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19000000003

第3章 我以青春荐诗歌

——1987年“青春诗会”记忆

钢盔和迷彩服上的弹洞

张大嘴巴合唱:

让世界充满爱。

蝴蝶咬破庄周的梦境,

落在康定斯基的花朵上

一只死去的眼睛盈动泪水。

红蝙蝠黄蝙蝠优美了二十岁的

夏天,六月的少女很鸽子。

慈父给爱子买了一副玩具手铐。

酒窝布下生命的陷阱。

慈善机构为筹集残疾人福利基金,

举办惊心动魄的拳击赛。

红地毯上的踢踏舞,

噼叭噼叭踩着乡间音乐的节拍。

艺术家争论孤独气氛热烈。

——《某种状态》

如果说中国诗歌在八十年代闪耀着无比璀璨的光芒,青春则是其最绚烂的一抹色彩。提及“青春诗会”,还是先得说说诗文本,《某种状态》是我发表在《诗刊》1987年11期“第七届青春诗会”小辑上的诗之一,如今回过头去看,这首诗很明显带有哪个年月“第三代”写作的某些特征:口语化,反讽、调侃的口气,嘲弄他者与自嘲。似乎一开始我的诗也具备了个人写作的某些特征,那就是关乎世态人生,不那么私人化、琐碎化。“一直执着于对中国本土性的生活经验与生命体验进行审视,既有效地整合了这个时代的全息图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活现场的鲜活与丰富,又在内在价值观念上显示出高度的历史理性。”(赵思运语)这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提到的,写“真感情”,亦要写“真景物”。大约是1994年,一个美国诗人问我:“KEYANG是你吧?”我方听说这首诗早就被收进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中国诗歌英译选集中,迄今我尚不认识那个译者。2005年11月我第二次赴日本参加国际诗会,某天与汉学家佐佐木久春聊天,他突然想起很早前就翻译过我的这首诗。于此说来,它应该是我第一首被西方汉学家翻译为英语和日语的诗,借助了“青春诗会”这个当时广被注视的平台。

“青春诗会”风风雨雨,如今已进入三十届。被公认为“梦幻”“黄金组合”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后三届,那就是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王小妮、徐敬亚、叶延滨、杨牧、梅绍静等参加的第一届;于坚、韩东、翟永明、吉狄马加、宋琳、车前子、潞潞、晓桦、张锐锋,阿吾、伊甸等参加的第六届;再就是我们第七届,我参加的这届有西川、欧阳江河、陈东东、张子选、简宁、程宝林、郭力家、力虹等诗人。巧合的是,第一届和第七届都在秦皇岛举办。这硕果累累的三届与当时自由碰撞的宽松大气候有关,但《诗刊》社主事者个人诗学立场亦不应忽视,那就是第一届的邵燕祥和第六、第七届的刘湛秋,他们能够接纳作品带刺且敢于探索的“先锋派”青年诗人。而好多届“青春诗会”之所以不够“显山露水”,在我看来过多挑选了沉稳、温情、中规中矩的“好诗”。其实从北岛们开始,中国诗歌与世界文学是一致的,那就是个人的原创精神,与他人不一样的元素。而小说主流,从莫言、格非、余华、阎连科、苏童、毕飞宇,包括虹影、林白们,到王安忆,韩少功,阿来、方方这些作协主席们,都是有艺术精神的。这就是八十年代读者认同诗歌,如今还认同主流小说家,却不认同主流诗歌的原因——因为体制内主流诗歌写作,非政治层面仅就艺术层面而言,往往也是安全性的,有意忽略狂飙突进的探索精神。“冒犯俗世几乎是艺术家的天然特权。”(萧瀚语)后者恰恰才是一个优秀青年诗人的根本。

1987年从南方乘坐火车到达北京,需要三十个小时,转车再到秦皇岛,已是三更半夜。下车后找水龙头抹了一把脸,我没有丝毫睡意,车站外黑咕隆咚的,出去瞅了一眼,要天亮后才有公共汽车。于是就在候车大厅里瞎晃悠。写诗或许就是一种精神病,那年头患病的人一个个都很有精神,在人来人往中显得跟其他人哪里总有点不同,直觉认定有个旅客行迹很像同道,大胆上前一问,果然是来参加青春诗会的,他就是欧阳江河,交谈中说起前不久出版的《诗选刊》我俩的诗选在同一期,彼此有印象,立即结伴同行。八十年代《诗选刊》十分火爆,是雁北和阿古拉泰在内蒙古办的公开刊物,青年而先锋。我被选的诗出自《青年文学》,当时发行量六十万。后来该组诗在1989年夏天获了“第二届青年文学创作奖”,获奖的小说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王朔《橡皮人》、张炜《秋天的愤怒》等,诗人有李晓桦、廖亦武等。很微薄的奖金是香港庄重文给的港币,那年头港币很吃香。获奖作品也并不都出自《青年文学》,比如张炜那篇小说好像出自《当代》。颁奖会因故没有如期举行。去年在黄山,遇到去国多年返归的晓桦,特意与这位高大的汉子合影,以志纪念诗歌的青葱岁月。晓桦离开太久,九十年代以后进入诗坛的人可能很多不了解他了,他可是八十年代最火的军旅诗人,《收获》这家几乎从不发诗歌的刊物,在晓桦返归时破例发了他的长诗。

天亮后和欧阳江河一起去吃早点,然后转了几路车前往指定的招待所报到,被安排同屋。直到写这篇文字的2014年秋天,与欧阳江河在一个诗人的书画展见面,他开口就说:“哈,青春诗会我们‘同居’十几天。”

诗会期间我交往最多的是简宁和老木,编《新诗潮诗选》爆得大名的北大老木毕业后在《文艺报》工作,他是报社派来采访这届“青春诗会”的。我们三人嘴馋,常一起去吃宵夜。在海边的排挡,边大嚼螃蟹边吹着啤酒,大赞海鲜在这地界实在是便宜。渤海的螃蟹跟南海的品种不太一样,在这里我还平生第一次吃了驴肉。诗歌加吃喝的友谊高雅而接地气,自然天长地久。在两年后的纷乱日子里,我收到老木寄给我他的油印个人诗集,其后他就消失了。之后二十年间,简宁是全国所有诗人中接待过我最多的了,他是个热心肠的厚道人。我去北京很多时候都住他家,或空政招待所。简宁在空政创作室供职,这招待所一则便宜,二则离他家很近。我也多次去他开的“黄亭子酒吧”免费吃喝,这位仁兄是恢复高考后首届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生,那一批学生备受关注,大多毕业后留学深造,如今在美国名校当教授,学飞机热物理的简宁可能是唯一成了诗人的例外,因为身份特殊,也许他至今未出过国门,也不知人生选择是对是错。1998年有次我到京城,他特意叫了西川、欧阳江河几个人一起小聚,美其名曰“同学聚会”,这是1987年后我参加过的唯一以“青春诗会”名义的回望。

当时《诗刊》来了三位编辑,副主编刘湛秋主持工作,他比较随意,对诗人要求甚少,经过一个球场的围墙,他会爬上去往里面瞅一眼,郭力家经常与他开玩笑,说开舞会的话要跟他抢舞伴。诗会住的招待所啤酒尽可喝,王燕生常显醉态,他喜欢跟我们说起首届青春诗会如何发现农民诗人才树莲。王家新是诗刊社聘用的编辑,他说的则是面包中乌云翻滚一类的诗句。

东北来的郭力家,这个以一首美国电影“特种兵——第一滴血”为题的诗扬名的家伙是真正的“莽汉”,讨论诗歌时老是找茬和挑衅,对主张“知识分子写作”的欧阳江河他没什么举动,却老跟西川过不去。给西川起了一个绰号“庞德秘书”,因为西川发言时常引用西方大师的话。他还叫程宝林“地主孙子”,因为程宝林的简介开头第一句就是“我祖父是个地主”。程宝林是大学生在校时就出诗集的,在八十年代可谓全国头一个。十年后他先是去美国读书,再全家移民,都是到广州美领馆签证,我给找的住处。张子选是个很有故事的人,在西北漂泊的他似乎发生过很多爱情,在诗会上好像也有绯闻,夜里与女诗人穿过玉米地去看海。我一直觉得他的诗很好,还有一个没有参加我们诗会的郑单衣,他们俩确实是不该被当下的诗歌界忽略的诗人。诗会后我们跟张子选都失去了联络,我编《中国新诗年鉴》,曾特地到网上找来他的《藏地诗篇》。力虹几个江浙诗人常凑在一起,他的样子斯文而高挑,其后他的人生十分坎坷,到广东找工作的日子,似乎带话让我帮忙,却没了下文。力虹过世时,我在新浪微博的消息上跟帖了悼念字样,祭奠一代人消逝的青春。

欧阳江河常在屋里念他的诗给我等人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用拆字法写的《手枪》:“手枪可以拆开/拆作两件不相关的东西/一件是手,一件是枪/枪变长可以成为一个党/手涂黑可以成为另外一个党”如此巧妙的嵌入西方“长枪党”和“黑手党”,令人赞叹。这样的诗《诗刊》当然无法通过,幸亏没过关,他必须重写新作。上午我们全体诗人参观了耀华玻璃厂,晚上他写到半夜,就有了他的代表作《玻璃工厂》。可见哪怕直到今天评奖,要是因为某首诗你未能通过,我觉得可以祝贺你,也许随后的那首恰恰是杰作。

我拍摄了与王家新和欧阳江河等参观耀华玻璃厂的照片,也保存了全体诗会人员在南戴河沙滩上的留影。十几年前《诗刊》出纪念专辑,让我提供照片,拿去发表了。我要求诗刊社必须归还我的照片,记得他们也给我寄回来了的,我却不知放在家里那个角落了,尚未翻箱倒柜查找。

每天要经过一大片高粱地玉米地才能到达海边。西川喜欢独自望着大海沉思。那片一望无际的田野让我这个南方人很震撼,写下了一首诗《北方田野》。据说之前参加“青春诗会”的诗人中有当编辑者,承诺回去后在自己编的刊物发与会诗人一个小辑却没有兑现,我立誓一定发出《诗刊》之外另一个“青春诗会”特辑。回去我在《广西文学》上编发了,除了全体与会诗人,还有欧阳江河另外给我推荐的钟鸣。我那首《北方田野》就发在这个小辑里。

这个小辑能发出来,我特别要借此小文感谢《广西文学》当年的副主编张辛,一当诗歌编辑我就能在《广西文学》上编发西川、阿吾、陶天真等在校大学生的处女作,还有任洪渊《东方智慧》、吉狄马加《一个彝人的梦想》等他们的代表作,包括他让人编发林白等人那些探索性的小说,和我的诗歌《走向花山》。《广西文学》短暂的辉煌完全依赖于张辛。他是我的恩师。他让我很早就明白,别光拿体制做借口,同一本刊物,同样的体制,在不同的人主持下,完全可能是另一个面目。

北方田野

鸟儿的鸣叫消失于这片寂静

紫胀的高粱粒溢出母性之美

所有的玉米叶锋芒已钝

我的血脉

在我皮肤之外的南方流动

已经那样遥远

远处的林子,一只苹果落地

像露珠悄然无声

这才真正是我的家园

心平气和像冰层下的湖泊

浸在古井里纹丝不动的黄昏

浑然博大的沉默

深入我的骨髓

生命既成为又不成为这片风景

从此即使漂泊在另一水域

也像茧中的蚕儿一样安宁

秋天的语言诞生于这片寂静

同类推荐
  • 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古代边塞诗词三百首

    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边塞诗词在中国韵文史上有着夺目的光辉。本书的编选,以《诗经》中的征戍诗为起点,延续到清代乃至晚清的边塞诗词。选录的过程中,本着兼顾题材内容的丰富性和风格的新颖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诗人作品兼收并蓄的原则,对于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重要的边塞诗人、经典的边塞诗作作了重点选录,其中尤其突出选录了唐代的边塞诗词,作品达160余首。
  • 大家小书:诗词格律概要

    大家小书:诗词格律概要

    本书是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为方便读者进行古典诗词鉴赏和诗词创作而写就的学术普及经典,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有推陈出新的创见,严肃性与科学性并举,是王力先生在其对诗词格律研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品。
  •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特殊清扫,清扫的不只是普通的垃圾,而是一个人留在世界上最后的痕迹。从事特殊清扫20年,无数次进出各类死亡现场,见过形形色色不同的人,在生与死的边缘,他选择用笔记录下自己所经历和思考的一切。有善终的老人,葬礼上全无悲哀肃穆的气氛;有因病而亡的运动少年,戴着奖牌走完了在人世的最后一程;有自我了结的中年人,在墙壁的月历上留下奋斗的记号;也有“孤独死”的人,却有一生的挚友帮其善后……对死者来说,人世的变幻无常在死亡的那一刻已然定格。可是对生者而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却永远不会停止。什么是生?什么是死?生命中什么最值得珍惜?站在十字路口,什么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些问题,恐怕思索一生也未必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不知死,焉知生?只有在死亡面前,生命才能凸显其分量;也只有在死亡面前,人生中最弥足珍贵的东西才会浮现。跟随特扫队长进入25个房间,旁观25个人的生命故事,或许我们对于生和死,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 西中黄村志

    西中黄村志

    盛世修志,志载沧桑,自古皆然。值此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之际,西中黄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村志,破天荒的面世了,可喜可贺!村党政领导班子的有识之举,可歌可颂!众多有志乡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可敬可佩!西中黄村,地处三晋“丁陶”、千年古镇汾城腹地。这里地灵人杰,世代耕读;物阜民丰,人才辈出。素有文化村、文明村、古建村、富庶村等盛名,堪称“金襄陵、银太平”版图上一株靓丽的奇葩。
  •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

    “山南人境”,借用陶渊明先生诗句“悠然见南山”和“结庐在人境”为名。全书文如其名,自然怡淡。没有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洪流,只有柴米油盐的小人物的人心俗情。在被称为分水岭的江淮丘陵有个叫“山南”的小镇,小镇生活着这么一些普普通通的众生,他(她)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喜怒哀乐,构成了这几十篇故事。这几十篇故事分为两辑,分别以“男人们”和“女人们”为名。故事不新奇,少曲折,尚显平淡、平凡,然而在作者直率朴实的文字下极具可读性,男人和女人的故事交替上演,延续不绝,心结万千,变景昭新。全文不加雕琢,充满生活况味。山南镇是有韵味的,山南的男人和女人也是有韵味的。
热门推荐
  • 龙魂至尊

    龙魂至尊

    “一剑霜寒十四州”的傲天剑神;“拳荡天地风雷激”的末日武神;“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血影修罗;“脚踏乾坤篾英豪”的龙灵魔尊。强者云云,流芳万古唯有四天神。为‘情’搏命,残魂再生,使我偶得“龙灵魔尊”传承。自此纵横天地,度三清之气,与天齐寿。侵日月玄机,永生不灭。
  • 精神的故乡

    精神的故乡

    跟孩子们谈谈精神,是我这本小书的任务。这真是一件有趣的任务,但同时也是一件困难的任务。精神这种东西太抽象了,又听说孩子们习惯于形象思维,对抽象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不过,我又想,如今大人们都在忙于物质的事情,譬如挣钱呀,装修房子呀,买汽车呀,等等,哪有工夫关心精神这种没有用处的玩意儿,要谈精神也只有跟孩子们谈了。再说,精神是属于人的心灵的东西,而凡是和心灵有关的一切东西本质上必定是单纯的,是从孩提时期生长起来的。所以,只要我谈的真是精神,就一定能与孩子们谈得通。如果谈不通,就意味着我谈得不好,甚至谈的根本不是精神而是别的什么复杂的东西。看起来,写这本书对我自己也是一次考试呢。
  • 高冷老公隐婚蜜爱

    高冷老公隐婚蜜爱

    一场盛况空前的豪门盛宴,未婚夫高调迎娶了她的妹妹。她只想安静的买个醉,却不想惹上江城神秘莫测,腹黑高冷的顾家大少!进错他的房,误看他的人,还没来得及上他的床,就遇到了传说中的查房……他是江城高冷腹黑,冷面杀伐的顾家大少遇见宋清欢之前,他的一生只有一件事——工作、工作、还是工作!遇见宋清欢之后,他的一生只有两件事——爱她,爱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厄运锦鲤

    厄运锦鲤

    意外死亡的少女穿越成了锦鲤?刚穿越,就面临被吃的厄运,好不容易逃脱了!又被一个假仙人逼着修炼,鱼生……苦啊!
  •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李栋琦草书百家姓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经有了姓氏。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正是通过姓氏这一独特的方式,牢记自己的起源,延续自己的宗族。《百家姓》是中华悠久绵长的姓氏文化的精练凝聚,传播时间长,影响深远。
  • 刘家有男初长成

    刘家有男初长成

    一觉醒来,穿越到东晋义熙十四年,成了太尉刘裕的次子。匈奴赫连勃勃趁火打劫,磨刀霍霍正准备南下。鲜卑拓跋氏雄踞北方,虎视眈眈黄雀再后。其他诸如氐、羌等异族也各怀鬼胎。刘裕僭位在即,看我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收复华夏旧地,不必再等三百年!!!
  • 厨娘致富记

    厨娘致富记

    现代高级厨师穿越到落后的古代,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身无长物的小丫头。一贫如洗的家里,底下还有一堆的小萝卜头,外还有凶恶狠毒的“奶奶”虎视眈眈的要将她卖掉。这样的日子,盛卿卿怎么能忍得住!斗恶婆,养孩子,身负空间的她快刀斩乱麻。没有米下锅?空间有!没有银钱花?卖了空间的菜就行!一对弟妹身子不好?空间的泉水包治百病!舒舒服服的小日子,还是要自己努力才行。等等,这位公子,你干嘛凑那么近?我的菜是明码标价的!某人:“但我只想要你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仙君如月我如星

    仙君如月我如星

    “千年,可苦?”“苦,但苦尽甘来。这一次,我不会等你,我去寻你。”话音落,拂衣化作一团白雾飘散,只留下青弦以及一滩血水。……第一世,拂衣是仙界罪人。第二世,拂衣赎罪,却将青弦再次丢在了世间。第三世,青弦不愿等待,主动找到拂衣,可人的生命哪有那么久?唯有得道成仙……第四世,安好。【反正我就是简介废啦】【四世三生】
  • 掀开我的棺材板

    掀开我的棺材板

    无名陵寝,大槐树旁一个沉睡了数载的青铜棺,突然发出了剧烈的抖动。嘭的一声,棺材板被踹开,一个身穿长衫的青年人缓缓坐起。“如果下次我再把自己的棺材板封得这么严实......”“我就是狗。” 所以说你们不要把这当成正经小说~ 群号:613735405
  • 我二十二岁那年

    我二十二岁那年

    我二十二岁那年,我想以文字记录我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故事。想要在以后的某一天想起来,原来我还有这样的一面,那些应该是快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