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200000030

第30章 留学欧洲(5)

当时的德国,科学水平位于世界顶级,具有非常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里的近代物理学为世界所瞩目,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力学等,都是驰名天下、轰动一时的学说。而社会科学中的语言文字比较考据学,则是柏林大学传统的、久负盛名的学科。所以,如此多的优秀中国留学生,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里。渴望在自然科学领域搞出点名堂的傅斯年,亦是其中之一。

他最初主要的兴趣是在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上,同时依然保持着对自然科学方面其他门类的兴趣。而他对各种书籍涉猎之广泛,很让人感叹。有一天,罗家伦和傅斯年、毛子水等人,约定到康德街24号的中国餐馆吃晚饭。傅斯年夹了一个很大的书包前来,众人翻出来一看,竟是一部厚厚三大本的地质学书籍。向来不善言辞、更不爱开玩笑的毛子水,竟破例幽了傅氏一默:“这部书是‘博而寡约’,傅孟真读它是‘劳而无功’!”一句话说得傅斯年暴跳如雷。

虽然当时柏林大学语言文字方面的比较考据学也名冠一时,可傅斯年的注意力,是在归国前最后一两年才转向它的。而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就是19世纪被推崇为德国近代史学之父、西欧“科学的史学”奠基者兰克(又译郎克)。由于兰克强调“严谨的事实陈述——即使这事实或许是偶然的、枯燥无味的——也无疑是历史编纂学的最高法律”,后世史家又把他的理论与他创造的学派称为“实证主义学派”。这个学派在19世纪、20世纪早期风靡一时,几乎垄断了欧洲史学界。

当傅斯年来到柏林大学时,兰克学派依然雄风不减。傅氏在求学的道路上经过几年的摇摆、晃动后,最后选择了兰克学派的实证主义史学,并作为重点研习对象。

傅斯年最终决定转向实证主义史学,显示了他过人的聪明才智。很快,其学业上的出色成绩,就使同在柏林的留学生们汗颜。

俞大维曾对人说:“搞文史的当中出了个傅胖子,我们便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于是决定调整方向,把主要精力放在晚清太平天国史的研究中,避免了与傅胖子的直接对垒交锋。学成归国之后的俞大维,于1933年再度返回德国,进入柏林工业大学,专门学习军事,包括兵器制造、战役分析和研究等,尤其是对弹道学的学习研究更是精进,终成著名的兵工制造与弹道专家,回国后曾任国民党政府兵工署长、交通部长、台湾“国防部长”等要职。

傅斯年对陈寅恪“读书先识字”的说法非常赞同。要研究历史学,特别是东方学,就必须要懂得东方的文字,包括历史上存在过、如今已死去的文字。只有如此,才能揭示历史的源流和本真。傅斯年在柏林时,对各种古代文字也颇花费了一些心思。他在给罗家伦的一封信中曾说道:现在“又有火炉子费,又交学费,故实是十分节省,每日吃饭在2马克与3马克之间,未曾看戏一次。书是买了一部文法,一部梵文法,一部Karlgren的语言学(非其字典),上一是上课,下一是为写书用”。

1924年,蔡元培赴欧考察,路经德国,由傅斯年、罗家伦等原北大弟子陪同游览波茨坦无愁宫,宫中有一座大理石雕刻的伏尔泰像。傅斯年见后,流连忘返,不忍离去,因此落在了众人的后边。罗家伦走至半道,发现此情,只得折回身去找他。

罗家伦素来喜欢调侃傅斯年,对众人说道,只见傅斯年站在伏尔泰像前,深深鞠了一躬,口中念念有词地背起了李义山的两句诗:“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罗家伦此语一出,傅斯年气得要上前来揍他,罗笑着躲到蔡元培边上,蔡先生也不禁失笑。这一笑,傅斯年骨子里的幽默就恢复过来了,也和众人一起哈哈大笑起来。从这件事,多少可以看出罗很了解当时傅的志向与心境。

第二次“五四”差点在柏林发生

在柏林的留学生们,普遍存在着经济上的困难。对于傅斯年等人的日常生活,赵元任夫人杨步伟的《赵家杂记》里有一些描写:“有一天大家想请我们吃茶点,但定的下午3点,我们刚吃完午饭,以为到那儿(是孟真的房东家)照例地一点点心和茶。岂知到了那儿一看,除点心外,满桌的冷肠子肉等一大些,我们虽喜欢,没有能多吃,看他们大家狼吞虎咽地一下全吃完了。我说德国吃茶真讲究,这一大些东西,在美国吃茶只一点糕点,连三明治都很少的(美西部比东部东西多)。孟真气愤地回我:赵太太!你知道这都是我们给中饭省下凑起来地请你们,你们不大吃,所以我们大家现在才来吃午饭。”经此一说,杨步伟觉得颇不好意思。

刚到德国半年多的傅斯年,闻听好友罗家伦的财物失窃后,便以近似现代网络名的“山外魔生”写信与罗,调侃地劝慰他。结果没过未久,傅自己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他又以“受诅咒的书蠹”为笔名,致信罗家伦,道出自己此时的穷困潦倒:“星期日我在林中,未曾睡着,但失迎总抱歉的。星期一方知交费在即,一文无着,十分着急或者死去。”

随着国内军阀混战不息,山东政府官费无法及时向海外留学生汇寄;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有时候颇像初级共产主义的味道,大家的钱都是共同使用,谁有钱就先借来花。在傅斯年和罗家伦这段时间的信中,讨论最多的就是他们的经济困难。

1926年初,傅斯年经过多番讨要,终于从中国驻英公使朱兆莘处领到了10英镑的汇票(欧洲留学生的经费,一直由朱氏作为代理人具体操办),于是致信罗家伦,本来想借给他4磅,因为山东的官费完全没有指望,就分给自己的同乡何思源1磅,只能借给罗家伦3磅。其余只能等下月再去找朱兆莘想办法。当时留学生们生活的窘迫程度,就可见一斑了。

在傅斯年即将结束学业回国的前夕,生活更是到了无依无靠的绝境。他在致罗家伦与何思源的信中道:“总之,去年我已领了下一月(款),我方能自巴黎归;今则倒欠下两月,此外无丝毫进款。德国生活程度贵得无比,此间熟人一致呼穷,故弟不欠此间任何一人、任何一文;而此间欠我小数者,积起来已经不少了。5月中旬连吃4日干面包,实在不免于夜间流涕。大维尚好,而毛、姚穷得出世涅槃。”

按傅氏的推断,继任者如此对待留学生,一定是克扣和挪用了从国内寄来的留学生官费。而对方如此无理与霸道,正是留学生们“拼命之机会也”。于是,傅斯年“火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立即蹦将起来,欲像当年“五四”时期一样,发动并亲自统率整个欧洲的中国留学生,肩扛大旗,挥拳弄棒,再展示一回“少年壮志”,前往华国驻英公使馆门前示威,不惜与使馆人员开打宣战;然后来个“火烧赵家楼”的再模拟演示,将公使馆一把火烧个精光。

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过去的老皇历如今翻不得。对于傅斯年而言,一呼百应的“五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接受新的文明洗礼并逐渐理性的罗家伦、何思源、俞大维、毛子水等人,认为以暴力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此事万万不可。伦敦比不得当年的北京,若真的闹将起来,大家很可能被当做过街老鼠而捉将起来关入大牢,并成为天下笑柄。

在众人的劝说、阻止下,傅斯年才火气渐消,最终打消了一把火烧掉公使馆的念头。当然,驻英公使馆的那些官僚们,并不知有此一幕险情发生;否则,应该早抱头鼠窜了——看来,傅斯年当年考取官费留学生时,山东教育厅那帮官员们的担心并不是毫无道理。尽管罗浮宫与白金汉宫没有被点燃,而事实上中国驻英公使馆却差点葬身火海。

回北大不成,便转去中大

1926年9月,傅斯年结束了7年的留学生活,带着满腔激情和满腹学识,由马赛扬帆起程,穿越茫茫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向阔别已久的祖国驶来。

此前,傅斯年是准备受聘于母校北大的。他在北大期间就是知名才子,师长和同学们对他的学识也是有目共睹,此番留学归来回到北大自然是顺理成章。

早在1922年,北大教务长蒋梦麟到欧洲考察,见到了正就读于伦敦大学的傅斯年,并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在此之前蒋梦麟与傅斯年并不熟识,这次交谈傅斯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蒋梦麟发出了“孟真之学,是通学,其才则天才,古今为学,专学易,通学难,所谓通学就是古今所说之通才”的慨叹。作为学术界的名流,北大的前辈师长、主要领导之一,对一个仅仅游学数年的后生小辈竟如此高评价,既罕见又令人感慨。想来,说出此番话时,蒋氏心里一定颇有一代新人胜旧人的嗟叹了。

二人分别不久,蒋梦麟在德国接到傅斯年的一封信,信中劝蒋此次考察不要无目的地在德、奥、法、意各国乱跑,并有两个问题要特别注意:第一是比较各国大学的行政制度,第二是各国大学的学术重心和对学生的训练。

蒋梦麟阅毕,不仅惊叹傅氏在学业上的精湛造诣,同时还发现他有极强的视事与处事能力。如果自己不是师辈人物,蒋极有可能当场就要五体投地地折服、跪倒在傅的面前,并高呼“吾师万岁”。

1923年,北大校长蔡元培因不堪忍受军阀政府与官僚的压迫而愤然辞职,旋赴欧洲考察,北大校长一职由蒋梦麟代理。此时已转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的傅斯年,与北大的实力派人物蒋梦麟、胡适等书信往来不断。而作为胡适得意弟子的傅斯年一旦学成归国,到北大任教即成必然。

然而,就在傅斯年准备归国的这一年,正是北洋军阀全面崩溃的前夜,各路军阀纵横中原,相互厮杀混战,中国陷入了一片血腥和混乱之中。

由于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杀害***等革命人士上的行为,令蒋梦麟、胡适、朱家骅等北大负责人为了躲避追杀,只能离开北大,开始流亡生活。而北大这所“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的大学就只好解散了,也无人再顾及傅斯年的死活与归国后的去向。

也许是傅斯年的满腹学识还没有施展之地,确实不该被埋没,当他乘坐的轮船穿过汪洋大海,抵达香港的时候,一封来自中山大学的聘书就出现在了他刚下榻的旅馆里。邀请者乃是2个月前才刚刚从北京六国饭店逃往广州的朱家骅。这时的朱家骅,已经开始主持中山的校务了。于是,傅斯年从中山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名家小传】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祖籍江西永丰,生于山东聊城。历史学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著作编为《傅孟真先生集》。

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北大文科。由于受到民主与科学新思潮的影响,1918年夏与罗家伦等人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影响颇广。1919年夏大学毕业,翌年初到欧洲留学,先后入伦敦大学、柏林大学研究院,学习实验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物理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勃朗克的量子论等;还对比较语言学和考据学发生兴趣。1926年冬回国。

翌年春出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和历史系、中文系主任。从1928年11月起长期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创办《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并任主编。1929年春,历史语言研究所从广州迁往北平,傅兼任北大教授。1932年参加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社”,在《独立评论》周刊上发表政论文章,拥蒋反共,但赞成抗日,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路线有所批评。1937年春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任西南联大教授。1948年当选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次年1月随历史语言研究所迁至台北,兼任台湾大学校长。

严济慈:用勤奋创造了奇迹

严济慈是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开创人之一,是第一位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他的家庭是一个高层次的科学家之家,被称为“小科学院”,家庭成员中竟有5个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留学前的准备

严济慈的启蒙老师——叔祖父严维伦先生曾对他的父亲说:“这孩子是读书的好材料。家里条件再艰苦,也要想法让他去读书。”从9岁开始,小济慈便能帮助父亲在药铺里计账了,这便培养了他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的作风。他成天和数子打交道,而他对数学的兴趣,就从此时打下了根基。

后来,严济慈考入了南京高等师范,遇上数学家何鲁先生。在大学期间,对严济慈影响最大的就是何鲁。何鲁是四川广安人,1919年从法国留学回国,应聘到南京高师教数学。

数学是很重要的基础课,何鲁讲课所用是法国的教材。法国中学教育在欧美社会水平最高,课程内容很深。在中学的数学课里,竟有很多大学的内容。何鲁的讲课遭到学生的反对,普遍反映太深听不懂,发展到准备罢课。只有严济慈一个人在坚持上课。于是,何鲁干脆把严济慈叫到自己家里,一对一地给他上课。何鲁到上海任教后,又特别推荐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去南京高师任教。

每逢暑假,何鲁还总要邀请严济慈前来他家读书。严济慈整天把自己关在安静的书斋里,自学法文,并且大量阅读了何鲁带回来的法国教材。水滴石穿,他的勤奋学习,为日后赴法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何鲁看他学有所成,便介绍他认识了商务印书馆的王云五先生。王先生对严济慈有所了解后,就约他写了《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这两本小书,数十年来作为中学生的教材和课外读物,不仅受到国内广大师生的欢迎,而且曾被东南亚某些国家所采用。

严济慈大学毕业后,老师何鲁、熊庆来、胡刚复都鼓励他出国留学。他得不到官费,3位先生便慷慨解囊,为他筹措川资;再加上他编书的稿费等收入,严济慈终于可以前往恩师何鲁曾经留学的法国了。

成绩震惊了巴黎大学

1923年11月,满怀学习国外先进科学理想的严济慈,经过5个星期的航船颠簸,到了法国第一大港——地中海沿岸的南部城市马赛。

出国之前,由于他刻苦努力自修,法语在读写上已没有问题,但是口语略逊。他便转乘火车到默伦乡村的一所中学,强化学习了半年的法语。他的基础好,加之又有悟性和惊人的记忆力、模仿力,很快就过了口语关。

1924年夏天,严济慈从默伦来到巴黎,就雄心勃勃地把目光投向享有盛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巴黎大学分5个学院,即理学院、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药学院,其中理学院号称有10万学子。入学不用考试,宽进严出。学校迷漫着自由的空气。课程是公开的,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开学上课,谁有兴趣都可以听,不愿意听也无人来管。学较不分系,也不分年级。只要手里有中学毕业文凭,交纳金额不多的注册费,把你的名字登记注册,就算是巴黎大学的学生了。

同类推荐
  • 依然旧时明月

    依然旧时明月

    46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 罗曼采罗(孙更俊译丛)

    罗曼采罗(孙更俊译丛)

    本书是海涅继《诗歌集》、《新诗集》之后的第三部杰作。内容以故事诗和史诗为主,分为史诗,悲歌。
  • 虚位

    虚位

    《虚位》包括《虚位》、《秋浓意淡》、《排斥》、《求证》、《洗脚》等。这些小说描写了职场中的不同人物,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且贯穿体现在不断推进的故事情节中。
  •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是“文革”前孙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集。《白洋淀纪事》即是“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的作品。它从1958年问世迄今已有几个版本,多次印刷,成为新中国以来广为流传的作品集之一。今次新版,除了收入可以收集到的,“文革”前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外,还特地将他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合在一起出版。《铁木前传》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要全面了解和认知孙犁的创作风格,不可不读它。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孙犁的那些自述和评论文字,同时,对孙犁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 读破金瓶梅

    读破金瓶梅

    《金瓶梅》是一部传世杰作,被称为“第一奇书”。《金瓶梅》主要描写了西门庆的一生及其家庭从发迹到败落的兴衰史,并以西门庆为中心,一方面辐射市井,一方面反映官场社会,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广阔图景和政治与社会的众生相,刻画了西门庆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以潘金莲、李瓶儿等诸多女性。 徐景洲的这本《读破金瓶梅》以札记形式笑谈《金瓶梅》这部奇书里的奇人奇事,点评人物性格,品味艺术技巧,阅读注重细节,行文亲切有味。
热门推荐
  • 父子双雄班超班勇(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父子双雄班超班勇(西域烽燧系列小说)

    班超以武功绝技闯过索命的三关,赢得出征西域的征荣。以大智大勇的谋略歼灭了北匈奴百万大军,统一了西域。继承父业的班勇又以惊世奇计尽杀了反攻而来的北匈奴强敌,控制了西域局势。小说充满了九死一生的险情和智胜邪恶的悲壮情调。
  • 红楼媚妃黛玉劫

    红楼媚妃黛玉劫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她原是富家千金小姐,却历尽艰辛,为了爷爷留下的遗产与家中亲人斗智斗勇。一辈子,没有享受过一天亲情的滋润。最终,同父异母的私生子哥哥将她推下悬崖。含恨而终,仍不让活着的恶人有好日子过。遇上警幻仙姑,说她仍有世间姻缘账未销,送她复入红楼。她要做一回林黛玉,决不让一个好人冤死,也定不饶过半个恶人坐享太平盛世。而最后红楼各人将作何归宿,最终绛珠仙子将芳心何属,且看转世黛玉,如何玩转红楼••••••
  • 让我将你心儿摘下

    让我将你心儿摘下

    云朵感到一阵胸闷,呼吸急促起来。皮祖提才有了动作,便发觉云朵的不适,用肘部支起上半身,窥视她的表情。“这里难受吗?”他抚着云朵赤裸而滚烫的胸口,帮她顺气。“可以不做吗……”云朵在他怀抱里蹙着眉头,闭着眼睑轻轻地央求。窗外的暴风雨几乎淹没了她的声音。皮祖提难免泄气,翻身下来,一双眼睛瞪着天花板。欲火焚身的他此时的样子像个赌气的孩子。他不好说什么。云朵有心脏病,正在疗养期间。但不全是因为这个,今晚云朵的情绪不稳定,一开始就很别扭。
  • 快穿之宿主总在崩人设

    快穿之宿主总在崩人设

    【1v1he】一篇单纯为了苏而苏的玛丽苏甜文_(:_」∠)_某夭夭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快穿到这样那样的世界的无脑甜宠文嘻嘻嘻。「玛丽苏预警!」「渣文笔预警!」「无脑沙雕预警!」ヾ( ̄▽ ̄)我们的目标是!ヽ(???)?ヽ(???)?ヽ(???)?无脑甜!大概就这样没了嘻嘻
  • ·生活品质(世界百年传文学精品·哲理美文)

    ·生活品质(世界百年传文学精品·哲理美文)

    在这个卷帙浩繁的时代,我们推出《世界百年传世文学精品》书系,其目的是为了使人们在紧张的生活之余,撇开那些尘嚣的文字垃圾,多读好书,多读精品。
  • 闪婚总裁,契约妻!

    闪婚总裁,契约妻!

    从来没有想过陪伴了自己三年的男友和表妹竟然闪婚,一直疼爱自己的姐姐竟然也处心积虑的算计……就在她走投无路之时,男人从天而降……
  • 鸟尽弓藏

    鸟尽弓藏

    有些人看见死人会很开心,有些人看见一个可以让任何一个人变成死人的人,就会更开心,韦行规只是个很平凡的人,他唯一的一个好处也就是能让很多比他更平凡的人都变成死人。他十八岁的时候开始做杀手,一张精寒铁弓,百步穿杨。没有人知道弓也能杀人。有时候欲望能让你了解从来没有了解过的事情,正因为韦行规有杀人的欲望和冲动,在韦行规享受弓弦拉破韩辟咽喉的快感的同时,他才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
  • 英雄之亡灵天灾

    英雄之亡灵天灾

    因为接触到了惊天秘密而被当成试验品,而这秘密究竟是冰山一角还是欲盖弥彰,祝赫因不知原因重生归来,他将何去何从。参考英雄无敌系列,作者是个萌新有问题建议的发出来我都会看的。
  • 追梦计划书

    追梦计划书

    我有想过写穿越、重生、系统、女尊、都市、军事战争、游戏……等小说。随着时间推移,看得书越多想法越多,最后我想想还是随便写亿点点曾经的梦想或者说一些乱七八糟想法。拼凑在一起成为我的自传、日记?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诸天反派之旅

    诸天反派之旅

    穿越斗破世界,成为魂族少主。从这里开始,魂风的目标是征服、征服、再征服......(斗破、斗罗、吞噬星空、天行九歌、武庚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