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想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但是,多少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证明,在通向人生巅峰的道路上,始终要战胜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那个经常使我们受伤的强大的敌人,深深地隐藏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所以,在不断的奋斗与拼搏中,只有首先培养第一流的心理素质,才能战胜灵魂深处所有的弱点,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第一节 人生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
很少有人会主动寻找挑战,因而,有杰出成就的人少之又少。如果你愿意去寻找挑战,你就会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因为挑战意味着风险,风险蕴含着机会,机会孕育着成功。
★最终击碎挑战的人
美国企业界巨子、哈佛学子的骄傲——艾科卡,是一位寻找挑战,击碎挑战,从中拾取机会,并获得成功的强者。
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通用”、“福特”两家汽车公司始终三分天下,是美国的第十大制造企业,在整个西方著名企业中排在第十四位。进入70年代以后,克莱斯勒屡遭不幸,连年亏损。到1979年,当年亏损11亿美元,负债8亿美元,在美国500家大公司的排位急剧下跌到第十七位。经济界人人认定,克莱斯勒倒闭指日可待了。
在这风雨交加之际,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亲自出马,请艾科卡接掌公司帅印。经过深思熟虑,艾科卡毅然接手了这个奄奄一息的公司。显然,这对艾科卡来说是严峻的挑战,艾科卡也深知这一点。但他更懂得,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是成功的前奏。
经过数年的挑战与艰苦的搏斗,艾科卡终于击败了挑战,找到了机遇,并把机遇转换为成功——克莱斯勒公司“死”而复生。
这一奇迹,印证了艾科卡是一个寻找挑战,不避挑战,并最终击碎挑战的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美国亿万富豪鲍洛奇即是其一。
★走出靠工资生活的世界
大学第四学期注册时,鲍洛奇,这个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正面临着他一生重大的抉择:做个好律师,每年可赚取1?5万到10万美元;做一个成功的商人,或许能把整个世界变成自己的天下。这不仅只是律师与商人的选择,实际上是选择挑战或者逃避挑战的决断。律师是舒适、稳定的代名词,但毫无疑问,它也逃避了挑战;商人的道路则是曲折而充满了磨难的,但途中有更多更大的挑战,因而机会也倍增。
鲍洛奇选择了挑战。后来,他赚了1亿美元。他说:“你可以靠工资安稳地生活,但工资绝不会使你真正富有。如果你想成为富豪,你必须走出靠工资生活的世界,步入一个高度危险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挑战的世界。”★
“挑战”二字对哈佛学子而言,丝毫也不陌生。因为“哈佛”二字就是挑战的化身。首先,哈佛的入学资格审查就是极其严峻的挑战,其竞争的激烈,选拔的森严,令人不寒而栗。
哈佛要求,欲入其门者在高中时全部课程成绩及美国“教育测试服务部”(ETS)主持的“学能测验”(SAT)成绩必须优异,每位学生应提供三封高中教师的推荐信;多达三到四次的学校录取委员会对考生的口试;对学生基本素质,如人品、意志、进取心、办事能力、特殊才能等的考察,对学生是否有发展前途的考察,等等。经过如此严格的选拔,能经受得住这一系列挑战而取得入学资格的考生,仅有10%~15%,可谓凤毛麟角。
进入了哈佛决不就是进入了“天堂”,相反地,倒似进入了“地狱”。在哈佛,学生的学习压力是非常大的,竞争的激烈近乎残酷,简直就是对自身极限能力的挑战。作为哈佛浓缩的HBS(哈佛商学院),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HBS两年为学制,第一学年的课极重,有11门课程。校方要求每个一年级的学生至少有10个“良”。拿到8个以上“及格”或“不及格”的学生被称为“触网”。“触网”的学生能否升入二年级,要由学生成绩委员会根据学生本人的请求、教授的评价、“触网”的客观因素来决定。其中一小部分将获准升学;而另一部分则被迫退学,但可以保留其重新申请入学的权利。尽管每年只有5%左右的人“触网”,但因“触网”而被迫退学的威胁是始终存在的。何况评分的范围不是整个年级,而是按照固定的百分比在班上分配,这就给所有学生制造出了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很多学生每天要学习13~18个小时,到凌晨一两点钟睡觉,早上8点半还得上课,简直连气都喘不过来。
正是这些挑战,才使那些能经受得住挑战考验的哈佛学生,变得不畏挑战,敢于也乐于寻找挑战,并从中取得成功。福特汽车曾经的总裁麦克纳马拉就是哈佛学子中敢于寻找挑战的典型。
麦克纳马拉从哈佛毕业后,进入普莱斯沃特豪斯公司担任会计。不久,他就失望地离职了。其失望在于,该公司没有挑战性。1942年3月,他听了桑顿的游说,欣然前往华盛顿接受军事教育,打算日后为桑顿设计“统计管制小组”的课程和工作内容。因为那里有着更多的挑战,所以他欣然前往。在哈佛做了一年的军事教员后,麦克纳马拉又要求去前线。于是他被派往英格兰。那里没有暖气、没有热水,只有德军的狂轰滥炸。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在这充满挑战的环境里,麦克纳马拉如鱼得水,工作得有声有色。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哈佛的“挑战训练”。
战争结束后,麦克纳马拉完全可以再回哈佛做教授。然而,他选择了福特,选择了汽车,也即选择了挑战。在与新的挑战的作战中,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而升任福特汽车公司总裁。仅仅数周,又另一个更大的挑战向他招手了。他又义无反顾地迎了上去。国防部长,对麦克纳马拉而言,这是“来自猎户的玫瑰”,更具有挑战性。麦克纳马拉又选择了它。
麦克纳马拉把哈佛赋予他的“寻找挑战”的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在政界,他都不是一个易于被人遗忘的人。
(第二节 成功,就是要战胜自己
我国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这样诠释人生:“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有5%是痛苦的,另外的90%是平淡的;人们往往被5%的精彩诱惑着,忍受着5%的痛苦,在90%的平淡中度过。”
是的,我们无法避免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所遇到的荆棘与挫折,但是,当你的内心将这些挫折当作痛苦去对待的话,疲劳将始终纠缠着你,失望将一直笼罩着你。其实,只要我们的内心更加坚强一些,强大到可以战胜自己内心一切的弱点,那么,成功也就离你不远了。
如把我们日常所经验过的种种痛苦烦恼,仔细分析一下,你会发现,这痛苦的来源有一大部分都是战不胜自己。
当我们需要勇气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软弱;
需要洒脱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执迷;
需要改变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固执;
需要冷静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冲动;
需要勤奋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懒惰;
需要宽宏大量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浅狭;
需要廉洁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贪欲;
需要公正的时候,先要战胜自己的偏私。
这许多矛盾的名词------勇敢、软弱,洒脱、执迷,勤奋、懒惰,宽大、浅狭,廉洁、贪欲,公正、偏私,……几乎经常同时占据着我们。
美国《运动画刊》上登载了一幅漫画,画面是一名拳击手累瘫在练习场上,标题为《突然间,你发觉最难击败的对手竟是自己》。这个标题实在耐人寻味。
★被自己打败的人
在日本,有一个学业成绩优秀的青年,去报考一家大公司,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这位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自杀未成。不久传来消息,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是统计考分时,电脑出了差错,他被公司录用了。但很快又传来消息,说他被公司解聘了,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小的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呢?★
这个青年虽然在考分上击败了其他对手,可他没有打败自己心理上的敌人,他的心理敌人就是惧怕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自己给自己制造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理想的人,当然也很少绝对不可救药的人,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上述的矛盾。这些矛盾,在你遇到一件事情,需要你采取行动去应付的时候,就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当他们同时出现的时候,也就是你开始彷徨困惑、痛苦不堪的时候。你怎样决定,完全看这两种矛盾的力量是哪一边战胜。如果是积极和光明的一边战胜,你走向成功。如果是消极和黑暗的一边战胜,你就走向失败。
这理由很明显,按理说,每一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决定。但是,很少人能够不经交战而采取正确的行动。甚至交战的结果,仍是消极于黑暗的一面战胜。
战胜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大的勇气于坚定的信念。想一想看,你战胜自己的次数多吗?还是时常姑息纵容了自己?
一个人,如果他勤奋,那必定是他战胜了自己的懒惰。懒惰是我们最难克服的一个敌人。许多本来可以做到的事,都因为一次又一次的懒惰拖延,而把成功的机会错过了。
当我们尝试一项新的工作,接触一个新环境,应付一个新场面的时候,总难免有一种向后牵曳的力量。我们常会退缩的想:还是安于现状吧!还是省事为妙吧!还是不要冒险吧!于是,就在这种消极的决定中。不知多少可贵的机会流失了。许多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恐怕这消极的处理事情的习惯,是使他失败的一个最大的原因。
每一个人都知道公正廉洁是可敬的偏私贪欲是可耻的,但是事到临头,往往就会有一些你事先现所想不到的压力,风气的不良,或一项消极退守的成语,如“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其实,那正是你被另一个自己所战败的明证。一个人在必要的时候战不胜自己,是可耻的,任何理由都无法掩饰这种羞耻。一个人应该有力量让自己那光明的一面战胜,否则,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如果你知道宽恕是一种美德,那么你为什么还不肯早一点把眼前琐碎的得失恩怨放开看淡呢?
要知道,我们有时痛苦困扰,犹豫不安,那只是因为我们心情上有两种相反的力量在相持不下。让我们明智一点,早作抉择,你就觉得生活的面目豁然开朗起来了。
勤与惰,清醒与执迷,并不是距离遥远的良机,而只是薄薄的剃刀的两面,其间只有一刃之隔。你翻过之一刃之隔,便是勤奋与清醒;留在那边,便是懒惰与之谜。你要不要翻过,只在短短的一念之间。
如果你决心清醒,你便可以清醒;如果你决心执迷,你就将继续执迷。这“决心”的实现,不在你能不能,而在你肯不肯。
(第三节 战胜自己,我便是强者
“战胜自己,我便是强者。”这句话是奥运会双料冠军张怡宁常说的一句话,更是乒坛“大姐大”邓亚萍夺金的关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遇到挫折或身处逆境,都应该顽强拼搏,有战胜困难的自信和勇气,那样的你,就是一个强者,一个谁都打不败的强者。
想想古今中外伟大的人物和那些有建树的人们,哪一个不是对自己信心十足,具有顽强毅力的呢?如果爱迪生因为一次次失败而灰心了,那么他还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吗?如果爱因斯坦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放弃了自己的信念,那么他还能写出《相对论》,成为物理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吗?如果李时珍因为种种困难而放弃自己事业,那么他还能写出名著《本草纲目》吗?
这个世界上谁是真正能够打败你的人?唯有你自己。
我们奋斗在人生的旅途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我们不轻易服输,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什么战胜不了的。然而,太多的时候,面对恶劣的环境,面对天灾人祸,面对重重的困难和挫折,是我们在心理上首先否定了自己,因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失败。
★绝望的伤员
一支小分队在一次行军中,突然遭到敌人的袭击。混战中,有两位战士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结果却发现进入了沙漠。走至半途,水喝完了,受伤的战士体力不支,需要休息。于是,同伴把枪递给伤员,再三吩咐:“枪里还有五颗子弹,我走后,每隔一小时你就对空鸣放一枪。枪声会指引我前来与你会合。”说完,同伴满怀信心找水去了。躺在沙漠中的伤员却满腹狐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丢下自己这个“包袱”独自离去?
暮色降临的时候,枪里只剩下一颗子弹,而同伴还没有回来。受伤的战士确信同伴早已离去,自己只能等待死亡。想象中,沙漠里秃鹰飞来,狠狠地啄瞎了他的眼睛、啄食他的身体……结果,他彻底崩溃了,把最后一颗子弹送进了自己的太阳穴。枪声响过不久,同伴提着满壶清水,领着一队骆驼商旅赶来,找到了一具尚有余温的尸体……★
那位战士冲出了敌人的枪林弹雨,却死在了自己的枪口下,让人扼腕叹息之余不免警醒:不要轻易地对生活绝望,只要你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就有获得重生的机会。
有时,面对困难,我们常常退缩,理由是困难太大;面对竞争,常常逃避,理由是对手太强;面对责任,我们常常推卸,理由是担子太重;面对坎坷,我们常常……不错,人生给我们的太多太多,而我们用以逃避的理由也同样太多太多。我们为什么不敢正视这一切?是因为我们无法战胜自己内心的种种怯弱、担忧、自卑以及恐惧!
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的本性注定我们的内心有许多的不坚强;自己,往往是最可怕的对手,是最无底的沟,是最看不透的迷雾。为了成功,我们必须战胜自己,自己是通往成功的最后一道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