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200000026

第26章 留学欧洲(1)

辜鸿铭:走尽西方归华国

辜鸿铭的一切,似乎都是另类的存在。

他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英国人;他出生在马来西亚,成长在英国,却是最执着、最坚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捍卫者。他一直以冷眼注视着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直站在大多数人的对立面。他被嘲笑为“怪物”、“遗老”,但他依然故我,依然以华夏子民最自豪、最骄傲的态度,去面对、去嗤笑那些被无数国人捧为神灵的洋人。也只有他,在那个全体中国人都疯狂地自厌自弃而去学习“洋大人”的时候,却向那些“崇高的洋大人”宣扬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近乎癫狂的偏执态度,去肯定和热爱中国的一切,也不管那些东西是好是坏。他是在用这种近似偏激的方式,来掩盖自己面对中华文化被国人践踏时的痛心。也许时间会证明,他并不一定是错的。

少小离家渡重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市)一个橡胶园内。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布朗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母亲是英国人。而布朗因为膝下无子,又喜爱辜鸿铭的聪明伶俐,故将他收为义子。正是这位布朗先生塑造了辜鸿铭,使他的人生有了不同寻常的改变。

1867年,布朗夫妇准备从马来西亚返回英国,也将10岁的辜鸿铭一同带走。辜鸿铭从此来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此时的英国正在鼎盛期,号称“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不落帝国”,到处是一片繁荣景象,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激动。但是,这个强大的国家,也许并不是那么完美,正有着许多阴暗的不为人所知的东西。这些都是辜鸿铭长大之后慢慢体会发现的。但是,当时他还是那么小,只是用满眼的好奇打量着。

他们回到义父布朗的家乡——苏格兰的爱丁堡。布朗先生对辜鸿铭是出自内心的疼爱,完全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在马来西亚时,布朗先生就常常给幼小的辜鸿铭讲述一些自己故乡的事情,有时也会教他认字;辜鸿铭就这样知道了莎士比亚、培根、米尔顿。现在已经10岁的他,早已显露出过人的聪慧。

布朗先生也在开始正式规划辜鸿铭未来的学习计划了,他不希望辜鸿铭浪费自己的天资。因此,布朗很认真地和辜鸿铭讨论未来。他告诉辜鸿铭,世界上的形势很混乱,人人都像强盗一样,弱肉强食,四处掠夺。欧洲各国、美国都是如此,非洲人、美洲土著惨遭杀戮、贩卖。而辜鸿铭的祖国,那个远在亚洲、曾经强大的国家,也因为富庶而被列强撕咬、侵吞。他希望辜鸿铭能够做一名学者,以渊博的学识去拯救自己的祖国,来教化那些疯狂的强盗。

其实,辜鸿铭虽然出生在南洋,只有一半中国血统;但是,他的父亲辜紫云却一直以一个中国人的标准来要求和教育辜鸿铭。早在来英国之前,父亲就给辜鸿铭提了两点要求,第一是不能信基督教;第二是到哪里也不可以剪辫子。因为他要辜鸿铭不论走到哪里,不论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辜鸿铭虽然对这些东西似懂非懂,但是他却谨记父亲的教诲。所以,布朗先生的很多话他或许还理解不了,可他也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

布朗先生给辜鸿铭首先安排的是语言课,语言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所以,辜鸿铭要以背熟弥尔顿、莎士比亚、歌德著作的方法踏入语言的殿堂了。日后的他精通9国语言,以其国之语辱其国之人是他最大的乐趣,也因此被人赞为语言天才。天才离不开努力,谁又能想到他竟然是从背诵名著开始的?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辜鸿铭学习的开始,他一生背过50余遍。觉得有些遗忘,就反复诵读,直到完全能背诵为止。在马来西亚的橡胶园里,辜鸿铭在布朗先生的书房里已经看到过很多次了,所以对他算不上太难,很快就背熟了这首6500多行的无韵诗。布朗先生开始为他讲解诗中的含义以及作者的种种,弥尔顿是一位伟大的英国诗人,积极参与了17世纪的英国革命。弥尔顿一生致力于抨击君主专制。他一直穷困潦倒。诗人双目失明后完成《失乐园》、《复乐园》等伟大诗篇。他是才华横溢、辩才无碍且性情耿介,虽然一直被迫害,始终也没有屈服,依然继续讽刺攻击封建君主制度。这篇诗对辜鸿铭的意义非常重大,不光是来到新世界的伊始,诗的作者也在辜鸿铭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不屈不挠和辩才,很大程度上受了弥尔顿的影响,晚年潦倒的辜鸿铭就时常吟诵弥尔顿的诗篇。

之后便是莎士比亚的作品。布朗先生让辜鸿铭背诵莎士比亚作品的用意,在于让他能够通达人情世故,并要求他边读边思索,两礼拜背诵并理解一本。辜鸿铭埋头苦读,布朗先生随时讲解。随着阅读的增加,辜鸿铭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越来越熟练,进度增加到两礼拜可以学3本。莎翁的戏剧就学完了,而辜鸿铭也对莎士比亚有了自己的看法:“莎士比亚反映现实生活,是是非非,清清楚楚,一望而知。反映现实之中又充满激情,这是一种生命的激情。在莎士比亚宏大华美的妙笔下,热情奔放。读莎翁,使人兴奋不已,大悲大喜,大是大非。但是我觉得让人感到太热闹了,而缺少一分深沉。”

经过弥尔顿和莎翁的作品历练,辜鸿铭的英语水平已经相当可观了,布朗先生便不再给他设定范围,而让他自己掌握了。下个目标是学习德语。英语辜鸿铭自小就接触过,所以前一段的学习他游刃有余,但是到了德语,依然采取背诵的老办法,辜鸿铭就有些忐忑了,他从来没学过德语,不知道自己如何背起。于是就靠布朗先生一字一句的教他诵读歌德的名作《浮士德》,有些近似中国私塾的教法,先将文章背诵的精熟后,再去了解文中的意思。布朗先生很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了解了内容再去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不会顾此失彼。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浮士德》一书终于被辜鸿铭背诵下来,一年后才完全精熟。布朗先生这才开始给他讲解这部歌德的著作,3个多月才将这篇恢宏的诗篇讲解完。

学习语言的同时,辜鸿铭的其他知识也没有放松。开始布朗先生亲自教他数学,半年之后,便请了一个家庭教师,在继续教辜鸿铭数学的同时还增加了物理和化学课程。布朗家有一个很好的科学实验室。因此,辜鸿铭在学习理沦的同时,还能动手做一些试验,可见布朗先生对辜鸿铭的用心之深。

在辜鸿铭读懂《浮士德》之后,布朗先生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了他对这些文学巨著的看法,觉得他已经很好的掌握了英文、德文,而且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已经有些积累了。对之前学过的都有了比较深层的把握,辜鸿铭在比较这几个大师的作品时这样评价:“莎士比亚反映现实生活,是是非非,清清楚楚,一望而知;《浮士德》哲思深远,是是非非,恍恍惚惚,没法分辨;《失乐园》热情澎湃,沉郁稳健,刚刚强强,高歌长啸。莎士比亚好懂,浮士德不好懂,而《失乐园》感人。”布朗先生听后非常欣喜,知道辜鸿铭已经完全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了。

于是,辜鸿铭很快就以优异的成绩被爱丁堡大学文学院录取。

在这段求学的日子里,还发生了一件轶事。辜鸿铭来到苏格兰之后,一直遵守父训,没有剪掉头上的辫子。所以他经常被人嘲弄,路边的小孩总是跟着他后面叫着:“瞧呵,支那人的猪尾巴。”性格里带着孤傲的辜鸿铭没有剪去发辫,而对西方人的怨恨和鄙视,却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心里慢慢积攒起来了。

他在苏格兰也有朋友,是邻居家的一个活泼的小姑娘,长着一头黑发、蓝色眼睛、白皮肤。她对辜鸿铭很友善,辜鸿铭也很喜欢她的美丽可爱。有一次布朗先生出去办事,辜鸿铭便去拜访她。她一直觉得辜鸿铭的辫子很有意思,那天更是拿起他的辫子在手里反复的赏玩,赞叹道:“中国人的头发,长长的,编成一条黑色的辫子,真是太可爱了。我的头发也是黑色的,送给我吧!”辜鸿铭确实是风流才子,小小年纪也懂得怜香惜玉,对美女有求必应。他拿起剪刀就将辫子剪了下来,递给她,毫不吝惜地说:“你肯赏收,是我的荣幸。”美人当前,辜鸿铭就将父训忘得一干二净了。看来辜鸿铭以后的风流也是天性使然。

求得名师苦寒窗

考取爱丁堡大学之后,辜鸿铭在布朗先生的带领下,见到了爱丁堡大学校长卡莱尔先生。他是英国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1937年的《法国革命史》一书,使他名扬天下,1865年被任命为爱丁堡大学校长。卡莱尔一生著作等身,是一位保守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世界作了大量的批评。

卡莱尔先生和布朗先生是自少好友,布朗非常推崇他,认为他是爱丁堡最有才华的学者。之前,布朗先生几次要求辜鸿铭一定要拜读卡莱尔的著作《法国革命史》。因此,当辜鸿铭见到这位名满天下的学者时,心里崇敬和紧张的心情交织在一起。他在心里默默背诵着《法国革命史》中的句子。这部书一直是辜鸿铭的最爱。

在卡莱尔家里,辜鸿铭听到了这位学者对世界对民主以及人的很多看法,他顿时有如醍醐灌顶,对卡莱尔的学识更加钦佩了。从此之后,辜鸿铭深受他的影响,成为浪漫主义的忠实信徒,厌恶欧洲工业革命造成的种种社会弊病,慨叹欧洲道德的沦丧、文明的衰退。

此后,辜鸿铭就正式开始在爱丁堡大学的学习生涯。他的学业并不总是-帆风顺,也会遇到瓶颈。在他开始学希腊文和拉丁文的时候,为此哭过很多次。开始教多少,背多少,他并不觉得困难。到后来,自己阅读希腊文、拉丁文文史哲名著,就不行了。

他就按照当初学英文和德文的方法,坚持把原文背下去,一遍两遍,反复的背诵,直到记住为止。此后他就一通百通,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不但希腊文、拉丁文的难题迎刃而解,以后再学习其他各国的语言、文字,都一学就会,而且很快就能记得住。大家都赞叹他的天资,任何语言他总是学得又快又多。但这其中的艰难只有他自己清楚,都是眼泪和辛苦换来的,主要是坚持迎难而上、困而学之,学得多了,自然就找到了窍门所在。

在爱丁堡期间,辜鸿铭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很小就离开父母的他,一直跟随义父一起居住。但是,生活在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里,还是难免孤单。何况,现在他只能自己住在房东家里,没有亲人朋友,他就更加想念远方的父母。所以,每逢传统的中国节日,他总是要设下供桌,摆上丰盛的酒菜,遥祭祖先,在供桌前,恭敬地三跪九叩。因为他记得儿时父亲对他的教诲。那时候,他常常被父亲领到供奉着祖先牌位的大案前,按时祭拜。案上摆着水果、猪头及水酒一杯,父亲恭恭敬敬地点上香,然后鸿德、鸿铭哥儿俩便遵命跪倒在地,叩下头去,再接受父亲告诫:“我们的祖国在遥远的地方,不论我们身在何处,千万别忘了那里是我们祖先的家园。”只有这样,他才能觉得自己再不孤独,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房东太太有一次看到辜鸿铭正在叩头,她很不不理解,觉得他的行为很奇怪,就问他:“你给死去的祖先摆了这么多饭菜,他们也不能吃到;恭敬的下跪、叩头,他们也不能看到。那弄这些有什么用哪?”辜鸿铭听着这种话,不禁怒火上涌,很长时间被英国人歧视而压抑在心里的怨气,化成了尖刻的口舌和讽刺。他冷笑着说:“难道你们给死去的亲人摆放的鲜花,他们就能闻到鲜花的芬芳嘛?”房东太太顿时哑口无言。

这是辜鸿铭讥讽洋人的起始。他越来越发觉,以局外人的冷眼注视着西方人的世界,用辛辣的语言以西洋人的东西来打击他们的傲慢,是一种非常快意的享受。他开始迷恋起了这种感觉。他要让西洋人明白,他们不过是一些傲慢、虚伪、什么都不是的家伙。他便一发不可收拾了。

另一次,辜鸿铭从爱丁堡大学前往市立图书馆,在等候公共汽车时,随便买了一张报纸,他在车上坐下,展开报纸看了起来。旁边有几个年轻的英国人,对辜鸿铭指指点点地耻笑起来。辜鸿铭起初没有理会,但是几个人仍然没有收敛,他的自尊心被刺痛了,嘲弄地看了周围的英国人一眼,索性把报纸倒过来,津津有味地看起来。那几个英国人看见这个情景,笑得更起劲了,大声说:“看,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

这下正给了辜鸿铭发泄的机会,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轻蔑地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几个人没想到这个不起眼的中国人竟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灰溜溜得觉得很没趣,再也不说话了。

1877年,辜鸿铭获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学得一口纯正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文,这就成了他日后打击敌人的利器。他英文水平非常之高,让无数英国人都自愧弗如。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评价过:“我国懂英文的,只有三个半,其一是辜鸿铭,其二是伍朝枢,其三是陈友仁。” 林语堂也认为,辜鸿铭的英语水平居中国第一。

但是,正当辜鸿铭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辜紫云去世了。虽然他已经算是初步学有所成了,但是望子成龙的布朗先生还希望他能够继续深造。因为现在他只是在文史哲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而在科学方面还欠缺得多。所以,辜鸿铭要去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为了担心父亲去世的伤痛会影响辜鸿铭的学业,因此大家一致选择了隐瞒辜紫云去世的消息。

淬炼慧眼识人心

在德国美丽的小城莱比锡,辜鸿铭仅用了1年,就完成了土木工程师的学业。若干年之后,他在莱比锡大学显赫一时,成了德国学术界的知名人物。他是东方文化的代言人,西方人谈到中国必提辜鸿铭。他的著作被德国哥廷根等大学定为哲学系学生的必读书,甚至有些教授不允许没有读过辜鸿铭著作的学生参加讨论。不过,当时他仅仅在这里逗留了1年就去了法国巴黎,进行一段特别的学习。

当他赶到巴黎,义父布朗先生已经在那里等他了;还帮他安排好了住处,那是在巴黎大学附近的一间优雅而精致的公寓里。在那里,他见到了美丽、高雅的房东,一位巴黎非常著名的交际花。布朗先生对辜鸿铭用心良苦,他不希望辜鸿铭做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者,而是深谙人情世故,能够看清那些浮华权势背后的丑恶和虚伪。而最能够了解这些的,莫过于周旋在政要、军人、富商之间的交际花了。所以,他把辜鸿铭安排在一个著名交际花的家里,就是希望辜鸿铭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名流绅士们的丑恶嘴脸。

同类推荐
  •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

    《魏晋南北朝骈文史论》以时间为顺序,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汉末到魏——骈文的继续酝酿;西晋——国家观念的弱化及骈散的杂陈;东晋——文坛的凄凉、凋落与变异;刘宋——骈文的成熟;萧齐——骈文的转向与要素的完备;梁朝——骈文的繁盛;陈到隋——繁盛中的变异。
  • 暗香

    暗香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四十年代出生的铁路技术高级工程师周桂欣的一生。小说从他考上江南理工大学讲起,以他与失散多年的初恋情人夏丹的重逢作为结尾,讲到了他与孙教授的师生情、与夏丹的恋情、与家人的亲情,以及与童养媳即后来的妻子张翠翠的情感纠葛。
  •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伤痕惋语(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如果你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

    如果你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

    那时,我爱你,不计代价,不计得失。那时,我爱你,心无旁鹫,百折不挠。那时,我爱你,只是爱你,没有什么目的。我们每个人都曾奋不顾身爱过一个人,或许是初恋,或许是暗恋,或许是其他。不管岁月如何流逝,我们如何成长,他们永远鲜活在我们的心中。流年老去,她/他,依然是我们曾奋不顾身爱过的人。
  • 石头和星宿:译文集

    石头和星宿:译文集

    他是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却被掩埋得像一个传说。吴兴华译文集《石头和星宿》从过往期刊中寻找到了吴译的英国散文家E.V.卢卡斯的《捡东西、选译詹姆斯·乔易士的《友律色斯》(即尤利西斯)插话三节、选译自《汉堡剧评》的《雷兴自论》(雷兴即莱辛)、里尔克的《述罗丹》、哲学家休谟的《论趣味的标准》、著名文艺复兴艺术研究者乔基欧·瓦萨里的《达·芬奇轶事》以及节译了意大利戏剧理论家卡斯忒尔维特洛著名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疏证》。译诗方面则补入了当时吴兴华为中德学会做的《黎尔克诗选》(现通译为里尔克)中德对照本所选译的二十七首里尔克诗作以,以及《雪莱诗抄》、《旦尼生诗抄》、《穆尔诗抄》、《司高托诗抄》等。
热门推荐
  • 妖孽殿下追妻难:废材鬼王妃

    妖孽殿下追妻难:废材鬼王妃

    背叛,被强,被追杀,所有的不幸全都被她赶上。是厄运女神缠身,还是幸运女神眷顾,一切都是未知。不过没关系,她命由她,不由天。听之所听,愿之所愿。且看她如何由废材,一步一步走上强者之巅。风云变幻,傲视群雄,万里苍穹,谁与争锋。这一世谁能与她生死共存。新书推荐《娇妻别跑:腹黑夫君请绕道》
  • 先婚后爱:总裁,放肆宠

    先婚后爱:总裁,放肆宠

    婚前她被人设计与陌生男子滚床单。两年后回国归来,她又再次遇见他。而这一次他再也不会放跑她。
  • 是妃不是祸

    是妃不是祸

    “阿娇,寡人将整个天下送给你,你可满意?”某男子一身玄色衣衫,龙纹金绣,玉冠束发,受着天启黎民百姓跪拜,柔声询问。凤娇冷冷瞥向城门楼下朝拜的臣民,许久才开口:“您爱阿娇么?”某人沉默...一阵冷风吹过,吹乱凤娇额前碎发,只见她无奈苦笑,“圣上,您答应臣妾的诺言该实现了,臣妾...该离开了。”言罢,她便转身朝着城门楼下缓缓走去。站在高处的某人嘴角微微抽搐,许久才喃喃自语道:“寡人爱你,却愿还你自由...”凤娇行走在川流不息人群中,默默流下了眼泪...
  • 棉花熟了

    棉花熟了

    已经过去很久,秀兰还没有回来。他们两个人不知道在外边干什么,难道棉花到现在还没有卖吗?不可能的,往年他们家卖棉花,没有过这么晚的。于升奎用双手支撑着,让自己半躺在炕上,躺得舒服些,他决定一直等到秀兰回来。黑灯瞎火的,也许两个人在外边该做的都做了。于升奎的心里又开始堵起来。如果两个人没有关系,高银娃会那么热心地老往这个家里跑吗?于升奎感到浑身都颤动起来,他既痛苦伤心,又觉着兴奋或者激动。痛苦的是两个人终于走到一起了,公然开始做苟且之事了,他以前所担心和忧虑的事情,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千真万确地发生了。而兴奋的是,他们两个人的苟合终于让他抓到了。他一定要抓个正着,看他们还有什么话说。
  • 礼运

    礼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后一生

    最后一生

    这世界的意志是什么?是生命?是信仰?是恐惧?是自我?是征服?还是自由?楚传一直觉得他是受世界眷顾的人,凭什么好事都该轮到我?凭什么?
  • 历朝通俗演义(全11部)

    历朝通俗演义(全11部)

    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这套小说除极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

    《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是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张焕军将多年来对生活中的人与事的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结集成册。书中共收录了47篇文章,内容既有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老人与子女的亲情流露,还有对当下社会正能量的弘扬。作者从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次经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思考。文字朴实,贴近生活。
  • 我有一座魔塔

    我有一座魔塔

    穿越到异界后,虽然资质比较废,但我有系统,它是一座高塔,里面每层都是经典游戏的场景。魔导之力的少女,长者之血的女剑客,还有虫族女王,反抗军的女头头,所有游戏里的女主角我都要收入队伍,一起去拯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