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0200000059

第59章 杂篇(上)(7)

万物之中全都有其自然之理,顺应就会逐渐明朗清晰,深奥的道理之中都存在着枢要,而任何事物产生的同时又必然出现相应的对立面。那么,自然的理解好像是没有理解似的,自然的知晓好像是没有知晓,但这“不知”之后方才会有真知。深入一步问一问,本不可能有什么界限,然而又不可以没有什么界限。万物虽然纷扰杂乱却有它的根本,古今不能相互替换,但是无古无今、无今无古谁也不能缺少,这能不说是只显露其概略吗!何不再深入一步探问这博大玄妙的道理,为什么会迷惑成这个样呢?用不迷惑去解除迷惑,再回到不迷惑,这恐怕还是当初的不迷惑。

【品读庄子】

道在知与不知间

本章节讲如何体道。譬如行路,路是人走出来的,但并不是一个脚印挨着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中间的空白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让人想起了老子“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的话。看到了“有”的作用,更看到了“无”的作用,这是老庄共同的特点。所以体道重要的不是在于知,而是在于不知。道就在知与不知之间,就如行路,路在脚印和非脚印之中。

生命的支点

一个有智障的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他整天哭闹,并且做出吓人的模样,身体不停地扭动,没有人能够让他停止下来。6岁的时候,还说不好一句话,连背诵一个单词都十分困难。而且他开始不愿见生人,并被医生诊断告知得了自闭症。

没有人能教育他,父母只得求助于康复中心。可是当他被带到一家儿童教养中心时,那里的老师也无法管教他,因为他不停地在课堂上尖叫,让其他儿童惊吓不已。

老师说这样的孩子没救了,让他自生自灭吧。有一天,孩子发现了地上有一支水笔,就用它在地上画了一道线。然后,他不停地玩着这支水笔,不断在地上画着线条,没有人阻止他这么干。

第二天,他继续画。细心的老师发现了他画的这些线条,惊呼:“天哪,他竟然会画画。”

其实,这些线条并不是画,只是一个智障儿童能画出圆形、方形的线条,但这足以让人惊讶。

老师没有像往常一样夺走他手中的东西,而是在地上铺上白纸,让他在纸上画;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这个孩子就一直抓着他的水笔,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在作画。没有人指导他,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和水笔。

十年后,他的画被人拿到了拍卖会上,结果意外地卖出了,而且被许多资深画家看好。

他就这样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辅乐,苏格兰人。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一百多次,已卖出一千多幅,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现在许多人在感叹一个有智障的孩子竟然可以成为画家,但谁都忽略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他眼里没有其他的诱惑和干扰,只有他的水笔,即使在吃饭的时候还握着它。有几个正常人能做到这一点?

单纯、专注、智慧,这就是人生命的三个支点吧。

则阳

“则阳”是篇首的人名。本篇内容仍很庞杂,在于窥探性命之情实,体悟道体之神髓。全篇大体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写了头十个小故事,用人物的对话来说明恬淡、清虚、顺任的旨趣和生活态度,同时也对滞留人事、迷恋权势的人给予抨击。后一部分则讨论宇宙万物的基本规律,讨论宇宙的起源,讨论对外在事物的主体认识。

刘凤苞在《南华雪心编》中说:“《则阳》一篇乃杂篇内鞭辟入里、剥肤存液之文。”且庄子以其“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的逍遥笔法,看似毫无章法,胡乱而来,胡乱而去,却是大笔如椽,深入浅出,剥皮剔骨,将道术的精粹之义诠释出来。

而庄子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对社会或者个人认识的相对论,甚至在哲学范围内的不可知论。但他的问题也在于对相对论的泛化,使得任何一个问题都形成了一个自我解构的圈套。庄子用美之相对、善之相对,来论证事物的不可知。不可知既然是绝对的,倒不如处在于虚空的环中,以应对精神和世俗的巨变。这也是本篇承接内篇《齐物论》而来的一条线索。

明代杨慎说:“是篇自则阳、王果称山樊隐德,以镇市朝奔竞之风,次化世人徇物之失,次渺当时好战之君,次言欲恶之为孽。此皆示应世理身之要。至于散异同,化虚实,必超乎言默之表。而道斯存矣。”

清代方人杰说:“一篇记述文字,前碎叙,后总论,极精有微之理,每从粗俗世故中,最无要紧处曲折隐跃,人情入化,自是喉舌间具有炉锤。后世惟司马子长、杜子美、苏子瞻为得其妙。然其一种天姿,在人意中,出人意表,可望不可即,终不易至也。”

清代宣颖说:“一层进似一层,如云之冉冉而起,至晋人所云,则海阔天空,开人无限识量矣。晋人之论既妙,又得惠子末后一番渲染,愈见其妙也。高道尧舜,譬犹一映,绝顶大言,出之轻妙。李太白诗云:‘下士大笑,如苍蝇声’,从此脱去,已是第二蟹矣。”

近人朱文熊先生说:“陆树芝曰:‘此篇明大道不可名言。人当止其所不知,不可求之迹象,不可求之事物,必言默两忘,乃有当于大道。’余谓庄子当更有用意所在。庄子此篇,似为孟子游齐游梁,及孔子游楚而作也。此又庄子不言而言,言而不言之微意也。”

【原文】

则阳游于楚,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①?”

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

曰:“冬则擉戳鳖于江②,夏则休乎山樊。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之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③,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夫冻者假衣于春,暍者反冬乎冷风④。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桡焉⑤!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爵禄而化卑;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而一閒其所施。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故曰待公阅休。”

【注释】

①谭:通“谈”,推荐。②擉(chuō):刺。③颠冥:沉迷。④暍(hē):中暑。⑤桡(náo):通“挠”,削弱。

【译文】

则阳周游到楚国,夷节向楚王谈到则阳,楚王没有接见他,夷节只得作罢归家。则阳见到王果,说:“先生怎么不在楚王面前谈谈我呢?”

王果说:“我不如公阅休。”

则阳问:“公阅休是干什么的人呢?”

王果说:“他冬天到江河里刺鳖,夏天到山脚下憩息。有人经过而问他,他就说:‘这就是我的住宅。’夷节尚且不能做到,何况是我呢?我又比不上夷节。夷节的为人,缺少德行却有世俗人的智巧,不能约束自己做到清虚恬淡,用他特有的办法巧妙地限人交游与结识,在富有和尊显的圈子里弄得神情颠狂内心迷乱,不是用德行去相助他人,而是使德行有所毀损。受冻的人盼着温暖的春天,中署的人刚好相反,得求助冷风带来凉爽。楚王的为人,外表高贵而又威严;他对于有过错的人,像老虎一样不会给予一点宽恕;不是极有才辩的人而又德行端正,谁能够使他折服!

所以圣人,他们潜身世外能使家人忘却生活的清苦,他们身世显赫能使王公贵族忘却爵禄而变得谦卑起来。他们对于外物,与之和谐欢娱;他们对于别人,乐于沟通、混迹人世而又能保持自己的真性;有时候一句话不说也能用中和之道给人以满足,跟人在一块儿就能使人受到感化。父亲和儿子都各得其宜,各自安于自己的地位,而圣人却完全是清虚无为地对待周围所有的人。圣人的想法跟一般人的心思,相比起来差距是那么远。所以说,要使楚王信服还得期待公阅休哩。”

【品读庄子】

善行厚德非一日成就

则阳游说到楚国,意欲干禄楚王,取得富贵。殊不知他拼了命想去求见的楚王,却是一个暴君。而作为引见的夷节,也是一个沉迷于利禄的人,他“无德而有知”,“固颠冥乎富贵之地”。这些人,与另一组人物形象王果、公阅休成为鲜明的对比。王果劝告则阳的一番话十分含蓄,他没有直接点出则阳之失,只是对隐者公阅休的优游生活作了令人神往的描述。

公阅休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甚至在霸气十足的楚王心中,公阅休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连大臣们都自愧不如。通过对公阅休的赞誉,盛赞了隐者的品德和魅力。

此外,本章节还议论了隐士、圣人善行厚德的根由所在,即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环中枢要,远离了是非之争,施行了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

善行厚德非一日成就,而是发自内心、日积月景、潜移默化的结果。

以善唤醒善

在一个村子附近的公路上,常有载满物资的货车经过。贫穷的村民打起了公路的主意。他们把公路刨得坑坑洼洼,过往货车必然减缓速度,他们便趁机哄抢车上的货物。

一天、有辆载满袋装淀粉的货车途经这条公路,村民们又一次将淀粉哄抢一空。货车司机没有迅速报案,而是紧跟在抢他淀粉的村民后面进了村。

他请求村民们还他淀粉,村民们非但不还,还叫他快滚,否则就乱棍打死他。

司机说:“你们不还我淀粉也行,但你们千万不能吃它。”村民们说,抢来的东西我们想吃就吃,想卖就卖,关你屁事。

有个村民甚至当着他的面,扯开一袋淀粉的缝线,抓起一把淀粉就要往嘴里塞。司机吓坏了,大声制止:“不能吃,这是工业用的淀粉,有剧毒!”那个村民愣住了,硬生生把手收回,他半信半疑地牵来一只狗。狗尝过淀粉后,立即倒地而死。

村民们都震惊了,他们震惊的不是狗的死亡,而是司机那颗善良的心。村民们惭愧地把抢来的淀粉一袋不少地送回了司机的车上。

从此,再也没有一个村民当车匪路霸,这条公路又恢复了以往的安宁。

宽容为怀,慈悲为本,有时或许能唤醒犯罪分子心灵深处善良的本性。

【原文】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而不知其然,性也。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①,人则从而命之也。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

生而美者,人与之鑑②,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③;虽使丘陵草木之缗④,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十仞之台县众闲者也⑤!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阖尝舍之!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⑥,其合之也若之何?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为之司其名,之名嬴法,得其两见。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容成氏曰:“除日无岁,无内无外。”

【注释】

①摇作:动作。②鑑(jiàn):通“鉴”,镜子。③畅然:喜出望外的样子。④缗(mín):茂盛。⑤闲:尊敬,敬仰。⑥洫(xù):败坏。

【译文】

圣人通达于人世间的各种纷扰和纠葛,周遍而又透彻地了解万物混同一体的状态,却并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出于自然的本性。为回返真性而又有所动作也总是把师法自然作为榜样,人们随后方才称呼他为圣人。忧心于智巧与谋虑因而行动常常不宜持久,时而有所中止,又将能怎样呢!

生来就漂亮的人,是因为别人给他做了一面镜子,如果不通过比较他也不会知道自己比别人漂亮。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见了,又好像没有听见,他内心的喜悦就不会有所终止,人们对他的好感也不会有所中止,这就是出于自然的本性。圣人抚爱众人,是因为人们给予了他相应的名字,如果人们不这样称誉他,圣人也不知道自己怜爱他人。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好像听见了,又好像没有听见,他给予人们的爱就不会有所终止,人们安于这样的抚爱也不会有所终止,这就是出于自然的本性。

祖国与家乡,一看到就分外喜悦;即使是丘陵草木使她显得面目不清,甚至掩没了十之八九,心里还是十分欣喜。更何况亲身见闻到她的真面目、真情况,就像是数丈高台高悬于众人的面前让人崇敬、仰慕啊!

冉相氏体察了道的精髓因而能听任外物自然发展,跟外物接触相处没有终始,也显不出时日。天天随外物而变化,而其凝寂虚空的心境却一点也不会改变,何尝舍弃过大道的精髓!有心去效法自然却得不到效法自然的结果,跟外物一道相追逐,对于所修的事业又能够怎么样呢?圣人心目中从不曾有过天,从不曾有过人,从不曾有过开始,从不曾有过外物,跟随世道一块儿发展变化而没有废止,有所行动也是那么完备因而不会受到败坏,他与外物的契合与融洽又将是怎么样的呢!商汤启用他的司御门尹登恒做他的师傅,而他随从师傅学习却从不拘泥于所学。能够随顺而成,为此而察其名迹,对待这样的名迹又无心寻其常法,因而君臣、师徒能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仲尼最后弃绝了谋虑,因此对自然才有所辅助。容成氏说:“摒除了日就不会累积成年,忘掉了自己就能忘掉周围的事物。”

【品读庄子】

不要忽视生活中的点滴

本章节中,庄子对“美”作了评论。他认为对于美的自然态度是“若有若无”,“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而“圣人”对于爱人之名,也是如此,“若有若无”,保持着人的本性。

但是,一旦谈到“旧国旧都”,庄子立刻发出了“望之畅然”的感叹,这是回到本性的愉悦。虽然旧国旧都被草遮去了大部分,但只要看到了,那就够畅快的了。就像人的本性虽然受损,只要及时返还,就能令心神愉悦。后世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望见旧居,他“载欣载奔”。他的欢乐,也不只是重回家园,更主要的是返于自然,返于本性。

“旧国旧都”一段中说“除日无岁,无内无外”,这句话极富哲理,意思是说:岁月长河是由一天天积累而成的,行为风范是由内心修养积景而成的。

千万不要忽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作用,它久积而成的力量足以决定我们一生的行为向善或者向恶。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这就是随顺自然而得道。“环中”即无,故而说“圣人未始有物”。但在内心虚静的同时,仍有外物的运行,故而说“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归之一点,就是心内无物,身外有物;内心虚静,外物运行。而得道随成,就要内外自然冥合。所以说“除日无岁,无内无外”,内外是合而为一的。

爱是一盏灯,你要好好地去选择

他和她结婚时,家徒四壁,除了一处栖身之所外,连床都是借来的,更不用说其他的家具了,然而她却倾尽所有买了一盏漂亮的灯,挂在屋子正中。他问她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去买一盏奢侈的灯,她笑笑说:“明亮的灯可以照出明亮的前程。”他不以为然笑她轻信一些无稽之谈。

渐渐地,日子好过了,两个人搬到了新居,她却舍不得扔掉那一盏灯,小心地用纸包好收藏起来。

不久,他辞职下海,在商场中搏杀一番后赢得千万财富,像所有有钱的男人一样他先是招聘了个漂亮的女秘书,很快女秘书就成了他的情人。他开始以各种借口外出,后来干脆无须解释就夜不归宿了,她对他以各种方式挽留均无济于事。

同类推荐
  •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信仰之问(爱智书系)

    我们当然知道,宗教就是信神。然后你也许要问:“不教哲学家既然研究宗教,那他们可不可以告诉我,究竟有没有神?究竟什么是神?如果没有神,信宗教的人去信一个没有的东西,不是太傻了吗?听说牛顿和爱因斯坦还有别的一些大科学家也信神,他们怎么会那样傻呢?”对于你来说,追问这些问题可能只是出于好奇,但是这些真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宗教哲学命题呢,而且历史上那些拥有聪明大脑的哲学家们曾经绞尽脑汁想要回答你呢,看看他们是怎么回答的吧!
  • 美的哲学

    美的哲学

    本书并不局囿于美学学科内部的研究范式探讨“美”的本质与现象,而是从哲学的高度进行高屋建瓴地阐发。通过剖析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生存状态,作者将艺术视为一种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基本的文化形式,一种历史的“见证”,表达了作者在“思”、“史”、“诗”相统一的哲学视角下独特的美学观与艺术观,并且呼吁让生活充满美和诗意。《美的哲学(重订本)》角度新颖,视野宏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着重对每个人物的经历及其道德思想、实践予以叙述与分析,特别注重对伦理概念的解析。本书体例恰当,观点中道,行文流畅,界定清晰,适合大学生学习参考和伦理学爱好者乃至思想教育工作者阅读。
  •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

    《价值观的力量》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中国的月亮”曾经也很圆啊;第二章大悲壮、大不朽之中国;第三章打造中国形象养清正、凛然之气;第四章我们需要一场灵魂拷问第五章亟待雪中送炭莫急锦上添花;第六章“改革创新”当代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第七章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第八章核心价值观之探究;第九章“和谐、公正、仁爱、共享”。
  •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与蕺山学派(阳明学研究丛书)

    刘宗周被认为是宋明儒学的殿军,在晚明儒学史上独树一帜。本书从对刘宗周哲学体系内在逻辑分析入手,将研究推至思想家本身,希望借此能呈现出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对其人格结构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尝试通过刘宗周人格结构的内部机制来解说其心性哲学,以期能够更真切地体认他的思想。本书认为,刘宗周的心性哲学是将理学的内容注入心学体系之中,使客体之理变为主体之心,客观之理成为主观之意,由此统一心学和理学,其实质是以理入心,进而以理代心。对蕺山学派的研究是本书的又一主要内容。我们将重点放在梳理刘宗周之后学派内部变化,以张履祥、陈确和黄宗羲为例,通过他们的学术异同及冲突来解释蕺山学派分裂没落的内部原因。
热门推荐
  • 重生娇妻,老公难御

    重生娇妻,老公难御

    她以为,被他赶走就是最坏的结果了,可接下来的一场车祸,更是让她失去了最宝贵的生命。等她睁开眼,金灿灿的阳光简直要刺瞎她的眼,她难道是…重生了吗?本来一切都是美好的,直到她又遇上了那个人。
  • 我掉书里了

    我掉书里了

    我只不过是看小说熬个夜居然让我魂穿到小说里了!雷文、吐槽向、文笔不好慎点
  • 长空子

    长空子

    九天仙山无尚天尊道法高深,其门下长空子生性活泼好动,一次游玩时误入飘渺峰白雾谷飞天神龙塔,放出封押于塔内的魔君劫天,酿成大祸......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重生逆世皇后

    重生逆世皇后

    本文男女主极品腹黑,身心健康,狠虐渣男贱女女主座右铭:再白的莲花我都要染黑,采下,碾碎男主座右铭:娘子,为夫来帮你啦!娘子威武!上一世,我南宫月笙错信渣男贱女,这一世我定要将欺我辱我之人踩在淤泥中!只是那个影卫能老老实实的在暗地里麽,出来做什么呀!“喂,你手放哪里呀。。。走开啦”“小月月,为夫好想你呀,让为夫亲亲啦”我薄暗本是孪生兄弟的影卫,但我愿意为了你取代他,坐上王位,护吾妻一生。。。
  • 精灵宝可梦之破碎的大陆

    精灵宝可梦之破碎的大陆

    为了寻找未知的传说小精灵,身为博士的他跨过茫茫大洋,来到了这块远方的大陆,陌生的土地,陌生的地区,唯有着这片天空连在一起。被过去所牵绊,被未来所拘束,为了当下,他有着必须要完成的使命。
  • 叶叶倾心

    叶叶倾心

    三年的高中生活,三年的经历,它是否能够改变一个人?(本文基于个人经历进行改编,想给三年的高中生活留下一点痕迹,不喜望涵)
  • 反复读档

    反复读档

    万年非酋终于穿越了,成为一个白人高富帅,有法拉利,有漂亮女朋友,还有司机。哈哈哈哈……还没笑完……死了?!忌日快乐,祝你快乐。你会死了一遍又一遍的。来来来,重新读档吧。
  • 昆仑裂隙

    昆仑裂隙

    自昆仑起,灵气复苏。一夜之间,裂隙悬空。自即日起,仙凡无隔。
  • 碎璧

    碎璧

    东汉三国时期注意。原创女主注意。有部分真三国无双设定注意。司马朗至死也不曾知晓,最终毁掉妹妹本该安宁静谧人生的,正是他曾在一瞬间动摇的灵犀。但他更不曾明白,唯有这件事是那个温柔却决绝的女子对他最为感激的机缘。若她那时不曾迁去江东、不曾认识那位俊朗风流的少年,她所经历的或许该是冗长而庸碌的人生。弦附于琴木则淙淙鸣曲,木得弦凭依方能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