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7800000021

第21章 成功的启示(4)

但是很奇怪,生活越好,我们越不觉得快乐。忧愁、郁闷、压抑、痛苦纷至沓来。这是为什么呢?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是如何看待人生快乐的问题呢?当遇到难心的事情时,他又是如何调整心情、调节情绪的呢?《论语》中有哪些智慧可以吸取呢?

活的是心情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原文】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第十四》)

【今译】

孔子说:“君子的道德有三项,我还不行。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讲自己啊。”

【评注】

朱子曰:自责以勉人也。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

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

《论语》里有这样两个名句,一是《论语·子罕第九》“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一是《论语·宪问第十四》“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两个名句语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一样:一个人如果具备仁慈,智慧和勇气这三种品质,那么他在认识上就没有疑惑,在生活上就没有忧愁,在行动上就没有畏惧。,生于尘世,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苦雨凄风,面对艰难困苦,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将直接决定你的人生轨迹。

曾经有两个囚犯,从狱中眺望窗外,一个看到的是满目泥土,一个看到的是万点显光。面对同样的际遇,前者持一种悲观失望的灰色心态,看到的自然是满目苍凉、了无生气;而后者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明快心态,看到的自然是万点星光、一片光明。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我们的一颗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我们能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即使我们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而且,就现实的情形而言,悲观失望者一时的呻吟与哀叹,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同情与怜悯,但最终的结果必在是别人的鄙夷与厌烦;而乐观上进的人,经过长久的忍耐与奋斗,最终赢得的将不仅仅是鲜花与掌声,还有那饱含敬意的目光。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尽相同,但命运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因为窗外有土也有星,就看你能不能磨砺一颗坚强的心,一双智慧的眼,透过岁月的风尘寻觅到辉煌灿烂的星星。

司马牛曾经问孔子一个“君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孔子回答说:“君子不忧不惧。”所谓君子就是指那种在自己的心灵上完全没有忧虑与恐惧的人。

司马牛说:“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一个人在自己的心灵上完全没有忧虑和恐惧的人,我们就可以因此而称之为一位真正的君子吗?”他认为老师的答案有点过于简单,所以反问了一句。

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当一个人扪心自问而认识到自己没有做任何使自己感到羞愧、感到遗憾、感到良心的不安与良心的谴责的事情时,这不正好说明他也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吗?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物欲对人的刺激百倍强烈;现代人际交往全面开放,社会关系对每个人都是严峻挑战;现代生活节奏快速,谋生的奔忙使人失去了精神的依归;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化渗透到一切领域,人也成了技术运转中的一个环节……

人人在竞争中生存,时时有朝不保夕的紧迫感,处处有喧嚣有矛盾,忧虑充满人生。孔子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坚定执著地努力,成败听诸天命,把一种崇高的信念安放在日常具体的行为中,因而就结果看虽似一无所获,但就过程看人生的每个环节、每个举措却都是那样充实、丰厚、自足,因而坚忍紧迫而不惶惑忧惧,因而对外来的刺激,对命运的沉浮皆受而不惊……我们只能于静中侧耳聆听,希望它有一两个音符在我们的生命中响起,与我们的人生相伴。

快乐在心中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

【原文】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

吃粗粮,喝生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

【评注】

朱子曰: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

孔子一生顺心适意的事不多,而碰壁倒霉的事倒不少。孔子遭人讥笑嘲讽,受人迫害,有时处境十分不妙,乃至于有“累累若丧家之犬”的经历。

孔子与弟子们来到卫国,当经过匡(今河南长垣县内)这个地方时,一个驾车的学生用鞭子指着匡城的缺口说:“当年我跟阳虎就是从这里攻进城的。”这句话正好被一个当一人听见了,一看孔子的长相,又十分像曾攻打过他们的阳虎。于是当地便把孔子一行拘禁起来。

五天过去了,匡人不仅不放,还威胁要杀死他们。孔子便发了一番感慨:“周文王死了以后古代文化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毁灭这种文化,我们当然也就无法再传承这种文化了。如果上天并不想毁灭这种文化,匡人又能把我们怎样呢?”后来,在当地一位贵族的调解下,孔子一行才摆脱了困境。过了不久,孔子一行来到宋国。当时宋国的司马桓拖要为自己造一口石头棺材,造了三年还没有完成。孔子听说后十分不满,便说道:“与其如此铺张浪费后再死去,还不如早点死了好。”这句话传到了桓拖耳朵里,他对孔子十分恼火,乘孔子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习礼时,要砍倒那棵树以迫害孔子。孔子的弟子们十分恐慌,孔子安慰说:“上天把圣德赋予我们,小小的桓魅又能把我们怎样呢?”后来,桓拖还想加害他们,孔子不得不乔装打扮一番后逃到郑国都城。在混乱中,孔子与弟子们被冲散了,孔子孑然一身,又是一副落荒而逃的装束。后来,他的学生子贡打听孔子的下落,一个当地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他的头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像子产。但是腰以下,赶不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

后来,子贡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一生对待坎坷与挫折就是如此地面对它,虽然也曾有过时运不济的感叹,但更多的是抱着乐观态度。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第七》)粗茶淡饭,以手肘作枕头,生活的清苦自不待说,可孔子“乐在其中”。

据说,有一次孔子游泰山,碰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头,只见他穿着粗布衣服,腰里系着一根麻绳,一边弹琴,一边嘱歌,好不自在快乐。孔子便走上前去,鞠了躬后问道:“请问您为什么这么快乐呢?”

那位老人爽朗地回答说:“我这老头,至少有三大快乐。天地间有飞禽走兽,有昆虫鱼虾,但只有人最尊贵。我能为人,这是第一快乐。

人有男女,男的常受人尊敬,女的易受人歧视,我却是男人,这是第二大快乐。人,有的了出娘胎就死了,有的活几岁就夭折了,有的活到六十多岁就死了,而我却活到了九十岁,这是第三大快乐。至于我的贫穷潦倒,不足以使我忧愁,现在很多人与我一样穷困。还有死亡的到来也不足以令我惊慌。因为死是人的最后归宿。你想想,我还有什么可以忧愁的呢?”孔子微笑着点头称是。

快乐,是人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很难从外在条件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快乐。物质生活的优裕富足不一定意味着人的精神愉快。就此而言,庄子与惠施的一番谈话颇有意味。有一天,庄子和惠施外出游玩,来到濠河的一座桥上。庄子看见鱼儿在水中悠闲自在地游来游去,便说道:“你看,鱼儿多快乐啊!”惠施反问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不是知道鱼的快乐。

可你也不是鱼,当然不会知道鱼的快乐啊!”

孔子真不忧愁吗?孔子说自己是“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第七》)。其实,孔子既乐道又忧道。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第七》)这种忧是一种远虚,是人能弘道的一种使命感。世界就是如此奇妙,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忧与乐,一体二面,未曾真正感受过痛苦的人,就很难体验到快乐的滋味。忧苦至深,才可体会快乐至极。

快乐是我们心灵的追求,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过得快乐。但是,快乐不快乐,在人不在天,在己不在物。顺境中人能开心,逆境中人也能开心;富贵中人能开心,贫穷中人也能开心;在物质世界中人能开心,在精神世界中人也能开心。快乐需要去寻找,更需要靠自己的心去感受。

寻求内心的恬淡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

【今译】

孔子说:“真有贤德啊,颜回。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巷子里,别人禁受不住的那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真有贤德啊,颜回。”

【评注】

程子曰:颜回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又曰: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

在孔子的72位弟子中,颜回是孔子屡加赞赏、倍感得意的学生。

在饮食上,颜回只一箪饭食,一瓢饮水;在居住上,只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其他的什么都不过分要求,这种简朴的生活对于别人是无法忍受的,而颜回却安之若素,依旧不改原来的快乐,丝毫不受外界物质的困扰,并被后人尊为“复圣”。

颜回何以让孔子如此赞赏?主要是他的生活态度。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依然保持内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反观现代社会,许多人为了追求生活上的享受,竟纷纷丢掉了最重要的精神价值,变成了俗不可耐的物欲的奴隶,导致道德沦丧。虽然都未必做到颜回这样的境界,但是作为一个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总是要有追求的目标。

在孔子所称为“贤”的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

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道自足的强大的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所谓“仲尼颜子乐处”,就是指立德。

人生的一切欲望,归纳起来也就两种: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为了满足这两种欲望,相应地就产生了两大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

庸人、小人把物质欲望当作人生的全部,所以没有多少精神的追求。

君子、贤人的精神欲望特别强烈,但是却也不能没有物质的欲望,所以他们得承受这两种欲望的激烈冲突,他们比庸人、小人多承受一份根本的人生痛苦。只是他们最终能以精神欲望居于主导地位,达到一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的心灵和谐,这种有伟大包涵力的崭新和谐,就是“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激烈的内心冲突的产物,同时又是精神力量强大的表现。它是“安于贫”,而不是“乐于贫”;之所以“安贫”,是为了“乐道”。

为了追求内心的欢乐和理想,而不问生活的贫贱与否,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境界呀!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文人志士,深受儒家“安贫乐道”思想的熏染,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之一。

陶渊明小时候喜欢读书,颇有“济世救民”志向。他家里情况不好,于是到了29岁,由别人的推荐,陆续做了几任“参军”之类的小官,也就是给大官做助手。他最看不惯官场逢迎拍马那一套。所以在仕途中辗转13年以后,一腔热情便冷了,决心弃官归隐。这里有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那是他刚当上彭泽县(位于今天的江西湖口)不久,一天,上面派人来视察工作。县衙内有一个老于世故的小吏,凭着多年的经验,劝陶渊明准备准备,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迎接领导的光临。陶渊明听后叹口气说:“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这些人献殷勤。”当即脱下官服,交出官印,布衣还乡了。

回家以后,陶渊明开始从事农作,干得比较辛苦。不过,他善用诗歌来解乏。他在《归田园居五首》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创作了许多劳动诗篇,获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同时,他还写出了封建时代农民的某些要求和愿望。他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桃花源记》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却反映了当时饱经战乱的人们希望过上安定的、没有剥削压迫的生活,是古代人民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更重要的是,《桃花源记》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洒上了一片阳光,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玫瑰花。

古代文人学者的“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难免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人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什么是成功?每个人对成功都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对成功的界定也不一样,有的可能很宏大,想当大家,赚大钱;有的可能很现实,如完成了手头的工作,和朋友重归于好等等。无论是怎样的追求,只要努力过付出过,在努力与付出时感到快乐,也就无憾了。

一个人可以很贫穷,贫穷到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但在精神上却照样可以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当一个人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懂得了为人的道理,虽然物质上和肉体上很困厄,但精神上却高踞众人之上,俯视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不由感到由衷的快乐。

一个病入膏肓、仅剩数周生命的妇人,整天思考死亡的恐怖,心情坏到了极点。蓝姆·达斯去安慰她说:“你是不是可以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去想死,而把这些时间用来考虑如何快乐度过剩下的时间呢?”

他刚对妇人说时,妇人显得十分恼火,但当她看出蓝姆‘达斯眼中的真诚时,便慢慢地领悟着他话中的诚意。“说得对,我一直都在想着怎么死,完全忘了该怎么活了。”她略显高兴地说。

一个星期之后,那妇人还是去世了,她在死前充满感激地对蓝姆·达斯说:“这一个星期,我活得比前一阵子幸福多了。”

“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妇人学会了心往好处想,所以便能离开人世前仍能感到一丝幸福,快乐地合上双眼;如果她仍像以前一样,一味想死,那只能是痛苦地离开人世。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我们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我们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心往好处想,才能帮我们冲破环境的黑暗,打开光明的出路,才能获得更多更大的人生乐趣。在困顿、苦难面前,一味哭丧着脸,除了磨掉自己的锐气外,是不会赚到任何同情的眼泪的。只有颤抖于寒冷中的人,最能感受到太阳的温暖;也只有从痛苦的环境中摆脱出来,才会深深感觉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坦然面对生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第七》)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宽广,小人老是烦恼。”

【评注】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同类推荐
  •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

    《方与圆智慧》,一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讲解“方”与“圆”的内涵以及攻略,让人们对这种哲学有所了解;中篇解决职场中的“方之道”与“圆之术”,从与领导、下属、同事与客户的相处说起,针对人们经常会碰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读者领略内方外圆智慧的魅力,学会与身边的人融洽地相处,从而获得领导欣赏,获得下属尊重,获得身边同事的信赖;下篇讲解交友之道,办事之道,教会人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建立丰富的人脉资源。同时,学会在困难时刻巧妙地求助别人,助自己度过难过。
  •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大全集

    中华蒙学经典著作大力宣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字里行间饱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哲理。随口吟诵便能认知历史变迁,明了典故风俗,品味优秀诗歌,体会人文沉淀,知晓礼义廉耻……这些著作将古代文化的精粹浓缩其间,以做人处世的道德教育为核心,读之既能丰富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又有利于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塑造。本书收录了历代蒙学经典著作十六部。既有久负盛名的“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也有影响巨大的《弟子规》、《弟子职》、《增广贤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等。
  • 灵动之欲

    灵动之欲

    在科学技术走向高度发达尤其是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之世,探寻宇宙奥妙及万物本源问题更加引起世人的浓厚兴趣。带着这个疑问,作者对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深度思考,从而得出“欲乃万物之源”的哲学结论。本书探天理、究人伦、论教育、说谋略、谈情爱、道意识、鉴历史、通未来,以欲理统御全篇,汲取并融汇古今中外哲学前辈的思想精髓,对宇宙万物、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等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通过旁征博引、史论结合,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灵动之欲”在其中的根本作用。本书主旨在于进一步激发广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爱好者对宇宙万物及人类意识的研究兴趣,以便更好地促进每个人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
  •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

    与哲学家一起思考:七天哲学课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格哈德·恩斯特教授的经典哲学入门书籍。书中以对话的形式向读者阐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问题、经典作品、重要人物。书中保留了古典哲学的传统,涵盖西方哲学多个流派。书中内容共分七章,分别论述七个重要哲学论题——用一周的时间,一天一个论题。无论是哲学门外汉还是专业人士,本书都是系统了解哲学的适合选择。
  •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人生之路如何走过

    本书是从叔本华的诸多著作集中选取了数十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内容涉及人生、哲学、美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基本反映了叔本华人生哲学的主要思想和理论。
热门推荐
  • 心跳加速的那一刻

    心跳加速的那一刻

    也许在某个转角路灯会暗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摔倒这些重复的动作也许在某一天就有意义了…不断的摸索中获得更多
  • 重生娇妻:聿少的心尖宠

    重生娇妻:聿少的心尖宠

    【全文完】18岁生日当天,云可儿惨遭表妹与未婚夫设计,沦为男人五年禁脔,女人的无偿血库。五年里,亲表妹顶着她的脸,她的心,成为云家大小姐,荔城第一名媛,与市长儿子订婚,霸占云家所有产业,还不算完,父母、妹妹、亲人都接连惨死两人手中。当心脏再次被挖开,当亲人的鲜血铺满地,她带着滔天的仇恨,踏血而来。重活一世,她誓要让贱人渣男血债血偿。可是这位大叔,我坑人,你挖坑;我手刃仇人,你积极掏枪,是为嘛?你这么多管闲事,以为自己是谁?聿少霸气回应:“是......你、男、人!”1V1,女强男霸道宠文,欢迎入坑开心新文!
  • 时空少女之异能纪元

    时空少女之异能纪元

    “未来…到底存不存在呢…”公元2025年,一颗神秘陨石造访地球,这个世界便诞生生了新的物种—「异能者」。就像瘟疫病毒一样,世界上难以计数的人类变成了「异能者」,人类的生存面临严重危机!在这个「异能纪元」的时代,究竟是不可思议的魔法更胜一筹,还是绝对力量的科技凌驾一切?黄昏下遇见的未来少女,能否给这个世界带来奇迹…“我…想去拯救他们…”在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世界,一个少年如此说道。
  • 重生九零之华丽甜妻

    重生九零之华丽甜妻

    《1V1+男女主双洁+风趣+爽甜》重生,如此内涵风趣的get到她身上,既然让她回来可不能辜负苍生的好意,仇人绿茶什么的是用来玩的不是?一天玩不死就多玩几天。总有那么几个小跳蚤到她跟前凑,恨不得多吸点她血,身为一个大佬,这让高梦汐年度大吐槽:又要拍蚊子打苍蝇,现在还要戴着高倍镜捉跳蚤,我太难了……然而高梦汐表示我真的很厉害,可这年头说个实话都没人信。但唯一不好的就是,回来你多了个金手指就算了,脾气还见长了,你这脾气大了真的很吓人:唉,唉,小女子这是做了什么?一个个帅哥美女都来给我呐喊助威:稳住,稳住,别生气。我也很无奈啊………所以某天温陌笙抱着白团子远远的看着她:“老婆,我给你报了清心寡欲班,你看.....?”甜甜蜜蜜宠,男女双强,举世无双
  • 世子妃娇宠日常

    世子妃娇宠日常

    “小姐,六王爷家的小郡主盯着世子爷不眨眼呢。”“眼珠子挖了去!”苏依依磨刀霍霍。“别,依依这么漂亮的手弄脏了多可惜?还是我来。”某妖孽取了她手中的刀潇洒的走向小郡主……“小姐,丞相千金偷偷摸了世子爷的手呢。”“手剁了去!”“怎敢劳烦依依?已经剁了!”某妖孽笑容云淡风轻。外表看似美艳火辣的镇国公府嫡女,实则是个不折不扣的颜控+醋坛子。外表看似清雅禁欲的世子爷,实则是个一言不合就摸头接吻拉小手的宠妻狂魔。苏依依:......只能怪当初瞎了眼啊!
  • 赫兰录

    赫兰录

    “你想学魔法,我教你。”*“你要师兄怎样?”“背我。”他二话不说将剑背到身后,晃过一个假动作,将秦柒抱了起来。“我看不见的时候,不知道你还要做多少小动作。”*‘我讨厌人,他们是没有心的。可我仍然爱上了人。’正经版:新进的俊俏小师弟第一天便得知了柒宗那位师祖独女“二世祖”的名号。据说二世祖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后来宗门因她而灭,不过当日,她溜得比谁都快。数年后,他偶然一瞥见赫兰大陆最受尊崇的大魔导师身边,站着一个和二世祖有七分相似的魔法师,他正发愣,忽然见她看了过来,冲他露出一个微笑。“?!”那模样和他刚进柒宗时的时候一般无二!
  • 风落苏白

    风落苏白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着一个叫清平乐的精致的小院子。这里生活着几个好朋友,她们其乐融融,和乐无比。一天,萧某抱着一篮子土豆:“这玩意也不难啊!你看我,一会就把土豆削完皮了。”看着一斤少了八两皮的土豆,其他人陷入了沉思:“呃……”“怎么样,不要太羡慕我,毕竟做什么事都需要一个天分,有些东西你们学不来!”“……”风某沉默片刻:“我的杀猪大刀呢?都别拦我,我要砍醒这个混蛋!”好友拦住她:“女孩子要温柔一点,用剑吧!”
  • 挤出微笑的石碑

    挤出微笑的石碑

    严力是当代诗人中较早觉醒口语意识,将口语和意象融为一体的诗人;他是具备独特语言世界观的诗人,是中国较彻底地实现语言智性的诗人,是中国诗歌的现代派运动中,在智性一极做到极致的诗人。《挤出微笑的石碑》选取了著名诗人严力几十年创作的比较经典的现代诗歌作品并配以他个人绘画组成这本诗集。他的诗歌和绘画都很好得展现了他蓬勃的创作力和对现实生活的关照。
  • 海外寄霓君

    海外寄霓君

    本书讲述了朱湘于1927年留学美国,1930年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国了。他在美国期间,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一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谋生之艰辛,为钱所困的尴尬,更多的是如水的柔情,有日常生活的关照叮咛,夫妻间的体贴呵护。读之温暖。
  • 惊雷

    惊雷

    “谍海多凶险,于无声处听惊雷。”余惊鹊,代号惊雷,冰城不见硝烟的战场之中,像是一道春雷,炸响在无数人耳边。他是敌人心脏上的一根刺,时不时就要刺痛他们一下,却又难以拔除。惊雷破柱,天地换颜,守望黎明的黑暗中,雷声先鸣。……………………………………每一个人,生来都有天赋,只是天赋不同。当一个人的天赋,是适合做谍报工作的时候,这样的天赋,是好是坏?谍报工作没有成功的人,都是失败者,都是在辜负别人的信任。敌人的信任,甚至是自己人的信任。没有成功,没有失败。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身死道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