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7800000004

第4章 处世的智慧(3)

鬼谷子又在《谋篇》中提出“因”的运用方法时说:“表面上亲善而内心疏远的人要从内心人手去游说他;对于那些内心亲善而表面上疏远的人要从表面上人手去游说他,可以根据对方所疑惑的问题,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根据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活动是否见效;根据情势的变化来征服对方。根据对方所厌进行权衡,确定利弊;根据对方所虑对之申斥,加以防范。”

随着别人的个性、善恶、地位、背景、思想等情况的不同而事先准备各种不同的言辞,又因时、因地而巧妙地说话,这样就很少说错话了。

齐景公开始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最后一次询问,孔子说:“政事在于由近到远。”回答鲁哀公问政时孔子说:“政事在于选拔贤才。”回答仲弓问政时说:“出门如同接见外宾,使用百姓如同承受大礼,在国家中没有怨恨,在家族中没有怨恨,就差不多了。”

这些人都是向孔子问政,可孔子给出的答案却各不相同,就是因各人各自的环境,各人各自的需求而说。对象不同,言谈自然各有区别。

韩非子在《难说》中曾经对“看人说话,见人打发”这个原则下过注解,他说:“要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以便用我的话去迎合他。如果所说的对象希望求高名,而我用厚利去打动他,就会被看成情操低下而得到卑贱的待遇,必定会被抛弃、疏远。如果所说的对象追逐厚利,而我用高名去打动他,就会被看成缺乏心计而不切实际,必定不被接受。如果所说的对象暗地里追逐厚利而公开却假装追求高名,这时我用高名游说,就会表面上被接受而实际上被疏远;这时我用厚利游说,君主就会暗地里采纳我的言论而公开地抛弃我自身。这些情况不可不认真加以研究。”这是从名与利两方面立论“因说”,我们从这里能推敲出其他的关系,而有选择性地使用言辞。

鬼谷子在《权篇》中将“看人说话”的技巧演绎得淋漓尽致,他说:“与智者谈话,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谈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谈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者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

水至清无鱼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原文】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论语·微子第十八》)

【今译】

周公对鲁公说:“君子不松弛亲族关系,不让大臣抱怨不被重视。

老朋友老关系没有大过错,就不能抛弃。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评注】

胡氏曰:此伯禽受封之国,周公训诫之辞。鲁人传诵,久而不忘也。其或夫子尝与门弟子言之欤?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这句话是处世的准则。

它出于周公之口,周公乃周朝的开国功臣,周入主中国后,受封于鲁,但周公因受命于先王,面承担辅助新王的责任。仍需仕卿职于朝廷,不得脱身。于是他便派儿子伯禽代己赴任。行前,周公叮咛他:“即位以后,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不要疏远了众亲族;二,不要无视重臣的不满情绪;三,不可随便抛弃故旧相知;四,不可期望凭一人之力而拥有所有。”

周公的教诲,可谓洞察人情世故的明灯。孔子最崇拜的就是周公,并以行动响应周公的教诲。

孔子有位旧友叫原壤,品性不太好,被人视为不可救药的人。孔子对他也很恼怒。一日,原壤又没做好事而受人责,孔子得知后斥责道:“你自幼就不懂得尊敬师长、谦逊温雅,成大人后,还没有长进,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不死,真是罪过,我真为你害臊啊!”说着竞用手杖打原壤的脚,赶他出去。(《论语·宪问第十四》)

然而,孔子并不抛弃朋友。原壤的母亲去世时,孔子出钱替原壤买了棺材。棺材抬进门后,原壤像猴子一样,一会儿跳到棺盖上舞蹈;一会儿又掀开棺盖朝里窥探,嘴里还哼着小曲。孔子身旁的弟子们忍不下去,便问道:“他能算上您的朋友吗?”孔子听了,苦笑道:“就算他有不是,但是亲还是亲,友还是友呀!”

人在社会中,谁都有三朋四友,血亲姻缘;同时人无完人,谁都有缺点,有不见容于别人的地方,但是,只要不是原则性冲突,对人应当宽容。

子张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能够在天下实行五种德行,就可以说是仁了。”子张请孔子说得具体一点。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敬就不会侮辱人,宽厚就得到大家的拥护,信实就会得到人们信任,勤敏就会使工作有效果,有恩惠就能够指挥人们。(《论语·阳货第十七》)

胸宽则能言,能言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业兴——这样的道理其实并不难懂,但要落实起来就不容易了。

《宋名臣言行录》记载着这一则故事:宋太祖时,有人上奏说在沭河从事水上工作的宦吏中,有人私运官货到其他地方卖,众人颇有微词,影响不好。太宗听后说:“要将这些吸血鬼完全根除,实在不是容易的事,就像以东西堵塞鼠洞一样无济手事。对此,不可过于认真,只需惩办影响极坏的首恶。”

—旁的宰相吕蒙也表示赞同,他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真。一般而言,君子都看不惯小人的作为,如过追究之,恐生乱。不若宽容之,使之知禁。从前汉朝的曹参对司法与市场的管理非常慎重,他认为在处理善恶的执法量刑上应该有弹性,要宽严适度。

谨慎从事必然能使恶人无所遁形。这正如圣上所言,就是在小事上不要太苛刻。”

一条清澈无底的河流,往往不会有任何鱼虾的繁殖,同样,一个人如果太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不但交不到朋友,就连任何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任何人都不愿与他来往,使他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状态。

世间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而且正邪善恶交错,因此,我们应该有容忍庸俗的气度和宽宏他人的雅量。只有能容天下的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所以凡是一个能做大事,能创大业的人一定有容忍人的度量。

“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胃开阔,眉目清扬;正如人吃橄榄,当下不无酸涩,然回味时满口清凉”。学罕宽容,它将使你的心胸渐渐开阔,它是你走向成功的最好帮手。

不念旧恶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第五》)

【今译】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过去的仇敌,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评注】

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伯夷、叔齐的故事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载: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

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词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在历史上,伯夷、叔齐是一对历来被赞被颂的千古贤人。在《论语》里,孔子对兄弟二人“不念旧恶”的行为大加赞赏。

社会由人组成,而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而发生各种关系,于是就产生了是非恩怨。当时受人恩惠,开始都心存感激,并且所受恩惠越大,感激越深!然而,时过境迁,别人对自己的恩惠会逐渐淡忘,以致最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是当别人辜负了自己,对其产生怨恨之心,就会念念不忘,并记在心头伺机报复,如此一来,恩怨何时能了呢?

一个人不能放下旧恶,就像随身携带着一块土豆,随着日子的推移,土豆会腐烂、变质,难闻的气味会伴随你左右,让你终日无法安宁,嫉恨的毒气会侵蚀你的心灵,最终使你变成一个小人,而忘记“旧恶”则会让心灵轻松、自在,可以看到朝阳的蓬勃,听到鸟儿的歌唱。

隋炀帝时,郡丞李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之意,并亲自检举揭发。李渊灭隋后要杀李靖,李世民极力反对报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驰骋疆场,征战不疲,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微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徵征深觉“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也为唐王朝立下了丰功伟绩。

宋代王安石当宰相时,因苏东坡与他政见不同,借故将苏东坡降职减薪,贬官到了黄州,搞得他十分凄惨。然而,苏东坡胸怀大度,根本不把此事挂在心上,更不念旧恶。王安石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起来,他不断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写信,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非常投机。

古人古事,真是脍炙人口。以古为镜,会使人净心灵,辨是非,明前途。

人是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认为“恶”的,又未必就真的是什么“恶”。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吧,对方心存歉疚,诚惶诚恐,你不念旧恶,以礼相待,也能改“恶”从善。

有首禅诗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和怨恨,不妨把心胸放宽大一些。既往不咎的人,才可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

无可无不可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原文】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第十八》【今译】

避世隐居的高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侮辱自己的身心,是伯夷、叔齐吧。”认为“柳下惠、少连,放弃志向,侮辱身心,但说话合乎规矩,行为经过考虑,也就是这样了。”认为“虞仲、夷逸过着隐居的生活,说话无拘无束,放弃官爵合乎权宜。

我和这些人都不同,没有什么可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评注】

朱子日、孟子曰:“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无可不可也。

孟子在公孙丑询问伯夷、伊尹、孔子三人有什么不同时回答说:“他们的处世之道不同。不是他认可的君主不服事,不是他认可的人民不使唤;天下太平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混乱时就抽身而退,伯夷是这样的人。只要是君主都能服事,只要是人民都能使唤,天下太平时做官,天下混乱也同样做官,伊尹是这样的人。能够做官,能够隐退,能够长期做官就长期做官,能够马上离开就马上离开,孔子是这样的人。”孔子的境界不是伯夷、伊尹所能追赶得上的,孔子令人高不可攀之处,就在于他无可无不可。

做人能否做到无可无不可,这要看一个人的胸怀是否宽广,志向是否高远。无可无不可,不是风吹两面倒,有也不多,无也不少的墙头草。历史上有许多领导者总是一意孤行,刚愎自用,凡事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以为凭借个人的独特的天赋就能牵着历史命运的鼻子走,这种人到头来终归难逃失败。有时偶尔能成事,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例如二战时期***头目希特勒、墨索里尼,他们只有“有可有不可,的概念,而没有“无可无不可”的胸怀。

在我国历史上,楚霸王项羽是“有可有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汉高祖刘邦是“无可无不可”一类领导者的代表人物。试想,如果项羽能多听范增的一些谏言,不固执己见,不好大喜功,不刚愎自用,或许霸王别姬的悲剧不会发生,汉朝历史也将重写。

据历史记载,建武五年(公元29年)正月,汉光武帝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西归陇右。西州上将军隗嚣一见马援到来,十分欣慰,与之同卧同起,询问刘秀的情况。马援说:“此人才明勇略,决非常人可比;且能开心见诚,无所隐蔽,阔达多大节,似与汉高祖同。至于博览经书,文字口辩,处理政事,前世无比。”隗嚣一见称誉刘秀,心中很不是滋味,思虑找个缝隙,借以诘难马援,便将刘秀与乃祖刘邦相提并论,问道:“此人与汉高祖相比,谁人更胜一筹?”马援对先朝开国之君,难免心存忌讳;尤其以子孙比先祖,也不可直言无讳,所以只得笼而统之地答道:“不如也。”但以他的机智和应变天才,还是把彼此优劣映照出来。他接着说:“高帝无可无不可:今上(指刘秀)好吏士,动止合节度,又不喜欢酒。”

马援说刘秀“不如”刘邦,就在于刘邦无可无不可。只有无可无不可,才能显示做事者的胸怀。

我们再来看看宋太祖的故事: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同僚也都吃惊,赵普何以脸皮这样厚。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拾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又有一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因太祖平常就不喜欢这个人,所以对赵普的奏折又不予理睬。但赵普出于公心,不计皇上的好恶,前番那种韧性的表现又重被提起。太祖拗他不过,勉强同意了。太祖又问:“若我不同意,这次你会怎样?”赵普面不改色:“有过必罚,有功必赏,这是一条古训,不能改变的原则,皇帝不该以自己的好恶而无视这个原则。”也就是说,你虽然贵为天子,也不能用个人感情处理刑罚褒赏的问题。这话显然冲撞了宋太祖,太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赵普死跟在后面,到后宫皇帝入寝的门外站着,垂首低头,良久不动,下决心皇帝不出来他就不走了。

据说太祖很为此感动。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宋太祖无可无不可的容人之量与雅量,也能看出赵普的刚毅。

别总争第一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原文】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第三》)

【今译】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争夺的事,除非是射箭比赛。相互作揖行礼,上堂比试,完毕后下来,喝酒,这竞争是君子的竞争。”

【评注】

朱子曰:言君子恭逊,不与人争,惟于射而后有争。然其争也,雍容揖逊乃如此,则其争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争矣。

同类推荐
  • 政治学

    政治学

    《政治学》被公认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也是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无言之美

    无言之美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东西可以更好地引起我们的审美经验呢?在朱先生看来,毫无疑问这就是艺术作品。的确,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也可以被看成其他的样子,比如,在收藏商眼中是财富,在搬运工眼中是重物,在匆匆忙忙、大声喧哗的美国游客眼中是到此一游的标志。但是,同其他事物相比,艺术作品这种特别的事物倾向于被看成美的形象,它主动吁请人们把它看成形象,伟大的艺术作品的强烈感染力甚至强迫人们将它看成形象。这并不表明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或美,但艺术作品最容易成为艺术和美,这就是朱光潜美学系统中的艺术作品同一般物的区别。
  •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哲学家周国平翻译并撰写长篇导读,准确、优美、流畅,带你读懂原著,走近真实的尼采——天才、狂人、世纪末孤独的漂泊者、20世纪最走红的哲学家。天才的命运是一再被误解和一再被重新发现。尼采是属于年轻人的,愿你们不做20岁、30岁、40岁的老人。《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在本书中,尼采开创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艺术冲动学说,在对希腊艺术进行美学讨论的同时,完成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 与善同行: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

    与善同行: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与价值抉择

    本书主要围绕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技所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展开研究。由于纳米科技、信息科技、生命科技和认知神经科技被称为对当代社会最有影响的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发展迅速,每个领域都潜力巨大,而其中任何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者四者集成,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因此,在本书中,主要关注当代科技的这四大领域的研究前沿可能面临的伦理挑战问题。
  • 尼采读本

    尼采读本

    本书是周国平十多年间的散文精华结集,融入了他对世界的智慧思考,围绕人类最关心的幸福话题展开了一系列的阐述。人非常宝贵的东西,一是生命,二是心灵,而若能享受本真的生命,拥有丰富的心灵,便是幸福。幸福无法强求,也跟物质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而是需要一颗随缘自在的心。诗意的生活一定是物质上简单的生活,这在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诗人、哲人、圣人身上都可以得到印证。幸福不能刻意追求,一切自有安排。
热门推荐
  • 无限异世

    无限异世

    一次机缘巧合的重生,一间逆转轮回的时空超市。他是欲血魔神的西楚霸王项羽,他是盖世无双的魔王李元霸,他是威名万世的初代皇帝秦始皇……但在这里,除了他们,还有让人闻风丧胆的异形!爬行者!丧尸!魔族!妖族!墨族!超级赛亚族,龙影族!人族!龙族!等等……以及让人惊恐无比生活在阴暗角落的猎狐者。面对着夫人的魔化,和孙悟洛的叛逆,主角也只有深深的无奈。但是谁让我是全王的小弟呢?面对着神秘人物的到来,知道他打算毁灭整个宇宙时,虽然无力对抗,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出击,对着那让人恐惧的身影,藐视着说道,“犯我地球者,虽强必屠……”
  • 我有个黑科技厂

    我有个黑科技厂

    超级富二代叶风偶然获得黑科技系统,通过赚取积分,再用积分兑换黑科技,开公司、办工厂,一双创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公司。“叮!恭喜宿主抽到未来科技剃须刀,机身10086把刀片,专利技术110种……”
  •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

    当今世界,什么最重要?回答是口才、金钱和电脑!——这是美国人乃至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所推崇的口号。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就把“口才、金钱、原子弹”看作是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战略武器,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又把“口才、金钱和电脑”看作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电脑”取代了“原子弹”,而“口才”始终独冠“三宝”之首,可见,口才的作用和价值是何等重要。
  • 夜妃

    夜妃

    时间好像静止了,四周一片静谧。只有他们彼此的心跳声回荡在耳边。须臾,珞溪阴沉着脸色,犀利的望着云渭尘问道:“你再说一遍?!”云渭尘彻底转过身体,背对着她冷冷的说道:“我要送你进宫,把你献给逐月国的皇帝。”珞溪听到他的话,微微冷笑,犀利的说道:“云渭尘,你以为自己是谁?凭什么这么做?我不会去的!”说完后,她猛地转身,大步便要离开书房。“珞溪!”云渭尘咻的转身,直直的望着她的背影……
  • 婚姻之殇

    婚姻之殇

    妻子彻夜不归为了什么?是为了工作和事业,还是另有其他?面对妻子的各种难以启齿的行为,他为什么选择坚守婚姻?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作为心理咨询医生,面对风韵犹在的富婆以及青春美丽的少女,他会有怎样的举动?一切交织而往,室息感、罪恶感,他该何去何从?
  • 上方大洞真元图书继说终篇

    上方大洞真元图书继说终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既然情深,何惧缘浅

    既然情深,何惧缘浅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迷乱,让她如愿以偿地做了景太太,她也不会又萌生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后又被现实推向悲情女配角的境遇中。“你知道吗?嫁给你这五个月,是我一生中不堪回首的五个月!看在我们二十多年的感情的分上,放过我吧!这样的日子,我一天都不想再过 了。” “我现在发现,我的生活已经不需要你了。”“让我们重新做回兄妹吧。”是情深缘浅留一生遗憾,还是情浅缘深,一辈子怨偶?喜欢上自己的哥哥,到底是劫还是缘?阔别经年,都已经不重要了。既然情深,就不惧缘浅。
  •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日本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江户时代(1603-1867)是日本大规模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中国儒学的吸收与改造不仅使江户时代日本文化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也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甚至一直影响至今。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前人未曾引用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论述与分析了江户时代日本六大学派对中国儒学的不同态度以及各学派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展现了日本吸收与改造中国儒学的成功与失败。
  • 重生之花开两面君不知

    重生之花开两面君不知

    子书家二小姐子书花辞,外传长相丑陋,行为粗鄙,不如其长姐聪慧大方文雅贤淑,不如其小妹美丽娇俏。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传闻房家嫡女同魔头来往,那魔头手中更掌握着一个得到的人就能颠覆天下的秘宝或者功法总而言之是个谜,传闻那魔头和国都房家嫡女有一个孩子还是个幼儿却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