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200000049

第49章 留学日本(10)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乳名文豹,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源自其家乡两条河名“沫水”和“若水”)、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生于今四川省乐山市观娥乡沙湾镇。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历史剧的最杰出代表,是中国现代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和旗手。

1914年春,郭沫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21年6月,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

1926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写下《试看今日之蒋介石》的讨蒋檄文。1928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同年因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要职。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

郭沫若的重要学术著作有《两周金文辞图录考释》、《金文丛考》、《卜辞通纂》、《奴隶制时代》、《李白与杜甫》等,曾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文学著作主要有诗集《女神》、《星空》、《蜩螗集》、《战声集》、《沫若诗词选》等;散文集《我的幼年》、《创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洪波曲》等;戏剧《屈原》、《虎符》、《高渐离》、《蔡文姬》、《武则天》等;另有翻译歌德的《浮士德》等。生平著述收入《郭沫若文集》(17卷)和《郭沫若全集》。

徐悲鸿:从东洋到西洋皆醉心艺术

徐悲鸿刚到巴黎求学期间,曾碰到一个法国学生的寻衅。法国学生说:“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

1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了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竟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这样令人惊叹的成就,让那个法国学生从此汗颜,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人了。

为学为情远渡东瀛

徐悲鸿出身贫寒,但是由于受到做画师的父亲影响,从小就喜欢画画。他19岁时,在同乡徐子明教授那里,看到法国卢浮宫的名画复制品之后,即醉心于西方艺术,就产生过想要去法国留学的念头。但当时经济窘迫,赴欧洲留学也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而已。

落魄的徐悲鸿,在上海见到犹太人冒险家哈同征求仓颉的画像以后,便前去应征。结果,他的画作得到了康有为、王国维等人的赞赏。康有为更是因此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哈同愿意资助徐悲鸿出国留学。

虽然徐悲鸿一直憧憬着欧洲,但因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时期,无法去欧洲,他只能先去日本了。而此时徐悲鸿正和已有婚约在身的蒋碧薇热恋,迫于家庭的压力,两人决定私奔。在康有为的帮助下,徐悲鸿对外宣称说是4月中旬启程去法国留学,并赴蒋家的饯行晚宴;其实暗地里则购买了去日本长崎的船票。

1917年5月,徐悲鸿偕蒋碧薇,乘日本“博爱丸”号轮船,由上海私奔到日本长崎,再转道东京,在这里住了下来,开始同居与学习东洋艺术。

徐悲鸿揣着康有为亲笔书写的信函,拜访了中村不折等日本绘画界前辈。中村不折先生在寓所接待徐悲鸿时,这位日本绘画大师从这个23岁的中国青年的身上,似乎看到了昔日意气风发、拼命学画的自己。中村不折第一次看到一个中国青年的画作和书法,感到很吃惊。而徐悲鸿也是第一次遇到一个曾经在西方留过学的画家,所以急迫地想知道留学生活的细节。中村不折毫无保留地回答徐悲鸿的提问;而谈得最多的,还是自己当年在巴黎留学时的收获。

当时,徐悲鸿虽然也学了一点日语的问候词,但议论书画还远远不够。他们找到了一个最佳途径,中村不折懂得法语,而徐悲鸿也学过法文,他们就可以用法语交谈。好在他们还有笔墨。

徐悲鸿在日本留居期间,常常到博物馆以及私人收藏家那里去参观、临摹,有空时便与日本书画家中村不折、竹内栖凤等人讨论学术。日本印刷术优美精良,出版的艺术书籍非常丰富。徐悲鸿喜好书画,没事的时候就在书店里流连,看到喜欢的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他在日本收获颇丰。不仅淘到了很多喜欢的艺术珍品;期间,也与日本艺术界的著名人士进行交流,在学术研究上获益很多。

就这样,徐悲鸿带着求知的渴望,在东京寻找着。徐悲鸿住在东京神田附近,神田的书店街是一条东京老街,艺术品店铺与画廊鳞次栉比;步行不远就是上野的国立博物馆。徐悲鸿流连忘返,他看到一批日本画家的创新画风,还看到日本印刷的法国文艺复兴时的名画。徐悲鸿从中村不折的切身感悟里,也从日本绘画的现实中,发现日本画风嬗变的源头仍在欧洲,使他对巴黎的向往更加迫切。

在东京的生活,对于徐悲鸿与蒋碧微这对新人而言,是初次的磨合。他们走到一起非常不容易,彼此是珍惜的;然而,甜蜜之余也有些苦恼。他们手头的钱,就是仓圣明智大学给的2000元大洋。本来,这在当时绝不是个小数目了。但是,徐悲鸿看到自己觉得喜欢的画集或画片,就会爱不释手,并掏钱购买下来,不会想到日子怎么过。他经常到各书店去浏览、观赏,碰到合意的便毫不考虑地买下来。有时候,他也要蒋碧霞陪他同去。蒋碧霞太年轻,对于艺术简直是一窍不通,根本就不发生兴趣,往往是干坐在一旁等他,一等就是半天,那种滋味实在不太好受。

半年之后,徐悲鸿因为大量地买书买画所费不赀,将带来的2000块钱很快就用完了。东京居家大不易,再拖下去就得挨饿。在当年11月间,他们只好又从东京黯然地回到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的徐悲鸿和蒋碧薇,首先去拜访了康有为,期望能有机会再去欧洲游学。康有为建议徐悲鸿先去北京,等欧洲局势稳定一些再谋划不迟;并把他介绍给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来到北京后,蔡元培见徐悲鸿画艺精湛,就聘请他为刚刚成立的北大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徐悲鸿便一边在北大教书,一边等待公费留学法国的机会。他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当时担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在他的帮助下,几经周折,徐悲鸿终于在1918年末争取到了公费留法的机会。

1919年3月17日,徐悲鸿偕妻子蒋碧薇,随中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生等89人,乘日本货轮启程奔赴法国。《申报》由此发文称:“徐氏为中国公派留学美术第一人。”上海美专的杂志《美术》,在其“美术界消息”这一栏目中,有《美术家之赴法留学》一文,里面写道:“北京大学教授、前图画美术学校毕业生徐悲鸿君,学术优长、名誉卓著。今为预储美术人才起见,特派徐君前赴法国国立美术专门学校留学,闻于前日已乘‘印伯丸’前往。吾国之派赴西洋留学美术者,以徐君为第一人云。”

来到梦中的艺术之都——巴黎

海轮在一望无际的波涛上航行,徐悲鸿于1919年5月到达巴黎。

此时的北京,已经有青年学生陆续走上街头,抗议北洋政府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不平等条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迅速席卷全国,震惊世界。

徐悲鸿身在欧洲,也关注着这场爱国运动。他在法国曾写过两篇诗文以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

到达巴黎的徐悲鸿,面对这座闻名于世的文艺之都,很快便如痴如醉。

欧洲的绘画艺术,从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的绘画及雕塑艺术开始走向世界,直到莫奈、塞尚、凡高,它的发展源远流长,有着自己的血统与传承,与东方绘画艺术风格迥然不同,但都属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宝贵遗产。

来自中国的徐悲鸿,站在欧洲的文艺中心巴黎,面对着林林总总的艺术派别,清醒地认识到,有选择地吸收与摒弃是何等重要。

徐悲鸿自忖素描底子不好,于是先进入巴黎私立朱利安画院学习素描。几个月下来,徐悲鸿的素描功底有了很大的进步。第二年,经过3轮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国立最高美术学校——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图画科学习,师从弗拉孟教授。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采用导师制的学习方式。学生选择导师,导师也选择学生。

选什么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导师,徐悲鸿非常明确,第一是最好的,第二是写实的。他觉得,中国画之所以让他不满意,因为它被关在书斋里,不关心现实,这和他内心的叛逆和在北大所受的熏陶完全不合。在诸多导师中,徐悲鸿对弗拉孟教授最为推崇,觉得他的历史画与主题肖像画创作是现实主义传统的精华,气势宏大、流畅自然。

而弗拉孟也喜欢徐悲鸿,他看到徐悲鸿不只是一个学生,而且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中国艺术家。

徐悲鸿具有中国绘画基础,理解西方绘画技法的角度与众不同。他对西方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以及光学原理的把握,很快高出于其他同学。他练习素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从人体结构的变化关系,到物体的明暗层次,从质感、体积感到色彩感,深受弗拉孟教授的称赞,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

巴黎国立美术学院离著名的“世界艺术殿堂”卢浮宫不远。从学院门前的波拿巴巷走向塞纳河畔,在法兰西学院前走上艺术桥,桥的斜对面就是卢浮宫。徐悲鸿在卢浮宫的感受,却是震撼性的。那是少年徐悲鸿投射无数梦想的地方。他时常一待就是一天。有的时候,他拿一个面包到卢浮宫就是一天。一天吃一个面包怎么行呢?

也就是因为这种时饥时饱,生活没有规律,造成了他的胃病。他在自己画上就写道:“我画这个模特儿,在我这个病很痛、很难支持的时候画的。人家看我这个画,不知道我的胃疼到这种程度。”(“人览吾画,焉知吾之为此,每至痛不支也。”)

刻苦求学的徐悲鸿,其痴迷的程度,当时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是出了名的。他的画进步很快,老师们不再吝惜赞扬,同学们也对这个黑头发的学生不再看轻。大家都知道,中国人徐悲鸿取得成绩并不奇怪,因为他太刻苦了,没人比得了。他时常思考着“大道”,那就是一个民族的使命和一个画家的责任。

徐悲鸿与当年留学法国的中国青年一样,抱定明确的目的。积贫积弱的中国,使他们过于早熟,充满革命激情。他们在不同方向、不同领域,寻找着他们自认为救国的真理。

虽然是官费留学,但因为当时国内时局动荡,军阀混战,来自北洋军阀官府资助的官费时断时续,去法国的留学生都曾遭遇经济上的窘迫,徐悲鸿也不例外。本来国内邮寄来的资费有限,他又喜欢购买书籍和绘画,每每一有钱就不能自持,出去购买大量文艺著作。因此,他和蒋碧薇常常陷入食不果腹的境地。蒋碧薇曾经愤怒地向他说道:“你是与艺术结婚,不是与我蒋碧薇。”

1921年4月,法国国家美术展开幕。徐悲鸿从早上进去观摩一直到闭馆,走出会场时,才忽然发现外面下着大雪。他整天没有进食,又缺少御寒的大衣,眼前没有了艺术食粮的滋补,顿时感到饥寒交迫,腹痛如绞。回来后,他以为洗澡能御寒,不曾想澡还没洗完,却肚子痛得直不起腰来。从此,徐悲鸿患上了严重的肠痉挛症。他常常是强迫着自己忍痛作画。

徐悲鸿这时候又遇到了一位影响他终身的人——法国的著名画家达仰·布佛莱。人们都知道,徐悲鸿画马名扬天下,而达仰也是画马的高手。

那是一次文化名人茶会,徐悲鸿受著名雕刻家唐泼特的邀请,前往参加。对这位中国留学生的才华非常了解的唐泼特,便把他引见给了与会的达仰·布佛莱。应达仰的热情邀请,徐悲鸿来到他的画室,看到了大量的素描、速写和油画,并体会了达仰艺术语言的魅力。25岁的徐悲鸿从67岁的达仰那里,读到了一位天才画家的执著和扎实。

在徐悲鸿看来,欧洲绘画传统是一个独特的艺术体系,而达仰则继承了文艺复兴的精华,如今又来引导他借鉴、吸收,是他求之不得的。中国并不缺乏写意和抽象的元素,缺乏的正是写实训练。徐悲鸿惊奇地发现,达仰已经是画坛大家,可每天一大早还是到画室作画,直到天黑才离开,即使星期天也不例外。

于是,徐悲鸿在学校学画之余,每到周末就去达仰家求教,与达仰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28年,徐悲鸿已经回国,画家颜文梁到法国游学,拿着徐悲鸿写的介绍信去拜访达仰。达仰的妻子听说徐悲鸿有了孩子,还亲自做了一双童鞋,让颜文梁带回去送给徐悲鸿的孩子。

1924年,在巴黎公社社员墓碑前写生作画的徐悲鸿,偶遇了前来凭吊的周恩来。两个人相见以后,可能因为他们都是江苏人,所以觉得特别亲切。他们在巴黎产生的这种友情,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生活艰难而仍潜心艺术

一战之后的欧洲,物价飞涨。徐悲鸿所带的钱剩得越来越少,生活也益发困难。很多留学生开始打道回府,而他却不愿意半途而废。当时,在一战中战败的德国通货膨胀,马克贬值,法郎在德国增值数倍。于是,很多留法学生开始到德国继续学习,徐悲鸿和蒋碧薇也来到了德国。

柏林向徐悲鸿打开了又一个天地,他亲眼看到了伦勃朗、门采尔、绥干第尼等大师的绘画和脱鲁倍斯柯依的雕塑。他还向柏林美术学院院长康普等德国前辈画家求教。

在柏林近2年,他每天作画达10个小时以上,到博物馆临摹从早到晚。他住的是柏林康德大街,中国人称它为“唐人街”。徐悲鸿每天走过这条街道,都会让他想到万里之外的故土。逢年过节,民间舞狮子,而父亲徐达章也会画狮子;可惜他终老乡间,只能凭借想像。

也许,对父亲没有见过狮子的遗憾,徐悲鸿并没忘记。他在柏林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动物园。狮子形象在他的速写本上占的页数很多。他观察狮子的站、卧、走、跃的姿态,把狮子的结构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徐悲鸿画的狮子,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逼真传神。他凭着记忆,能将一头雄壮的狮子画得活龙活现,绝非偶然。他渴望自己的祖国能像一只真正的雄狮,如同拿破仑所预言的那样,有一天早上会醒来,向世界发出觉醒的吼声。

当徐悲鸿重新获得留学经费之后,于1923年5月从德国回到巴黎,再次来到他敬爱的老师达仰身边。他以自己的作品——油画《老妇》,第一次入选法国国家美术展。

同类推荐
  • 她在丛中笑

    她在丛中笑

    在人们的一般印象里,文联就是写写画画,唱唱跳跳。殊不知,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部分,文学艺术往往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方民众道德品质、精神追求的直接体现。搞好文联工作,推动文学发展,促进艺术繁荣,不仅是对党的事业负责,也是对人民热切期望的报答。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大文学与中国格调

    “中国文学的自觉”是本书特别关注并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作者试图通过对具体文本和具体现象的细致解读,建构“大文学”的价值图景和“中国文学”的主体性,揭示“中国格调”的魅力和价值,进而为当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学阅读,寻求积极的“支援意识”。大文学与中国格调信从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伦理,不说空话,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体现着作者一贯的坦率认真的批评态度和细读深究的批评风格,显示出一种在质疑中建构的积极的批评姿态。这些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曾引起较大的反响和读者的好评,多次被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并屡次获奖。
  • 解读《素书》

    解读《素书》

    《素书》问世于公元前约230年秦未汉初,而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公元317年—419年的东晋年间。《素书》与《论语》、《老子》、《孟子》、《墨子》、《孙子》等古籍经典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园中的瑰宝。《素书》全书文字不多,总共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大部采用看似通俗简易而内涵又十分精深的格言警语,对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善始善终等,作者在对《素书》的解读过程中,不遗余力地引经据典,旁证博引,逐字逐句,深耕细作,耐心细致地进行挖掘,竭力恢复原作原意。通过解读,作者再次掀开了《素书》研究的幕幔,对广大读者,以及素书研究者正确理解、深入研究、广泛应用素书内容,或许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本书深入浅出,文字顺畅,史实充足,通俗易懂,融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部值得广大读者,以及热爱历史研究者阅读的佳作。
  • 柳树井

    柳树井

    本书是以魏喜奎为代表的一批老艺术家运用曲艺的形式编演了一些带有戏剧成分的作品,起初冠名为“曲艺剧”。老舍先生看后感觉这个形式很吸引人,曾撰文描述这种曲艺剧是话剧、歌剧、京戏、评戏和曲艺掺合起来的东西,有点“四不象”。后来老舍为曲艺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还建议曲艺剧把“艺”字去掉,干脆取名为“曲剧”,并为曲剧的发展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柳树井》是北京曲剧的开山之作。
热门推荐
  • 换我半晚安睡

    换我半晚安睡

    每个夜晚的辗转反侧,每个深夜的无梦可倚,这个世界都睡了,而醒着的人要如何去面对?每一个失眠者的背后,又道出了多少自困的故事,惟愿人世慷慨,赠与夜夜安睡。
  • 美丽紫砂

    美丽紫砂

    老闲的灵棚搭好后,我的朋友张儒雅写了一副挽联,让我给老闲挂上,同时叮嘱我务必把那壶的碎片和老闲常下的那副五子棋和老闲一起下葬。那副挽联的上联是“一把壶喝喝闲茶”,下联是“五子棋走走适意”,横批是“仅此而已”。在丁山老街行走的时候,我在一座老屋前停留了许久,门上挂着一位如雷贯耳的制壶大师的名牌,那是我的朋友张儒雅的外公。我从紫砂王国空手而归,不是没有喜欢的壶,而是没有购买的欲望,我家里的那只烫着“抓革命,促生产”字样的搪瓷缸子已足够我喝茶之用。我的朋友张儒雅全在意料之中。他说你是老想着美丽紫砂最后的怆然一响,你逃出来了。
  • 极地天使

    极地天使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极地天使》以侨民集中营为题材,书写了一部中国人用无私大爱拯救外国侨民的故事。谨以此正义战胜邪恶、人性对抗兽性,超越种族、肤色、国家、语言、文化差异的《同盟国进行曲》,献给二十一个同盟国反法西斯战士与人民。苗雨欣老人作为潍县集中营的幸存者,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山东省潍坊市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大会的邀请信,这封信的到来让她百感交集。
  • 不服输的人生,不会输!

    不服输的人生,不会输!

    不服外貌的输——她从168斤的胖妹,半年,变身成为98斤的苗条靓女;不服职场的输——她从不被看好的公关实习生,5年间,成为国际奢侈品助理公关经理、公关公司副总裁;不服爱情的输——她从“爱情绝缘体”,变身“幸福小妇人”,成功获得暗恋11年男生的芳心;不服人际的输——她从没人看好的丑小鸭,成为备受欢迎的白天鹅,上百家媒体争相报道;不服自己的输——她是公司高管、节目主持人、畅销书作者、形象大使……身兼数职,样样不服输的贾玮写下首本励志书《不服输的人生,不会输!》。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鬼谷子天髓灵文

    鬼谷子天髓灵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灵幻辰

    灵幻辰

    天下以枪械为尊,李肯以身体技巧为勇,求缘巧会中弹身亡却得到魂级枪械。碍不于展示,转而以开始自己不认同的以枪械为尊的方式称霸世界,最后战败而亡,重塑肉身。
  • 重生之平凡人的奋斗

    重生之平凡人的奋斗

    人生不是梦想,人生不是也许。即使是重生的人也一样需要努力奋斗。金手指没有,也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更加没有超能力,一步一步的走,努力活的幸福!给新书《重生之刘老四的春天》求个关注收藏!
  • 稽神录

    稽神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领证吧,我的夙先生

    领证吧,我的夙先生

    十几年纠缠,只差一纸婚书。她从未想过嫁他,他却步步紧逼。她怒:“夙墨澈,你未婚妻找你!”他笑道:“我的未婚妻难道不是你?”“我是姓陌,请去找左千雪!”“恩!”她刚想松口气,谁知他说:“你的正版,她是盗版,所以还得找你!”天啦,身份被占用就算了,可是这个未婚夫她可以一同打包退货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