,我要产生面对面的感觉。但就是吃饭都让我感动:请一大桌子,主要是采访,说了两个多钟头,说也差不多了吧,该走了吧。竟然,这挑粪工站起来:“这菜,我们能拿走吗?家里的孩子一星期没见肉了。”就这件事情,让你眼泪都快出来了。我也是一个插队10年的知青,深知这帮人有多么委屈。第二稿拿出来时,结构上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然后开始打磨。就是为了这篇稿子,本来准备元月3号出刊,推迟了3天。当总编辑签字时,我也不知道这篇东西到底有没有人看,你突然闹出个粪桶来,谁看?

同类推荐
  • FBI沟通术

    FBI沟通术

    许多人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烦恼,并不是完全因为能力方面出现了问题,而可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上的挫折造成的。每个人都需要沟通,但是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众所周知,FBI的工作效率在全球众多组织中都是卓有成效的,其工作人员超强的沟通能力为其完成工作提供了极大助力。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与各种不同对象之间进行沟通的技巧;如何在不同环境中选择最合适的沟通方法;如何解决沟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和困难;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最有效的沟通;如何接近难以接近的人物,包括不可企及的人、性格古怪不容易沟通的人、圆滑而难以进行有效沟通的人、麻木而需要引导的人等等,当然也包括普通的人际沟通理念和技巧。
  • 职场奋斗记:我在职场二十年

    职场奋斗记:我在职场二十年

    《职场奋斗记:我在职场二十年》是由国内知名作家雾满拦江先生总结其在职场二十年来的人生经验编写而成的。作者从社会博弈学的角度描述了亲身经历的职场真实事件,旨在帮助我们掌握一种能力:获得机会的能力。职场中的许多人并不缺乏能力,而是缺乏机会,他们空有一身才华,却无法获得让自己展示的人生舞台。在书中,雾满拦江先生将会告诉你:获得机会的能力远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如果你没有能力获得,那么你的工作能力也几近毫无价值。读者朋友们,如果你想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那么就有必要从雾满拦江二十年的得失中学习一些博弈的基本常识。
  • 人生哲理每日读

    人生哲理每日读

    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能够成功。乐观、豁达、智慧的人生应该是快乐的,简单而积极的。有些人的心灵被欲望、消极、忧伤的灰尘蒙蔽得太久,看不到蓝色的天空。如果你想不断地修炼自我、追求卓越的品质,如果你愿意重新丰富自己的思想,如果你渴望提高生活的质量,如果……那么你就翻开此书吧,在闲暇时细细品味其中的甘甜,在苦闷彷徨时思考心灵的方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管你是浅尝,还是深品,本书都能给你安慰,给你鼓舞,给你力量,帮你开启成功、幸福的人生之门。
  • 谁也骗不了你

    谁也骗不了你

    如果你无法阻止别人说谎,那就学会永远不上当。一本帮你在第一时间快速而准确地识破谎言的书。3分钟识破谎言,5分钟看透人心,练就识人的眼力和心力。读懂人性的真相,掌控人际交往主动权,做人际博弈中的赢家:
  • 给心灵洗个澡(青少年版)

    给心灵洗个澡(青少年版)

    如果你的心情也总是很糟糕,如果你对以上问题也是很迷茫,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那么,请你一定要阅读本书。因为本书能帮助你破译这些人生的“密码”,并帮你走出困惑,教会你如何调适自己的心情。它如一道“心灵鸡汤”,在“滋补”你心灵的同时,也能带给你心灵的平静!
热门推荐
  • 从塞尔达召唤开始

    从塞尔达召唤开始

    一切都要从不救公主就可以一直玩下去的骑士游戏开始。就算美女如云又如何,她们总希望我是弯的……
  • 无限穿梭沟通群

    无限穿梭沟通群

    齐天大圣“你们谁有玄铁石?我需要打磨一下我的如意金箍棒了。”卧龙诸葛“玄铁石?那可不太好找……”鬼才郭嘉“这……确实很难找。”等一下……这是什么鬼啊,我白月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群聊里啊……这帮人的名字也好奇怪啊……事实证明,这不是一帮假神仙,而是真的,于是,白月的崛起之路就此开启。(作者ps:实际上这段和正文没多大关系,可能是我脑抽了,实际上其实是……算了,进来看看不就好了?)
  • 你苏我甜

    你苏我甜

    作为一个游离在众界之外的神,她沉睡万年,万年后醒来守护她的人不见了,只留下一颗灰扑扑的珠子,于是她带着小狐狸踏上了寻找他的道路。小狐狸:主人,我们去凡世去做什么青妤:丢了东西呢。某男主:丢了什么,我帮你找。青妤:你。某男主:……(他不是东西。)小狐狸:主…主人,他带着人追来了。某男主:你不是说带我回家吗?某妤抱着小狐狸团吧团吧,带带带!
  • 让学生尊老爱幼的故事

    让学生尊老爱幼的故事

    他的妹妹15岁,怀念姥姥,舅舅,我的哥哥,大哥回家,哥哥,你是一株月光下的向日葵,大哥那个,3分钱的朵拉,忘不了奶奶的谎言。
  • 最强阎女复活系统

    最强阎女复活系统

    【复活系统已开启,请玩家入场!】阎琼,她是绝世阎女,天生反骨,负责判世间不公之事,却差点带魔族灭了天庭。天帝以让她不死不灭千万次作为惩戒。轮回道前她竟放出豪言:“天帝不公,轮回终有尽头,倒那时我仍要逆天!”千万次的历劫,焚骨酒被饮尽,轮回终有尽头。重生异世,这一世她是哑女布衣,医圣女徒紫菀,也是大家之女夸月。历尽世间断舍离后,最强阎女觉醒复活,可她身处之地却仍在异世。【复活系统出现异常,请玩家火速千万地下城避难。】可笑!我一代绝世阎女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且看我如何斗天闯地,觅得旷古殇情!
  • 文字生涯

    文字生涯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 修真之魔尊哪里走

    修真之魔尊哪里走

    严非渊曾是史上第一个修炼到渡劫的魔修。一个可以吊打所有人的大佬。超级棒= ̄ω ̄=然而如今。吐血,吐血,吐血!严非渊:如果我死了,只有一个原因。是吧,作者。(面瘫脸)作者:上帝在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给你开启另一扇窗。所以,即使丢了六魄,舍夺重生,你依旧会是一个开挂的男人,放心。
  • 神烈传

    神烈传

    湖北村的一场屠杀,只有武小烈和武倩倩二人幸存。历尽艰辛,武倩倩被月华宫收入门下,武小烈被推荐到天下正道第一门派——天极派,但是…
  • 蜜婚:霸宠娇妻

    蜜婚:霸宠娇妻

    【宠文,爽文,1对1,双洁】他是萧氏帝国的掌权人,尊贵神秘,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他说,世上只有我不要的,没有我要不了的。然,终有一日,世上也有他寻而不得之人。是谁在记忆中留下那一绽光芒?是谁在心尖留下一丝悸动?是谁招惹了他,又转身忘却?元家养女苏眠,性情寡淡,此生立志守元氏经年。可不知为何,自从初见起,男人便以强势的姿态入侵。商业版图上,他步步为营。生活细节上,他润物细无声。宠她方式上,没有最宠只有更宠。她爱看他笑,那他便一笑醉红颜。他的人生信条,自此只剩宠妻,宠妻,再宠妻。【一句话简介】这是一个高冷腹黑男追妻路上宠妻无上限的酸爽爱情故事。【精彩片段】片段一:她被男人抱在怀中,心跳如雷。你要干什么?我要吻你,另外再告诉你,我要你!她错愕他吻的心醉神迷。他轻舔一下唇,味道真是好极了。片段二:某日电台专访:主持人问:萧总是如何追上萧夫人的?萧枫:送秋波送吻送人。主持人又问:萧总夫妇平时都是如何互动的?萧枫答:地板,沙发,餐桌,阳台,卫生间,床上,能互动的地方都一直在互动。主持人再问:萧总做的最满意的一件事是什么?萧枫:把自己打包送给萧夫人。主持人抚额,这哪是做节目,这是撒狗粮来了,虐死单身狗的节奏。最后萧总发表爱妻宣言:这一辈子生是萧夫人的人,死是萧夫人的鬼,他要把萧夫人当女儿宠!本书又名《总裁撩妻上瘾》《追妻三十六计》
  • 九朝怎觅伴君时

    九朝怎觅伴君时

    “苏吟是谁?”她是曾和九朝帝子相爱的南海岸民。“尹儿是谁?”她是即将被鱼洲皇子强娶回的海君之女。“为何强娶?”尹儿本与九朝帝子有婚约。“苏临臣呢?”她是苦命原主的逆袭者,哟哟切克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